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镜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_第1页
历史的镜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_第2页
历史的镜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_第3页
历史的镜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_第4页
历史的镜鉴-《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的镜鉴

—《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联读活动一:制作年表和简史1.历史的画卷,往往精彩纷呈。请根据《过秦论》的叙述,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国君事迹

“秦”的兴亡简史秦国有“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地理优势,“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的君臣同心,“并吞八荒”的雄心壮志。加之国内商鞅推行变法,国外连横对付诸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国从此不断强大。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国君事迹

“秦”的兴亡简史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威振四海。南取桂林、象郡,北筑长城却匈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以弱天下之民。良将......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始皇既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2.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取有效信息,为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李存勖简略年表年份年龄事迹

908年24岁接受三矢,继承父亲遗志913年29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9岁“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后唐。926年42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你从上面的两个图表看出了秦朝和后唐庄宗政权的什么规律?活动二:理清文章思路1、快速阅读《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两篇文章,找出中心论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及写作意图。篇目观点论证思路写作意图《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先极写秦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威势,可谓盛极一时。接着写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秦朝迅速灭亡。最后因叙而议,点明缘由,得出结论。

卒章显志。

开门见山。先提出中心论点,继而写庄宗接受其父遗志和执行遗命,得天下和失天下来论证成败由人的道理。都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借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讽谏当朝统治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过秦论》写作背景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争取民心,缓和矛盾,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目的在于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维护当朝统治。《伶官传序》写作背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欧阳修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然而他却因此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的历史重演。因此,欧阳修作《五代史伶官传序》,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像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的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免出现国家败亡的后果。活动三:分析论证方法1.找出《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两文共同的且最突出的是哪种手法?2.《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论证来突出中心论点,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对比作用分析《过秦论》的多重对比几种对比,突出了六国、秦国、秦朝的强、盛、易和陈涉的弱、衰、难,但结果却截然相反,使得文章后面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水到渠成。对比反衬愈是强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愈加突出。秦国本身先弱后强、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秦国与六国(九国)的对比秦朝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出身地位、军队装备、军队素质、指挥作战能力等方面的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对比作用:

庄宗的自我对比:“忧劳”时的强盛,与“逸豫”后的落魄。对手的强弱对比:前期敌人是梁、燕王、契丹等劲敌,后期敌人是数十伶人。前期“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后期是“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盛时,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衰时,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以致作者经常叙述后忍不住感慨。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也就显而易见了。对比:得天下之盛VS失天下之衰活动四:比较两文之异同

①从写作目的来看,二者都是借古讽今,意在告诫人们吸取教训,以史为鉴。②在进行论述时都不约而同地对史实进行了一定的渲染和夸张。③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上做到了叙议结合。④两篇都采用了行文上的先扬后抑,对比论证层层递进的表现方法,都以先叙后议的方式得出结论。相同点:①语体特征上,《过秦论》以赋为文,主体部分用铺排、渲染、夸张之辞,使行文气势充沛、铺张扬厉,有一种雄壮华丽之美。《五代史伶官传序》主要采用散体,语言错落有致,平易晓畅,简洁生动,突出文章的思想性、深刻性。②选材角度:《过秦论》通过宏大的历史事件去分析影响王朝更替的因素,纵说盛衰之理;《五代史伶官传序》则从极细微的角度切入纵说天下大事;③文体:《过秦论》是典型的史论,而《五代史伶官传序》既是史论,也是史传中的一篇书序。不同点:探究:

欧阳修为《伶官传》作序,为什么主要是写庄宗,而不是伶官?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借题意,突出了中心。

活动五质疑史论观点,再论历史兴亡有价值的质疑不应仅仅是对文章观点的直接判断,而是应立足文本,思考文章的史实依据是否充足有效,论证是否合理。1、论从史出,凭史论证,说的是史论的得出要依于客观的史实,可靠的论据是论证的基石。细读文章,结合以下材料,寻找材料中的史实描述与课文的相异之处,阐述你的发现和看法。材料一:

孝公欣然派商鞅为伐魏主将进军河西……两军相迁,商鞅心生妙计,致书公子卯,表示愿化干戈为玉帛,布望罢兵议和并邀朋友叙旧畅饮。公子卯不知是计欣然赴会,欢饮间被秦兵扣押。秦军随之出击,魏军群龙无首溃败而去,损伤残重……这样秦就占有了黄河以西韩城以北的今陕西延安榆林两地区的部分地方。历时数百年的河西争夺战终以秦的全面胜利画上圆满句号。

——王关成《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材料二:

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联军合攻函谷关。五国联军之中,魏军攻秦最拼命,因为魏惠王和公孙衍极痛恨秦国;楚国当时正在与越国激战,能用在五国攻秦上的兵力和精力有限;其他三国也各怀心思,这支松散的联军“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让魏国支撑不住,魏国派惠施到楚国商议对秦和谈之事。楚国眼见取胜无望,便准备直接派惠施到秦国议和。

——王政冬《统战视角下战国时期诸侯合纵攻秦研究》材料三:

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后唐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

——笔记小说《五代史阙文》示例:

过渡渲染夸张,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达的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取得河西之外的土地。但查阅资料,我们可知秦与魏国五次河西之战,经历十余年时间,其中有外交上的艰难交涉,也有血腥的战争,后才有渡河攻魏河东,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的结果,全不是“拱手而取”,属于夸张。

2、两篇史论皆是采用分析事例,继而得出结论的归纳法。思考:归纳推理的方法在论证中会形成哪些逻辑漏洞?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示例:

我对《过秦论》的推论过程也有些不赞同。

作者通过秦国崛起时秦国与六国的对比,讲述的是秦国用“连横”和“尚武”的策略,得以一统天下的壮举,此时秦的崛起之道恰恰与中心观点“仁义不施”背道而驰;

而后又将秦崛起时和溃败时作对比,能够说明的结论应为当“攻守之势异也”时,所采取的治国策略也应改变,而并非“仁义不施”。

论据和中心观点缺乏逻辑链接。3、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关于秦或者后唐灭亡原因的相关材料,并进行概括,提炼出相关的原因。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