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分层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1页
文学类阅读(分层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2页
文学类阅读(分层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3页
文学类阅读(分层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4页
文学类阅读(分层训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0文学类阅读

A组考点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扳道夫

[西班牙]阿雷奥拉

一个外国人赶到这冷冷涉涉的车站已经上气不接下气。那只谁都不愿意替他扛的大箱子,可把他累得

够呛。他手搭凉棚望了望延伸到地平线那里的两根铁轨,又看了看手表,若有所思地呆在那里,火车该是

出站的时候了。不知道从哪儿钻出那么个人来,在他后脊梁上拍了一下。外国人回过身来,看见眼前站着

个小老头,瞧他的外表,像是个闲着没事儿干的路工,手里提着个红灯。他满脸带笑地望着外国旅客。这

当儿,外国人焦急地问他:

“借个光,火车开走了吗?“

“您来此地时间不长吧?”

“我要马上离开这儿,明天得赶到T城。”

“看来,您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您现在马上该做的是去找个旅店住下。”

“不过,我根本不想住下,只想坐上火车赶路。”

“您快去租个房间吧,要是能租上就租它一个月,价钱可以便宜很多。‘‘

“您疯啦?我明天就得赶到T城。‘‘

“干脆和您挑明了,您就甭抱这种指望了。不过,我还得把情况告诉您。

“那么请吧...”

“您知道,这个国家就是因为铁路才出名,到现在也未能像样地搞起来。尽管如此,出版《火车乘坐指

南》和推销火车票倒是干得挺出色。《火车乘坐指南》包罗了全国所有的村镇,推销的车票标明直达那些村

子,但事实上火车并不遵照指南上的那些线路,也不按时到站。全国的老百姓就这么等着,同时也只好这

么容忍着混乱不堪的局面,因为爱国主义是不允许采取任何不满的表示的。‘‘

“那么,到底有没有火车经过这个市镇呢?‘‘

“一定说没有,那也不见得。我这辈子还真看见过不少火车开过去了,也见过不少旅客上了火车。要是

碰巧,也许我还能荣幸地帮您跨上一辆漂亮舒适的车厢呢。“

“这趟车会把我送到T城吗?”

“您为什么非要到T城不可呢?只要能坐上车,您就该知足了。上了车,生活就肯定会有个方向,是不

是T城又有什么要紧。”

“我的票可是去T城的,自然应该到那儿,是不是?”

“谁都承认您说得有理,不过您可以到旅店那儿去打听打听,那些旅客可比您精明得多,他们都买了大

量车票。一般来说,有远见的旅客都买下了抵达全国的各次列车的车票。”

“我还以为到T城,买一张票就够了。您看这不是....”

“国营铁路的下一段现在正由私人出资建设。为了制订施工计划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要修的这条

双轨铁路还得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这份施工计划到现在还没有被公司的工程师们批准呢。“

“那么,到T城通车了吗?“

“国家确实备有不少列车供旅客经常乘坐,可是,火车运行既不正规也没准儿。换句话说,上了火车,

谁也甭想到自己想到的她方去。”

“怎么会这样呢?“

“出于为公民服务的热忱,公司竟让火车跑遍那些根本还未通车的地方。有时候,列车勉强在缺了一根

钢轨的铁道上爬行,车厢!整个一边的轮子与枕木撞击。头等车厢1的旅客——自然,这也是公司事先就安排

好的——都被安排在有铁轨的那一边。二等车厢的旅客只好委屈地忍受着这种颠簸。”

“不过,我还是明天就得抵达T城呀!”

“很好,您没有改变原来的打算这使我很高兴。看得出来,您是个有信念的男子汉。您赶快到旅店去住

下,等着乘坐第一辆通过这儿的列车。有上千个人将会碍着您的手脚。每来一列火车,那些等得已经怒气

冲天的旅客汇成巨流跑出旅店,喧嚣着冲进车站。你推我挤代替了排队上车。火车呢,自管扬长而去,把

他们甩在车站,让他们去继续乱吵乱闹。”

“这,警察不管吗?”

“原来,每个车站都想组织一个警察小队。可是,火车来不来还都是个没准儿的事,这种工作就显得既

无用又太费钱。再说,警察小队马上就显露了受贿的本性,他们只让那些把随身所带的东西全部贿赂给他

们的旅客上火车。另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学校,教授如何用正确的方法爬上火车,校方还给学员们配备甲

胄,防备其他旅客挤断他们的肋骨。”

“要是上了火车,还有新的困难缠身吗?”

“上了车,别和任何旅客交谈。列车上净是特务。有时候,旅客无话找话说,闲聊天,自己还不理会讲

了些什么,可是这些人却立刻就捉摸了每句话的全部含义,不管这些话讲得多么简单,立论又是多么无可

非议,他们总能挑出毛病。只要您稍一疏忽,马上就会被抓起来,这样,您的余生也许就得在监狱车厢中

度过。”

“您坐过不少次火车了吧!”

“我?先生,我只不过是个扳道夫。说真的,还是个退休了的扳道夫。我经常来到这儿,只不过是为了

回忆那些美好的岁月。我从来也没出过远门,我也不想这么做。”

就在这会儿,传来一阵阵汽笛声,扳道夫举起红灯打了一些可笑的、毫无规则的信号。

“是火车吗?”外国人问他。

小老头突然顺着铁道跑掉了。跑到一段距离回过头来喊道:

“明天您就能到达著名的车站,您的名字怎么称呼?”

"X!"外国人回答。

这时候,小老头已经消失在黎明之中,可是那盏灯的红点继续迎着火车飞奔,在铁轨之间跳跃。从地

平线那里,火车头像只吼叫的怪物,由远及近,渐渐地靠近着,靠近着。

(有删改)

1.赏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个外国人赶到这冷谈道道的车站已经上气不接下气。

(2)火车头像只吼叫的怪物,由远及近,渐渐地靠近着,靠近着。

2.小说中有大量的对话,请结合文本分析对话构成小说主体的表达效果。

3.在其他版本的译著中,写到“小老头跑掉后又回头喊道:‘明天您就能到达著名的车站,您说它叫什

么来着?叫什么都行。’——外国人回答道。”

你喜欢哪个版本,请任选两个角度阐释理由。

4.标题中的“扳道”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简析“扳道”的多重意蕴。

【答案】

1.(1)含义:火车站没人气也没车,暗示火车站的离奇、不寻常。

(2)含义:写出火车过站时的巨大和轰鸣声,表明外国人在听完扳道夫的话后内心的恐惧不安。

2.口对话推进情节发展,在一问一答中读者逐渐了解到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口对话揭示人物心理,

刻画了外国人从惊讶到相信、害怕的心理转变。对话塑造人物形象,扳道夫的回答多为长句,且语言风格

寓庄于谐、辛辣讽刺、有哲理,塑造了扳道夫幽默、洞察社会、能说会道的形象。对话增加悬念,使情节

发展一气呵成。

3.认同其他版本的

人物:写出了外国人已经对到达T城失去了信心,塑造了外国人手足无措、心灰意冷的形象,也侧面

烘托出扳道夫的能说会道。

情节:情节反转,外国人由之前坚定地想赶往T城发展为去哪都行,表明外国人相信了扳道夫的话,

对混乱的社会秩序失去信心,只能被动接受。

认同原文版本的

情感:外国人最后回答的名字是"X”,可能是他当时内心有点崩溃,侧面写出了外国人当时无助、绝望

的心情。

风格:外国人原来去的是“T”城,最后回答的姓名是"X”,增加了小说人物的神秘性,也符合小说魔幻

离奇的风格。

4.1:扳道夫指老头,他的工作职责是打信号灯以及在岔道路口更改火车行进道路。匚老头描述的令人

匪夷所思的火车状况,改变了外国旅客的认知。老头的描述也改变了读者的认知,在看似夸张的背后却揭

示了官方的低效不作为,现实中的欺骗、告密以及人无力改变的无奈的主旨。:老头描述的究竟是真相,还

是胡谄,就如同是铁路岔道口分出的两条轨道,外国旅客以及读者究竟选择相信哪一个,走上哪一条路,

不得而知。而扳道夫就是掌握轨道方向的人,以“扳道夫”为题多了一些“上帝视角''的神秘和怪诞,更好地表

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1)“冷冷清清”本指场面的凄凉清静,用来修饰本来人来人往、热热闹闹、人气极盛的车站,顿时让

人感觉此车站毫无人气的凄清场面:另外,结合后文的有关情节,比如,从“小老头”的离奇、荒诞的回答等

内容可知,此处的“冷冷清清''暗示了该火车站的离奇、不寻常∙

(2)“吼叫的怪物”中,“吼叫”说明火车途径车站时声音的巨大,“怪物”说明了这种巨大的轰鸣声给人

以恐惧的感觉;另外,该词是“外国人”听完“小老头”的解释之后,在看到“从地平线那里由远及近,渐渐

地靠近着”的火车头时的感觉,据此可知,该词也表明了“外国人”在听完“小老头”的话之后内心的恐惧不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首先,从故事情节来分析:

□随着对话的进行,故事情节也随之发展,在"外国人'’与"小老头'’的对话中,让读者了解到当时混乱的

社会现实。

□由“借个光,火车开走了吗?’“'您来此地时间不长吧?”“我要马上离开这儿,明天得赶到T城”“看来,

您对这里的情况一无所知。您现在马上该做的是去找个旅店住下”等对话中,看似答非所问的对话中,却使

情节发展一气呵成,同时增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从人物形象来分析:

□文中的众多对话中,“小老头”作为“扳道夫”在对待“外国人'’的问话时,多用长句,比如“您知道,这个

国家就是因为铁路才出名,到现在也未能像样地搞起来……同时也只好这么容忍着混乱不堪的局面,因为

爱国主义是不允许采取任何不满的表示的““很好,您没有改变原来的打算这使我很高兴。看得出来,您是个

有信念的男子汉……火车呢,自管扬长而去,把他们甩在车站,让他们去继续乱吵乱闹“,语言中诙谐幽默、

直中社会要害,辛辣讽刺,给我们塑造出一位幽默风趣、洞明世事、能说会道的形象。

□对于“外国人”,通过这些对话,如:“您疯啦?我明天就得赶到T城”,“怎么会这样呢?”表明“外国

人'’对扳道夫“小老头”所说话的不信任:”这趟车会把我送到T城吗?”“这,警察不管吗?”表明“外国人”对

扳道夫“小老头”所说话的将信将疑;“您坐过不少次火车了吧!”表明"外国人’’对扳道夫"小老头'’所说话的信

任;“'X!’外国人回答”,表明“外国人”绝望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些对话,能够刻画出'‘外国人''的

心理变化过程。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可以喜欢其他版本:

□从人物形象来分析。“'叫什么都行。’——外国人回答道”,通过"外国人''的回答,看出“外国人''已经

相信了扳道夫“小老头”的话,对自己到达T市已经失去了信心,给我们塑造出一位听完扳道夫的话后惊慌

失措、丧失信心的人物形象,也从侧面衬托出扳道夫“小老头”的能说会道。

U从故事情节来分析。由前文“外国人”反复说“明天得赶到T城‘“'我明天就得赶到T城''"这趟车会把我

送到T城吗”“我的票可是去T城的,自然应该到那儿,是不是“可知,"外国人'’非常急切地想赶到T城,但

最后当扳道夫"小老头'’问起”著名的车站“叫什么名字时,“外国人”却回答“叫什么都行“,由此可见,有以前

的“到T城”到现在的“叫什么都行”,情节的巨大反转,表明了“外国人”已经相信了扳道夫“小老头”的话,对

所面对的混乱的社会秩序失去信心,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现实。

也可以喜欢原文版本:

口从人物形象来分析。最后当车道夫“小老头”问起车站的名字叫什么时,"外国人''回答"X!”,这样的回

答如同没有回答一样,突出“外国人”在听完扳道夫“小老头”的话后痛苦绝望而又无助的心理特点、

□从语言风格来分析。"外国人''以"X!"来回答扳道夫"小老头''的问话,和他原来反复强调要去“T城”形

成反差,这样增加小说人物的神秘性,符合小说“魔幻离奇”的语言风格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扳道夫”指的是“小老头”,由文中“我?先生,我只不过是个扳道夫。说真的,还是个退休了的

扳道夫。我经常来到这儿,只不过是为了回忆那些美好的岁月。我从来也没出过远门,我也不想这么做”“就

在这会儿,传来一阵阵汽笛声,扳道夫举起红灯打了一些可笑的、毫无规则的信号”可知,“小老头”的职责

就是打信号灯以及在岔道路口更改火车行进道路。

其次,扳道夫对本国“火车”及车站的极其夸张的描述中,让“外国人”对该国的火车有了重新的认识,由

刚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惊异,再到后来的相信,以至于最后的绝望,正是扳道夫"小老头'’的一席话让“外国

人'’改变了原来去“T城''的路线。

再次,在扳道夫"小老头'’的对话中,以幽默讽刺的语调,如“国营铁路的下一段现在正由私人出资建设。

为了制订施工计划就已经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要修的这条双轨铁路还得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这份施工计

划到现在还没有被公司的工程师们批准呢”“国家确实备有不少列车供旅客经常乘坐,可是,火车运行既不正

规也没准儿。换句话说,上了火车,谁也甭想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上了车,别和任何旅客交谈。列车上净

是特务……他们总能挑出毛病。只要您稍一疏忽,马上就会被抓起来,这样,您的余生也许就得在监狱车

厢中度过“,等等,揭示了官方的低效不作为,现实中的欺骗、告密以及人无力改变的无奈的主旨。

最后,扳道夫"小老头'’所陈述的是信口胡诒,还是事实真相,但他的话语却指引着“外国人”乃至乘客驶

向远方,远方也许是毁灭,也许是正轨,而他,扳道夫“小老头”就是掌握轨道方向的人,这一切都随着扳道

夫"小老头''的信号灯在铁轨间跳跃而渐行渐远,像极怪兽怒吼的火车渐行渐近。文章以以“扳道夫''为题多了

一些“上帝视角”的神秘和怪诞,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钥匙

说钥匙的发明要比锁晚,这话逻辑不错,显然有点多余。老祖先洞穴时,还没来得及思考锁与钥匙的

关系。秦风汉雨中,多数人还是住土墙柴门。到我小时候,依然是平房三间,剪着瓦片的发型,东窗和西

窗十分匀称,一双东部乡村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平稳的田野。那时候,乡下的门差不多是一种摆饰。一

个房子没有一扇主人进出的门,好像说不过去,乡下的房子一般在门左下方,还有一扇小门,那是给狗进

出的。乡下,人和狗都有点身份,这身份又远不同于如今人与狗的关系,人都快疏远爹妈,孝子般的和狗

形影不离了。

乡下的门对开,夜深了用木头栓下。白天时,人干农活离家不远,一眼就能瞧见自家的门,锁不锁都

无所谓了。有时,也假装锁下,左右两个门环,一把结构简易的锁将它们拴一起。好像是锁了,推下,还

有个足够的空间,钥匙就挂在门后的铁钩上,两扇门之间,胳膊是完全可以伸进去摸到那钥匙的。乡下,

十有八九你想开哪家门都能摸到钥匙打开,但谁有心思去开别人家的门呢?米都是一块土地长出来的,想

偷的瓜菜也是露天的,油盐酱醋没太多的去处,红糖还得凭计划供应,除了极个别的人家,哪家也不比哪

家多点什么。

我写过一句感叹,用了两个词牌,“犹记少年《摸鱼儿》,一觉醒来《琐寒窗》“,"琐寒窗'’也可以叫做“锁

窗寒”,两者各有味道,我偏爱于后者。还有收藏者,将存世最早的唐代铜铸钥匙称做“锁窗寒”,因为那钥

匙形状似中国古代香阁的窗格。这么绕来绕去,锁似乎和门没多大的事,与窗倒是关系密切。周邦彦写《锁

寒窗•暗柳啼鸦》有“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化的是李商隐《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我觉得挺有

意思的,从前的老朋友相逢,话题特别多,聊啊聊啊,就有了“剪烛”这样美好的意象。而且,一旦老朋友相

聚,灯总会亮在西窗。东窗似乎更适合设计阴谋,设计完了还容易事发。“剪烛西窗”于是成了古诗的特有画

面,连蒲松龄写《聊斋志异》,写杨于畏与女鬼连琐的故事也设置了'‘与谈诗文,慧黠可爱。剪烛西窗,如

得良友”的场景。以前,老朋友盼望“剪烛西窗''时还少不了一个“道具”:雨。李商隐生活在“巴山夜雨’'现象

中,那是西南山地多雨,周邦彦恰逢清明时节,雨也不少,“静锁一庭愁雨''“桐花半亩写着写着,想起故

乡的泡桐花确实很快就要开了。

最初我只有一把钥匙,用细绳串好,挂在脖子上。那时世界小,只有一扇门等着你。后来读书远了,

得骑上一辆单车往返,就多了一把自行车钥匙。第三把钥匙,是书桌抽屉的,因为有些小秘密得藏起来不

想让大人知道。(那时还流行一种带锁的日记本,锁与钥匙的质地极差)我想,有两种钥匙我是一辈子用不

上的,我家没有太值钱的东西,我也没有保管绝密文件的身份,家里就不必摆保险柜了。还有四个轮子的

车钥匙,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有了第四把钥匙,门口那只小小的信箱是我精神的巨大城堡,有书信、《散文》、《钟

山》、《天涯》、《花城》纷至沓来,有我一生的阅读。这两日读到余华说的一个细节,很有趣,“当时我们家

有一个院子,邮递员骑车过来把退稿从围墙外面扔进来,只要听到很响的声音就知道退稿来了,连我父亲

都知道。有时候如果飞进来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我父亲就说这次有希望。''这段叙述对大多数职业来说,

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像我们这些人,会想起心提到嗓子眼的往事。我曾经每天在那差不多的时刻,等邮递

员的身影,有种厚厚的信,装回你熬过的夜和编辑写上“大作不适刊用,请另投他处''之类字眼的稿签。失望

了许多许多次后,终于有一天,我打开那只信箱,妆到一封薄薄的“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信封上的来信地

址是天津,印刷好的“《散文》编辑部我捏着这只蝴蝶,对着太阳,祈愿未拆前,阳光穿过翅膀能透出一

点点命运的花纹。打开后,一张小小的信纸上写了几行清秀的字“您好,大作《轮回》《关于一条狗》留用,

刊明年第1期,有新作继续寄来。鲍伯霞“,从投稿信到用稿信仅隔了一个星期,这短短的时间和短短的几

句影响了我以后的岁月,我吻了吻那把信箱钥匙,等看两个月后2005年第1期《散文》的灿烂笑脸。

后来搬过两次家,钥匙又多了几把。我始终没有给门装上一种手指可以当钥匙用的指纹锁。像我妈那

样不肯歇下来的人,忙这忙那的,手指上的老茧也变换着个头,我怕有一天指纹锁认不出她来,她只能呆

呆地被关在门外。再读贾平凹先生的《写给母亲》,他说:“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

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不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

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坦白讲,因为读到这一段我

才想起写写钥匙,我妈就是把那一串钥匙系在裤带上的,仿佛系住了乡下的房子,镇上的房子,城里的房

子,我的城里的房子。她隔段日子就会去每个家打扫打扫,收拾收拾,她的裤带上系着爸爸,我,爱人和

孩子,我妈那么满足。

和爱人婚后两年,终于等来了两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在那个屋子里,我们迎来了儿子,他的脖子

上也快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有时我还做梦,梦见有人敲门,门一打开,是一个长得那么像我的

女孩,我拥她入怀,给她的脖子挂上一把牙齿一模一样的钥匙……

(选自2018年3期《钟山》,有删改)

5.第三段中诗文和典故的描写有何作用?

6.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句子的表达效果。

7.概括文中“我”的形象,作简要分析。

8.揭示“钥匙”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5.(1)借诗文典故,写锁与窗关系密切。(2)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散文的意趣,体现作者的学识。

6.(1)把“信”比喻成飘扬的“雪花”和“蝴蝶”,突出信件的轻薄,表达我的欣喜。(2)我打开信箱,看

到信封上的落款后,在拆信前先是“捏”“对着"“祈愿'’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内心的忐忠、激动和祈祷。

7.①学识颇丰,个性率真。对钥匙相关内容的介绍和评说,充分展现了学识的丰富和个性的率真。如

对当下人狗关系的评点、自己不需要两把钥匙的解说等。②怀旧,有诗意情怀和浪漫气质。③热爱阅读、

热爱写作。视阅读写作为一牛的事业,为之熬夜、为之欢喜。④孝顺父母、热爱家庭。为了母亲不装指纹

锁,感恩母亲的辛勤付出;育儿长大,梦见拥女入怀。

8.(I)结构上,钥匙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2)内容上,对人生不同阶段中钥匙的记叙,

写出了自己对成长、事业、亲情的不同解读;(3)情感主题上,钥匙象征着作者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式生

活的怀念和追忆,对成长、事业和亲情的怀念、眷恋之情。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想向读者介绍锁与窗关系密切,作者引用了周邦彦“故人剪烛西窗语''句和李商

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且产生与之相关联的联想,使文章语言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语言具

有古诗的特有画面。

(2)在阐释“剪烛西窗'’的画面时,作者引用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故事,这种引用故事法,使文章

引人入胜,无形增加文化底蕴,神秘感,浓厚的传奇色彩。

6.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

(1)画线句“我打开那只信箱,收到一封薄薄的'像雪花一样飘扬的信',我捏着这只蝴蝶”运用比喻的

修辞,本体是“信”,喻体是“雪花”“蝴蝶”,生动形象地表现信件的轻盈,突出作者接到信件后欢欣和喜悦的

心情。

(2)“我捏着这只蝴蝶,对着太阳,祈愿未拆前”写我接到信件后表现,句中一些动词极具表现力,如

“捏,,“对着,,“祈愿,,一系列动作描写,准确而生动地再现我未打开信件之前紧张的心情,害怕是退稿信又期冀

是用稿信的惴惴不安的矛盾心理。

(3)文句“阳光穿过翅膀能透出一点点命运的花纹”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意味,让读者身历其境地感受作

者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情怀。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从前两段作者对钥匙内容的相关知识的介绍,作者从自身认识和自身经历出发,和对当下人狗关

系的评点、自己不需要两把钥匙的解说等。可见作者学识渊博。

(2)在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诗文和典故,可见作者“腹有诗书”,有诗人气质和浪漫情怀。

(3)文章第五段写作者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感受。可见作者是视阅读写作为生命的人,为了写作事

业,为之熬夜、为之欢喜。为了写作而呕心沥血。

(4)文章第六段写作者为人子、为人母角色时,可看出作者重视家庭建设,顾及亲情,是一位拥有浓

浓爱意的、有责任担当的写作者形象。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1)文章的标题为“钥匙”,此标题一语双关,既指生活中用于锁门的客观钥匙,也指人与人之间相关

联的钥匙。同时,“钥匙”是全文的主线,作者的所思所感都是围绕“钥匙”展开的。

(2)从内容上:《钥匙》是作者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表达了作者对钥匙的理解,文章对过去钥匙和锁

的描述,让我们体会到久违的温馨,一种难得的信任感;而且,钥匙凝结着作者在写作时的汗滴和泪滴,

它是人生历程忠实的见证者,维系着许多有关生命、亲情美好温馨的回忆。

(3)从情感上:《钥匙》从生活琐事引发出对钥匙的深切认识,文章行文流畅,无一丝板滞,笔调轻

松明快而又从容平和。这质朴无华而又充满感情的话语,像山间静静流淌的清泉,像徐徐吹来的暖风,给

人一种清新、舒爽的感觉。钥匙既是自尊的保障,独立的象征,代表着可以我行我素的自由,和不必求助

于人的快乐。更象征着作者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怀念和追忆,对成长、事业和亲情的怀念、眷恋

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间流水

阿占

小五哥把啤酒屋开在一条老路上。路从谷底爬起,向北抬升,形成夸张的锐角。沿路几排老房,已经

上了岁数。长窗和旧瓦,都是被时间盘剥过的。啤酒屋夹在歪歪拧拧的门脸之间,眼前一米宽,堆满不锈

钢啤酒桶,像个重金属音场。

没有肴,只卖酒。确切地说,只卖酒厂直供的桶装散啤。里面五六张桌子,十几个圆凳,天花上一台

老式吊扇。稍微讲究点的陈设,就属北墙那片玻璃柜了,一升的标准菠萝杯倒扣码放其中,一个挨一个,

一层对一层,甚是齐整。

散啤是散装啤酒的简称。散装啤酒相对于瓶装啤酒而存在,从酒厂生产线灌入啤酒桶,直接运送到销

售终端。它始终保持着浇灭燥热和烦恼的0口,更不消说色泽金黄明亮,口感娇嫩醇厚,那层丰盈细腻的泡

沫像个白日梦。

喜子一来,酒鬼们就走了。

买了酒的喜子,坐在显眼位置,一张晚报,哗啦作响地翻看。他每天都会买份报纸,据说这可以与世

界接轨。第一个酒必是大口灌下去的,散啤与腹腔碰撞后发出的声响,让喜子感受到了常规状态下永远无

法实现的爽快。第二个须慢下来,菠萝杯遇热起了雾气,金色液体变得朦胧游离,像个美妙的幻梦——喜

子不想让幻梦那么快消失。

喜子高兴了,酒鬼们却不高兴了。跟个不男不女的一起喝酒,体统尽失。瞧瞧,一把粗冲男嗓,偏又

一身妖异女装,关于喜子的所有猜测与定论,总结起来,不外乎一句话:神经有问题。

小五哥却不怪。喜子拾破烂,自己养活自己,不偷不抢不害人,碍着谁了?甚至,小五哥嘴里的喜子,

竟是爱读书的,读的还是老舍、巴金、托尔斯泰。

小五哥的那条路上,有一趟泡桐,芒种前后开花,颜色轻浅,人们埋头匆匆而过,不知哪里飘来一阵

香气时,转身才见,泡桐啊。

艺术家不是这样的。他没有那么匆忙。他从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开始游荡,并无目的。到了下午,离小

五哥越来越近的时候,他看见了泡桐,开得是以外的地方,花辨几朵朵厚密,丝绒般贵,便在树下站了一

会儿。这当口,微风起了,风中除了泡桐的洽春,还有啤酒花和大麦芽的苦春,他皱鼓鼻子,越过一片歪

拧门脸,遇到了城墙般的啤酒桶,当下心想,这是个有江湖地位的啤酒屋。

艺术家第一次见到的小五哥,状态微酸,正跟俩驴友宣讲敬啤圣经——在青岛地界,喝散啤不能像喝

洋酒那样小口抿,得喝出咕咚咕咚的感觉。一大口,一停顿,一回味,咽下去,就知道啤酒花和麦香气是

怎么回事了。

你问我,青岛人到底怎么喝散啤?过去用玻畸罐头瓶吗,用粗瓷大碗喝,用搪瓷缸子喝,现在用塑料

袋插吸管喝。……青岛人还真是把散啤喝出了花儿,喝出了原创。还有啊,"个”是青岛人点酒时最常用的计

量单位。来两个酒!这么说的,才算青岛土著……来两个酒。艺术家妥妥地对上了暗号。

从那以后,艺术家几乎每天都来。倒上两次车,一路颠沛,坐下后,用散啤洗尘。真是个好地方。酒

鬼们说着海蛎子一样的损话,笑出泪来,隔空再抛一句,来两个酒!

这天傍晚,喜子的妆容鲜艳到炸。头上至少三种花饰。绿衫绯裙都是新捡来的,有点时尚。他请小五

哥和艺术家喝酒,敞开了喝。

一直靠拾荒卖废品慢慢还债,咋天,总算还清了所有债务——我没心事了。来十个!

小五哥敬喜子,你这个拾荒的,原来还有一身傲骨。艺术家敬喜子,所有的不同,都值得被尊重。

出啤酒屋,才知起了雾。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街道沉浸而去。老房子暂时藏起了破旧。他

们从泡桐底下走,雾水簌簌地打过来,酒便醒了大半。所有的窗户都黑下来,吵骂声不知从哪里传出,女

人在尖声哭泣,剪开了阔大的沉寂。

举?这样。艺术家摇摇头。下第这样。喜子倒像个哲学家。

地下室比外面还潮湿。喜子打开门,微侧着身,请艺术家先进。灯光昏暗处,艺术家一眼看见破书架,

上面除了书,还有五花八门的本子——显然都是捡来的,有小学生作业簿和会议记录本,有仓库进货明细,

企业年庆本子,还有日韩卡通本子。

我有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开始,已经写了三四百本,断不下了。日记就像个老朋友,是我唯一的倾

诉对象。喜子说。

很多人对我拾荒的微薄收入和寒酸住所心生怜悯,我倒觉得,拾荒之外可以写点东西,清清冷冷地过

日子,这样挺好。喜子说。

天亮之前,艺术家坐上了早班公交车。雾已散尽,红尘尚未苏醒。看着车窗外快速掠过的行道树和高

楼,艺术家想,多少人只看到了喜子的落魄,却不曾看懂他的高贵。

鄂地封城第十天,小五哥忽然在群里说,喜子捐了一万块钱。

众酒鬼哗然。但理智很快告诉他们,决不能让喜子捐款。反正酒也喝不成了,把酒钱捐出去。最后,

几经周折,酒钱终于花在了刀刃上。有人请在日本留学的堂哥帮忙,发动当地华裔,用这笔酒钱抢购了两

万个N95口罩,直接寄给一汉口驴友。该驴友曾连续三个夏天来青岛,每来必到小五哥的啤酒屋打卡,醉

不知返。

小五哥告诉汉口驴友,不必署名。

汉口驴友在将口罩捐赠定点医院时,还是自作主张,署了,青岛酒鬼。

(选自2020年第18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9.文中加点词语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1)总是:

(2)只能:

10.文章如何塑造喜子的“高贵”形象,请简要分析。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2.作者阿占曾在某篇文章中谈及这篇小说“人间流水,亦是流金”,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间流水”

的多重意蕴。

【答案】

9.(1)对世俗生活看不惯与不满,不屑为之。

(2)这就是生活常态,可以接受,通达超然。

10.(I)正面描写,细致刻画喜子还完债后肖像、言行,表现他无债一身轻的快乐,突出他的“傲骨

(2)侧面描写,用小五哥与艺术家对喜子的态度与评价烘托出其掩藏在奇装异服背后的高贵。

(3)环境烘托,地下室里破书架上的书和本子体现的是喜子内心的坚持。

ɪɪ.(I)化静为动,生动细腻的描写夜幕降临的情状;

(2)视听结合,描写出门后的情景,符合生活真实;

(3)运用通感,用视觉写听觉,写出夜的寂静.

(4)多用短句,如镜头一一展开,写成城市贫民生活区的家常情状。

(5)语言灵动雅致,语调平缓抒情,11常生活图景缓缓拉开。

12.(1)指啤酒屋常年供应散啤,人来人往,如流水一般。

(2)喻指人生就是长流水,普通平凡中自有其自得与自信。

(3)喻指这群小人物的不平常,于庸常生活中保持尊严与高贵。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总是这样。艺术家摇摇头“结合语境可知,上文“老房子暂时藏起了破旧……女人在尖声哭泣,剪开了

阔大的沉寂”描写的是世俗生活,“总是这样''强调生活的一成不变,而“艺术家摇摇头”表现的是艺术家对这

类生活的不惯与不满,他不屑过这种世俗生活。

而“只能这样”表达的是艺术家对这种世俗生活的态度,无奈,但可以接受,体现了作为普通人的通达与

超然心态。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本题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分析作者对喜子形象的刻画。

“喜子的妆容鲜艳到炸。头上至少三种花饰。绿衫绯裙都是新捡来的,有点时尚”这是肖像描写,“请小

五哥和艺术家喝酒,敞开了喝”这是动作描写,“我没心事了。来十个!”这是语言描写,这种刻画喜子形象

时,运用了这些正面描写的手法,细致刻画喜子还完债后无债一身轻的快乐,突出他的“傲骨

“小五哥却不怪。喜子拾破烂,自己养活自己,不偷不抢不害人,碍着谁了?”“小五哥嘴里的喜子,竟

是爱读书的,读的还是老舍、巴金、托尔斯泰”“小五哥敬喜子,你这个拾荒的,原来还有一身傲骨。艺术家

敬喜子,所有的不同,都值得被尊重”“小五哥忽然在群里说,喜子捐了一万块钱”这里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

法,借助小五哥和艺术家对喜子的态度和评价,从侧面表现喜子“高贵”的形象。

“地下室比外面还潮湿”“破书架,上面除了书,还有五花八门的本子……”这是对喜子住的地下室的环境

描写,用居住的简陋寒酸以及藏书和本子从侧面烘托了喜子的形象。

11.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墨色中泛着深蓝。街道沉浸而去”这是自然环境描写,用"泛着‘"‘沉浸而去”这样富于动感的词语描绘夜

色降临的情状,化静为动,使夜色的描写更加真实可感;

“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窗户都黑下来”是视觉描写,“吵骂声不知从哪里传出,女人在尖声哭

泣”是听觉描写,作者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来描绘夜色,把一幅夜的图景真实展现出来;

“剪开了阔大的沉寂”“沉寂”属于听觉,“剪开”“阔大”属于视觉描写,作者把诉诸听觉的感受用视觉用词

来表现,打通了视觉与听觉,写出夜的寂静;

“出啤酒屋”“知起了雾”“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街道沉浸而去”“女人在尖声哭泣”“剪开了阔大

的沉寂”这些句子句式整齐、简短,表达灵活,节奏分明,有利于展现城市生活的场景;

“夜开始变浅”“墨色中泛着深蓝”“街道沉浸而去”“剪开了阔大的沉寂”这些语言灵动典雅,富于文学韵味,

语调自然舒缓,有利于表现日常生活的图景。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

“人间流水''是本文的题目,从修辞手法看,人间如流水,题目运用了比喻修辞;

结合原文情节,小说主要以小五哥的啤酒屋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环境,啤酒屋常年供应散啤,人们来啤

酒屋喝酒,借助这样环境和事件,描写城市贫民生活区的家常情状。“人间流水”这一比喻,把人生比作长流

水,表现普通平凡人生常态中的其自得与自信。

小说中的喜子,“喜子拾破烂,自己养活自己”“破书架,上面除了书,还有五花八门的本子……”“小五

哥敬喜子,你这个拾荒的,原来还有一身傲骨。艺术家敬喜子,所有的不同,都值得被尊重'“'小五哥忽然在

群里说,喜子捐了一万块钱“过着简陋寒酸的生活,却能保持“傲骨”,一身高贵,在灾难面前捐款助人,拥

有高贵的品格。小说着重刻画以喜子为代表的小人物,展现他们庸常生活中不寻常的追求,“人间流水''又比

喻平常生活中保持的尊严与高贵。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现在几点了

范小青

梅新是新来的医生,今天是她到社区医院上班的头一天。

她刚坐下来,一个看似八十多岁的老人走了进来,手臂搁在桌子上。她以为他要开始诉说自己的病情,

等了一会儿,老人说了一句,现在几点了?八点半。她回答的时候,看了老人一眼,她是有经验的,所以

已经有了一点预感。果然,老人又说,现在几点了。这回梅新基本判断是''阿尔茨海默症''了,老人其实并不

是在提问,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自己在问什么。

她试着转移他的思路,拿起听诊器说,我听听你的心肺。听诊器触到了老人衬衣口袋里的一个硬物。

梅新探看了一眼,那是一块旧式的怀表。

老人的情绪焦虑起来,他嚷嚷着说,我的表不见了,我看不见时间了。悔新无奈地从老人口袋里取出

怀表,递到老人面前。但是老人视而不见,焦躁地说,我的表不见了。

她把表塞到老人手里,你的表在这里呢。老人站了起来,我没有时间跟你说话了,我要回家找我的时

间。

梅新扶着老人走出诊室,坐在门诊大厅负责分诊的护士小金看到梅医生陪着老人出来,就冲着外面的

不知什么地方喊了老人的保姆,小英子,走啦——

那个叫小英的保姆一头冲了进来,说,现在几点了?今天怎么这么快?

一老一小走了出去,小金仍然小心着说,梅医生,基本上,以后每天你都能看见他,他很准时的,每

天都来。

她们正说着话,小金的手机响了。小金一看来电,张开嘴巴,脸也红了。还没接电话就叫嚷起来.哎

哎呀,我差点忘了——哎呀呀,现在几点了?明明手机上有时间,但她又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更加急了。

她一边捂紧电话,一边对梅新说,说好要去看一条柯基犬,约好九点的,现在已经——唉,我这个人,太

没有时间观念了。一边说一边跑了出去,梅新看着她往马路对面跑,背影也是很着急的样子。

梅新回到自己的诊室,里边的长椅上已经坐了三个病人,依次排着,虽然都坐着,但是梅新能够感觉

到他们身上散发着的都是着急的气息。

排在第一个的是一个面带怒气的中年男人,他正在嚷嚷,医生也不看看现在几点了,跑到外面瞎聊天,

浪费我们时——忽然看到梅新进来了,他话说到一半,嘴张着,脸涨红了。

排在第二的那位妇女本来就只在长椅上坐了半个屁股,好像随时要抬起来,况且她一直就是一脸焦急

的样子,现在见这个男人有点不好意思,她赶紧说,让我先看吧,现在几点了?我时间来不及了。

脾气不好的男人又不高兴了,说,你时间来不及?就你忙?现在谁不忙?再忙也有个先来后到,不要

不讲规矩。这么说着,他一屁股坐到梅新面前的髡子上,仍然气呼呼的。

排在最后的那个老先生看起来是个老烟枪,一直在咳嗽,而且满脸不耐烦,抱怨说,喂,咳咳咳,你

们为什么要到八点半才开门呢?我四点钟就起来了,要来看个病,要等四五个钟头……

小金已经看过狗回来了,够速度的。梅新听到外面那个妇女配了药,叽叽咕咕说来不及了什么的,好

像赶紧要走了,却又停下来问小金,金护士,这个新来的医生,面孔板板的,干什么,很了不起吗?

小金说,大医院下来的,当然了不起。可是,她不会笑吗?小金口气呛呛地说,她干嘛要笑?有什么

好笑的?那女子"哦'’了一声,说,我知道了,肯定是出医疗事故了,搞下来了,难怪不笑。嘘—卜金责怪

女病人说,去去去,没有医疗事故,你不是很忙吗?有时间在这里废话。

确实没有医疗事故。那一天梅新和科室主任丁医生一起值夜班,晚上八点十分,她给丈夫打个电话,

问他接到她妹妹没有,丈夫的手机里却传过来电视机里的声音,丈夫"咦''了一声,随口说,现在几点了?

那时候是八点十分,丈夫居然还没有出门。听了丈夫的话,她咬紧嘴巴,满脸通红。算了算了,不用

你去了!她挂断电话,和丁主任打个招呼,就火急火燎跑出去,开车到地铁口,接了妹妹,把妹妹送到开

会的宾馆,再返回医院。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丁主任主治的一个病人病危、抢救、死亡,等她回到医院,家属已经在嚎啕大

哭了。

抢救无效,没有医疗事故,和梅新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偏偏当时她脱离了岗位,医院不能容

忍这样的事情。恰好需要轮派医生去社区医院支持工作,但像她这样的骨干派下去,也就是不处分的处分

To只是事后想想,真有那么急吗?

中午休息的时候,梅新趴在桌子上睡了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喊她,梅医生,梅医生,上班了。小保姆

陪着“阿尔茨海默症”老人又来了。老人重新坐到了梅新的桌子前面,跟梅新说,医生,现在几点了?我的表

坏了,时间找不到了,你能不能帮我修修表。

梅新不知如何应对了,老人接着从口袋里取出一张纸,塞到梅新手里,说,时间在这里。梅新低头一

看,是一张发了黄的纸单,没来得及细看,小金就不耐烦地赶人了,哎哟哎哟,下午的门诊马上就开始了,

外面好多病人都已经在排队挂号了,小英子,你带他走吧。

老人死死盯着梅新握在手里的纸单,梅新不知道他要她干什么,想了一想,将它塞到自己的上衣口袋

里,老人这才松了一口气,脸色也缓和多了,由小保姆搀扶着,走了出去。

梅新正想把那个奇怪的纸单掏出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就听到有人咳嗽了一声,把她惊醒了。

原来是个梦。

正如梦中的情形,下午的门诊确实马上就要开始了。诊室的长椅上已经坐了两个病人,正无声而又焦

急地看着她。社区医院的工作,就这样在梅新的时间里展开了。

第二天上班,那个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又准时来了,他坐下来,手臂搁在梅新的桌子上,梅新以为

他又要问几点了,不过这回他换了个思路,问:你是梅医生吗?梅新说,是的。老人又问,你是梅医生吗?

梅新说,是的。你是梅医生吗?是的。梅新实在忍不住,笑了起来。她主动伸手到老人衣袋里,拿出那块

怀表,交到老人手里。

老人也开心地笑了,我的表修好了,我有时间了,你是梅医生吗?我是。你是梅医生吗?我是。梅医

生,现在几点了?

(本文有删改)

13.文中三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1)小金一看来电,张开嘴巴,脸也红了。

(2)他话说到一半,嘴张着,脸涨红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