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精英中学2023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电视剧艺术的新收获一一当前家庭伦理剧述评

牛寒婷

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折射出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民族文化的承继

也在电视剧中突显。电视剧的制作者是否拥有文化自信,如何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是

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这方面,家庭伦理剧是个突出的例子。正是国人特有的伦理观念构成传统文化中最

核心的部分,这类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价值也就不言自明。从具体作品看,《金婚》

《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等一大批表现家庭生活的电视剧热播,继续着上世纪

90年代《渴望》的家庭剧路线,展示现代社会的家庭伦理关系,表现忙于奔波的现代人在

物化、冷漠的现代社会中向家庭和亲情的回归。这类剧中的优秀之作,往往把家庭伦理关

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的历程相结合,突显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观

照个体精神维度,把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作为落脚点。

家庭伦理剧的伦理观念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对家庭

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都成为现代伦理观的重要来源。二是对西

方现代社会文化资源的借鉴,含平等、自由、博爱等。应该说,现代伦理观是既从个体出

发、维护个体精神成长和精神向度,又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它在

个体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家庭伦理剧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情感和心灵诉求,对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之间源自人

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展现,从而获得广泛

认同和收视热潮。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既轻松、幽默,又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让观众在含笑带泪的沉浸中反观自身、思考伦常。

精品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创作者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上对传统伦理观念如

何与电视传媒及电视艺术的表现形态对接进行深刻思考的体现。这是市场给艺术创作带来

积极影响、推动创作的结果,同时,创作上的自觉也张扬和展示民族文化。家庭伦理剧对

现代伦理观念的构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显示民族文化自身的重新审视和

观照,这是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突显。一些家庭伦理剧在展示传统伦常

时,失去艺术真实,反而失去可信性,引发观众的困惑,也引起争议。

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

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需要跨越文化上必经的发展阶段。具体到艺术领域,则需

要艺术创作保持市场与个体自由创作间的平衡,需要重新阐释并汲取、发扬民族文化的精

华,需要在艺术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需要艺术活力的内在激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实力与水平和电视剧发展达到的艺术高度是基本保持一致的,在

当今的电视剧当中表现出了人们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电视剧充当了传承媒

介。

B.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表现在广大群众特有的伦理观念上,家庭伦理剧主要是反映

人们日常的真实生活的,所以家庭伦理剧在传递文化传统方面的作用自然就非同寻常了。

C.作者认为现代伦理观的主要来源是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

社会的伦常,这就使得现代伦理观成为一种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

念。

D.人们只有跨越文化上所必经的发展阶段之后,才能完成从民族文化重新审视和观照自

身的文化自觉,到最终确立一种弘扬民族精神、展示艺术风范、建设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

的飞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金婚》能突显观照个体精神维度的个人在家庭关系中的成长,这种成长的落脚点在

自我精神的构建和认同。该剧是把家庭伦理关系的展现和现代个体自我成长历程相结合的

典范。

B.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以及西方现代社会包括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的文化

资源,这二者构成了当前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伦理观念的两个基本内

容。

C.当前的家庭伦理剧能够细致入微地体察与展现人们之间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

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这种体察与展现是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内心情感和心灵诉求来

实现的。

D.因为民族文化能够对自身进行重新审视和观照,所以家庭伦理剧对现代伦理观念的构

建,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筛选式继承,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性的

突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制作者的文化自信程度以及他们在作品中传达文化自信的方式之所以十分重

要,是因为它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而要确立这种自信则需要多种因素的共同作

用。

B.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物化和冷漠,使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家庭庇护和亲

情的温暖,大批家庭伦理剧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情感需求,这是此类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

的原因。

C.传统伦理观念怎样和现代传媒及艺术的特殊表现形态对接,对该问题的思考深入不深

入决定着家庭伦理剧达到的艺术高度,市场推动作用对家庭伦理剧的艺术成就也有相当的

影响。

D.在电视艺术,尤其是家庭伦理剧中,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传统伦理观念,这

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但观众要的是源自生活的内容,艺术加工过火反而适

得其反。

参考答案:

1.C2.B3.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

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

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这就

使得现代伦理观成为一种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错误。结合文本

内容“家庭伦理剧的伦理观念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是传统的伦理文化精髓,传统文化对家

庭的重视、家庭关系和秩序乃至整个社会的伦常,都成为现代伦理观的重要来源”分析可

知,“使得现代伦理观成为一种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于文无

据。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

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

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

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

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

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

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

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这二者

构成了当前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伦理观念的两个基本内容”错误。结合

文本内容“家庭伦理剧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情感和心灵诉求,对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之间

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展现,从而获

得广泛认同和收视热潮。如《媳妇的美好时代》既轻松、幽默,又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实

际问题,让观众在含笑带泪的沉浸中反观自身、思考伦常”“现代伦理观是既从个体出

发、维护个体精神成长和精神向度,又注重家庭成员间亲密和谐的积极的伦理观念,它在

个体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等分析可知,当前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

伦理观念是在个体和家庭之间找到了平衡点的体现。故选Bo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

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

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

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这是此类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错误。结合”一些

家庭伦理剧在展示传统伦常时,失去艺术真实,反而失去可信性,引发观众的困惑,也引

起争议”“家庭伦理剧通过刻画现代个体的情感和心灵诉求,对人与人、亲人与亲人之间

源自人性的真诚、爱意、信任、扶持与矛盾、冲突等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展现,从而获

得广泛认同和收视热潮”分析可知,“大批家庭伦理剧的出现满足了人们情感需求”错

误,此类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的原因有很多。故选B。

2.现代文阅读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

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

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煌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

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醛类(二甲醛)。止匕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

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

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

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

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

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

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

超过40%的成分是菇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

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

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

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

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

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

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

氟烧,或许会更可靠些。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烧,或许会更可靠些。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4

分)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

议。(3分)

参考答案:

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

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

对安全的。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

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

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1.

试题分析:“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

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这是危害之一;“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

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这是危害二;”这种药

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

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是危害之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真正”和“或许”两个词语都不能删去。因为作为科技说明文,语言要

求准确。“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说明空气清新剂的作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

样。”或许会更可靠些”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可见即使是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

剂品牌,其效用也有待明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o

3.

试题分析:依据文本,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季

节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空气清新剂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爆炸,而臭氧则容易和空气清

新剂中的菇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针对这种长期使用空气清新剂的现象,可以围绕清新剂的危害提出建议。

如针对空气清新剂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建议张阿姨最好是不用;针对空气清新剂易造

成精神依赖的情况,建议张阿姨换用不同品牌的清新剂,并且尽量选择成分从天然植物中

提取的,不含氯氟燃的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等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诞生的一

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

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

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

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个阶段用弗洛伊德

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

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

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惟一

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

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

待这些物体;他开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

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

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

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

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一

一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

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

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五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

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

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一一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大多数8岁到10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8岁以下的

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

素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

(或父亲)一样东西一一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一一

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

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

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一一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

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

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

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

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

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

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

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

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

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

起来了。

1.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2.对“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3.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

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

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

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参考答案:

1.C2.D3.B

1.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

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2.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

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3.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又说8岁以下的

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

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

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

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饿其体肤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出游数岁

(5)期年,以出揣摩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18.【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5.(1)责任

(2)使……饥饿

(3)通“横”,梗塞,不顺

(4)游历

(5)一年16.(1)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

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2)(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17.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8.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

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

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最好根据上下文,代

入原文解读。(1)“任”,名词,责任。(2)“饿”,使动用法,使……饥饿。(3)

“衡”,通“横”,梗塞,不顺。(4)“游”,动词,游历。(5)“期年”,名词,一

年。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

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

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

佐”;“敌”:“(实力)对等,相当”;“恒”:“常常”。第二句关键点:“乃”,

"于是“;"出":“拿出“;“观":“阅读”。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

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

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

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

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该句的主语是“周人之俗”,故在其后断开。

“治产业力工商”是对称的句子,都是动宾短语,故应在中间断开。断开的句子是“周人

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点睛:文言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官职名等。

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关键是抓动词,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二、虚词断句

法。句首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

(欤)、焉、耶(邪)等;有些复音虚词大都在句子开头。疑问语气词或固定结构之

后,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前面一般要断开。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

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日",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

法。五、修辞方法断句法。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修

辞方法可帮助断句。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

确合理。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据的作用。首先要认真读懂两段文言文的意思,明

确甲】文论点是什么,【乙】文中苏秦的经历是怎样的,再分析能还是不能。答题时,态

度要明确,回答“能”还是“不能”。【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从

而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

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

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

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

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就可以说明,忧愁

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乙】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

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

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以博取十分

之二的利润为目的。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

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他从这些书中找出

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

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

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相信他。

于是向西代了秦国。秦孝公去世了。苏秦有游说秦惠王,秦惠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

苏秦又向东游历到赵国,赵相奉阳君不高兴。苏秦离开赵国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

见到燕文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敞,字子高,河东平阳人也。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敞既视

事,一日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尽行法罚。由是袍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敞为

人敏疾,赏罚分明,见恶辄取。其治京兆,略循赵广汉之迹。然敞本治《春秋》,以经术

自辅,其政颇杂儒雅,往往表贤显善,不醇用诛罚,以此能自全,竟免于刑戮。

为京兆九岁,坐与光禄勋杨辉厚善,后悻坐大逆诛,公卿奏辉党友,不宜处位,等比

皆免,而敞奏独寝不下。敞使贼捕掾絮舜有所案验。舜以敞劾奏当免,不肯为敞竟事,私

归其家。人或谏舜,舜曰:“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闻舜

语,即部吏收舜系狱。舜当出死,敞使主簿持教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冬月已尽,

延命乎?”乃弃舜市。

顷之,宣帝崩。元帝初即位,待诏郑朋荐敞先帝名臣,宜傅辅皇太子。上以问前将军

萧望之,望之以为敞能吏,任治烦乱,材轻非师傅之器。天子使使者征敞,欲以为左冯

翊。会病卒。

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是时,梁王骄贵,民多豪强,号为难治。敞问

武:“欲何以治梁?”武敬惮兄,谦不肯言。敞使吏送至关,戒吏自问武。武应曰:“驭

黠马者利其衔策,梁国大都,吏民凋敝,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秦时狱法吏冠柱

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吏还道之,敞笑曰:“审如掾言,武必辨治梁矣。”武既到

官,其治有迹,亦能吏也。

(选自《汉书・张敞传》,有删节)

注:①柱后惠文,官员帽子名,是执法官和御史的代称。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敞本治《春秋》治:治理

而敞奏独寝不下寝:搁置

不肯为敞竟事

审如掾言审:果然

与“后悔坐大逆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张敞上任之初,长安的治安一片混乱,偷盗横行,商人深以为苦,张敞的治绩得到了

皇帝的称许。

B.张敞治理京兆,不专用诛罚,以经术为辅,兼采儒道,所以老百姓常常能保全性命,

免于刑罚。

C.萧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但是其资质轻浮,不是做师傅的材

料。

D.张敞的弟弟张武认为对待官民凋敝的梁,就如同驾驭狡猾的马要善用马衔和马鞭,要

用刑法弹压管理。

9.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时京师浸废,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

(2)吾为是公尽力多矣,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参考答案:

6.A7.C8,B

9.(1)这个时候京师的社会治安逐渐松弛,长安城的偷盗尤其多,商贾们很为此苦恼。

(2)我为这个人出力多了,现在(他)只能当五天的京兆尹罢了,怎么能再查办

案子呢?

(3)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

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勇武的。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推断能力。A,治:研究。

点睛:文言实词题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前后对

举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

注意:将给出的词义带迸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

的,干扰你罢了。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的特点。例句和C都是被动句。A,状语后置句,B,

宾语前置句,D,宾语前置句。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

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免于刑戮的是张敞本人。

点睛: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

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

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

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

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浸”逐渐;

“贾”商贾、商人;“苦”意动用法,感到苦恼。第二句得分点:是:这;五日京兆耳:

只能当五天的京兆尹罢了;安:怎么。第三句得分点:“因”凭借;“敝”损害;“所

与"名词性词组,所结交的;“知”同“智”明智。

参考译文:

张敞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人也.这个时候京师的社会治安逐渐松弛,长安城的偷盗尤

其多,商贾们很为此苦恼.张敞任职后,一天捕到了数百人.穷究他们所做的案子,都依

法惩处.从此击鼓查更的声音稀少了,市场上没有了小偷,天子嘉奖了他.张敞为人聪明

机智,赏罚分明,见恶人就抓.他治理京兆,大致遵循赵广汉的方法.然而张敞本来研究

《春秋》,以经术为本,他的治理多夹杂儒雅的因素,往往表扬贤良彰显善行,不专用诛

罚的办法,他也因此而自我保全,最终免于被杀.

张敞做京兆尹九年,因与光禄勋杨T军交往亲密,后来杨辉因大逆罪被诛杀,公卿禀报

张敞是杨惮的同党,不应该任官,按同例都要免官,但对张敞的奏请单单始终不下达.张

敞派贼捕掾絮舜查办案件.絮舜因为张敞被弹劾应当免官,不肯为张敞做完这件事,私自

回了家.有人劝告絮舜,絮舜说:“我替此公尽力已经很多了,现在他只能再做五天的京

兆罢了,哪里能再办案呢?”张敞听说了絮舜的话,立刻派吏卒拘系絮舜入狱.絮舜当出

去受死刑了,张敞派主簿拿着文告告诉絮舜说:“五日京兆究竟怎么样?冬月已经过去

了,你不想延长寿命吗?”于是在市场上斩杀了絮舜.

不久,宣帝去世.元帝刚即位,待诏郑朋推荐张敞是先帝名臣,最适合作皇太子的师

傅.皇上以这件事询问前将军萧望之,望之认为张敞是有能力的官吏,堪任治理烦乱,资

质轻浮不是做师傅的材料.天子派使者征召张敞,想以他为左冯翊.正巧张敞病亡了.

当初,张敞做京兆尹,而他的弟弟张武被任命为梁的相.当时梁王骄贵,百姓多豪

强,号称难于治理.张敞问张武:“你想怎么样治理梁?”张武敬惮兄长,谦逊不肯

说.张敞派吏卒送他到关,嘱咐吏卒自己问张武.张武回答说:“驾驭狡猾的马的人善于

使用马衔和马鞭,梁国是大都市,官民凋敝,正应当以柱后惠文弹压治理他们罢了.”秦

时狱法吏戴柱后惠文,张武的意思是要以刑法管理梁.吏卒回来说了这些话,张敞笑道:

“确实像掾所说,张武一定会治理好梁.”张武到了官任,治理得很有成绩,也是一个有

能力的官吏。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12分,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

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师说》)

12.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

B.而闻者彰(清楚)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声非加疾也(洪亮)

D.吾尝践而望矣(踮起脚后跟)今之众人(许多人)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善假于物也。

14、下面句子的语子的语气停顿正确的一项是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5、下列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耻相师

作对比,无意中流露出了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从师而学则前者

“小”而后者“大”。

C.《劝学》选段中用比喻论证论述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选

文中用了对比论证论述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

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参考答案:

12.D.(众人:一般人)

13.B.(B转折关系A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代词,代

指书;代词,代指书D介词,对于;介词,向))

14.C.

15.D.(没有原因)

译文:欧阳修曾经感叹《七略》四部,目录保存着,文字却没有了,认为那个人(指《七

略》的作者)很不幸,大概是感伤文章不值得依赖(没有多少价值)……但是读《史记》

《汉书》这类书籍,并且研究徐广、裴驱、服虔、应劭等名家的注解,字里行间却不能参

透司马迁、班固的本意的,常常有十分之四五。他们凭借专门攻读研究,尚且不能达到固

然精深微妙的地方,何况一般浏览的人所能达到的,恐怕完全凭借自己的好恶吧?对于那

些不能流传的,就有空存目录(而无文字)的感慨;而对于那些能够流传的,又有探求过

程中曲解了真正意旨的缺陷,与个人好恶不同的分歧ks5u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但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睡眠是生命的必需品,①—,就会受到惩罚。保证睡眠,才符合生理科学。学习时

间占用了睡眠时间,看起来是整天在念书学习,结果②。这不仅仅是科学的事,也是

法律的事。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要保证未成年学生的睡眠。未成

年人成长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小学生,在6点半之前就起床了;

③—,在高中生群体中尤为突出,高中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在6至8小时之间

的,比例高达65%。

参考答案:

(1).如果缺少睡眠(2).学习效率反而降低(3).睡眠不足是中小学生

普遍存在的问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

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结合后面“受到惩罚”可知,应该是缺

少睡眠的结果;第二处结合前面的“学习时间占用了睡眠时间”可知,学习的效率比较低

下;第三处结合前后的叙述可知,我国的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影片《芳华》上映后,大量普通观众都提到这部电影巨大的“后劲”,它在观众心中

久久挥之不去。但同时,也有不少朋友抨击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支离破碎。

②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除了需要纪律监督,更需要党员干部坚守底线,自觉自律。党员

干部令行禁止,反腐才能标本兼治。

③台湾新政府预算计划对教育给予了额外的资金投入,但诸多大学校长认为这些预算只是

沧海一粟,根本无法解决学校目前的经费短缺问题。

④苏格兰猎鹿犬曾一度是苏格兰贵族炙手可热的爱犬,并成为苏格兰皇家御用犬,伯爵阶

衔以下不能拥有此犬。

⑤钱钟书的文学赏析文字无一字无来处,东方的、西方的、古典的以及现代的,他都广泛

吸收,融会贯通,开创了全新的学术体式。

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因坚持传统教学的理念在国内中国画界脱颖而出,在教学上主张

筑基于传统文脉,以经典解读、研习为桥梁,连通造化与心源。

A.①②③B.①②⑤C.③④⑥D.④⑤⑥

参考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对成语的

积累和语境进行分析判断。要详审语境,注意到其整体性和联系。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

(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完整。

“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

执行认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