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1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2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3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4页
信用管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信用和信用资金运动本章要点第一节信用的内涵及其特征第二节信用资金运动第三节信用管理第一节信用的内涵及其特征一、信用内涵的界定二、信用的基本特征三、信用与市场经济四、信用与金融一、信用内涵的界定

社会学范畴上讲

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是一种广义的信用概念,它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经济学范畴上讲

作为经济和金融范畴的信用是一种狭义的信用概念,一般是指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二、信用的基本特征

(一)信用具有社会性首先体现在社会心理因素上其次,信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最后,信用的社会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二、信用的基本特征(二)信用的论理和文化特征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就信用的文化特征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二、信用的基本特征(三)偿还和付息是经济和金融范畴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征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的条件是到期要按时偿还本金,并支付使用资金的代价――利息金融通存在一定风险,以信用方式融通资金的风险更大,授信者不仅要考虑能否获得相应的利息收入,而且还要分析本金能否收入的风险三、信用与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发展导致信用活动日益发达的同时,形式日益多样化的借贷活动又极大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和信用的发达,其基础都是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制度是否健全;在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诚信观念深入人心,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管理制度,如完善的信息征集,信息披露,信用评估,失信惩罚等制度,这种信用环境保证了借贷活动的顺畅进行,有利于降低信用风险,实现通过信用活动扩大资金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目标,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四、信用与金融

广义上的金融内涵:资金融通的对象,即货币;资金融通的方式,即信用;资金融通的机构,即金融体系;金融市场,即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等。四、信用与金融

作为资金借贷的信用是从属于金融的一部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立运行轨迹;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同金融业的关系也是极为密切的。第二节信用资金运动一、信用资金的运动形式二、信用资金运动与经济增长三、信用资金流向和经济结构一、信用资金的运动形式

信用资金运动是指信用资金的运动过程及其形态变化;从本质上看,它只是表现为贷出和收回的运动。一、信用资金的运动形式

马克思的观点:“把货币放出即贷出一定时期,然后把它连同利息(剩余价值)一起收回,是生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运动的全部形式。”一、信用资金的运动形式

简化了的信用资金运动公式:

G——G’(G+△G)完整的信用资金运动公式:

PM

……P……W’GG’(G+△G)GG’WA二、信用资金运动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对信用资金运动具有制约作用随着经济迅速增长,信用资金运动规模会相应扩大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更多地占用资金从而加大了对信用资金的需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运行速度决定信用资金周转速度,说明经济增长对信用资金运动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增长对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便会日益讲求诚信二、信用资金运动与经济增长

信用的发达,诚信的社会环境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它是导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信用资金运动对生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同信用资金运动的关系极为密切信用属于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环节,因此,信用资金运动和属于分配环节的其他分配范畴都有紧密关系,特别是同财政分配关系犹为密切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消费情况的变化,对信用资金运动具有重要影响,消费规模的扩张和萎缩对信用资金运动会产生直接影响至于道德范畴的信用,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积极作用也是极为明显的三、信用资金流向和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决定信用资金流向,从而决定信用资金结构信用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节信用管理

一、信用管理的范围二、借贷活动的信用管理三、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管理四、专业信用管理机构一、信用管理的范围

信用内涵具有双重性:作为偿还和付息为特征的借贷活动属于道德范畴的资信的内容一、信用管理的范围

信用管理的范围:以借贷为内涵的信用资金管理,其着力点在资金管理上,通过这种管理确保授信认本及时收回资金,防范信用风险以道德为内涵的资信的管理,利用历史数据,通过资信调查、征信、评级等手段,正确评估受信主体的信用,其最终目的是为授信主体提供授信依据,防范信用风险,确保信用资金运动正常进行一、信用管理的范围

信用管理的两个方面的异同比较:管理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管理对象的范围有所不同信用管理的依据不同信用管理机构不同总之: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管理涉及的面较为广泛,远远超过作为借贷活动的信用管理一、信用管理的范围

信用管理的两个方面的异同比较:信用管理的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实际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不同内涵的信用管理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不同内涵信用管理的结果具有同一性二、借贷活动的信用管理

作为借贷活动的信用管理需采取下列措施:认真分析客观经济环境,防范系统性风险认真分析受信主体的经营状况三、作为道德范畴的信用管理

以资信为内容的信用管理,主要以下列方面进行:把诚信列入法律范围,建立以诚信为核心内容的法律环境利用经济利益杠杆加强信用管理把诚信与市场准入结合起来,加强信用管理加强社会诚信教育,树立诚信为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道德标准四、专业信用管理机构企业资信调查业(BusinessCreditlnvestigation)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企业资产调查企业(AssetsResearch)商账追收企业(DebtCollection)市场调查企业(MarketingResearch)四、专业信用管理机构资信评级企业(GreditRatingandEvaluation)保理服务企业(Factoring)信用保险企业(Creditlnsurance)信用管理咨询企业(CreditManagementConsulting)信用管理培训企业(CreditManagementTraining)第二章

商业信用与企业信用管理

第一节商业信用的内容及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

一、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2、商业信用在授信规模和方向上受到局限。3、商业信用具有期限短的特点。4、商业信用是加剧经济危机和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商业信用的载体—金融工具金融工具也叫信用工具,是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债务双方权利和义务,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商业票据

汇票本票

三、商业信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1、商业信用促进了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效益。2、商业信用加强了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比较固定的经济联系网络,从而有利于生产和流通的发展。3、商业信用可以较充分地发挥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4、商业信用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商业信用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经营过程的两个阶段来实现:

创业之初日常经营

第二节商业信用风险与成因分析一、我国的商业信用缺失状况商业信用缺失:是指未建立在信用交易双方自愿基础上的,不符合金融制度规范的,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信用形式。可以理解为一种非正常的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缺失表现:企业之间的购买活动对交易信息劣势方的欺骗表4-9:1999-2001年消费者投诉与处理

单位:件项目1999年2000年2001年合计153791430015207按行业分家用电器家用机械类日用百货类食品药品服务农用资料邮购其他按内容分质量价格虚假广告假冒伪劣商品计量欺诈骗销其他1451745545424811022773207543162310698631931511175132249921597704505144591281022442318739929945299123613952296324754456008102262804137183911428714189106195982477数据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00-2002“消费者投诉与处理”。2001年统计口径与1999、2000年略有差异。二、商业信用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

企业资金损失的风险企业资金链断裂的系统风险

三、商业风险的成因分析(一)外部原因1、市场竞争压力大2、缺乏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3、法律法规不完善4、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二)内部原因1、企业信用意识缺乏2、企业经营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3、信用风险管理能力低下第三节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重点及措施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广义: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以筹资或投资为目的的管理活动都属于企业信用管理范畴。

狭义:企业为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而进行的以信用销售为主要管理内容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收回的管理。)本文中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二、企业信用管理的目标力求企业在实现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低至最低,使企业的效益和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①成功销售平衡等式最大销售(包括大量的赊销)+及时付款+最小坏账=最大利润②一般销售的平衡等式低销售+(快或慢)付款+零坏账=低利润③较差销售的平衡等式低销售+慢付款+零坏账=负利润+现金流量的不足④最差销售的平衡等式最大销售额+缓慢付款+较高坏账=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破产三、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信用销售1.信用销售的产生与发展早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信用销售。近代的信用销售源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北美大陆的开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信用、商品信用销售和信用管理(CreditManagement)则发源于1830的英国和1937年的美国,其标志是征信(CreditConsulting)公司的出现。

2.信用销售的内涵界定信用销售是企业或支持企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产品买主提供信贷的一种销售,即在信用销售方式下,销货企业无法立即收回货款,其一部分资金被购货企业短期占用。信用销售不仅仅包括生产企业的直接向企业客户或消费者个人进行销售,也包括生产企业将一定数量的产品委任给代理商,由代理商进行销售。3.信用销售的条件成熟的信用销售是在如下四个条件下形成的:

买方市场卖方组织的销售过程合理回报下的厂家或商业银行资本支持合法强制购货客户如约付款的机制4.信用销售的形式

最常采用的产品信用销售是开户式(OpenBookCredit)的信用销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种挂账形式的信用销售。5.信用销售的作用与意义有利于产品质量较高并有资金支持的企业生存,并逐渐将管理水平低下的企业淘汰出市场有利于扩大内需市场利于培养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观念,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6.信用销售的金融性信用销售的金融性,是指信用销售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的信用活动,而且这种信用活动大多得到了金融机构的支持。无论是从信用销售的目的,还是从信用销售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信用销售都具有金融性。四、健全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的措施1、明确企业的信用管理职能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利用征信数据库开拓市场2、建立适合中国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一个良好的信用组织,必然符合如下几点标准:信用管理人员在技术上能提供专业的观点;在利益上能独立于销售业绩奖惩而提供中立的观点;在权责上能在大多数情况下与销售协调关于风险的观念冲突;在操作中能被企业的大多数部门接纳。企业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

信用管理决策机构信用管理专业部门相关业务部门(市场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3、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政策企业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时,必须坚持两项基本原则:

稳定性原则,即信用管理政策条款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灵活性原则,即信用管理政策还要有一定的可预见的伸缩空间,以确保执行时的适当灵活性。企业在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时应考虑以下四类因素: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企业的内部因素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政策与企业客户有关的因素

4、实施企业信用全程管理所谓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就是在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都对企业信用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企业信用全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企业信用全程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事前管理)授信管理(事中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事后管理)收集客户信息进行信用分析制定授信计划信用政策客户选择确定授信额度授信收回(1)事前管理-客户信息管理一般情况下,客户信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按业务流程,搜集可能得到的客户有关信息并以填写相应的客户信息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而后,整理企业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建立客户档案。最后,企业信用管理部门还要对最终形成的包括所有客户全部信息的档案进行日常管理,做到随时更新,没有错误和遗漏。(2)事中管理—授信管理授信管理的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制定授信计划明确信用政策客户选择确定授信额度授信收回第一步制定授信计划授信计划是企业对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可能发生的授信活动的预算,其内容主要包括:

授信额度总量现金回收目标现金回收预测第二步明确企业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针对授信活动(主要是赊销行为)制定的一系列业务管理原则、标准和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

信用标准指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

一般而言,制定信用标准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竞争对手的情况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用户的资信状况信用条件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收账政策

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第三步客户选择指企业对客户授信申请的审核与批复。

根据特征分析技术,对客户的特征进行分析,以决定是否接受客户的授信申请。

审查客户的付款纪录,调查企业是否存在商业上的纠纷,对于新客户,企业授信管理部门还应取得第三方出具的资信证明书。客户的经营情况、资金实力、资产负债情况、资本与利润的增长情况也是企业授信管理部门审核的重点。第四步确定授信额度设定授信额度主要根据以下两方面:

付款风险的高低客户信用需求量的大小通常情况下,授信额度与付款风险成反比例关系,与客户的信用需求量成正比例关系,在不存在付款风险的情况下,授信额度的限额便是客户的信用需求量。在具体工作中,确定新、老客户授信额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对于企业的新客户,可以利用以下方法确定授信额度:同业比较法初次限额法销售预测法信用限额=全年销售目标×货款回收期(月)/12(月)对于老客户,可以利用营运资金模型确定企业的信用额度,此模型分成两个阶段,即营运资产计算和资产负债比率计算。①营运资产计算其中,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净资产即为企业自身资本或股东权益。②资产负债比率计算

…………………A

……B

…….…………C

……………..D

评估值=A+B—C—D③信用限额的计算将前面的营运资产和评估值加以综合考虑,即可计算出客户的信用限额。具体方法是每一个评估值都对应一个百分比,以该百分率乘以营运资产即得出了信用限额。问题的关键是营运资产百分比的确定,这是一个经验性数据,评估值代表了评估的信用等级,在不同的等级上,可给予的营运资产百分比是不同的,这是专业分析人员在大量经验基础上获得的重要数据。针对不同的行业,百分比有所不同,需要专业研究人员加以认真总结确定。④信用额度调整第四步授信额度的收回签订合同、办理转账并不是授信业务的结束,资金转账后,企业还要对客户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及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跟踪和调查,以保证授信额度的最终收回。

(3)事后管理-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尚未收回之前,应收账款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没有完善和系统的管理措施,这些应收账款就有可能出现无法按时收回的风险,从而阻碍资金在企业内部的正常流动,直接影响企业销售利润。应收账款管理也就成为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广义的应收账款管理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债权成立开始到应收账款到期日这段时间的管理,即合同期内的应收账款管理;第二阶段是应收账款到期日后的账款管理,也即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

狭义的应收账款管理则仅仅包括第一阶段的应收账款管理,而把第二阶段的应收账款管理视为商账追收。

文所讲的主要是狭义的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是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持有水平。所谓合理控制企业应收账款的持有水平,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信用销售的最佳额度。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信用额度的最小成本法来推算企业应收账款的合理持有水平。与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相关的四种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短缺成本。其中: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水平越高,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就越高,短缺成本越低。持有应收账款的成本示意图

总成本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短缺成本在企业信用管理实务中,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应收账款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账龄分析。所谓账龄分析,就是将应收账款的收回时间加以分类,统计各时间段内支付或拖欠的应收账款情况,从而监督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支付进度,对不同的时间段内的逾期账款采用不同的对策,衡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第三章银行信用与银行信用管理第一节

银行信用的特征及其在资金融通中的地位一、银行信用的基本特征

广泛性

间接性综合性二、银行信用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结构中,银行信用是工商业外源融资的最重要的渠道

在我国经济运行中,银行信用一直是最基本的资金融通形式:商业信用不发达

股票市场发展不规范

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

三、银行信用结构的转型

企业贷款为主转向以对个人贷款为主

大量企业到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金商业银行开始积极拓展零售贷款业务二战之后消费者个人收入水平增加,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第二节

银行信用风险和信用危机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与种类(一)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由于借款人和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

(二)银行信用风险的种类

1.违约风险2.不确定性风险3.追偿风险二、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

信用风险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函数信贷风险与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互动效应三、银行信用风险的关联性

(一)银行信用风险会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混乱,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甚至使社会陷入恐慌,极大地破坏生产力。

(二)银行信用风险会导致实际投资风险增加、收益水平降低、整个社会的投资水平下降。

(三)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四、银行信用风险导致信用危机的深化

银行信用风险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其他信用形式上面,具有很强的社会传递性和发散性

消除商业银行信用危机的负面性的措施强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操作

最后贷款人、审慎监管以及存款保险等制度安排

第三节

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因素

一、商业银行加强信用管理的金融背景(一)新巴塞尔协议的影响资本金约束的范围拓展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三大风险一系列新的衡量信用风险的方法

(二)国际银行业面临转型考验银行传统的业务收入存贷利差逐步萎缩

信用风险趋于上升,不良资产增加

银行资产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

(三)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带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加剧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速

金融衍生产的高杠杆、高风险的特点第三节

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因素

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一)风险的识别(二)风险的衡量标准法(StandardizedApproach)内部评级法(InternalRatings-BasedApproach)(三)风险的监督第二支柱“监管检查”和第三支柱“市场约束”

(四)风险的控制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风险的平衡,即损失和收益的平衡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要同时兼顾两个标准二、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

(五)风险的调整全称为风险调整业绩,是指商业银行通过某种测量方法对银行不同部门、产品和客户间的收益情况进行科学的衡量。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要素

(一)客户授信整体风险1.客户的整体评价

2.客户的风险域3.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二)信用风险平衡

1.商业银行在银行层面上对损失的控制运用风险值VAR(ValueatRisk)和风险资本值CAR(CapitalAtRisk),对商业银行资本抵御和消化损失的能力进行判断和衡量。

2.商业银行在客户层面对损失的控制客户授信限额

(三)统一授信四个统一:授信主体统一、授信客体统一、授信标准统一和授信业务管理统一

第四节

银行信用管理方法的发展

一、古典信用分析方法

(一)专家制度“六C”即品德、能力、现金、抵押品、经营环境和控制(二)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

Z评分模型:一种多变量的分辨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案例进行统计分析,选择一部分最能反映借款人财务状况,对贷款质量影响最大、最具预测或分析价值的比率,设计出一个能最大程度地区分贷款风险度的数学模型,对贷款申请人进行信用风险及资信评估。

Z评分模型建立步骤第二代模型信用评分模型-ZETA模型二、现代信用分析模型

KMV公司的信用检测模型(CreditMonitorModel)为了通过解决上市借款企业股东归还贷款的动力问题来解决银行贷款的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两个关系:企业股东市值与它的资产市值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企业资产市值波动程度和企业股东市值的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求出借款企业的资产市值P以及它的变动程度σ算出借款企业的预期违约频率(EDF)

KMV模型建立在当代公司理财理论和期权理论基础之上,可对所有公开上市的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量化度量和分析二、现代信用分析模型

CreditMetrics

模型用于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这样的非交易性资产的估值和风险计算

利用(1)借款人的信用等级;(2)下一年度里评级发生变化的概率;(3)违约贷款的回收率;(4)根据贷款(或债券)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价差和收益率就可能为任何非交易性贷款(或债券)计算出一组假想的P和σ计算出个别贷款和贷款组合的受险价值VAR值本章小结

银行信用概念和特征银行信用风险的种类银行信用风险的关联性信用风险管理要实现的五大目标信用风险管理的三大要素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方法本章关键术语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风险风险域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信用风险平衡信用风险分析专家制度Z评分模型ZETA评分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本章复习思考题

1.

试分析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在社会资金融通中的地位。2.

在我国的资金融通领域,银行信用处于什么地位?3.

银行信用结构发生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

如何理解银行信用风险概念?银行信用风险包括哪些类型?5.

银行信用风险为什么具有关联性?银行信用风险与社会信用危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6.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的目标与因素是什么?7.

分析说明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及其演进。第四章

消费信用和个人信用管理

本章结构第一节

消费信用的范畴和理论基础第二节消费信用与个人信用管理的内在联系第三节建立与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第一节

消费信用的范畴和理论基础一、消费信用的范畴是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主要有分期付款和消费贷款两种形式。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货物时先取货,再分期缴款;消费贷款大多采取信用放款或抵押放款的方式,如银行小额贷款、典当及高利贷者的贷款等。

二、消费信用的应用形式(一)按照提供信用机构的性质,可以将其划分为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零售信用:普通赊欠账户、零售分期付款信用、零售循环信用、专业服务信用。

——现金信用:分期付款式信贷、开放循环式信用工具。

(二)按用途划分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和非住房贷款两大类。(三)按保证划分可分为,担保贷款和信用放款。

三、经营消费信用的主要机构

零售商

专业消费信用机构商业银行四、消费信用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一)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二)经济增长理论(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四)持久收入假定和生命周期假定第二节消费信用与个人信用管理

的内在联系

一、消费信用的风险分类1、系统性风险2、非系统性风险

二、消费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1、非对称性信息理论与消费信用风险2、成本论与消费信用风险

三、降低消费信用风险的制度安排—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降低消费信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

“失信惩罚机制”使违信成本大大提高

第三节建立与完善我国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

一、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内容

个人资信档案登记制度个人资信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个人信用风险转嫁机制

二、我国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一)有利条件: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制定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地方性征信网络的形成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即将运行

(二)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

缺乏相关法律支持

条块分割,发展不平衡

社会信用环境不佳

(三)上海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启示1、上海个人征信系统概况2、上海个人征信系统的形成、运作机制3、运作经验4、取得成效5、启示与思考

上海个人征信系统概况1999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上海市信息办公室出面,联合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信息中心、上海市中汇金融外汇咨询有限公司、上海隶平事业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成立了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形成包括15家商业银行和上海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上海分公司、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内的上海联合征信系统。上海个人征信系统概况

该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①提供个人的银行信用状况,包括贷款及偿还和信用卡透支及付款情况等;②提供个人的社会信誉情况,包括法院诉讼、欠税和欠费等情况;③提供个人的商业信用情况,包括赊销和付款记录。上海资信公司的信息库每月更新一次,重要数据及时更新,所有正面的个人信用信息将被长期保存,负面信息的最长储存期限为7年,超过储存期限的信息将被及时删除和销毁。上海个人征信系统的形成、运作机制

实行央行与政府的联合办公,形成有力的推动机制建立理事会,形成协调议事机制法规先行,建立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央行督办制,形成强制性保障机制实行征信业务有偿运作机制建立从同业征信向联合征信过渡的逐步扩展机制运作经验

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立法的支持先易后难,小步前进的战术取得成效

建立一个较为真实、有一定覆盖面的数据库。

个人信用查询系统的建立为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提供了有力保障。信用报告个人查询服务的推出,进一步规范了征信服务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居民遵守信用、维护信用的意识和理念。启示与思考

区域化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为消费信用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制度保障。

上海模式印证了政府和主管部门推动下的企业化运营方式在征信机制建设初期可行。从同业征信到联合征信形式的转变说明了成员制联合征信机制对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比较有效。三、建立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的具体设想(一)个人信用征信体系的建立

——关于征信机构的经营模式(1)政府主导模式(2)市场主导模式(3)银行协会支持下的建立模式(4)政府支持下企业自建的建立模式(5)引进国外技术和运行模式,组建合资的征信公司政府主导模式

个人信用信息主要由国家央行和政府出面,由中央银行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个人信用登记系统。征信机构成为服务于公共利益、服务于政府政策目标的非赢利性组织。征信机构加工的个人信用信息产品主要供银行内部使用。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是这种模式的实践者。

市场主导模式

美国模式。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成立信用信息经营公司——信用局。信用局的出现完全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是随着个人消费信用业务快速发展,业务量急剧增大,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个人信用信息共享的需求扩大而出现的。在美国个人信用征信机构的发展中,美国几百家征信公司互相竞争合并,优胜劣汰,终于剩下3家大的公司,主要是益百利(Experian)、Equifax公司和环联(TransUnion)公司。银行协会模式

代表是日本的个人信用信息中心。1973年,日本第一家个人信用信息中心在东京成立。该中心由一个银行家协会发起,主要为地区性的会员机构提供服务。随着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1988年10月17日,信息中心与其它的24个银行家协会联合。合并为日本银行家协会下的一个单位,为2002家会员机构提供服务。现在,日本国内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情况的机构主要有3家。它们基本上是按照行业划分的,即银行系统的“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邮购系统的“信用信息中心公司CIC”以及消费金融系统的“日本信息中心JIC”。政府支持下企业自建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质是,结合中央银行统一指导方式和企业自建自营数据库两种模式,由政府组建和管理,但公司完全采取市场化运作。我国第一家个人资信公司——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建立的。

组建合资的征信公司

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利用国外100多年发展个人征信系统的成熟经验,培育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产品市场,带动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产品经营企业。

——我国征信机构的模式选择通过对上述各种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发展的条件现阶段我国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宜采用政府主导模式。(二)建立个人信用评估体系1、建立信用评分系统的理论前提

所有的授信系统都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未来(至少是短期)的情况总是与最近一段时间内的情况相仿。所有授信系统的目的在于,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尽可能地扩大信贷规模。所有的授信系统都认为,人们的贷款行为(人类的其他行为其实也是一样)无法用一个固定的因果关系模型来衡量。在所有授信系统中,申请人风险程度的确定过程与消费信贷机构可接受风险程度的确定过程是彼此分开的。2、信用评分系统建立的步骤(1)选择具体的客户群(2)定义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3)获取数据抽样(4)将数据转化为电子格式(5)数据分析(6)推导被拒客户的行为(7)属性分类及分值加权计算3、信用评分体系建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1)人口漂移(2)个人信用动态变化(3)信用评价方法中指标的选取(4)留酌情处理权(5)拒绝推论(6)信息缺失(三)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1、修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2、制定关于征信数据开放和规范使用征信数据的法律法规3、完善配套法规制度建设第五章

国家信用与公债的信用管理

本章结构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二节国家信用风险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家信用的内涵内涵:国家信用(也称财政信用),是以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如发行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财政统借统还外债等;二是国家运用信用手段供应资金,如以有偿的方式安排的某些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家信用的内涵(一)西方经济学对国家信用问题的认识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穆勒都反对公债的发行萨伊把公债的立足点植根于政府与人民的信用关系上,这是他的信用理论的独到之处,正因如此,他对政府的不信任就反映在他对持有公债的否定态度上。凯恩斯肯定了公债发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家信用的内涵(二)国家信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是国家财政的需要2、由于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3、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家信用的内涵(三)国家信用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国家信用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他说:“国家对借入资本每年要付给自己的债权人以一定量的利息。在这个场合,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书。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花掉了。……”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一)国家信用的两种形式1、国家筹资信用形式发行政府债券,如国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国际债券等;借款,包括国外借款、国内政府间财政借款;存款,如邮政储蓄、有偿吸收社会保险基金等。2、国家投资信用形式债务资金的有偿投放;财政有偿性支出,如各种财政周转金、基本建设拨改贷、小型技改贷款等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二)我国国家信用形式1、从财政收支看(1)财政收入信用发行政府债券借款存款社会保险基金(2)财政支出信用财政有偿投资(债务资金运用)财政周转金小型技改贷款基本建设拨改贷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二)我国国家信用形式2、从信用层次看(1)中央财政信用财政部信用(主要指国债)财政部委托信用(中央各部门发行的专项债券;基本建设拨改贷)(2)地方财政信用各种形式的周转金;预算外专户存储;地方公债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国家信用的基本特征(一)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相比较所具有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2、政策性3、计划性4、稳定性5、广泛性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国家信用的基本特征(二)国家信用与其它财政范畴相比所具有的特征

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一)公债中央公债(简称国债)公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一)公债按发行的地域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按发行的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国债)和地方政府公债;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国债、长期公债;按公债的流动性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按举债的方式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二)国债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经济主体承担一定行为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导致政府有了国债收入。因此,经济界有这样的说法: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同时,国债是一种借贷,属于信用关系。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二)国债按契约形式分:债券型国债(国债券)和非债券型国债(政府间借款、财政透支等);按发行地域分:国内国债和国外国债;按购债意愿分: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按计量单位分:实物国债和货币国债;按利率决定分: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按流通条件分:流通国债和非流通国债;按使用方向分:一般国债和专项国债。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三)国库券国库券是一种可转让公债,是短期国债的最主要形式,期限有3个月、6个月、9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其面额多样,可大可小。国库券一般不记名,不按其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而不载明利率,但出售时按票面金额打一定折扣发行,到期按票面金额足额还本。

第一节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五、国家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国家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国家信用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需要3、国家信用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益4、国家信用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节国家信用风险

一、国家信用风险的类型1、国债风险。2、财政周转金形成的风险。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第二节国家信用风险

二、国家信用风险的特殊性(一)国家信用风险具有隐蔽性(二)国家信用风险程度与政府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同方向变化(三)国家信用的可持续性与国家财政风险程度反方向变化(四)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五)国家信用风险一般不会剧烈爆发

第二节国家信用风险

三、国家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首先,国债发行规模过大,未清偿国债余额过多,将会给未来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债规模不合理会导致通货膨胀。政府举债规模持续增加,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若规模超出了现实经济可以承受的水平,则会带来通货膨胀预期。再次,国债流通可能会将资源排挤出商业领域,即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最后,国债的偿还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一、国家信用管理的特征1、国家信用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2、国家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国债的管理3、国家信用管理是分阶段的管理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衡量内债发行风险时的因素:内债发行规模与国债投资者投资能力的适应程度:国债应债率(国债累计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衡量内债发行风险时的因素:内债发行规模与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适应程度:国债负担率(指一定时期的国债累计余额占GDP的比例,国债累计余额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国债规模的最高警戒线。)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衡量内债发行风险时的因素:内债发行规模与财政偿债能力的适应程度:财政收入偿债率(指国家用于偿还内债债务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衡量内债发行风险时的因素:内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支出之间的适应程度: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支出的比例)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策略:定量分析法数理手段法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外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外债发行规模风险调剂指标:偿债率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一指标保持在20%为宜,最高不要超过25%。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外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外债发行规模风险调剂指标:负债率负债率是指一国对外债务的负担程度。具体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负债率,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大致有四种观点:四种观点外债余额占同期商品及劳务出口外汇收入额的比重,一般应保持在100%左右;外债余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不应超过20%;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年末利息支付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一般应控制在3%以内。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外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外债发行规模风险调剂指标: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与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一)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外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2)外债规模风险管理的思考外债和外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需要的经济资源,它提供了一种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国际资本寻找出路和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资金和技术,这两方面的结合是顺乎潮流、强国富民的好事。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债务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鉴于历史的教训,我们对待外债规模应该始终持谨慎的态度。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二)国债发行结构风险管理国债发行结构风险管理是指国债发行人通过合理确定发行条件的不同组合和量的比例,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就实践而言,国债品种单一、利率偏低、期限比较集中、币种不够对称,构成了当前国债结构风险的可能性因素。因此在对国债结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推进品种结构多样化、利率结构基准化、期限分布平缓化、币种结构相关化,应是目前可取的积极对策。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二、国债发行管理(三)国债发行风险综合管理实证分析表明:投标竞争不足、利率定价偏高、投资主体弱小、市场准入较严、政策告示不强,是形成当前国债综合管理风险的潜在因素。对策论研究结果证明:分布推进发行方式竞争化、利率水平市场化、投资主体机构化、市场准入宽松化、公开操作告示化、债务管理规范化,应是一种合适的市场化推进方式。事实上,多重价格竞争、二次加权定价、基数均衡曲线、充分预示信息,均为化解发行风险提供了综合分析的技术手段。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一)流通规模管理

1、国债流通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国债流通规模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绝对指标有:国债流通规模=国债自营买卖交易额+国债代理买卖交易额国债自营买卖交易额=国债自营买入额+国债自营卖出额国债自营库存=国债自营买入额-国债自营卖出额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一)流通规模管理

1、国债流通规模的衡量指标相对指标有:国债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国债累计发行规模

×100%

国债余额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国债余额×100%

证券国债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全社会证券流通规模×100%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一)流通规模管理

2、国债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量的影响处于准货币地位的流通国债的换手对货币流通量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弥补货币流通量的不足,帮助物质商品实现其社会价值;二是排挤信用货币量,引发通货膨胀。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一)流通规模管理

3、国债流通规模的临界值在考虑这一问题时通常考虑的四个关键性的指标有:国债流通率、国债余额流通率、证券国债流通率、流通国债需要的货币量。因为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债流通的这一过程和主要方面,同时又具有简洁、便于业务部门进行实际操作的基本特点。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二)国债流通结构管理1、国债收益率曲线和流通结构管理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在某一点上一组上市交易的国债收益率和它们剩余期限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曲线。通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所形成的国债收益率,反映市场利率的期限结构,揭示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推动流通市场发展,并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进行利率调控和市场风险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二)国债流通结构管理2、国债流通期限结构管理总体来看,一个国家政府债券的流通期限结构的特点是由很多因素形成的。如国民储蓄的特点、投资者的构成、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金融体系的特点、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等等。一个合理的国债流通期限结构的特点是长期、短期、中期国债相结合,品种丰富,各期限国债相互搭配、相互补充,形成一体化的流通品种系列。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二)国债流通结构管理3、国债曲线管理的流动性效应分析国债曲线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期限从而改变国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膨胀性或紧缩性的影响。国债期限的流动性效应的传导过程可表述为:

国债的流动性程度变动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

经济活动水平变动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二)国债流通结构管理4、期限结构与国债流通规模的相关性分析(1)中长期债权所占比重的高低是制约国债流通规模的主要因素;(2)中长期债务的“中间段”可能形成国债流动市场交易量的峰值;(3)持续转期的债务规模也可能制约国债交易规模。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三)国债流通品种结构管理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无记名式和记账式三种。其中凭证式国债为非流通国债,后两种为可流通国债。流通国债与非流通国债的结构关系可以总结为:可流通国债是国债的主要品种,非流通国债是国债的重要补充和组成部分。可流通国债规模过小以及流通国债与非流通国债的比例失调,会对市场交易规模、市场流动性等将产生不利影响。这构成了国债流通品种结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四)国债投资者结构管理

国债投资者即国债持有人,指在国债二级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个人、各种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和外国投资者。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债券的主要投资者是各种机构投资者,如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管理人、银行。这样的国债投资者结构是健全的国债市场的重要标志,其优点有三:一是基金长期持有国债,有利于市场稳定;二是银行持有国债可以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实行招标或承购包销等市场发行方式,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三、国债流通管理(五)国债流通风险综合管理除了关注对流通规模、流通结构的管理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国债市场交易技术、交易方式、市场体系的布局与构建以及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风险管理,以建立完整、全面的国债流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债流通市场的交易规模,增进市场容量,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在广度、深度上的提高,充分发挥国债流通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就实践而言,做市报价、库存头寸、非对称信息、市场分割、监管缺陷,构成了当前国债流通综合管理风险的可能性因素。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四、国债使用管理(一)国债使用风险1、国债使用决策风险2、国债使用管理风险3、国债使用道德风险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四、国债使用管理(二)我国国债资金使用状况我国自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从1998年到2002年,中央财政在5年内累计增发6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共计6600亿元。这些增发的国债资金主要投放到以下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水利和生态项目、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教育设施、城市环保项目。据测算,1998-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8%、7.1%、8%、7.3%和8%,其中国债项目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四、国债使用管理(三)国债资金运行中的问题1、国债资金使用分散,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2、挪用或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国债项目资金3、国债项目前期准备不足,工程预算严重超支4、建设项目单位财务管理弱化现象普遍存在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四、国债使用管理(四)加强国债资金管理,控制国债资金流向,调高国债使用效益严格国债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完善国债建设项目管理;全面提高建设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一)国债偿还规模风险管理国债偿还规模包括两个概念,即某年的国债还本付息额和国债余额。1、国债偿还规模风险指标分析(1)国债偿还规模增幅与中央财政支出增幅的比较(2)国债偿债率分析(3)国债依存度分析(4)国债负担率和国债应债率分析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一)国债偿还规模风险管理

2、管理重点实证分析表明,中央财政集中度偏低、税制无弹性、进口额增长速度较快,是影响偿还规模风险的潜在因素。而对策论研究表明,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的集中比重,增强税制弹性,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消除潜在隐患的基本对策。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二)国债偿还结构管理

1、国债偿还利率结构管理(1)影响国债偿还利率的因素:首先,市场利率水平是影响国债利率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借贷资金的供给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影响国债利率结构的因素是国债品种。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二)国债偿还结构管理

1、国债偿还利率结构管理(2)国债偿还利率结构风险管理:为了建立合理的国债偿还利率结构,必须逐步实现国债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国债供求的变动要能及时通过国债利率的升降反映到整个融资领域和投资领域,利率的变动要能迅速地反作用于货币供求;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意图要能有效地通过国债利率的变动作用于各投资主体和融资主体,借以实现预定的政策目标。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二)国债偿还结构管理

2、国债偿还期限结构风险管理合理的国债期限偿还结构关键在于调整好国债发行期限结构。在总量上控制国债发行规模的同时,还要促进其期限结构的合理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扩大短期国债的发行;重视长期国债的发行;适当调整中期国债的期限设计。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三)国债偿还风险综合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国经验表明:一国出现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重新安排常常是由于国债不当而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几乎总是包括建立偿债基金、削减财政赤字、调整利率和汇率,加上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腾出用于偿还债务的有关资金。但是过度的债务紧缩却又使经济恢复增长的时间延长,推迟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于这个原因,债务偿还和宏观经济的全面平衡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三)国债偿还风险综合管理理论研究显示:建立以基金的提取、存储、管理和运用为手段,通过对已有债务的合理调整,从而达到确立债务信誉和加强财政后备为目的的偿债基金,具有偿付、减债、调节、增值和担保的优势,它的成功运作有利于形成以债养债的机制。

第三节国家信用管理

五、国债偿还风险(三)国债偿还风险综合管理实证研究表明:由于国债作为一种特殊的政府借贷行为,无论是从社会应债能力角度或是从政府偿债能力角度来看,都存在一个适度债务规模的要求问题。偿债规模及其增长速度与中央的财政收支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偿还风险的综合管理,重点应消除隐性赤字和结构性赤字的压力,坚持财政周期性平衡与结构性平衡并举的方针,强化债务余额管理,实现债务经济的稳定性。

第六章证券信用和金融工具

的信用管理

第一节证券信用的内涵和

资金证券化趋势

一、证券信用的内涵(一)有关证券本质证券作为一种虚拟资本,在运动中有如下特征:1.收益性2.流通性3.公开性4.风险性(二)信用制度与证券信用二、股票和公司债券

(一)股票概述股票是股份公司为了筹集资本,向社会公众发行、由股东持有的一种证券,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证明其所入股份的所有权证书。股票所代表的资本是股份公司资金的一部分。(二)公司债券概述公司债券是公司为了筹措资金而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一种证券,是发行公司对债券持有人在约定期限内按票面金额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债券表示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三、证券信用的保证条件

股票、债券等证券信用工具,是直接代表现实资本并始终与现实资本共存的虚拟资本,虚拟经济的发展最终要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保证:从微观上看是公司的较高素质从中观上看是证券市场的诚信环境从宏观上看则是一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状况四、资产证券化趋势

资产证券化是将已经存在的资产“集合”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若干单位”证券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资产证券化是将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持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其风险与收益进行重组,创设可以在证券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

第二节证券信用的流动性

和证券价格

一、证券的流通和转让(一)证券流通与证券信用(二)证券流通市场(三)证券交易方式二、证券的市场价格证券的市场价格是证券在流通市场上进行交易的价格是证券买卖双方供求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决定证券市场价格的因素

(一)决定证券市场价格的基础性因素i为证券的存续期,Ai为证券预期每年的股息或债息收入,R为市场利率。虚拟资本的价格取决于预期未来收益A和市场利率R。

(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的其他因素

1、宏观经济状况2、证券投机3、利率与货币供给此外,汇率、税收等财政金融政策以及公司增资配股、除权除息等公司性行为也会对证券市场价格产生一定影响。第三节证券信用的风险

一、单一证券的风险信用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

二、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政策风险利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市场风险监管风险

三、证券信用风险和金融危机

(一)证券信用风险的原因分析

1.内部动因

2.外部作用(二)证券信用风险与证券泡沫(三)虚拟经济膨胀与金融危机第四节证券信用管理

一、证券信用管理的基本特征(一)理念创新——构建证券市场诚信道德理念

1.加强全民的诚信道德建设

2.提倡各行业制定行业内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3.发挥道德舆论的监督作用(二)制度创新——完善证券市场信用制度建设

1.对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2.完善证券市场法律监管制度

3.完善证券市场运行制度二、信息披露制度

(一)实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二)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与内容三、证券评级制度

(一)建立证券评级制度的必要性(二)建立证券评级制度的原则要由自愿性评级逐步向强制性评级推行要保持证券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规范证券评级指标体系要明确证券评级机构的职责,提高其服务水平本章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证券信用的内涵?2、如何理解证券信用的流动性和证券价格的关系?3、证券信用风险有哪些?有何危害?4、证券信用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加强证券信用管理?第七章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文化与教育不良信用惩戒体系制度和法制体系监管体系信用管理与服务行业

第一节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的内涵与构成

一、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内涵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是由信用立法与执法、信用管理行业运行惯例与约定、社会信用行为与道德规范、不良信用惩罚机制、教育等多个子体系共同作用,交织形成的社会机制。

二、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

(一)信用管理与服务行业

1.信用信息管理机构

2.专业化的信用评价机构

3.深层次的信用服务机构

(二)监管体系

1.行业监管部门2.中央银行3.民间机构

(三)制度与法律体系

1.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所需要的法律环境2.国外建设信用制度与法律体系的经验二、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构成(四)不良信用惩罚机制(五)信用文化与教育1.信用文化2.信用管理教育第二节建设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的必要性

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来讲是适应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是整顿市场秩序、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保障信用交易健康发展、建设信用经济的根本举措。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经济交易方式与手段走向成熟、扩大并创造市场需求、促进市场繁荣、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节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质

一、信用秩序的建立是利益关系协调的过程和结果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三、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整顿市场秩序治本之策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