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明区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是什么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是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园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和“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的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材料二:

如何欣赏古典诗歌需要探索从原生的情感如何升华为诗。

首先,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小单位(细胞形态)开始研究。比如说,柳絮因风,撒盐空中,表面上是客观的景色,但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原因却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而且取决于内在的主观情感是不是契合。可见,这个最小单位,不能仅仅是一个修辞现象,而是一个诗的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的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要表现主体的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周易·系辞上篇》说“立象以尽愈”。主体特征就是“意",客体特征就是“象”。这就是“意象"的词源。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在最简单、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

其次,研究意象,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的,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性的。李白写春天来了,“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天非常美,美在哪里呢雪花在梅花里融化了,至于雪花在大地上,在屋脊上融化,就当它不存在了。这里的意象充满了情感的选择和排除的魄力,所以在散文作品中可以叫细节,而在诗歌中,则叫意象。这个意象,客体是概括的,主体的情致是特殊的,是二者的统一。春天从柳条上归来了,时间、地点是不须要点明的,点明了,例如,是辰时三刻,在未央宫,在某宫墙深处,就不是诗了,而是散文了。这个意象的概括性,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性,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假定性的契合。从客观对象来说,这是一种发现,更主要的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从主观情感来说,这是一种体验、顿悟。

此外,还要研究诗人情感。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客观的特征,要有主观情感的特征,要有形式特征规范,更要有所更新,这就不能不通过想象、假定、虚拟。物象循诗的想象,由情感冲击,就发生了变异。李白的《劳劳亭》也是一样写春天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朝习俗,送别折柳相赠,柳与留谐音,表示恋恋不舍,同时暗示,来年柳绿,就该想起归来了,想起朋友的感情。劳劳亭的春天,柳树还没有发青。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的假定性想象中:春风知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柳条不发青了,就不能折柳相送,这样就可以免去离别之苦了。这种折柳的“象”是普遍的,甚至可以说公用的,但赋予它这样的“意",把不发青的原因解释为不让朋友送别,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意象符号,就更新了。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要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看出外部感知正是内在情致冲击造成的,感知是由感情决定的。千古风流,草色胜于柳色的美,正是内心感情的美。

(摘编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说兰亭不逢王羲之,则荒没空山,因美不自美,不能脱离欣赏者而存在。

B.物是客观的,物的美就是客观的,作者认为这种观点错在把“物”等同于“象"。

C.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好坏的原因在于是否与主观情感相合,不在于客观景色。

D.诗歌的意象是概括的,充满了情感的选择,要排除类似散文中无限多样的细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之“竹”相对不变。但眼中之“竹"属于知觉世界,可以因时因人而不同。

B.“见”为“见者"的主动,所见本为零乱的材料,经“见”才有它的特殊形象。

C.李白对春天之美的发现,与“梅"“柳”的特点猝然遇合,从而表现李白的情志。

D.柳条不青不能折柳相送,作者借此来阐述意象的变异和假定性想象的决定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

B.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C.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D.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题洁庵图》)

4.两则材料在谈论“意象"时,角度与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在春汛期间,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小街上,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①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

不!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蛤蟆滩的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坑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这到哪里过一夜呢……”

他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现在离家几百里的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能一年内稻麦两熟,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做出这个决定,生宝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就不是那么使他发呕了。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

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他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

“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当他吃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②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春雨的旷野里,③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注]哩。杨副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的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

“我们大王村,五〇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

“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他是漉河川的稻地村,咱是汤河川的稻地村。有党领导,咱怕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完挑战的演讲以后,穿着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④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完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完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

(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煤气味“使他发呕"的票房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

B.小说的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愣闹哄哩”、“其余都是应名哩"等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

C.梁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过夜,因为他没有预留住店钱,是为了塑造他节俭、能吃苦的品格。

D.“梁生宝!你急什么?”这种“画外音"似是代读者发出疑问,增强了小说代入感、亲切感。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被卷儿”可以看出梁生宝对途中住宿是早有准备的,显示了他的计划周密。

B.句子②中“麻袋"成了梁生宝赶路的斗笠、蓑衣,塑造出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农民形象。

C.句子③与结尾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相呼应,这是他心中要搞好互助组的理想热火。

D.句子④梁生宝听演讲以后的抢先发言并不是说他故意逞能,而是强调他闲待不住的性子。

7.“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有评论者指出,梁生宝是柳青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11题,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凌:凌厉

B.正襟危坐危:端正

C.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D.举饱樽以相属属:劝请

10.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而今安在哉?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D.青,取之于蓝

11.下面对于文中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干支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纪时,《登泰山记》中“戊申晦”这一句中的干支是纪日。

B.“美人"是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现代汉语的“美人”词义不同。

C.本文多次出现的“苏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D.“匏樽”是指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亦泛指饮具。此处的“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词义相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执政,素恶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三言A朕B当熟C思之D凡在馆阁E皆当为F朕深思G治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议论与他意见不同的人。当神宗听了苏轼关于政令得失的答对后,王安石更让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来困住苏轼。

B.皇上下令让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要求压低价格,对此,苏轼上疏表示异议,并成功让皇帝下诏停止买灯。

C.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百姓向苏轼投诉。苏轼将他们的诉状扔到一边,他根本不相信百姓有作乱之事,

D.黄河决口,为解救徐州城危机,苏轼将跑出城的军民赶回城中稳定民心,并请禁军协助抵御水灾,还住在城墙,身先士卒。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16.在所选文段中,苏轼是如何应对王安石提出来的变革主张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罩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②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杜甫饱经丧乱。从76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诗人“独宿”之苦。

B.诗歌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动静结合。以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无人相伴的悲情。

C.诗歌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风尘荏苒”,可见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行路难"是指回家之路难。

D.尾联“栖息一枝安”,表达出作者对在苦捱十年后获朋友严武送来“一枝"栖息,在幕府得以安宁寄居的感激之情。

18.《宿府》和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三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四)名篱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借月抒发乡情很常见,然而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却以明月表达对人才的思慕,让人眼前一亮。

(2)好的设喻贴近生活,如《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用风雨设喻来说明通过积累可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当不愿意屈身侍奉权贵时,许多有志之士常常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4)三国人物叱咤风云,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他们的名字,如“_____________,"。

(5)古时不得志的文人常有归隐之情,如陶渊明便曾身在宦海心系田园,《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就运用对偶和比喻表达了这种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l(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你校高一(1)班以“保护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展家乡文化生活调查。1组同学通过网络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帮助1组完成下面任务.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在明清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__①__600余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保存完好。它的整体设计以军事卫戍为主旨,平面呈方形布局,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城外__②__一条护城河,宽厚的城墙下面辟有马道。城内有南门街、东门街和正街三条主要街道。军事机构、行政机构等设置于主干道的两侧,民居分布在次级道路两侧。

大鹏所城有近十万平方术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古建筑__③__。古色古香。大鹏地处亚热带海滨。受台风和暑热的侵袭,大鹏所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样式。民居建筑的特点是低矮、集中、紧凑,前后相连的廊道极为狭小。以满足基本的雨水排放、采光通风为主。城内遍布18个丁字卷,用来导风,强风通而不达。避免大风危害房屋和居民。

目前,大鹏古城博物馆征集和收藏了可移动文物近800件,已确定有21处全国重点文物建筑、11处遗址及73处未定级文物建筑。2016年,政府开启政企合作___④___“文化引领,三态合一”所城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2023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大鹏所城等9家单位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经历围绕鳞次栉比构建

B.经历围绕错落有致探索

C.历经环绕鳞次栉比构建

D.历经环绕错落有致探索

21.完成下列表格(1)(2)(4)(5)处,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大鹏所城古迹登记表

名称大鹏守御千户所,简称大鹏所城。

历史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

价值描述(1)外形特色:(2)军事价值:(3)建筑价值:明清时期是边防官军的居住场所,建筑群古色古香,当下民居大都是文旅开发店铺。

文物现状(4)

发展建议(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80%左右疾病的临床诊断都是通过医学影像辅助检查后得出,影像学检查在早期病情监测和疾病筛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B超、X光、CT、磁共振是常见的影像学检查项目,其中部分项目也是体检必查项。但对于部分体检者而言,会心生疑惑:这些检查同样是“拍片子",为什么要区分不同种类?是不是越贵的检查项目越好?医生建议,()。超声检查可以看到人体全身的血管、心脏、心血管系统、肝胆胰脾肾等重要的生命器官;X线平片相当于把人体压扁了看,得到的是重叠的影像;CT是把人体当作切面包片一样,一层一层来看,所以能看得更加清楚,看到更多细节,但X线和CT两者都有电离辐射;磁共振检查的优点是可以多参数成像,每一种参数都能够反映特定的某一个信息,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全面,而且磁共振没有电离辐射。

2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并非价格越贵越好,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

B.选择何种检查项目,并非价格越贵越好,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

C.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价格并非越贵越好

D.选择何种检查项目,要根据个人需求和症状综合进行选择,并非价格越贵越好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曲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哦,香雪》)

B.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植物学家的“无人区"——西藏。(《探界者钟杨》)

C.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故乡》)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拿来主义》)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完整写下来。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8月2日,攀岩者何川成功登顶海拔6241米的川口塔峰,这是华人首次登上这座充满挑战的山峰,也是何川攀岩20多年来的夙愿。如果将何川攀登历程做成可视化图表,我们会发现,从7月13日到8月2日近20天里,何川的行动路径是曲折中上升的,大约可被总结为:攀登——折返——攀登——折返——攀登——折返——攀登——登顶。

人生如登山,何川的登山路径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高一语文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论述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是什么

柳宗元有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这段话提出了一个思想,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是人的审美体验。

一般人之所以容易接受美是客观的观点,其中一个原园是他们看到物是客观的,因此他们觉得物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座山是客观的,那么这座山的美当然也是客观的。这里的错误是把“象"和“物”混淆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物",而是“象”,“物"的有用性以及它的自然科学属性是不被注意的。审美观赏者注意的是“象”。在审美观赏者面前,“象"不等于“物”。一座山,它作为“物",相对来说是不变的,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人面前,它的“象”却在变化。“物"是实在的世界,“象”是知觉的世界。竹子是“物",眼中之竹则是“象”。“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象。这种非实在的形式是不能离开人的意识的。

这正是朱光潜一贯强调的观点。朱光潜谈美,总是一再强调指出,把美看作天生自在的物,乃是一种常识的错误。他指出,“象”不能离开“见"的活动,有“见”的活动,“象"才呈现出来,所以美的观赏都带有几分的创造性。

(摘编自叶朗《美在意象》)

材料二:

如何欣赏古典诗歌需要探索从原生的情感如何升华为诗。

首先,从最简单、最普通、最常见、最小单位(细胞形态)开始研究。比如说,柳絮因风,撒盐空中,表面上是客观的景色,但是,一个好,一个不好,原因却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而且取决于内在的主观情感是不是契合。可见,这个最小单位,不能仅仅是一个修辞现象,而是一个诗的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主体某一特征和客体的某一特征两个方面猝然遇合的。目的并不是要表现客体,而是要表现主体的情志。情感特征不能直接表达,就以渗入客体的方式。《周易·系辞上篇》说“立象以尽愈”。主体特征就是“意",客体特征就是“象”。这就是“意象"的词源。面对一个诗歌文本个案,应该从“意象”开始,在最简单、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

其次,研究意象,诗的意象是概括的,不是特指的,是没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定性的。李白写春天来了,“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天非常美,美在哪里呢雪花在梅花里融化了,至于雪花在大地上,在屋脊上融化,就当它不存在了。这里的意象充满了情感的选择和排除的魄力,所以在散文作品中可以叫细节,而在诗歌中,则叫意象。这个意象,客体是概括的,主体的情致是特殊的,是二者的统一。春天从柳条上归来了,时间、地点是不须要点明的,点明了,例如,是辰时三刻,在未央宫,在某宫墙深处,就不是诗了,而是散文了。这个意象的概括性,实际上是一种想象性,是诗人的情感和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假定性的契合。从客观对象来说,这是一种发现,更主要的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从主观情感来说,这是一种体验、顿悟。

此外,还要研究诗人情感。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客观的特征,要有主观情感的特征,要有形式特征规范,更要有所更新,这就不能不通过想象、假定、虚拟。物象循诗的想象,由情感冲击,就发生了变异。李白的《劳劳亭》也是一样写春天的: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朝习俗,送别折柳相赠,柳与留谐音,表示恋恋不舍,同时暗示,来年柳绿,就该想起归来了,想起朋友的感情。劳劳亭的春天,柳树还没有发青。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但在诗人的假定性想象中:春风知道离别之苦,故意不让柳条发青:柳条不发青了,就不能折柳相送,这样就可以免去离别之苦了。这种折柳的“象”是普遍的,甚至可以说公用的,但赋予它这样的“意",把不发青的原因解释为不让朋友送别,是独一无二的。而这个意象符号,就更新了。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要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看出外部感知正是内在情致冲击造成的,感知是由感情决定的。千古风流,草色胜于柳色的美,正是内心感情的美。

(摘编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说兰亭不逢王羲之,则荒没空山,因美不自美,不能脱离欣赏者而存在。

B.物是客观的,物的美就是客观的,作者认为这种观点错在把“物”等同于“象"。

C.柳絮因风,撒盐空中,好坏的原因在于是否与主观情感相合,不在于客观景色。

D.诗歌的意象是概括的,充满了情感的选择,要排除类似散文中无限多样的细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庭院之“竹”相对不变。但眼中之“竹"属于知觉世界,可以因时因人而不同。

B.“见”为“见者"的主动,所见本为零乱的材料,经“见”才有它的特殊形象。

C.李白对春天之美的发现,与“梅"“柳”的特点猝然遇合,从而表现李白的情志。

D.柳条不青不能折柳相送,作者借此来阐述意象的变异和假定性想象的决定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即无梅。(辛弃疾《浣溪沙·种梅菊》)

B.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C.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

D.一草一木,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恽南田《题洁庵图》)

4.两则材料在谈论“意象"时,角度与目的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C2.C3.C

4.①材料一从意象与人的关系角度阐述,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然景物要成为“意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

②材料二从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角度阐述,目的是为了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解析】

【1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不在于客观景色"错误。由原文“一个好,一个不好,原因却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而且取决于内在的主观情感是不是契合”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景色是不是准确",可见是“在于客观景色”。

故选C。

【2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与‘梅’‘柳’的特点猝然遇合"错误。由原文“从客观对象来说,这是一种发现,更主要的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从主观情感来说,这是一种体验、顿悟”可知,李白的发现是排除,省略了梅花和柳枝以外的无限多样的细节,是一种体验、顿悟,而不是“与‘梅’‘柳’的特点猝然遇合"。

故选C。

【3题】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

A.陶渊明发现了菊花的美,和靖发现了梅花的美,“菊"和“梅”都变成了“意象",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大自然中的风景和物体都有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会让人的情感受到震撼,因此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共鸣,让人们感到无法自控地翩翩起舞,或是不由自主地吟唱。体现了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讲的是“境界",而不是“意象”,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一草一木,一丘一壑"为客观物体,“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为人的审美活动,从实在物变成了“意象",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C。

【4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要成为‘美’,必须要有人审美活动,必须要有人的意识去‘发现’它,去‘唤醒’它,去‘照亮’它,使它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外物是不依赖于欣赏者而存在的。但美并不在外物。或者说,外物并不能单靠了它们自己就成为美的。美是人的审美体验”可知,材料一从意象与人的关系角度阐述,目的是为了论证自然景物要成为“意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

根据材料二“如何欣赏古典诗歌?需要探索从原生的情感如何升华为诗”“此外,还要研究诗人情感。艺术创作不仅要有客观的特征,要有主观情感的特征"“学会欣赏古典诗歌,要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看出外部感知正是内在情致冲击造成的,感知是由感情决定的。千古风流,草色胜于柳色的美,正是内心感情的美”可知,材料二从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角度阐述,目的是为了学会从意象中分析出显性的感知和隐性的情绪,学会欣赏古典诗歌。

(二)文学类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梁生宝买稻种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外面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和市镇,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在春汛期间,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小街上,空寂无人。只有他——一个年轻庄稼人,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①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

你为什么不进旅馆去呢难道所有的旅馆都客满了吗

不!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蛤蟆滩的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有的要五角,有的要四角,睡大坑也要两角。他舍不得花这两角钱!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这到哪里过一夜呢……"

他站在这异乡的陌生车站小街上,他的心这时却回到渭河下游终南山下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该是多么困难啊!庄稼人们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使唤。现在离家几百里的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能一年内稻麦两熟,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做出这个决定,生宝心里一高兴。连煤气味也就不是那么使他发呕了。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

他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了,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他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点着一锅旱烟,香喷喷地吸着,独自一个人笑眯眯地说:

“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票房的玻璃门窗外头,是风声,是雨声,是渭河的流水声。

当他吃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梁生宝仰头东看西看,雨并不甚大。他把棉裤的裤腿卷了起来,白布里子卷到膝盖底下。②他又往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用麻袋裹着的行李卷儿,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出发了。

梁生宝!你急什么难道不可以等雨停了再走吗何必故意逞能呢

不!梁生宝不是那号逞能的愣小伙子。他知道他妈给他带的馍有限,要是延误了时光,吃不回家怎办既然他走在路上了,他就连一刻也闲待不住。他就是这样性子的人。春雨的旷野里,③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

生宝现在就是拿这个精神,在小农经济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中,开始搞互助组[注]哩。杨副书记说得对:靠枪炮的革命已经成功了,靠优越性,靠多打粮食的革命才开头哩。生宝已经下定决心学习前代共产党人的榜样,把他的一切热情、聪明、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党所号召的这个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儿!

正月里,全省著名的劳模、窦堡区大王村互助组长王宗济从扩音器里发出的声音,永远在梁生宝记忆里震荡着。

“我们大王村,五〇年光我这个互助组认真互助,其余都是应名哩。过了两年,受了我这个组的带动,全村整顿起十四个互助组,都认真了。今年正月,我们两个组联起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梁生宝当时是三千个听众里头的一个。他坐在三千个党的和非党的庄稼人里头,心在他穿棉袄的胸脯里头蛮动弹。他对自己说:

“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他是漉河川的稻地村,咱是汤河川的稻地村。有党领导,咱怕啥”

于是,在王宗济发表完挑战的演讲以后,穿着棉袄、包头巾的小伙子,④在人群中站了起来,举起一只胳膊,大声向主席台喊;“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梁生宝,要求讲话!"

当他在主席台上表示完决心下来的时候,区委书记就在通道上欣喜地等着他,握住他的手,攀住他的肩膀,亲热地说:“开完会就到蛤蟆滩帮助你整顿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从那时候,生宝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

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直至晌午时光,他走了三十里泥路。他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里。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棉衣却没湿,只是潮潮。他心里畅快得很哪!

(选自《创业史》第一部,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煤气味“使他发呕”的票房等描述表现了当时贫苦的生活状态。

B.小说的语言具有乡土气息。“愣闹哄哩"、“其余都是应名哩”等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方言特征。

C.梁生宝决定在车站票房过夜,因为他没有预留住店钱,是为了塑造他节俭、能吃苦的品格。

D.“梁生宝!你急什么?"这种“画外音”似是代读者发出疑问,增强了小说代入感、亲切感。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被卷儿"可以看出梁生宝对途中住宿是早有准备的,显示了他的计划周密。

B.句子②中“麻袋”成了梁生宝赶路的斗笠、蓑衣,塑造出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农民形象。

C.句子③与结尾处“心里就烘烘地热了起来"相呼应,这是他心中要搞好互助组的理想热火。

D.句子④梁生宝听演讲以后的抢先发言并不是说他故意逞能,而是强调他闲待不住的性子。

7.“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有评论者指出,梁生宝是柳青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5.C6.B

7.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梁生宝就是在这“春雨”茫茫环境中肩负着互助组交给的重任。

②歌颂人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小说描写梁生宝外出买稻种战胜困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带来的不便,由于春雨带来春汛,导致渭河停渡,他只好在车站票房过夜,而他心中的热情战胜了春雨带来的凉意。

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把人物放在“春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一心为公,勤俭节约,赞扬了土地改革时期普通农民代表在合作化过程中艰苦创业,为集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8.①梁生宝有理想,他渴望带领着大家摆脱贫困、共同发家致富,他有激情、充满时代朝气;

②梁生宝勤俭朴素、积极担当,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社会主义新人”的特点;

③他在意识观念上有着高度自觉,并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意识习惯,养成一种“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品质。

【解析】

【5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是为了塑造他节俭、能吃苦的品格”错误。梁生宝舍不得住店是因为他没有预留这笔钱,他的每笔开销都是精打细算好的,其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并非单出于节俭,而是基于对乡亲的体贴、责任。

故选C。

【6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B.“塑造出了一个风尘仆仆的农民形象"错误。塑造出的是勤俭节约、能吃苦的农民形象。

故选B。

【7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作用的能力。

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小说开头“春雨唰唰地下着”,“春雨"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当他吃早饭的时候,春雨又下起来了,淅淅沥沥地……春雨的旷野里,天气是凉的,但生宝心中是热的”,天气凉,而梁生宝心里是热的;结尾“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他走得满身汗。……他心里畅快得很哪",用“春雨”衬托出梁生宝艰苦创业、劳动致富的劳动热情,描写梁生宝就是在这“春雨"茫茫环境中肩负着互助组交给的重任。

歌颂人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春汛期间,暂时取消了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次车下来的旅客,不得不在车站旅馆宿夜”,由于春雨带来春汛,导致渭河停渡;“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现在碰到一个小小的难题。……他从汤河上的家乡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来到这里买稻种的梁生宝,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而当他想起上火车的时候,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他更高兴了——他这一夜要享福了,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他决定在车站票房过夜,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带来的不便,而他心中的热情战胜了春雨带来的凉意,小说描写梁生宝外出买稻种战胜困难。

深化小说主题。“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小说把人物放在“春雨”这样的环境中,“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要运费和他自己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心理描写,表现梁生宝勤俭节约、一心为公的品质,赞扬了土地改革时期普通农民代表在合作化过程中艰苦创业,为集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8题】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梁生宝有理想,他渴望带领着大家摆脱贫困、共同发家致富,“王宗济是共产党员,咱这阵也是共产党员了。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办不成吗?他是漉河川的稻地村,咱是汤河川的稻地村。有党领导,咱怕啥?”梁生宝认为王宗济能办成的事,咱也能办成,有党领导,什么都不怕,充满激情、充满时代朝气。

梁生宝勤俭朴素、积极担当,“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一个破席棚底下"“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为了买稻种梁生宝头顶麻袋,背披麻袋赶路,在车站票房过夜,表现梁生宝勤俭节约、一心为公的品质,是农村青年党员干部的典型代表,符合“社会主义新人"的特点。

他在意识观念上有着高度自觉,当春荒威胁着蛤蟆滩贫雇农的时刻,常年互助组组长梁生宝为了帮助阶级兄弟发展生产,不辞辛苦到百里外去买稻种。本文描写他买稻种在车站投宿的情景,表现他“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也是享乐”的革命精神。他不断培养、提升自己的意识习惯,养成一种“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品质。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大题共11题,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9.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凌:凌厉

B.正襟危坐危:端正

C.固一世之雄也固:本来

D.举饱樽以相属属:劝请

10.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而今安在哉?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客有吹洞箫者D.青,取之于蓝

11.下面对于文中加点词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是“干支纪年法”,干支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纪时,《登泰山记》中“戊申晦"这一句中的干支是纪日。

B.“美人”是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与现代汉语的“美人"词义不同。

C.本文多次出现的“苏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

D.“匏樽"是指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亦泛指饮具。此处的“樽”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词义相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9.A10.B11.D

12.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

【解析】

【9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凌:越过。句意: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

故选A。

【10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句意: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A.判断句,“皆”来表示判断,相当于“都是"。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一片云雾弥漫。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有疑惑解决不了。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

故选B。

【11题】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干支可以……纪时"错误。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不可以纪时。纪时用十二地支。

故选A。

【12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缪”,通“缭",盘绕;“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困",受困。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任凭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江面。浩浩淼淼(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打着节拍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上面这些想法不能一下子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执政,素恶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

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有盗窃发,安抚司遣三班使臣领悍卒来捕,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民奔诉轼,轼投其书不视,曰:“必不至此。"散卒闻之,少安,徐使人招出戮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卿三言A朕B当熟C思之D凡在馆阁E皆当为F朕深思G治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议论与他意见不同的人。当神宗听了苏轼关于政令得失的答对后,王安石更让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来困住苏轼。

B.皇上下令让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要求压低价格,对此,苏轼上疏表示异议,并成功让皇帝下诏停止买灯。

C.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百姓向苏轼投诉。苏轼将他们的诉状扔到一边,他根本不相信百姓有作乱之事,

D.黄河决口,为解救徐州城危机,苏轼将跑出城的军民赶回城中稳定民心,并请禁军协助抵御水灾,还住在城墙,身先士卒。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16.在所选文段中,苏轼是如何应对王安石提出来的变革主张的?

【答案】13.ADE14.C

15.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司,这是擅自制定法令。

16.①上疏皇帝,劝说皇帝做事不要太急迫,应安静下来等待事情的发生,然后再应付它;

②凭借法令便利于百姓,使百姓得以安宁;

③推行新法比较慢,让朝廷知道法令有害于百姓,并撤销它。

【解析】

【13题】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

“朕"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A处断句;

“之”作“思"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

“凡在馆阁”作主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所以在E处断句。

故选ADE。

【14题】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安抚司所属的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错误。由原文“卒凶暴恣行,至以禁物诬民,其家争斗杀人,且畏罪惊溃,将为乱”可知,是兵卒诬陷百姓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不是“兵卒凶暴横行入室杀人"。

故选C。

【15题】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违”,违反;“坐",罪责;“擅”,擅自。

【16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根据“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可知,上疏皇帝,劝说皇帝做事不要太急迫,应安静下来等待事情的发生,然后再应付它;

根据“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可知,凭借法令便利于百姓,使百姓得以安宁;

根据“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可知,推行新法比较慢,让朝廷知道法令有害于百姓,并撤销它。

参考译文:

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议论与他意见不同的人,让他到判官告院任职。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官员议论。苏轼就此事上疏皇帝。

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道:“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泛,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等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神宗吃惊地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王安石不高兴,任命苏轼代理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都以为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娱乐,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当时新的法令天天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凭借这些法令便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司农司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司,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

有强盗作案,安抚司派三班武官带领骄悍的兵卒来捕捉,兵卒凶暴横行,至于诬陷百姓藏有宫禁之物,进入人家争斗杀人,而后又畏罪逃散,将要作乱。百姓奔走告诉苏轼,苏轼把控诉书扔在地上不看,说:“一定不至于这样。"逃散的兵卒听说了这件事,稍为安心,苏轼慢慢地派人招引他们出来杀掉。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罩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②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十年:杜甫饱经丧乱。从76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通过“清秋"“井梧”“蜡炬"等景物的勾画,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诗人“独宿”之苦。

B.诗歌颔联写“独宿"的所闻所见,动静结合。以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以月色的无限美好反衬诗人无人相伴的悲情。

C.诗歌上四句叙景,下四句言情。“风尘荏苒”,可见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行路难"是指回家之路难。

D.尾联“栖息一枝安”,表达出作者对在苦捱十年后获朋友严武送来“一枝"栖息,在幕府得以安宁寄居的感激之情。

18.《宿府》和诗人的另一首诗《登高》写作时间仅仅相差三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7.B18.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动乱的忧虑和他飘泊流离的愁闷。

《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中“万里"“常作客”都写出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苦痛。“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不仅指个人生活的艰难、不如意,也指国家的动荡。

《宿府》中颈联写出了战乱持续时间之长,自己回家之难。尾联中“十年事"也写出了诗人长期忍受战乱之苦,漂泊流离之苦。

【解析】

【17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动静结合”错误。颈联写到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本句话运用了以声衬静,通过彻夜回响的角声反衬四周的清寂。

故选B。

【18题】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宿府》“永夜角声悲自语"中“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风尘荏苒”“关塞萧条",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而“音书绝”也是因为战乱未息。“行路难"不但指现实中无法回到洛阳的艰难,也抒发了诗人的漂泊之苦。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万里"“常作客”“独登台"登写出了诗人常年漂泊在外,体现出诗人的漂泊之苦。“艰难苦恨繁霜鬓”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繁霜鬓”说明自己和国家的命运让诗人感到极其遗憾,写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四)名篱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借月抒发乡情很常见,然而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