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万有引力定律_第1页
7.2万有引力定律_第2页
7.2万有引力定律_第3页
7.2万有引力定律_第4页
7.2万有引力定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万有引力定律核心目标1.知道万有引力存在于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知道其表达式和适用范围。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过程,2.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引力计算问题。了解引力常量G的测定在科学史上的重大意义。【阅读+理解】提前学知识要点问题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行,说明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是使行星如此运动的主要原因。引力的大小和方向能确定吗?1.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开普勒定律发现之后,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是什么原因使行星绕太阳运动?历史上科学家们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伽利略、开普勒及笛卡儿都提出过自己的解释。牛顿时代的科学家,如胡克和哈雷等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胡克等人认为,行星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太阳对它的引力,甚至证明了如果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它所受引力的大小跟行星到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但是由于关于运动和力的清晰概念是由牛顿建立的,当时没有这些概念,因此他们无法深入研究。哥白尼、第谷、开普勒这些科学家不畏艰辛、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石,值得我们学习。牛顿在前人对惯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思考“物体怎样才会不沿直线运动”这一问题。他的回答是:以任何方式改变速度(包括改变速度的方向)都需要力。这就是说,使行星沿圆或椭圆运动,需要指向圆心或椭圆焦点的力,这个力应该就是太阳对它的引力。于是,牛顿利用他的运动定律把行星的向心加速度与太阳对它的引力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及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来讨论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以看作匀速圆周运动。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一个指向圆心(太阳)的引力,正是这个引力提供了向心力,由此可推知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如图)。设行星的质量为m,速度为v,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为r,则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F=meq\f(υ2,r)天文观测可以测得行星公转的周期T,并据此可求出行星的速度v=eq\f(2πr,T)把这个结果代入向心力的表达式,整理后得到F=eq\f(4π2mr,T2)通过上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周期T和半径r有一定的关系,把开普勒第三定律eq\f(r3,T2)=k变形为T2=eq\f(r3,k),代入上面的关系式得到F=4π2keq\f(m,r2)上式等号右边除了m、r以外,其余都是常量,对任何行星来说都是相同的,因而可以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行星的质量m成正比,与r2成反比,即F∝eq\f(m,r2)。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太阳吸引行星,行星也同样吸引太阳,也就是说,在引力的存在与性质上,行星和太阳的地位完全相当,因此,行星与太阳的引力也应与太阳的质量m太成正比,即F∝eq\f(m太m,r2),写成等式就是F=Geq\f(m太m,r2)式中量G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从第谷的数千个数据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再到引力的表达式,我们可以体会到认识越深刻,表述就越简洁,含义就越丰富。获得真知的愉悦和审美感受总是激励科学家不断探索。2.月—地检验地球绕太阳运动,月球绕地球运动,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这种力与地球对树上苹果的吸引力也是同一种性质的力吗?假设地球与月球间的作用力与太阳与行星间的作用力是同一种力,它们的表达式也应该满足F=Geq\f(m月m地,r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月=eq\f(F,m月)=Geq\f(m地,r2),(式中m地是地球质量,r是地球中心与月球中心的距离)。进一步,假设地球对苹果的吸引力也是同一种力,同理可知,苹果的自由落体加速度a苹=eq\f(F,m苹)=Geq\f(m地,R2),(式中m地是地球质量,R是地球中心与苹果间的距离)。由以上两式可得eq\f(a月,a苹)=eq\f(R2,r2)。由于月球与地球中心的距离r约为地球半径R的60倍,所以eq\f(a月,a苹)=eq\f(1,602)。思考与讨论已知自由落体加速度g为9.8m/s2,月球中心距离地球中心的距离为3.8×108m,月球公转周期为27.3d,约2.36×106s。根据这些数据,能否验证前面的假设?在牛顿的时代,人们已经能够比较精确地测定自由落体加速度,当时也能比较精确地测定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公转的周期,从而能够算出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计算结果与预期符合得很好。这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真的遵从相同的规律!牛顿深入思考了月球受到的引力与地面物体受到的引力的关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在牛顿的思想中明确起来了。3.万有引力定律我们的思想还可以更解放。既然太阳与行星之间、地球与月球之间,以及地球与地面物体之间具有“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的吸引力,是否任意两个物体之间都有这样的力呢?很可能有,只是由于身边物体的质量比天体的质量小得多,不易觉察罢了。于是我们大胆地把以上结论推广到宇宙中的一切物体之间: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Geq\f(m1m2,r2)式中质量的单位用千克(kg),距离的单位用米(m),力的单位用牛(N)。G是比例系数,叫作引力常量,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尽管以上推广是十分自然的,但仍要接受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检验。本章后面的讨论表明,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事实相符,于是,它成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它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万有引力定律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它向人们揭示,复杂运动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正是这种对简洁性的追求启迪科学家不断探索物理理论的统一。科学论证需要证据支持。开普勒根据第谷的观测数据提出了行星运动定律,行星运动定律又为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支持,“月—地检验”进一步验证了万有引力定律。4.引力常量牛顿得出了万有引力与物体质量及它们之间距离的关系,但却无法算出两个天体之间万有引力的大小,因为他不知道引力常量G的值。一百多年以后,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在实验室里通过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万有引力,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的数值。目前推荐的标准值G=6.67259×1011N·m2/kg2,通常取G=6.67×1011N·m2/kg2。有人曾问李政道教授,在他做学生时,刚一接触物理学,什么东西给他的印象最深?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是物理学法则的普适性深深地打动了他。思考与讨论一个篮球的质量为0.6kg,它所受的重力有多大?试估算操场上相距0.5m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引力常量是自然界中少数几个最重要的物理常量之一。卡文迪什在对一些物体间的引力进行测量并算出引力常量G以后,又测量了多种物体间的引力,所得结果与利用引力常量G按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所得的结果相同。引力常量的普适性成了万有引力定律正确性的有力证据。科学漫步:牛顿的科学生涯牛顿——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1643年1月4日①诞生在英格兰的林肯郡。他少年时代喜欢摆弄机械,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用以观看日影的移动,从而得知时刻。12岁进中学,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喜欢沉思,爱做小实验,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他还分门别类地记读书心得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地做些小工具、小发明。他的中学校长和他的舅父独具慧眼,鼓励牛顿去大学读书。牛顿于1661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得学士学位。1665~1666年伦敦鼠疫流行,学校停课,牛顿回到故乡。牛顿在剑桥受到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培养和熏陶,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就在躲避鼠疫这两年内,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思潮奔腾,思考了前人从未想过的问题,创建了惊人的业绩。1665年初,他创立了级数近似法和把任何幂的二项式化为一个级数的方法。同年11月,创立了微分学。次年1月,牛顿研究颜色理论,5月开始研究积分学。这一年内,牛顿还开始研究重力问题,并把重力与月球的运动、行星的运动联系起来考虑。他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出发,通过数学推导发现:使行星保持在它们轨道上的力,必定与行星到转动中心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由此可见,牛顿一生中最重大的科学思想,是在他二十多岁时思想敏锐的短短两年期间孕育、萌发和形成的。牛顿于1684年8~10月先后写了《论运动》《论物体在均匀介质中的运动》,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图7.23),1704年出版了《光学》。他在1727年去世前,说了一段有名的话:“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儿要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所指的巨人及其成就,包括欧几里得的数学、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和实验结果,还包括惯性概念、笛卡儿的动量守恒、惠更斯的向心力,等等。在科学方法上,他以培根的实验归纳方法为基础,又吸收了笛卡儿的数学演绎体系,形成了以下比较全面的科学方法。(1)重视实验,从归纳入手。这是牛顿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他曾说过:“为了决定什么是真理而去对可以解释现象的各种说法加以推敲,这种做法我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探求事物属性的准确方法是从实践中把它们推导出来。”牛顿本人在实验上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娴熟的技巧,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他描述了大量实验。(2)为了使归纳成功,不仅需要可靠的资料与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清晰的逻辑头脑。首先要善于从众多的事实中挑选出几个最基本的要素,形成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石找出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并得出结论。牛顿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方法的奥秘时说,要“不断地对事物深思”。伽利略和笛卡儿、惠更斯等已经用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等一系列科学概念代替了古希腊人模糊不清的自然哲学概念;牛顿的功绩是,在把它们系统化的同时贡献出两个关键性的概念:“力”和“质量”。他把质量与重量区别开来,并把质量分别与惯性和引力联系起来。牛顿综合了天体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形成了深刻反映事物本质的科学体系。(3)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只有通过数学才能归纳为能够测量、应用和检验的公式和定律。牛顿的数学才能帮助他解决了旁人解不开的难题。他把上述基本概念定义为严格的物理量,并且创造出新的数学工具来研究变量间的关系,从而建立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此外,牛顿勤奋学习的精神,积极思索、耐心实验,以及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集中思考某一问题等优秀品质,也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内在因素。当然,并非他做的每件事都值得尊重。他有许多年陷入炼金术及其他神秘探索,也很难包容持不同意见的人。他犯过的错误和性格上的弱点也许比人们知道得更多,但他仍是一位无与伦比的巨人。1727年3月31日,牛顿在睡梦中溘然长逝,终年84岁。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那是英国人安葬英雄的地方。【理解+记忆】常思考笔记重点一、行星与太阳间的引力1.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即F∝eq\f(m,r2).2.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在引力的存在与性质上,太阳和行星的地位相同,因此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规律相同,即F′∝eq\f(m太,r2).(设太阳质量为m太)3.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F′,综合即得F∝eq\f(mm太,r2),写成等式就是F=Geq\f(mm太,r2).二、月—地检验1.猜想: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同一种力,遵从“_平方反比”的规律.2.推理:物体在月球轨道上运动时的加速度大约是它在地面附近下落时的加速度的eq\f(1,602).3.结论:计算结果与预期符合得很好.这表明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太阳、行星间的引力遵从相同的规律.三、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表达式:F=Geq\f(m1m2,r2).3.引力常量G:由卡文迪什测量得出,常取G=6.67×10-11N·m2/kg2.特别提醒:万有引力适用于质点间和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例题+解析】当检测深究错题1.(多选)(2020·泉州高一检测)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合力为零B.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来自太阳对行星的引力C.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D.牛顿把地面上的动力学关系运用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1BCD解析: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故A错误;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向心力是来自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故B正确;牛顿认为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受到力的作用,行星绕太阳运动时运动状态不断改变,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故C正确;牛顿把地面上的动力学关系做了推广运用到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导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关系,故D正确.2.(2022广东省东莞东方明珠学校高一(下)期中)已知两个质点相距为r时,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F;当这两个质点间的距离变为3r时,万有引力的大小变为(

)A.F/3 B.F/6 C.F/9 D.3F2.C解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G知,将这两个质点之间的距离变为原来的3倍,则万有引力大小变为原来的1/9,即为F/9;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3.(2021·承德期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牛顿最早测出G值B.牛顿通过“月—地检验”发现地面物体、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都遵从同样的规律C.由F=Geq\f(Mm,r2)可知两物体间距离r减小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增大,距离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无限大D.引力常量G值大小与中心天体选择有关3.B解析:卡文迪什最早测出G值,选项A错误;牛顿通过“月—地检验”发现地面物体、月球所受地球引力都遵从同样的规律,选项B正确;当两物体间距离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定律不再适用,选项C错误;引力常量G值大小与中心天体选择无关,选项D错误.4.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肩负到月球“挖土”使命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如图所示的着陆影像图。若将月球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其质量为、半径为,“嫦娥五号”探测器质量为,引力常量为,则此时月球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 B. C. D.4.A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可得,月球对“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万有引力大小为,故选A。5.(2022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年高一(下)期中)如图所示,空间有三个质量均为m物体A、B、C(均可看做质点)恰好固定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物体A、B之间的距离为l,G为引力常量,则物体C受到的引力大小为()A. B. C. D.5.B【解析】相邻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两个万有引力间的夹角,所以每个物体所受万有引力的合力大小,B正确,ACD错误;故选B。6.(2021·辽宁大连市·高三月考)为了验证拉住月球使它围绕地球运动的力与拉着苹果下落的力是同一性质的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定律,牛顿进行了著名的“月地检验”。已知月地之间的距离为60R(R为地球半径),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题中信息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密度为B.由题中信息可以计算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大小为C.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是在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的D.物体在月球轨道上受到的地球引力是其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地球引力的6.C解析:由引力作为向心力可得,球体的体积公式及密度公式、,联立可得地球密度,由题意知,月球的轨道半径r=60R,A错误;B.由题中信息可以计算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大小为,B错误;由可知,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故满足,C正确;由引力公式可知,物体在月球轨道上受到的地球引力是其在地面附近受到的地球引力的,D错误。故选C。【作业+练习】强基础提升能力【作业】1.既然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引力,为什么当两个人接近时他们不会吸在一起?我们通常分析物体的受力时是否需要考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请你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合理的数据,通过计算说明以上两个问题。2.你在读书时,与课桌之间有万有引力吗?如果有,试估算一下这个力的大小,它的方向如何?3.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是银河系外离地球最近的星系(很遗憾,在北半球看不见)。大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10倍,即2.0×1040kg,小麦哲伦云的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9倍,两者相距5×104光年,求它们之间的引力。4.太阳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2.7×107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大约是月球到地球距离的3.9×102倍,试比较太阳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5.木星有4颗卫星是伽利略发现的,称为伽利略卫星,其中三颗卫星的周期之比为1∶2∶4。小华同学打算根据万有引力的知识计算木卫二绕木星运动的周期,她收集到了如下一些数据。木卫二的数据:质量4.8×1022kg、绕木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6.7×108m。木星的数据:质量1.9×1027kg、半径7.1×107m、自转周期9.8h。但她不知道应该怎样做,请你帮助她完成木卫二运动周期的计算。【作业参考答案】【练习】1.行星之所以绕太阳运行,是因为()A.行星运动时的惯性作用B.太阳是宇宙的控制中心,所有星体都绕太阳旋转C.太阳对行星有约束运动的引力作用D.行星对太阳有排斥力作用,所以不会落向太阳2.关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有F=m,由此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太阳到行星的距离r成反比B.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提供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向心力,因此有F=m,由此可知,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与行星运行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C.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D.以上说法均不对3.关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公式F=Geq\f(Mm,r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式中的G是引力常量,是人为规定的B.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C.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行星都没有关系D.公式中的G是比例系数,与太阳的质量有关4.精确地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值为g,由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和月球公转的周期可计算出月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为a.又已知月球的轨道半径为地球半径的60倍,若计算出eq\f(a,g)=eq\f(1,3600),则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球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B.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力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C.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即G=mgD.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除与月球质量有关外,还与地球质量有关5.下列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万有引力定律是卡文迪许发现的B.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自然界中的任何两个物体之间C.万有引力定律公式F=中的G是一个比例常数,是没有单位的D.万有引力定律公式表明当r等于零时,万有引力为无穷大6.(多选)下列关于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卡文迪什测出了引力常量B.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中的指两球心之间的距离C.因地球质量远小于太阳质量,故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远小于地球对太阳的引力D.设想把一物体放到地球的中心(地心),则该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无穷大7.对于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表达式F=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公式中G是引力常量,它是由实验测得的,而不是人为规定的B.当两物体间的距离r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C.当有第三个物体放在m1、m2之间时,m1和m2间的万有引力将增大D.m1和m2所受的引力性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8.如图所示,两球间的距离为r,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质量大小分别为、,半径大小分别为、,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 B. C. D.9.(多选)如图所示,一颗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运动周期为T,图中虚线为卫星的运动轨迹,A、B、C、D是轨迹上的四个位置,其中A距离地球最近,C距离地球最远。B点和D点是弧线ABC和ADC的中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卫星在A点的速度最大 B.卫星在C点的加速度最大C.卫星从A经D到C的运动时间为 D.卫星从B经A到D的运动时间为10.2019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探测器“奔向”月球的过程中,用h表示探测器与地球表面的距离,F表示它所受的地球引力,能够描述F随h变化关系的图像是()ABCD11.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分布均匀、密度相同且大小相同的实心小铁球紧靠在一起,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现将其中一个小球中挖去半径为原球半径一半的球,并按如图所示的形式紧靠在一起(三个球心在一条直线上),试计算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12.图(a)是用来“显示桌(或支持)面的微小形变”的演示装置;图(b)是用来“测量万有引力常量”的扭秤。由图可知,两个实验装置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A.极限的思想方法B.放大的思想方法C.控制变量的方法D.猜想的思想方法13.如图所示为一质量为M的球形物体,质量分布均匀,半径为R,在距球心2R处有一质量为m的质点。若将球体挖去一个半径为的小球,两球心和质点在同一直线上,且挖去的球的球心在原来球心和质点连线外,两球表面相切。已知引力常量为G,则剩余部分对质点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为()A.B.C.D.【练习参考答案】水平达成1.C解析:行星绕太阳做曲线运动,轨迹向太阳方向弯曲,是因为太阳对行星有引力作用,C正确.行星之所以没有落向太阳,是因为引力提供了向心力,并非是对太阳有排斥力,D错误.惯性应使行星沿直线运动,A错误.太阳不是宇宙中心,并非所有星体都绕太阳运动,B错误.2.C解析:不同行星运动的半径不同,线速度也不同,由公式F=m无法判断F与v、r的关系,A、B错误;由向心力表达式F=和v、T的关系式v=得F=,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得,联立以上两式有F=,故太阳对不同行星的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C正确,D错误。故选C。3.C解析:公式F=Geq\f(Mm,r2)中的G是引力常量,它与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eq\f(R3,T2)的常数k不同,G与太阳质量、行星质量都没有关系,而k与太阳质量有关,故C正确.4.D解析:由月—地检验可知: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间都有相同的引力作用,A错误;苹果质量虽小,但由于地球质量很大,故其所受引力不可忽略,B错误;物体间的引力是相互的,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此两力应等大,C错误;由万有引力知识知D正确.5.B解析: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发现的,而引力常量G是卡文迪许测得的,A错误;万有引力具有普适性,适用于自然界任何物体间的作用,B正确;万有引力常量G是常数,但是有单位,其单位是:,C错误;r等于零时物体不能看做质点,万有引力定律仍然适用,但是r不再是物体间的距离,而要以微积分的方式来计算物体间的万有引力,D错误。故选B。6.AB【解析】卡文迪什测出了引力常量,A正确;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中的指两球心之间的距离,B正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