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1992年有删改)

材料二:

张岱年先生一生治学,贯彻一个“诚”字。在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在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在《事理论》的“自序"中,他说“此篇所谈,则与横渠、船山之旨为最近,于西方则兼取唯物论与解析哲学之说,非敢立异于时贤,不欲自违其所信耳”。他在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横渠,“山"乃船山),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又说“修辞立其诚’是我的治学宗旨"。

张先生认为,哲学之“可信的”即是“可爱的"。“可信的”哲学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张先生爱中华民族,爱张横渠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他相信,只有“可信的"哲学才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才有望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与天人和谐。

(摘编自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2004年有删改)

材料三: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尊重客观事实无损于人类的主体性。

B.文学创作也要遵循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原则,要想感动人心,就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或者客观规律。

C.做到“修辞立其诚”应当具有唯物主义者的勇敢精神,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真情实感的表达变得艰难。

D.小到做人写文章,大到治国平天下,“诚"之一字至关重要。自古而今,对“诚”的奉行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年认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修辞立其诚"都是发言著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诚”之一字也被他奉行一生。

B.要想正确认识世界,就应当努力克服观察现象时的主观干扰,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C.材料一认为哲学与科学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理论命题必然符合客观实际,是对真理的揭示。

D.张岱年认为“修辞立其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但在不同的时代它所遵守的原则是不同的。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列选项的相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此处引用不仅照应题目,而且点明了文章中心。

B.古语“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了行为的重要性,可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引用《心术上》和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的相关内容都是为了说明我们要尊重客观世界,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D.材料二多处引用张岱年先生自己的话,是为了说明先生品格之“诚”,更为了证明材料一观点的准确性。

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张岱年先生主张“诚"的原因。(6分)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但是,语文课的语言知识体系主要是附会印欧语言的语法,以结构主义为主,排斥语义,而负载信息的是含有思想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在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被“淡化”后,语文课程找不到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推动语文教育发展,当前的关键之点,是理解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的,它综合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它涉及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所以,语文课不是“器",而是“道”和“器"的结合。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以养成和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程后,站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时,就会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正确认识和使用自己母语的合格能力,保证和推动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成为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人们喜欢用“改革”来称谓教育教学的推进,其实,要想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真正要做的并非改革,而是建设。

首先,要重视思想建设。这就要求对推进教育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而养成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第一,把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变为以发展素养为宗旨。第二,把以教师灌输为主,变为教师导引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第三,把与生活剥离开来的符号化的学习活动,变为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综合活动。这里所说的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添砖加瓦,而不是用颠覆性的口号来建造“新模式",用一种教学定势代替另一种教学定势。

其次,要重视课程建设。语文课程建设,不只是思想建设之后的课程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理论建设做支撑。迄今为止,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这里我只从自身学科专业上谈一个必须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文字知识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反对排布知识点的教条主义教学,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当成终极目标的语文课程,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更不是说,提高能力和素养不需要知识。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其特质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以母语运用为特质的汉语言语文课程,几乎没有关注到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教学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汉字汉语,要承认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汉语词汇系统和汉字系统是有数理符号特性的,但它们本质上是人文符号,是负载思想意义并同时含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符号。没有适合汉语的语文知识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宁《从语言战略角度看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信息时代,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要解决围绕信息的诸多问题,还应先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着手。

B.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些特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实施存有交集。

C.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而被“淡化”,让语文课程失去了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并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D.要想在语文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提升学生素养,就必须调整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与生活剥离的教学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则不需要这样。

B.当今语文课上,学生热衷于提升应试的熟练程度,这丝毫无益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C.语文教学思想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故需避免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割裂。

D.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因此理论不明晰则无法推进课程建设。

3.下列选项中的知识教学行为,与文中画线句子的教学主张最适切的一项是()(3分)

A.讲解《春江花月夜》,结合水、月意象,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时空观念与离人之思。

B.教授《过秦论》,从文章的议论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观点明确、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C.对词性分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等详细讲解、梳理语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记忆。

D.讲授《论语》,结合文章中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引导把握古汉语的语言特点。

4.假如你就读的学校要建设《沂蒙文学》校本课程,请就如何建设提出建议。(4分)

5.有人说:“题目,应该是论述文内容的统摄。”本文内容是如何围绕题目逐步展开论述的请分析。(6分)

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流行的海绵式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检视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笔做标记;他可能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他不时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他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么做呢?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但两者间的相同之处仅此而已。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读者的他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读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他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比如,他不必成为育儿专家也一样可以针对日托中心的某些举措适当与否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选自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你有读书时提出问题的习惯,那就要比没有这种习惯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就像我们所强调的,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你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过程可以在你脑海中完成,但如果你手中有一支笔会更容易做到。在你阅读时,这支笔会变成提醒你的一个讯号。

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境界。你买了一本书,就像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非常清醒。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绵式思维表现为单纯吸收外部世界信息,由于被动接受,各种信息来得轻松快捷。

B.阅读中的互动思维是一种主动思考,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以此确定所读材料的价值。

C.批判性提问就是带着否定的态度对所读材料进行评价和质疑,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D.“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记录感想来实现,在思考中体现与书籍的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淘金式思维是在生活见闻中保持不断提问并探寻答案的状态,它可替代海绵式思维。

B.要善于在生活或阅读中提出各种问题,即便是对相关领域内容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

C.买书、藏书不等于拥有了书,真正的拥有是阅读且有思考,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D.读书是与作者对话,只有通过做笔记与作者双向沟通,才能表达对他的最高敬意。

3.下列选项,最符合“淘金式思维"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小明阅读《红楼梦》研究论文时,记录红学家的观点并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

B.小明表姐进入大学后就跟着同学报了多种类型的课程,每天忙于学习各门课程知识。

C.小明爸爸发现网上国外坠机事故频繁,进而推断飞机不安全,决定从此改高铁出行。

D.小明哥哥接到妈妈转发的养生广告后,搜集类似广告,制作打假视频分享到家庭群。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做笔记”,二者有何不同?(4分)

5.哲学家叔本华说:“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10分)

材料一:

21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以开放、包容、自由、和谐的精神,推进和维系了欧亚大陆的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和文化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深,古丝绸之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在仁爱、和平、诚信、公平、正义等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崇尚和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全球化向更为包容的方向发展,从而创新人类文明,实现全球再平衡。强有力的语言文化交流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同,进而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习近平说:“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展现中华文化的“和”的理想,有利于世界各文明的和谐,有利于世界各国理解“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我们要坚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应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而应使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中华文化一向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善于借鉴域外文明的优点,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建设“一带一路",也为中华文化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的互联互通应该是双向的,我们要在了解和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文化的同时,抓住“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契机,因势利导,推动汉语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大多渠道对汉语教学的扶持力度,提升汉语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

(摘编自张淳、田欣《语言文化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器"》)

材料二:

2021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共建和平家园、安宁家园、繁荣家园、美丽家园、友好家园,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日趋丰富多样,助力“五大家园”建设。一些东盟国家已经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系统,建立了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同时,中国也在不少学校开设了东盟国家的语言科目,积极与东盟国家学校开展多方面合作。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金盛说:“沟通、对话使中国和东盟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长拿督哈必芭说:“数字转型、技术进步会促进语言发展、促进文化理解、保护人类遗产、促进文化交流。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说,在当今全球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通过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语言文化交流效能,对增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共同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王立军说:“新的技术为语言文化传承、语言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支撑,建设科学、规范、全面的语言文字数据资源,对国民语文素养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技术提供了智能化教学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个性化语言学习,为中国—东盟国家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中文学习机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汪张龙认为,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可以实现标准音带读、语音转写成文字、科学的反馈指导、跨语言的自主学习。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建设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开发语言文化的计算性,使语义情感、民族精神等抽象事物变得“可计算"。他们开发的文观语义模型(WSM),是一款专注于中文语义智能评测的AI模型,为“读—讲—写—评”提供语言智能服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阶段数字技术的局限。比如,ChatGPT是一个好的基座模型吗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宗成庆说:“ChatGPT可以说是一个得力的AI助手,但它也有很多不良表现,如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匮乏、可解释性差、存在‘幻觉’和事实性错误等。"与会专家特别强调,线上学习不能替代面对面学习和交流。

(摘编自《数字化赋能语言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材料三:

“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已超越北美自贸区,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贸易红利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东南亚、西亚、中亚、中东欧等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相比,“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明显提升,至2017年已达13.4%,体量相当于欧盟内部贸易的65%。目前“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发展贸易投资仍受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今后应大幅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等。

(摘编自李晓喻《“一带一路”沿线已成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带一路"全面而彻底地推动全球化向更为包容的方向发展,从而创新人类文明,进而促进沿线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认同。

B.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交流日趋丰富,一些东盟国家已经把汉语纳入国民教育系统,我国不少学校也在积极开设东盟国家的语言科目。

C.数字技术提供了智能化教学解决方案,有助于实现个性化语言学习,但当前阶段数字技术仍有局限,因而线上学习不能替代面对面学习和交流。

D.“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板块。“一带一路”建设充分激发了不同区域的优势,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起了主导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更注重推动汉语和汉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汉语的地位影响力和通用性。

B.我们只有坚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才能助力人类文明进步、维护世界和平。

C.提高国民语文素养教育、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对建设科学、规范、全面的语言文字数据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D.科大讯飞负责人认为人工智能打造能听会说的“中文教师”,那么未来语文教师在语音生字部分的讲授或许可以用人工智能来替代。

12.根据三则材料,概括“一带一路"使沿线经济体之间的贸易联系越发紧密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分)

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鲁迅和胡适对孙悟空形象究竟是源自中国本土文化还是源自印度史诗的讨论,在我国学术界引发了多次学术争鸣,几乎贯穿了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中印文学关系史,先后出现“本土说”“外来说"“混血说”等不同观点。回顾与反思该话题百年来的流变轨辙,总结其间的得失,归纳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某些规律,或许比盲目评赞更有意义。

1923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孙悟空形象出自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无支祁。同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孙悟空形象来自于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认为“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由此引发了有关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的第一次学术争鸣。鲁迅很快作出回应,1924年在西安暑期讲学时,他提出《西游记》受唐人小说的影响很大,而受印度史诗的影响却未可知,孙悟空袭取无支祁形象的可能性更大。学界也有赞成胡适观点的,例如陈寅恪在《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1930)中,对汉译佛经里猪八戒形象、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以及高老庄招亲故事进行了溯源,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结合了《罗摩衍那》中哈奴曼的故事及汉译佛典《贤愚经》中“顶升王升仙因缘”的故事。郑振铎的《西游记的演化》(1933)认为,孙悟空与哈奴曼非常相似。林培志的《拉马耶那与陈巡检梅岭失妻记》(1934)也提出,孙悟空是哈奴曼的化身。这些学者的文章为胡适的孙悟空“外来说"观点补充了证据,使之成为之后三十年间关于该话题的主流观点。以鲁迅与胡适为代表的关于孙悟空身份来源问题的讨论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学术论争,他们研究的出发点、运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都有所不同,孰是孰非一时难有定论。

20世纪50年代之后,吴晓玲重提鲁迅的孙悟空形象“本土说",通过考证十条与《罗摩衍那》相关的汉译佛典内容,指出古代中国人对《罗摩衍那》故事所知并不多,《罗摩衍那》能影响到《西游记》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在吴晓玲重提“本土说”的同时,季羡林在1958年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就提出《西游记》中有大量印度成分,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发表,直至1980才刊登在《文学遗产》杂志上。此外,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1979)、《〈罗摩衍那〉在中国》(1984)等学术论著中都表达过孙悟空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鉴来的观点。沉寂数十年的“外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又重新走入研究视野,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顾子欣就认为孙悟空这位猴王是万里迢迢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当然,“本土说”也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金克木在《梵语文学史》(1964)中提出,有人以哈奴曼大闹罗刹宫和孙悟空大闹天宫相比照来佐证孙悟空的外来血统,实则两个神猴形象不同,且汉译佛经中并未提及哈奴曼大闹魔宫的故事,很难证明两个神猴故事有什么关系。刘毓忱的《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1981)认为,《西游记》成书之前哈奴曼并没有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渠道。龚维英在《孙悟空与夏启》(1984)中考辨了夏启与孙悟空形象上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关系,认为夏启是孙悟空形象最古老的渊源。由此可见,20世纪70——80年代,“本土说”和“外来说"仍旧是两种分庭抗礼的学术观点,有关孙悟空身份的来源问题仍无定论。

其实季羡林在提出“外来说”时并没有彻底否定鲁迅“本土说"的观点,而是认为既要承认孙悟空和那罗、哈奴曼等猴子的关系,又要承认中国作者在孙悟空身上的发展和创新,孙悟空是印度神猴与中国的无支祁结合的产物。这种折中的观点逐渐演化为“混血说”,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也不乏其人。蔡国梁在《孙悟空的血统》(1981)一文中首次提出孙悟空为“混血猴"的说法。萧兵的《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1982)考证了我国古代的猿猴传说、无支祁神话故事以及中国神话中劫女妖猴、华光大帝、二郎神等形象对孙悟空形象的影响。同时梳理了哈奴曼与孙悟空形象之间的继承关系,认为孙悟空“既有传统的、继承的、移植的、外来的因素,更有创造的、本土的成分”。赵国华在《论孙悟空神猴形象的来历》(1986)中,对国内外学者有关孙悟空神猴形象来源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爬梳,并对各家观点逐一考辨,指出“作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的神猴形象虽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简单照搬,也不是生硬模仿。面是对印度文学的营养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后。所创造的中华民族的神猴"。赵国华的观点进一步佐证了孙悟空的“混血”身份,“混血说"也越来越被学界接受和重视,并以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形态继续演进。

《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来源问题长达百年的学术争鸣是印度史诗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史上鼎铛有耳的学术事件。今天,以文明互鉴的思想高度去观照这一事件,是否能有定论似乎已不那么重要。我们也应看到,文明的对话不应仅仅包括追根溯源地去寻找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还应当包括在平等对话前提下观照本民族文学是以何种独特的面貌走进世界文学视野并丰富世界文学内容,又如何能在对等的地位上与他国文学共建世界文学格局。

(摘编自杨剑《孙悟空形象本土与外来之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胡适关于孙悟空形象源自本土、外来还是混血的争论,引发了贯穿百余年中印文学关系史的学术争鸣。

B.在陈寅恪、郑振铎、林培志等人的文章的支持下,胡适关于孙悟空“外来说”的观点在一定时期内占据了这场争论的主流地位。

C.金克木、刘毓忱、龚维英等学者分别从故事情节、创作时间、形象溯源等角度进行分析,来证明孙悟空形象“本土说"的正确性。

D.虽然季羡林的观点在上世纪80年代又引发学者关注“外来说”,但本文认为,他其实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并演化为“混血说"。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存在争议的学术话题,我们去厘清它流变的轨迹,在反思与总结中归纳其发展规律,比盲目反驳或赞同更有意义。

B.在研究学术问题时,人们要提高自己研究的准确性和观点的说服力,可以运用引用典籍、追根溯源、深入考证等方法。

C.从文章对吴晓玲和季羡林两位学者研究的介绍中可看出,《罗摩衍那》这本著作对研究孙悟空形象的来源有重要作用。

D.相比研究文化间相互影响的蛛丝马迹,在平等对话前提下研究本民族文学如何以独特面貌走上世界文学舞台作用更大。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土说”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代李公佐所著《古岳渎经》中记载的“无支祁",其语音源头是梵文Makara音译在吴、粤方言中的变异。

B.据《山海经》记载,无支祁是上古奇妖,“形若猿猴,金目雪牙,轻利倏忽”,大禹治淮水时,命应龙擒获了无支祁,把它镇压在淮阴龟山脚下。

C.“要想研究孙悟空的家谱,是比较困难的,不可否认,他身上有中国固有的神话传统;但是也同样不可否认,他身上也有一些印度的东西。"

D.有学者考证,《罗摩衍那》传入中国的道路有:古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川、滇、缅的通道和青藏之间的麝香之路

4.同属“混血说”,但萧兵和赵国华的观点并不相同。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4分)

5.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土强调:“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学术争鸣的积极意文。(6分)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浩然之气”。而屈原所谓的“中正",便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屈原的“与天地兮比寿",便是孟子的“塞于天地之间”。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

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楚辞"。荀子支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声嘶地喊着“舍利取义”,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

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他在《橘颂》里说:“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处可见。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屈原之前,中国诗坛上还没有诗人,因为《诗经》之类的民谣很少表现作者的人格。

B.文中“这个追求”指像屈原那样,诗人本人给人们的印象比他的作品更集中、更明快。

C.先秦诸子追求真理时虽然在理智上不尽相同,但是都以认识真理的全副诚意感染了屈原。

D.面对苦闷的时代,屈原保持清醒的情操,用真、善、美的交织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感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离骚》里认识了屈原,屈原便成了无言的诗,给我们长久的热力去追求真理和醒觉。

B.孔子生于先秦思想开始时期,他思想保守,性格与屈原截然相反,对屈原影响甚微。

C.屈原在反抗战国普遍苦闷的思想时与孟子形成统一力量,体现出比孟子更坚定的人格美。

D.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创作了无数诗句,唤醒了后人耳目,装饰了后人辞藻。

3.下列选项,哪一项最能体现材料中屈原勇于求真的精神(3分)

A.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B.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C.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屈原列传》中太史公曰:“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屈原的为人。(4分)

5.材料中(一)(二)(三)部分顺序可否调换请陈述理由。(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二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用“真"字的是道家。《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真伪对举,始于庄子。)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学说、言论、文章,都有一个诚伪问题。

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应该承认,“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唯物主义肯定事实,肯定客观真理。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敢于把自己的思想见解亮出来。虽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唯心主义比较流行,我还是相信,唯物主义是科学研究的真实基础。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1992年有删改)

材料二:

张岱年先生一生治学,贯彻一个“诚"字。在30年代,他提出“哲学家须有寻求客观真理之诚心”。在40年代,他把“求真之诚"作为哲学修养之基础;在《事理论》的“自序”中,他说“此篇所谈,则与横渠、船山之旨为最近,于西方则兼取唯物论与解析哲学之说,非敢立异于时贤,不欲自违其所信耳"。他在晚年,自号“渠山拙叟”(“渠"即横渠,“山”乃船山),并以“直道而行"示其一生立身之则,又说“修辞立其诚’是我的治学宗旨”。

张先生认为,哲学之“可信的"即是“可爱的”。“可信的"哲学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张先生爱中华民族,爱张横渠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境界;他相信,只有“可信的”哲学才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才有望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与天人和谐。

(摘编自李存山《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2004年有删改)

材料三: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礼记·中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尊重客观事实无损于人类的主体性。

B.文学创作也要遵循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原则,要想感动人心,就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或者客观规律。

C.做到“修辞立其诚"应当具有唯物主义者的勇敢精神,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真情实感的表达变得艰难。

D.小到做人写文章,大到治国平天下,“诚”之一字至关重要。自古而今,对“诚"的奉行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年认为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修辞立其诚”都是发言著论的一个重要原则,“诚"之一字也被他奉行一生。

B.要想正确认识世界,就应当努力克服观察现象时的主观干扰,从而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C.材料一认为哲学与科学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所以理论命题必然符合客观实际,是对真理的揭示。

D.张岱年认为“修辞立其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但在不同的时代它所遵守的原则是不同的。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下列选项的相关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修辞立其诚",出自《易传·文言》。此处引用不仅照应题目,而且点明了文章中心。

B.古语“听其言而观其行”,说明了行为的重要性,可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引用《心术上》和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的相关内容都是为了说明我们要尊重客观世界,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D.材料二多处引用张岱年先生自己的话,是为了说明先生品格之“诚",更为了证明材料一观点的准确性。

4.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张岱年先生主张“诚”的原因。(6分)

1.B2.C3.D

4.①首先提出“修辞立其诚"并阐释“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②进一步阐述学说、言论、文章都应该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要力求避免主观干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③然后提出在辩证唯物主义大语境下,“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原则;

④“修辞立其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强调要敢于说真话,讲实话。

5.①“诚"是古今发言著论都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

②“诚”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原则;

③“诚"是一个唯物主义的原则;

④信奉“诚”的哲学能引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⑤信奉“诚"的哲学才有望实现人类的和平相处与天人和谐;

⑥“诚”是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有助于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有助于治理天下。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但是,语文课的语言知识体系主要是附会印欧语言的语法,以结构主义为主,排斥语义,而负载信息的是含有思想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在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被“淡化"后,语文课程找不到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又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推动语文教育发展,当前的关键之点,是理解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课程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是不能分开的,它综合地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和语言能力等多个方面。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人们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它涉及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之道,所以,语文课不是“器”,而是“道"和“器”的结合。一个国家的民众,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以养成和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程后,站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时,就会带着对自己母语的正确认识和使用自己母语的合格能力,保证和推动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成为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者和维护者。

人们喜欢用“改革"来称谓教育教学的推进,其实,要想更好地增强教学的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真正要做的并非改革,而是建设。

首先,要重视思想建设。这就要求对推进教育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而养成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方式。第一,把以知识为中心、以技能为中心,变为以发展素养为宗旨。第二,把以教师灌输为主,变为教师导引下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第三,把与生活剥离开来的符号化的学习活动,变为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综合活动。这里所说的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添砖加瓦,而不是用颠覆性的口号来建造“新模式”,用一种教学定势代替另一种教学定势。

其次,要重视课程建设。语文课程建设,不只是思想建设之后的课程建设,还要有相应的理论建设做支撑。迄今为止,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这里我只从自身学科专业上谈一个必须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那就是语言文字知识体系的建设问题。我们反对排布知识点的教条主义教学,反对以知识为中心、把知识当成终极目标的语文课程,但并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更不是说,提高能力和素养不需要知识。语言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其特质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但以母语运用为特质的汉语言语文课程,几乎没有关注到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语言文字教学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汉字汉语,要承认语言和文字都是一种符号系统,汉语词汇系统和汉字系统是有数理符号特性的,但它们本质上是人文符号,是负载思想意义并同时含有民族文化内涵的人文符号。没有适合汉语的语文知识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宁《从语言战略角度看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信息时代,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但要解决围绕信息的诸多问题,还应先从提高人的语文素养着手。

B.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些特质决定了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实施存有交集。

C.语法因为难以解决应用问题而被“淡化",让语文课程失去了适合汉语的知识体系并变成强调“感悟”,排斥理性,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D.要想在语文教育教学推进过程中提升学生素养,就必须调整以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课堂学习活动与生活剥离的教学方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在互联网产生之前则不需要这样。

B.当今语文课上,学生热衷于提升应试的熟练程度,这丝毫无益于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

C.语文教学思想建设,是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反思的调整更新,故需避免与传统教学思想的割裂。

D.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还有很多理论问题缺乏学术共识,因此理论不明晰则无法推进课程建设。

3.下列选项中的知识教学行为,与文中画线句子的教学主张最适切的一项是()(3分)

A.讲解《春江花月夜》,结合水、月意象,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人特有的时空观念与离人之思。

B.教授《过秦论》,从文章的议论思路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观点明确、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C.对词性分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复句类型等详细讲解、梳理语法,并要求学生加以记忆。

D.讲授《论语》,结合文章中的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引导把握古汉语的语言特点。

4.假如你就读的学校要建设《沂蒙文学》校本课程,请就如何建设提出建议。(4分)

5.有人说:“题目,应该是论述文内容的统摄。"本文内容是如何围绕题目逐步展开论述的请分析。(6分)

1-3BCD

4、①建设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以养成和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

②课程要重视思想建设,调整现有教学模式。

③课程要重视课程建设,有相应的理论建设做支撑。

5、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①首先通过汉字语言,提出汉字语言具有战略意义。

②然后分析汉字语言教学,提出其存在具有一定的教学问题,从而提出要推动语文教育建设的中心论点。

③然后分别从“核心素养"、思想建设、课程建设等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必须要建设适合汉语的语文知识山东省威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类似于海绵放到水中的反应——充分吸收水分,而被称为“海绵式思维”。这种流行的海绵式思维有以下两个显著优点:第一,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千头万绪,而你获取的知识将会为以后进一步展开复杂的思考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相对而言,这种思维方式是被动的,它并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冥思苦想,因此来得轻松而又快捷。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被动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确实为你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起点,但海绵式思维却有个极严重、极致命的缺点:对各种纷至沓来的信息和观点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如果读者始终依赖海绵式思维方式,他就会对自己最新读到的一切深信不疑。

而要做出决定和取舍,就得带着一定的态度去读书,即带着问题去读书。这种思维方式需要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作者在向你细说原委,而你则随时准备与之辩驳,虽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场。我们把这种互动方式称为淘金式思维。淘金的过程为积极主动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可效仿的模式,他们得尽快决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到底价值几何。在一场互动的对话中披沙拣金,需要你不断地提问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海绵式思维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而淘金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知识展开积极互动。就此而言,两种思维方式其实可以互补。要想在知识的河流里淘出智慧的金子,你的淘金盘里首先得有点东西供你掂量才行。

我们不妨更进一步,检视一下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怎样不同的行为。采取海绵式思维的读者通常怎样读书呢?他逐字逐句地细读,竭尽所能地记住所读材料。他可能在关键词和重点句子底下画上线,或用彩笔做标记;他可能做笔记来概括主题和要点;他不时复习书本上的画线部分或重温笔记,确保自己没有遗忘任何重要的知识点。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作者的观点并充分加以理解。他记住作者说理论证的全部过程,但不对其做任何评价。

采取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又会怎么做呢?像采用海绵式思维的读者一样,他也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但两者间的相同之处仅此而已。淘金式思维要求读者问自己一系列既定的问题,旨在找出最佳判断或最合理的看法。

采用淘金式思维的读者常常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他在书本的页边写批注,提醒自己注意作者推理和论述中存在的问题。他无时无刻不在和自己的阅读材料互动,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读者的他必须保持全神贯注,而保持精力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提问。批判性的提问是检索信息和搜寻答案的最好方法。恰到好处的连珠发问有个强大的优势:它们能保证读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哪怕他对讨论的主题所知有限也不碍事。比如,他不必成为育儿专家也一样可以针对日托中心的某些举措适当与否提出一些关键性问题。

(选自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学会提问》,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你有读书时提出问题的习惯,那就要比没有这种习惯更能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但是,就像我们所强调的,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你还要试着去回答问题。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过程可以在你脑海中完成,但如果你手中有一支笔会更容易做到。在你阅读时,这支笔会变成提醒你的一个讯号。

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而所谓阅读的规则,就是用一种比较正式的说法来说明这件事而已。此外,我们也鼓励你“写出言外之意”。不这么做,就难以达到最有效的阅读境界。你买了一本书,就像买了一项资产,和你付钱买衣服或家具是一样的。但是就一本书来说,付钱购买的动作却不过是真正拥有这本书的前奏而已。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去写下来。

为什么对阅读来说,在书上做笔记是不可或缺的事?第一,那会让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还非常清醒。第二,阅读,如果是主动的,就是一种思考,而思考倾向于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用讲的还是写的,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第三,将你的感想写下来,能帮助你记住作者的思想。

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之间的对话。有关这个主题,他知道的应该比你还多,否则你根本用不着去跟这本书打交道了。但是了解是一种双向沟通的过程,学生必须向自己提问题,也要向老师提问题。一旦他了解老师的说法后,还要能够跟老师争辩。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你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选自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绵式思维表现为单纯吸收外部世界信息,由于被动接受,各种信息来得轻松快捷。

B.阅读中的互动思维是一种主动思考,读者带着问题阅读,以此确定所读材料的价值。

C.批判性提问就是带着否定的态度对所读材料进行评价和质疑,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D.“让书成为你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记录感想来实现,在思考中体现与书籍的融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淘金式思维是在生活见闻中保持不断提问并探寻答案的状态,它可替代海绵式思维。

B.要善于在生活或阅读中提出各种问题,即便是对相关领域内容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

C.买书、藏书不等于拥有了书,真正的拥有是阅读且有思考,并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D.读书是与作者对话,只有通过做笔记与作者双向沟通,才能表达对他的最高敬意。

3.下列选项,最符合“淘金式思维”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小明阅读《红楼梦》研究论文时,记录红学家的观点并做成PPT,在班级进行展示。

B.小明表姐进入大学后就跟着同学报了多种类型的课程,每天忙于学习各门课程知识。

C.小明爸爸发现网上国外坠机事故频繁,进而推断飞机不安全,决定从此改高铁出行。

D.小明哥哥接到妈妈转发的养生广告后,搜集类似广告,制作打假视频分享到家庭群。

4.两则材料都提到了“做笔记",二者有何不同?(4分)

5.哲学家叔本华说:“莫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请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否定"说法错误。)

2.(3分)C(A项“替代”错误,B项“一无所知"错,D项“只有……才”错)

3.(3分)D(AB项属于海绵式思维特点,C项体现在占据信息不够全面的情况下的主观质疑,也不符合淘金式思维特点。)

4.(4分)材料一中“做笔记"指客观概括所读材料的主题和要点,是一种被动思维(海绵式思维);材料二中“做笔记”指阅读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问题,是一种主动思考。(每点2分)

5.(4分)这句话是说,一味接受别人的思想会失去自我。(1分)学习工作中既要借助海绵式思维吸纳别人的思想观点,又要采用淘金式思维,善于与作者对话甚至辩驳。(2分)这样才能在吸收、辨析他人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1分)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小题。(10分)

材料一:

21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以开放、包容、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