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哪些?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年龄结构的类型有哪些?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
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关系: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方向;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一般情况此方法很困难);估算法(分布范围较大、个体小,是常用方法)
估算法包括: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航拍法、红外触发相机、分析粪便、标记声音等。3.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的适用范围分别是什么?样方大小怎样确定?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方法是什么?计数的原则是什么?样方法:常适用于估算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记重捕法:常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草本植物祥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灌木植物舰16m2;乔本植物一般是100m2为宜。
取样关键: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是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计数原则:位于样方边上计数的原则是计上不记下,计左不计右。4.标记重捕法如何操作?此方法如何估算种群密度?若标记物脱落、更难捕捉,或更易被捕食会导致估算值偏大还是偏小?操作过程:在被调查的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之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计算公式:个体总数=(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X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总数;种群密度=个体总数/总面积。若标记物脱落和更难捕捉,会导致估算值偏大;若更易被捕捉,则估算值偏小。5.种群数量有哪些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种群数量变化的增长模型有哪些?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波动、下降等。
研究方法:模型构建法(数学模型:曲线和数学表达式等)。增长模型:“J"
型和“S"型增长。
6.“J”型和“S”型增长适用的范围和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数学模型分别是什么?
K值的形成及含义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J”型增长适用范围:在一个新物种新迁入某一环境的初期或实验室条件。
“J”型增长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
“S”型增长形成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J”
型的数学模型是方程式Nt=Noλt(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和曲线如右图;
"S"型的数学模型是曲线如右图。K值(环境容纳量)的形成原因:当种群密度增大时,
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当死亡率和出生率相等时,
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水平(即出现K值)。
含义: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影响K值的因素有:食物、空间、气候、天敌等。
7.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概念是什么?“J”型和“S”型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例。增长速率是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
“J”
型增长速率呈不断增长趋势。
“S”
型增长速率呈先增加后减少,在K/2值达到最大,在K值降为0。8.K/2值的应用有哪些?在捕鱼业,应使捕获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原因是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能很快恢复到原有数量)。
在害虫防治时,应在出现K/2
之前采取防治措施(原因是(<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较慢)。9.“S”形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形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形曲线?为什么?不等同;已经存在环境阻力10.种群的数量变化除了增长,还存在什么情况?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种群数量的波动:对于大多数生物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K值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总是围绕着K值上下波动。种群数量的爆发:处在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鼠灾、赤潮等。种群数量的下降: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如遭遇人类乱捕滥杀和栖息地破坏。(突跃下降曲线)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11.鼠害导致作物减产,蚊、蝇会传播疾病。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机械捕杀、药物防治等措施。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还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如将粮食和其他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搞好环境卫生等等。12.酵母菌的计数方法和计数用具分别是什么?计数前为什么要振汤几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其数量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抽样检测方法,计数用具是血细胞计数板(2种规格16x25,
25x16,每个大方格都是400小格组成)。
振荡的目的: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增大稀释倍数。
计算公式: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一每个小格中的鲜母菌数量x400个小格x103x稀释倍数÷0.1
(大格溶液的体积:长1mmX宽1mmx厚0.1mm)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观察。13.哪些因素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主要是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方面。14.在自然界,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什么是郁闭度?尝试分析光照、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在自然界,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到阳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光照: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郁闭度低,林下光照强度高,林下植物种群密度高;林冠层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强度低,林下植物种群密度低)。温度: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常常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等影响种群的密度。水: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水的参与,影响渗透压;动、植物缺失,种群的死亡率会身高。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14.哪些生物因素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有影响?什么是种内竞争?种群内部的生物因素(随着种群的增长,种内竞争会加剧,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限制,这说明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到种群内部生物因素的影响。)和种群外部的生物因素影响。种内竞争:源于种群内部个体对有限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争夺,食物和空间等资源越有限、种群密度越大,则种内竞争越激烈、种群增长率越小。15.影响种群数量的外部生物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竞争(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捕食(猞猁和雪兔)、寄生(菟丝子与大豆)16.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制约因素中什么是密度制约因素?什么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密度是相关的。非密度制约因素: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17.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有什么意义?在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18.研究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都有什么应用?濒危生物的保护:调查种群数量特征影响因素,了解生存状态,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采取保护措施。经济生物的高产:如在渔业上,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量控制在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有害生物的防治等:在鼠害时,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控制现存害鼠的种群数量,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降低其环境容纳量,使鼠害得到有效防治。对农林害虫防治时,有效保护或引入天敌生物,则有利于将农林害虫数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19.渔网网目不应过小,否则会影响来年渔业产量,这是为什么?如果渔网网目不应过小,许多幼鱼也会被捕捞上来,这会影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影响鱼种群的出生率,造成来年鱼产量降低。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集合。如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鲫鱼。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如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如一个池塘。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范围和边界(边缘效应)、物种组成(丰富度)和优势种、种间关系、生态位、空间结构、演替等3.群落的结构包括哪些内容?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什么?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态位。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4.什么是丰富度?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有哪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指的是哪种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原始合作。
捕食。6.什么叫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7.物种的生态位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意义?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8.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主要特点是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主要特点是镶嵌分布)。9.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意义是什么?影响群落垂直结构上植物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其次是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动物分层是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因为植物分层而分层。意义: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同时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同时有效减缓了竞争。10.除了光照,在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和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分别是什么?决定水生植物和动物分层的原因是什么?①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等②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有:水分、无机盐等水生植物分层的原因:光照强度、光质(光的波长)、温度等水生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温度、溶氧量、食物、天敌等11.陆地生物群落分类依据是什么?陆地生物群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陆地生物群落分类依据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主要类型有:荒漠群落、草原群落、森林群落等。12.生活在某一地区的生物能够形成群落,原因有哪些?它们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聚集。13.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的方法和原因分别是什么?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哪些?取样器取样法。因为许多的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其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适用于个体相对较小,种群数量很多的群落)。14.诱虫器的原理是什么?诱虫器的原理:趋暗趋湿避高温。
15.群落演替的概念是什么?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和实例分别是什么?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16.初生演替为什么所需时间较次生演替长?初生演替要从没有土壤覆盖演变到有土壤覆盖就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还没有任何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需要比次生演替更长的时间。
17.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的异同点是什么?不同点:(1)演替的起点不同: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裸岩上的演替速度慢,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速度快,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等相同点:①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②群落中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增多;③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④群落稳定性越来越强,最终都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18.从裸岩上发展到森林经历了哪些阶段?裸岩上群落演替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19.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哪些?为什么群落会不断演替?演替最终会达到什么状态?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影响群落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群落就不断的演替。最终会达到一个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0.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不良的吗?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是,消极影响:使群落演替朝着物种丰富度降低、结构简单的方向进行;积极影响: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人类活动也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21.种群和群落中有哪些“不一定”?(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原因:还受气候、食物、天敌等的影响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不一定适用标记重捕法;原因: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差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
(3)出生率高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大;原因: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下降
(4)一个种群进入新环境不一定呈“J”型增长;原因:环境条件不适宜时不能“J”型增长
(5)竞争不一定导致一个种群灭绝;原因:两种群在竞争中没有明显的优势,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6)一个生物体以另一个生物体为食不一定是捕食关系;原因:种内斗争(鲈鱼的成鱼以本物种的幼鱼为食)
(7)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不一定逐渐增多;原因:人类的乱砍滥伐使森林→灌木→草丛→荒漠
(8)初生演替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原因:若气候不适宜可能只演替到灌木阶段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类型有哪些?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态系统的类型众多,一般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各自都有许多类型。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了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些?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哪些?作用是什么?如何判断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请举例说明植物、动物、微生物只能是生态系统中的种成分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的生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绝大多数微生物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为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先根据同化作用类型判断是否为生产者,只要是自养型均为生产者,异养型则为消费者或分解者。再根据生活方式判断是消费者还是分解者,若为腐生生活的异养型生物则为分解者,若不是腐生生活的异养型生物则为消费者。
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
如寄生生活的菟丝子是消费者。并非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光合细菌、铁细菌、硫细菌均是主产者;根瘤菌、大肠杆菌、病毒均是消费者;并非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秃鹫、蜣螂、蚯蚓均是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消费者等级和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包括哪些组成成分?不包括哪些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消费者等级比营养级低一级。如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第四营养级。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5.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模型。6.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属于生物成分中的哪一个?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主要体现的种间关系是什么?食物网形成的因是什么?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属于绿色植物。
食物链的终点:顶级消费者。属于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网中的种间关系:主要体现的是捕食,其次是竞争。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
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以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即食物网。7.如何数出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若其中一种生物数量变化,其他生物的数量变化如何?先确定每条食物链的起点,
后确定终点。
数量变化:=1\*GB3①某条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数量都减少。
②若某一条食物链中的“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但不会无限增加
③若处干食物链
“中间”营养级消失,探究最高营养级数量,若食物链变短,则最高营养级数量增多,反之减少;
④若中间营
养级消失,探究中间种群数量变化,以最高营养级数量不变讨论。
8.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如何输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最后都以热能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注:
人工生态系统还包括人为输入有机物)
9.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储存量、呼吸量的关系是什么?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
者所固定的全部能量(若为人工生态系统,还需加上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即储存量)+呼吸量(即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单向流动的原因: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流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捕食关系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时刻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散失掉的热能是不能回收的。
逐级递减的原因: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未利用。11.能量的传递效率是多少及计算公式是什么?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
—
20%。
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本营养级的同化量,
因为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或获得的能量越少),到第45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已经很少了。
12.什么是能量金字塔?有何特点和意义?能量金字塔:将单位时间内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转换为相应面积(或体积)的图形,并将图形按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图形。特点:通常都是上窄下宽的正金字塔形(人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因人为输入能量可能是倒金字塔形)。意义:直观的反映出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能量的关系。13.什么是数量金字塔?有何特点和意义?数量金字塔:如果表示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就形成数量金字塔。特点: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如树林中一棵树上的虫子数量远远多于树木的数量和生活在其上的鸟的数量。意义:直观的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的数目比值关系。14.什么是生物量金字塔?有何特点和意义?生物量金字塔:用表示能量金字塔中的方法表示各营养级的生物量(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即为生物量金字塔。特点:一般为正金字塔形,有可能倒置,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意义:直观的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的关系。15.研究能量流动有什么意义?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6.什么叫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组成生物体的C.、H、O、
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的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循坏。17.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途径是什么?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要循环形式是什么?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微生物的分作用。
碳在生物群落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无机环境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其次还有碳酸盐。
碳循环的主形式:
C02。18.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消极影响: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资源的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积极影响:但人类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19.什么叫生物富集?常见参与生物富集的物质有哪些?生物富集: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常见的生物富集物质:重金属,如铅(Pb)、镉(Cd)、汞(Hg)等;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如DDT、六六六等;一些放射性物质。20.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特点是什么?发生生物富集的物质的特点:在环境和生物体中存在形式是比较稳定的;富集物质必须是生物体能够吸收的且不易排出的;富集物质在生物代谢过程中是不易被分解的。生物富集的主要途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特点:具有全球性和生物放大现象。21.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的区别于联系?区别:生物富集是有害物质在生物体内形成稳定的不易排出的物质;生物放大是通过食物链逐步浓缩。联系:生物富集是生物放大的前提。22.生物富集有何危害?如何有效的减少生物富集现象?危害:在生物体内形成积累性中毒,如进入人体的甲基汞在体内代谢缓慢,且不易排出,严重时会引起中毒。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的汞会侵害脑神经,导致脑萎缩。减少生物富集的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排放;实施垃圾分类;种植能富集有害重金属元素的植物。2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两者是生态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主要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二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三是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4.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对照组是未经理的(自然状态),实验组是土壤经过处理(60OC恒温箱灭菌1小时),以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25.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自变量是什么?对照组是加入等量淀粉糊+30mL蒸馏水组;实验组是加入适量淀粉糊+30mL土壤浸出液组。自变量: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26.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及其来源有哪些?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特点是什么?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来自生物或无机环境。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和动物的性外激素等),来自生物。
行为信息(蜜蜂跳舞、鸟类的求偶炫耀等),来自动物。
特点:双向传递2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什么?个体水平: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种群水平:保证生物种群的繁衍。,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调节温度和湿度、增加光照等)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其中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28.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存在哪些差异?哪些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差异主要有以下方面:(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借助于食物链进行;信息传递不依赖于食物链,可在同一个物种内传递,也可在不同物种间传递,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2)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但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且不能循环利用。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包括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缺少其中任意一项,信息传递都不能完成。29.什么是生态平衡?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哪些特征?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是生态平衡。特征:(1)结构平衡:生态系统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2)功能平衡: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质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3)收支平衡: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制造的可供其他生物利用的量,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30.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呈现怎样的关系?这说明了什么?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什么调节机制实现的呢?在处于平衡的生态系统中,总生产量和总呼吸量均趋于稳定,且相对值接近。说明群落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上趋于平衡状态。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内部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能够自我调节,以维持生态平衡)。31.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什么?负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意义: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具备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2.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其原因和基础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保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33.生态系统中有哪些“不一定”?不一定(特例)原因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硝化细菌、蓝藻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菟丝子、根瘤菌分解者不一定是细菌、真菌蚯蚓、蜣螂、秃鹫等(腐生动物)消费者在食物网中不一定只占一个营养级可能同时占多个营养级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关系不一定是捕食也可能是竞争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终能量来源不一定是光能自养型细菌的能量来自化学能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正金字塔一棵树上有很多昆虫大气中的CO2不一定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化能合成作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不一定来源于其他生物也可能来源于无机环境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方向不一定是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负反馈调节不一定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高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分别是什么?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5.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特例是什么?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常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强的,一旦受到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相对较弱(即恢复力稳定性弱)
影响因素: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特例:北极冻原(或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比较弱。
36.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一方
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37.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哪三个方面?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8.研究不同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存在差异,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有什么意义?在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干扰不能超过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范围;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异,合理确定保护对策,如采取封育措施,补充相应的物质、能量,修补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
第4章人与环境
1.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包括:建设用地、碳足迹、林地、草地、耕地、渔业用地。2.人类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什么?生态足迹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生活方式不同、消费水平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3.为什么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从养牛和种植大棚来看,产生的CO2就越多,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就越大。4.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5.目前生态承载力比1961年增长的主因是农业。未来提高生态承载力措施?保护耕地;通过发展科技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等等。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成因?危害?防治措施?全球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化:(成因: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CO2的浓度升高。危害: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防治措施:植树种草,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水资源短缺:(成因: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危害:生物的生存受到影响。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类活动,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加强管理,污水经无害化处理后排放。)臭氧层破坏:(成因: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的使用。危害:臭氧层变薄,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强,会对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极大危害。防治措施:减少使用和排放氟氯烃、哈龙等化合物)土地荒漠化:(成因:植被的破坏(草原开垦,过度放牧)。危害:干旱区、半干旱区等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防治措施:保护草地、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物多样性丧失:(成因: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入侵。危害: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防治措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环境污染:(成因: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危害:酸雨、雾霾、富营养化等。防治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7.什么是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湖、
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将,
水质恶化,
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会出现水华或赤潮的现象)。8.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生态环境本身所提供的生态服务是支撑和维护生命系统的前提和基础。②生态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还有哪些可以缩小生态足迹、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活方式?不浪费食物,节约用水、用电,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等等。10.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哪些?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1.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哪些?物多样性是因为生物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产生出来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有什么样的性状,是因为体内有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
直接原因:多变的环境对生物的各种性状进行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学说的“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12.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有哪些?原因:(1)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2)掠夺式利用包括过度采伐、滥捕乱猎,这是物种生存受到威胁的重要原因。(3)环境污染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4)农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以及与之相应的经长期协同进化的物种消失。(5)外来物种的盲目引入也会导致物种的灭绝,使生物多样性丧失。13.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哪些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什么?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利用生物技术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14.什么是生态工程?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15.为什么要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因为毁林种地、围湖造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改变“人类能征服自然”的错误观念,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的问题。16.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的种类、理论基础、意义、实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自生:理论基础: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意义: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实例: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协调:理论基础: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适应。意义: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实例:西北地区不适于种植乔木类的杨树。循环: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意义: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循环,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被后一环节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产生。实例:无废弃物农业整体: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构成的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实例:林业建设中自然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问题。17.从协调原理出发,想一想,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国西北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树种,如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的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力。18.桑基鱼塘应用了生态工程的哪些原理?自生:桑基鱼塘中的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实现了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了可以自我维持的有序的整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