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浙江省杭州市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师大附中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人、审题人:高二备课组命题时间:2023年10月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材料二: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材料三: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器,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4.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答案】1.D2.C3.B4.①乡土社会的特点: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②乡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是写独特性的“乡恋”色彩,二是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③乡土情结的类型:归隐山林,思念故乡,衣锦还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D.“就只表现于在当地内部人之间”错,原文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强调的是信任产生于熟悉,但并不能说这种信任只限定于当地内部人之间。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强加因果,原文“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而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B.“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错,原文是说一般“乡土作家”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的不同点在于,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土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D.“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于文无据,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据和论点关系的能力。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梳理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分析材料一,第一段“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提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第二至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分析乡土社会由地方性产生了熟悉性;第五至六段“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分析由熟悉性产生信任性。据此概括出材料一主要论述乡土社会的三个特点,即地方性、熟悉性、信任性。分析材料二,第一段举例证明“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第二段“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对比举出乡土文学的两种表现,一种有独特性的“乡恋”色彩,另外一种是莫言为代表的书写恒定性的理想家园。分析材料三,首段总写,提出乡土情结的类型,第2至4段分别分析三种类型: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娃的心,娃的胆陈忠实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肺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注】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当时给新兵团作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你妈能舍得你当兵?”“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你爷呢?”“俺爷听俺爸的主意。”“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俺爷说俺爸主意正。”“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宽?地宽,没有娃的眼宽。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三娃。”“哪个三字?”“一二三的三字。”“改成‘山’吧。”“好。”“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山娃记下了。”……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有删改)【注】乡党:老乡。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6.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7.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8.下面二个片段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读者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娃的兵娃的胆》: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答案】5.C6.D7.(1)“娃”的称呼说明战士还小:“三娃”是家中老三,本该在家中受宠;“山娃”顶天立地,是司令对小战士如山一般高大有力的嘉许。(2)从三娃到山娃,称呼从具体的家庭里的孩子,到关中乃至中华儿郎。称呼的泛化,使人物更具一种代表性。(3)“山娃”还代表了要将秦岭压到侵略者头上的誓愿,表达了关中军人坚定的战斗信念和勇毅的战斗精神。8.(1)写法:《百合花》以女性(“我”)的视角,详写新媳妇缝补衣服破洞,略写战士之死。《娃的兵,娃的胆》以男性(司令)的视角,直接描写山娃以军旗与敌人拼死的惨烈画面。(2)效果:《百合花》的描写,让读者与新媳妇的情感一同压抑,痛惜于战士的牺牲,表现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娃的兵,娃的胆》的描写,让读者与司令情绪共鸣。对山娃的牺牲,既痛惜,更自豪。以此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分析错误,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分析错误,“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有误,突出的是抗战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依据原文“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可知,在此次战役中,从悬崖峭壁顶上跳进黄河的是年龄还很小的战士;再依据“‘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和“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可知,“三娃”是家中老三,并且英勇牺牲的三个人里包括“三娃”;依据原文“改成‘山’吧。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可知,“山娃”是司令对小战士如山一般高大有力的嘉许,希望他坚强勇敢。(2)文中称呼由“三娃”变成“山娃”,说明这个人物在司令眼里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关中乃至中华具有代表性的整体,是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3)依据原文“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可知,“山娃”这个称呼代表着一种精神力量,他们有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关中军人坚定的战斗信念和勇毅的战斗精神,彰显了以三娃为代表的中华好儿女的家国情怀。【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1)写法上,视角不同:《百合花》以女性(“我”)的视角,描写了新媳妇专注缝衣服的情境,详写媳妇补衣服破洞,“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没有对牺牲的战士做直接描写,属于略写。《娃的兵,娃的胆》以男性(司令)的视角,直接描写山娃以军旗与敌人拼死的惨烈画面,“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写牺牲战士遗骸显示出的惨烈的战斗场景,彰显了以三娃为代表的中华好儿女的家国情怀。(2)效果上:《百合花》的描写,让读者与新媳妇的情感一同压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悲戚感,表现了对战士牺牲的痛心和军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让读者感到了浓烈的悲伤。《娃的兵,娃的胆》的描写,让读者与司令情绪共鸣。文章直接描写牺牲战士遗骸显示出的惨烈的战斗场景,有一种浓烈的悲壮感,使读者更多的感到的是震撼,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的顽强意志,激励了读者抗击侵略的意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节选自《礼记·学记》)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1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荀子逐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学习方法和态度。B.文本一最后一段,将“骐骥”与“驽马”作对比,论述二者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最后功业不同,形象生动地阐述专心致志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3.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9.B10.D11.B12.(1)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2)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13.①文本一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学习的人。②文本二是站在统治阶层的角度,面向的群体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只会记诵文本,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提问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给他一些启发,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足以”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乎”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D;两个“语之”之间断开,排除C。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经书。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专心致志”错误,《劝学》中将“骐骥”与“驽马”作对比,是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跪”,蟹腿;“螯”,蟹钳;“寄托”,藏身、寄身;“……者,……也”,判断句。(2)“然后”,这样之后;“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本一中,原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指出了学习的方法,“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语句讲述的是学习的毅力和恒心问题。据此可知,文本一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学习的问题,是从教育者角度出发传授如何学习的方法,面向的是所有学习的人。文本二中,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谓之小成”“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凡学之道,严师为难”“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可知,文本二主要讲述的是教学制度和教师选拔等问题,这显然是统治阶层应该负责的问题。由此可见,文本二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参考译文:文本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半途而止。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𫐓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文本二:思想得合法则,又能求自辅,这种人足以小有声誉而不足以感动民众;能亲近贤能之人又体察疏远之臣,这种人能感动民众,却不能改变民心。所以君子要想感化民心,改变风俗,就一定要从教育做起!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术”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之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的教育纲要。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只会记诵文本,不足以成为老师,一定要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提问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就给他一些启发,告诉了他以后,仍不能理解,就不要再讲下去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①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①闇:通“暗”。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15.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答案】14.D15.①相同点:二者都有对乐声的侧面描写,《琵琶行》中通过听着的感受侧面衬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夜筝》是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沉迷及听者的万种深情来侧面衬托音乐的玄妙绝伦。②不同点:《夜筝》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的内容,而《琵琶行》中主要的笔墨是对琵琶乐本身及琵琶女弹奏技巧的铺陈描写。【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错,“月”是交代时间,并非“哀景”。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音乐,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以正面铺陈为主的手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等等,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音乐;“转轴拨弦”“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等是对琵琶女弹奏技术的描写。此外,《琵琶行》中也通过写听者的感受侧面衬托音乐的美妙和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比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似诉平生不得志”“东船西舫悄无言”等。(2)《夜筝》中没有正面描写弹筝女高超的弹筝技巧和悠扬的乐曲声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演奏者的自我沉迷及听者的万种深情来侧面衬托音乐的玄妙绝伦。“自弹自感闇低容” 写弹奏者沉迷于自己的弹奏之中,对周边的世界已没有了感觉;“别有深情一万重”写音乐让人们从那如泣如诉的琴声中,进入到一个更为深远悠长的意境,千万重的深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空缺部分。(1)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以看作是对《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提问的回答。(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趣味。(3)《静女》描绘了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甜蜜的约会,“__________,__________”,女子的淘气,男子的痴情,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答案】①.问苍茫大地②.谁主沉浮③.狗吠深巷中④.鸡鸣桑树颠⑤.爱而不见⑥.搔首踟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是书写:茫、巷、颠、搔、踟蹰。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成为乐园的沙滩必须具有形式主义的空旷:没有季节性繁殖的鸟兽带来的视觉以及道德上的干扰;涛声近在咫尺,却传递着内藏其中、只可意会的静谧;孩子们既可以在此建筑工程浩大的沙堡,也可以就近找到丰富得近于无限的万物。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紫红色或棕绿色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剔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退潮时的大海,等于为食客提供了一张享乐的餐台和铺在上面的平整桌布:因为,贝类的美味。是的,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以至于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即使以贩卖为目的的采贝者,也难以抵抗即时的诱惑,虽然职业就是在礁石上敲敲打打撬走牡蛎,但在劳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奖励自己,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节选自周晓枫《壳》)17.下列各句中“像”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像”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小得像蜘蛛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B.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它像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这佛光可以幻化为海市蜃楼。(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C.在故宫里,这样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还有很多,像乾隆花园里的遂初堂、得闲室、三友斋等。(三联周刊《中国人的理想书房》)D.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咔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哦,香雪》)18.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他们)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A.在故宫内外乾隆使用过的皇家书房中,“长春”是个常见的名字——宫里还有养性殿的长春书屋,宫外的长春园、万寿山等处都有长春书屋。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C.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答案】17.B18.A19.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是些体型微小、缺乏经验、在世时间段、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规律的生命。【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原文中句子的“像”表比喻。A.“像”表比较;B.“像”表比喻;C.“像”表举例;D.“像”表联想或想象。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例句表解释说明。A.表解释说明;B.表对上文总结;C.表插入语;D.表话题转换。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单句要保证一套谓语结构,首先从一系列短句中确定主干句,如以“海生物是生命”为主干。然后把其它分句化为主干句的修饰语:如把“退潮后留下来”化为主语“海生物”的定语;把“多数是些微型体”化作“生命”的定语,变为“多是些体型微小”;把“缺乏经验”“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规律”化为“生命”的定语。最后按照逻辑梳理语序,注意表达连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①),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②),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没有传承,(③);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正本清源与时俱进口传心授源源不断B.激浊扬清推陈出新口耳相传络绎不绝C.正本清源推陈出新口传心授络绎不绝D.激浊扬清与时俱进口耳相传源源不断21.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A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张开怀抱”“相拥”“新生”等词语将中医药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只有积极地适应时代,不断创新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

22.①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②培养大批中医人才③创新就失去根基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激浊扬清:冲去脏水,扬起清水。比喻除去坏的,奖励好的。“传承”更强调源头,故选“正本清源”。第二空,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未提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故选“与时俱进”。第三空,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此处指中医的传承应为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故选“口传心授”。第四空,源源不断:意思是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主体是中医药,故选“源源不断”。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用“张开怀抱”“相拥”“获得新生”等赋有人的情态的词语来描写中医药,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主动张开怀抱”体现积极的态度,“与现代环境相拥”体现中医药与时代的融合,“获得新生”指中医药的发展。所以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中医药只有积极地适应时代,不断创新融入时代才能获得高质量发展的意思。【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文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再结合后文对传承和创新的分别阐述可知,这里是强调要同时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故可填“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第二空,结合前后文“代代相传”“师承教育”和“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等内容可知,此处强调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故可填“培养大批中医人才”。第三空,后文说“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且此处和后文是并列关系,可知本段是在阐释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再结合“传承就失去未来”的句式,这里可填“创新就失去根基”。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