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南省商丘市黄岗乡联合中学高一语文调研考
试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
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
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
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
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
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
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
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
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
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
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
一此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
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
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
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
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
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
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
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
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
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
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
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
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瀚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
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
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
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
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
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
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
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
To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
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
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
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
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
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漱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
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
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
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
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参考答案:
(1).选AC。
(2).答案:①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②不为世俗所累,主动寻访山水佳
处;③保存美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3).答案:①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②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
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③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
行文详有致,富于变化。
(4).答案:示例一:这句话点明了自然山水与艺术、人生的紧密关系。山水以及自然景物,
会影响艺术与人生;而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同样会使自然山水染上人化的色彩。陶渊
明、谢灵运等人,能发现自然的美好,忘却尘世的烦忧,因而写出''悠然见南山”“池塘生
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清新自然的诗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扫帚的丝纹”,细腻、清
闲却不免有些落寞,自然外物因为点染上他独特的情绪色彩,具有生命的气息。
示例二:欣赏山水自然的心情与欣赏艺术、人生的心情是同一的。因为艺术与人生是山水
自然的映照,人对于山水自然的欣赏态度也恰恰是人对于艺术与人生的态度。能认识山水
自然之美好、博大与威力的人,对于艺术与人生才能获得超越世俗的认识,才能如孔夫子、
太史公那样领悟人生、寻求精神价值的实现,才能像陶渊明、谢灵运、郁达夫那样在山水
自然的流连忘返中物我两忘,写出“境与神会,真气扑人”的佳作。
【修析】。)试量分析:此忽者杳对文童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筱括的砂.A项.“人生、艺*“仿自然山水的
中心观点IB误w於山水对人生.艺术有初I,不等于人生、龙术it仿自然山水•本文的中心现怠是iwra
然山丸也就是武富人生、艺术*c项,告L人们不要瞅I工作的If忙而和咯对自然的ft旬E谒.摩文女标
蜕的是可*岫*心的人要・府篇原能・
(2)试题分析:紧紧抓住“如何”二字来进行思考,答案比较分散,可对原文内容分层概括,
抓住关键词。从第②段第一句可以提炼出“留意自然的丰富与变化,做有准备的欣赏者”;
从第⑤段可以提炼出“不为世俗所累”的观点,从第⑥⑦⑧段可以提炼出“主动寻访山水
佳处”的观点;第⑨段“乡下”“都市里”“天良不泯,本性尚存”等句子说明要“保存美
好本性,在生活中欣赏自然”。
时理分析:本户内海第行的作用可以结合上下文从网个方面思考并最括内容上的作用
潮户M风景优美.让作者产生渊炳W、生死全空的集受M际说明了好的山水对人的性1•有良好ftWWt
用.-个是结构上的作用■上一段写轲了孔夫子、太史公詈历名山大JII的9馒.在修览4户内・后面.作者又
谖到了崎山、黄山、(TX山对他睡始.盒同工就瞿承上信下.使文・不叱里■看了一些变化.
(4)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解答时要结合
文本和所给的材料展开篇幅,不可只讲述大道理,要有例子进行佐证。
点睛:关于探究的考点《考纲》中说明有三,即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
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解读。答题方法1、贴近文本,有理有据(文本意识)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
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
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2、整体把握,内引外联正确解答探究试题,应具有着眼于全篇的
眼光,整体把握的意识,领悟全文中心主旨的能力。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
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
拓展迁移。(主旨意识)3、凸显关键,放大内涵(关键词句意识)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思
想情感、人文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些关键的词句中,答题时应凸显关键词句,分析答题区间
上下文的结构关系,明确逻辑关系,以揭示其丰富的意蕴。本题中考生就在明确文本手法
和主旨的前提下,凸显其现实意义。4、条分缕析,多角度呈现(多角度意识)条分缕
析,即要求分点作答,一点一个角度一分析。多角度呈现,对小说而言可以从人物、情
节、主题等不同角度考虑,另外还可以考虑手法运用的效果。5、明晰题旨,规范表述
(规范表述意识)审清题意,规范作答,答案全面,富有条理,语言通顺,要点简洁,言
之有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5分)
晚清名臣沈葆桢
沈葆桢的故居在福州城区宫巷11号。这是一幢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大宅,面积达1500
平方米。当年的沈宅布局严谨,装饰富丽。1936年,客居福州的郁达夫,曾对这条巷子有
这样一番描写: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匾额,多如市
上招牌。
沈葆桢有三个身份: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大清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管
台湾。这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也勾勒出他非凡的一生。
沈葆桢的母亲林蕙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沈林两家既是近邻又是近亲。沈葆桢长相一
般,个子不高,少时多病。他从小就受到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聪慧好学,林则徐早早看
好了这个外甥,将自己最疼爱的二女儿林普晴嫁给他。姨表亲通婚,在当时是亲上加亲的
大喜事。沈葆桢与妻子感情非常好,两人还曾相伴赴京赶考。
沈家并不怎么有钱,因为沈葆桢是个著名的清官。他先是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又外
放九江知府,仕途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贫穷的生活。当时,将要到省城赴任的沈葆桢身无
分文,还曾向人“挪川费百金”作为盘缠。到了省城,他租了二进三间排的房子,“每月
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为此他还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1855年,35岁
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举债购买了这个宅院。沈葆桢装修好房子,安顿好
父母妻儿,自己就安心到江西任职去了。第二年,江西闹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沈葆桢采取
攻其不备、袭扰辎重的战术,七战七捷,扬名官场。此后,平叛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沈葆
桢的主要工作。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过世,朝廷终于给了他27个月的假,沈葆桢回到这里过了几
天清静日子。在他留下的大量家书中,几乎每封信都要嘱咐子女读书,并告诉他们,读书
主要为了立品做人,做官倒是其次。可惜那时中国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困境,无法让人有
一丝的安宁。1866年,沈葆桢接到熟人左宗棠的邀请,出任福建船政大臣,这时他还重孝
在身。
左宗棠请沈葆桢出山并非一帆风顺,也曾三顾茅庐,二人在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里畅
谈了很久,左宗棠准备打造中国自己的海军,而沈葆桢是他心中的不二人选。左宗棠第一
次来到沈宅,恳请沈葆桢出山继承船政事业,沈葆桢婉言拒绝。左宗棠保证在接管之初,
由他和沈葆桢联名署签奏折,并给他推荐著名商人胡雪岩相助,所有人马,归其调遣。沈
葆桢还是犹豫不决,左宗棠干脆上疏,推荐沈葆桢主持船政。清廷降旨,署沈葆桢“先行
接办”,“不准固辞”。本无心官场的沈葆桢,还是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出任福建船
政大臣的沈葆桢,将办公的地点设在了自己的宅子里。宫巷11号这个普通的民宅成了中
国近代船政工业的思想发源地。沈葆桢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8年时间,造出了
5艘商船和11艘兵舰,而就是这些轮船,后来装备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沈葆桢还创办
了“近代中国船舶工业与海军人才的摇篮”一一福建船政学堂,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
人物:甲午海战中牺牲的刘步蟾和林永升、清海军总长刘冠雄、中国海军元老萨镇冰……
沈葆桢虽多受林则徐儒雅之风的熏陶,但是做起事来,雷厉风行。他果断宣称“铁甲
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于小事方面,有部下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认为此事有辱
国格,将此人斩首示众。
1874年,日本进犯台湾后,沈葆桢被派往台湾加强防务。此后,他兴建台南的亿载金
城和台湾最南端的恒春城,建设苏花公路前身、新中横公路前身等,废除渡台禁令,鼓励
民众到台湾开垦,促成了台湾政经中心由南部转移到北部。2009年,台北市府为了纪念沈
葆桢,将市府大厅命名为“沈葆桢厅”。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在南京与世长辞。他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
生涯,勿嫌其淡”。
(删节自《文史参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沈葆桢的三个响当当的身份,从家庭成员和朝廷官员两方面,表现出了他的不平凡,
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虽然林则徐不喜欢沈葆桢的身高、长相,但是因为沈葆桢从小就有远大抱负又聪慧好
学,后来林则徐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了他。
C.沈葆桢赴省城担任九江知府时身无分文,只好向别人借钱作盘缠,后来还为了自己能
到江西去安心任职而举债买房。
D.左宗棠为请沈葆桢出山而先后三次来到沈家,第一次来恳请,第二次作出保证,第三
次后则上疏推荐,终于实现了心愿。
E.沈葆桢的部下有人偷了外国人的汗衫,他一怒之下将此人斩首示众,这样的小事表现
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2)本文第一段引用郁达夫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晚清名臣”,沈葆桢有哪些主要功绩?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成就沈葆桢“名臣”声誉的原因有很多,请就你对“出身”、“读书”、“无私”
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并联系你所知道的其他人物,谈谈你的看
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分)A(3分)E(2分)
(2)(6分)①郁达夫的话描写了沈葆桢故居的环境;②烘托出沈宅的富丽和文化气
息;③为后面写沈葆桢重视读书的特点和他的功绩(与他有深厚的文学文化功底有关)作
铺垫。(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①平叛太平天国运动七战七捷;②建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船厂;③装备
起中国第一代海军舰队;④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并培养出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⑤明确提
出“铁甲舰不可不造,日本不可不防”的主张;⑥建设台湾并改善了台湾的经济。(答对
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观点一: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观点二:读书能帮助人获得成就和声誉。
观点三:无私一定能帮助人获得美誉和成就。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
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4分;联系其他人
物2分)
【示例】出身有可能帮助人获得声誉。
①一个人的出生可能让他接触的人,受到的教育,所处的环境等与别人不同,可
能会比其他人多了更多的机会。②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这双重身份无形之中帮
助他较快地获得了声誉。林则徐是当时朝中的重臣,他的亲人自然会更早地引起左宗棠等
要员的注意,使之得以在官场施展身手。更为关键的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林则徐,
在给他耳濡目染的同时,也为他带了光环。③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政界、学界、演艺界,这
样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著名笑星陈佩斯是表演艺术
家陈强的儿子。这些特殊的出身,都有形无形地帮助他们获得了声誉。
当然,我们在肯定出身能帮助人获得声誉的同时,不能迷信出身,而要打破出身的束
缚,敢于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3.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8—20题。(14分)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
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
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
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
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从东窗,还能看见她
家的木刻楞房屋。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她是斯大林时
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
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
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
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
在黑龙江上徘徊。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
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
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她
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
T,但一点也不驼背。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
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
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我至今记得她的
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
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
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她把我领
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
了。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
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北极村的很多老
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
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
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
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
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
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大家也就很放
心。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那几天秋生没过来,
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
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
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
屋的炊烟仍然妖燃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18、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19、从全文看,北极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20、文章结尾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烧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
经消逝了“,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8、答案:①在结构上,“炊烟”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
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而老
毛子却在这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毛子的悲苦命运。
19、答案:①勤劳、善良,北极村的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②友好,在中苏关系
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③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
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20、答案:这句话是说老毛子家的炊烟最美,寄托的是作者对老毛子的怀念和赞
美.①怀念老毛子的勤劳和热情: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她招呼我去玩,给我吃零
食。②她外表沉静冷漠但实际内心热情奔放:她不于村中人交往,却有两次隔着栅
栏吆喝我去她家玩,熟了之后还教我跳舞。③她境遇悲苦却生活的有滋有味。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沛公◎为碘郡长,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侯。与诸将约,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轨道旁。诸
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
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
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
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
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
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
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
秦王。……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高祖本纪》有删改
春,汉五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自以精兵三万人……大破汉
军。汉军皆走……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咒乃载行。楚骑
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
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支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
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汽”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节选
【注】①沛公,指刘邦②孝惠,刘邦的嫡子;鲁元,刘邦之女。③本段史料在《高祖本
纪》中没有写双方军队的人数,第四处省略号后的故事在《高祖本纪》中没写。④太公,
此指刘邦的父亲。⑤本段故事在《高祖本纪》中也没写。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根道旁
B.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轨道
旁
C.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轨道旁
D.汉元年十月/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符节/降轨道旁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王、
侯、伯、子、男。
B.符,中国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成,双方各
执一半,合二为一方有效,如兵符、虎符等符节,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
作凭证。
C.弃市,是死刑的一种,自商周时即有。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
众,称“弃市”。
D.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故
以北面指称臣。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杀秦王子婴,说明刘邦宽厚仁德容人;但他也有极端自私、薄情的阴暗一面,比如
为了自己逃命,几次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
B.刘邦进入咸阳后,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动,直接封闭府库,还军霸上。这足以说明他
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
C.与项羽的屠烧做法形成对照,刘邦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秋毫无犯,
赢得了秦地人民的拥护,人心所向为他日后打败项羽奠定了基础。
D.就节选部分而言,《高祖本纪》对刘邦多有赞美,哪怕是顺手一笔写了刘邦的本性,
也是淹没在刘邦能从谏如流、宽政爱民的众多信息之中,而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则毫
不留情地揭示了刘邦的冷酷无情与无赖形象。
参考答案:
16.D17.A18.B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沛公”是
“至霸上”的主语,排除B项。“素车白马”是驾着白车白马的意思,“封”的宾语是
“皇帝符节",结合句意内容分析可知,排除A项、C项。句意:汉元年(前206)十
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
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道旁投降。故选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
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
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
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王、侯、伯、子、男”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五等爵位是:公、候、伯、子、男。
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
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
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
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丝毫不为重宝女色所
动”“直接”错。“欲止宫休舍”说明他还是觊觎秦宫中的财宝美色的,不是丝毫不为所
动;“乃”字说明“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并非刘邦本意初衷,是经过樊哙、张良劝谏后才
采取的举措。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任命沛公为扬郡太守,封为武安侯,封项羽为长安
侯。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
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枳(zhi,纸)道旁投降。将领们
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
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城
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
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
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
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
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都象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总之,我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
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
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
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士兵。沛公推让
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
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
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
不遭毁灭的。秦地的人们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
这一年春天,汉王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向东进兵讨伐楚国。项
王……自己率领精兵三万人……把汉军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汉王才得以带领几十
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在路上遇见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块儿
西逃。楚军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情况危急,就把孝惠帝、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
侯婴每次都下车把他俩重新扶上车,这样推下扶上有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情况
危急,马也不能赶得再快,可是怎么能把他们扔掉呢?”就这样,姐弟俩才得以脱险。
就在这个时候,彭越几次往返梁地,断绝了楚军的粮食,项王为此深感忧虑。他做了
一张高腿案板,把汉王父亲太公搁置在上面,向汉王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投降,
我就把太公煮死。”汉王说:“我和项羽作为臣子一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相约结为兄
弟,这样说来,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就希望你能分给
我一杯肉汤。”
5.阅读下面文化经典,按要求答题。(6分)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日:“未也。尝独立②,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
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②此
句的主语是孔子。③远:不亲近,不偏爱。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子亦有异闻乎?(2分)
②不学礼,无以立!(2分)
(2)从上述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如何对待儿子的?(用自己的话回
答)(2分)
参考答案:
(1)①你是否(从你父亲那儿)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呢?。(2分,“异闻”1
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②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2分,“无以”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2)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要学习;且不给自己的儿子特殊的照顾(一视同仁,
对儿子不偏爱)。(2分,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6.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
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
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涔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
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
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
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8.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归罪
9.下列加点词都有活用现象,对其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10.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
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参考答案:
8.C9.A10.A11.B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
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
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
判断出来。C项,“检”,结合“狗彘食人食”分析,应解释为“制止、约束”。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
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
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
法等。A项,“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io.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一般为“主一谓一宾"'‘定(状)一中心
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
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等。题干中“之有”,为宾语前置句;A项,“我待”,宾语前置句;其他选
项为陈述句。
1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
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
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孟子是战国时期人。
点睛:《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
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四书”之一。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
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
称“孔孟”。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
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
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
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
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
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
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
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
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
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
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
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
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
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
To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
家。,,,o,,你看英国到
现在有什么事,大家还是会读莎士比亚的著作,不断吸取一些新的东西。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
②他的思想不但具有原创性
③比如说英国的莎士比亚
④而且具有这个民族精神的源泉性
⑤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这样极少数的作家
⑥莎士比亚是超越一般的戏剧家的
A.②④①⑤③⑥B.②④③⑥①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⑤②④③⑥
参考答案: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方式,如本
题就是有语境的排序题,然后根据语境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并根据前后的语境来确定前
后句,再根据句子中的关联词、代词等确定小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出自《钱理群:
鲁迅是具有民族精神源泉性的作家》,语段主要是说作家对于民族的意义,全语段分两
层。①⑤②④是第一层是说鲁迅这样的作家不简单,③⑥是第二层说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至
今仍受英国人的高度敬仰,这就可以把六个句子分为两个部分;从后面的语境来看,“你
看英国到现在有什么事……”,可见前面应是说英国的莎士比亚,这就说明③⑥应放在最
后,这就排除BC两项;再看前面的语境,前面说“鲁迅对我们民族来说,不是一个一般
的文人,一个简单的作家”,这是说鲁迅对我们民族的价值,后面是推及其他的作家,
①“放眼全世界来看”引领后面的内容,这就确定了第一句,排除A项,故选D项。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房有物业合同范本
- bt合同ppp合同范本
- 企业人事聘用合同范本
- 出租保安服装合同范本
- 单位购仪器合同范本
- 先打款后开票合同范本
- 协议付款合同范例
- 上门宴席服务合同范本
- 东莞企业劳务合同范本
- 儿童游泳班合同范本
- 2025年企业法务顾问聘用协议范本
- 教育部人文社科 申请书
- 无菌手术台铺置的细节管理
- 《康复评定技术》课件-第五章 运动控制
- 议论文8(试题+审题+范文+点评+素材)-2025年高考语文写作复习
- 【理特咨询】2024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应用进展报告
- 2025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单词默写表(小学部分)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6第1课时Startup
- 2025江苏苏州高新区狮山商务创新区下属国企业招聘9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蒙牛集团实施财务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8800字(论文)
- 平抛运动的经典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