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 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形象意境练习题汇编

ɪ.自古以来,诗人便与“秋”有着不解之缘。诗人常常借“秋景”来表达内心情感,下列

有关“秋”的经典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现了诗人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秋词》)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写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流露出羁旅

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思念。(《夜雨寄北》)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借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观沧海》)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描

绘了一幅深秋景色图,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天净沙秋思》)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初春景象。下列选项中与其景象特点相同的

一项是()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七首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阅读,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中的“左迁”是降职的意思,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B.首句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C.第二句交代了写这首诗的缘由。

D.最后两句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5.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

句中,选出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

雨后的美景。

B.“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乌云翻涌如墨汁泼洒,却遮不住山,借乌云的气势来渲染暴雨

即将来临的气氛。

C.“白雨”与前面的“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衬托下雨显得白

而透明,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D.苏轼的这首诗,和他的“水光激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都写了西湖雨中和雨后

的婉约柔和的美景。

7.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了江南乡村的清幽恬静。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宁静与优美。

D.下阕中词人的情感由不见客舍的焦急迷茫转为“忽见”的快乐。

8.阅读《天净沙•秋思》《秋词》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是名词的连排,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B.《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

托了游子的悲哀。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

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9.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的画面最相似的诗句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0.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儿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

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

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

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11.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绘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

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12.选出《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荐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谷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苻菜,左右茗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女子左右采摘苻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13.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下列诗

句中用到意象的一项是()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自古悲秋空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4.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通的,那些典型的借以寄托情思的景象就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意象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水:古人常用水来表示时光流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B.帆船:乘船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追求。如“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C.青鸟:诗歌中青鸟是信使的代称,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D.柳树:“柳”与“留”谐音,因常以折柳代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5.按要求完成任务。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朱自清眼里生机勃勃的春天,老舍记忆里温暖恬静的

冬天。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万物枯荣,斗转星移。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展现给我们

千姿百态的美。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天,想必你也记忆犹新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触摸

夏天!

下面四组诗句中,描写夏天景色的一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B.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兼葭

《诗经》

蒸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城。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唉。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描写初冬的

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

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C.这首诗写主人公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从“白露为霜”到“白

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

意境,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17.下列诗句中诗人借雄浑广阔的意境来体现博大的胸怀的一项是()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8.秋之音——文曲相谐品秋乐题

经典古琴曲《秋水》出自清代《天闻阁琴谱》。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俟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此曲正是以秋水为切入点,琴音中正醇和,高旷

飘逸,劲气饱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涤荡心境之感。小宁同学想以此曲为背景来一段

配乐诗朗诵,请帮他选出与之意境最相谐的一诗句()

A.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

白《秋风词》)

B.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

凉晚步》

C.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D.云销雨雾,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9.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象征了诗人此时漂泊异乡的飘零之感,蕴含着诗人被

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抑郁。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

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20.选出下列对《泊秦淮》赏析专误的一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时间、地点、人物,“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C.“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了官僚们在以歌舞麻痹自己,短暂地忘掉痛苦。

D.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21.下面对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诗的第二句,写了登飞来峰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诗的第三句中的“浮云”就是指天空中飘浮的云彩,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站得高才

能看得远”的哲理。

D.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22.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词的上阕写作者登高远望,想到中原沦陷,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

B.“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流”兼指时间漫长久远和词人忧国思绪之无穷。

C.下阕借用典故,极力渲染孙权称雄天下的英姿,流露出作者对孙权不可一世的不满之

情。

D.全词三问三答,层层深入,既表现出感情的悲怆,也展现了慷慨激昂的英雄本色。

23.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以下诗句中描写春天景色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4.【声情并茂吟古诗】根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两句诗的内容和意境,请从下列选

项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项为其配乐吟诵()

A.《胡笳十八拍》委婉悲伤B.《十面埋伏》壮丽雄伟

C.《平沙落雁》宁静抒怀D.《高山流水》清新明快

25.下面是四首歌曲当中的部分歌词,请根据歌曲内容判断,描写(歌唱)对象对应正确的

一项()

绕过高山,穿越大漠,征途上还有无尽的跋涉。不要说道路坎坎坷坷,酸甜苦辣

都是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

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银光。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

域无穷的宝藏。

飞过雪山,飞过牧场,迎着一轮金色的太阳,托着一弯圣洁的月亮。穿过黑夜,

走进风雨,永远不会停息飞翔。

A.大风长江灯塔雄鹰

B.小河长江群岛雄鹰

C.公路战士群岛白云

D.小河潮水渔船白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自古以来,诗人便与“秋”有着不解之缘。诗人常常借“秋景”来表达内心情感,下列

有关“秋”的经典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表现了诗人

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秋词》)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写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流露出羁旅

之苦,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思念。(《夜雨寄北》)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人借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了悲凉伤感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观沧海》)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描

绘了一幅深秋景色图,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天净沙秋思》)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错误,作者面对萧瑟秋风,及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

丝毫调衰感伤的情调。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凋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

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故选:Co

【点评】鉴赏古诗文需要做到:

全诗感知,首先多读几遍,大体明白写的什么(思乡,羁旅,伤时,爱国等等)。

分析怎么写的。一般章法之类用不到,主要是用什么手法,比如“景物衬托、直抒胸臆”

之类。如果写景抒情(这一类最多,经常考查),必须看看所用景物是什么,表达何意;

还要看看是不是乐景哀情之类。

品味好词。了解了上述内容,进一步品味作者用的精彩字词,一定要说明“这个字符合

作者此时的心境或者精确的描述了此时的细节”,这样才说这个字好。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初春景象。下列选项中与其景象特点相同的

一项是()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B.南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的意思是梅花还带着雪,刚刚有些暖意,烟柳

也才发青。因此描写的是初春;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江欲然”意思是雨中的草的颜色绿的和染起来一样,水

上的桃花红的像要燃烧起来一样。此时桃花盛开,应是仲春。

C.“杨柳阴阳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意思是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

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

春景物图画;

D.“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意思是柳树种植在溪桥边和山路旁,与杏树和

桃树相映。描写的是仲春的景象。

故选:A«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

者、题目、注解。

3.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七首律诗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仲春时节美丽景致的怀念之情。

B.首联通过写钱塘湖水面降低、白云与波浪相连接表现季节特点。

C.颔联和颈联选取有代表性的动物和植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

D.最后两句间接抒情,点明湖东景致不足称道,而白沙堤景致最美。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A.有误,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初春时节美丽景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B.有误,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

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C.正确。

D.有误,最后两句直接抒情。

故选:Co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

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阅读,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题目中的“左迁”是降职的意思,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

B.首句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C.第二句交代了写这首诗的缘由。

D.最后两句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安慰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后两句用拟人手法,不是夸张。

故选:D。

【点评】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一般难度较大。需

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5.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

句中,选出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A.根据诗句中的“黄梅时节”,可知其描写的是夏季景色;

B.根据诗句中的“忽如”,可知其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描写冬天的雪景;

C.根据诗句中的“知春不久归”,可知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D.根据诗句中的“落木萧萧下”,可知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

故选:Co

【点评】平时学习要注意积累,古诗句的积累不仅要熟背,还要理解意思。

6.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这首诗描绘了云的黑、山的青、雨的白、水的碧蓝,浓墨重彩的勾画出雨前、雨中、

雨后的美景。

B.“黑云翻墨未遮山”写乌云翻涌如墨汁泼洒,却遮不住山,借乌云的气势来渲染暴雨

即将来临的气氛。

C.“白雨”与前面的“黑云”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写出了湖光山色的衬托下雨显得白

而透明,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D.苏轼的这首诗,和他的“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都写了西湖雨中和雨后

的婉约柔和的美景。

【分析】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

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

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

“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

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

令人心清气重彩的勾画出参考译文:

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还没有完全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

忽然间卷地而来的狂风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风雨后望湖楼下的西湖波光粼粼水天一

片。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本诗是惊心动魄的美景。

故选:D。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

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

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阅读古诗词,完成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下列四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抒写了江南乡村的清幽恬静。

C.上阕中的惊鹊、鸣蝉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宁静与优美。

D.下阕中词人的情感由不见客舍的焦急迷茫转为“忽见”的快乐。

【分析】这是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的上阕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

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下阕写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

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

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

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

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

刖。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诗人的情感。解答时需要结合全诗作答。

A.有误,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

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故说法错误。

BCD.正确。

故选:Ao

【点评】赏析诗歌内容:

认真阅读诗歌,了解基本意思;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把握写作手法和作用。

8.阅读《天净沙•秋思》《秋词》完成问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选出对《天净沙•秋思》《秋词》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前三句是名词的连排,看似松散,实则紧凑,内涵丰富。

B.《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简洁勾勒了一个日落的画面,既交待了时间,更衬

托了游子的悲哀。

C.《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D.《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美好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

则通过描写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考查意象的角度主要有:1、考查意象的内涵;2,考查

意象的作用;3、考查意象的特点。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天净沙•秋思》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而《秋词》则通

过描写直接表现了诗人激越向上的诗情。

故选:D。

【点评】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2.分析意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内涵:

3.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9.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的画面最相似的诗句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解答】“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写的是小草刚刚冒出地面,还不被人们注意的时期。

这几个选项中,A项不是专门写草,B项写草的高度刚刚没过马蹄,C项写小草刚刚露

出地面,所以“近却无”。D项写草很茂盛很高。

故选:Co

【点评】散文阅读答题的原则: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中找出“题眼”,带着

问题读文章;②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③准备答题时,

必须再次细读题目;④答题时,要对具体题目涉及的相关段落反复研读。

10.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

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

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

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分析】此词是1076年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

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

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

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错。作者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

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体,求得安慰。

故选:B,

【点评】对诗歌赏析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

11.古诗词赏析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描绘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

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这首诗通过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

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阻遏,反映了由此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

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

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含蓄地表明作者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选:C。

【点评】诗歌炼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2.选出《关雎》赏析有误的一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花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苻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若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女子左右采摘苻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境的鉴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

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

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参考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芍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

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

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苻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

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苍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

她。

【解答】ABC.正确;

D.有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的是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故选:D。

【点评】鉴赏诗歌意境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

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13.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下列诗

句中用到意象的一项是()

A.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自古悲秋空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写出诗句借助什么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解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

的故事,还是托雁措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故选:Bo

【点评】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

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14.与人之间的情感是互通的,那些典型的借以寄托情思的景象就成了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下列关于古代诗歌意象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水:古人常用水来表示时光流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B.帆船:乘船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追求。如“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C.青鸟:诗歌中青鸟是信使的代称,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D.柳树:“柳”与“留”谐音,因常以折柳代表惜别,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解答】ACD.正确。

B.有误,“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追求”的诗句应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闻乘

舟梦日边”。

故选:Bo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15.按要求完成任务。

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我们领略了朱自清眼里生机勃勃的春天,老舍记忆里温暖恬静的

冬天。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万物枯荣,斗转星移。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展现给我们

千姿百态的美。对于刚刚过去的夏天,想必你也记忆犹新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触摸

夏天!

下面四组诗句中,描写夏天景色的一组是()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

B.千里黄云白日晡,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鉴赏。

【解答】A.不是,此句是描写春天的雨和小草的。

B.不是,此句是描写冬雪的。

C.是,此句描写的是夏天的荷花。

D.不是,参考是描写秋天的枫叶、霜雪的。

故选:Co

【点评】把握诗词内容,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

方式等,是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

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

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兼葭

《诗经》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诋。

兼葭采采,白露未己。所谓伊人,在水之旗。

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

A.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兼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一种比兴手法。描写初冬的

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B.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

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C.这首诗写主人公冒着秋寒徘徊岸边,思慕的人儿却在水一方。从“白露为霜”到“白

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D.这是一首抒情诗,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

意境,历来被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分析】《兼葭》一文通过思见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意境描摹,抒发了一种爱慕、怀念

与惆怅交织的情感。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

旨是写爱情;有人认为是怀友访旧而不得见,诗人主旨是抒发惆怅之情;有人说是诗人

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

士,此诗乃明志之作。我们细味诗意,诗中并未明确显示男女恋情,况且“伊人”是男

是女也难判定。因此,我们只把“伊人”视为作者所敬仰和热爱的人,至于是男是女,

且不论及。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我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

去找她,道路险阻且又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还未干。我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水草交接那地方。逆着

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且又高。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我所说的那个人,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

去找她,道路险阻且又弯。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蒸葭茂盛,“白露为霜”清晨的露水凝结成霜,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象,不是初冬。

分析不正确。

BCD.正确。

故选:Ao

【点评】诗歌赏析的步骤: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作品的语言。

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17.下列诗句中诗人借雄浑广阔的意境来体现博大的胸怀的一项是()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分析】《观沧海》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

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

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峨眉山月歌》诗人是乘

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

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

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

巧,意境清朗秀美。

《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

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

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

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

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

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解答】A.正确,反映了他“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B.有误,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C.有误,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D.有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

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

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故选:Ao

【点评】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

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

么而“感伤”。

18.秋之音一一文曲相谐品秋乐题

经典古琴曲《秋水》出自清代《天闻阁琴谱》。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俟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此曲正是以秋水为切入点,琴音中正醇和,高旷

飘逸,劲气饱满,给人一种超凡脱俗、涤荡心境之感。小宁同学想以此曲为背景来一段

配乐诗朗诵,请帮他选出与之意境最相谐的一诗句()

A.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

白《秋风词》)

B.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

凉晚步》

C.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苏幕遮》)

D.云销雨雾,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分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解答】A.句意: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

眠又被惊醒。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

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表达了相思之苦。与《秋水》意境不相符。

B.句意:秋天真的是让人感觉悲凉的季节吗?未必是这样吧,轻微的寒冷正是最让人感

觉舒适的天气。碧绿的荷叶虽然快要落完了,但是粉红的荷花却还在盛开,新长出的荷

叶就像最小的铜钱那么大。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秋水》意境不相符。

C.句意: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

烟。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勾勒

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与《秋水》意境不相符。

D.句意: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晴朗:落日映射下的彩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

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浑然一色。描写出秋水长天,天水相接,浑然一体

的景象。与《秋水》意境相符。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古诗文名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19.对《使至塞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象征了诗人此时漂泊异乡的飘零之感,蕴含着诗人被

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激愤与抑郁。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

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

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分析】本题考查所感综合阅读。做此类题目,学生必须准确理解诗歌的作者介绍,写

作背景,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熟记、积累诗歌关键词句及相关知识,才能理解诗歌

的主旨。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

A.有误,《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

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不是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与抑郁。

BCD.正确。

故选:Ao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

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20.选出下列对《泊秦淮》赏析专送的一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A.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B.“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出时间、地点、人物,“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

C.“隔江犹唱后庭花”反映了官僚们在以歌舞麻痹自己,短暂地忘掉痛苦。

D.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虑。

【分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鉴赏。认真阅读诗歌和题干结合自己积累作答。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官僚们不是麻痹自己,而是浑然不知。

故选:Co

【点评】中考对古诗词的考查范围设计课本内外,难度都是比较大的。所以需要同学们

首先精读诗作,然后审题寻点、把握情感,最后组织答案。

21.下面对王安石《登飞来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诗的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