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生态水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生态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旨在全面概述我国生态水利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成就,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水利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全球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接着,从政策导向、科研进展、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详细梳理了我国生态水利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文章还深入分析了当前生态水利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在总结部分,本文强调了生态水利研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公众对生态水利的认识,促进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二、生态水利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水利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水利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不仅涉及到水利工程的传统技术,还融合了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基础方面,生态水利强调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它倡导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水利的理论还强调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倡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减少对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技术体系方面,生态水利涵盖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其中包括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生态修复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旨在通过合理的工程布局和结构设计,减少水流对生态环境的冲击,促进水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修复技术则通过生物修复、生态工程等手段,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提高其自我修复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则强调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则关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水污染的防治。在我国,生态水利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生态水利工程和措施,我国在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水利的研究和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三、我国生态水利的主要研究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生态水利作为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我国水利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生态水利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水文学、生态水力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如何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水利工程的设计之中,确保工程在满足人类用水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河流治理工程中,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河床等设计,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生态水文学是生态水利研究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水文循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监测和分析水文数据,揭示水文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生态水力学则侧重于研究水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通过分析水流的运动规律,探索水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水利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一领域,研究者们通过采取生物修复、生态补偿等措施,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水利管理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通过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方案、加强水环境监管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总体而言,我国生态水利的主要研究领域涵盖了工程设计、水文学、水力学、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将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四、我国生态水利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我国生态水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不仅深化了对生态水利理论的理解,还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生态水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模型,为生态水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我国生态水利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河流生态修复、湖泊湿地保护、水土保持、水资源合理配置等领域,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河流生态修复方面,通过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河床、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恢复了河流生态功能。在湖泊湿地保护方面,通过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生态补水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提升了湖泊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我国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注重工程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在运行管理方面,注重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和长效管理,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了生态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总的来看,我国在生态水利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不仅提升了生态水利的理论水平,还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未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生态水利研究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水利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我国生态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五、我国生态水利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水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长期以来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无法满足生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水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污染物被排入水体,导致水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威胁到人类的饮用水安全。水灾害频发: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洪涝、干旱等水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同时,这些灾害也严重影响了生态水利的建设和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生态水利的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水资源分配不合理、水权制度不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不力等。科技创新不足:虽然我国在生态水利领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水平仍然较低。许多关键技术和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水利的发展。我国生态水利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为了推动生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应对生态水利领域的挑战和问题,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六、我国生态水利的发展趋势与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水利在我国未来的水利事业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未来,我国生态水利建设将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科技创新,智能管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提升生态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协同,流域统筹: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确保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水利建设与管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生态水利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为生态水利建设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创新驱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注重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加强生态水利领域的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队伍,为生态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发展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生态水利建设与管理经验,推动我国生态水利事业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生态水利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才能推动我国生态水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七、结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我国水利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生态水利作为一种将生态保护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新型水利发展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从本文的综述来看,我国在生态水利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方面,学者们对生态水利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观点和方法,为生态水利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水利技术和管理模式。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生态水利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生态水利理论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还依赖于国外进口,生态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营和维护管理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未来我国生态水利研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要加强生态水利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水利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标准,为生态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要加强生态水利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生态水利技术的升级换代,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三是要加强生态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营和维护管理研究,建立健全生态水利工程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生态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生态水利是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实现水利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生态水利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生态水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为实现我国水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生态水利是对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的支撑。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才能实现。生态水利的终极目标是建成自动化生态水利。生态水利是抵御洪涝灾害、提供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和确保农作物丰收的关键。因此被称为农业丰收的“保护神”。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生态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单靠水利工程不能解决所有的洪涝旱灾等问题,应该构建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就是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系统研究和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污水资源化统筹,水量水质并重,开源节流并重,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齐抓,上下游、左右岸兼顾,目前和长远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依法治水,以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能动地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时空协调发展。该模式是体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水利模式,指引的将是一条绿色水利道路。(1)生态水利发展模式和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2)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3)生态水利目标明确,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4)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5)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6)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改变水利建设方向,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第一要放弃“根治水患”的“雄心壮志”,树立科学防治的观念。水患是不能根治的,因为防治体系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时,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灾害仍不能解决问题。治水要根据地球大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是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方法,树立定高标准,分部实施的战略思想观念。要达到生态水利这个长远目标可以分部实施,逐步推进。第三是转变“小水利”的观念,树立“大水利”的观念。第四是转变水资源短缺就是水少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生态水资源观。第五是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第六是转变水利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观念,树立水利管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观念。生态水利需要新的管理机制,首先是法制建设,搞好水利管理,就必须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其次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市场分配机制,水利项目专家评估、社区群众参与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制、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自利机制,水利项目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监控机制等等。其三是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健全水利管理机构。流域规划是治水的基础,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人口和资源确定经济结构,并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一是流域内不能建设大型污染企业,对小污染企业更应严加控制;二是缺水地区原则上不建用水大户,控制需大量灌溉的农作物面积;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加强管理;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资源,不生产或少生产废料;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总体经济素质,使产品结构多样化、高品质化;六是按流域特性设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流域规划必须合理确定水源林的面积比重及森林结构,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逐步治理流失区,控制工矿、交通、建筑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建立水务管理服务体系,对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理顺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市场价及农业水政府适当补贴的成本价,要让用户感到合理的节约用水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以促进节水措施的自觉推广;三是协调配置流域的水资源,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机制不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要在流域立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由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分配;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和被污染。防汛体系建设要坚持防治并重,软硬件同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按流域特性设置保护屏障,在流域中上游丘陵山区建第一道防护屏障-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林的林地在枯水期可补充大量的河川径流,缓解水污染,保护水域和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中上游地区布设第二道防线-调蓄水库。目前水库群落体系大部分已建成,应继续完善。关键是要完善配套设施,除险加固,治理库区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水库持续运行。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宜兴建水库,以免工程报废带来更大的危害。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单靠传统的灌溉方法投入太大,经济效益太低。可采取以下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农业灌溉多为串灌、漫灌,浪费很大。如果改为喷灌、滴灌、微灌就能节约大量用水。采取生物抗旱措施。干旱地区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发展抗旱农业。甘肃省发展“梯田+水窖+地膜+结构调整”的旱作模式,在未增加灌溉的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来人们可用基因技术把沙漠植物的耐旱基因植入农作物,开辟新的抗旱途径,而无需跨流域引水。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有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科学,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才能实现。生态水利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自动化生态水利。未来的生态水利将是这样的:流域的中上游由“绿色水库”、“绿树水库”、水库和湖泊组成的调蓄系统可有效地调节水资源。流域内实施生态农业,农作物一般只使用无害农药,不施用有害农药、化肥和激素。洪涝区种植的春夏作物可耐半个月的水淹而照样有良好的收成,干旱区的作物即使一个月不下雨也不怕干旱。城镇实现生态化,工业和生活废水90%以上循环利用,达到微量排污。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能比较合理地分配资源;沿海地区通过海水淡化而获取廉价的水资源,部分地区应用生物工程措施种植盐生植物,直接利用海水灌溉。水位能资源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利用,如潮汐电站、海浪电站为沿海提供充足的环保能源。水资源管理实行自动化测报,流域水利管理中心可显示各时空的资源量和质,并按生态经济规律自动调控水资源,真正实现绿色、健康、有机发展。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水利研究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在我国,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迅速,成为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概述近年来我国生态水利研究的进展,包括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生态水利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且人口众多的国家,生态水利研究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生态水利研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生态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生态水利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生态水利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明确了生态水利研究的内涵和外延。基于生态学、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构建了生态水利评价体系,为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还积极开展了生态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关系的深入研究。在生态水利实践应用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果。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一大批生态水利工程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如长江流域的退耕还林工程、黄河流域的河道整治工程等。生态水利管理维护工作也逐渐得到加强,如制定了一系列生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规程和规范,加强了生态水利工程的监测与评估工作。我国还积极开展了生态保护工作,通过水生态修复、水生生物保护等措施,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总体来看,我国生态水利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难点。例如,生态水利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尚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与设计方法,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和难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应包括:一是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促进生态水利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二是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关键技术研发,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三是重视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加强水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措施;四是加强政策支持与人才培养,提高生态水利事业的社会认知度和专业水平。我国生态水利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不断完善和创新。只有深入推进生态水利研究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生态水利是对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科学技术的支撑。要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基础才能实现。生态水利的终极目标是建成自动化生态水利。生态水利是抵御洪涝灾害、提供人畜饮水安全保障和确保农作物丰收的关键。因此被称为农业丰收的“保护神”。生态水利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时代的水资源利用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开发水利、发展经济。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生态水利涵盖了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目标,又突出了生态环境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目标,即经济、社会、环境是一致的。单靠水利工程不能解决所有的洪涝旱灾等问题,应该构建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型的生态水利模式,就是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系统研究和正确处理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经营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以及雨水、污水资源化统筹,水量水质并重,开源节流并重,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齐抓,上下游、左右岸兼顾,目前和长远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除水害、兴水利、化害为利,依法治水,以维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能动地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时空协调发展。该模式是体现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高效经营”的水利模式,指引的将是一条绿色水利道路。(1)生态水利发展模式和途径,与传统水利发展途径对水的传统利用方式有着本质性的区别。(2)生态水利的开发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下进行的。(3)生态水利目标明确,要满足世世代代人类用水需求,体现人类共享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公平原则。(4)生态水利的实施,遵循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方法和高新技术,实现水利的公平和高效发展。(5)生态水利要求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水利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6)节约用水是生态水利的长久之策,也是缓解我国缺水的当务之急。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的法则和要求,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建立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宏观上讲,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演变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配置中,在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节约用水的条件下,保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良性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因此,生态水利是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的运作机制,达到水生态系统改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须尊重生态法则,将生态用水列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方案中,抢救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量和质的问题,而且应该是在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改变水利建设方向,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第一要放弃“根治水患”的“雄心壮志”,树立科学防治的观念。水患是不能根治的,因为防治体系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时,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灾害仍不能解决问题。治水要根据地球大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按自然规律办事。第二是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方法,树立定高标准,分部实施的战略思想观念。要达到生态水利这个长远目标可以分部实施,逐步推进。第三是转变“小水利”的观念,树立“大水利”的观念。第四是转变水资源短缺就是水少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生态水资源观。第五是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第六是转变水利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观念,树立水利管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观念。生态水利需要新的管理机制,首先是法制建设,搞好水利管理,就必须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其次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市场分配机制,水利项目专家评估、社区群众参与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制、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自利机制,水利项目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监控机制等等。其三是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健全水利管理机构。流域规划是治水的基础,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人口和资源确定经济结构,并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一是流域内不能建设大型污染企业,对小污染企业更应严加控制;二是缺水地区原则上不建用水大户,控制需大量灌溉的农作物面积;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加强管理;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资源,不生产或少生产废料;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总体经济素质,使产品结构多样化、高品质化;六是按流域特性设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流域规划必须合理确定水源林的面积比重及森林结构,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逐步治理流失区,控制工矿、交通、建筑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建立水务管理服务体系,对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理顺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市场价及农业水政府适当补贴的成本价,要让用户感到合理的节约用水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以促进节水措施的自觉推广;三是协调配置流域的水资源,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机制不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要在流域立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由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分配;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和被污染。防汛体系建设要坚持防治并重,软硬件同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按流域特性设置保护屏障,在流域中上游丘陵山区建第一道防护屏障-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林的林地在枯水期可补充大量的河川径流,缓解水污染,保护水域和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中上游地区布设第二道防线-调蓄水库。目前水库群落体系大部分已建成,应继续完善。关键是要完善配套设施,除险加固,治理库区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水库持续运行。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宜兴建水库,以免工程报废带来更大的危害。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单靠传统的灌溉方法投入太大,经济效益太低。可采取以下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农业灌溉多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自愿加入保安协议书(2篇)
- 购销协议书(2篇)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数字电子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某招商会展中心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方方圆圆说课稿
- 独无的我说课稿
- 肝硬化失代偿期
- 《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换热站运行培训课件
- 政治学原理 (自考) 课件 周光辉 第1-4章 国家的性质-国家机构
- 2024-2026年全球经济展望
- 《信心与行为》课件
- 一例乳腺癌术后并发淋巴水肿患者的个案护理
- 产品系统设计开发 课件 第1、2章 产品系统设计概述、产品系统体系的构成
- 课文明如厕班会
- 消毒供应中心考试试题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拼音百词竞赛试卷(含答案)
- 高等数学知识点
- 中建高大模板专家论证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