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既然它所关注的对象无法离开空间,那么它也就无法抛弃空间。并且,恰恰因为小说在形式上属于时间艺术,所以,空间问题反而在这里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了: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究竟如何看待空间,又如何处理空间?空间问题就成了小说家的一门大学问。(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减)材料二: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进入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空间“生产”出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思想观念,这些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进程。如《孔乙己》这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作为舞台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精心设计。小说一开始就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咸亨酒店进行了介绍,着重突出其等级特征。孔乙己沦落为社会等级的底层却不自知(还穿着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此,森严的等级和忘记自己的社会位置必然要发生猛烈的碰撞。其结果是,在公众汇聚的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成了这一公众场所人们嘲笑的对象。庸众的笑对孔乙己来说是一种把他从咸亨酒店这一等级空间里排除出去的力量,而孔乙己却想竭力维持自尊以进入这一空间。所以,咸亨酒店就成了一个排除与谋求进入的战场。在来回的搏斗中,庸众的冷酷、麻木、愚昧,孔乙己的中毒(科举制度之毒)之深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就都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咸亨酒店这一空间形象,既是被等级观念、冷酷的人际关系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关键。这一转化过程制造了孔乙己的悲剧,也达到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创作目的。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空间叙事的形态指空间在完成叙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通常以小说里所有的空间作为考察的对象。小说空间叙事从形态上可以划分成两类:将在一个固定的具体地点、场所完成的空间叙事称为静态空间叙事,如鲁迅《孔乙己》《风波》《示众》等,它可以刻画一个场景,也可以刻画多个场景;将地点、场所有移动变化的空间叙事称为动态空间叙事,如《药》《阿Q正传》等,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叙事的逐步展开,当然,空间场景肯定是多个。对空间叙事形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空间叙事的特点和作用。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如《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是通过处在这一空间的最底层的小伙计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他也可以“附和着笑”,参加对孔乙己的集体狂欢,他似乎也与其他庸众取同一价值立场,但这只是一个伪视点;真正的视点是二十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而这一视点则是对前一视点的否定,包含了对狂欢场景的批判和对当年参加这一集体狂欢的自我反省。伪视点显出空间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感性,真正的视点显出否定性和批判性,《孔乙己》就在这两个视点的对立撕扯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选自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故事的发生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空间产生故事,也推进故事的发展。B.绘画、雕塑能呈现物质在空间中的瞬间动作,不能描绘持续性动作。小说正好相反。C.咸亨酒店见证了孔乙己的悲剧,其蕴含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悲剧产生的关键。D.深入分析动态空间叙事下的不同场景特点,有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特点及叙事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小说研究中的空间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小说描述的对象既不能离开时间也无法脱离空间,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空艺术性。C.《阿Q正传》通过描述阿Q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展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多元特点。D.小说对某一具体空间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观察,可以在多维比较中营造艺术效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浦安迪认为: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B.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其中顺叙的使用最为普遍。C.《边城》中那条渡河,是翠翠和爷爷生存的必要空间,与人物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D.《蝇王》将一群少年置于孤岛,然后静心观察他们在异境中的表现,考验真实人性。(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分析潇湘馆这一空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当贾宝玉问黛玉选哪儿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三回)诗社成立,众姐妹商讨命名雅号时,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云中记(节选)阿来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的日子——5月15日。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他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加快了一些。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当年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就敢指挥我堂堂副乡长!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县里来的干部,还从背包里拿出酒精、消炎药粉、绷带,好歹把伤员们的伤简单处理一下。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抚。那天,大家吃了一顿饱饭。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近乎幸福的表情。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急急地散开,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阳光重新照亮大地。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没有人看见重现的蓝天,没有人看见阳光把整个世界重新照亮。是直升机声把云中村的人惊醒的。直升机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有人惊呼:余震来了!直升机声那么响,人的惊叫声那么撕心裂肺。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两个干部流着泪水,奔向从飞机上下来的解放军:云中村有救了!乡亲们,云中村得救了!直升机运来了解放军,运走了伤势最重的伤员。直升机运来了药品、罐头、方便面、瓶装水,运来了衣服和毯子,运来了帐篷。那么多东西,用都用不完。直升机运来了装殓口袋和消毒液,运来了医生,运来了拿着喷雾器到处喷洒药水的防疫人员。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悲伤夹着欣喜,欣喜中夹缠着悲伤。直到直升机来时,阿巴才认出,那个县里来的干部是自己外甥仁钦。解放军到来,仁钦又带解放军寻找一个个被废墟掩埋的人,直到晕倒。因为疲惫,因为悲伤,因为在从县城奔赴云中村的路上被飞石击伤头部,伤口发炎化脓而在废墟上昏倒,他才被人抬进了帐篷医院。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阿巴抓住外甥的手,只会重复三个字:好小子!好小子……仁钦这才开口问阿巴:妈妈呢?妈妈她去哪里了?阿巴有埋怨仁钦的意思:你想起来了。仁钦哭了:死的人太多了。阿巴觉得自己不应该对外甥这样说话。阿巴说:她去打扫磨坊,准备新麦下来的时候,好去磨面。两个人和几个解放军去村子西边那条沟里的磨坊。那是一条横斜着往西穿过树林的道路。到了沟里,磨坊不见了。他们见到的是一块把整座磨坊砸进地里的巨石。巨石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一路上砸倒了那么多树,留下了令人心惊的痕迹。仁钦浑身颤抖,站在那里没有说话。就这样站了很久,仁钦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滴泪也没流。后来,他嘶哑着嗓子说:舅舅,我们回吧。统计伤亡的表格是仁钦亲手制作填写的。表格就画在一本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笔记本上。他亲手把妈妈填在了失踪人员那一栏里:云中村三百三十七口人,死亡七十余人,伤一百余人,还有二十多名失踪人员。(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钦到达云中村时,亲舅舅阿巴和乡亲都没认出他,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B.一顿热腾腾的饱饭给灾民带来“幸福”,“近乎”呈现暂得放松的状态,“几乎就是”更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C.灾民睡着后,阴云“急急散开”,蓝天、阳光“重现”等,都预示着新的希望,为下文直升机的到来做铺垫。D.作为儿子的仁钦沉默、克制,与作为干部的表现迥然不同。浑身颤抖、填写表格等细节传达了他无声的哀痛。(2)关于文中与直升机到灾区救援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升机声被误认为是余震到来,引发村人撕心裂肺的惊呼,真实反映出震灾给村人带来的巨大伤害。B.铺排式的“运来”,直观展现直升机救援的物资之全、力度之大,也体现小说叙述语言的诗化特点。C.连用两个“从来没有”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连用两个“极度”则写出村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D.画线句照应前文,补充仁钦赴村途中的遭遇,丰富其形象。后文“我们的仁钦”表达村人的惊喜与自豪。(3)小说中副乡长形象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4)第一段如果只保留“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并不影响后文情节发展,你认为能否删去该段其它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注],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注]发漂:喻微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B.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C.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D.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人,战国时拥有某种才能而依附权贵者。与下文“门人”均属于士阶层。B.不肖,不才,指品行不好。旧时也常被读书人用以表示自谦。文中指前者。C.直,意为“价值”,与《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相同。D.文,孟尝君名田文。古人自称时用名以示谦逊,称别人时用字以示尊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曹沫不去战场奋勇杀敌,而是拿起农具去田地干活,那他的本领还不如农夫。B.登徒氏不想去护送象牙床,是因为路上如果有丝毫损伤,他家破人亡都赔不起。C.孟尝君接受公孙戍建议却对其神态产生疑惑,问清缘由后并未因他接受馈赠而不满。D.公孙戍进谏后,孟尝君进一步认识到谏言的重要性,在门板上发布征集谏言的告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②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5)鲁连与公孙戍进谏孟尝君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边。麴生风味恶②,辜负西窗约③。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此处喻指儒家思想传承。②麴qū生:指酒。③“西窗约”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善于用典,第一首词化用“囊萤映雪”和“西窗约”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叮嘱远行人。B.第二首词“水送树”“云埋山”写出河岸绵长、云低山暗的自然之景,并寄托深沉的送别之情。C.“今古恨”三句发出古往今来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反问语气深化并丰富了词的思想感情。D.两首词结尾意蕴悠长。前者寓情于景,表达离别的感伤;后者一语双关,表达对友人的担忧。(2)两首词中,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两句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生动描绘主客乐而忘归的场景。(2)古人常用“鸥鸟”抒情言志,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3)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最近几十年,一座座城邦被拆掉,在许多地方,四合院已经,或者作为废墟中幸存的古董被搬进了博物馆。许多从前四合院鳞次栉比的城市里,如今一根雕梁画栋都看不见了,建水人居然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但建水的落后并不盲目,建水知道它要如何在,如何好在,如何作为建水而不是他者在。建水周边,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赶上了时髦,。建水却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在云南的城邦中因守旧而,以致今天在云南省,人们要证实曾经在过一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手工、生活方式、人情味、口味……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B.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比起来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C.与中国那些失去了历史的新城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D.与这个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的建水城比起来,中国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3)文中分别将建水比作“顽石”和“活化石”,这两个喻体是否可以互换?请说明理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金缮是一种。日本工匠受中国漆艺和描金工艺启发,在陶瓷碎片的边缘处涂上清漆,将碎片黏合打磨,还原至器物原状。同时,在漆料将干未干时,沿裂隙走势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覆盖装饰,最后整体晾晒风干。金缮工艺的核心在于工匠与自然的“合作”,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善于利用自然。①称其为自然之美,是因为用金缮技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独一无二的。②毕竟,修补的位置和金线的走势均不是提前预知的,③而是由于碎裂处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此外,④器物何时会破损、因何破损也是随机的,这些都被认为是自然的一部分。伴随着现代工艺的不断发展,金缮已经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但,修残补缺仍然是金缮工艺的起点,顺应自然也依然是金缮工艺的灵魂和前提。经过金缮工艺修补过的器物,。然而,器物身上耀眼的金色纹饰,又像在骄傲地讲述它亲历的挫败及如今的涅槃。究竟是完美更美,还是不完美更美?这似乎已经超脱了美学的范畴,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请依次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作文(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常用来形容“想好了再干”,这种行事方式被认为更有计划性。而“边干边想”则有实践的意义,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行为,往往也能获得成功。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威海市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作为小说材料的一切故事,都只能发生于空间之中。空间距离的改变,使得一切关系得以改变,从而不断编织新的或改写原有的人间故事。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绝不只是近在咫尺与远在天涯,它们一定还会作为改变生活、改变人心从而改变故事的因素而存在。丈夫远征,妻子独守空房,于是就有了闺怨诗,并且有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丈夫远征归来,与妻子整日厮守,又是另一番情趣,并且会演绎出另外一些故事。小说的写作无非是在空间的改变之中寻找悲哀与欢乐,寻找种种主题与种种美学趣味。空间不仅仅是改变关系的因素,同时也是故事得以发生与进行的场所。就形式本身而言,小说不属于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才是空间艺术——它们必须关心平面、立体之类的空间问题。绘画者面对画布,也就是面对一份特殊的空间,而在画布上进行的关于物质的或生命的描绘,空间问题则是由始至终的:视点、灭点、近距、远距……而雕塑,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如何实现被雕塑的物质在空间中呈现某种形态、形状的意图。而这一切,对小说来讲是不存在的。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关于这一点,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已做了明白的解释:“绘画,由于所用的符号或模仿媒介只能在空间中配合,就必然要完全抛开时间,所以持续的动作,正因为它是持续的,就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绘画只能满足于在空间中并列的动作或是单纯的物体,这些物体可以用姿态去暗示某一动作。”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当一只鹰听到山林的呼唤,展开大翅,从岩石上缓缓起飞,向高空而去时,一个小说家可以凭借文字,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绘鹰飞翔的全过程。我们说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是从小说的形式而言的。而从小说所要关注的、最终作为自己内容的那一切来看,空间问题却又成了它基本的、永远的问题。既然它所关注的对象无法离开空间,那么它也就无法抛弃空间。并且,恰恰因为小说在形式上属于时间艺术,所以,空间问题反而在这里变得更加引人注意了: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究竟如何看待空间,又如何处理空间?空间问题就成了小说家的一门大学问。(选自曹文轩《小说门》,有删减)材料二: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不仅仅把空间看作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叙事必不可少的场景,而是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安排小说结构,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叙事进程”。“空间叙事”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进入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分析空间“生产”出了怎样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思想观念,这些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进程。如《孔乙己》这篇小说,鲁迅选取咸亨酒店作为舞台决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精心设计。小说一开始就用二百字左右的篇幅对咸亨酒店进行了介绍,着重突出其等级特征。孔乙己沦落为社会等级的底层却不自知(还穿着标志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因此,森严的等级和忘记自己的社会位置必然要发生猛烈的碰撞。其结果是,在公众汇聚的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成了这一公众场所人们嘲笑的对象。庸众的笑对孔乙己来说是一种把他从咸亨酒店这一等级空间里排除出去的力量,而孔乙己却想竭力维持自尊以进入这一空间。所以,咸亨酒店就成了一个排除与谋求进入的战场。在来回的搏斗中,庸众的冷酷、麻木、愚昧,孔乙己的中毒(科举制度之毒)之深和不觉悟的精神状态,就都清晰地表达出来了。因此,在这篇小说中,咸亨酒店这一空间形象,既是被等级观念、冷酷的人际关系生产出来的,同时,又是将它们转化为实际生活的关键。这一转化过程制造了孔乙己的悲剧,也达到了鲁迅解剖国民性的创作目的。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空间叙事的形态指空间在完成叙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外在特征,通常以小说里所有的空间作为考察的对象。小说空间叙事从形态上可以划分成两类:将在一个固定的具体地点、场所完成的空间叙事称为静态空间叙事,如鲁迅《孔乙己》《风波》《示众》等,它可以刻画一个场景,也可以刻画多个场景;将地点、场所有移动变化的空间叙事称为动态空间叙事,如《药》《阿Q正传》等,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叙事的逐步展开,当然,空间场景肯定是多个。对空间叙事形态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空间叙事的特点和作用。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如《孔乙己》里的咸亨酒店,是通过处在这一空间的最底层的小伙计的眼睛表现出来的,他也可以“附和着笑”,参加对孔乙己的集体狂欢,他似乎也与其他庸众取同一价值立场,但这只是一个伪视点;真正的视点是二十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现在的“我”,而这一视点则是对前一视点的否定,包含了对狂欢场景的批判和对当年参加这一集体狂欢的自我反省。伪视点显出空间场景的真实性和可感性,真正的视点显出否定性和批判性,《孔乙己》就在这两个视点的对立撕扯中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选自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小说故事的发生与空间距离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空间产生故事,也推进故事的发展。B.绘画、雕塑能呈现物质在空间中的瞬间动作,不能描绘持续性动作。小说正好相反。C.咸亨酒店见证了孔乙己的悲剧,其蕴含的等级观念、人际关系等是悲剧产生的关键。D.深入分析动态空间叙事下的不同场景特点,有助读者全面把握人物特点及叙事特点。(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小说研究中的空间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小说描述的对象既不能离开时间也无法脱离空间,这就决定了小说的时空艺术性。C.《阿Q正传》通过描述阿Q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展示其精神胜利法的多元特点。D.小说对某一具体空间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观察,可以在多维比较中营造艺术效果。(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BA.浦安迪认为: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主流中,空间感往往优先于时间感。B.小说的叙事方式可以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其中顺叙的使用最为普遍。C.《边城》中那条渡河,是翠翠和爷爷生存的必要空间,与人物形成相依为命的关系。D.《蝇王》将一群少年置于孤岛,然后静心观察他们在异境中的表现,考验真实人性。(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材料分析潇湘馆这一空间在《红楼梦》中的叙事作用。当贾宝玉问黛玉选哪儿时,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又都清幽。”(第二十三回)诗社成立,众姐妹商讨命名雅号时,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作‘潇湘妃子’就完了。”(第三十七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答】(1)B.“相反”一说有误。原文“小说与音乐一样,属于时间艺术。绘画与雕塑属于瞬间动作、行为的截取——它没有时间。而小说却可以去描绘持续性动作”。故选:B。(2)D.无中生有。材料中并未有“都会设置多个视点”的信息。故选:D。(3)材料一观点是“小说在内容上属于空间艺术”,B.是从小说叙事的时间角度进行分类的。故选:B。(4)“龙迪勇先生在《论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中指出,很多现代小说家……”,引用龙迪勇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是文章的总述。“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空间的叙事功能,即空间如何参与、影响了叙事”“小说空间叙事的外围问题,大概可以包含空间叙事的形态和视点两个方面”,从核心问题和外围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文中的开头运用引证法。“如《孔乙己》这篇小说……”运用了例证法。(5)“与场所的变化相关的是人物性格的反复呈现和小说叙事的逐步展开”“黛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可知,映射空间主人形象。潇湘馆多竹、幽静,映射黛玉的孤傲清高。“空间叙事也有一个视点问题,即某一具体空间或空间场景是通过谁的眼睛反映出来的,这也会对空间叙事造成很大的影响”“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样,我也要叫你住这里呢。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探春笑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可知,不同视点体现不同人物特点。同样看潇湘馆,宝玉看到的是距离近,体现他对黛玉的亲近;探春看到的是洒泪成斑,体现她的直爽、有学识。“这些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特征又是怎样转化为空间里人们的实际行为,从而影响、决定了小说叙事的进程”“我就住怡红院,咱们两个又近”“她又爱哭,将来她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发展。宝黛二人住得近、黛玉爱哭等都将推进宝黛爱情发展。答案:(1)B(2)D(3)B(4)总分结构。首先运用引证法,提出小说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然后从核心问题和外围问题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运用例证法。(5)①映射空间主人形象。潇湘馆多竹、幽静,映射黛玉的孤傲清高。②不同视点体现不同人物特点。同样看潇湘馆,宝玉看到的是距离近,体现他对黛玉的亲近;探春看到的是洒泪成斑,体现她的直爽、有学识。③提供人物活动场所,推动故事发展。宝黛二人住得近、黛玉爱哭等都将推进宝黛爱情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云中记(节选)阿来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之前,阿巴已经和村里各家各户商量好这一年祭祖先的日子——5月15日。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有人扑上去抓住县里来的干部拼命摇晃:怎么就只来了你一个人?!干部说:县城也一样遭灾了啊,县里要优先恢复通信,抢通道路啊!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人认出他来。他的亲舅舅阿巴也没有认出他来。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来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加快了一些。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几年后,这些事会变成玩笑话。当年的副乡长洛伍对仁钦说:妈的,你一个县里的毛头副科员,刚参加工作,就敢指挥我堂堂副乡长!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县里来的干部,还从背包里拿出酒精、消炎药粉、绷带,好歹把伤员们的伤简单处理一下。这对大家也是一种安抚。那天,大家吃了一顿饱饭。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近乎幸福的表情。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急急地散开,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阳光重新照亮大地。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没有人看见重现的蓝天,没有人看见阳光把整个世界重新照亮。是直升机声把云中村的人惊醒的。直升机引擎发出巨大的轰鸣,有人惊呼:余震来了!直升机声那么响,人的惊叫声那么撕心裂肺。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两个干部流着泪水,奔向从飞机上下来的解放军:云中村有救了!乡亲们,云中村得救了!直升机运来了解放军,运走了伤势最重的伤员。直升机运来了药品、罐头、方便面、瓶装水,运来了衣服和毯子,运来了帐篷。那么多东西,用都用不完。直升机运来了装殓口袋和消毒液,运来了医生,运来了拿着喷雾器到处喷洒药水的防疫人员。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悲伤夹着欣喜,欣喜中夹缠着悲伤。直到直升机来时,阿巴才认出,那个县里来的干部是自己外甥仁钦。解放军到来,仁钦又带解放军寻找一个个被废墟掩埋的人,直到晕倒。因为疲惫,因为悲伤,因为在从县城奔赴云中村的路上被飞石击伤头部,伤口发炎化脓而在废墟上昏倒,他才被人抬进了帐篷医院。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阿巴抓住外甥的手,只会重复三个字:好小子!好小子……仁钦这才开口问阿巴:妈妈呢?妈妈她去哪里了?阿巴有埋怨仁钦的意思:你想起来了。仁钦哭了:死的人太多了。阿巴觉得自己不应该对外甥这样说话。阿巴说:她去打扫磨坊,准备新麦下来的时候,好去磨面。两个人和几个解放军去村子西边那条沟里的磨坊。那是一条横斜着往西穿过树林的道路。到了沟里,磨坊不见了。他们见到的是一块把整座磨坊砸进地里的巨石。巨石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一路上砸倒了那么多树,留下了令人心惊的痕迹。仁钦浑身颤抖,站在那里没有说话。就这样站了很久,仁钦一句话也没有说,一滴泪也没流。后来,他嘶哑着嗓子说:舅舅,我们回吧。统计伤亡的表格是仁钦亲手制作填写的。表格就画在一本从废墟里挖出来的笔记本上。他亲手把妈妈填在了失踪人员那一栏里:云中村三百三十七口人,死亡七十余人,伤一百余人,还有二十多名失踪人员。(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仁钦到达云中村时,亲舅舅阿巴和乡亲都没认出他,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B.一顿热腾腾的饱饭给灾民带来“幸福”,“近乎”呈现暂得放松的状态,“几乎就是”更强调作者的主观感受。C.灾民睡着后,阴云“急急散开”,蓝天、阳光“重现”等,都预示着新的希望,为下文直升机的到来做铺垫。D.作为儿子的仁钦沉默、克制,与作为干部的表现迥然不同。浑身颤抖、填写表格等细节传达了他无声的哀痛。(2)关于文中与直升机到灾区救援相关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直升机声被误认为是余震到来,引发村人撕心裂肺的惊呼,真实反映出震灾给村人带来的巨大伤害。B.铺排式的“运来”,直观展现直升机救援的物资之全、力度之大,也体现小说叙述语言的诗化特点。C.连用两个“从来没有”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连用两个“极度”则写出村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D.画线句照应前文,补充仁钦赴村途中的遭遇,丰富其形象。后文“我们的仁钦”表达村人的惊喜与自豪。(3)小说中副乡长形象着墨不多,但不可或缺。结合全文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4)第一段如果只保留“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并不影响后文情节发展,你认为能否删去该段其它内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首先要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考虑和其它四要素的关系,从结构(情节)谈作用,尽量考虑突出人物性格和主题。【解答】(1)A.“这是因为灾情严重,混乱惊慌的情形之下没人注意到他”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在那里处理了伤口,在那里被清洗干净了脸上的血污与尘土。这时,云中村的人才认出他来:是我们的仁钦!”可知,是因为仁钦受伤严重,绷带和血污遮住了面容,人们才没认出他来。故选:A。(2)C.“意在表现云中村的偏僻落后”分析错误。原文“云中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子热闹,从来没有让人这样子心潮澎湃,这样子极度悲伤又极度欣喜”,重在强调直升机运来了很多解放军和医生,帮助云中村一起度过灾厄,人们悲喜交加,感情复杂。故选:C。(3)根据原文“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可知,副乡长在震后第一天,余震不断的危急情况下,仍第一个冲上云中村,而且在救灾过程中一直坚决不肯休息。由此可知,他是一个心系灾民的好干部。所以,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根据原文“仁钦确实毫不客气地指挥了他。当时副乡长真是乱了方寸”“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可知,虽同是一心救灾的好干部,副乡长有心却无力,面对严重的灾情乱了方寸,而仁钦资历虽浅,却临危不惧、指挥有方,能稳定大局。也正因如此,副乡长才甘愿受仁钦指挥。所以,副乡长的表现,也与仁钦的形象形成对比,并于此衬托出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4)第一段中,作者描述地震前人们为祭祖而忙碌和忙于农事的情景,“那时,地里的小麦已经锄过了二遍草,又施了一道帮助小麦抽穗扬花的化肥。玉米出苗后,也锄过了头遍草。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展现了人们依据时令井井有条地安排农事的情景。此时的云中村是宁静祥和的,植物和人都充满生机与活力。而这与地震后“没等日子到来,地震爆发了。道路断了,电线断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信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发出瘆人的吱嘎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在内容上,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从场景描写的角度来说,第一段“果园里近年引种的叫车厘子的樱桃已经泛红。男人们坐在村前的石碉前,讨论要不要把村里在外面打工的人、在外面上学的人都召回村来”展现了樱桃泛红、男人们坐在石碉前谈天说地的具体场面。这些场面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具体而细微的场景。能够看到樱桃泛红,人们闲谈聊天,也使得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而灾难发生后,“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大家的情绪稍稍稳定下来”“直升机降落了。云中村人脸容悲戚,衣衫破碎,向着直升机奔跑而去”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答案:(1)A(2)C(3)副乡长在第一时间冒死冲到抢险一线,坚决不肯休息,这些都体现了他的心系灾民,他和仁钦作为干部代表,共同树立了政府干部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良好形象;副乡长初到灾区“六神无主”的表现,侧面写出云中村灾情的严重,同时他的“乱了方寸”和甘愿受仁钦指挥,与仁钦的冷静、果断、稳定大局的能力形成对比,起到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4)不能删。这部分内容叙述了地震发生前云中村人规划祭祖和忙于农事的情形,渲染了云中村的宁静祥和、富有生机和井然有序,与下文天崩地裂、死伤无数的毁灭性灾难形成强烈反差;这部分内容叙事节奏和缓,场面具体而细微,与下文叙事节奏的紧张、场面的宏大混乱形成对比,在张弛有度中体现艺术的感染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孟尝君出行国,至楚,献象床。郢之登徒,直使送之,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床之直千金,伤此若发漂[注],卖妻子不足偿之。足下能使仆无行,先人有宝剑,愿得献之。”公孙曰:“诺。”入见孟尝君曰:“君岂受楚象床哉?”孟尝君曰:“然。”公孙戍曰:“臣愿君勿受。”孟尝君曰:“何哉?”公孙戍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孟尝君曰:“诺。”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戍曰:“臣有大喜三,重之宝剑一。”孟尝君曰:“何谓也?”公孙戍曰:“门下百数,莫敢入谏,臣独入谏,臣一喜;谏而得听,臣二喜;谏而止君之过,臣三喜。输象床,郢之登徒不欲行,许戍以先人之宝剑。”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曰:“急受之。”因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选自《战国策•齐策三》)[注]发漂:喻微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B.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C.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D.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舍人,战国时拥有某种才能而依附权贵者。与下文“门人”均属于士阶层。B.不肖,不才,指品行不好。旧时也常被读书人用以表示自谦。文中指前者。C.直,意为“价值”,与《卖炭翁》“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相同。D.文,孟尝君名田文。古人自称时用名以示谦逊,称别人时用字以示尊敬。(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如果曹沫不去战场奋勇杀敌,而是拿起农具去田地干活,那他的本领还不如农夫。B.登徒氏不想去护送象牙床,是因为路上如果有丝毫损伤,他家破人亡都赔不起。C.孟尝君接受公孙戍建议却对其神态产生疑惑,问清缘由后并未因他接受馈赠而不满。D.公孙戍进谏后,孟尝君进一步认识到谏言的重要性,在门板上发布征集谏言的告示。(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②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5)鲁连与公孙戍进谏孟尝君的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文化常识的识记。解答此题,重点在于学生的平时积累,再结合文章内容,确定答案。(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根据题干内容,从文中找关键句,再仔细比对。(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首先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再回归文言文,仔细找出相关语句,进行翻译,得出答案。【解答】(1)“拙则罢之”和“不肖则弃之”,句式一致,结构完整,应在“罢之”后断开,排除CD;“弃逐”并列短语,意思完整,中间不断开,应在“逐”后断句;“用世立教”修饰“道”,作“道”的定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句意: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使用人又弃逐他们。不能与他们相处,却又来伤害那些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报答自己的人)。这哪里是做人处事、教化百姓的做法呢!”故选:B。(2)C.“相同”错误,“直使送之”的“直”,同“值”,当值。句意: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同“值”,指价格。句意: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故选:C。(3)C.“问清缘由后并未因他接受馈赠而不满”错误,根据原文“孟尝君:‘善,受之乎?’公孙戍曰:‘未敢。’”可知,公孙戍还没有接受馈赠。故选:C。(4)①重点字:“错”,离开;“据”,居住;“不若”,不如;“乘危”,攀登危岩。译文: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骏马)就不如狐狸。②重点字:“致”,授予;“振”,救济;“达”,使……发达;“存亡继绝”,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译文:这些小国之所以把相印授予您,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济贫苦人,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5)“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可知,鲁连运用类比(比喻),委婉劝谏孟尝君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闻君于齐能振达贫穷,有存亡继绝之义。小国英桀之士,皆以国事累君,诚说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君到楚而受象床,所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臣戍愿君勿受”可知,公孙戍则(从孟尝君受各国尊敬的缘由出发)直接劝谏孟尝君爱惜名声,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答案:(1)B(2)C(3)C(4)①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骏马)就不如狐狸。②这些小国之所以把相印授予您,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济贫苦人,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5)鲁连运用类比(比喻),委婉劝谏孟尝君不要因为他人在某一方面的缺点就完全否定这个人。公孙戍则(从孟尝君受各国尊敬的缘由出发)直接劝谏孟尝君爱惜名声,不要接受楚国的象床。参考译文:孟尝君有个舍人,孟尝君不喜欢他,想要赶他走。鲁连对孟尝君说:“猿猴离开树木居住在水上,那么它们就不如鱼鳖;经历险阻攀登危岩,那么千里马就不如狐狸。曹沫高举三尺长的宝剑,一支军队人马都不能抵挡;假如曹沫放下三尺长剑,而拿起锄草用具与农夫在田地中干活,那么他就赶不上农夫。因此做事舍其所长,用其所短,就是圣明的尧也有做不到的事情。如今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干不来就认为他不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做不来就认为他笨拙。笨拙的就斥退他,不才的就抛弃他。使用人又弃逐他们。不能与他们相处,却又来伤害那些曾经有助于自己的人(报答自己的人)。这哪里是做人处事、教化百姓的做法呢!”孟尝君说:“好。”于是就不驱逐那个人了。孟尝君出巡他国,到达楚国时,楚王要送给他一张用象牙制成的床。郢都一个以登徒为姓氏的人正好当班护送象牙床,可是他不愿意去。于是找到孟尝君的门客公孙戍,说:“我是郢人登徒,我当班护送象牙床。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损伤,我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赔不起。先生能让我躲过这趟差使,我有一把祖传的宝剑,愿意送给您。”公孙戍说:“好”。公孙戍往见孟尝君,说:“您难道要接受楚人馈送的象牙床吗?”孟尝君说:“是”。公孙戍说:“我请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为什么呢?”公孙戍说:“这些小国之所以把相印授予您,只是因为听说您在齐地能够救济贫苦人,使潦倒的人发达,拥有让灭亡的国家复存、让后嗣断绝者延续的道义。这些小国君主都是才智杰出的人,愿意把自己的国事劳累您,这实在是仰慕您的廉洁啊。现在您到楚国就接受了象牙床,还没有巡行的国家,又拿什么样的礼物馈赠于您呢?我希望您不要接受。”孟尝君说:“好。”公孙戍快步退了出去。还没离开,走到宫门,孟尝君把他叫了回来,说:“先生叫田文不要接受象牙床,这很好。但为什么脚抬那么高又意气扬扬呢?”公孙戍说:“臣有三大喜事,外加得一柄宝剑。”孟尝君说:“为什么这样说?”公孙戍说:“您门下食客几百人,没有人敢进谏,只有臣敢于进谏,这是一喜;进谏而能被您听取,这是二喜;进谏而能制止您的过错,这是三喜。运送象牙床,楚人登徒不愿意去,他曾答应将先人的宝剑送给我。”孟尝君说:“好的,你接受宝剑了吗?”公孙戍说:“我不敢接受。”孟尝君说:“赶快收下!”因为这件事,孟尝君在门板上写道:“只要能宏扬我田文的名声,劝止我田文犯过失,即使他私下接受了别人的馈赠,请赶快来提出意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①,工夫萤雪边。麴生风味恶②,辜负西窗约③。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注]①一灯传:源于佛教以灯能照暗,以法传人,此处喻指儒家思想传承。②麴qū生:指酒。③“西窗约”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词人善于用典,第一首词化用“囊萤映雪”和“西窗约”的典故,从正反两方面叮嘱远行人。B.第二首词“水送树”“云埋山”写出河岸绵长、云低山暗的自然之景,并寄托深沉的送别之情。C.“今古恨”三句发出古往今来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反问语气深化并丰富了词的思想感情。D.两首词结尾意蕴悠长。前者寓情于景,表达离别的感伤;后者一语双关,表达对友人的担忧。(2)两首词中,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态度的把握。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比较词人对待功名的态度的不同。【解答】(1)C.“只有”错,“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并非发出只有离合能牵动悲欢的感慨。故选:C。(2)第一首中“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是对曹君的劝慰与勉励,词人说时光不管你愿意与否,总是在不断地逝去,因此要抓紧时间去实现抱负,求取功名。结合注解①可知,词人希望他能传承儒家思想。“工夫萤雪边”,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第二首词中“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大意是“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这是劝慰之辞,词人说功名为“馀事”,是希望友人不要为了仕途失意而太过伤神。看似劝诫友人,其实也是劝慰自己,包含了对仕途不顺、难酬报国之志的忧愤之情。答案:(1)C(2)第一首,词人借对曹君的嘱托,表达对功名的态度:要珍惜时间,积极求取功名,为传承儒家思想而勤学苦读。第二首,表面上看似劝诫友人莫为功名劳神伤身,实际上蕴含了词人对仕途不顺、难酬报国之志的忧愤之情。《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于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麴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鹧鸪天•送人》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李白《行路难》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同此悲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正可说明悲愤的原因和实质。这首小令,篇幅虽短,但是包含了广阔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笔调深浑含蓄,举重若轻,不见用之迹而力透纸背,显示辛词的大家气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苏轼《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两句与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生动描绘主客乐而忘归的场景。(2)古人常用“鸥鸟”抒情言志,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3)杜甫在《客至》中,表达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之意的两句是“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语境进行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重点字:藉)(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重点字:盟)(3)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重点字:飧、樽、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最近几十年,一座座城邦被拆掉,在许多地方,四合院已经,或者作为废墟中幸存的古董被搬进了博物馆。许多从前四合院鳞次栉比的城市里,如今一根雕梁画栋都看不见了,建水人居然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但建水的落后并不盲目,建水知道它要如何在,如何好在,如何作为建水而不是他者在。建水周边,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赶上了时髦,。建水却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在云南的城邦中因守旧而,以致今天在云南省,人们要证实曾经在过一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手工、生活方式、人情味、口味……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CA.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B.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比起来中国的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C.与中国那些失去了历史的新城比起来,建水这个城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D.与这个看上去比较落后、充满沧桑感的建水城比起来,中国那些新城失去了历史(3)文中分别将建水比作“顽石”和“活化石”,这两个喻体是否可以互换?请说明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尤其是易错成语。答题时要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复位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所给的语句,结合语境选择应填的句子,可以用排除法进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运用修辞方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构成和语意表达的差异,说明理由。【解答】(1)第一空,“最近几十年,一座座城邦被拆掉,在许多地方,四合院已经,或者作为废墟中幸存的古董被搬进了博物馆”,从句中可知空缺处应表达四合院“已经消失”的语意,可选相应的成语有:杳无踪迹(或杳无踪影)。杳无踪迹(或杳无踪影):一点踪迹都没有。谓不知去向。第二空,“建水周边,与它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赶上了时髦,。建水却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从句中可知空缺处应基本义表达其他古城“拆除古建筑,建成现代化新城”的意思,据此可选相应的成语。示例为:焕然一新(焕然如新),面目一新等。焕然一新: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面目一新: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第三空,“在云南的城邦中因守旧而,以致今天在云南省,人们要证实曾经在过一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手工、生活方式、人情味、口味……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从句中可知空缺处基本义应表达建水因保留古建筑而与众不同的语意,据此可选成语。示例为:鹤立鸡群、与众不同、卓尔不群。鹤立鸡群: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2),因上段介绍建水古城,本段也是介绍建水,所以说明对象应保持不变是“建水”,补句主语是“建水”,AC主语都是新城,偏移话题主体,所以排除。BC两句都是表意重点都应该是后半句,与本段主题内容相一致。而B项“建水……失去历史”不符合文段含义,建水是保留了历史的。排除B。故选:C。(3)两个喻体的侧重点及所处语境不同,不能互换。“建水却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中用“顽石”作比喻,是赞美建水的“顽”。“顽石”的特点是坚固、稳定,以此比喻建水城在拆迁变革大潮中不随波逐流、坚定执着地守住城市原貌的特点。“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中的“活化石”作比喻,也是赞美建水,但侧重点不同,是“活”。“活化石”的特点是传承与再现,以此比喻建水在时代变迁中,作为古典生活文化载体的独特与珍贵。两句均以“石”为喻,体现建水的特点不同,选用的喻体自然不同,所以也就不能互换了。答案:(1)杳无踪迹;焕然一新;鹤立鸡群。(2)C(3)两个喻体的侧重点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