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校联合体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4分)
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
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
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
8.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即日下令A军中B归C其家属D于魏E夜渡F杨刘G从郓州H入袭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见亲信"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崇韬素廉”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C.“艰难逸豫"与“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2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逸豫"含义相同。
D.“当崇韬用事”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用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从郓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
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的贿赂,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
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听了宦官的话之后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
D.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有些钻营小人千方百计地巴结他,因为他姓郭,就说他是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确实如此。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4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
苏轼
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
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
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
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
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
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
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
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体现了《离骚》“言小旨大、言浅意深”的写作特点。
(2)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在继承前代功业后,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3)《书愤》中“▲_____________,▲"回顾了宋军两次抗金经历,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_________________。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_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沁人心脾花团锦簇齿颊生香流连
B.心旷神怡花团锦簇齿颊生香留恋
C.沁人心脾灿若烟霞大快朵颐流连
D.心旷神怡灿若烟霞大快朵颐留恋
19.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口中的“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
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20.画横线句连用三个词语,独立成句,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止咳药不是“甜水儿",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今天,药师就来给大家介绍服用这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①________。服用这一类药品时,应将药品倒入勺子中,然后直接口服,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瓶口沾上病菌而使糖浆污染变质,无法继续使用。
这一类药品直接口服即可,不需要用水稀释,否则会降低药物的黏稠度和浓度,使药效大打折扣。服用药物后不能马上喝水,很多人喝完这一类药品后,觉得有点“齁”,所以立即喝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而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减少外界刺激,形成保护膜,进而发挥药效。②_________,保护膜无法形成,影响药效的发挥。
很多人为了让咳嗽的症状尽快好转,③________,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一类药物含有很多中药成分,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烦躁和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依据说明书按照规定的剂量服用,忌长期服用。按照说明书要求,如果连续服用3日症状还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尔基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不妥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适应这个世界的温度,不论是季节还是人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时的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周国灭亡了商王国这一事实,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还没有“天命”的概念,还未将“天命"与道德联系起来。
B.人类不能盲从命运,而要通过种种抉择改变自己的命运,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所说的“知命”就是指人们既然无法控制自己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外部条件,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以看出《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B.后期儒家认为“命"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这和孔子对“命”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
C.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D.不同时代对天命的不同理解,反映了人们在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由宇宙自然转为人类自身。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自古穷通皆有定。(曹雪芹《红楼梦》)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C.我命在我不在天。(葛洪《抱朴子内篇》)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4.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周人对天命理解的不同之处。(4分)
5.学校准备举行以“学习和人生的态度”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如果你将登台演讲,请根据两则材料列出几条发言要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拟写发言要点的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概括。
【解答】(1)A.错误,结合“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可知。B.“周人的这个观念伴随其强大的统治被当时的中国广泛接受”错误,无中生有,结合“《易经》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可知。D.“那就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错误,结合“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
故选C。
(2)C.“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错误,结合“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可知。
故选C。
(3)材料二的观点是: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B.本项符合。其它三项都不符合。
故选B。
(4)①结合“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可知,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②结合“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可知,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结合“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可知,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仁人君子。②结合“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可知,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③结合“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可知,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补充:写出“明知不可为而为"或“永不气馁,坚持不懈”亦可)
答案:
(1)C
(2)C
(3)B
(4)①周人认为天命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是人类群体的命运。
②孔子认为天命是个人使命,这一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的“仁"。
(5)①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成为仁人君子。②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③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补充:写出“明知不可为而为”或“永不气馁,坚持不懈"亦可)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
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
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
8.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特色及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理解错误,结合原文“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后面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可知,并没有体现出悲观情绪,而是体现出英勇顽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沉默"可以理解为对激情澎湃战场生活的回忆。
故选B。
(2)D.“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理解错误,小说中主要人物是残疾战士,作者是从不同侧面来展示,但前后是一致的,不断加深的。
故选D。
(3)“我"和掌柜的老婆因为一毛钱搅缠的经过是这样的,“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这个情节一方面说明他们生活艰难,日子过得细;另一方面表现掌柜的老婆是一个比较泼辣和小气的人,文中也写道“女人多话,有些泼"。这个形象与掌柜的英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文中也写了她对丈夫的不屑,“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突出了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这样安排也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生动。
(4)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以“我"的视角叙述的,最后“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再通过村干部的视角来写这个“伙计",这样能增加叙述视角,使叙述富于变化。这样转换视角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补充了“我”所不知道的内容,结合“那个伙计不走",“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分析可知,通过“村干部"讲述了“战士”指挥民兵伏击战的经历,“村干部"见证了“战士”的作战经历,表现了“战士"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指挥民兵打赢伏击战,即使身受重伤,仍渴望再上战场杀敌报国,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也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结合标题“战士”及文未内容“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写出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敬佩之情,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答案:
(1)B
(2)D
(3)①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②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④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⑤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生动。
(4)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加真实客观。②展现“伙计”英勇善战、刚烈坚韧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③丰富了小说主题,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点评】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为人明敏,能应对,以材干见称。庄宗为晋王,崇韬为中门使,甚见亲信。庄宗军朝城,段凝军临河。闻梁方召诸镇兵欲大举,庄宗患之,召崇韬问计,崇韬曰:“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郓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郓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庄宗大喜曰:“此大丈夫之事也!”即日下令军中归其家属于魏夜渡杨刘从郓州入袭汴,八日而灭梁。庄宗与诸将以兵取天下,而崇韬未尝居战阵,徒以谋议居佐命第一之功。
崇韬素廉,自从入洛,始受四方赂遗,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以佐赏给。
同光三年夏,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乃遣宫苑使王允平营之。宦官曰:“郭崇韬眉头不伸,常为租庸惜财用,陛下虽欲有作,其可得乎?”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其势自然也。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常如河上,则可使繁暑坐变清凉。”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宦官曰:“崇韬之第,无异皇居,安知陛下之热!"由是谗间愈入。
当崇韬用事,自宰相豆卢革、韦悦等皆倾附之,以其姓郭,因以为子仪之后,崇韬遂以为然。其伐蜀也,过子仪墓,下马号恸而去,闻者颇以为笑。然崇韬尽忠国家,有大略,可谓有志矣!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即日下令A军中B归C其家属D于魏E夜渡F杨刘G从郓州H入袭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见亲信”与“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B.“崇韬素廉"与“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苏武传》)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C.“艰难逸豫”与“逸豫可以亡身"(《五代史2伶官传序》)两句中的“逸豫”含义相同。
D.“当崇韬用事"与“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两句中的“用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面临梁计划对唐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之际,庄宗采纳了郭崇韬的建议,从郓州长驱直入,最后取得了胜利。
B.郭崇韬在洛阳开始接受各方的贿赂,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才在第二年天子祭天时贡献出所收藏的财物。
C.庄宗打算修建宫殿避暑,听了宦官的话之后就派人征求郭崇韬的意见,郭崇韬劝谏君王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
D.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有些钻营小人千方百计地巴结他,因为他姓郭,就说他是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认为确实如此。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4分)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郭崇韬“有大略”的表现。(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译文:唐庄宗当天就向军队发布命令,把家属送回到魏州,晚上渡过杨刘,从郓州出发袭击汴州。
“归其家属于魏"大意是“把家属送回到魏州”,这是发布命令的具体内容,要与前面分开,且其后断开,应在B与E两处断开;“从郓州入袭汴"意思是“从郓州出发袭击汴州”,表意完整,在“从"前即G处断开。
综上需要断句的三处为:BEG。
(2)A.“含义相同”错,“终必不蒙见察"大意是“最终也一定不会被您理解”,“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所以含义不同。
故选:A。
(3)B.“在听取朋友子弟的意见后”错,从原文“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帑"“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来看,不是因为朋友子弟的建议,而是他早就有这种想法。
故选:B。
(4)①对垒于河上:状语后置句,应是“于河上对垒";被:穿着;劳:劳苦。译文: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
②兵:武器;揭:举起;云、响: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赢:背着;景:通“影”,像影子一样。译文: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5)根据原文“陛下兴兵仗义,十余年矣。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今得一耶州,不能守而弃之,虽欲指河为界,谁为陛下守之?愿陛下分兵守魏,固杨刘,而自郭长驱捣其巢穴,不出半月,天下定矣"“八日而灭梁”可见,他向庄宗献伐梁大计取得胜利。
根据“故人子弟或以为言,崇韬曰:‘吾位兼将相,禄赐巨万,岂少此邪?今藩镇诸侯,多梁旧将,皆主上斩祛射钩之人也。今一切拒之,岂无反侧?且藏于私家,何异公帮?’明年,天子有事南郊,乃悉献其所藏"可见,他为了安抚梁朝旧将,收受他们的贿赂以使他们安心,并最终全部上交给天子。
根据“庄宗患宫中暑湿不可居,思得高楼避暑……崇韬对曰:‘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愿陛下无忘创业之难。’庄宗默然。终遣允平起楼,崇韬果切谏”可见,他谏言皇帝不要大兴土木,勿忘创业艰辛。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
答案:
(1)BEG
(2)A
(3)B
(4)①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
②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5)①面对梁王大举进攻,庄宗对这种情况非常担忧,郭崇韬给庄宗献计献策。
②郭崇韬进入洛阳之后,为了防止那些藩镇诸侯叛乱,接受他们的贿赂。
③郭崇韬劝谏庄宗要以天下为己任,不能只为自己一人作打算。
参考译文: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为人聪明机敏,能够应对自如,因富有才干受到称颂。唐庄宗为晋王时,郭崇韬任中门使,很受信赖。唐庄宗驻扎在朝城,段凝驻扎在临河。听说梁正在召聚各镇的兵力打算对唐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唐庄宗担忧这件事,召见郭崇韬询问计策,郭崇韬说:“陛下依仗正义起兵打仗,已经十多年了。何况如今国号已经树立,从黄河以北,人人都抬头盼望功成业就而想休养生息。现在得到一个郓州,却不能坚守而放弃它,即使想划定黄河为界,谁肯替陛下把守呢?希望陛下派出一部分军队把守魏州,固守杨刘,而从郓州长驱直入捣毁梁的老巢,不超过半个月,天下就安定了!"唐庄宗十分高兴地说:“这是大丈夫的事业啊!”唐庄宗当天就向军队发布命令,把家属送回到魏州,晚上渡过杨刘,从郓州出发袭击汴州,八天后就消灭了梁。唐庄宗和将领们用武力夺取天下,而郭崇韬不曾亲临战场,只是因谋划议论取得辅助帝王创业的第一大功。郭崇韬向来廉洁奉公,自从到洛阳后,开始接受四面八方的贿赂,老朋友子弟有的提出意见,郭崇韬说:“我官居将相,俸禄和赏赐的财物价值上万,难道缺少这些东西吗?如今的藩镇诸侯,很多是梁过去的将领,现在如果拒绝接受他们所有的礼物,难道不会产生怨恨吗?况且收藏在自己家里,和公家的仓库有什么不同?"第二年,天子在南郊祭天,于是全部贡献出他所收藏的财物,以便协助赏赐。同光三年夏,大水毁坏老百姓的土地,很多老百姓流亡而死。唐庄宗担心宫中热湿不能居住,想修建高楼避暑,于是派遣宫苑使王允平办理此事。宦官说:“郭崇韬皱着眉头不高兴,常常因租赋重而吝惜财物,陛下即使想建一座楼,那能办成吗?”唐庄宗于是派人询问郭崇韬说:“过去我和梁军在黄河边对峙,即使是寒冬盛夏,穿着铠甲骑在马上,都不觉得劳苦。现在住在幽深的宫廷之中,有宽广高大的房屋遮荫,却承受不了天热,为什么呢?"郭崇韬回答说:“陛下过去以天下为己任,现在为自己一人作打算,艰难困苦和安逸快活,忧虑的事情不一样,情势自然这样。希望陛下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常常像在黄河边一样,那么就能使大热天因此变得凉快。”唐庄宗默默不语。最后还是派遣王允平建楼,郭崇韬果然直言劝阻。宦官说:“郭崇韬的家,跟皇帝的住处没有什么不同,哪里知道陛下多热呢!"从此挑拨离间的话就越来越多地传到宫里。当郭崇韬当权时,从宰相豆卢革、韦悦等人都依附他。因为他姓郭,于是把他当成郭子仪的后代,郭崇韬也就自认为是这样。郭崇韬伐蜀时,经过郭子仪的墓地,下马悲号痛哭而离去,听见的人很以为可笑。但郭崇韬对国家竭尽忠诚,有雄才大略,堪称胸有大志啊!
【点评】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
苏轼
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
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
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
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
注:本诗元祐元年(1086年)作于汴京(今开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离别之际,诗人与李修孺互相赠诗惜别。“次韵”就是诗人按照李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进行创作。
B.诗人回忆人生,不知曾多少次挥舞离别的衣袖;黄州作为他的贬谪地,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C.颔联“青山"“明月”两个意象造境含情,青山寄身,明月相随,蕴含着诗人漂泊异乡的复杂情感。
D.羁旅宦游之人,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都会思念家乡,若再添疾病和离别,心中不免更增悲伤。
16.本诗尾联化用了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请简要分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先要理解尾联,理解两个典故,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使用典故对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作用。
【解答】(1)D.“无论生活贫穷还是人生显达"有误,诗句“穷通等是思家意”中的“穷",应为“困厄、处于困境”之意。
故选:D。
(2)此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回乡之作。从“次韵"可以看出,在此之前,李修孺已经写过诗送给诗人,此诗是回应之作。尾联化用的是东汉姜诗夫妇取江水煮鱼孝敬母亲的典故,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对友人能归乡尽孝由衷的高兴。颈联传达的是诗人漂泊异乡的痛苦之情,友人能够回乡孝敬双亲而自己却不得归乡,流露出不得归乡的感伤之情。诗人化用典故,抒发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情显得更加含蓄委婉,韵味无穷。
答案:
(1)D
(2)①运用典故,巧妙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能归乡尽孝的高兴、祝福之情;②也暗含着诗人对朋友能回乡的羡慕和自己不能回乡的伤感;③诗人化用典故抒发离别之情,显得更加委婉含蓄,韵味悠长。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_____________,▲",体现了《离骚》“言小旨大、言浅意深”的写作特点。
(2)贾谊在《过秦论》中,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描述秦始皇在继承前代功业后,用武力和刑罚征服天下的句子分别是“▲"“▲”。
(3)《书愤》中“▲_____________,▲"回顾了宋军两次抗金经历,构成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画面的诗句。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平时要加以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2)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重点字:笞)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
【点评】理解性默写注意要点:
1.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2.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3.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4.要留意具体环境。
5.要留心语句顺序。
6.要注意语句出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行走在初夏的早上,尽是雨后的微凉和氤湿的绿意,令人_________________。清晨,在小区健身廊道跑步锻炼时,忽然瞥见路边花园里有几株石榴树开花了。“只待绿荫芳树合,蕊珠如火一时开。”远看,石榴树上开满许多像小喇叭似的花朵,红红的,缀满在朦胧的绿丛里,______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近栅栏,来到石榴树下,仔细端详。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灼热,烂漫,飞扬。漫步于石榴树下的蜿蜒小径,我忽然读懂了(),此时,若按下快门,会是石榴花开时节的最美瞬间。红红的石榴花,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抓人眼球,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感,成为初夏时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望着石榴花,遐想着金秋时满树的石榴果,我的思绪又飘飞到老家的那棵石榴树身上,石榴树枝繁叶茂,石榴花红艳似火,秋后硕果累累,让儿时的我有了的冲动。在零食匮乏的年代,那棵石榴树结出的果实,汁液饱满,甜而不酸,还未入口,已让我满口生津,成为我童年味蕾的一份_________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沁人心脾花团锦簇齿颊生香流连
B.心旷神怡花团锦簇齿颊生香留恋
C.沁人心脾灿若烟霞大快朵颐流连
D.心旷神怡灿若烟霞大快朵颐留恋
19.括号中诗句填写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口中的“开到石榴花欲尽,阴阴高柳一蝉鸣"
B.苏轼口中的“无人不道看花回。惟见石榴新蕊、一枝开”
C.苏轼口中的“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D.司马光口中的“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20.画横线句连用三个词语,独立成句,极具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3)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词语的能力。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在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1)心旷神怡: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沁人心脾:形容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受。语境说的是初夏雨后的景色给人的感觉,应用“心旷神怡"。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灿若烟霞:像烟霞一样灿烂。语境修饰的石榴花,应用“灿若烟霞”。
大快朵颐:形容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齿颊生香:嘴边觉有香气生出,形容谈及之事使人产生美感。语境说的是秋后的果实,应用“大快朵颐"。
留恋:对往日、往事的怀念。流连:耽于游乐而忘归。语境说的是童年的一份记忆,应用“留恋”。
故选:D。
(2)根据“昨夜下了一阵小雨,空气是那样清新,石榴树的枝叶上还有一层水滴。绿叶红花,点缀滴滴晶莹露水,石榴花越发显得张力十足",描绘的应是雨后石榴花的美景。
C.说的是小雨后石榴花开放的状态。
故选:C。
(3)文段中的三个词语都是描绘石榴花的,分析其描绘了石榴花的什么特点。“灼热”,像火一样,写出了石榴花鲜艳的颜色。“烂漫",写出了石榴花开得繁盛,“飞扬”,写出了石榴花开放的姿态,三个词语的连用,刻画了石榴花生命的蓬勃。
答案:
(1)D
(2)C
(3)“灼热"写其色彩,“烂漫”写其繁盛,“飞扬"写其姿态(或精神),三词连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石榴花蓬勃的生命力。
【点评】近义词语辨析方法:
1.意义轻重。2.意义侧重点。3.范围大小。4.适用对象。5.感彩。6.语体色彩。7.语法搭配。8.关键语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止咳药不是“甜水儿”,想怎么喝就怎么喝。今天,药师就来给大家介绍服用这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①________。服用这一类药品时,应将药品倒入勺子中,然后直接口服,这样做可以避免因瓶口沾上病菌而使糖浆污染变质,无法继续使用。
这一类药品直接口服即可,不需要用水稀释,否则会降低药物的黏稠度和浓度,使药效大打折扣。服用药物后不能马上喝水,很多人喝完这一类药品后,觉得有点“齁",所以立即喝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而糖浆、浸膏类的药物主要是靠黏稠药液覆盖咽喉黏膜,减少外界刺激,形成保护膜,进而发挥药效。②_________,保护膜无法形成,影响药效的发挥。
很多人为了让咳嗽的症状尽快好转,③________,这一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一类药物含有很多中药成分,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腹痛、腹泻、头晕、烦躁和血压上升等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依据说明书按照规定的剂量服用,忌长期服用。按照说明书要求,如果连续服用3日症状还未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2)本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能力和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时,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段内容,理解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行文思路,然后根据横线处的上下文逻辑补充出正确的语句。
【解答】(1)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因而”使用不当,后文是对“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的分析,应把“因而”改为“因为";二是语序不当,“减少外界刺激,形成保护膜”应先形成保护膜,再减少外界刺激,改为“形成保护膜,减少外界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人课件-机器人控制
- 【物理课件】阿基米的原理课件
- 《情商训练》课件
- 《企业安全知识演讲》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合集【人事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展示大全【人力资源管理】十篇
- 丰田改善内部课件.图
- 单位管理制度品读选集【员工管理篇】十篇
- 2024年汽车销售工作计划书(34篇)
- 食品安全监管基础与风险防控课件
- 2024年度公务员劳动合同范本社保福利全面保障3篇
- 2025年内蒙古包钢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8地星球期末】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智育联盟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含解析)
- 2024-2025学年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期末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必刷)
- 2024年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8物(科)期末】合肥市庐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卷
- 国家安全知识教育
- 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
- 2024-2030年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