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仿真模拟卷三(全解全析)_第1页
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仿真模拟卷三(全解全析)_第2页
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仿真模拟卷三(全解全析)_第3页
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仿真模拟卷三(全解全析)_第4页
2023年6月浙江省选考生物仿真模拟卷三(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考前仿真卷3(浙江卷)

生物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

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

的作答一律无效,

3.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作图时可先

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遵循,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不断谱写“绿

色、宜居、开放、文明”四个湖北建设崭新篇章。下列相关措施错误的是()

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扬尘治理,有助于“增蓝天”

B.防控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用药污染,有助于“护净土”

C.综合治理山水林田,严禁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有助于“优生态’

D.湖泊实施“控磷控氮”以防止水华爆发,加强河流污染防治,有助于“保碧水”

【答案】C

【解析】A、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强化工地码头扬尘治理可减少污染物向空气中的排放,从而实现“增

蓝天”,A正确:

B、重金属、农药和化肥是进入土壤的主要污染物,土壤的污染物主要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对生物造

成危害,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加强农业用药污染防治,有助于“护净土”,B正确;

C、保护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C错误;

D、湖泊实施“控磷控氮”以防止水华爆发,加强河流污染防治,可以降低水污染程度,有助于“保碧

水”,D正确。

2.下列防止生物武器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通过立法,禁止生物武器的生产和扩散B.大力发展生物武器,以牙还牙

C.捕杀敌人投放的带菌的小动物D.根据生物武器的类型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B

【解析】生物武器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的生物武器应用不同的防治方法,但总的原则是禁止生

物武器的生产和扩散,因此ACD正确,B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第3-5小题。

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一条由110个氮基酸形成的单链多

肽(前胰岛素原)。前胰岛素原的氨基端具有一段信号肽,能够将其引导进入内质网腔,随后信号肽

被切除,剩余的多肽折叠形成胰岛素原。胰岛素原随后进入高尔基体。高尔基体是完成分泌蛋白最

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可将胰岛素原水解为相同数目的胰岛素和C肽。胰岛素释放后在经过肝脏和

肾脏时被大部分降解,而C肽则不会被肝脏和肾脏降解,在血液中存在的时间比较长,浓度较稳定。

3.下列关于胰岛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胰岛素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B.前胰岛素原在附着型核糖体上合成

C.只有破坏肽键才能使胰岛素功能丧失D.胰岛素以胞吐的形式离开胰岛B细胞

【答案】C

【解析】A、胰岛素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为氨基酸,A正确;

B、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前胰岛素原的氨基端具有一段信号肽,能够将其引导进入内质网腔,再附着

核糖体合成,B正确;

C、空间结构被破坏的蛋白质就失去活性,C错误;

D、胰岛素是大分子,以胞吐的形式离开胰岛B细胞,D正确。

4.下列关于高尔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B.高尔基体与内质网和细胞膜都具有直接联系

C.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比上皮细胞要少一些

D.溶酶体的各种水解醐由高尔基体直接合成

【答案】A

【解析】A、在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可形成纤维素,参与细胞壁的形成,A正确;

B、高尔基体与内质网之间通过囊泡进行间接联系,B错误;

C、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更强,高尔基体比上皮细胞要多一些,C错误;

D、溶酶体的各种水解酶由核糖体直接合成,D错误。

5.根据材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前胰岛素原进入内质网腔是随机的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都存在破坏肽键的酶

C.胰岛素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D.可测定血液中C肽含量来推断胰岛的功能状态

【答案】A

【解析】A、前胰岛素原进入内质网腔是通过信号肽引导的,A错误:

B、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可对蛋白质进行剪切、加工,都存在破坏肽键的酶,B正确;

C、胰岛素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先形成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再形成细胞膜,高尔基体膜面积先增

大后减小,C正确;

D、胰岛素原水解为相同数目的胰岛素和C肽,胰岛素释放后在经过肝脏和肾脏时被大部分降解,

而C肽则不会被肝脏和肾脏降解,可测定血液中C肽含量来推断胰岛的功能状态,D正确。

6.部分物质进出液泡的方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进出液泡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B.Ca2+进入液泡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提高载体CAX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

D.载体CAX既能运输H+又能运输Ca2+,说明其不具

有特异性

【答案】C

【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与液泡外相比,液泡内的pH值低,说明H+浓度高,H.出液泡从浓度

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属于协助扩散,H'进入液泡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从图中可看出,液泡内的Ca2+浓度,因此Ca2+进入液泡,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转运,

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能量推动,B错误;

C、由于载体CAX的作用,能使液泡内Ca?'浓度增大,有利于根毛细胞吸水,因此提高载体CAX

基因的表达能提高植物的耐盐碱能力,C正确;

D、载体蛋白CAX能运输Ca2+和H+,但两者与载体蛋白CAX结合的部位不同,因此载体蛋白CAX

具有特异性,D错误。

7.如图表示某核DNA片段中的胞喀咤已被甲基化,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AGTCCGCGTTACGTAGC

A.胞喀咤和甲基化的胞喀咤在DNA分子中均可与鸟噪吟配对TCAGGCGCAATGCATCG

B.DNA甲基化可能会干扰RNA聚合酶与之结合被甲基化的DNA片段

C.DNA甲基化是一种可遗传的DNA碱基序列未改变的变异

D.DNA甲基化更易暴露转录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使之被识别

【答案】D

【解析】A、甲基化不影响碱基互补配对,胞喀咤和甲基化的胞喀唳在DNA分子中均可与鸟口票岭配

对,A正确;

B、DNA甲基化可能会干扰RNA聚合酶结合DNA上的相关区域,影响转录,进而抑制基因的表达,

B正确;

C、DNA甲基化是一种可遗传的DNA碱基序列未改变的变异,称为表观遗传,C正确;

D、DNA甲基化抑制转录模板链的碱基序列的暴露和被识别,D错误。

8.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甲鱼、小龙虾等的生活特点设计出的一

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田里的水生害虫成了甲鱼的“营养餐”,甲鱼的粪便成为稻田的有机肥;小龙

虾吃一种名叫伊乐草的植物,排泄物又可以成为滋养稻田的生态肥料。秸秆可加工成饲料或培养食

用菌等。下列相关叙述簿送的是()

A.稻田种养结合技术从生物和空间上对稻田生物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配置

B.稻田种养技术可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C.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依赖于食物链(网)进行

D.稻田种养技术可调整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且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C

【解析】A、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是指根据水稻生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与甲鱼、小龙虾等的生活特点

设计出的一种高效立体种养模式,从生物和空间上对稻田生物资源进行了合理配置,A正确;

B、稻田种养技术可以增加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有效减少农药

的使用,B正确;

C、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发生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能量流动在生物之间,信息传递可

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稻田种养技术可以调整稻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秸秆的充分

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9.使酶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可逆性抑制剂(与酶

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和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为探究甲、

乙两种小分子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类型,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各组实验中其他条件均

相同且适宜。下列对该实验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第一组:甲溶液+酶溶液一放置一段时间-测酶活性-透析处理一段时间-测酶活性;

第二组:乙溶液+酶溶液一放置一段时间T测酶活性T透析处理一段时间T测酶活性;

A.该上述两组实验有四种可能的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B.实验中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表示

C.实验成功的前提是物质甲和乙能够自由通过透析袋

D.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通过相互对照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A、实验结果可能有,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③:甲为

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A正确;

B、成的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表示,酶活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大,B正确;

C、可逆性抑制剂可以通过透析袋,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结合不可逆,不能透析出抑制剂,抑制剂量

不能降低,酶活性不能恢复,故透析焚处理不能恢复不可逆抑制剂处理过的酶的活性,所以实验成

功的前提是物质甲和乙能够自由通过透析袋,C正确;

D、该实验是透析前后对照得出结论,D错误。

10.干细胞疗法是指从患者自身的骨髓中抽取干细胞,再通过特殊技术移植到患者体内,修复失去

正常功能的细胞和组织的技术。干细胞具有归巢性,重新注入人体的干细胞会自动靶向,快速修复

人体受损位置,达到快速治愈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细胞高

B.注入患者的干细胞修复受损位置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干细胞自动靶向受损位置的过程与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干细胞修复受损位置的过程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答案】B

【解析】A、骨髓中的干细胞为造血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其分化程度比胚胎干细胞高,A正确;

B、注入患者的干细胞修复受损位置,只是分化成特定的组织细胞,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所以干细胞自动靶向受损位置的过程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功能有关,

C正确;

D、干细胞修复受损位置的过程,分化程度与干细胞不同,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11.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营养研究人员对80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在

3个月的时间里,锻炼并隔日禁食(一天饮食不受限制,第二天摄入500卡路里或更少)的人胰岛

素敏感性增加,肝脏脂肪减少、体重和ALT(丙氨酸转氨酶)下降。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经常暴饮暴食,易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促进脂肪合成而引起肥胖

B.非酒精脂肪肝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可能会上升

C.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使尿量减少

D.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可通过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

【答案】c

【解析】A、长期暴饮暴食会使得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过多,血糖转化为脂肪,导致脂肪合成过剩,

引起肥胖,A正确;

B、据负反馈调节可知,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会导致胰岛素含量上升,以保证血糖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B正确;

C、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进而刺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进而

饮水增多,从而使尿量增多,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水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

正常人血糖含量降低时,可通过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含量上升,D正确。

12.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类基因组和人类

进化发现方面的贡献。斯万特・帕博先后从化石中提取到了尼安德特人(约10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一

种已灭绝的古人类)的线粒体DNA和核DNA进行测序,最后绘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研

究发现,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从化石中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时要排除来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扰

B.线粒体DNA只来自母亲且比核DNA小得多,更容易进行测序分析

C.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曾经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流

D.生活在非洲的现代人不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二者没有共同的祖先

【答案】D

【解析】A、绘制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草图时,为了减少误差,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时要排除来

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扰,A正确;

B、线粒体DNA比核DNA小得多,且只来自母亲,因此更容易进行测序分析,B正确;

C、“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体内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说明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现代人

的直系祖先曾经和尼安德特人发生过基因交流,C正确;

D、生活在非洲的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都是由直立人演化而来的,二者有共同的祖先,D错误。

13.鲤鱼性极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不宜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调查小组用去

除取样法(原理: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随着连续的捕捉,种

群内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次递减)对一个体积为2500()m3的鱼塘中鞋鱼的种群数量进行

调查,第一天捕获1000条,第二天捕获800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链鱼种群数量比实际值大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

C.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估算该鱼塘中雄鱼的种群密度约为30条/100m3

D.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

【答案】C

【解析】A、鲤鱼性极活泼,善跳跃,易使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鲤鱼中被标记的个数减

少,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大,A正确;

B、调查生境相对开放的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不宜选择此法,因为可能会有其他地区的动物迁入,

B正确;

C、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可得出1000/X=800/(X-1000),可得出X=5000条,则密度为5000+250=20

条/lOOn?,C错误;

D、根据去除取样法原理,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约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D

正确。

14.某生物研究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植物呼吸作用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不透光玻璃罩澄清石灰水

A.A瓶的作用是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得到的结果相同

C.B瓶和D瓶中装的可以是同种物质

D.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增加一组死亡植株的对照组

【答案】B

【解析】A、A瓶为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CO2,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正确:

B、B瓶的作用是为了检验空气中CO2是否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D中澄清石灰水是检测是否有

CO2,因此两瓶中装的可以是同种物质,B错误;

C、C瓶用的是不透光的玻璃罩,防止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不透光的玻璃罩换作透光的玻璃罩会使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实验结果,c正确;

D、为避免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可以增加一组死亡植株的对照组,D

正确。

15.双抗体来心法检测新冠病毒抗原原理如下图,试纸上有两种抗原抗体存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

位于试纸的结合垫上,聚集后会呈红色;在检测线(T)上,有另一种针对抗原的抗体,这两种抗体

识别抗原表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同一个抗原能够同时被这两种抗体所识别。抗一金标抗体位于质控

线(C)上,结合多余的金标抗体。咽拭子、鼻拭子样本滴上加样孔之后,由样品垫向吸水垫方向流

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2显示待测者为新冠病毒阳性

B.质控线结果相当于阳性对照

C.胶体金试纸条检测一般要求在14~30。<2常温条件下,避免过冷、过热或过度潮湿

D.抗原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但灵敏度低,可以判断有无传染性

【答案】A

【解析】A、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则不会与结合垫上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和检测线T的抗体

结合,因此T处不变色,未与抗原结合的金标抗体则继续向前到达质量控制区(C处),与此处固定

的抗一金标抗体结合,由于胶体金标记的抗体在此处大量聚集,形成红色条带从而使C处变红,故

只有C处变红,检测结果则为阴性,A错误;

B、结合A选项的分析,检测线与质控线检测呈红色,则检测结果阳性;质控线结果呈红色,检测

线呈不出现红色,则检测结果阴性;质控线结果不出现红色,则检测无效,即质控线结果相当于阳

性对照,B正确;

C、胶体金试纸条中核心物质为抗体,抗体本质是蛋白质,其活性易受温度等各种影响,故胶体金试

纸条检测一般要求在14~3(TC常温条件下,避免过冷、过热或过度潮湿,C正确;

D、抗原检测优点:成本低,操作简单,缺点:灵敏度低,当显示为阳性时可以判断检测者是否感

染新冠病毒具有了传染性,D正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16、17小题。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曾有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科学家以大肠

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密度梯度离心、DNA紫外光吸收光谱等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实验基本操作及

结果如图:

,取样,提♦在6、13、20分钟时

/取DNA/取样,提取DNA口一离心管

图1实验过程图2实验结果

(注:大肠杆菌约20分钟繁殖一代;紫外光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即为离心管中DNA的主要分布位

置,峰值越大,表明该位置的DNA数量越多;在培养到6、13、20分钟时,分别取样,提取大肠杆

菌DNA,经密度梯度离心后,测定紫外光吸收光谱,结果如图2中b、c、d所示)

16.下列关于实验过程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液中的氮元素主要是用于合成四种脱氧核甘酸

B.实验过程中需要提取亲代DNA分子,用于对照

C.实验过程中密度梯度离心的速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D.本实验不可以通过测定放射性强度来最终确定DNA的复制方式

【答案】C

【解析】A、NH4cl培养液中的氮元素主要是用于合成四种脱氧核甘酸,A正确;

B、实验过程中需要提取亲代DNA分子,用于与子代DNA对照,B正确;

C、实验过程中密度梯度离心的速度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要控制适宜离心速度,C错误;

D、无论是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检测其放射性强度是相同的,因此本实验不能通

过测定放射性强度来最终确定DNA的复制方式,D正确。

17.本实验延长至40分钟,预期实验结果正确的是()

A.若为全保留复制,则峰值个数为2,一个峰值出现在P点位置,另一个出现在Q点位置

B.若为半保留复制,则峰值个数为2,一个峰值出现在Q点位置,另一个出现在Q点上方位置

C.若为分散复制,则峰值多个,均出现在Q点位置上方

D.若将实验产物加热至100C后再离心,无论是哪种复制方式,每个峰值均等大

【答案】B

【解析】A、由于紫外光吸收光谱的峰值位置即为离心管中DNA的主要分布位置,峰值越大,表明

该位置的DNA数量越多,因此0分钟时DNA主要在P点位置,6分钟时DNA主要在PQ点位置之

间,13分钟时DNA主要在Q点位置,20分钟时DNA全在Q点位置。大肠杆菌约20分钟繁殖一

代,本实验延长至40分钟,则复制了两代,若DNA的复制方式为全保留复制,则20分钟后(DNA

复制两代)会出现l5N/'5N-DNA和l4N/14N-DNA两种数量相等的DNA分子,显示出的紫外光吸

收光谱即为2个峰值,一个峰值l5N/l5N-DNA出现在P点的位置,另一个l4N/l4N-DNA峰值出现

在Q点(&N/MN-DNA)上方,A错误;

B、若为半保留复制,则20分钟后(DNA复制两代)会出现l5N/l4N-DNA和14N/l4N-DNA两种

数量相等的DNA分子,出现峰值个数为2,个峰值出现在Q点位置,另一个出现在Q点上方位

置,B正确;

C、若为分散复制,则峰值只有I个,出现在Q点位置之上,C错误;

D、若将实验产物加热至100℃后再离心,则得到DNA单链,全保留和半保留每个峰值均等大,但

与分散复制峰值不同,D错误。

18.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

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黑暗环境下光照环境下

汽、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

J光敏色素

光敏色素

如雨才、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内含量较高

B.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D.黑暗条件可能抑制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形成黄化苗

【答案】D

【解析】A、植物具有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光敏色素是其中一种,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

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比较丰富,A正确;

B、由图可知,黑暗环境中光敏色素与光照环境下光敏色素的结构不同,推测其接受光信号后,其空

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并且根据图中信息推测光明色素结构改变之后,进入细胞核内,抑制了HY5降

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B正确;

C、由图可知,光照环境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HY5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使

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C正确;

D、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叶绿素合成,黑暗条件可能加速了细胞分裂素的降解,导致叶绿素合成量

减少形成黄化苗,D错误。

19.泡菜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曾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范,献之皇祖”,

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对此解释“殖菜者,酸菜也下列关于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泡菜坛中蔬菜装量不能超过2/3,以防发酵液溢出

B.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

C.适量的食盐水和酸性条件可以抑制杂菌的生长

D.腌制泡菜时如果加入一些陈泡菜汁,可以缩短腌制时间

【答案】A

【解析】A、泡菜坛中蔬菜装至半坛,再加入香辛料和酒至八成满,盐水没过蔬菜,A错误;

B、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利用的菌种主要是乳酸菌,泡菜坛中还可能有其他微生物,B正确;

C、食盐水能增大环境溶液的浓度、酸性条件会抑制细胞代谢,适量的食盐水和酸性条件在腌制过程

中可以抑制杂菌生长,C正确;

D、陈泡菜汁中含有乳酸菌,坛中加一些陈泡菜汁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种,缩短腌制时间,D正确。

20.下图M、N为果蝇某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N中发生了结构变

异(A、B、C、D、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

的片段,导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桥,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

机断裂,其他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DE,

MCZ33cLn最

________A终

ADCBE分

A.M、N联会时、各有一条染色单体在基因B、C之间发生过断裂

B.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会减少

C.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可形成基因型为AA的精子

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

【答案】B

【解析】A、由右图可知,M、N联会时,M的一条染色单体中CDE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断裂后最终

丢失,N的一条染色单体BE所在的染色体片段断裂后缺失,即M、N联会时、各有一条染色单体

在基因B、C之间发生过断裂,A正确;

B、染色体桥在减数笫一次分裂后期随机断裂,但着丝粒移向细胞两极的情况是正常的,因此形成的

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的,只是发生了结构的改变,B错误;

C、由于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断裂,因此可能会导致M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出

现ABCDA的基因组合,或者是导致N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上出现ADCBA的基因组合,故减数

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可形成含AA的精细胞,进而通过变形形成含AA的精子,C正确;

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其中只有一个含与M染色体相同的正常染色体,其余三

个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即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D正确。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10分)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

(1)据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图中激素a(填名称)分泌(增

加/减少),通过传递作用于垂体,最终使乙细胞内过程增强,产热

增加,体温上升。

(2)据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人体同时对甲细胞进行调控,使体温上升。下列关于甲细胞及其

调节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有(A.甲细胞是效应器;B.甲细胞接收的信号分子是神经

递质;C.甲细胞所在组织节律性收缩;D.下丘脑对甲细胞的调控比对乙细胞慢)。

(3)体温上升期,人体同时会发生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结合图,分析血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4)体温上升到调定点38.5℃后,到达高温持续期,此时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平

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o

A.高温持续期,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

B.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C.若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8.5℃,产热持续增加

D.使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药物,可以使发热患者退烧

【答案】(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血液呼吸作用(或答有氧呼吸,或答代谢)

⑵ABC(2分,漏选得1分)

(3)体温上升期,为减少散热,血管收缩,使人体发生血压轻度升高(2分)

(4)ABD(2分,漏选得1分)

【解析】(1)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机体代谢水平,增加产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据

图分析,体温调定点上调后,图中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血液传递作用于垂

体,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最终使乙细胞内④⑤葡萄糖分解过程增强,产热增加,体温上升。

(2)ABC、分析题图:甲细胞为肝细胞,体温调定点上调后,人体同时对甲细胞进行调控,使得肝

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葡萄糖再氧化分解,此过程中,甲细胞是效应器,甲细胞接收的信号分子

是神经递质,甲细胞所在组织节律性收缩,C正确;

D、下丘脑对•甲细胞的的调节为神经调节,下丘脑对乙细胞的的调节为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速度

比体液调节的速度快,D错误。

(3)体温上升期,人体同时会发生血压轻度升高等症状,据图分析可知,血压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体温上升期,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口寸外周阻力增大,人体发生血压轻度升高。

(4)A、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高温持续期,体内适应于正常体温的酶活性减弱,A正确;

B、体温上升到调定点38.5℃后,到达高温持续期,此时产热与散热过程将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平

衡,此时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正确;

C、若流经下丘脑血液的温度超过38.5℃,则通过机体调节,使产热减少,C错误;

D、使体温调定点下降的药物,能够减少机体的产热量,可以使发热患者退烧,D正确。

22.(11分)生态学理论的建立离不开长期的观察和实验。下列是与生态学研究相关的实验资料•,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研究发现,昆虫的生长发育是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低于某一温度,昆虫就会停止生

长发育,高于某一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临界温度就叫作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此外,生物学家注意到一个现象:气候温暖的地区,昆虫的发育速度比寒冷她区同种昆虫的发育速

度更快。根据上述研究,生物学家提出了“有效积温法则”,内容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昆虫完成某

一发育期所需要的总热量是固定不变的,该总热量等于发育所需要的天数与每天的有效温度之积。

可用如下公式表示K=N(T—C),其中K是发育期所需总热量;N是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是发育

期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T—C是有效温度。

(1)为验证上述理论的可靠性,某研究小组以地中海果蝇为实验材料分别在温度为26℃和23.5℃的环

境中进行培养实验,结果发现在温度为26℃的环境中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为20天,在温度为23.5C

的环境中发育所需时间为25天,与上述理论吻合。根据研究小组的数据推测,地中海果蝇的发育起

点温度是℃。若增加一组发育温度为19.5C的培养实验,则预期完成发育所需要的天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天。

(2)根据资料一的内容和上述验证实验结果,简要描述昆虫的发育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除影响昆

虫的发育速度外,对昆虫的种群数量也有重要影响,由于其作用强度与昆虫种群密度无关,因此温

度等因素被称为(填“密度制约”或“非密度制约”)因素。

资料二:藏羚羊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5300米的高原草甸、冰原冻

土地带及湖泊沼泽周围。雄羊有南,角形特殊,乌黑发亮,雌羊无角。藏羚羊的食物以禾本科和莎

草科植物为主,其主要天敌是狼和棕熊等。平时雌、雄羊分群活动,交配繁殖季节雌、雄羊才合群。

对于藏羚羊的雌雄分群行为,有生态学家提出了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

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从而延误捕食时机,因此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这是一种进

化上的适应现象。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大小相

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下的模拟实验:

组别实验处理统计并记录

同时向草坪抛出两个相同橡胶圈

实验1

组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

2同时向草坪抛出两个相同橡胶棒

时间

对照组9

(3)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理由是.

(4)实验中的橡胶圈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

对照组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

若,则假说成立。

【答案】(11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13.541.7

(2)当温度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的发育速度就越快(2

分)非密度制约

(3)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野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2分)

(4)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同时向草坪抛出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

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2分)

【详解】(1)由K=N(T-C)可知,(26-C)x20=(23.5-C)x25,可得C=13.5;再由(23.5-

13.5)x25=(19.5-13.5)xd,可得d=41.7天。

(2)根据资料一的内容和上述验证实验结果,当温度高于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时,在一定

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的发育速度就越快;非密度制约因素指影响因素与密度无关,如温度对种群

的影响。

(3)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可以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野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藏

羚羊等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措施。

(4)假说认为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才会干扰捕食者的决策,延误捕食时机,实验中的橡胶圈

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对照组的个体形态不同,捕食者未受到干扰迷惑,应同

时向草坪抛出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捕食者决策反应应该更快,所用时间应更短,因此若假说

成立,则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的。

23.(10分)我国茶产业历史悠久,"中国茶''名扬海外。茶树生长受诸多因素影响,遮光是一种提高

茶树品质的方法。为研究遮光对茶树品质的影响,研究者分别用黑色遮阳网(AN)、蓝色遮阳网(BN)

和红色遮阳网(RN)遮盖茶树,并于第20天采集茶树叶片,测定其相关蛋白质的含量,如图所示。

其中,CK表示不遮光处理。

蛋白质含嫡

■多

(1)据图推测,下列反应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的是()

A.光能的捕获与转换B.水的光解C.储能化合物的消耗D.高能化合物的形成

(2)上图结构I中的能量载体分子有。

(3)下列a~f表示茶树叶肉细胞内的部分物质变化。据上图判断,蓝光对口引跺乙酸生物合成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光合作用的反应阶段,该阶段主要的物质变化是(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ADP+Pi-ATP②NAD++H*+e--NADH③ATP-ADP+Pi®NADPH^NADP++H++e^

⑤H20To?+H++e⑥CO2+五碳糖一三碳化合物t三碳糖和五碳糖

(4)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也存在减产风险。因使用蓝色遮阳网虽可以提高蛋白质的含

量,但是遮阴会使下降,造成产量下降。

(5)茶园间作(相间种植2种或以上植物)也是提高茶树品质的一种方法,不但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

率(Pn),还有利于改善土壤环境。宋代《北苑别录》记载;“茶园内为桐木则留焉。桐木之性与茶

相宜,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下图曲线最吻合的

是天。

♦晴天

一阴天

,多云天

(6)有机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其含量与土壤酸性

呈负相关;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

鲜爽度呈负相关。在不影响茶叶鲜爽度的前提下,选出下表中生态茶园的最佳种植方案«

方案茶多酚土壤含氮量有机质含量

种植植物的类型氨基酸(mg/g)

编号(mg/g)(mg/g)(mg/g)

①仅种茶树(对照)284.50a26.60a0.40a20a

②茶树与金盏菊间作254.00b26.30a0.38a32b

③茶树与白三叶间作280.02b32.35b0.35b32b

④茶树与金花菜间作223.50b27.25b0.31b25b

数据均为多次实验的平均值;数字后小写字母与对照组不同表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

【答案】(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⑴ABD(2分,漏选得I分)⑵ATP和NADPH(3)光①⑤(2分,漏选得1分)

(4)光合速率(5)多云(7)d(2分)

【解析】(1)A、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光能的捕获与转换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A

正确;

B、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水的光解需要光能,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B正确;

C、储能化合物的消耗与捕光复合物关系不大,C错误;

D、捕光复合物可以捕获和转化光能,捕光复合物可以将光能转变为高能化合物,如ATP和NADPH,

可能与捕光复合物有关,D正确。

(2)ATP、NADPH是能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是光反应的产物,光反应阶段将光能转变为ATP、

NADPH中的化学能。故选ac。

(3)结合图示可知,蓝光可使光系统叶绿素a/b连接蛋白含量明显增加,据此推测主要影响光反应

阶段,光反应阶段直接需要光: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H2O-CP+H++e—)、ATP的生成

(ADP+Pi-ATP)、NADPH的生成(NADP++H++e->NADPH),故选①⑤。

(4)蓝色遮阳网(BN)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最多,因此使用蓝色遮阳网可提高茶树品质,但是长期

使用蓝色遮阳网会使得光照强度不足,影响光合速率,导致产量减少。

(5)直接种植茶树,盛夏的中午,由于光照过强,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导致COz浓度过低,

光合速率下降,如图中曲线a所示,茶园间作后,对茶树有一定的遮阴效果,有利于提高净光合速

率,因此种植桐木后,茶树Pn的变化趋势与c相同,即多云天。

(6)茶叶中茶多酚在茶汤中主要呈现苦味,而氨基酸影响茶汤的鲜味,茶叶“酚氨比”与茶汤鲜爽度

呈负相关。因此,若想茶汤鲜爽,则应使茶多酚含量少,氨基酸含量多,①的酚氨比为

284.5+26.6=10.695,②的酚氨比为254+26.3=9.658,③的酚氨比为280-32.35=8.655,④的酚氨比为

223.5-27.25=8.20,故方案④的酚氨比最低,鲜爽度最佳。

24.(14分)酵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适当提高酵母的

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后细胞和产物的分离,节约生产成本。科研人员为研究R基因对酵母菌絮凝

性能的影响,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菌株,主要步骤如图1(G418为一种氨

基糖昔类抗生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中,引物2和引物4分别添加了的识别序列,则引物1和引物3的5'端分别添加

的识别序列,PCR获取R基因左右两端的N和C片段过程中,除了图中条

件外,还需提供等条件(至少写三个)。

(2)过程②所需的工具酶有。过程③将构建的重组质粒用酶将其线性化

后转化进受体酵母菌。

(3)利用含的培养基筛选出重组酵母,再挑取单菌落进行PCR扩增,验证酵母细胞R

基因是否被敲除,则扩增时选择引物组合是。

(4)科研人员继续将野生酵母菌和R基因敲除酵母菌的菌液接种到装有麦芽汁的锥形瓶中,一定条件

下静置发酵7天,测定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结果如下表。

指标种类酒精发酵能力絮凝能力

野生酵母菌4.5%63.1%

R基因敲除酵母菌4.5%83.1%

①酒精发酵期间,每个锥形瓶应注意保持条件和定期排气。

②实验结果表明,R基因敲除酵母菌是否符合生产需求?请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5)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R基因影响絮凝能力的作用机制。

①将R基因敲除酵母菌和野生酵母菌分别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再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酵母菌液点

样于含30g/mL钙荧光白(细胞壁抑制剂,破坏细胞壁的正常组装)的YPD培养基上,培养基中除

了必需营养物质外还需添加,培养适当时间后结果如图2。

YPD培养基+30"g,mL钙荧光白

10010-110-210-3

图2

(注:YPD培养基一酵母膏陈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②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R基因敲除酵母菌絮凝能力变化的原因是o

【答案】(15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⑴及”?HI、/7(ndIII(各1分)dNTP、Taq酶、缓冲液、Mg2+(2分)

(2)限制酶、DNA连接酶MiuI

(3)G418引物1和引物3

(4)密封(无氧)符合,R基因敲除后酵母菌的发酵能力不变,而絮凝能力增强(2分)

(5)琼脂(凝固剂)R基因缺失增强了酵母菌对细胞壁抑制剂的耐性,絮凝能力增强(2分)

【解析】(1)由于图1中的目的基因要与质粒进行切割充值,质粒上的切割位点是使用BamHI、

HindlH这两种酶切割的,因此引物1和引物3的5端分别添加Bam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