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注]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榴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竣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媛犷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选自韩愈《燕喜亭记》,有删改)

[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谪为连州司户参,与韩愈同贬于一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从二人者A行B于其居C之后D丘荒E之间F上高G而望H得异处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与成语“风雨如晦"中的“晦”字词义不同。

B.须臾,指一会儿,与“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C.遗,指赠送、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字词义不同。

D.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在描述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观察的景象时,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画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B.太原王弘中和景常、元慧一起出去游览时看到一个风景奇特的地方,于是加以修理,并在那里建了房屋。

C.房屋建成后,王弘中让韩愈命名,韩愈取用了《诗经》中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含义,将房屋命名为“燕喜之亭”。

D.连州的父老乡亲都结伴来到燕喜之亭游玩观赏,对这里的风景充满了溢美之情,有人还在它旁边经营生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2)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4分)

14.《燕喜亭记》与姚鼐的《登泰山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尊B至D于G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丁未”中的“丁未"。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3分)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父太府少卿膏,娶明州汪氏女,因家焉。居仁年十四而孤,以荫授铅山尉。绍兴二十一年举进士。秦桧与膏有故,有劝以一见可得美官,居仁曰:“是有命焉。”终不自通。

淮甸交兵,魏杞以宗正少卿使金,辟居仁幕下。时和战未决,金兵驻淮北,人情恼惧,突骑大至,弯弓夹道,居仁上马,犹从容举酒属杞:“天寒且酹此觞。"观者壮之。乃谕金人开道入,卒成礼,减岁币而还。杞秉国柄,居仁忍贫需远次,未尝求进。

徙主军器监簿、宗正修玉牒。转对,言:“立国须定规模,陛下非无可致之资,而规模未立。”孝宗初颇不怿,曰:“朕未尝不立规模。"居仁奏:“陛下锐意恢复,继乃通和,和、战、守三者迄今未定,孰为规模耶?”允文曰:“此正前日定力之论,某今益知此言之当也。"

九年,进秘书丞。入对,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陛下奖进武臣,深得持平救偏之道,然未必得智谋勇略之士,或多便佞轻躁之徒,将复有偏胜之患。”帝喜纳。权礼部郎官。尝言台阁宜多用明习典故之士,帝问其人,居仁以李焘、莫济对。甫数日,召焘,

居仁力请外,乃知徽州。至郡,告以天子节经费以惠俭瘠,不能推广圣德,吏则有罪。乃招三衙军,植二表于庭,有输纳中度而遭抑退者抱所输立表下亲视之人无留滞。吏不能措手,输税者恒裹赢以归。邻州有讼,多诣台省乞决于居仁。秩满,邦人挽留,由间道始得去。

入对,帝举新安之政奖之。请编类隆兴以来宽恤诏令,有曰:“法久则易玩,事久则易怠。惟申加戒饬,有以儆其观听,则千万年犹一日。"帝曰:“名言也。”又言:“归正忠顺,过于优渥,而遇战士反轻。此曹出万死策勋,今老矣,添差已罢,廪稍半给,至丐于市,军士解体。乞加优恤,以终始念功之意,坚后生图报之心。"帝览之嘉叹。会驾大阅白石,即命再添差两任,衣粮全给,三军为之呼舞。

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有因告籴杀人者,会赦免,居仁曰:“此乱民也,释之将覆出为恶。”遂诛之。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克归,二子行丐于道,闻而怜之。予之衣食,买田以养之,择师以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居仁风度凝远,处己应物,壹以诚信。临事毅然有守,所至号称循吏,皆立祠祀之。

(选自《宋史·陈居仁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有输纳中度A而遭抑退者B抱所输C立表下D亲E视之F人无留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家焉"中的“焉”,与《劝学》中“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B.“徙主军器监簿"中的“徙”,指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还有迁、转、改、出等。

C.“由间道始得去"中的“道”,与《师说》中“吾师道也"中“道”的意义不同。

D.“贫不克归"中的“克”,与成语“克勤克俭"中的“克”含义一致,都指能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居仁颇有胆识。在魏杞幕府供职时,他从容地面对金国的骑兵,最终与金人达成约定。

B.陈居仁深谙用才之道。他在入朝奏对时指出皇帝重用武官做法的不足之处,强调文武并用。

C.陈居仁效忠圣上。被贬徽州时,他仍宣说天子节约经费对百姓施以仁爱,极力推广圣上恩德。

D.陈居仁宅心仁厚,他帮助观察推官柳某的两个儿子;他嫉恶如仇,在国家大赦时仍坚持处死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乞加优恤,以终始念功之意,坚后生图报之心。

(2)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克归,二子行丐于道,闻而怜之。

14.陈居仁参议朝政,敢言直谏,他直言了君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召入输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蹋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础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迁,指官职升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意思相同。

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D.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未成年时拜见吴人顾况,很少夸赞他人的顾况对他大加褒扬,认为他是难得出现的文人。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拔萃。

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王涯又说他不宜治郡,于是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C.白居易遭到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畅享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又酷爱佛教,经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

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写成后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

14.材料二中说:“居易累以忠鯁遭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忠鯁”的表现。(3分)

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鰻,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14.文本二《学记》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对我们现在的读书求学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文本二的二、三、四段进行概述。(3分)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河西王蒙逊欲伐凉,先引兵攻秦浩亹;既至,潜师还屯川岩。

凉公歆欲乘虚袭张掖;宋繇、张体顺切谏,不听。太后尹氏谓歆曰:“汝新造之国。地狭民希,自守犹惧不足,何暇伐人!先王临终,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宁民,以俟天时。言犹在耳,奈何弃之!蒙逊善用兵,非汝之敌,数年以来,常有兼并之志。汝国虽小,足为善政,修德养民,静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将归汝;若其休明,汝将事之。岂得轻为举动,侥冀非望!以吾观之,非但丧师,殆将亡国!"亦不听。宋繇叹曰:“今兹大事去矣!”

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进攻黄谷。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

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土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

蒙逊还姑臧,见凉太后尹氏而劳之,尹氏曰:“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谓尹氏曰:“今母子之命在人掌握,奈何傲之!且国亡子死,曾无忧色,何也?”尹氏曰:“存亡死生,皆有天命,奈何更如凡人,为儿女子之悲乎!吾老妇人,国亡家破,岂可复惜馀生,为人臣妾乎!惟速死为幸耳。"蒙逊嘉而赦之,娶其女为牧犍妇。

(《资治通鉴·宋纪一》,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键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

B.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犍/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

C.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键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

D.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用之/以其子牧键为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潜师还屯川岩”中的“潜"与“舞幽壑之潜蛟”中的“潜"字含义不同。

B.“若其休明”中的“休"字与成语“休戚相关”中的“休"字含义相同。

C.吏部,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后称吏部。

D.行,代理官职。古代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权”“摄"“署”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凉公歆想乘着河西王蒙逊带兵攻打西秦浩亹之际,进攻张掖。宋繇劝谏,他没有听。

B.蒙逊为了打败凉公歆的军队,先声东击西,后散布言论迷惑对手,可见其足智多谋。

C.蒙逊进入酒泉后,禁止士兵抢劫,人民生活安定,任命宋繇负责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D.尹氏面对国亡子死,没有像普通人那样作儿女般悲恸,只求速死,蒙逊却赦免了她。

1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4分)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14.太后尹氏劝说凉公歆不要攻打张掖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文言文阅读

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有删改)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注]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榴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

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竢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竣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

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淅、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逾岭,媛犷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也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选自韩愈《燕喜亭记》,有删改)

[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王弘中从吏部员外郎贬谪为连州司户参,与韩愈同贬于一地。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从二人者A行B于其居C之后D丘荒E之间F上高G而望H得异处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与成语“风雨如晦"中的“晦”字词义不同。

B.须臾,指一会儿,与“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中的“须臾”词义相同。

C.遗,指赠送、送给,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中的“遗”字词义不同。

D.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在描述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观察的景象时,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勾画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B.太原王弘中和景常、元慧一起出去游览时看到一个风景奇特的地方,于是加以修理,并在那里建了房屋。

C.房屋建成后,王弘中让韩愈命名,韩愈取用了《诗经》中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含义,将房屋命名为“燕喜之亭”。

D.连州的父老乡亲都结伴来到燕喜之亭游玩观赏,对这里的风景充满了溢美之情,有人还在它旁边经营生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4分)

(2)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4分)

14.《燕喜亭记》与姚鼐的《登泰山记》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10.DFH[(原文标点)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丘荒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

11.D(“吏部郎是其最高长官"说法错误,吏部尚书是其最高长官)

12.C(“王弘中让韩愈命名”说法错误,文中“愈请名之"表明韩愈是主动要求命名的)

13.(1)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的样子。(得分点:“得日”“驳"“偻”各1分,句意1分)

(2)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塘,而山丘有缺口的地方成了山洞,好像有鬼神拿着神奇刀具暗中来帮助雕琢的。(得分点:“若"“阴”“相"各1分,句意1分)

14.《燕喜亭记》表达的是作者对王弘中的敬重与赞赏之情;《登泰山记》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颂之情。(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二: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的时候,和学佛的人景常、元慧一起出去游览。隔一天,他和这两个人一起走到他们的住处后面,翻过山丘与荒原之间,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看到一个风景奇特的地方。当他们砍掉茅草,便看到了秀拔的树木整齐地排列着,搬开石头之后,发现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他们找来车子把腐臭的土壤运走,并且烧掉枯死的树木。这时再退回来看那里:高出来的地方突兀挺立成山丘,陷落下去的地方开裂而成山谷,低洼的地方成为池塘,而山丘有缺口的地方成了山洞,好像有鬼神拿着神奇刀具暗中来帮助雕琢的。从那以后,王弘中和这两个人早上到那里去玩赏,流连到夜晚竟然忘了回家,于是在那里建了房屋以便躲避风雨寒暑。

建成以后,韩愈请求为它们命名,山丘叫“埃德之丘”,意思是这地方在古代没有显露出来,而现在显露出光彩,其中蕴含期待之道;石谷叫“谦受之谷",瀑布叫“振鹭之瀑”,石谷说明的是它的德行,瀑布说明的是它的仪容;土谷叫“黄金之谷",瀑布叫“秩秩之瀑”,土谷说的是它的容貌,瀑布说的是它的德行;山洞叫“寒居之洞",记载了进洞的时节;水池叫“君子之池”,空的时候汇集自己的美好,满的时候溢出其中的丑恶;泉水的源头叫“天泽之泉",是因为它从高处涌流出来而布施到它的下游;综合所有的景致而将这屋子命名为“燕喜之亭”,是取用了《诗经》中所说的“鲁侯燕喜"的含义来歌颂它。

于是这个州的父老乡亲,听说以后都结伴来到这里游玩观赏,都说:“我们州的山水天下闻名,能与‘燕喜之亭’相比的景致却没有。在它旁边经营生计的人接连不断,却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这么有价值。”这可能是老天制造出来而大地将它隐藏起来,以便把它送给合适的那个人吧?王弘中从吏部郎贬职而来,记下他路上依次路过的地方,从蓝田进入商洛之地,渡过淅水、湍水,来到汉水边,登上岘山山顶,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江,行走在衡山脚下;从郴州翻越山岭,穿过猿猴安家的山林,渡过鱼龙为宫的江河,看尽了那些深幽、遥远、瑰丽、诡异的景观,惬意舒适地饱游在山水之间,应当已经见多识广了。如今他好像还是不满足。记得《论语》中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王弘中的品德和他的爱好,可以说是很和谐的了。用智慧来谋划,又以仁义自居,我知道他离开这里到朝廷中身居高位而成为楷模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于是写一篇亭记刻在石头上作为记载。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尊B至D于G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丁未"中的“丁未”。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3分)

10.FKP

11.D(“是月丁未"中的“丁未”是干支纪日。)

12.B(原文为“诸生或避位发难",意为“各位学生有的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

13.(1)等到病重,(桓荣)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封地。(“笃",病重,1分;“让”,辞让,1分;大意2分)

(2)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神色总是激昂奋发,有一种坚定不可改变的意志。(“慷慨",情绪激昂奋发,1分;“夺”,改变,1分;大意2分)

14.①能。材料一的观点是“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

②材料二中汉明帝登基为帝后依然以师礼尊奉当年的授业之师桓荣;材料三中唐太宗不仅自己礼待太子之师,还教诲太子魏王尊敬老师。

③汉明帝与唐太宗都是贤者,两则事实论据都是从正面证明材料一的观点。(每点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贤士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没有达到帝王那样尊贵,才智没有达到圣人的境界,却想不尊重老师,这样有什么理由可以达到(帝王圣人的境界)的境地呢这正是此后五帝废绝、三代盛世消亡不可再现的原因。

所以子贡问孔子:“以后人们将怎样称道先生您呢”孔子说:“我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我只是不停止(或者译为“(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别人而不觉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吧。”天子进入太学去祭拜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材料二: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节》,等登基为皇帝后,依旧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尊奉桓荣。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主位,摆下桌案手杖,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捧着经书听讲受教;众位学生中有的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明帝(指着桓荣)谦让说:“有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的官员)当日供应的器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桓荣每次生病,汉明帝就派遣使者看望问候,太官跟御医们在路上可以前后相望(形容人络绎不绝)。等到病重,(桓荣)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封地。明帝亲自到他家询问病情,一到巷口就下车了,捧着经书徒步走到病床前,抚摸着桓荣的病体流泪,把床褥、帷帐、刀剑、衣被等赏赐给他,很久才离去。从此以后,前来探病的诸侯、将军、大夫,不敢再乘车坐到门口,都远远下车走到病榻前拜见。桓荣死后,明帝换上丧服亲临丧礼去送葬,在首山的南面赐他一块地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没有答应,桓郁于是接受封赐,却把封邑的租税收入全都给了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宗特别赐给他一顶“轿子”(古代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命令侍卫(唐代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迎接(搀扶)他上殿,并亲自拜见,非常受到尊重重视。李纲向太子陈说君臣父子之间的道义,以及问候起居的礼节、检视膳食的方法,道理明畅,语言直白,使听讲的人忘记了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古代君臣间的名分与教化,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大义凛然地说:“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把国家的命运交付给他,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认为十分容易。”他每次发表言论,言辞、神色总是激昂奋发,有一种坚定不可改变的意志,太子没有不肃然起敬的。

贞观十一年,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帝王的儿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败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如今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宁保全。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深知他性情刚毅正直,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做我儿子的老师。您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加以尊敬,不能懈怠止歇。"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父太府少卿膏,娶明州汪氏女,因家焉。居仁年十四而孤,以荫授铅山尉。绍兴二十一年举进士。秦桧与膏有故,有劝以一见可得美官,居仁曰:“是有命焉。”终不自通。

淮甸交兵,魏杞以宗正少卿使金,辟居仁幕下。时和战未决,金兵驻淮北,人情恼惧,突骑大至,弯弓夹道,居仁上马,犹从容举酒属杞:“天寒且酹此觞。"观者壮之。乃谕金人开道入,卒成礼,减岁币而还。杞秉国柄,居仁忍贫需远次,未尝求进。

徙主军器监簿、宗正修玉牒。转对,言:“立国须定规模,陛下非无可致之资,而规模未立。”孝宗初颇不怿,曰:“朕未尝不立规模。"居仁奏:“陛下锐意恢复,继乃通和,和、战、守三者迄今未定,孰为规模耶?”允文曰:“此正前日定力之论,某今益知此言之当也。"

九年,进秘书丞。入对,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陛下奖进武臣,深得持平救偏之道,然未必得智谋勇略之士,或多便佞轻躁之徒,将复有偏胜之患。”帝喜纳。权礼部郎官。尝言台阁宜多用明习典故之士,帝问其人,居仁以李焘、莫济对。甫数日,召焘,

居仁力请外,乃知徽州。至郡,告以天子节经费以惠俭瘠,不能推广圣德,吏则有罪。乃招三衙军,植二表于庭,有输纳中度而遭抑退者抱所输立表下亲视之人无留滞。吏不能措手,输税者恒裹赢以归。邻州有讼,多诣台省乞决于居仁。秩满,邦人挽留,由间道始得去。

入对,帝举新安之政奖之。请编类隆兴以来宽恤诏令,有曰:“法久则易玩,事久则易怠。惟申加戒饬,有以儆其观听,则千万年犹一日。"帝曰:“名言也。”又言:“归正忠顺,过于优渥,而遇战士反轻。此曹出万死策勋,今老矣,添差已罢,廪稍半给,至丐于市,军士解体。乞加优恤,以终始念功之意,坚后生图报之心。"帝览之嘉叹。会驾大阅白石,即命再添差两任,衣粮全给,三军为之呼舞。

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有因告籴杀人者,会赦免,居仁曰:“此乱民也,释之将覆出为恶。”遂诛之。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克归,二子行丐于道,闻而怜之。予之衣食,买田以养之,择师以教之。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居仁风度凝远,处己应物,壹以诚信。临事毅然有守,所至号称循吏,皆立祠祀之。

(选自《宋史·陈居仁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有输纳中度A而遭抑退者B抱所输C立表下D亲E视之F人无留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家焉"中的“焉”,与《劝学》中“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

B.“徙主军器监簿"中的“徙”,指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还有迁、转、改、出等。

C.“由间道始得去"中的“道”,与《师说》中“吾师道也"中“道”的意义不同。

D.“贫不克归"中的“克”,与成语“克勤克俭"中的“克”含义一致,都指能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居仁颇有胆识。在魏杞幕府供职时,他从容地面对金国的骑兵,最终与金人达成约定。

B.陈居仁深谙用才之道。他在入朝奏对时指出皇帝重用武官做法的不足之处,强调文武并用。

C.陈居仁效忠圣上。被贬徽州时,他仍宣说天子节约经费对百姓施以仁爱,极力推广圣上恩德。

D.陈居仁宅心仁厚,他帮助观察推官柳某的两个儿子;他嫉恶如仇,在国家大赦时仍坚持处死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乞加优恤,以终始念功之意,坚后生图报之心。

(2)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克归,二子行丐于道,闻而怜之。

14.陈居仁参议朝政,敢言直谏,他直言了君主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10.BDF【解析】文段大意:有符合纳税标准却遭到刁难退回的人,可以拿着自己交纳的税物站在表下,(陈居仁)亲自察看,人没有滞留的。

11.A【解析】A项,“因家焉"中的“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意为在这里(明州),“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焉"是句末语气词,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12.C【解析】C项,“被贬徽州时”错,由原文“居仁力请外,乃知徽州"可知,陈居仁自己极力请求外任,朝廷才让他担任徽州知州。

13.(1)(陈居仁)请求朝廷对他们加大优抚,来表明国家始终有感念他们功劳的意思,使后来的战士坚定报国之心。(优恤,优抚:以,来;坚,使动用法,使……坚定。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2)观察推官柳某去世,家贫不能归葬,他的两个儿子在路上乞讨,陈居仁听说后很同情他们。(归,归葬:行丐于道,状语后置,在路上乞讨;闻而怜之,省略句,省略主语陈居仁。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外交上,举棋不定;②用人上,重武轻文;③军事上,对待士兵刻薄寡恩。(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他的父亲太府少卿陈膏,娶明州汪氏的女儿为妻,于是家住在明州。陈居仁十四岁丧父,因恩荫被授予铅山县尉。绍兴二十一年(1151)他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秦桧与陈膏有故交,有人劝陈居仁去拜见秦桧就能获得美官,陈居仁说:“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始终没走秦桧的门路。

淮甸交战,魏杞以宗正少卿的身份出使金国,征召陈居仁为幕僚。当时和战不定,金兵驻扎在淮北,人心恐惧,突然金国骑兵到来,拉开弓箭站在道两旁,陈居仁上马,还从容举杯交给魏杞说:“天气寒冷,先喝了这杯酒。"观看的人很佩服他,于是他让金人开道入境,最终达成和议,减少岁币回到京城。魏杞掌握国家大权,陈居仁忍受贫穷候补边远地区的官职,不曾谋求进升。

陈居仁转为军器监主簿、宗正修玉牒。百官转对时,他说:“立国必须定下规制,陛下不是没有立国的资质,只是规制没定下。”孝宗开始很不高兴,说:“朕什么时候没定下规制。"陈居仁奏道:“陛下锐意恢复失地,接着和金国讲和,和、战、守三方面至今不定,哪个是规制呢?”虞允文说“:这正是他先前有关能力的论述,我今天更知道这些话的恰当了。"

乾道九年(1173)升为秘书丞。入朝奏对,谈论文武并用长久的方法:“陛下奖励进用武臣,非常符合持平救偏的道理,但未必得到有智谋勇略的人,或者多是些邪佞轻浮的人,将又有偏重的祸患。”皇上高兴地采纳。陈居仁暂代礼部郎官。他曾说台阁应该多用精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的人,皇上问谁能胜任,他回答说李焘、莫济可以。刚过了几天,李焘就被征召。

陈居仁极力请求到地方任职,于是他被任命为徽州知州。他到徽州后,宣布说天子节约经费对百姓施以仁爱,不能推广恩德,官吏就有罪。于是召集三衙军,在庭中竖起两个标志,有符合纳税标准却遭到刁难退回的人,可以拿着自己交纳的税物站在表下,(陈居仁)亲自察看,人没有滞留的。官吏不能处理,纳税的人常常是带着多余的税物而回。邻州有诉讼,多到台省请求让陈居仁决断。陈居仁任官期满后,当地人挽留他,他走小路才得以离开。

陈居仁入朝奏对,皇上用新安的政绩奖励他。他请求把隆兴以来发布的宽恤诏令编辑分类,其中说道:“法令时间长了就容易忽视,事情时间长了就容易懈怠,只有严加戒饬,使人们在思想上有所警惕,那就会千万年如一日。"皇上说:“很有道理。”他又说:“朝廷对归正的人和忠顺的人,过于优待,而对战士反而不重视。战士们出生入死建立功勋,如今老了,添差已被罢去,廪食也只给一半,甚至在市上乞讨,军士人心离散。(陈居仁)请求朝廷对他们加大优抚,来表明国家始终有感念他们功劳的意思,使后来的战士坚定报国之心。"皇上看后很高兴。恰好皇上在白石阅兵,就命令给战士再添差两任,衣粮全给,三军因此而欢欣鼓舞。

陈居仁升为焕章阁待制,转任建宁知府。有因告发买粮而杀人的,正赶上赦免罪犯,陈居仁说:“这是乱民,放了他将会再出来为恶。”就杀了罪犯。观察推官柳某去世,家贫不能归葬,他的两个儿子在路上乞讨,陈居仁听说后很同情他们。陈居仁给他们衣服、粮食,买田来养活他们,选老师教育他们。他去世后,被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陈居仁风度稳健宏远,对人对己,一律待以诚信。遇事坚强果断有操守,所到之处号称是奉职守法的官吏,人们都建祠祭祀他。

湖北省恩施州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文言语段,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拔萃皆中。元和元年,召入输林为学士。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蹋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宪宗颇采纳。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摧,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岁满当迁,帝以资浅,且家素贫,听自择官。居易请如姜公辅以学士兼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养,诏可。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久之,徙忠州刺史。入为司门员外郎。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六年,卒,年七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四十四》)

材料二: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白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启言者A路B故群臣敢论C得失D若础之E非F所以G发扬H盛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迁,指官职升迁,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迁”意思相同。

C.明年,指第二年,与《琵琶行并序》中“明年秋"的“明年”意思相同。

D.卒,指死亡,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未成年时拜见吴人顾况,很少夸赞他人的顾况对他大加褒扬,认为他是难得出现的文人。后来他考中了进士、拔萃。

B.宰相嫌弃他越职言事,流言说他违反孝道,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于是白居易被黜为州刺史;王涯又说他不宜治郡,于是被追贬为江州司马。

C.白居易遭到排斥后纵情诗酒,在履道里定居,与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畅享游赏之乐,自号醉吟先生;又酷爱佛教,经常吃素,自称香山居士。

D.白居易作诗以六义为主,不求艰难,写成后会让家里的老婆婆先读,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其诗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天子荒纵,宰相才下,赏罚失所宜,居易乃丐外迁。(4分)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4分)

14.材料二中说:“居易累以忠鯁遭摈。"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忠鯁”的表现。(3分)

10.BDE【解析】句意: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发扬君主盛德的办法。

“言者路"是“启”的宾语,后面B处断开;

“论得失"是动宾结构,后面D处断开;

“若黜之”是假设的情况,“黜之"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非……也”是判断句,中间不断开。

故选BDE。

11.B【解析】B.错误。升迁。/贬谪、降职。句意:升任左拾遗。/被贬谪的忧愁失意的文人。

12.D【解析】“像山东百姓种植的庄稼,饱满充实"不正确。原文中“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意为“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故选D。

13.(1)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才下”“宜"“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于是写了这首长诗,作歌赠送给她,总共六百一十六字,命名为《琵琶行》。(4分。“为"“凡”“命"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元和四年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刚正耿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每点1分)

【解析】①由“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渗。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可知,元和四年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赋以赈救饥民,且多放出一些宫女;

②由“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可知,在殿中答对时持论刚正耿直,直言皇帝错了;

③由“是时,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可知,武元衡被杀后,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抓捕盗贼,触怒宰相。

【参考译文】

材料—: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是太原人。居易聪明过人,擅长作文章。未成年时,谒见顾况。顾况,是吴人,倚仗才华很少推重称赞别人,见了白居易的文章,脱口而出说:“我以为文人已经灭绝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你!"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中。元和元年,召白居易入翰林院任学士。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女。宪宗多所采纳。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耿直,皇帝不理解,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却敢这样,我不能忍受这个,一定要贬逐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们,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白居易任职期满应当升官,皇帝认为他资历浅,而且家庭一向贫困,允许他自己选择官职。白居易请求如同姜公辅以学士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以便奉养家人,下诏许可。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这时候,盗贼刺杀武元衡,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请求赶紧抓捕盗贼,洗刷朝廷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作为要求。宰相嫌他越职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品行不实,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很久之后,调任为忠州刺史。入朝担任司门员外郎。当时皇帝迷乱放纵,宰相才能低下,赏罚不适当,白居易于是乞请调任外官。出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六年,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材料二: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年纪大不肯做官,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的人们羡慕他们。白居易的诗以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像山东百姓谈论庄稼之事,字字句句都非常朴实”。

湖北省A9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鰻,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1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14.文本二《学记》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对我们现在的读书求学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文本二的二、三、四段进行概述。(3分)

10.【答案:【A】【E】【G】】

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

11【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错误。依据原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可知,在从师求学方面,尊敬教师是最难的。故选B。

【13题答案】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1)评分标准:“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分);“参省”,检验反省(1分);“知",通“智”,智慧(1分);大意正确(1分)。

(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

评分标准:“然后",这样以后(1分);“说”,通“悦",高兴(1分);“怀”,归附(1分);大意正确(1分)。(难度较大,放宽尺度,大意基本正确即可评满分。)

14.①读书求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②学校正规学习和居家自修巩固不可偏废。③读书求学须尊重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评分标准:本题难度极大,学生很难读懂文本,评分可稍放宽尺度。如积小成方能成大成、勤学苦练方能有所成就等也认定正确,正常评分。未分点作答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

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文本二:

执政者发布政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耸动群众的听闻;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耸动群众的听闻,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君子就应该要重视设学施教啊!

古代设学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的“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的王城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时也有课余作业。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杂乐,课内就很难将琴弹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设譬取意,课内就很难将诗文学好;在课余时间不学习服饰弁冕知识,课内就很难将礼仪学习好。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因此,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休息在家也要将各种杂艺学好。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