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的印迹,居然处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了。尤其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现在竟长成了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的平处,这里那里,一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了许多;像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虽仍依旧,但校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的那一丝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现在却已将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堂西北的略高之处,本来是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里的,现在却建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①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

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的消息的。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儿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②晴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的将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

“真静啊!”

“真静啊!"

等老翁将一壶茶搬来,也在我们边上的石条上坐下,和我们攀谈了几句之后,我才开始问他说:“久住在这样寂静的山中,山前山后,一个人也没有得看见,你们倒也不觉得怕的么?”

“怕啥东西?我们又没有龙连(钱),强盗绑匪,难道肯到孤老院里来讨饭吃的么?并且春三二月,外国清明,这里的游客,一天也有好几千。冷清的,就只不过这几个月。"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

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层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装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

③“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做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

“先生你说啥话语?"

“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

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④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选自《郁达夫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我"出游的时间和出游的缘由,至于出游的目的地,“我”全凭兴之所至,并未做周全的计划。

B.“我"去拜访小学同学,并未提前知会他,两人虽见面不多,但彼此间情谊深厚,“我”的意外到访让他惊喜万分。

C.步行山路到达茶庄之后,“我们"感觉疲惫不堪,加上路上已经说了很多话,此时相对无言,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D.我询问老翁是“对课”还是“作诗",是在与老翁开玩笑,因为“我”清楚老翁其实不大可能懂得格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用“暴君"来形容“时间的威力”,写出了岁月不待人的残酷,“究竟"更加强了语气。

B.句子②用飞鹰的叫声衬托山间的寂静,不但让人感到“身历其境”,更感到“心历其境"。

C.句子③中“我”从老翁的算账声这一生活细节里捕捉到了诗意,更显出“我"的文人雅趣。

D.句子④中“似乎”构成了双重语义,“大笑的余音"此刻既回荡在山间,也回荡在“我”的心里。

8.本文结构精巧,“我"的心境随着游程的行进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课文《故都的秋》用雅致隽永的语言,精选意象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美。本文与《故都的秋》一样,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上等兵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上等兵昨天晚上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从早上起来到下午人没时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

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水房的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贵州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遂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

当许元屹听他说如果有谁牺牲了,这封家信就会被寄送家属时,立刻把刚写好的一页信纸撕了塞进石缝,怼上块石子,又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把那名上等兵带出院子。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元屹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②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③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车子快开过九道弯时,从车窗探身出去吐了一嗓子的中士坐回座位。不远处,④“冻土观测段"的路牌标识在他眼前迅疾掠过。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许元屹留下的一封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也让人窥见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持续引发伤痛。

B.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情-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说明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他想在留队前向排长求得一个明确答案。

C.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浓厚的爱意,更有誓死守护的意味,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D.改名的描述反映了许元屹的成长历程,排长以此教导上等兵,世俗的人与边防军人有本质区别,上等兵要做哪类人,不言自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母亲在知晓儿子牺牲后提出极具穿透力的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句子②堂哥这句轻飘飘的话沉重地反映了另一种价值观,揭示现实存在两个分裂的世界。

C.句子③表明环境非常安静,写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接着他转移了话题。

D.句子④既明示了地理位置,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

8.作者曾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是军人的脊梁,是胜战的刀锋”,请结合文本概括上等兵的“热力"形成的过程。(4分)

9.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我军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他在日记中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字眼,小说中的战士许元屹同样是在戍边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生命·使命"写出短评要点。(6分)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②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队部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等,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①真实意义忍怕很深远……"

老季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②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任姐一听这话,一挺身从炕上跳起来,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地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他们又开始教育秀秀。谈了一阵,秀秀的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听他们讲起了那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学校里丰富得没边没沿的文化海洋.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超然客公众号

次早我抽了个空到她家去,门口的孩子却说她上村北果园地里去了。我只得跟寻到果园里。一抬头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拿长杆姑娘的身影。她脑后梳着双环,可不正是秀秀!只见地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那碍手碍脚的长杆拈在她手里就像一根软软的柳枝一样,简直没有什么分量,她仿佛随意地一会儿指到东,一会儿指到西,管子里喷出的药珠,就成为一片闪光的雾网,密密匀匀地都喷在绿叶上,连最高的大树顶上也全无遗漏。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天娇。一看马上就叫人感觉到:只有她那干活的姿态和这片明丽的果园才相配呢。

队长吹哨子,宣布歇歇子③了。果园里马上热闹起来,姑娘们全围成一圈,却把秀秀围在中间,要她唱歌。她这天却唱得很活泼,很轻快,声音简直像在跳着的,像是在这园里的绿树顶上跳,从这片叶子跳到那片叶子。她好像情绪很好,看不出一点儿那晚在大队部表现的那种黏糊糊,也并不见有什么离别情绪。-这是怎么的哩我已经感到,她走的事情大概有点“悬"了。果然,在中午吃饭时见到老李,他就告诉我:秀秀对出去学习的事已经变了卦了一一恋人小黄在反对。我问:“那怎么办”

还是要说服!"老李镇静而坚决地回答。

到了晚上,老李、任姐和我三个人,打叠起精神就远山近水地绕着弯子对小黄开起讲来。到我们几个每人都说完了一段,喘气的功夫,小黄才忽然把那一双小灯似的眼睛向我们很快地扫了一眼,声音重重地说了一句话:“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这话的用意当然是很显明的。说完,小黄“咚咚咚"地脚板打地就走了。

这时,秀秀和她娘也来了。先是秀秀娘向我们哭诉:“你们别逼她了。她心里实在舍不了他,也舍不了这村庄。照这样,到了那大地方也成不了什么人才的。我不指望她有那个光采只指望她快活,高高兴兴过光景就行。"而秀秀则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任姐,我可真对不起你,你们对我好,真补报不过来……”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

后来我在机关里又一次遇到老李,他提起陈秀秀没能出来的事,口气里还有些惋惜。当然,他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年之后,我们早已回到原来的机关里了。这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应公社的邀约回到村里去“探亲”。当天晚上,参加了玉泉村的中秋晚会。在这晚会上,又一次听到陈秀秀唱歌。

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她的声音贯注到了歌曲中间每一个细微曲折的地方。如果说歌声可以分刚柔的话,那么她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听着听着,忽然一个感觉浮上脑际一一这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

我一下子思前想后联想定好多事情来,想到秀秀当时如果离开小黄和三泉行走了,知今会怎么样呢当然,旁秀当时就是走了,也不会没有前途,不过,我总觉得值得高兴约是秀旁终于留下来没有走,这一次又让我们听到了地这充满幸福和骄缴的歌声!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十七与文学时期(1949-1966),被誉为“十七与小说中绝少的对个体生命的优美费歌"。②下放于部:从1957年5月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发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③歇歇子:田间休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还知道!”小黄的回答,说明下放干部们对秀秀的人生设计可能不适合她。

B.秀秀在果园里的表现,以及秀秀的歌“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表明乡村生活对于秀秀更有意义。

C.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和“歌声",其中“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统洁,“歌声"则显示了秀秀的“幸福和骄傲”。

D.作者对下放干部们动员秀秀去北京学习的努力与秀秀最终的拒绝,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但最终的价值指向仍然倾向于后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的--项是(3分)

A.传统白话小说常以留白的笔法使效事意蕴无穷,文中模线的句子①就用了这种笔法,写下放干部劝说秀秀去北京学习的重要意义。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刚进入山神庙暂宿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细节指写来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

C.小黄反对秀秀去北京学习,和《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一样都属于小说中的突发事件,谁动了请节的发展。

D.小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从表层看,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从深层看,反映出乡村的封闭落后,个人选择的合情合理。

8.关于是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秀秀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请结合文本要分析秀秀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9.《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月夜清歌》中的陈秀秀,都是美好的女性形象,但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方面存在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①

巴金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孩子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①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她抿着嘴笑,不再说下去。

“你说,黎伯伯给你做什么?”

“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②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③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风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风略带点沉静的大人气。此外,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风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敌事的。”秦家风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看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风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

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风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瓣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

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④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①《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敏”是“我"的倾诉对象,这封写给“敏”的信,蕴含“我"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B.文章的故事情节在“我”与“敏"的互诉心曲中逐步展开,叙述方式可谓别开生面,引人深思。

C.文章中的两个小女孩和还魂草中的两个孩子都有善良、友爱的特点,两个小女孩的“笑”多次出现,给故事增添了一抹亮色。

D.文章的结局写到秦家凤和她的母亲在战火中逝去,剩下父亲埋着头痛哭,容易唤起大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对孩子的外貌描写,“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该细节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B.句子②呼应开头,与“敏在忙碌中时常挂念我”相比,“石人一样地沉默"表现了“我”对“敏"有所亏欠的心理。

C.句子③“灰尘”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战争中硝烟四起,类似这样的描写文章不止一处,这是战时重庆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D.句子④“不能再开口"是因为利莎受到伤害,“我”悲愤难言;“不能再写下去"是因为对友人敏“我”惭愧自责,欲言又止。

8.“我"在文中说到:“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9.美国耶鲁大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希里斯·米勒认为:“一部小说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注意诸如此类重复出现的现象来完成。"本文堪称这一文艺理论的完美注脚,请分析这样重复叙事的效果。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巷子何立伟

我有时候还真有点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我出生的地方便是一条曲里八拐的幽深小巷,叫甫觉里,在巨洲酒店,即老湖南旅社的后头。我家住的是巷子里头的一栋老公馆,从前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两层的红砖木楼房,楼上楼下皆有很大的堂屋,住了四户人家。我家在楼上,对面住的人家也有一个细伢崽,姓蒲,后来跟我同一个幼儿园,又同一个小学。我们的父母皆是市政府机关的干部,两家关系甚好,除开睡觉,门厅大开,任细伢崽们燕子样地穿进穿出,木板地跑得咚咚如鼓响。蒲同学的外公戴圆圆的老花镜,总是手捧一册要竖着看的老书,卷起来,坐在窗前的藤椅上,拿书的手臂伸直,脑壳慢慢一俯一仰。巷子极安静,公馆亦极安静,老花镜片上闪动着仿佛是遥远岁月的静好时光。而楼下一户人家姓焦,在台阶下养了许多的花,晨昏皆要来浇水,①我印象里是有美人蕉跟鸡冠花,红得热闹,亦红得寂寞。我在甫觉里生活了五六年,除了公馆里的邻居,我不认识巷子里的任何人,因为巷子里多的是围墙,少的是人家。到晚上,巷子里看不到人,一根斜斜的木电杆下,路灯光照不到的地方,黑得有些吓人。睡在床上,夜来听得有人从巷子里走过,②若是雨天,木屐声一声一声递进窗来,让细伢崽觉得是听到了鬼声音。

我念的是浏正街小学,也在一小巷的深处。我们放学回家,排了路队,从巷子里出来,长长的队伍会越走越短,因为同学一个一个皆消失在周围的小巷子里了。学校的巷口,有个驼背老倌,摆着零食小摊,卖鬼枣子,卖糖罐子,卖紫苏梅子同姜,还卖洋菩萨跟玻璃弹子。课间休息,同学们冲出校门,跑到驼背老倌跟前,匆匆买了这样那样小吃,放进兜里,听到预备铃响,又不要命跑回教室去。气喘吁吁,又心里痒痒。到了期末,老师给许多同学的评语里总是有这么一句话:“……就是喜欢上课吃零食。”

那时候,我们做课外作业,皆要到学习小组长家里去。有个小组长姓李,住在离小学不远的一条巷子里,巷名很好听,叫作菜根香。有古人说的“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的意思。李同学的父亲是踩三轮车的,经常把三轮车停在老火车站前头候客,裤脚扎进一双几乎长及膝盖的布袜子里。他家里头的堂屋很大,光线很暗。砖墙上挂着一件棕编的簔衣,像只展翅的巨大老鹰的标本。做完了作业,我们就在菜根香玩躲摸子或者官兵捉强盗的把戏,一巷子皆是少年天真的锐叫。要回家了,我们排着队,拍着自己的大腿,仰起脑壳唱:“谢谢你的茶,谢谢你的烟,谢谢你的板凳坐半天;板凳一翘,打了我的腰,板凳一脱,打了我的脚,我问板凳要膏药……”于是月亮就升起在巷子尽头一片黑瓦屋顶上了。

我小学时搬了两次家,一次是市政府的机关宿舍,是在一个名叫郭家巷的巷子尽头,进去之后,如武陵捕鱼人进了桃花源,别有洞天,原来是个好大的院子。我有几位小学同学也是住在这个院子里,有个同学的妈妈喜欢拉二胡,他家住楼上,有个圆圆的小窗,他妈妈夏天里就坐在小窗前,拉《洪湖水浪打浪》,拉《良宵》,仿佛拉出一巷子的蓝烟来。另一个同学家有个保姆,保姆的丈夫是沅江边上的农民,到了有黄鳝的时节,他就进城来,从篾篓子里捉出一条条黄鳝,在院子门外小巷尽头的一块大麻石旁来剖。他脑壳上扎蓝色家织布的盘头,满脸晒成古铜色,把食指同中指弯起来,夹住滑溜的黄鳝,朝麻石上一摔,黄鳝就晕了过去。然后他就拿刀来剖。我们总是围在旁边看,惊叹他的麻利同指力。因为我们试着去捉黄鳝,根本捉它不住。

郭家巷里除了有我们这个院子,还有一个什么单位,总之,每天,巷子里头停放了七八辆单车,院子里的细伢崽有调皮的,就去下那些单车的铃铛。单车的主人办完事出来一看,铃铛没了,就破口大骂。③那愤怒的声音在巷子里像蝙蝠一样飞来飞去。

另一次是搬到东庆街的一个名叫芋园里的小巷,也是一个小院子,院子外头有口老井,井壁上长满了虎耳草同满天星。伏天里,有老人就坐在井台边上歇凉,井口里冒出来一丝一丝的凉气,扇子一扇,拂到满身,通体爽快。细伢崽们夏夜里最喜欢把竹床架在巷子里,央求大人讲鬼故事,讲关公战长沙,讲秦琼卖马,讲唐僧到西天取经。仰起脑壳来时,真是天阶夜色凉如水,遥看牵牛织女星。

小院子里有两个天井,长满了绿绿的青苔,人从上头过不得,一过会滑倒。院子里有个叫娟子的妹子,乒乓球打得特别好,我们没有哪个是她的对手。我们的乒乓球台就是一块门板,架在板凳上,没有球网,就跑到巷子里拾几块砖头来逢中拦着。我小时候喜欢吹竹笛,经常站在天井旁练单吐双吐。天井上是四四方方的天空,有白云静静缝缝,仿佛是驻足来听我的笛声的。

④我年少时住过玩过的许多小巷,如今大多业已消失,如同曾经有过的岁月跟童谣。我经常怀想起那些小巷,那些小巷人家跟小巷生活。怀想起麻石的小路同井台,怀想起青苔浸染的墙根,夏天里横七竖八的竹床同星空下的故事。或许,这证明我已经上了年纪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第一句说“怀念长沙的老巷子",既点出了文章的写作重点,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巷子的感情。

B.同学们去巷口买零食的描写,动作迅速,颇具儿童特点,是童年生活的插曲,很有画面感。

C.郭家巷的生活写农民杀黄鳝的场景充满着血腥,这和后文写芋园里小巷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芋园里的人们的生活与天井密不可分,天井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那里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中“热闹”是指花朵色彩鲜艳,“寂寞"是指花朵没有更多的人欣赏。

B.句②是说木屐声越来越快、越来越近,在黑暗的雨夜中孩子们的恐惧感也在一点点增强。

C.句③化抽象为具体,把单车主人因铃铛被偷的愤怒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句④既是全文内容的收束,也呼应了开头“我年少时的生活,可以说是一种巷子里的生活”。

8.文章叙事涉及方方面面,颇有“琐碎"之感,但抒情意味依然很浓。请简要分析。(4分)

9.文章标题“巷子”是如何统摄全篇的请结合文本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具体分析。(6分)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等四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制琴记阿占

话说那天下午,胡三背着琴,像侠客佩剑一样,行于当街,去琴行与韩五见面。胡三亮出了琴——一把手作小提琴。琴体的造型和构造比照了欧洲制琴巨匠鼎盛时期的风格,整体弧度圆润。雕工很有自信。琴腰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位置不偏不倚。琴表油漆均匀,不太硬也不太软。琴箱内部处理得同样细致,没有留下任何工具的痕迹……真是一把有样貌的手作琴,韩五心中暗暗叫绝。

“爷们儿,你代理的那些机械琴不利于天才琴童形成个人风格,机械琴看上去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饰物,手工琴却是艺术品。我有匠人手艺,你有音乐资本,不如我们一起做琴吧。"

是年,胡三五十初叩天命,韩五三十恰逢而立。

胡三看上去像个糙人,肿眼泡,狮子鼻,头顶是谢的,常见油光,一张凡夫黑脸。胡三木匠出身,十六岁学徒,三十岁上练成了一等一的高手。四十九岁那年,首届国际小提琴节在家门口举办,胡三走了进去,结果被国际琴展上的名琴镇住了。太美了!他魔怔了一路,回家就跟老婆说:“我要做琴!”那年春节,他用两瓶茅台换回来两摞小提琴图纸,大年初一就拉开架势,图纸铺了满床满地,逐步分解,归纳笔记。二月初二,开凌梭鱼上市的时候,胡三取料、晒料、刨料,继而打眼、锯榫头、组装,把自己放在半成品、木屑和工具之间,一边琢磨一边敲打,不分昼夜。终于,樱花盛开的时候,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把小提琴。当然,第一把琴的音色不均、不圆、不润,自然也就不美。胡三很不服气,他决心一把一把地做下去,于是便有了第二把、第三把、第四把。到了第五把,胡三觉得自己可以有一个搭档了,于是想起了韩五,也就有了开头的那段当街背琴疾行。

与野生的胡三不同,韩五看上去像个文人,戴眼镜,不高,偏瘦,食草动物的眼神,一介书生的白面。大学毕了业却没脱下满身的学生气,韩五跟父亲借钱,开起了琴行。韩五似乎知道每把琴的脾性,知道如何顺着琴的性子捋。没几年,琴行就有了口碑。乐器行当里,都知道城西有个韩五,性格孤僻,音乐学养却是极高的,侍弄乐器很有道道儿。知音难逢,大多数时间里,韩五都是寂寞的。直到胡三的闯入,让他预感到,一些期待已久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就这样,在太阳下面,在月光里面,在德式老房子中,在木头的淡淡暗香里,胡三、韩五这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黑一白,一武一文,运用数学、物理学、造桥工艺、美学、声学甚至化学,开始做琴。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三十五天,而每做完一把琴,胡三都会给自己一个彻底的放松——通常是休息整整二十天,望天、听海、穿风,各种出神。

只有一次,胡三做完琴之后没有休息。韩五去上海参观国际名琴展了,琴作坊里一下子没有了敲打木头的声音,胡三感到很寂寞,便把北墙上的老琴取了下来。这是一把被虫蛀了的老琴,千疮百孔,声音已经喑哑,一直被韩五当镇店之宝供着。

刚修了两天,韩五回来了。

“胡三,你疯了!你在干什么!给我住手!……你不应该自作主张去修它,你应该先问问我。因为你不了解这把琴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它是我祖父用命换来的。1914年秋天,日军占领青岛,祖父护送一个叫希姆森的德国建筑师一家乘船返回德国。希姆森将小提琴托祖父保管好,说是家传之物,日后来取。20世纪中期以后,祖父的苦难日子就没有间断过。祖母自缢,父亲和两个伯父因为家庭成分不能上大学也不能参军。祖父把能烧的书都烧了,琴总是藏得很好。可祖父还是得罪了人,抄家没完没了。

最后一次,他从抄家人手中夺过这把琴,跳下二楼的阳台,摔成了残疾。"

“为了一把琴,去跳楼?”

“人人都说祖父傻,为了一把琴赔了后半生。"

“希姆森呢?”

“再无音讯。后人也没来过。父亲往大使馆写了好几次信,但是,一切平静得像没发生过一样。"

胡三发誓一定要修好这把琴。前前后后修了一年,果然,重生后的琴音绮丽饱满,也沧桑沉郁。韩五感激胡三,胡三倒不好意思起来。

琴作坊开业的第七年,十一岁的小满来了。买不起手作琴的小满经常偷偷跑到琴作坊,只为看一眼漂亮的琴。一天,小满又来了,但他的左臂上戴着孝,黑色布纱像一个死寂的静止符。忽然,胡三说:“小满,你想试琴吗?有好几把琴等着你试呢。”小满很难把泪水一下子咽回去,可他的眼睛被点亮了。他拉起了布鲁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即便是难度最高的第三乐章,小满仍能从容地使用双音技巧,他似乎已经懂得捕捉瞬间之美而不事铺张。

“小满,你进步太快了!"

“爸爸走了以后,我一直拉这个曲子。妈妈外表坚强,其实一直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瘦得很厉害。教琴的老师说这首曲子经常被心理学家用来给病人解除痛苦,我就不停地拉,希望对妈妈有用……”

“是的,是的,音乐可以救人。小满,你要拉得更好一些。"

琴作坊开到第八年,订单越来越多了,胡三、韩五爱挑剔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挑剔订单的数量和时间,挑剔琴主的品性。

琴作坊开到第九年,人们说胡三、韩五越来越矫情了,琴做完了当年不卖,放一放,为了声音更好听。

秋天,月亮升了起来。城里的儒商林先生亲自来琴作坊,说:“十把手作琴的订单,加拿大的朋友拜托我把这件事办好。请两位老师配合一下。价格翻番儿,时间紧。”

胡三接了一句:“做不了,情绪上不来。"

这两个怪人,一个抬头看着月亮,痴痴地、傻傻地、呆呆地不动。另一个笑了,伸出手指,弹了一下月光,那铮铮鸣响,不觉间,把人世的一切都水银般流散了。他们似乎同时想起了那个孩子——小满,还有北墙上的老琴。

“小满应该可以参加维尼亚大斯基世界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了吧?”

“他需要一把好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胡三像侠客一样背着手作小提琴当街疾行,意在寻找“知音”一起做琴。

B.胡三木匠出身,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制作出“有样貌的手作琴",可见他天赋异禀。

C.韩五感激胡三修好了老琴,这让胡三对自己未经允许修老琴的愧疚而彻底释怀了。

D.“挑剔”“矫情"的胡三、韩五,面对大订单,并没有欣然允诺,这具有启示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倒叙手法,先写胡三与韩五的“一拍即合”,然后再介绍两人的经历,使叙述有了波澜,增加了读者的阅读趣味。

B.小说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样,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C.小说写韩五祖父历经苦难、舍命为希姆森保管小提琴的故事,意在突出韩五祖父的信守承诺,并以此反衬希姆森的不守前言。

D.小说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侠气与诗意,胡三、韩五孤傲、霸气,在琴行的蜗居里为爱与理想偃仰啸歌,不违背潜心做琴的原则。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满"这一人物的作用。(4分)

9.读书小组要在班级读书分享会上做主题发言,甲组发言的主题词是“音乐·匠人·智慧”,乙组发言的主题词是“琴"。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主题词拟写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半日的游程

郁达夫

去年有一天秋晴的午后,我因为天气实在好不过,所以就搁下了当时正在赶着写的一篇短篇的笔,从湖上坐汽车驰上了江干。在儿时习熟的海月桥、花牌楼等处闲走了一阵,看看青天,看看江岸,觉得一个人有点寂寞起来了,索性就朝西的直上,一口气便走到了二十几年前曾在那里度过半年学生生活的之江大学的山中。二十年的时间的印迹,居然处处都显示了面形:从前的一片荒山,几条泥路,与夫乱石幽溪,草房藩溷,现在都看不见了。尤其要使人感觉到我老何堪的,是在山道两旁的那一排青青的不凋冬树;当时只同豆苗似的几根小小的树秧,现在竟长成了可以遮蔽风雨.可以掩障烈日的长林。不消说,山腰的平处,这里那里,一所所的轻巧而经济的住宅.也添造了许多;像在画里似的附近山川的大致,虽仍依旧,但校址的周围,变化却竟簇生了不少。第一,从前在大礼堂前的那一丝空地,本来是下临绝谷的半边山道,现在却已将面前的深谷填平,变成了一大球场。大礼堂西北的略高之处,本来是有几枝被朔风摧折得弯腰屈背的老树孤立在那里的,现在却建筑起了三层的图书文库了。二十年的岁月!三千六百日的两倍的七千二百的日子!以这一短短的时节,来比起天地的悠长来,原不过是象白驹的过隙,①但是时间的威力,究竟是绝对的暴君,曾日月之几何,我这一个本在这些荒山野径里驰骋过的毛头小子,现在也竟垂垂老了。

一路上走着看着,又微微地叹着.自山的脚下,走上中腰,我竟费去了三十来分钟的时刻。半山里是一排教员的住宅.我的此来,原因为在湖上在江干孤独得怕了。想来找一位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而自美国回来之后就在这母校里服务的胡君,和他来谈谈过去,赏赏清秋,并且也可以由他这里来探到一点故乡的消息的。

两个人本来是上下年纪的小学校的同学.虽然在这二十几年中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或当暑假,或在异乡,偶尔遇着的时候,却也有一段不能自已的柔情,油然会生起在各个的胸中。我的这一回的突然的袭击。原也不过是想使他惊骇一下,用以加增加增亲热的效力的企图;升堂一见,他果然是被我骇倒了。

“哦!真难得!你是几时上杭州来的?”他惊笑着问我。

“来了已经多日了,我因为想静静儿地写一点东西,所以朋友们都还没有去看过。今天实在天气太好了,在家里坐不住,因而一口气就跑到了这里。"

“好极!好极!我也正在打算出去走走,就同你一道上溪口去吃茶去吧,沿钱塘江到溪口去的一路的风景,实在是不错!”

沿溪入谷,在风和日暖,山近天高的田塍道上,二人慢慢地走着,谈着,走到九溪十八涧的口上的时候,太阳已经斜到了去山不过丈来高的地位了。在溪房的石条上坐落,等茶庄里的老翁去起茶煮水的中间,向青翠还像初春似的四山一看。我的心坎里不知怎么,竟充满了一股说不出的飒爽的清气。两人在路上,说话原已经说得很多了,所以一到茶庄,都不想再说下去,只瞪目坐着,在看四周的山和脚下的水,忽而嘘朔朔朔的一声,在半天里。②晴空中一只飞鹰,象霹雳似的叫过了,两山的回音,更缭绕地震动了许多时。我们两人头也不仰起来,只竖起耳朵,在静听着这鹰声的响过。回响过后,两人不期而遇的将视线凑集了拢来,更同时破颜发了一脸微笑,也同时不谋而合的叫了出来说:

“真静啊!"

“真静啊!”

等老翁将一壶茶搬来,也在我们边上的石条上坐下,和我们攀谈了几句之后,我才开始问他说:“久住在这样寂静的山中,山前山后,一个人也没有得看见,你们倒也不觉得怕的么?"

“怕啥东西?我们又没有龙连(钱),强盗绑匪,难道肯到孤老院里来讨饭吃的么?并且春三二月,外国清明,这里的游客,一天也有好几千。冷清的,就只不过这几个月。”

我们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在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的寂静.不知不觉,竟把摆在桌上的四碟糕点都吃完了,老翁看了我们的食欲的旺盛,就又推荐着他们自造的西湖藕粉和桂花糖说:“我们的出品,非但在本省口碑载道,就是外省,也常有信来邮购的,两位先生冲一碗尝尝看如何?"

大约是山中的清气,和十几里路的步行的结果吧。那一碗看起来似鼻涕,吃起来似泥沙的藕粉,竟使我们嚼出了一种意外的鲜味。等那壶龙井芽茶.冲得已无茶味.而我身边带着的一封绞盘牌也只剩了两枝的时节,觉得今天是行得特别快的那轮秋日,早就在西面的峰旁躲去了。谷里虽掩下了一层阴影,而对面东首的山头,还映得金黄浅碧,似乎是山灵在预备去赴夜宴而铺陈着浓装的样子。我昂起了头,正在赏玩着这一幅以青天为背景的夕照的秋山,忽所见耳旁的老翁以富有抑扬的杭州土音计算着账说:

③“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我真觉得这一串话是有诗意极了,就回头来叫了一声说:“老先生!你是在对课呢?还是在做诗?"他倒惊了起来,张圆了两眼呆视着问我:

“先生你说啥话语?”

“我说,你不是在对课么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你不是对上了‘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了么?"

说到了这里,他才摇动着胡子,哈哈地大笑了起来,我们也一道笑了。付账起身,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三人的呵呵呵呵的大笑的余音,④似乎还在那寂静的山腰,寂静的溪口,作不绝如缕的回响。

(选自《郁达夫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我”出游的时间和出游的缘由,至于出游的目的地,“我"全凭兴之所至,并未做周全的计划。

B.“我”去拜访小学同学,并未提前知会他,两人虽见面不多,但彼此间情谊深厚,“我"的意外到访让他惊喜万分。

C.步行山路到达茶庄之后,“我们”感觉疲惫不堪,加上路上已经说了很多话,此时相对无言,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D.我询问老翁是“对课"还是“作诗”,是在与老翁开玩笑,因为“我"清楚老翁其实不大可能懂得格律。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用“暴君”来形容“时间的威力",写出了岁月不待人的残酷,“究竟”更加强了语气。

B.句子②用飞鹰的叫声衬托山间的寂静,不但让人感到“身历其境",更感到“心历其境”。

C.句子③中“我"从老翁的算账声这一生活细节里捕捉到了诗意,更显出“我”的文人雅趣。

D.句子④中“似乎"构成了双重语义,“大笑的余音”此刻既回荡在山间,也回荡在“我"的心里。

8.本文结构精巧,“我”的心境随着游程的行进而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课文《故都的秋》用雅致隽永的语言,精选意象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意境美。本文与《故都的秋》一样,带有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6.C(“感觉疲惫不堪”于文无据,且不说话是为了感受山间的寂静,而非“尴尬的沉默"。)

7.D(从原文“向右走上了去理安寺的那条石砌小路,我们俩在山嘴将转弯的时候”可知,“我们"已经走出很远,现实的笑声不可能还在回响,“似乎”点明了“大笑的余音的回响"只是“我”心里的主观感受。)

8.①驰上江干,游览海月桥、花牌楼时,“我"的心境是寂寞的;②在之江大学山中游览,“我”内心充满时间流逝、韶华不再的慨叹;③到了胡君居处时,“我"又因旧友重逢而喜悦兴奋;④与胡君一同来到茶庄,在寂静的山间,“我”的内心充满飒爽的清气,变得平和宁静。(共4分,每点1分)

9.①在选择意象上,作者继承山水田园诗的写作传统:选取“乱石幽溪"“秋山”等典型意象,用“金黄浅碧"来写山头夕照,深得古人“诗中有画”的真传;②在语言风格上,文章简淡质朴、含蓄隽永:如文中“看看青天,看看江岸"“一片荒山,几条泥路“等句,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词句,如“曾日月之几何”“不绝如缕",简洁典雅,含蓄隽永;③在审美意境上,作者追求寂静空灵,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追求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物我两忘的意境;④吸收历代山水游记中布局谋篇的精华,文章讲求结构布局,富于节奏和层次的变化,曲径通幽,渐入胜境。(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第②点语言风格的分析概括,只要能符合“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即可;第④点题干未有提示,但属“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考生若能答出也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冻土观测段

董夏青青

教导员问,那名上等兵是不是许元屹带的报务员徒弟,他点头。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

教导员告诉他,许元屹的父母来过。

许元屹的母亲说,她想知道自己儿子最后的表现是不是勇敢,又问了教导员一句,①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把许元屹带的上等兵送到教导队后的第二天下午,教导队的队长打来电话叫他赶紧过去一趟。

到营院门口,分区的心理医生正在给上等兵做干预治疗,每天中午做一回,预计得持续半个月。

上等兵进营院大门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崩了?

队长说,上等兵昨天晚上排在队列里进食堂吃饭。因为是周五,食堂会餐,上等兵没等打上饭,抱着餐盘蹲在地上大哭起来,说自己班长临走时饿着肚子,从早上起来到下午人没时就咬了两口压缩饼干。

晚上熄了灯,有战士去水房洗漱,看见上等兵站在水房的镜子跟前鞠躬,一边鞠躬一边反复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我儿子,他是英雄吗?

他在想。有谁能把那个许元屹说得明晰?谁会告诉他们,许元屹是由他母亲生在了麦地里?谁知道他为何去到贵州安顺的工地上做工?什么讲稿能包囊许元屹负荷累累、志气未曾衰减半分的强力生命?

他站在许元屹的衣冠冢前,遂想到那天黎明时分,他和许元屹蹲在崖壁底下那个洞穴里,打着手电写家信。

当许元屹听他说如果有谁牺牲了,这封家信就会被寄送家属时,立刻把刚写好的一页信纸撕了塞进石缝,怼上块石子,又掏出裤兜里一枚早就空了、搓皱的烟盒,就手撕成方方正正的一块纸片,在上面写了一句话。

我只是死去,请为我自豪。

带车回山上的前一天下午,他去教导队把那名上等兵带出院子。

“排长,我想留队。”上等兵说。

“家里同意么?"他说。

“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

“谁告诉你的?那个女医生?”

“不是。"上等兵摇头,“我先给您说两件事,然后我再问问题。”

“元屹班长叫我给他校报,他读得太快,我就把报校错了。班长当时特别气愤,说你学了几个月的专业,报还能校错?你有你的责任,有你的使命,这要是打仗了,你这校窜行了,还窜了两行,仗得怎么打?我当时也没忍住,冲他发火,我就骂了,我说我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你还骂我。说完我就走了,老子不校了,叫我滚蛋还正好。但是我班长还一直在发报,我走的时候,他手也没离开发报机。然后我还没走出门口,就听见砰的一声,一看,我班长连人带椅子倒在地上。我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翻抽屉找速效救心丸。等班长吃了药缓过来以后,说晕倒不怪我,是他手上的汗流到发报机的键盘上,键盘又通着电,给他打晕了。"

上等兵继续说,“我刚下连的时候,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所谓牺牲也就是个概率问题,一百年打不了一次世界大战,这要是有个大师能预言未来三五年不打仗,②纳税人何必花钱养着这帮人?”

上等兵说完,望着印在桌面的象棋棋盘。

“那你现在想不通的,还是这个利润问题?"

“我是想问您。”上等兵抬起头看着他,“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

③树上蝉鸣和风吹动梧桐枝叶的声音落下来。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有。"

“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

上等兵的眼神失了焦,轻声说:“记得。”

“你记得她、认得她......"

“嗯。”

“是因为她的轮廓......"

“是。”

“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

“知道你班长的原名叫什么?"

上等兵流着泪摇头。

“叫许元义,不是屹立的屹,是义气的义。”他说,“他小时候老跟人打架,他爸觉得是名字起坏了,老讲江湖义气不行,就给他改了名,改成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个“屹'。后来他自己也觉着改了挺好,“屹”字,一个山一个乞丐的乞,别忘了自己是山沟里出来的乞丐一样的人,做事只能比别人做得更好。他练发报的时候跳字了,自己拿尺子抽自己手背,尺子都抽断了。"

车子快开过九道弯时,从车窗探身出去吐了一嗓子的中士坐回座位。不远处,④“冻土观测段”的路牌标识在他眼前迅疾掠过。

(选自《收获》2021年第4期,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长许元屹留下的一封写在烟盒纸片上的家信,让鲜活的生命渐渐清晰,也让人窥见那些至情至性的民族英灵,持续引发伤痛。

B.上等兵回忆的两件事情-校报出错、堂哥论当兵,说明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他想在留队前向排长求得一个明确答案。

C.排长把国家的边界比喻成喜欢的女孩的轮廓,不仅仅表达了浓厚的爱意,更有誓死守护的意味,也给班长牺牲的价值做了诠释。

D.改名的描述反映了许元屹的成长历程,排长以此教导上等兵,世俗的人与边防军人有本质区别,上等兵要做哪类人,不言自明。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母亲在知晓儿子牺牲后提出极具穿透力的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B.句子②堂哥这句轻飘飘的话沉重地反映了另一种价值观,揭示现实存在两个分裂的世界。

C.句子③表明环境非常安静,写出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接着他转移了话题。

D.句子④既明示了地理位置,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进行了再塑造。

8.作者曾说:“冻土层下涌动着的热力,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是军人的脊梁,是胜战的刀锋",请结合文本概括上等兵的“热力”形成的过程。(4分)

9.2020年5月初,外军越线寻衅滋事,我军战士陈祥榕壮烈牺牲,他在日记中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字眼,小说中的战士许元屹同样是在戍边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你所在的读书小组准备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结合文本围绕关键词“生命·使命”写出短评要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从内容、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把握小说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梳理文章结构,在文章中找到涉题信息,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特色评价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抓准评价点,结合文本赏析。

【解答】(1)B.“他被利润的问题困扰很久了"错误,联系原文“‘我跟他们说了,我病了。’上等兵说,‘我自己知道,好起来也容易,以后替班长把他的活儿接着好好干下去,干明白,病就好了’”,可见困扰上等兵的应该是班长许元屹的牺牲。

故选B。

(2)C.“排长在考虑如何回避上等兵的问题"错误,从后文“良久,他问了一句:‘你有喜欢的女孩吗?’……‘记得她的样子吗?’他伸出手指头在自己的脸前比画,‘她的轮廓……’……‘边界……’他说,‘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来看,排长并没有回避上等兵的问题,而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故选C。

(3)根据题干概括“形成的过程"的要求,按照“校报时”“战斗中"“班长牺牲后”“出院后"的时间顺序,分条作答。

概括情节时,要突出思想的转变,用到“认识到”“反思"“思想成熟了”等语句。

由“我想知道,我们在这个地方当兵,每年创造的利润是多少。入伍之前,我家里面安排了饯行的酒席。我一个开加工厂的堂哥就说,当兵无非也是个工作,拿命换钱而已,说白了有多高尚",上等兵入伍是出于世俗的利润考虑,所以“从当兵第一天就是等着退伍的”,不能忍受“在这鸟地方,气喘不上来,尿撒不出来,我脚上全长了冻疮,头也疼得不行"的恶劣环境。

由“那次行动,许元屹说为了锻炼上等兵,一直让他抱着电台,其实谁都明白,电台在谁那里谁出事的概率就小”可知,班长是在保护上等兵。

由“我班长那么好的人死了,就是为了保护我们这样的人吗?"可知,上等兵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军人的使命。

由“国家的边界就是它的轮廓。我们在这里,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希望这个轮廓不要改变,要一直像我们心里记得的,还有那些死去的战友们记得的,这个地方最好的样子”“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知,排长的一番话,已经让上等兵明白军人的神圣使命。

(4)先就“生命”来评价文章内容,小说里驻守边疆的许元屹和现实中的陈祥榕牺牲了,他们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自己家人眼里,再战友眼里,在祖国人民心中,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再就“使命"来评价文章主旨,军人的神圣使命是保家卫国,这份使命没有世俗的经济价值,却是最清澈、最纯洁的爱。

最后,就二者关系来评价,使命高于一切。生命诚可贵,使命价更高。在关键时刻,军人会毫不犹豫做出自己的选择,即要为保家卫国随时付出宝贵的生命。上等兵没有名字,因为他是一个符号,象征着千千万万个人民子弟兵,小说就是为了歌颂像陈祥榕、许元屹一样的战士以及那些无名英雄,歌颂他们保卫家国的崇高品格与英雄情怀。

答案:

(1)B

(2)C

(3)形成过程:①在校报时,上等兵第一天当兵就是等退伍,思想处于世俗人的阶段。

②战斗中,班长一直让上等兵抱着电台,他明白了班长是在保护自己。

③班长牺牲后,他受到刺激,对班长的牺牲进行了反思、探索。

④出院后,上等兵的思想成熟了,懂得了军人的使命是执着坚守,想要留队,完成英雄精神的赓续传承。

(4)①生命是无价的,军人亦然。在高原冻土之间,在祖国边境线上,许元屹在一次边境冲突中壮烈牺牲,让他的家人、战友们为之心痛不已。

②使命是应尽职责,军人的天然使命是保家卫国。许元屹在高原严酷环境中恪尽职守,至死都为自己作为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而自豪。

③使命并不大于生命,是生命主动选择了使命,从而成就了生命更高的价值。许元屹选择了边防军人这一神圣使命,即要为保家卫国随时付出宝贵的生命。他虽然壮烈牺牲,但会有更多的“许元屹”站出来。小说歌颂了戍边官兵保卫家国的崇高品格与英雄情怀。

【点评】文学作品鉴赏人物形象,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根据人物描写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二是联系情节背景(即将某段人物描写放到情节背景中去考察),三是联系人生经验(只有调动自己已有生活储备才能从人物描写中抽象出人物形象特征)。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②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队部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等,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①真实意义忍怕很深远……”

老季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②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