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潍坊市安丘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
2023.0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典小说以及“旧历史小说”常常体现单一的、线性的时间观念,归根结底与传统的历史时间观念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中国古代一贯奉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总是使古人时刻牢记要把天道、时间、人心交融为一体。自然,与此相应的是,时间观念上的整体性和生命感,使中国人采取独特的时间标示的表现形态。它不同于西方主要语种按“日-月一年”的顺序标示时间,而是采取“年-月-日”的顺序。人们对此也许习以为常;不过一种文化方式正是到了习以为常的境地,方能沉积为民族群体的潜意识。中西文化之异,并不一定在于我有的你没有,而在于可以互相对应的时间标示采取了逆行的顺序,或者处于顺序构成的不同位置。道理很明显,在“年-月-日”或“日-月-年”时序表述中,同样的组合因素以不同的结构组合,或以不同的顺序排列,是具有不同的意义的。顺序也是一种意义,而且是精神深处反复估量和整理了的意义。不同的顺序反映了二者的差异:一、它的第一关注点不同,是年还是日,是整体还是部分;二、它在第一关注以后的思维方向不同,是以大观小,还是以小观大;三、确定了思维方向以后,它的前后环节的衔接方式不同,是以前环节统率后环节,还是以前环节积累成后环节,是统观性的,还是分析性的。在中国人的时间标示顺序中,总体先于部分,体现了其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由此他们以时间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并以天地之道赋予部分以意义。时间的整体观是与天地之道的整体观相联系的,或者说,前者是后者的一部分或一种表现形式。中国远古时代,人们观天以测岁时,依靠对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和位置来标示出年岁季节、月份和日子,以此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因此远古人对天象运行位置比后人更关注、更熟悉,与天象的心离得也似乎比后人更近。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三十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关之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这里引用的诗句,出自《诗经》和《左传》,所谓火、三星、毕、龙尾,都是古代的星宿名称,诗句所讲都是星宿运行的形态和位置。而所有这些都被农民兵士、男女老幼用来表示岁月时令,表达人的感受和心情,可见古人是把天道、时间和人心交融为一个整体了。以时间呼应天道的思维方式,具有类乎宗教信仰的仪式感和典重感,在古老的时代已经沉积为中国人的精神原型。这种精神原型的生成,意味着中国的时间标示已经不能被看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而是隐喻着某种关于宇宙模式的密码。这种整体性时间意识把天象运行、季节更替、万物荣枯,以及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如此等等的非常丰富的文化密码,赋予大小相衔的时标顺序之中。中国人把握某个时间点,不是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数学刻度来对待的。假如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体验,他是会把这一时间点当作纵横交错的诸多文化曲线的交叉点来进行联想的。(摘编自《时空结构的多元共存》)材料二:文化气象万千,无所不在。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方面,时间信息的传递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如何对待时间以及如何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导致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的文化因素,进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时间取向,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中国传统计时采用的主要是干支法。干支两两交叉,可用于年、月、日、时辰的表述。中国文化自古注重人与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文化赋予了时间更多抽象神秘的含义。天时往往通过某种不可知的力量影响事物的发展。此种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传统非常注重“时”的顺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农历除了作为一种表述时间的重要手段,更多的则作为一种生活行为的指导,如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在感知事物时强调主客一体,导致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客观时间的拘束程度很小。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界限往往比较模糊,最明显的是汉语语法构词系统中没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这些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识。中国人表达时间的常用词汇常常采取模糊表达方式,例如“过了半天”“一小会儿”等等。这些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大多需要说者和听者依靠特定语境才能准确理解。西方文化采取的则是“二元”的思维模式,将主体与客体明确分开,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这种哲学观念使西方人对时间的认识更加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大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西方人很早就意识到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将来,并对此有所区分,在时间中只有“过去”“现在”“将来”这几种明确的运动形式。与汉语截然不同,西方语言大多需要通过动词复杂变位表示动作时间的明确差别。例如,英语时态有过去时、完成时、将来时、进行时等等,这种划分对于没有相应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摘编自《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人们不同的时间观念》)材料三:(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图解】这就是二十四节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月-日”的时间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整体性的重视,根源于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B.在中国远古时代,天道决定岁时,岁时反映天道,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测定岁时,指导劳作和生活。C.中国人时间观念的整体性呼应着天地之道,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D.中国人表达时间常用模糊的表达方式,与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主观性有关,体现在汉语没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示。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在逻辑上逐层递进。B.材料一引用顾炎武《日知录》的相关内容,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C.材料二以农历指导迁居择址、婚丧嫁娶的例子,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D.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了中西方时间观念存在差异性。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不能支撑古人时间观的整体性的一项是(3分)A.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B.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C.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D.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比较了中西方在时间观念方面的差异,它们的论证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怎样的时间观念。(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摆渡人汪破窑当我和杨五子一家告别时,雪就下来了。杨五子过完年要去深圳打工,还没到寒假他已经不来学校了。春节过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学校里的学生在慢慢减少,我班上也有几个突然就不来了的。打工的娃儿总是把外面的世界说得天花乱坠,往往他们回来一趟总会有一两个学生莫名辍学。我见不得小小年纪的娃儿不读书,就算碰一鼻子灰,我也要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总有些家长会被我的行为打动。村里的那些老人们说,党员就是不一样!其实就算我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学生辍学我又岂能袖手旁观。工作没有我想象得那么好做,话总是绕来绕去地说,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他们一家好像都没有听进去。气氛有点僵。到晚饭时间了,我不得不走了。天昏昏沉沉的,要知道会下雪,我该早一点走。也不知老刘还在不在?我心里不觉有一些忐忑,现在我只能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往河边走了。风大起来了,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鼻孔里嘴巴里出的热气像一团白雾。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冷。我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了。终于上了大堤。汉江河水很安静,雪落在水里,旋即融入水中,没有了影儿。河沿的浅水处残存了一点儿雪,我知道,明早河边的水会结上一层冰。“老刘哎,老刘!”老刘是摆渡人刘跃进。刘跃进的爸爸活着时也曾撑过船,据说用船运过抗日的队伍过河。刘跃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下来后,人闲不住,总是会管一管村里村外的“闲事”。村里有十几个孩子要到城里上高中,为了上学不迟到,天没亮就起身,走近一个小时的路到镇上,坐着镇上的中巴车绕大圈子,过桥,到城里,再走半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学校。夏季的汉江河,最受孩子们喜爱,他们整天浸泡在河水里消暑,有些水性好的孩子会手举着书包衣服泅过河读书,有些孩子却溺亡在水里。刘跃进把家门前的那棵大桐树砍了,亲手打了这条船,光是桐油就涂了七八遍。老刘熟悉水道,他知道哪里有深坑,哪里有水漩儿,船就绕着走。自从老刘在这里摆渡,他已记不清自己救过多少游泳被淹的孩子了。老刘摆渡不收钱,一早一晚,他专门接送村里的孩子上学,孩子们坐上他的船,省去往返的两趟路费,也省出一些时间。那几年,村里上高中的孩子都坐老刘的船。现在,人们有钱了,开始考虑坐船的安全性,老刘越来越老了,他还能驾驭得了那条船吗?坐船的人一天天少了,只有一些到沙洲种地的农人不得不坐,还有几个家庭条件差一些的孩子为了省下那几块钱的车费,才会很无奈地选择坐他的船。坐船的孩子们少了,老刘好像更老了,像他摆渡的那条船,越来越旧。“老刘哎,老刘!您在不在?”我双手捧成喇叭状,又拖长嗓子喊了几声。“哎,哎!在,在!”随着答老的声音,老刘扶着船帮,猫着腰从远处的船舱里钻出来。他拉了拉绳索,船往岸边靠了靠。用手背揉了揉眼睛,仔细看了看我。“是刘老师!赶紧上船,进舱里躲躲,暖和暖和。”老刘吸了吸鼻子,又搓了搓手,然后用手捏了捏冻得微微发红的鼻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我笑着说:“还以为您回去了呢?您再不出来,我就得返回去坐车了。”“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哪能撇下你走嘞?”老刘摆了摆手说,“雪还没下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很暗了,我估计没人过河了,准备回去了,想到和你约好的,就在这里等你。后来犯困,躺在稻草里猫了一会,结果竟然睡着了。还好,还是把你给等来了。”我苦笑着说:“您要是回家了,我可要遭大罪了,得顶着北风往回走。”“哪能呢,哪能呢,说得好好的。”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刘老师,坐好喽!开船喽!”那竹篙一到老刘的手里,变得活起来。竹篙插进河水里,他用力一撑,船向前奔去。接着,竹篙又在他手里快速地提起,竹篙再下水,再撑,船再向前奔走。遇到水深处,竹篙探不到底,他双手握住竹篙的中间,用竹篙的两头挑水,左挑一下,右挑一下,船一样匀速前进。从河里带出来的水来不及从竹篙上流到老刘的手上,就汇聚成一道水线,又洒进河里。“阿,阿嚏!”这时,老刘忽然猛地打了一个喷嚏,他吸了吸鼻子。我看见一滴鼻水从他鼻子里掉落,他却浑然不觉。我心疼地说:“您老可要注意身体哟,可不能着凉,小心您的肺气肿又犯了。”“哪能呢,这不都穿上棉袄了嘛。”老刘笑着盯着自己的腰,自嘲地解释,“你看看,我腰里系根绳,顶你穿三层。”我附和着笑了笑,鼻子有些酸楚。这个闲不住的犟老头!我寻着话问他:“老刘啊,您老今年高寿?”“快七十了。”老刘望望我回答,“眼见着要入土啰!”“以后让他们去坐车好了,您老正好也休息休息,享几年清福。”我安慰他说。“哪能呢,您一个外来的支教老师都为咱孩子们上学着急呢,我这么个老党员,哪能自己去享清福,只要我还能爬得起来,这船我就得撑!哪怕只有一个孩子从这里过,我也得护着他。”老刘的脸被风雪吹成紫红色,皱纹在额头上刻着,数不清有几道痕了,两只眼睛大得有些惊人,却炯炯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坚定、和善。(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到杨五子家做工作,很多话“我”重复很多遍,说明“我”工作经验不足。B.刘跃进从村支书退下来后,为了让上学的孩子省出一些时间,他开始以摆渡为生。C.“我”在岸边多次喊老刘,老刘才从船舱出来,暗示了老刘年事已高,听力不好。D.坐在船上的那一刻,“我”的心平静了,照应了前面往河边走的时候内心的忐忑。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多次写到风雪,既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营造寒冷刺骨的氛围,又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B.小说中“哪能呢”这一语句在老刘口中反复出现,体现了他质朴厚道、信守承诺的性格品质。C.小说写老刘亲手打造渡船,强调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意在突出老刘对这条渡船的爱惜。D.小说详细描写老刘撑篙的场景,表现他娴熟的摆渡技艺,巧妙回应村人对他年老后驾船能力的质疑。8.小说在叙述中用较大篇幅插叙了刘跃进摆渡的缘由,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9.小说标题“摆渡人”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管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攻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齐、楚之交善。秦与魏遇,且以善齐而绝齐乎楚。王使景鲤之秦,鲤与于秦、魏之遇。楚王怒景鲤,恐齐以楚遇为有阴于秦、魏也,且罪景鲤。为谓楚王曰:“臣贺鲤之与于遇也。秦、魏之遇也,将以合齐、秦而绝齐于楚也。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己于秦而攻于楚也,齐又畏楚之有阴于秦、魏也,必重楚。故鲤之与于遇,王之大资也。今鲤不与遇,魏之绝齐于楚信明矣。齐信之,必轻王,故王不如无罪景鲤,以视齐于有秦、魏,齐必重楚,而且疑秦、魏于齐。”王曰:“诺。”因不罪而益其列。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节选自《战国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B.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C.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D.景鲤/楚王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与不如景鲤者/是便计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责,秦责赂于魏的“责”,理解为索要,与成语“求全责备”,中的“责”含义相同。B.扬言,楚王扬言与秦遇的“扬言”理解为对外宣扬某种言论。C.益,因不罪而益其列的“益”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中的“益”含义不同。D.社稷,“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古代指五谷之神,后用“社稷”来指国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陉山之战中,魏国承诺割让上洛之地给秦国,以此来断绝秦、楚联合,最终获胜。但在获胜后,魏国并没有履行诺言。B.管浅建议秦王拉拢楚王,这样可以威慑魏国以达到目的;若魏国不把上洛之地送给秦,秦、楚可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C.楚王认为景鲤的行为会让齐国误以为楚国暗中同秦、魏有来往,破坏楚国与齐国的邦交关系,为此恼怒并要降罪于景鲤。D.有人在楚王面前游说,认为景鲤的行为可以让秦国、魏国和齐国互相怀疑,这对楚国是有好处的。楚王认可了这种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2)今鲤与于遇,齐无以信魏之合己于秦而攻于楚也14.景鲤所派之人如何游说秦王,从而让秦王释放了景鲤?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温泉侍从归逢故人李白汉帝长杨①苑,夸胡羽猎归。子云②叨侍从,献赋有光辉。激赏摇天笔,承恩赐御衣。逢君奏明主,他日共翻飞。[注]①长杨:汉行宫名。②子云:扬雄,字子云。汉成帝时得同乡杨庄推荐,成帝命他随侍左右。著《长杨赋》《羽猎赋》以劝谏,授给事黄门侍郎。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句假汉帝狩猎之事写自己陪同唐皇打猎后从温泉归来的情形。B.中间四句假扬雄写自己作为皇帝侍从献上辞赋进言劝谏受到赏识。C.尾联表达出对自己及友人美好愿景的期盼,含蓄蕴藉,情真意切。D.此应为李白供奉翰林时的作品,潇洒豪迈,神采奕奕,颇为自负。16.请以“故人”的口吻谈谈其与李白归逢时的感受。(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雕刻为喻,强调为学应当坚持,才会有所成就。(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听到琵琶声便移船相近,摆设酒席邀请演奏者过来,琵琶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转轴拨弦的几声试弹,已极富情致。(3)在古诗词中,乐曲名也可以成为表情达意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日前,三星堆遗址又拆出了一批新“盲盒”。出土的文物①_______,包括黄金面具、青铜人像、丝绸制品残留物等在内的500多件文物。三星堆的这一考古新发现②_______,引发全世界的持续关注。网友们跟着三星堆直播报道在线追星,掀起了新一波“文保热”。数字化传播,让三星堆文物“出土”即“出圈”。从移动平台“云直播”到短视频平台的多样化表达,“龟背形网格状器”在“吃货”网友眼中神似烧烤架,铜神坛上的人像是网友眼中的健身教练,严肃的文物变得平易近人,沉睡千年的器物成了人们热议的对象,也成了热搜榜上的“顶流”。一代代考古人用无数个日日夜夜丈量千年时光,数字化传播让静默时光里走出来的文物变得鲜活,网友们则在即时互动、脑洞大开中回应着历史深处的文化召唤。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遗址成了全民“追剧”的现场,每次“上新”都能将公众的“期待值”拉满,不仅是因为出土的文物总能引发人们关于古蜀文明、关于先民生活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在于三星堆的“热度”里有中华文明的璀璨成就,有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通过数字化演绎,让文化之根、民族之魂③_______,让华夏文明经久不衰,更加鲜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对文中“盲盒”“文保热”“高高在上”三处引号的用法进行简要说明。(3分)20.画线句子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业内称之为“眶周色素沉着”。但其实“黑眼圈”并不都是熬夜熬出来的。____①____: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与黑眼圈关系密切;皮肤内色素增多,如真皮色素细胞增多、表皮内色素沉着等,都可造成黑眼圈。另外,很多人分不清卧蚕、眼袋的区别,____②____,还沾沾自喜。通俗地说,卧蚕其实是饱满而紧实的匝肌,可以想成是一条“瘦肉”;____③____,可以想成是一块“肥肉”。卧蚕眼是生理性眼轮匝肌的增厚引起的,眼袋大多是由于生理性眼睛老化或一些遗传因素造成的脂肪过多的膨出形成的。因此,黑眼圈的形成,遗传、自然衰老的影响更大。改善黑眼圈时,不少人选择涂抹眼霜。其实,含有咖啡因成分的能够加强眼部细随代谢、促进血液微循环并改善黑色素沉着的眼霜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对于黑眼圈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虽然先天性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黑眼圈的形成。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从、众是有着紧密联系和区别的三个汉字。他们不同的排列可能会已发你不同的思考。如,按照人、从、众的顺序排列,可以理解为:对一个人而言,跟随别人,结伴而行,有时能避开前路的险途,融入群体可以更好地顺势而行,故有“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由此可以看出“从众”比“独行”更好。当然,我们对于此种排列,也有更合理地认识,或者也有自己的排列方式。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评分参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17分)1.C(C项“也由此看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优于西方人的时间观念”理解错误,曲解文意。材料--第一段原文说的是“其统观性、整体性时间观念异于西方的积累性、分析性时间观念”说的是“异于”不是“优于”。选项与原文信息不符)2.B(A项“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分析错误,在论证中没有解决问题的部分;C项“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时间神秘感”分析错误,举例证明的观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感知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D项“两则材料均采用引用、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分析错误,材料一在比较中西方时间标示的差异性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没有用举例和引用的论证方法;材料二没有使用引用论证)3.C(A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观与天道相关联的特点。B项古人按照时序指导劳作,体现了时间观的整体性;C项关注的是片段性的时间,不能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D项从日月的运行测定岁时的更替,体现时间观的整体性)4.①材料一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整体性、统观性的,而西方是分析性、积累性的;②材料二论证的侧重点是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主观性强,而西方人客观性强。(4分,每点2分)5.①二十四节气将-年的时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点,体现了时间的整体性和统观性;②二十四节气依据日月的运行来确定,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体现了天道和时间的交融;③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季节更替、万物荣枯,蕴含了人对于自身的生命形态和年华盛衰的体验,体现了时间观念的生命感(或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体现了时间的仪式感和典重感)(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二)(18分)6.D(A.“说明‘我的工作经验不足”错误,“很多话”我“重复了很多遍”是说明工作不好做B.“他开始以摆渡为生”说法错误,他“摆渡不收钱”,所以“以摆渡为生”说法错误。C.“暗示了老刘年事已高,听力不好”错误“我在岸边多次喊老刘,老刘才从船舱出来”是因为老刘等“我”等得太久,在船舱里睡着了)7.C(C.“意在突出老刘对这条渡船的爱惜”错误,文中强调老刘用防腐的桐油涂了七八遍,不是突出老刘对渡船的爱惜,而是意在突出他对船的安全性的重视)8.①补充故事背景和老刘摆渡的缘由,既丰富了小说内容,又使小说情节清晰完整。②对老刘摆渡的概述,凸显老刘的奉献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表达了“我”对老刘一心为民的尊敬,深化小说的主题。(6分。每点2分)9.①“摆渡人”表层意义上指提供运输服务、渡孩子们过河的老刘;②从比喻义上来说,指的是“我”,作为支教教师,“我”努力挽回辍学的孩子,为他们的人生摆渡,是孩子们生命的摆渡人;③“摆渡人”深层的含义指的是以“我”和“老刘”为代表的党员,努力将人民渡向美好的生活。(6分。每点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20分)10.B(句意:景鲤是楚王所喜爱的大臣,大王不如把他扣留下来,用他去换取楚国的土地。如果楚王答应了,那么我们不用兵力就能取得土地;如果楚王不答应,那么我们就把景鲤杀掉,再和才能不如景鲤的人打交道,这可是一举两得的计谋。“爱”作“楚王”的谓语,“甚”是修饰“爱”的程度,不能断开,可排除CD;“不如景鲤者”作“更与”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可排除A)11.A(A.“责”含义不同。“责”,索要/要求。句意:秦国向魏国索取上洛这块土地/以尽善尽美要求人。B.句意:楚王也明确表示要与秦王联合。C.“益”,增加、提升/更加。句意:于是没有降罪景鲤并且提升了他的官位/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12.D(D.“景鲤的行为可以让秦国、魏国和齐国互相怀疑”错误,应该是“无罪景鲤”的行为让秦国、魏国和齐国互相怀疑)13.(1)魏国答应把土地给我,现在魏国战胜,魏王却背叛我。(4分。“许寡人以地”,状语后置,应为“以地许寡人”;“许”,答应;“倍”,背叛;各1分,句意1分)(2)现在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齐国没有相信魏国联合自己跟秦国进攻楚国的理由。(4分。“与”,参与;“遇”,会面、会见;“无以”,没……的办法;各1分,句意1分)14.①从正面指出秦国跟楚国交好的重要性;②从反面指出秦国跟楚国交恶的后果。(3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参考译文:楚、魏两军在陉山交战。魏国答应把上洛之地送给秦国,以此断绝秦楚联合。后来魏国取胜,楚军在南阳战败了。这时秦国向魏国索取上洛这块土地,魏国却不给。秦臣营浅对秦王说:“大王为什么不对楚王说,魏国曾经答应送给我土地,如今他们取胜了,魏王却背叛我。楚王何不与我会盟一次。如能会盟,魏国害怕秦楚联合,一定会把土地送给我们秦国的。这样魏国虽然战胜了楚国却把土地丢失在秦国;这也就等于楚王把魏国的土地恩赐给了秦国,将来秦国醮报楚国的资财--定更多。魏国软弱,如果他们不交出土地,那么大王去进攻他们的南部,我们去截断他们的西部,魏国就必遭灭亡。”秦王说:“对。”于是派人把这番话告诉了楚王。楚王也明确表示要与秦王联合,魏王听到这事之后十分恐慌,便主动把上洛送绐了秦国。当时齐、楚邦交和睦亲善。秦王、魏王在边境上不期而遇,将要用亲善齐国的策略来断绝齐国同楚国的邦交。适逢楚王派景鲤出使秦国,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楚王恼怒景鲤,担心齐国会认为楚国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暗中同秦、魏有来往,将要降罪予景鲤。有人为景鲤对楚王说:“臣下向您祝贺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秦王、魏王会见,将要用联合齐、秦的策略来断绝齐国同楚国的邦交。现在景鲤参与了秦王、魏王的会见,齐国没有相信魏国联合秦国进攻楚国的理由,齐国又惧怕楚国暗中与秦国、魏国有来往,-定会尊重楚国。所以景鲤参与秦王、魏王的全见,是大王重要的凭借。现在如果景鲤没参与秦王、魏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榆林市榆阳区2025年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七历史试题含解析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2024-2025学年初三期末热身联考英语试题含答案
- 玉柴职业技术学院《搜索引擎系统应用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大学英语III》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海事大学《科技档案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美术学院《诊断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宁夏工业职业学院《生物医药与新材料化工科研创新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晋中学市榆社县2024-2025学年初三中考考前辅导生物试题含解析
- 南通职业大学《临床检验设备与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可燃气体报警仪检验记录
- 自动控制原理全套ppt课件(完整版)
- 手卫生相关知识考核试题与答案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课件人教新课标
- 产业经济学第三版(苏东水)课后习题及答案完整版
- 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
- 首件检验记录表(标准样版)
- 中建六局建设发展公司责任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PVsyst运用
- 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表干法)自动计算
- 博硕BSL2236OAC全自动说明书(触摸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