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准备出发_第1页
第七章 准备出发_第2页
第七章 准备出发_第3页
第七章 准备出发_第4页
第七章 准备出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准备出发

第一节发现新闻第二节思想准备与技术准备第三节长线操作与短线操作第一节发现新闻一、摄影与新闻摄影从大的方面看,摄影的主要门类有新闻摄影、艺术摄影和实用摄影(含商业人像摄影和广告摄影等)等几类。艺术摄影表达的往往是摄影师的内心世界和自身的感受,有交流的愿望,但又不完全是为交流为目的而展开创作,而是一种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观的表现,主要目的在于追求美的情感体验。实用摄影的着眼点是具体的实用目的,如商业人像摄影的目的是满足被拍摄者的具体需要,广告摄影的主要目的则是帮助企业或机构推销产品和服务。从拍摄之前的准备,到拍摄中的思考,一直到拍摄结束之后的影像处理和传播方式的选择,新闻摄影和其他摄影门类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实质就是:新闻摄影是一种采访摄影,新闻摄影和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不是仅仅用照相机记录这样简单,两者之间应该有更深入的关联和互动。具体来说,新闻摄影却要从新闻价值、媒体定位、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几个方面来进行事实的选择,甚至要刻意避免以摄影记者自己的口味偏好来寻找选题,因此,摄影记者在拍摄之前就要对拍摄的题材和主题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传播价值判断。正如徐宝璜在《新闻学》中所指出的,“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之第一条就是:访得新闻,访得所有之新闻,切勿视谣言为事实。第二条是:如为探访重要之新闻,顺每一引线而追究到底。第三条是:新闻之价值与否,当自为裁夺,不当信谈者之褒贬。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需要和被摄对象进行交流,从各个侧面了解新闻事实,这样才能够搞清新闻事实,从更准确、客观、公正的角度描述新闻,并且避免失实。拍摄结束后,记者还需要撰写图片说明,对一些事实不是很清楚的地方可能要补充采访,还要与图片编辑进行沟通,商讨图片的发表方式。此外,一些新闻事件还要继续进行追踪。二、新闻与新闻摄影在把新闻摄影和其他摄影门类进行比较的时候,在认知上的误区是仅仅看到它和其他摄影表现方式的相同点而看不到不同;而新闻摄影在整个传媒里的位置,却常常因为人们只看到它和其他新闻表现方式的不同。新闻摄影是用静止的影像来传递新闻信息,与叙述性的文字不同,所以在历史上曾经被排斥在新闻采编系统之外。这种对待新闻摄影的态度导致往往把新闻摄影放到新闻报道和报刊版面的附属位置,将其作为“美化版面”的工具,“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而事实上,作为新闻战线重要兵种的新闻摄影,应具备其他新闻门类的共同属性—新闻属性。在我国,忽视新闻摄影之新闻性的偏见,随着传媒市场化的发展逐渐在转变。2003年《中国青年报》在招聘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时候,大部分考试题目不只是关于摄影技术技法,而是更加注重时事政治和新闻摄影实务操作等方面的考察,这在业内激起很大反响,不少人都为之叫好。因为这套题目考察的是摄影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应该具备的新闻知识和新闻意识。2004年创刊的《法制晚报》采取了另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图片总监陈志强谈到自己的工作感受时说:“培训摄影记者写消息,培训文字记者拍照片,是我面临的主要挑战。因为《法制晚报》强调一人多能,培训文字记者拍照片我可以做到,已初见成效。下一步是让摄影记者能够完成大多数的独立采访———不是写一个两三百字的说明,而是要具备与一般文字记者一样的水平。三、从传播学的角度思考、发现并挖掘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线索在很多人眼里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掌握一些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也很容易,但是没有目的地寻找,往往难以发现合适的新闻线索,很多工作最终都只能是徒劳无功。早期的西方传播学者将传播的过程以这样一个链条来表示:谁(who)—说了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途径(bywhichchannel)—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尽管这个链条后来又被逐渐改进,比如增加了反馈的部分,但它仍然反映了最基本的传播过程。新闻摄影的信息传播也遵循这个规律,摄影记者对每一个环节的认知都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1)链条的开端是“谁”,也就是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忘记了自己的职业身份,他们过于“自我”或过分看重摄影技术技法,总是想要用摄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东方早报》的视觉总监常河曾经谈道:“中国新闻摄影界有一个问题———用纪实摄影的观念来拍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强调更为复杂的信息含量,而新闻摄影强调简约、有效,有视觉冲击力,放在版面上要在短短几秒钟内抓住读者。纪实摄影家考虑的则是他的作品能不能最终在墙上挂住,按照这个标准,我们的新闻照片肯定是最先掉下来的,这是新闻摄影的传播性质决定的。”(2)“说了什么”。只有言之有物的信息,才可能进入传播渠道,并最终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3)“通过什么途径”。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也出现了媒介越来越细分化(segmentation)的趋势。“不少学者已经放弃了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例如在有关大众文化、大众消费或大众流行现象的研究中,学者们在考察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开始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对传媒活动的制约。”“大众开始了分化重组过程”的“分众论”、“小众论”就是其中代表性观点。对受众市场的细分即是承认“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其需求的信息内容和品味是有区别的,也追求多样化、差异性和丰富性”。(4)“对谁说”。要对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具体需要进行研究,深入了解。(5)“产生什么效果”。案例从传播的角度思考照片的拍摄案例第二节摄影报道选题的确立一、新闻敏感的培养

所谓新闻敏感是摄影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它使摄影记者能够敏锐地洞察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从现实生活中捕捉到“活鱼”。也有人把这种洞察能力称作“新闻眼”。

如何才能培养新闻敏感,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思考。(一)时刻准备着(二)关心时事著名摄影记者贺延光就谈到:人大代表在开会时,摄影记者除了摁快门以外,对其他领域的参与都不太重视。人家讲经济问题,讲房改问题,讲体制改革问题,摄影记者能听进去多少?参与性表现在哪里?这些要求对摄影记者来讲并不过分。因为你不是摄影家而是新闻记者,必须懂新闻。(三)全局观念和超前意识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观看,而这种观看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使摄影记者具有超前意识。二、发现新闻线索(一)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二)热线电话(三)当地报纸和专业杂志(四)广交朋友(五)利用互联网(六)和图片编辑建立联系(七)建立自己的专业领域三、新闻线索的调查和研究(一)调查研究与新闻线索的获得(二)调查研究和站位的选择(三)调查研究和镜头的选择(四)调查研究和画面的选择四、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新闻现场,摄影记者要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视觉元素中,判断并寻找出最佳的形象表达新闻并不是一件易事。徒有其表的摄影图片不能传递信息;不讲摄影语言,图解新闻的图片又不能吸引受众阅读。在不同的情形下,读者对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的诉求也不同。摄影记者常犯的错误是过于注重影像的视觉刺激,忽略了读者的心理感受。新闻现场瞬息万变,摄影记者常常会被一些细枝末节吸引了注意力,造成跑题或舍本求末。摄影记者常犯的错误是过于注重影像的视觉刺激,忽略了读者的心理感受。新闻现场瞬息万变,摄影记者常常会被一些细枝末节吸引了注意力,造成跑题或舍本求末。放礼花,这些场面吸引了众多的摄影记者。而一个美联社的记者则一直躲在一边,镜头很少瞄向主席台,只顾拍摄现场摆放的一些电脑。第二天《南华早报》刊登了他的照片:前景是一台电脑,屏幕上是Windows2000几个字,背景是一些中国人匆匆地走过。其实这是再简单不过的思路,因为这个发布会的实质就是Windows2000登陆中国,这在这张照片里表现得一清二楚。可到了现场,很多人视线一下子就被美女、名人、演出吸引过去了,忘了坚持新闻性原则。五、职业摄影师应该关注的摄影技术指标

(一)彩色还是黑白从整体发展趋势来讲,受到电视彩色化的冲击、广告商的需求以及读者阅读兴趣的引导,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刷媒体显现出了彩色化的趋势。由于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数字图片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转换成黑白照,但是反过来黑白却不能还原为彩色,因此,大多数摄影师记者仍然以拍摄彩色为主,以应对普遍需求。(二)构图(三)曝光(四)闪光灯(五)镜头的运用(六)光线的运用第三节长线操作与短线操作一、短线操作注重新闻性(一)新闻要讲时效,报道要有由头(二)把握新闻实质(三)摄影记者要做历史的见证而不是验证(四)站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新闻摄影报道(五)竞争独家新闻二、长线操作要做好计划(一)选题的形成(二)风格的形成(三)资料收集(四)撰写拍摄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