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押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年4月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押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年4月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押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年4月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押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年4月自考0053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押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宋代文学(上)单选1

1.【高频考点】《小畜集》的作者是

A.王禹偁B.柳永C.范仲淹D.晏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王禹偁。王禹偁世称“王黄州”,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上

要求“革弊复古”。有《小畜集》《小畜外集》。

2.王禹偁《村行》中“数峰无语立斜阳”上一句是

A.马穿山径菊初黄B.万壑有声含晚籁C.棠梨叶落胭脂色D.何事吟余忽惆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禹偁作品《村行》的内容。诗句: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律诗中

的诗句中间两联对仗,可依据这个做题。

3.《待漏院记》:“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夙兴夜寐”典出

A.《尚书》B.《论语》C.《孟子》D.《诗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禹偁作品《待漏院记》的典故。这篇文章的典故有:(1)五行之佐,指掌管

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官职,出自《左传》。(2)重瞳,指皇帝的眼睛。《史记·项羽本纪赞》记载,后重

瞳常指天子。(3)旅进旅退,随众人进退,无所建树。出自《国语·越语上》。(4)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

勤奋。出自《诗经·卫风》。

4.【高频考点】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

A.柳永B.欧阳修C.晏殊D.张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柳永。柳永,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世称柳屯田,北宋第

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西夏人士亦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5.柳永《雨霖铃》中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接的一句是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C.今宵酒醒何处,杨

柳岸、晓风残月D.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柳永作品《雨霖铃》的内容。

6.【高频考点】词人范仲淹的字是

A.少游B.希文C.山谷D.后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整

军御边,防范西夏的侵扰。有《范文正公集》。

7.由小令入手,与晏殊、欧阳修并称的人是

A.柳永B.梅尧臣C.张先D.王安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张先。张先,字子野,有“张三影”雅称。工诗词,其诗现存极少,以

词著名,早年由小令入手,与晏殊、欧阳修并称;后来多取时调新声作慢词,与柳永齐名。有《张子野词》。

8.【高频考点】晏殊的作品集为

A.《六一词》B.《淮海词》C.《漱玉词》D.《珠玉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晏殊。晏殊,字同叔,世称晏元献,与欧阳修并称“晏欧”。有《珠玉

词》。

9.下列作家中,作品集为《宛陵先生集》的北宋诗人是

A.范仲淹B.梅尧臣C.欧阳修D.王安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梅尧臣。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工于诗,为北宋诗文革新运

动倡导者之一,诗风深远闲淡。与苏舜钦齐名,并称“苏梅”。有《宛陵先生集》。

10.下列作品中,借用了《诗经》旧题的是

A.梅尧臣《汝坟贫女》B.陈与义《伤春》C.苏轼《荔枝叹》D.王禹偁《村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梅尧臣作品《汝坟贫女》。诗歌借用《诗经》旧题,却描写了一个比原诗更为悲

惨的故事。诗中贫女一家的不幸遭遇,是当时千万贫苦人民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

11.【高频考点】下列作者中,被称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是

A.王禹偁B.晏殊C.欧阳修D.曾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欧阳修。(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2)为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词与晏殊并称“晏欧”。(3)所著《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

新体裁。与宋祁合著《新唐书》,独立完成《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

12.古人以五行对应四时,阅读《秋声赋》可知,“金”对应的季节是

A.春B.夏C.秋D.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欧阳修作品《秋声赋》的重要词语理解。(1)古人用五行(金、木、水、火、

土)分配四时,秋天属金;(2)古人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对应四时,商属秋。西方:是秋天的方位;

(3)古人以十二律分配十二月,七月对应夷则。

13.下列作品,提出“穷而后工”诗学观的是

A.《待漏院记》B.《上欧阳内翰第一书》C.《答谢民师书》D.《梅圣俞诗集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欧阳修作品《梅圣俞诗集序》的思想内容。文章的重要观点,是在总结以往文学

创作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梅尧臣的人生经历,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诗学观。

14.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穷”的意思是

A.贫穷B.困厄C.用尽D.彻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欧阳修作品《梅圣俞诗集序》的重要词语理解。达:通显;穷:困厄

15.欧阳修《朋党论》:“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这一史实见于

A.《左传》B.《战国策》C.《尚书》D.《史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欧阳修作品《朋党论》的典故。欧阳修作品《朋党论》常考典故有:(1)“共

工、驩兜”,相传尧舜时的四恶人之二,《尚书》称“四罪”,《左传》称《四凶》。(2)“八元、八恺”,出

自《左传·文公十八年》。

16.【高频考点】宋代文学家中,被人们称为“苏老泉”的是

A.苏轼B.苏辙C.苏洵D.苏舜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苏洵。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

卒。赠光禄寺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以策论见长,有战国纵横家风采。有

《嘉祐集》。

第一章宋代文学(上)单选2+多选

1.下列作家中,人称“南丰先生”的北宋诗人是

A.梅尧臣B.晏殊C.苏舜钦D.曾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曾巩。曾巩,字子固,学者称南丰先生。是欧阳修领导的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古文风格近欧阳修,雍容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2.《战国策》的编订者是

A.刘向B.高诱C.刘安D.王尧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曾巩作品《<战国策目录>序》的重要词语理解。(1)《战国策》为西汉人

刘向所编订,并作《书录》。《<战国策目录>序》属曾巩校订《战国策》后所作呈给皇帝看的目录序。

(2)《崇文总目》是古代书目,为宋仁宗命翰林学士王尧臣等撰成。(3)高诱是东汉人,曾注《战国策》。

3.王安石的作品集为

A.《临川先生文集》B.《芦川归来集》C.《宛陵先生集》D.《渭南文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人称王荆公、王文公。为

文讲究实用,散文笔锋犀利,“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临川先生文集》。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千里澄江似练”相接的一句是

A.酒旗斜矗B.彩舟云淡C.翠峰如簇D.星河鹭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安石作品《桂枝香·金陵怀古》的内容。《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常考的名句

有:“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

绿。”

5.【高频考点】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叹门外楼头”,化用的前人作品是

A.李白《登金陵凤凰台》B.杜牧《台城曲》C.李商隐《南朝》D.刘禹锡《石头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安石作品《桂枝香·金陵怀古》化用前人诗句的艺术特色。(1)千里澄江似

练,化用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2)门外楼头句,化用杜牧《台城曲》诗: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3)至今商女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

《后庭花》。”《后庭》即《玉树后庭花》诗,陈后主所作,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6.【高频考点】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虽屯邅困踬”,“屯邅”出自

A.《左传》B.《周易》C.《尚书》D.《礼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安石作品《祭欧阳文忠公文》的典故。《祭欧阳文忠公文》常考的典故有:

“其谁与归”出自《礼记·檀弓下》。“立定大计”指决定立英宗为帝。

7.《明妃曲》中“明妃”是

A.西施B.王昭君C.貂蝉D.杨玉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王安石作品《明妃曲》的思想内容。这首诗写的是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和亲匈奴的

故事,可参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8.晏幾道的作品集为

A.《六一词》B.《淮海词》C.《漱玉词》D.《小山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晏幾道。晏幾道,字叔原,号小山。是宋代词人中写情高手,词多感伤

,工于言情,风格接近花间词,与其父并称之作“二晏”。有《小山词》。

9.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A.翁宏B.李白C.许浑D.杜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晏幾道作品《临江仙》的艺术手法。“梦后楼台高锁”出自唐代许浑《客有卜居

不遂薄游汧陇因题》诗:“楼台深锁无人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袭用五代诗人翁宏《春残》诗。“当

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里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其意。

10.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的作者是

A.苏洵B.苏辙C.苏轼D.苏舜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苏轼。(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2)散文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以豪放清旷风格为特色,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后世豪放派先路。

11.【高频考点】苏轼《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两句所用典故出自

A.《诗经》B.《九歌》C.《列子》D.《论语》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轼作品《前赤壁赋》的典故。《前赤壁赋》的常考典故有:(1)“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一苇,比喻小船如一片

苇叶,出自《诗经·卫风·河广》。(3)舞幽壑之潜蛟,出自《列子·汤问》。

12.【高频考点】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之师”一句所用典故出自

A.《礼记》B.《庄子》C.《孟子》D.《论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轼作品《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典故。《潮州韩文公庙碑》的常考典故有:(1)

“匹夫而为百世之师”,匹夫指平民百姓。出自《孟子·尽心下》。(2)“参天地之化”,参意为比并,出自

《礼记·中庸》。(3)“幽则为鬼神”,幽指幽冥之处,出自《礼记·乐记》:“幽则有鬼神。”

13.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作于

A.惠州B.真州C.杭州D.黄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轼作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内容背景。

14.【高频考点】下列诗歌属于七律的有

A.《村行》B.《汝坟贫女》C.《戏答元珍》D.《明妃曲》E.《荔枝叹》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体裁。近体诗诗歌体裁:律诗(分五言、七言,诗歌共有八句),绝句(分

五言、七言,诗歌共有四句)。七言律诗:《村行》《戏答元珍》五言古诗:《汝坟贫女》七言古诗:《明妃曲》

《荔枝叹》

15.下列作品中,以春天为背景的有

A.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B.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C.欧阳修《戏答元珍》

D.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E.晏幾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答案:ACD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背景。B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以秋天为背景。

16.下列作品中,以秋天为背景的有

A.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B.柳永《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C.柳永《雨霖铃》(寒蝉

凄切)D.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E.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背景。D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以春天为背景。其他

秋天背景的作品:王禹偁《村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第一章宋代文学(上)简答

1.简述王禹偁《村行》表现手法。

答案:(1)前六句重点写秋天的优美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野兴”,是乐景。(2分)(2)末两句转入

“乡思”,是抒发哀情。(2分)(3)总体上看,诗歌用了以乐景反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哀乐相生,感情益显浓

郁。(2分)

解析:王禹偁《村行》表现手法:(1)前六句写<乐景>,写<秋天美景>,写<“野

兴”>。(2)末两句写<哀情>,写<乡思>。(3)以乐景<反衬>哀情。【备注】考试的时候

能写出完整的答案,解析能够帮助大家记忆,其中<>内的词语是记忆关键词。

2.简述王禹偁《村行》中间两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1)颔联是远景,写山野,重在绘声,两句一闹一静,以闹衬静,突出山野的寂静。(3分)(2)

颈联是近景,写田园,重在绘色,两句红白相映,色香兼具,突出田园的秀美。(3分)

解析:王禹偁《村行》中间两联的艺术特色:(1)颔联写远景,描写声音,一闹一静。(2)颈联写近景,

描写颜色,红白相映。【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考试的时候以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3.为什么说《待漏院记》一文有很强的逻辑性?

答案:(1)先由“勤”立说,引出待漏院;(2分)(2)由待漏院转出“思”字,又由“思”字切入,描

写贤、奸两类宰相的不同表现;(2分)(3)最后以“慎”字作结,点明文章主旨。(1分)(4)全文环环相

扣,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1分)

解析:《待漏院记》的逻辑性:《待漏院记》逻辑性很强,分五步,“勤”立说→待漏院→“思”→贤、奸

两类宰相→“慎”【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考试的时候以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4.简述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渲染离情、抒发情感的方式。

答案:(1)点染手法,“多情”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是就上两句之意染之。(3分)

(2)借转折来表达情意,在不断的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3分)

解析:柳永《雨霖铃》抒情方式(1)点染法(2)转折法【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考试时以围绕记忆

点和原文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5.为何说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上片采用了半句一转的手法,有何好处?

答案:(1)方骤雨,马上初歇;(1分)方帐饮,紧接说无绪;(1分)刚留恋,又兰舟催发。(1分)

(2)在不断的转折中将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3分)

6.简述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表述相思之苦的手法。

答案:(1)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如上片的“菊”、“兰”、“明月”都带有人的感情;(2分)

(2)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如燕子的“双飞”对比人的“独上”;(2分)(3)用暗示的手法,如“明月不谙离

恨苦”两句。(2分)

解析:晏殊《蝶恋花》抒情手法:(1)拟人。(2)对比反衬。(3)暗示。【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

点,考试时以围绕记忆点和原文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7.【高频考点】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在典故的使用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案:(1)此词暗用典故,富于联想。(2分)①写梅,使人联想到陆凯从江南寄梅给长安友人范晔的故

事;(1分)②写草薰风暖,无疑与江淹《别赋》的句子相关;(1分)③写柳,与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有联系。

(1分)(2)三者全部与离别相关联。(1分)

解析:欧阳修《踏莎行》典故使用特色:(1)所用典故使人联想。①陆凯寄梅花给范晔。②草熏风暖化用江

淹《别赋》。③折柳送别。(2)典故与离别相关。【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考试时以围绕记忆点写出完整

答案为准。

8.欧阳修《秋声赋》如何从多方面描写秋声的?

答案:(1)先是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第一段中的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等;(2分)(2)

其次从视觉的角度写秋声,如童子外出探看一段树影晃动的视觉;(2分)(3)再次是通过描摹秋天形状来烘托

秋声,如第二段中选择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烘托秋声。(2分)

解析:欧阳修《秋声赋》描写秋声的角度:(1)<听觉>有风雨声、金属撞击声、人马行走声。(2)

<视觉>有树影晃动。(3)<描摹形状>,有烟云、天日、寒气、山川。【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

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9.简述《前赤壁赋》的主题思想。

答案:(1)从泛游大江之乐写起,转到顾念人生之悲,再复归于精神解脱的愉悦,提出了“人生意义何在”

这样一个哲理命题。(3分)(2)表现了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力求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3

分)

解析:《前赤壁赋》的主题思想:(1)泛游大江→人生之悲→精神愉悦→哲理命题。(2)在<逆境>

中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和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

时以围绕记忆点和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10.为何说苏轼《荔枝叹》一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案:(1)生动的场景描写,如写传送荔枝急如星火,送荔枝的灾难性后果,唐代马嵬坡事变,都给读者以

具体印象。(3分)(2)作者不就事论事,又用尖锐深刻的议论批评来显示题旨,矛头直指上层,虚实结合,语

带讽刺,使人警醒。(3分)

解析:苏轼《荔枝叹》虚实结合的手法:(1)<场景描写>,如送荔枝时,送荔枝后的场景。(2)用

<议论批评>显示主题,<虚实结合>。【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

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11.试举例说明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情景描写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答案:(1)此词写景、叙事、抒情,均以白描取胜。(2分)(2)或描绘自己饱经沧桑的容貌,表现出仕

途坎坷、心力交瘁之苦。(1分)(3)或选取日常生活场景,是夫妻恩爱十年的艺术再现。(1分)(4)“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细节特写,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丰富情感内容。(1分)(5)末两句化景物为情

思,表达了作者对亡妻无尽的思念。(1分)

解析:苏轼《江城子》的白描手法:(1)白描体现在<写景>、<叙事>、<抒情>上。

(2)描绘自己<沧桑容貌>,写<仕途之苦>。(3)描绘<生活场景>,再现<夫妻恩爱生活

>。(4)<细节描写>体现<丰富情感>。(5)<末两句>表达<相思之情>。【备注】解

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和原文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第一章宋代文学(上)论述+阅读理解

1.论述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情景关系的处理。

答案:(1)词的情景关系处理十分融合。(2分)(2)词从一开始就将“伤离别”的凄苦感情置于“冷落

清秋节”的气氛中,情景自然融合。(2分)(3)上片结句以景收束,既暗示前程的迷茫与分别的深愁,又使词

情从“无语凝噎”的凄绝转为“千里烟波”的悠长。(3分)(4)至于下片“杨柳岸”的虚景描写,更是充满

“伤离别”的凄婉情致,已成千古绝唱。(3分)

解析:柳永《雨霖铃》对情景关系的处理:(1)情景关系<融合>。(2)将<凄苦情感>放在<

清冷>的<环境氛围>中。(3)上片<以景结尾>,写<迷惘前程>和<分离愁苦>,使<

感情>从凄绝转变为<悠长>。(4)下片<虚景描写>,充满<离别的伤感>,是千古绝唱。

【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和原文写出完整答案为

准。

2.论述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

答案:(1)文章用了赋家的“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斗争,借客之口宣

治失意、人生无常的苦闷,借主之口表达潇泄洒政超脱、返归自然的情怀。(4分)(2)因景生情,借景寓理。

江水、清风、明月意象贯串全文,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的统一,使本文充盈着诗情画意和理趣之美。(3分)

(3)语言使用方面,体裁是文赋,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运用了大量排比和对偶,疏密有致,舒卷自如。(3

分)

解析:苏轼《前赤壁赋》的艺术特色:(1)用<“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表达<内心矛盾>。

客讲述<苦闷之情>,主讲述<洒脱情怀>。(2)<因景生情>,借景寓理。借<自然意象>

使<形象性>、<情感性>和<哲理性>达到统一。(3)<语言>方面,体裁是<文赋

>,运用<排比>和<对偶>。【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

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3.论述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复杂的情感内容和“借宾定主”的艺术手法。

答案:1、复杂的情感内容:(1)这是一首怀古词,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思想情感十分

复杂。(2分)(2)作者抚今追昔,反思人生,追求对现实处境的超越。(2分)(3)其中有对残酷党争的鄙

弃,有对宦游生涯的厌倦.(2分)(4)对心灵创伤的抚慰,对精神解脱的向往。(2分)2、“借宾定主”的艺术

手法:周郎是宾,自己是主,借宾定主,传达了自然永恒、功业易逝的历史意识。(2分)

4.请回答:(1)这段文字出自哪篇作品?作者是谁?(2)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文学主张?(3)解释下列括号的

词语。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书教)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行)

答案:(1)《答谢民师书》。苏轼。(4分)(2)提出了崇尚自然文风的文学主张。(4分)(3)书教:

书信。行:流传,流行。(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轼作品《答谢民师书》。《答谢民师书》虽是书信体,但可以看成是苏轼的一

篇文论。文章的重点是阐述自己关于文学问题的见解。多处运用比喻,说理深入浅出。

第一章宋代文学(中)单选1

1.【高频考点】苏辙的作品集是

A.《栾城集》B.《乐章集》C.《片玉集》D.《嘉祐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苏辙。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文章汪洋淡泊,以策论见长,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并称“三苏”。有《栾城集》。

2.以“养气”为全文核心的文章是

A.《答谢民师书》B.《上枢密韩太尉书》C.《祭欧阳文忠公文》D.《潮州韩文公庙碑》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苏辙作品《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思想内容。《上枢密韩太尉书》的写作本意是为

求见当朝大臣韩太尉韩琦,以期获得识拔,但却以“养气”作为求见的理由,也即全文论说的核心。

3.【高频考点】作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的人是

A.王安石B.梅尧臣C.黄庭坚D.陆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黄庭坚。1、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并称

“苏黄”,强调“无一字无来处”,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开创者。2、词与秦观齐名,并称“秦七黄九”。书法

列宋四大家之一。有《豫章黄先生文集》。

4.【高频考点】黄庭坚《寄黄幾复》“寄雁传书谢不能”,所用典故出自

A.《左传》B.《汉书》C.《史记》D.《后汉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黄庭坚作品《寄黄幾复》的典故。《寄黄幾复》的典故有:(1)“四立壁”形容

家中贫穷,一无所有。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2)“治病不蕲三折肱”是称赞黄幾复有政治才能。典出

《左传·定公十三年》。(3)“北海南海”指相距遥远,典出《左传·僖公四年》(4)“寄雁传书谢不能”,用

《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典故。

5.词人秦观的号是

A.淮海居士B.石湖居士C.清真居士D.易安居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秦观。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

尤工词,辞情兼胜,颇多伤感,为婉约派代表词人,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6.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与“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相接的一句是

A.忍顾鹊桥归路B.银汉迢迢暗度C.两情若是久长时D.便胜却人间无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观作品《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内容。

7.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作于

A.黄州B.商州C.郴州D.潮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秦观作品《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内容。

8.《东山词》的作者是

A.周邦彦B.贺铸C.陈与义D.秦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贺铸。贺铸,号庆湖遗老。有《东山词》(又名《东山寓声乐府》)。

9.下列词调中,曾被贺铸改名为《半死桐》的是

A.《青玉案》B.《贺新郎》C.《鹊桥仙》D.《鹧鸪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贺铸作品《鹧鸪天》内容背景。《青玉案》:贺铸改调为《横塘路》。《鹧鸪

天》:贺铸改调为《半死桐》。

10.周邦彦的作品集是

A.《简斋集》B.《龙洲集》C.《花外集》D.《片玉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周邦彦。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词作风格缜密典丽,为北宋婉

约派大家。有《片玉集》(又名《清真集》)。

11.因赏识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而召之为大晟府乐正的皇帝是

A.宋英宗B.宗哲宗C.宋徽宗D.宋神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周邦彦作品《兰陵王》(柳阴直)的内容背景。据说《兰陵王》(柳阴直)这首

词是周邦彦写给当时汴京名妓李师师的,并以词得到宋徽宗的赏识,因而召为大晟府乐正。

12.【高频考点】《漱玉词》的作者是

A.晏殊B.李清照C.姜夔D.吴文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派大家,风格清新自然。

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有《漱玉词》。

13.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所咏写的节日是

A.清明B.元宵C.中秋D.端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李清照作品《永遇乐》(落日镕金)的内容背景。(1)这首词作于流寓临安之

题为“元宵”,女词人借这一传统题材,抒时发。了深沉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身世飘零之悲。(2)这是一首节序

词。词的上片写今日元宵,下片写昔日元宵的热闹。

14.下列作品为陈与义所做的是

A.《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B.《贺新郎》(梦绕神州路)C.《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

侯)D.《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陈与义的作品。(1)陈与义,南宋词人,字去非,号简斋。其诗受黄庭坚、陈师

道影响,被列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后期诗风接近杜甫。有《简斋集》、《无住词》。(2)陈与义的作品:

七言律诗《伤春》、《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

15.【高频考点】《芦川词》的作者是

A.陈与义B.张元幹C.刘过D.史达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张元幹。张元幹,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能诗文,词作慷慨悲愤,开

南宋爱国词先声。有《芦川归来集》《芦川词》。

16.张元斡《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化用的神话传说出自

A.《淮南子》B.《山海经》C.《列子》D.《庄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张元幹作品《贺新郎》(梦绕神州路)的典故运用。《贺新郎》的典故有:(1)

“故宫离黍”,“故宫”指北宋汴京旧宫,“离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诗。(2)“天意从来高难问,况

人情老易悲难诉”化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3)“回首

对床夜语”化用白居易《招张司业》:“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4)“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化用韩愈《听

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17.【高频考点】《剑南诗稿》的作者是

A.陆游B.辛弃疾C.刘过D.史达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中兴四大家”之一,是南宋伟大的爱

国诗人,诗风以豪迈雄放为主。早年受江西诗派影响,后自成一家。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

第一章宋代文学(中)单选2+多选

1.下列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诗句中,概括全篇主旨的是

A.白浪如山寄豪壮B.华发苍颜羞自照C.谁知得酒尚能狂D.逆胡未灭心未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陆游作品《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的思想内容。(1)“逆胡未灭心未平”一句概

括了全篇主旨。(2)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作于离开前线的第二年,作者抚今追昔,心潮难平,在诗中抒发抗金杀

敌愿望落空以后无可奈何的心情。

2.陆游《诉衷情》词“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的情感内容是

A.回忆当年的军旅生活B.抗金报国成梦中记忆C.平生不得志的失望和痛苦D.理想与现实

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陆游作品《诉衷情》的思想内容。(1)《诉衷情》“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中

“身”与“心”相分离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背反关系。(2)这是一首言志之作,作者回忆早年处身抗金

前线的战斗经历,慨叹如今壮志未酬而年老力衰,表现了内心巨大的矛盾痛苦。

3.陆游《诉衷情》词“尘暗旧貂裘”所用典故出自

A.《战国策》B.《左传》C.《史记》D.《汉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陆游作品《诉衷情》的典故运用。《诉衷情》的典故有:(1)“觅封侯”,指建

功立业。东汉班超典故。(2)“尘暗旧貂裘”,意为自己无所作为。典出《战国策·秦策》。(3)“鬓先秋”,

指鬓发早白。出自李白《古风》十一,古人在五色中以白色为秋。

4.《石湖居士诗集》的作者是

A.杨万里B.张元幹C.范成大D.张孝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范成大。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作诗初学江西派,后取唐宋名

家之长,终自成一家。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诗集》。

5.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首中描写夏日的诗句是

A.土膏欲动雨频催B.采菱辛苦废犁鉏C.舍后荒畦犹绿秀D.邻家鞭笋过墙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范成大作品《四时田园杂兴》的内容。

6.【高频考点】诗歌创作取材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风格清新脱俗的作者是

A.杨万里B.朱熹C.范成大D.张孝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杨万里。杨万里,字廷秀,号城斋。诗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

唐诗,提倡“活法”,取材自然风光和日常生活,风格清新通俗,世称“诚斋体”。有《诚斋集》。

7.【高频考点】《诗集传》的作者是

A.陈亮B.朱熹C.刘过D.周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朱熹的作品。《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朱熹,号晦庵。世称朱文公。

南宋著名理学家,“程朱学派”代表人物。为文以致用为主,反对浮华。有《朱文公文集》。

8.《诗集传》注释的作品是

A.《诗经》B.《尚书》C.《礼记》D.《春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朱熹作品《<诗集传>序》的思想内容。《<诗集传>序》是朱熹为其

著作《诗集传》写的序,《诗集传》是一部兼取诸家注释《诗经》、探求诗作本义的著作,是宋代《诗经》学的代

表作。

9.下列南宋文人曾在进士考试中得第一的是

A.姜夔B.张炎C.张孝祥D.辛弃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代作家张孝祥。张孝祥,号于湖居士,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一。其词气势豪

迈,上继东坡,下开稼轩,为豪放派重要词人。有《于湖先生长短句》。

10.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句中,反用《诗经·小雅·大东》之意的是

A.著我扁舟一叶B.不知今夕何夕C.孤光自照D.细斟北斗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张孝祥作品《念奴娇·过洞庭》化用前人成句的艺术特色。《念奴娇·过洞庭》

化用的前人成句有:(1)“稳泛沧浪空阔”,“沧浪”出自《孟子·离娄上》所载《孺子歌》:“沧浪之水清

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2)“细斟北斗”,《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

可以挹酒浆”,原句反用《诗经》之意。(3)“今夕何夕”,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

人。”

11.下列诗歌属于七律的有

A.《登快阁》B.《寄黄幾复》C.《书愤》D.《伤春》E.《沈园》(二首)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体裁。七言古诗:《荔枝叹》、《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七言绝句:《沈

园》(二首)

12.【高频考点】下列人物中,不属于“苏门四学士”的有

A.苏辙B.黄庭坚C.秦观D.周邦彦E.贺铸

答案:AD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家流派。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13.下列词集中,属于南宋作家创作的有

A.《无住词》B.《芦川词》C.《龙川词》D.《东山词》E.《龙洲词》

答案:ABC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品朝代。北宋:贺铸《东山词》。南宋:陈与义《无住词》、张元幹《芦川

词》、陈亮《龙川词》、刘过《龙洲词》。

14.【高频考点】下列作品中,具有文论性质的有

A.《上欧阳内翰第一书》B.《梅圣俞诗集序》C.《祭欧阳文忠公文》D.《答谢民师书》

E.《朋党论》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品体裁。文论:文艺评论。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议论文:《朋党

论》。

15.下列诗词中,以悼亡为主题的有

A.《伤春》B.《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C.《贺新郎》(老大那堪说)D.《鹧鸪

天》(重过阊门万事非)E.《沈园》(二首)

答案:BDE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品的思想内容。AC主题思想:抒发抗金爱国情怀。

16.下列词作中,属于咏物词的有

A.《卜算子》(缺月挂疏桐)B.《六丑》(正单衣试酒)C.《沁园春》(叠嶂西驰)D.

《点绛唇》(燕雁无心)E.《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作品的题材。《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月夜孤鸿。《六丑》(正单衣试

酒):蔷薇。

第一章宋代文学(中)简答

1.简述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注意在此、立言在彼”的构思特点。

答案:(1)为求见而写信,却宕开一笔,从养气说起,这就是“立言在彼”。(3分)(2)为应试而进

京,却说是为养气而浏览天下奇闻壮观。再从养气谈到增广阅历,从增广阅历谈到求见太尉,层层推进,落到实

处,这就是“注意在此”。(3分)

解析: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构思特点:(1)“立言在彼”,写信目的是<求见>,文章内容是

<养气>。(2)“注意在此”,应试进京→养气→增广见闻→求见太尉,层层递进。【备注】解析提供的是

记忆点和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2.简析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的艺术特色。

答案:(1)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说理熔为一炉。以情景为辅弼,以议论点明主旨。(3分)(2)全词用象

征手法,以天上双星,暗喻人间男女。意境深婉,富有理趣,淡语而有兴味。(3分)

解析:秦观《鹊桥仙》的艺术特色:(1)将<写景、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情景>为<辅

>,<议论>为<主>。(2)用<象征>手法,<天上双星>象征<人间男女>。有<

意境>和<理趣>。【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

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3.简述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借柳抒怀的层次。

答案:(1)第一段从折柳送别的风俗写起;“登临”两句落到自身,切合自己久客京华的境遇。(2分)

(2)第二段写客中送客,既写行者的离别之恨,又写居者的淹留之苦。(2分)(3)第三段抒写别后情怀,却从

人去后寂寞场景中见出,显得迷离惆怅,最后以闻《折杨柳》曲与首段呼应。(2分)

解析:周邦彦《兰陵王》借柳抒怀的层次:(1)第一段写折<柳送别习俗>,“登临”两句<写自己

>。(2)第二段写<送别>,表达<离别之恨>和<久居京城之苦>。(3)第三段写<别后情

怀>,描写<寂寞场景>,以《折杨柳》<呼应开头>。【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4.简述李清照《永遇乐》(落日镕金)的艺术特色。

答案:(1)词人选择了两个不同时空的意象,两相对衬,既突出了自甘孤寂的女主人公形象,也借这种盛

衰、哀乐的对比深化了主题。(3分)(2)语言似信手拈来,平淡家常几近口语,古人称为“以寻常语度入音

律”,既通俗又雅致,虽浅易但深情。(3分)

解析:李清照《永遇乐》的艺术特色:(1)<两个时空的意象>互相<对衬>,既突出<主人公

形象>,又<深化了主题>。(2)<语言>几近家常<口语>,<雅俗共赏>。【备注】解

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5.陆游《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为什么历来享誉人口?

答案:(1)这两句有高度概括力,是对作者生活经历的提炼,但又十分形象,有鲜明的画面感。(3分)

(2)对仗工整,自然流走,不刻意雕琢。(3分)

6.简析杨万里《初入淮河》所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

答案:(1)抒情手法:主要用反衬手法来抒情。(2分)(2)一、二两句写河上景象,船的“背驰”与水

的“交涉”,是一种明显的反衬关系。(2分)(3)三、四两句专写河上鸥鹭,水鸟可以“无拘管”、“自在

飞”,跨越南北界线,人却不能自由往来,这是暗中反衬,要从言外知道作者感慨。(2分)

解析:杨万里《初入淮河》的抒情手法:(1)<反衬>手法。(2)一、二两句写<河上景象>,

是<明显的反衬关系>。(3)三、四两句写<河上鸥鹭>,是<暗中反衬>。【备注】解析提供的

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7.简述朱熹《<诗集传>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答案:(1)诗歌是人们表达感情需求受到外界事物触动的产物。(2分)(2)诗歌具有上以诗化下、下以

诗刺上的教化功能。(2分)(3)诗歌风雅颂的不同体制,在于其是不同性质的乐歌,而正变的区别,在于治

乱、邪正的区别。(1分)(4)学诗的途径在以把握基本精神为主,再辅以章句、训诂、涵咏等方面。(1分)

解析:朱熹《<诗集传>序》的主要诗学观点:(1)人们<表达感情需求>的产物。(2)教化功

能。(3)<乐歌>的<不同性质>造成了诗歌的<不同体制>。(4)<学诗的途径>在以<

把握基本精神>为主。【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点和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

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8.为什么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是全篇的关键之句?

答案:(1)是概括全篇题旨的警策之笔,表现作者超拔高洁的人格。(3分)(2)是对此词艺术特色的形

象表述,即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3分)

9.分析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物境与心境相融合的艺术特点。

答案:(1)在词中,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的奇妙境界。(2

分)(2)词的上片侧重描绘物境。作者有意突出洞庭湖水天辉映、上下通明的澄澈意境,以形象手段传达从中感

悟到的心物交融、天人同化的美妙体验。(2分)(3)下片着重表现超拔高洁、处变不惊的心境。“尽挹西江”

三句极尽想象之能事,写来气概豪纵,笔墨淋漓,把全篇感情推向了高潮。(2分)

解析:《念奴娇·过洞庭》的艺术特点:(1)<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

人格美>浑然一体,展现出<空灵晶莹<&;gt;的奇妙境界。(2)<上片>侧重<描绘物境>,通

过<洞庭湖的澄澈意境>传达出作者的<感悟体验>。(3)<下片>着重<表现心境>,

<“尽挹西江”三句>把全篇<感情>推向了<高潮>。【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

>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整答案为准。

第一章宋代文学(中)论述+阅读理解

1.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说的价值何在?文章是如何以“养气”贯串始终的?

答案:1、“养气”说的价值在于阐明了作家的生活阅历、胸襟修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合于“读万卷书,行

万里路”的求学传统。(2分)2、文章以“养气”贯串首尾(1)开头直截了当提出“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

而致”的观点,以下引孟子、司马迁之文章证之;(4分)(2)接着着重讲增广见闻、交游豪杰对养气的重要

性,再落实到自己以未能一见韩琦为憾,自然道出求见之意。(4分)

解析:《上枢密韩太尉书》“养气”说的价值:阐述了写作时作家<生活阅历>和<胸襟修养>的

<重要性>,合乎<写作传统>。《上枢密韩太尉书》以“养气”贯串首尾:(1)开头<提出观点

>,并<引用文章论证>。(2)接着讲<增广见闻、交游豪杰>对养气的<重要性>,再道出<

求见之意>。【备注】解析提供的是记忆方法,其中<>内是记忆的关键词,考试时以围绕关键词写出完

整答案为准。

2.分析黄庭坚《登快阁》的构思特点。

答案:(1)全诗围绕快阁的“快”字生发。(2分)(2)首联入题,从登阁的时间和心境写起,

表明为求快意,故寻快事,登快阁,隐含厌倦官务的情绪。(2分)(3)颔联绘景,承上“晚晴”二字写登快阁

所见,从景物中求得快意。(2分)(4)颈联抒情,说世无知音,唯有借酒浇愁,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2

分)(5)尾联述志,诗人面对无限美景,弃官归隐之心油然而生。(2分)

解析:黄庭坚《登快阁》的构思特点:(1)全诗围绕<“快”>字生发。(2)<首联入题>,写

登快阁的<时间和心境>,暗含<厌倦官务>的情绪。(2)<颔联绘景>,写登快阁<所见

>。(3)<颈联抒情>,透射出<兀傲不群>的<性格>。(4)<尾联述志>,诗人产生

<弃官归隐>之心。【备注】解析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