眼屈光学课件_第1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2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3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4页
眼屈光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第一节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眼屈光学发展简史我国屈光学发展屈光学发展未来第一节眼屈光学及发展简史屈光(Refraction):即屈折、折射。眼屈光学即是从光学的角度来研究眼的光学构造;在正常和病理情况下的成像原理以及屈光成像异常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一、眼屈光学发展简史

开普勒(Kaple):德国天文学家,1611年提出人眼的屈光系统是一个高倍凸透镜,认为外物与视网膜上的像呈倒像关系,曾一度引起世人哗然。

谢纳,德国人,是眼屈光学最早的启蒙人他用牛眼做实验,观察到在视网膜上出现了外界物体的倒像,应证了开普勒的假设,成为静态研究屈光的开始谢纳的针孔实验,证明了人眼只有既可看远又可看近的调节装置,这是动态屈光研究的开始一、眼屈光学发展简史托马斯·扬(1773~1829),英国的物理学家和内科医师。于1801年用实验证明人眼不是用改变眼轴长短的办法进行屈光度的调节;他还用头浸在水中的办法,排除了改变角膜弯曲度调节屈光度的可能性。他曾提出颜色视觉的理论用谢纳的针孔实验法为自己检查屈光不正

一、眼屈光学发展简史黑姆霍耳茨:检眼镜;证明调节功能是由晶状体表面弯曲度的改变所实现;创立了三原色学说;古耳斯特兰德:把透镜的衍射应用于眼,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在黑氏色基础上不断充实,完成了简略眼、精密模型眼的制作,并设计了很多精密的光学仪器一、眼屈光学发展简史黑姆霍耳茨:检眼镜;证明调节功能是由晶状体表面弯曲度的改变所实现;创立了三原色学说古耳斯特兰德:把透镜的衍射应用于眼,于1911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在黑氏色基础上不断充实,完成了简略眼、精密模型眼的制作,并设计了很多精密的光学仪器一、眼屈光学发展简史唐德:荷兰人,眼屈光不正的奠基人.《屈光不正与其结果》和《散光与柱镜》,于l864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眼的调节与屈光不正》。他的这些著作为眼的屈光性视觉障碍及其矫正方法奠定了基础杰克逊:检影镜;交叉柱镜联

我国屈光学发展

(一)我国的光学发展墨翟的《墨经》论述了光与影的关系《考工论》、《淮南子》及《博物志》这三部著作是我国古代研究科学技术的文献。记录了凹球面镜取火的记载。《博物志》则记载了利用凸透镜的折光聚焦取火。

我国屈光学发展《梦澳笔谈》

——《梦溪笔谈》详细叙述了镜子的大小与曲度成像的关系。凸面镜的像小于实物,但可照出整个面孔。(现在汽车和马路拐弯处竖立的反光镜以及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弯曲度都是上述理论的应用。)

我国屈光学发展

(二)眼镜史

世界上最先使用眼镜的是中国人。元朝(忽必烈时代)官吏戴凸透镜阅读文件。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可能在他回国后,告诉威尼斯的工匠设法仿制,因而传入欧洲。《中国眼镜史考》认为中国南宋时,即13

世纪前半叶已发明了眼镜。第—副眼镜可能是宋朝的一位狱官所发明扬州汉墓中发现了水晶放大镜,可将物体放大四五倍,从而把我国的眼镜史从南宋又上溯了1200年1911年开了精益眼镜公司开业,为“中国眼镜业”的开始,以反对德国人在中国开设了眼镜店,称为“高德洋行我国屈光学发展

(三)屈光史:对我国眼屈光学作出较大贡献的则应首推毕华德教授。1936年刘以祥所著大学丛书《近代眼科学》中,对眼屈光及调节作了较系统的叙述。孙桂毓的《眼的屈光学概述》是我国解放初期的眼屈光学专著1982年,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成立(三)屈光史:孙济中于1950年初设计了用小数记录,《国际标准视力表》用以检查远视力。徐广第于1955年设计了与上述远视力相对应的《标准近视力表》

20世纪60年代缪天荣设计了视标增率均匀并可用于统计的《标准对数视力表》

我国屈光学发展三)屈光史:胡诞宁应用眼遗传学研究得出,中国人的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低度近视为多因子遗传颜少明和刘蔼年设计了(立体视觉检查固)和《双眼影像不等检查图》眼屈光学发展的未来

整个眼屈光学的发展与光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激光干涉视力计、激光散斑图:用来诊断眼屈光不正盲人激光手杖、盲人激光眼镜:为盲人提供理想的助视器激光全息术:其再显现象可以显示三维空间的特点激光干涉视力计的应用眼屈光系统的演化

眼屈光系统的成像模型眼简略眼

第二节眼的屈光系统眼屈光系统的演化太阳与眼:眼睛是由太阳的存在而产生,并且是适应太阳的各种特性所演化的感觉器官--视网膜的视觉二重性光与眼的进化生物进化主要取决于环境和遗传两大因素素。随着动物的进化,动物的眼由简单到复杂,并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适应和演化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双眼视觉的演化:随着动物的进化嗅觉器官逐渐退化而视觉器官则不断进化,动物的嘴和鼻逐渐向后退缩,眼睛逐渐向前突出。两眼向头的前方移动,使双眼视野的比例慢慢增加,逐渐向双眼视觉发展,为准确地捕获跑动的被猎动物创造条件。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人类对于眼前目标的细节既要看得清楚又要把所在空间位置判断准确,两眼的集合和调节约联合运动相应形成。个体发生学,即以人的胚胎发育过程观察双眼视觉的发展和佩利阿核形成之间的关系,可以明显看到,胚胎初期两只眼泡位于头的两侧时,佩利阿核尚未发生。其后眼球逐渐内头的前方移动,则佩利阿核亦随之逐渐发育,终于成为中央突出的佩利阿核。

眼屈光系统的演化物体既然在视网膜上成为倒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万物都是正的呢?--人眼物象的倒转Stratton试验--眼的倒像是事实,人们看到外界物体是正立的也是事实。这两个相反的实际现象如何统一起来,要用视觉心理学,即锻炼或经验来解释。眼屈光系统的成像

眼睛要能看清楚外界的物体必须具备下面的三个基本条件:首先,眼的屈光系统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可使由外界进入眼的光,从角膜到视网膜这个径路中没有任何障碍;其次,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恰好落在视网膜的中心凹.其成像应清晰且需足够大;第三,整个视觉分析器,也就是从视网膜、视神经、视索、视放射到大脑皮层的整个视路中的相应部分,必须完整并具有正常功能。眼屈光系统的成像眼屈光系统的成像角膜:角膜屈光力为40.0D-45.0

D空气与房水之间的折射串差别较大,因为角膜的表面弯曲度。实际上,角膜表面并不是真正的球形,它的周边部要比中央扁平些,但在看物时,只用到中央部分,因而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球体来看待屈光指数N=1.376角膜系透明屈光介质,具有凸球面反射镜的光学作用,约有2.5%被反射。对波长660nm及390nm间之可视光线任其透过,但对短于295m者,可吸收之。眼屈光系统的成像房水:充满前后房中的无色透明澄清液体,为眼球屈光系第二介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三:

1).房水屈光率为1.336,角膜构成了房水透镜的前曲面,角膜的前曲率半径和房水的折射率等是构成角膜屈光力的重要因素。

2).供给晶状体、玻璃体、角膜等营养代谢所必需物质,及代谢物的运输排泄。

3).维持眼内压及眼球正常紧张形态(正常眼内压平均为18—23mmHg)。眼屈光系统的成像晶状体:晶状体的屈光性质复杂,从组织学上可以观察到它具有很多层次:1)晶状体的介质愈向中央,其密度越大,因而大大增强了它的集光力量。2)从组织学上还可看到晶状体外层皮质的弯曲度较小,中央核的弯曲与周围皮质比较起来更接近于球形。由于从外向内逐渐增加屈光介质的密度及其表面弯曲度.形成了一个由周边向中央逐渐增加其屈光力的凸透镜。

3)晶状体表面的弯曲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后面的弯曲度比前面要大一些.前表面的弯曲半径约为10mm,后表面则约为6mm。3)晶状体表面的弯曲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后面的弯曲度比前面要大一些.前表面的弯曲半径约为10mm,后表面则约为6mm。眼屈光系统的成像晶状体核的屈折率为1.43,周边部为1.386,其平均值为1.39。晶状体静止的屈光力为16.0—20.0D晶状体对波长390nm—660nm之可视光线,均任其通过透达视网膜;随年龄增长,使晶状体核色泽由黄而渐变为淡褐色的关系,是以对接近350m或其旁更短之短波光线常做部分吸收,如对290nm紫外光则做大量吸收,届时晶状体常发出荧光,并形成不透明变性蛋白质,是为日光性白内障发生重要原因。眼屈光系统的成像玻璃体:无色透明凝胶状组织,填充于眼球内腔,为眼屈光系终末之屈光介质;其具有与房水相等的屈光率(1.336),玻璃体除有确定性的屈光生理功能外,尚具保持眼球正常形态与眼内压平衡之职能。玻璃体内并无血管及神经组织,有关其营养素供应、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等,主由脉络膜负责。模型眼三对基点:一对焦点、一对主点、一对结点前焦点——-17.05mm(距第一主点)后焦点——+22.78mm(距第二主点)第一主点:1.348mm,第二主点:1.602mm

第一结点:7.078mm,第二结点:7.332mm三对基点屈光系统的光学常数屈光介质折射率屈光力(D)曲率半径(mm)厚度(mm)角膜1.376+43.05+7.7(前)+6.8(后)0.5房水1.3363.0~3.1晶状体1.406+19.11+10前面静止时-6后面静止时3.6(静止时)玻璃体1.336眼轴长:24.387mm;眼总屈光力:58.64D(静态时)简化眼便于理解和实用:复杂光学系统—>简化的光学系统眼睛各屈光单位

—>曲率半径为5.73mm的单一折射面该曲面位于角膜后1.35mm

曲率中心为结点、光学中心(距角膜7.08mm)n=1.336,总屈光力:+58.64D

前焦点:-17.05mm,后焦点:+22.78mm模型眼和简化眼

调节与集合第一节:概述一、调节二、集合一调节眼的调节概念机制应用生理性调节物理性调节调节的测定40调节的概念近视眼正视眼远视眼调节的概念调节的概念调节示意图F’F’AB视网膜调节的概念

调节的概念人眼自动的改变屈光力的大小从而使远近不同距离处的物体都能成像在视网膜上的能力就称为调节(Accommodation)调节的机制调节的机制参与调节的组织睫状体(ciliarybody)悬韧带(zonulefibers)晶状体(lens)晶状体睫状体悬韧带调节的机制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调节的机制:Helmholtz提出的调节机制模糊的视网膜物像调节的机制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睫状体调节的机制

调节放松状态调节状态调节的机制Tscherning认为晶体调节时前表面并不是形成球形而是变成双曲面形状Ficham尸检观察囊膜:前后极处较薄,周边较厚调节的机制相关概念调节远点:当人眼在调节静止时,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称为调节远点;调节近点:当眼在动用最大的调节力时,所能看清楚的那一点称为调节近点;调节范围:调节远点与近点间的任何距离均能运用调节达到明视,这范围即称调节范围;调节力:调节作用时,因晶状体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度(D)为单位来表示。

1

调节力=────────

调节距离(m)物理性调节和生理性调节物理性的调节,纯粹是晶状体的物理性变形,它以屈光度来测量,使眼的集光力量增加1.0,称之为付出了10D的调节。生理性调节的程度,用“肌度”来表示1肌度,即晶状体的屈光力量增加10D的肌肉收缩力。

调节发生时参数的变化二、集合定义(convergence)当人眼注视远处物体时,双眼的视轴平行、调节静止,而双眼在注视近处物体时,双侧眼球向内旋转,使两眼的视轴正对所看的物体,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所成的像正位于双眼黄斑中心凹部位,在一定范围内物体距离越近,眼球内转的程度也愈大,这种现象称为集合作用

CCFFBA分类自主性集合: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两眼视轴向鼻侧集合,由大脑额叶司理非自主性集合:一种视觉反射,它是通过大脑枕叶知觉中枢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愿控制的,,其包括:张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和近感性集合4种

自主性集合

视觉反射运动中唯一能用人的意志控制的功能,由人的意志使两眼视轴向鼻侧集合,由大脑额叶司理非自主性集合一种视觉反射,它是通过大脑枕叶知觉中枢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不由人的意愿控制的,产生非自主性集合的条件刺激是物象离开两眼黄斑部向相反方向的运动,其皮下中枢存在于中脑帕黑氏核处,再到双眼内直肌使双眼同时内转发生集合.非自主性集合张力性集合融像性集合调节性集合近感性集合张力性集合(tonicconvergence):人在睡眠(全麻)的状态下,两眼视轴偏向外方,当清醒睁眼时,双眼内直肌经常接受一定量的神经冲动,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克服视轴的发散,以维持第一眼位,双眼视轴平行,这是无意志性的眼肌紧张作用;非自主性集合融像性集合(fusionalconvergence):当双眼注视一目标而物象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稍鼻侧或颞侧时,为将两单眼的视标融合为一,使不致发生复视,视觉运动反射回引起融像性集合,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非自主性集合调节性集合(accommodativeconvergence):集合运动向固视目标产生调节时,就引起调节性集合,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出现复视前往往视标先变模糊,这就是调节性集合的参与所致;非自主性集合近感性集合(proximalconvergence):心理上对目标趋近的反应。非自主性集合(二)相关概念集合远点:当注视远处物体时,不用集合作用,固当集合作用完全静止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远点。集合近点:当集合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物体再近时一眼放弃集合而突然转向外侧,形成复视,此时物体所在的点称为集合近点。(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角:集合程度的强弱以米角(Ma)表示,当注视眼前1米处物体时,两眼视轴与两眼中心垂线所夹的角R棱镜度:三棱镜度的定义为通过三棱镜观察1米处的物体,物象向三棱镜顶端移位1厘米,称为一个三棱镜度,以1Δ表示。具体表示集合的大小用公式集合=10×PD/d,这里PD代表瞳距,单位为mm,d代表距旋转中心的距离,单位为cm。(三)集合的表示方法圆周度:在几何学上普遍应用的表示角度大小的单位。1圆周角=3600(三)集合的表示方法眼屈光学第二章调节与集合第二节调节功能的测试

第二章调节和集合调节测试的内容调节广度调节灵敏度+/-2.00的翻转拍调节反应MEM检影FCC实验正相对调节(PRA)及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调节广度

移近法镜片法查表法公式法

移近法(Pushupmethod)

移近法是通过物体的逐渐移近使光线的发散度增加来刺激调节产生。

测试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糊

(4)、记录距离测试步骤(5)、距离的倒数即为右眼的调节广度(例如,在眼前10厘米处开始模糊,调节广度为0.1m的倒数即10D)

(6)、遮盖右眼,检查左眼,重复(3)-(5)步,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7)、打开双眼,重复(3)-(5)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记录:OD:()OS:()OU:()

由于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降低,患者通常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近点远移镜片法

(minustoblurandplustoblur)

镜片法是通过眼前增加正或负镜来放松或刺激调节,获得调节广度的具体值。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2)、将近用视力表固定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3)、遮盖左眼,检查右眼(4)、瞩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中最佳视力(远视力)的上一行视标,患者有两种情况,一为看清,另一种为看不清测试步骤(5)如看清,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至少为2.5D,此时在患者眼前以-0.25D为一档缓慢增加负镜片直到患者所看的视标变为持续模糊,记录最后清晰时增加的负镜度数。调节广度等于增加的负镜度数绝对值加上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测试步骤例如:在患者眼前加-2.50D持续模糊,最后清晰的负镜度数为-2.25D,患者的调节广度为2.25+2.5=4.75D。测试步骤(6)、如果患者看不清40cm处的视标,说明患者的调节广度不足2.5D,此时在眼前增加正镜片,缓慢增加,直到刚刚能看清视标,记录所加正镜片的度数。调节广度等于2.5D(40cm处的视标产生的调节)减去增加的正镜度数。测试步骤(7)、遮盖右眼,打开左眼,重复(4)-(6)步,测量左眼的调节广度。(8)、打开双眼,重复(4)-(6)步,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注意:由于采用移近法时,视标移近产生近感性调节和视标变大,因此结果较镜片法高大约2D。年龄近点(CM)调节广度(D)107142010103014740224.550402.5601001Donder’s表

Hofstetter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年龄平均调节幅度=18.5-0.30×年龄最大调节幅度=25-0.40×年龄调节滞后的测定1.FCC试验(FusedCrossCylinder)交叉十字视标试验2.动态视网膜检影(MEM实验)交叉十字视标试验

(FusedCrossCylinder)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0.4=2.5D,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2.0D,此即为调节滞后0.50D;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3.0D,则为调节超前0.50D。测定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拉下近用视力表杆(此时瞳距自动调整为近用瞳距,如果综合验光仪的瞳距不能自动调整,则进行手动调节),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旋转近用视力表盘,使十字条栅视标位于眼前(如图示),(旋暗照明,防止焦深的影响)。测定步骤(3)、在两眼前放置力量为+/-0.50D交叉圆柱镜,注意负柱轴位为90О,正轴在180О,十字条栅通过这样放置的交叉柱镜形成前后两条焦线,横线在前,竖线在后,如图。测定步骤(4)、令患者报告是横线清楚还是竖线清楚。如横线清晰,继续第5步,如竖线清晰,继续第6步。①横竖线的清晰度相同:②竖线较横线清楚:③横线较竖线清楚:测定步骤(5)、在双眼前以+0.25D为一档逐渐增加正镜片,直至横竖线一样清晰。例:增加+0.50D的正镜片,横竖线一样清楚,说明患者调节力滞后0.50D,老视患者的试验性近附加add=0.50D测定步骤(6)、翻转交叉圆柱镜,如患者报告横线清晰,则结束,如仍报告竖线清晰,则患者对竖线优先选择,该实验对这类人群不适合。动态视网膜检影(MEM实验)目的:动态视网膜检影有助于估计调节反应。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将合适的动态视网膜卡片固定于检影镜上(3)、调整照度为患者习惯使用的亮度(4)、沿水平方向进行视网膜检影(5)、记录结果测定步骤注意:在被测眼前增加镜片时一定要快,因为长时间在眼前放置镜片会改变调节。正常值:+0.25D-+0.50D调节灵敏度

(Accommodationfacility)目的:评估调节的灵敏度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患者配戴偏振眼镜看Bernel#9Vectogram视标(偏振视标),视标放置在40厘米处(3)、确定双眼未被遮盖,令患者通过+2.00DS的镜片,开始计时,一清楚时即翻转至—2.00DS,记录60秒内翻转的环数和有困难的镜片,一环包括+2.00和—2.00。测试步骤(4)、如果患者未达到标准值,则移走偏振镜和偏振视标,遮住患者的左眼,重复第三步,记录结果;然后遮盖右眼,重复第三步,记录标准值

(双眼)(单眼)

6岁:3.0cpm5.5cpm7岁:3.5cpm6.5cpm8-12岁:5.0cpm7.0cpm13-30岁:8.0cpm11.0cpm30-40岁:9.0cpm测试步骤(6)、结果分析:由于测试为双眼状态,因此调节和集合的异常都将对结果产生影响,临床上,如果双眼测试的结果正常,往往意味着在这两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患者不能通过双眼测试则应进行单眼测试,如也不通过,可以肯定有调节问题,如果通过了单眼测试,则往往说明患者是双眼视功能异常。正相对调节(PRA)及

负相对调节(NRA)的测定

定义:正负相对调节是指在双眼注视状态下,患者的集合保持不变时调节能增加或减小的能力。NRA/PRA的测定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分析,同时也是精确老视患者下加光的方法之一。测试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对老视患者附加试验性近用处方(2)、拉下近用视力杆并固定近用视力表于40cm,打开近用灯,保证良好的照度(3)、调整为近用瞳距旋钮并确保双眼无遮盖(4)、嘱患者注意观看最佳视力上一行的视标,确保视标清晰测试步骤(5)、先测量NRA,于双眼前增加正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因为负相对调节为放松实验而正相对调节为刺激实验)(6)、记录增加的正镜片总量,即为负相对调节(NRA)的量(7)、撤掉所加的正镜片,恢复到NRA检查前的双眼基础状态:

(8)、再一次确保患者所见视标清晰(9)、测量PRA,于双眼前增加负镜片,每次增加-0.25D,直至患者报告视标持续模糊(10)、记录增加的负镜片总量,即为患者的正相对调节(PRA)的量。测试步骤对于老视患者,如果NRA与PRA的绝对值相等,说明试验性下加光度数准确,如果不相等,则度数应该调整,方法为将正负相对调节相加除2,加在试验性下加光上。例:患者试验性下加光为+1.75D,NRA=+2.00D,PRA=-2.50D,则患者最后处方为+1.75+(-0.25)=+1.50D

测试方法正常值标准差

调节广度移近法18-1/3年龄±2D镜片法比移近法少2D单眼调节灵敏度(±2.00D翻转拍)6岁5.5cpm±2.5cpm7岁6.5cpm±2.0cpm8-12岁7.0cpm±2.5cpm13-30岁11.0cpm±5.0cpm30-40岁

双眼调节灵敏度6岁3.0cpm±2.5cpm7岁3.5cpm±2.5cpm8-12岁5.0cpm±2.5cpm13-30岁8.0cpm±5.0cpm30-40岁9.0cpm±5.0cpmMEM检影

+0.50±0.25cpmFCC实验

+0.50±5.0NRA

+2.00±5.0PRA

-2.37±1.00

调节功能测试的正常值眼屈光学第二章调节与集合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

第三节老视主要内容老视出现的原因老视的临床表现如何矫正老视回顾视器解剖调节的理论眼球的解剖、生理眼球近似球形,如两个大小球相叠。正常成年人前后径平均24mm,垂直径平均为23mm。眼球的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易受伤害,尤其在外侧部位。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和血管等组织。farpointsphere调节幅度与年龄的关系Duane,1912ageamplitudeofaccommodation(D)老视的屈光状态老视眼的临床表现书本移远--经典主述“手臂太短了”寻找光源--亮的时候清楚,暗时吃力视疲劳对不能胜任的事情非常敏感老视的临床表现老视出现的原因如何矫正老视发生机制经典理论:Helmholtz(1885):老视眼是由于晶体变硬而失去了变形的能力。Donders(1864):老视眼是由于睫状肌的变弱。Hess—Gullstrand(1908):老视眼是由于晶体囊的变化。Fincham(1937):老视眼是由于晶体纤维的增生,使晶体皮质压迫晶体核,导致晶体的调节反应能力下降,晶体囊并没有改变。正视眼是晶体对睫状体收缩反应下降或者消失。F’F’A调节幅度与年龄的关系Duane,1912ageamplitudeofaccommodation(D)Donder’s表

年龄(岁) 近点(CM) 调节广度(D)

10 7 14 20 10 10 30 14 7 40 22 4.5 50 40 2.5 60 100 1

晶状体悬韧带分三部分,即前部、赤道部和后部悬韧带,调节时晶状体处于张力紧张状态下。当调节时,睫状肌收缩,前、后部悬韧带松弛,赤道部悬韧带紧张,从而使晶状体赤道部张力增加,晶状体周边部变扁平,而晶状体中央部变凸,导致晶状体中央屈光度增大。晶状体直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每年约增大20微米,使晶状体赤道部与睫状肌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前放射状睫状肌纤维张力减小,作用于晶状体赤道部的牵张力下降,因而调节变得日渐困难,出现老视最新理论--Schachar调节假说共同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动用的调节力下降,因此对于一个从近处物体发出的发散光线无足够的能力将他聚焦,因此在视网膜上行成朦像,即看近困难.因此人眼的晶状体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硬化,但个人老视症状的出现取决于年龄,屈光状态,生活习惯,工作条件,照明强度等.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怎么办

一半“调节幅度”的经验公式当人们使用的调节力少于所拥有的调节幅度一半以下时,才感觉舒适并能持久阅读,若所需的调节力大于调节幅度的一半时,则就有了老视症状。例1:调节幅度=3.5D,习惯近工作距离=40cm例2:调节幅度=5.0D,习惯近工作距离=25cm老视验光的基本步骤准确远距验光实验性阅读附加度数精确阅读附加度数最后确定实验性阅读附加度数年龄和屈光不正状况融合性交叉圆柱镜一半调节幅度原则屈光处方+视力测量年龄和屈光不正状况44-49:+0.7550-56:+1.2557-62:+1.75大于63:+2.25融合性交叉圆柱镜+0.50精确阅读附加度数在实验性阅读附加的基础上,做NRA/PRA,二者相加后除以2,结果加入原实验性附加。最后确定试镜架试戴和评价视力及阅读范围调整处方老视矫正方法单光阅读镜双光镜三光镜渐变多焦点镜单光阅读镜只适合阅读,不能看远不能看中等距离不停的戴上取下近视或远视者必须有两副眼镜交替使用明显的中老年行为标记双光镜暴露年龄中间距离模糊像跳像位移

三光镜暴露年龄像跳像位移渐变多焦点镜验配复杂需要配戴者的理解和对验配指导的依从性视野费用视野需求眼屈光学第二章调节与集合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第四节集合功能的测试检查内容集合广度的测定融像性集合的测定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融像储备力的测定集合广度的测定集合广度用来初步估计患者的集合能力大小,可通过移近法来测量(1)、完全矫正患者的屈光不正(2)、固定近视力表于40cm处(3)、令患者注视一行纵行排列的视标集合广度的测定(4)、嘱被检者双眼注视40cm处的视标,此时慢慢将视力表盘向患者移近,直至患者报告视标分离即出现复视时,记录距离(5)、通过公式集合广度=10*PD/距离求得集合广度的测定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通过棱镜的引入使双眼视网膜物像分离,促使患者运用水平聚散力来补偿物象分离,维持双眼视,籍此,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集合功能。(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6m处,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如图。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检查水平聚散力旋转棱镜的初始位置

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4)、嘱患者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例如出现模糊点时右眼4△,左眼3△,则模糊点为7△;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注意:一般由于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已被完全矫正,因此观察6m处物体时,调节已放松为零,也就是没有可以放松的调节性集合,所以应该不会出现模糊点.若出现了模糊点则说明患者的远用屈光矫正存在正镜不足或负镜过大的失误,应重新核查远用处方,在模糊点缺乏的情况下,破裂点代表着负融像集合的极限。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仍然注视6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镜总量。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8)、结果记录:远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近距聚散力: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

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注:BI:基底向内/BO:基底向外远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投射单一独立的视标于40cm处,此视标为患者视力较差眼最好矫正视力的上一行,改变瞳距为近用瞳距(3)、放置旋转棱镜于双眼前,棱镜度刻度初始设置为0,并位于垂直位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4)、嘱患者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内的棱镜度数(5)、令患者出现模糊点时报告,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继续增加棱镜度数;患者报告破裂点时,记录此时双眼棱镜总量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6)、然后继续增加使视标分离加大再减小基底向内棱镜度数,当分离的视标重新恢复为单一视标时,记录此时的双眼棱镜总量。(7)、把双眼旋转棱镜刻度调回0点,嘱患者仍然注视40cm处视标,同时以每秒1△的速度匀速增加基底向外的棱镜度数,如上所述,令患者报告模糊点、破裂点和恢复点并记录棱镜总量。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8)、结果记录:近距聚散力:基底向内(BI):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基底向外(BO):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无模糊点时的记录标记为*。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注意:在测定聚散力时,应先测棱镜基底向内然后再测定棱镜基底向外时的集合力,因为基底向外的棱镜刺激集合和调节,而基底向内的棱镜则放松调节和集合。当测试儿童时,最好用棱镜条,这样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确眼睛,确保他们配合检查。近距离水平聚散力的测定远/近距垂直聚散力的测定与水平聚散力的测量原理相同,只不过由于人眼的垂直融像力较弱,因此我们虽然在双眼前加棱镜(棱镜的初始刻度位于0,且位于水平位),但只改变一眼的棱镜度数就足够了,另外,在增加棱镜时,由于调节并不改变,因此只需检查破裂点和恢复点。测试方法正常值标准差基底向外(远)模糊点:9±4破裂点:19±8恢复点:10±4基底向内(远)破裂点:7±3恢复点:4±2基底向外(近)模糊点:17±5破裂点:21±6恢复点:11±7基底向外(近)模糊点:13±4破裂点:21±4恢复点:13±5集合近点破裂点:2.5cm±2.5

恢复点:4.5cm±3.0集合功能的正常值融像性集合的测定

融像性集合的测定(,正负相对集合的测定、融像储备的测定)等内容,其实这些内容的具体测定方法就是建立在远近距水平聚散距离的基础之上,只不过考虑了患者的隐斜Sheard’s准则要求融像储备至少应该为需求量的两倍。即正融像集合储备为外隐斜的两倍,负融像集合储备为内隐斜的两倍,用公式表达为R≥2D。(R代表储备量,D代表需求量)此时才能保证患者用眼无不适感

Percival准则却不考虑隐斜,它要求在特定的测试距离需求点或正位眼点应该落在整个融像集合范围的中三分之一内,方可保证双眼常时间持续工作,不出现疲劳,这中三分之一被称作是“舒适区眼屈光学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

第二章调节与集合第五节调节与集合的相互关系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近反射三联征AC/A的测定

相对调节和相对集合

相对调节:在集合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运用的调节作用称为相对调节相对集合:在调节固定不变情况下能单独发生的集合作用称为相对集合。意义其意义在于如果正相对调节小于负相对调节,就难以维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或近距离工作,只有正相对调节较大,才能持久视近而不致出现视疲劳。其意义在于视近时应尽量保持多余的正相对集合也即内收力才能持久、舒适。近反射三联征视近时眼球发生的反射称为调节三组合或者称为近反射,由三部分组成:瞳孔收缩、集合运动和调节。三部分均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包括从中央E-W核至眼球的睫状神经结。对应的效应器依次为瞳孔括约肌、内直肌和睫状肌。AC/A的测定AC/A中的A为调节(ACCOMMODATION),C代表集合(CONVERGENCE),AC/A值即代表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即当调节变化1D时,调节性集合的变化量,单位为棱镜度/屈光度。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得到AC/A值。测量方法1.隐斜法:此方法以远距离隐斜和近距离隐斜的关系为基础。步骤:(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的看远(6m)的隐/显斜记做△远(3)、测量看近距离(40cm)的隐/显斜记做△近(4)、用公式AC/A=PD+△近-△远/D,D代表看近时所需的调节量(40cm时为1/0.4=2.5D),内斜用+表示,外斜用-表示,PD代表瞳距,单位为cm。2.梯度法:(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2)、测量,注视一固定距离处目标,测定隐斜度记做△1(3)、然后在双眼前加相等度数的镜片,测定隐斜度记做△2(4)、用公式AC/A=△2-△1/D2-D1,D1为此时动用的调节量,D2为附加镜片时所动用的调节量测量方法两种方法的比较梯度法测得的结果要略小于隐斜法AC/A的正常值4±2DAC/A的意义1、对于斜视的诊断治疗,尤其对调节性内斜视的患者有重要的意义

2、对斜视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案

3、为验光配镜提供指导意义:

临床视觉光学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课程内容:眼屈光不正的定义及发生率眼屈光不正与年龄的关系影响屈光不正的几个因素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能够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眼的屈光系统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眼屈光不正的定义及发生率

非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够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眼屈光不正的发生率1在0.00D~1.00D之间存在一个细长的尖峰2近视和远视两边的曲线是不对称的3–4.0DA~+4.0D之间的超过了98%,人群中高度屈光不正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不同的屈光状态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眼屈光不正与年龄的关系人类从出生到眼球发育成熟,眼轴的长度约增长8mm

。人眼在发育过程中随着眼球的前后轴逐渐增长,晶状体和角膜的弯曲度逐渐变扁平,因而降低了眼的屈光力量,防止了高度近视的普遍发生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影响屈光不正的几个因素眼球的轴长屈光系统中各屈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眼球轴长与屈光不正的关系Stenstrom:屈光不正和轴长之间存在高度相关(-0.76),而晶状体屈光力与眼总屈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Sorsby:高度的屈光不正主要是由于眼轴的过长或过短所引起的,但在较轻度的屈光不正中,不能忽视角膜等其他因素的存在;在眼屈光变化中,眼轴长短的变化是决定因素,角膜和晶状体是随着眼轴的增长而改变。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眼的屈光状态取决于眼屈光系统中屈光介质的屈光力,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屈光力与眼球前后轴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

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由于眼的屈光作用使外面进入的光线成为焦点,但这个焦点不和正视眼那样恰好落在视网膜上。根据焦点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后者称为远视眼;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者称为近视眼。由于外面进入眼的光不能集合在一点,即不能形成简单的光学焦点.而是由前后两条焦线所组成的史氏光学圆锥,这种情况称散光眼,所以散光眼也称无焦点眼。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系统中组成成分的位置关系屈光体表面不正常屈光成分的偏斜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屈光成分缺失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系统中组成成分的位置关系

轴性远视眼轴性近视眼晶状体异位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体表面不正常曲率性远视眼曲率性近视眼散光眼复性近视散光规则散光复性远视散光斜向散光不规则散光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成分的偏斜

晶状体位置偏斜视网膜偏斜

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系统中组成成分的位置关系屈光体表面不正常屈光成分的偏斜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屈光成分缺失

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成分的屈光率不正常

房水的屈光率玻璃体的屈光率晶状体的屈光率

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根据引起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如下--屈光成分缺失

晶状体的缺失

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总结眼屈光不正的定义及发生率眼屈光不正与年龄的关系

影响屈光不正的几个因素屈光不正的原因分类第一节眼屈光不正总论作业何为屈光不正?何为正视眼?正视眼的屈光状态分布为多少?形成屈光不正的因素有哪些?眼屈光学

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

第二节远视眼第二节远视眼

什么是远视眼?远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在视网膜后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轴性远视曲率性远视指数性远视眼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轴性远视生理原因:由于内在(遗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眼球停止发育,眼球轴长不能达到正视眼的长度。病理原因:眼肿瘤或眼眶的炎性肿块;球后新生物和球壁组织水肿;视网膜剥离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曲率性远视

眼球屈光系统中任何屈光体的表面弯曲度较小所形成。如先天性的平角膜,或由外伤或角膜疾病引起。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成因——指数性远视眼

由于晶状体的屈光力减弱所致年老的生理性变化糖尿病患者的病理变化晶状体向后脱位无晶状体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屈光情况

从无限远处发出的平行光在视网膜的后方形成焦点,而在视网膜上形成模糊不清的像。

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清晰成像的方法调节

配戴凸透镜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调节调节是眼睛为了看近处或看细微物体,此时睫状肌、瞳孔括约肌和内直肌同时产生兴奋,形成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的三位一体的联合运动,称为近反射。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与调节生理性调节:正视眼病理性调节:远视眼第二节远视眼

例题:一名25岁的病人,远视力为0.8,近视力为0.4,调节近点为20cm。分析:本病人为远视眼。用+2.5DS的镜片后,远视力提高到1.5但近视力可能还只有0.6-0.7;增加凸镜片的度数,远视力不再提高。综上,只有通过镜片才可能提高视力的那部分远视度数,称为绝对远视眼。

第二节远视眼

用+2.5DS镜片使远视力达到1.5之后.再慢慢地增加镜片的度数。如增加到+5.5DS时,远视力仍然保持1.5,但近视力由0.6增加到0.9。继续增加凸透镜的度数,远视力反而降低.

因此,再次增加的+3.0DS镜片是用以代替晶状体可以放松的那部分调节力。因为这部分的远视可以被调节力所矫正,即可用自身调节的办法来代替,称之为可矫正远视眼.绝对远视与可矫正远视之和,称为显性远视眼.第二节远视眼用睫状肌麻痹剂——阿托品使调节完全放松后,检影结果为+6.5DS.由于使用阿托品才能暴露的那部分调节力量称为隐性远视眼,为1.0DS。隐性与显性之和即+6.5DS,为全部远视眼或总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由于全部远视度数都显现出来,所以用+6.5DS的镜片时,远视力有提高,但若在眼前加上小瞳孔的镜片(并非针孔镜片),减少瞳孔放大的影响就可使远视力达到最佳程度。第二节远视眼

相关学说由于成年时期所形成的晶状体的上皮层的弯曲度到老年时有些变小,因而晶状体的集光力量变弱以致成为远视。晶状体皮层之间屈光性质的改变。第二节远视眼眼的病理变化外部观察:眼球较小角膜较小晶状体较大眼底镜观察:视网膜闪光丝假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暗灰红色,边缘模糊和不规则血管反光加强血管不适当的弯曲和异常的分支

第二节远视眼相对地说,远视眼的黄斑比正视眼要离开乳头远些,而且角膜明显地偏离中央。

第二节远视眼远视眼的临床表现高度远视眼,因为看不清外界的任何物体,所以视觉症状比较明显。轻度远视眼,由于可以使用调节力克服其屈光缺陷,故可不表现任何视觉症状。青少年的调节力强,即使有中等度的远视,也可不发生任何视觉症状。第二节远视眼

远视眼的分类—屈光性远视眼因为远视眼除了看远时要用调节矫正其屈光缺陷外,在看近物时,还要增加一部分调节力,因而远视眼的视觉和自觉干扰症状,多在看近处物体时首先表现出来。例:同时看33cm处的物体正视眼3.0D的调节,

2.0D的远视眼5.0D的调节第二节远视眼远视眼的视力随着屈光度增加而降低

第二节远视眼远视眼与调节密切相关,并且调节又与年龄密切相关,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调节力量逐渐减退,使远视眼的隐性部分逐渐变为显性。视觉影响包括视力降低和调节性视觉紧张。调节性视觉紧张,是由于单独使用调节力量所引起的眼肌紧张和远视眼的调节近点与集合近点不能匹配。第二节远视眼远视眼的矫治第二节远视眼远视眼的矫治6-7岁以下的孩子,轻度远视可以不予处理。只有在度数较高或有斜视发生,才予以矫正。

6-16岁之间,特别是学龄儿童,由于使用目力较多,即使度数较小,也要矫正。对于已发生斜视,或有明显的视力减退或视觉疲劳,以及任何程度的屈光不正,都应引起注意。第二节远视眼

儿童远视眼的验配原则散瞳检查,减去调节尚未放松的屈光儿童远视应每年检查,经常改换镜片度数双眼视力检查法和睫状肌麻痹法验光等多种方法检查,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患者愈年轻,愈要矫正不足;隐性远视的度数愈高,就更要矫正不足。矫正愈充分,效果愈好。可采用矫正不足的镜片向充分矫正的镜片过度的方法。第二节远视眼总结远视眼定义及原因远视眼的屈光情况远视眼的调节

远视眼的病理变化远视眼的临床表现远视眼的矫治

第二节远视眼作业何为远视眼?绘制远视眼的屈光图绘制远视眼的远点图。远视眼的隐性远视,显性远视是什么?远视眼的绝对性远视、能动性远视是什么?远视眼患者的调节和辐辏呈现什么样的关系?远视眼患者的配镜原则是什么?

眼屈光学

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

第三节近视眼

第三节近视眼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眼的屈光系统

正视眼与非正视眼眼的屈光不正主要有哪些?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眼的屈光系统与照相机的图示第三节近视眼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眼的屈光系统第三节近视眼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

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能够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三节近视眼第三节近视眼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非正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不能够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三节近视眼

温故—眼屈光不正总论眼的屈光不正主要包括:

远视眼近视眼散光眼屈光参差

第三节近视眼

什么是近视眼?第三节近视眼

什么是近视眼?近视眼是指当眼调节静止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在视网膜前会聚成像的眼睛。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现状我国平均近视眼患病率约为33.6%我国青少年近视眼的患病率位居世界第二位香港人50%配戴眼镜广州青少年近视的发病率为73.1%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病因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种族因素家族因素环境因素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病因—遗传因素我国和日本的近视眼发病率较高黑种人的近视眼发病率较低伦敦的犹太儿童比本地民族儿童高10倍近视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变性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以上因素均受环境因素影响。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病因——长期视近负荷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长久紧张的视近作业的影响照明、营养、微量元素、有机磷农药的影响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病因—小结遗传因素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况为内因,是基础,是近视眼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前提。环境因素是外因,决定了近视眼发生的现实性,亦即学生时期近视眼,主要是由于长期视近工作,并通过遗传素质作用而形成。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病因—正在探讨中的学说调节学说眼内肌功能不全学说眼外肌学说眼压增高学说巩膜营养学说等

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最新探讨近视眼以遗传为主,视近负荷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视光学科研论坛”上,葛坚教授报道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近视眼进展速度减慢的方法近视眼的预防方法有待于继续研究

——“中国视光学科研论坛”上,林小燕博士报道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按照近视眼的程度分类按照屈光成分分类按照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按照是否有动态屈光参与分类其他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按照近视眼的程度分类轻度近视:-3.00DS以内者中度近视:-3.25DS至-6.00DS高度近视:-6.25DS以上者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按照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眼轴性近视眼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按照屈光成分分类屈光性近视眼主要包括曲率性近视眼:由于角膜或晶状体表面曲率半径减小,光焦度增大而形成的近视眼屈光指数性近视眼:由于屈光介质的屈光指数增高,光焦度增大而形成的近视眼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屈光性近视眼曲率性近视眼(角膜异常、晶状体异常)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

—屈光性近视眼屈光指数性近视眼(如糖尿病、急性虹膜炎、老年晶体核硬化或浑浊、白内障早期的晶体膨隆等)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

—轴性近视眼轴性近视眼是指由于眼轴的延长而形成的近视(如病理性近视眼、大多数单纯性近视眼)高度近视眼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

—按照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单纯性近视眼:是指由于发育期视近过度造成的近视病理性近视眼:是指20岁以后眼球仍在发展,并有病理性变化者(变性病理变化)第三节近视眼

单纯性近视眼:是指由于发育期视近过度造成的近视属于基因遗传眼病但是环境因素是主要的成因之一一般无明显眼底变化矫正视力正常通常屈光不正度在-6.00D(600度)以下第三节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是指20岁以后眼球仍在发展,并有病理性变化者由遗传因素所致屈光不正度一般大于-6.00D其特点是眼部组织合并发生一系列变性的病理变化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分类

——按照是否有动态屈光参与分类

假性近视: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不正消失,成为正视或轻度远视真性近视: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不正度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小于0.5D混合性近视:是指用阿托品散瞳后检查,近视屈光不正度明显降低,但是未恢复正视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远视力明显降低近视力较好第三节近视眼近视眼的临床症状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远视力下降眯眼视物凑上前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

视疲劳:常常也会有主诉头痛及眼睛疲劳,是因近视眼在视近时少用或不用调节,但仍需集合以维持双眼单视,故调节与集合功能不协调而引起肌性视疲劳。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由于上述调节与集合功能的不协调,近视眼容易发生外隐斜或外斜视的眼位变化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临床症状豹纹状眼底飞蚊症眼底退行性改变(高度近视者)等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屈光成像当眼处于调节静止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在视网膜前会聚成像,而在视网膜上成一模糊的像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屈光成像当眼处于调节静止状态时,眼底发出的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在眼前有限距离处成像,这一点即为该眼的调节远点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平行光线经过矫正眼镜以发散光线的形式射出,其反向延长线会聚在近视眼的调节远点处,发散的光线又经过眼屈光系统在视网膜上会聚成像。即无穷远处的物体相对于矫正眼镜和眼的屈光系统与视网膜互为共轭的物像关系。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矫正原理

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首先应预防为主对于15岁以下的青少年初次屈光检查必须散瞳配戴框架眼镜矫正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配戴角膜接触镜(CL)矫正优点:增加视野、美容效果佳、消除棱镜效应、维持双眼视觉功能等。适于年轻追求美丽者、中高度屈光不正、屈光参差者配戴。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矫正配戴RGP矫正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最健康的视力矫正方法之一,在发达国家使用率非常高,也很成熟,在我国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对于矫正高度散光和圆锥角膜尤为适宜。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

——配戴角膜矫形镜(OK镜)治疗适于8岁以上者角膜中心水平光焦度值在41D至46D屈光不正度在-5.00D以下的非先天性轴性近视者满足运动员、演员、警察、准备入伍者的特殊需要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

——配戴角膜矫形镜(OK镜)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讨采用该方法阻止青少年近视的发展。香港理工大学的曹黄惠华博士等人开展的“角膜矫形术控制近视加深的成效及对角膜的影响”课题表明:OK镜对于整体而言可以减慢青少年近视眼的发展速度。该课题的有关内容已经在美国的《当代眼科研究》上刊登发表第三节近视眼

近视眼的处理原则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第三节近视眼近视眼的概念近视眼的现状近视眼的发病原因近视眼的分类近视眼的临床症状近视眼的屈光成像及其矫正原理近视眼的临床处理方法第三节近视眼作业何为近视眼?其早期的症状有哪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试绘图分析近视眼的屈光成像及其矫正原理

请大家休息十分钟!眼屈光学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第三章临床视觉光学

第四节散光眼一、散光眼定义及原因散光眼(astigmatism):

人眼的屈光系统的两个子午线的屈光力量不同,进入眼球的光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的眼.

一、散光眼定义及原因

散光眼的原因分类

1)曲率性散光(culvatureastigmatism)

2)光心偏离性散光(astigmatiamofopticaldecentring)3)指数性散光(indexastigmatism)

二散光眼的光学情况三规则散光1、单纯散光

单纯性远视散光

单纯性近视散光

2、复性散光

复性远视散光

复性近视散光

3、混合性散光混合散光横线竖线单纯近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性远视散光A竖线B横线三规则散光分类1、顺规”散光:以垂直方向的屈光力较大,散光通常为生理类型,又称“顺例”散光2、“逆规”散光:水平方向的屈光力较大,又称“反例”散光。3、斜散光:两条主子午线互相垂直,但均不在水平和垂直位置者称为斜散光。4、双斜散光:散光的两条主子午线不是垂直而是斜向交叉者称为双斜散光。四散光眼的发病率

散光度数的分布变化较大,大多数低于1.0D-1.25D(约占85%)。在此限度以上的发病率急剧下降;并在非病理性的散光眼中,顺例散光超过6.0D、反例散光超过2.5D者较为少见。较高度数的散光自然也有,甚至可以高达18-20D,但都合并角膜创伤及角膜圆锥等四散光眼的发病率Cavaral于1922年提出的散光发病率低于2.0D散光的发病率超过90%。其他统计结果指出,轻度散光多发生在轻度远视或近视,或接近于正视眼。高度散光多合并较高度的远视或近视。五散光眼的临床表现1、视力降低2、视觉疲劳

视力降低散光眼的视力降低,在最高子午线上表现更为明显。高度散光眼在所有子午线上都可发生废用性弱视,弱视形成后具有发生斜视的倾向。视力降低

混合性散光的视力变化,尤其是散光的两条子午线上的屈光力基本相等者,常常表现为远视力及近视力均降低。视力降低根据检影结果再做主观验光,可能使视力有明显提高。但混合散光常常合并着不同程度的弱视,即使捡影结果很准确,也难使每个病例的视力都能提高到正常范围。视觉疲劳。轻度的散光,可以利用改变调节、半闭眼裂和斜颈的办法来矫正一部分视力,使物体看得清楚些。但这种不断的精神紧张利努力,易引起视觉疲劳和视觉干扰症状。其他症状假若散光轴是倾斜的,患者的头常常偏向一侧使之减少物像变形,这种习惯在幼儿可以发展成为斜颈

其他症状

明显的主觉症状往往发生于视力比较好的病例。如果散光缺陷增大,以致任何主观努力都无法解决时,只表现为比较明显的视力下降,其他的视觉干扰症状反而不明显,或者根本不会发生。

六散光眼的治疗视力不降低,又无视觉疲劳或视觉干扰症状发生,轻度的散光不需矫正视力降低和视觉疲劳出现任何一种时,不论散光度多么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