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_第1页
探析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_第2页
探析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_第3页
探析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_第4页
探析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病虫害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影响重大,即使是生命力顽强的有机玉米也无法逃脱病虫害的侵袭,虽然可以采取农药进行防治,但农药会对有机玉米质量造成负面影响,伴随农药使用病虫害还会产生一定抗性,导致农药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在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切实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并加以分析,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对症下药提高病虫害治理效果。其实要注意有机玉米种植阶段,应借助正确的种植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这样才能实现增产增收目标,彻底改善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1有机玉米病虫害与防治现状1.1有机玉米病虫害概述有机玉米本身属于下半年农作物,种植生长阶段大多为每年的7~10月份,整体来说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但是所表现出的病虫害非常严重。一般来说有机玉米病虫害和气候、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长时间日照温度较高、时间较长,并且对水分的补充相对严格。如果没能及时补充水分或过量补充,都会成为病虫害的诱因。另外病虫害存在于有机玉米的整个成长阶段,任何一种类型的病虫害都会给有机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部分病虫害还能够导致有机玉米绝产,造成种植经济效益大幅降低,因此应该重视对于有机玉米病虫害的防治,促进有机玉米的科学种植。2.有机玉米病虫害防治现状目前来看在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手段仍存在不足,过于盲目的使用农药进行治理,但是很多农户对于病虫害、药剂的了解较少,只要出现病虫害就会大范围使用农药喷洒,导致病虫害出现抗药性特征,并且过度喷洒农药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诸多影响。由于农户的专业知识较少,对于农药功效和防治害虫的种类不够明确,没能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效果有限,甚至个别农户选择的药剂会影响人体健康。另外喷洒农药的防治方法已经相对滞后,尤其是传统的背负式喷上使用费力,雾化效果很难保证,因此病虫害始终没能得到有效控制。2有机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分析2.1有机玉米大斑病有机玉米大斑病是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由于患病后叶片枯萎,因此也被称为有机玉米叶枯病,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生,一旦出现即可减少有机玉米产量的15~20%,以往最严重的年份患病后减产50%,由此可见有机玉米大斑病的危害。通过观察有机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苞叶等部位,尤其是叶片最为明显,因此根据特征即可辨别病害种类,初期阶段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产生病变,并且呈现出向上扩展的趋势,叶片上还会伴随着显著的斑点,大多以水渍状、青灰色为主,同时会沿着叶脉拓展,病斑主要呈现出黄褐色,而边缘位置则为暗褐色。在进入发病期后病斑会形成连结,导致有机玉米叶片变黄最终枯死,潮湿的情况下还会产生黑色霉层,这也是较为显著的病害特征。有机玉米大斑病主要借助风雨进行传播,在生长季节落到叶片上,而温度与湿度恰好符合其生长,因此在病菌侵入后15天左右,会形成分生孢子继续传播,通过雨水飞溅迅速蔓延到整个种植区域,从而造成大面积有机玉米浸染。一般来说造成有机玉米大斑病的原因,和品种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品种本身对此病害的抵抗能力并不强,所以很容易加大病害的蔓延,其次有机玉米抽穗后的阶段中,若氮肥施加不足、排水不够通畅,都会加大有机玉米大斑病的严重程度。2.2有机玉米小斑病有机玉米小斑病与有机玉米大斑病在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虽然也被个别地区称之为有机玉米叶枯病,但有机玉米小斑病的形态以斑点为主,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现,甚至可以说是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流行年份大约减产20%~30%,严重的情况下能够造成绝产。通过对以往的种植进行分析,此类病害会存在有机玉米的整个成长阶段,但是抽雄期相比其他阶段造成的损失更大。特征方面主要表现在叶片、苞叶、果穗等部位,但是症状会跟品种不同形成变化,如椭圆形病斑、纺锤形病斑长方形病斑等等,不仅会伴随着褐色斑块,个别病斑会存在两个左右同心轮纹,纺锤形病斑以黄色、黄褐色居多,其次症状最多的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虽然病斑不会扩大但容易出现密集现象,互相融成一片,最终造成有机玉米叶片变黄枯死。在病理特点上与有机玉米大斑病几乎相同,都是由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通过在病残体潜伏进行越冬,为第二年的有机玉米种植造成危害,只要条件适宜就会随着雨水、气流造成感染,几天内就会形成严重的病斑,而且还会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继续扩散、蔓延造成严重危害。大多数情况下平均温度在25℃以上,每年的七八月份雨日、雨量、露日较多时,就是有机玉米小斑病的高发期,而种植密度过大或种植区域属于低洼地容易加重病情。2.3有机玉米丝黑穗病有机玉米丝黑穗病被广泛称之为乌米,作为春有机玉米的主要病害,大多集中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有机玉米黑穗病后产量将会有所降低,品质方面同样会随之下降。此类病害主要集中在果穗上,并且危害雄穗、雌穗,过了抽穗期症状会更为明显,不少有机玉米品种在苗期阶段就出现十分显著的病害症状,如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条纹,通过肉眼即可对病害进行判断。在雄穗受到病害侵袭后,花器会出现明显的变形,而且无法形成雄蕊,雄花基部也会产生膨大菌瘿,雌穗发病大多无法吐花丝,并且整个苞叶受到病菌破坏形成巨大的菌瘿,内部的黑色脱落后露出丝状组织,犹如混乱的发丝状,因此被称为有机玉米丝黑穗病。该病害由病菌存在于土壤或粪肥当中,还有可能存在于种子表面,通过附着的形式越冬,为第二年的有机玉米种植埋下病害根源,传播上与种子本身携带病菌有关,以有机玉米三叶起为主要入侵阶段,随着不断发展扩散到生长点,最终进入花芽和果穗谷进行破坏。准确来说有机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系统浸染性疾病,每年会浸染一次不会再次侵染,并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低于15℃或高于35℃都无法进行传播,土壤含水量低于12%高于29%同样不利于发病,因此只要控制好温度与湿度条件即可减轻有机玉米丝黑穗病。2.4有机玉米纹枯病有机玉米纹枯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病害之一,并且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生,且不限于有机玉米的品种,春夏秋有机玉米都无法避免有机玉米纹枯病,发病率在22%~70%之间,对有机玉米的产量影响非常大。发病阶段主要侵害叶鞘,同时也会影响茎秆或果穗部位,出现此病害后会存在相对明显的淡褐色斑块,并且斑块之间会逐渐连在一起,最终发展为不规则形状的斑块。有机玉米纹枯病严重的情况下叶鞘与叶片都会枯死,从发病症状上来看大多由下而上,这也代表发展到果穗和叶鞘等部位已经较为严重,另外在受到多雨高湿等条件的影响,发病部位还会产生稠密的白色菌丝或萝卜籽状的褐色菌核。传播方面使病菌生长在土壤或田间杂草中越多,第二年条件适宜的阶段就会侵袭有机玉米,菌核会通过流水、人畜活动携带进入有机玉米地,并在有机玉米拔节期进入高发病阶段,而抽雄期的病情加剧较为严重。2.5有机玉米螟有机玉米钻心虫的学名为有机玉米螟,这种害虫在我国分布非常广,只有青藏高原地区还未出现过,而其他地区都有发生。有机玉米螟在幼虫阶段会借助风进行传播,被风吹到植株上就会以叶肉为食,随着成长钻蛀茎秆造成折断,成虫后可以达到13~14毫米,雌蛾要相对大一些,并且在颜色上比雄蛾更淡,可以看到线纹并不明显。有机玉米螟主要在秸秆、穗轴以及跟茬中越冬,并在第2年的5月上旬进行吐丝结薄茧化蛹,6月正式进入化蛹盛期,每年8月份都会危害有机玉米种植,直到9月下旬天气转凉才会寻找隐蔽之所越冬。有机玉米螟具有显著的趋光性特点,并且喜爱在夜间进行活动,白天会在农作物、杂草中。2.6地老虎这种被农户称之为地蚕的害虫,对于有机玉米作物的危害巨大,并且自身的类型非常多,但是以农作物为食的只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两种。成长后提示会呈现出暗褐色,小地老虎前翅存在白色波状线,黄地老虎则没有该波状线,虫卵大多为半球形,初期阶段为黄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暗,另外小地老虎幼虫表面布满黑色圆形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并没有。此类病害一般多在秋季,尤其在多雨的天气下,土壤较为湿润且滋生出杂草,加上温度适宜又有充足的食物,地老虎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多,对第二年的有机玉米种植造成严重威胁。2.7红蜘蛛红蜘蛛属于非常广泛的农业虫害,不仅限于有机玉米作物种植,还会危害棉花、豆类、瓜类作物,在高发阶段会集中于有机玉米叶片背面吸食汁液,从而造成叶片发黄或形成明显的灰白色斑块,严重的情况下造成植株叶片脱落,影响有机玉米生长降低产量。幼虫主要存在于土缝、落叶中,并在越冬后第二年气温高于10℃的条件下开始泛滥,4月下旬就会对有机玉米造成侵袭,并且大量繁殖向着周边扩散,密度大的情况下会聚集成团随着风吹落地扩散蔓延。3有机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3.1有机玉米不同种植阶段的病虫害防治3.1.1播种期防治在有机玉米种植阶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大都会选择具有耐病抗病的品种类型,但是这需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害特点来决定,按照多发性病害选择有机玉米品种,即可提高产量和质量。其次在确定品种类型后,将种子倒在容器内,加入没过种子的冷水浸泡24h左右,如果加入50℃温水应将浸泡时间减少到6h,随后取出种子晾干加入药剂搅拌,清除种子上的细菌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播种期尽量减少早播夏有机玉米、迟播春有机玉米,通过改变播种时起同样有利于减少病虫害概率。3.1.2苗期防治有机玉米种植需要按照生长规律、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防治,大多数情况下病虫害集中在每年的4月下旬,在完成春有机玉米播种,一直到6月上旬播种夏有机玉米时为高发期,想要彻底解决病虫害的问题,必须加强有机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例如对周边的杂草进行清除,为有机玉米作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减少病虫害的生长环境,严重的情况下要及时将病毒清除,以此来降低病虫害的扩展和蔓延,其次搭配百菌清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喷雾1~2次,即可改善病虫害问题。3.1.3灌浆期防治在进入灌浆期后,大多以化学技术进行防治,可以针对病虫害特点选择药物进行喷洒,彻底清除病虫害威胁。例如在有机玉米作物出现锈病的情况下,应及时采用每公顷使用20%三唑酮乳油900ml或烯唑醇450~600g,兑水稀释通过喷雾的形式进行防治,若病情严重可以适当增加,根据实际情况调配合理的药量。在出现有机玉米螟时,首先进行观察有机玉米每100穗花丝有50头有机玉米螟,或达到10%,必须将穗顶花丝剪掉,同时采用每公顷4.5%高效氯氰聚酯乳油750~900ml,兑水后进行喷洒即可。每年有机玉米收获后必须集中销毁秸秆,或者将秸秆粉碎还田以此来降低病虫害,尤其是潜伏在秸秆上面的幼虫,第二年种植时病虫害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3.2做好选种预防病虫害对于有机玉米种植来说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源头上对病虫害进行防控,如因地制宜选取适当的有机玉米品种,或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展开防治。在选种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当地的病虫害种类、特点,再选择与之匹配的品种,即可实现病虫害预防,比如针对有机玉米大小斑病,选择中单2号、农大3138等品种较为合适,而有机玉米青枯病预防以陕玉911、西农11号为主。除此之外有机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地区,主要采用北京德农郑单958、陕单9号、辽单18号等品种,自然能够降低病害发生,由于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常见的病虫害也有所差异,根据病虫害特点选择有机玉米品种,加上做好种植管理必然能够增强抗病能力,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3.3做好灭菌防治工作在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灭菌防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多数病虫害都是通过附着在土壤、秸秆或其他位置进行越冬,并在第2年进行大范围传播,而借助灭菌防治工作可以及时消除各类病菌、幼虫,加上土壤的重新翻耕,大大减少病菌侵染。大多数病虫害都应将4月份以前的有机玉米秆进行加工,或者制作成燃料既能销毁还不会浪费资源,从而一举杀灭隐藏在其中的幼虫,基于源头对虫害进行控制,减少第二年的虫害侵袭。对于病害来说应该采取及时清除病株、切除病瘤等方法,避免继续扩散造成大范围感染。另外注意周边的各种杂草,都是害虫喜爱的栖息地,如马唐、狗尾草等,通过清除杂草来减少害虫,同时还能避免杂草抢夺土壤中的养分。3.4做好药剂防治工作药剂防治也被称之为化学防治技术,属于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治理手段,但是要注意选择针对性的化学药品,才能发挥出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同时要注意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在喷洒过程中避免造成有机玉米作物的污染,导致产品质量大大降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对于有机玉米种植化学药剂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很多可以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品。例如在有机玉米种植过程中使用锌肥,不仅能够促进有机玉米增长,同时有利于减少青枯病的发生,而施加有机肥或其他菌肥,也会增强有机玉米的抗青枯病能力,若已经发生病虫害,应使用50%多菌灵、65%托不津每个星期都要连续喷三遍,减少有机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40%菊杀乳油、5%农梦特乳油、5%抑太保乳油,在消灭害虫上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3.5做好其他防治工作除了采取化学防治技术以外,应尽量从耕种管理中入手,也就是基于源头进行控制,按照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合理规划有机玉米耕种方案,以确保满足各项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尤其是有机玉米成长阶段必须提供所需养分,促进有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得到增强。初期阶段应该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加快有机玉米成熟,同时减少穗轴与籽粒中的含水率,从而减少病菌感染现象。针对经常性出现有机玉米病虫害的地区,应该采用轮作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搭配其他农作物轮番耕种,如种植有机玉米也可以搭配红薯、花生等农作物,这也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途径。在挑选好有机玉米种类后,需要使用药物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