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_第1页
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_第2页
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_第3页
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_第4页
社会科学研究1: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研究能力提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科学研究设计与

研究能力提升清华大学

刘庆龙1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理论2选题的技巧3研究的过程4

研究成果的发表讲座提纲第一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一、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三、社会科学研究三大取向何谓科学?科学——通过发现事实和运用逻辑来揭示真理。科学理论的特征:1.遵循自然界规律2.根据自然界规律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3.在经验世界里是可以被检验的4.其结论不必是最终结论5.是可以证伪的科学是怎么做的?——科学研究环2、聚焦研究问题3、研究设计4、收集资料5解释发现6、告知他人1、选择主题一、什么是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社会科学研究:是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旨在解释人类生存其中的社会世界。包括研究人们的信念、行为、交往、组织、机构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科学研究:是以整个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生存其中的自然世界。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对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具有附属性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对于社会现象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外到内、由浅及深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不仅派出很多方面的因素,还要假设某些前提条件,从理性上认识并揭示其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社会科学也是一门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第一,承认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模式与秩序。并且可以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模式与秩序,从而对人类社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描述、探索、解释和预测。第二,人类的行为和事件之间可以通过因果关系来解释,通过发现导致行为与事件的社会力量,增进对人类社会自身的了解。社会科学的两大重要支柱第一,观察——社会科学理论的基础。第二,逻辑——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

在社会科学领域,理论的暂时成立并不是理论的终结,任何研究人员都可以重复其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以求得到结果的复现。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研究及其特征研究是为了使我们对所关心的和所感兴趣的现象增进认识而收集、分析资料信息的系列过程。研究是一个结构性探索,使用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产生新的可应用的知识。研究是一种发现问题答案的动态过程。科学研究的重点是解决问题和寻求逐步的、合乎逻辑的、有组织的以及严格的方法去界定问题、搜集资料,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研究的特征:问题导向——以解决现实或理论问题为主线目标明确——问题定位准确,欲达目标清晰计划完整——研究计划严谨可行化整为零——大问题分成若干相关小问题假设引导——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资料阐释——注重相互矛盾资料的合理解释研究的类型:依据用途——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依据目标——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依据方法——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重点: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难点: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常见类型:理论研究型——从原理论推理出新理论数理分析型——从现实世界出发,提出假设,推演出新理论实证研究型——从现实世界中,经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进行资料和数据分析,得出新理论、新结论实验研究型——从现实世界出发,经过实验,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的理论理论研究:

也叫基础研究。主要是为发展和检验理论与假设,可能具有或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涉及假设检验,包含非常抽象及特殊的概念。

目的在于认识社会现象、揭示客观规律的探索性研究;或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科学自身发展提出的重大科学问题的定向性研究;也可以是对基本科学数据、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行系统考察、采集、鉴定,并加以评价和综合分析,探索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

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标为获得新知识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大多数管理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寻求理论应用于现实的途径,或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实证研究:

是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相应的结论、理论。目的在于描述社会现象是什么,分析事物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或是“为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

首先提出判断事物具体标准,并以这些标准作为处理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回答社会活动“应该是什么”或面临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或是按事先界定的标准研究选择某种方案是否应该,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选择。定量研究:

依赖统计方法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确定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统计分析是主要分析方法,实验或调查是必经步骤,量表、问卷、结构观察是主要的资料收集手段。定性研究:

侧重于对事物本身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注重研究现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现象变化过程及现象和行为对于行为主体的意义等。以文字描述和逻辑推理为主要分析方法,以文献研究或实地研究为研究的主要途径,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作为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过程:选择主题——划定研究的基本范围。理论准备、资料准备锁住焦点——把主题提炼成研究的问题。阅读文献、聚焦于有限变量、说明变量关系。设计方案——用什么方法、指标。确认变量、拟定假设、界定分析单元、选择测量工具。收集资料——进行实际调查。确定资料类别、选择方法与途径。分析资料——运用各种工具处理资料。选择方法、检验假设。诠释结果——从资料分析中得到有价值的结论。解释结果、提出建议。成果发表——编制报告或撰写论文并发表。不同的研究应有不同的研究过程。研究的方法:哲学方法:包括实证主义方法、诠释学方法、建构主义方法。思维方法:系统方法、历史方法、比较方法(比较法是形成概念、得出结论的重要方法)逻辑方法:演绎方法和归纳方法(进行推理)调查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田野法、比较法、案例法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要素(一)概念(二)理论(三)变量(三)命题与假设(四)规律(五)模型(六)资料(一)概念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也是一个类名,代表该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包括三种:无题概念,此类概念所指两种对象,事物和事物的属性,如:学生、小孩、长、短。事件概念,指两种对象,即事件和事件属性,如:战争(激烈)、唱歌(优美)。关系概念,是指事物、事件及属性之间的关系,如:文化、习惯、家庭系统及社会化等。(二)理论

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体系。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即:凡是一套陈述或者类似定律的经验型概括,只要相互之间具有系统上的关联性以及经验上的可证性,就是一个理论。理论具有两个条件:系统上的关联性,即严密的逻辑推演,或是经验上的事实验证。理论的形成:现实世界——抽象——概念——假设陈述——理论(定律)——统一理论(符号世界)理论的三个基本向度:历史感——理论的历史兼容性,即认识史的总结。现实感——理论的时代的容涵性,即当代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思想中的时代。逻辑感——理论的巨大逻辑展开性,即概念发展的逻辑系统。理论的七个一般特征:必须是抽象的必须是主题化的必须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必须是解释性的必须是概括性的必须是独立的必须是实质上有效的理论的层次和类型:社会现实层次的理论:个人层次(客观行为层次、主观态度层次)群体层次(客观层次包括群体结构和集体行

为,主观层次包括人际关系、互动规则)社会结构层次(社会制度、社会活动方式、社会网络)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理论的基本类型:宏观理论中观理论微观理论宏观理论——以全部或各种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如:马克思主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侧重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研究社会整体的性质和发展规律。主题:社会变迁研究、社会结构研究、社会行为与态度的研究等中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提供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从机体结构和集体行为入手,直接考察实际的社会单位,如: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社区。如:社会流动理论及角色冲突理论等。主题:社会组织研究、社会群体研究、社区研究。微观理论——以具体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典型研究方法是常人方法论,即每个人的行为都像个社会科学家,不断地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求意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理论效力——解释的广泛性理论效果——解释的精细性理论效率——结构的简洁性(三)变量

研究对象的属性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变化程度可以加以度量的概念。变量是概念的一种,是具有可测性的概念,其属性在质和量上的变化程度是可以测量的。

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往往是变量,所以,任何科学研究都使用变量语言,因为科学要有经验内涵,也就是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无法观察和测量的事物无法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如:工作满意度、劳动生产率、性别、年龄、收入等。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决定或影响因变量的变量,是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前提。如:制度完善程度与公共管理人员的廉洁性、道德素质与公共管理人员的自律能力,信息公开与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因变量:由其它变量引起变化或决定的变量。如:社会地位变化与社会改革,前者是因变量;能力变化与受教育程度,前者是因变量。互为自变量与因变量:如:改革与发展、政绩考核与形象工程、工作成就感与工作积极性。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当一个问题存在多个变量时,要分析变量间的关系是否等价,即:其中有无更为根本的外生变量。中介变量:是在复杂因果关系中的第三变量,是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也被定义为是系统地改变一个预测变量与一个标准变量之间的关系形态和强度的变量。(四)命题与假设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形式是一个非真即伪的陈述句。命题的类型包括:公理、定理、经验概括和假设。公理:是一个假设,本身不需要直接检验。如:人是自私的,人是理性的。定理: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可以由经验检验。“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理性行为都是环境制约的”——“人的政治行为是受社会环境制约的”经验概括:通过对大量的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经验色彩较浓,抽象程度较低。如:“随着工业化的程度提高,人的读写能力也提高”

假设是研究者对于研究结果的一种设想,对于研究问题中变量间关系的一种预期。可以说假设就是还没有被证明的定理。是对伪研究问题进行的一种尝试性解释。

在研究开始时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它构成研究的主题。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是研究工作的主线,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假设在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一,指引研究方向第二,发展理论假设的特征:第一,至少有两个变量;第二,一般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因果关系。第三,假设在逻辑上是与研究的问题相关。第四,假设是可以证伪的。

(五)模型能够自成一体的、处于理论与资料的中介,是对复杂事物的一种简化的表达形式。如:数学模型非合作博弈模型合作博弈模型交易成本模型协商民主模型(六)资料是事实的体现,是对情况的记录。分类:组织背景资料、理念与政策、组织成员的感觉态度或行为。包括:数据、声音、文字、各种特殊符号、图像、标志等。特征:不稳定——难以获取、且易变。不完美——虚假资料或语言局限。三、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取向1.实证主义2.诠释的社会科学3.批判的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向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自然主义、覆盖率模型和行为主义善于精确的定量资料,时常使用实验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认为:为了发现并证明一组用来预测人类活动的一般模式的概率性因果法则而将演绎逻辑与对个人行为所做的精确的经验观察结合起来的一个有组织的方法。实证主义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得到科学的解释——发现与记录人类行为的普遍法则为了了解世界运作的模式,这样人们才能控制或预测事件的发生。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观点社会现实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与自然现实是真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并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第二,社会现实不是随机的,而是有着固定的模式与秩序。第三,社会现实的模式是稳定的。第四,人们对于现实的知识是累积的。人类的基本特征第一,人类是自利的、寻求快乐和理性的个体第二,人们的活动是以外在因素为基础的,相同的原因对每个人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第三,因果法则是概率性的法则,能够解释大多数人或者多种情形。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分界点;科学知识比其他低劣的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更好,而且终将取代那些低劣的方法。科学共同体以其特有的规范、科学态度和技术能够定期产生“真理”,但是,常识只有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偶尔产生“真理”。喜欢使用更具有逻辑一致性、更加精心思考提炼出来的概念。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实的解释或理论的构成有两个方面: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是以法则为根据的;实证主义者相信最后能以公理、推论、假设及定理等正式符号系统来表达法则和社会科学理论。实证主义判断解释对错的标准是:在逻辑上没有矛盾;符合观察到的事实;可被复制。实证主义认为好的证据和事实信息的形式是:经验事实存在于个人的观念或思想之外,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使用可以扩展这些感觉的工具来进行观察。事实知识不是根据某个人的观察和推理,而必须是能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独立观察事实的理性的个人会对这些事实得到一致的结论;证实因果法则的好证据绝不只是累计支持性的证据,还涉及到寻求与因果法则相抵触的证据。诠释的社会科学通常被称为定性的方法。代表人物——德国的韦伯包括:诠释学、建构主义、常人方法论、认知社会学、唯心论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主观主义社会学、定性社会学。经常使用参与观察和实地研究。研究取向是实践取向。目的是为了能够对人们是如何创造于维持他们的社会世界有所理解并给予诠释。诠释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发现在自然环境下的人们如何建构出意义。社会行动是人们附上主观意义的行动,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活动。社会科学家应该研究人类社会行动的独特之处,必须将是何种行动者的理由以及行动的社会情景考虑在内。诠释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现实的基本特征:社会世界很大程度上是人们所感知道德形象。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社会互动与社会建构的意义体系之上的。社会现实是建立在人们对它所下定义的基础之上。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行为可能存在一定的模式与规律,这些模式在不断演进的意义体系之中,或是在社会互动所产生出来的社会惯性之中被创造出来。对诠释者而言,重要的问题是:人们信以为真的是什么事物?人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是什么?他们如何界定他们正在做什么?对于任何诠释来说,当代的诠释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不大可能主张世界上存在任何受质疑的“基础”。诠释的社会科学认为科学与常识之间关系:一般人依靠常识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先抓住常识。普通人的言行举止如果完全依照科学进行的话,那么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将无法过日子。常识是了解他人的一项主要的信息来源。诠释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现实的解释或理论的构成因素是:诠释的社会科学理论叙说的是一个故事,描述并诠释人们是如何进行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诠释研究取向是表意的与归纳的诠释理论让读者感受另一个人的社会现实。诠释的社会科学判断解释对错的标准:如果被研究者觉得理论说得通,如果能够让他人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进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现实中,那么,该理论即为真。适当性假设断言,如果一份关于人类行动的科学报告能像个剧本一样交给个别行动者,那么,该报告必须让他读得懂并能让它将之转化为行动,甚至对他的那些依据常识诠释日常生活的同伴而言,也能够理解。诠释的社会科学的证据好坏和事实信息的标准:特定情境与意义的独特性是了解社会意义的基础;事实是变化不定的,埋藏在诠释取向的意义体系之中;事实不是无私、客观和中立的,事实具有特定内容的行动,有赖于社会背景下人物的解释。很少用问卷式的调查问题,很少汇集许多人的答案,也不会声称握有某件有意义的事物。批判的社会科学代表人物:马克思、佛洛伊德、阿弗洛姆、马尔库塞等。批判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科学是为了帮助人们改变现状并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而超越表面的幻觉,以便发现物质世界真实结构的一个批判性的调查过程。批判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为了改变世界。社会研究应该揭示神话,揭露隐藏着的真想,并帮助人们改变这个世界;批判社会研究者是行动取向,不满现状,寻求激烈的改进。批判的社会科学认为社会现实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现实就在“那里”并等着被发现。社会变迁根源于社会关系或制度间的紧张、冲突或矛盾。。社会变迁与冲突并不总是那么明显或可观察的。主张社会现实有许多层次。强烈与切中要害的质疑帮助研究者探索表面现实之下的事实并发现深层结构。人类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有很多未发挥的潜力,有创造力、能够改变而且有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人们也会受他人鼓舞、虐待和剥削,受困于社会意义、义务和关系织成的网,使他们看不到变迁如何可能,以致于丧失了他们独立性、自由以及对他们生命的控制能力。批判的社会科学认为常识与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