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试述司马迁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2.“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3.孟子用“揠苗助长”寓言说明的观点是()。A、知言B、养气C、知人论世D、以意逆志4.试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容。 5.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A、境界说B、神韵说C、性灵说D、格调说6.论述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同时(),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8.(王夫之的)现量说9.试述《词源》中张炎评词的标准10.梁启超前期诗论代表作品是《夏威夷游记》、《()》。11.简述孟子的文论思想1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提出者是()。A、袁宗道B、袁宏道C、袁中道D、李贽13.试理解评述苏拭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14.试述《文赋》的“物—意—文”结构。15.简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内涵和影响。16.试论《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17.陆机《文赋》中提出了“(),()”的要求。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18.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19.造境与写境20.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以与其社会政治改良思想相呼应。21.“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A、曹丕《典论.论文》B、陆机《文赋》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D、钟嵘《诗品序》22.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23.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之一是情景问题,他主张()A、情景适会B、情主景附C、情景为二,各不相附D、为情寻景24.(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25.简述汉代文论的基本层面卷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2.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3.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A、《新小说》B、《译印政治小说序》C、《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D、《告小说家》4.试述韩愈在对自身的要求上,学文要有坚定的的信心,不以时人的毁誉为转移5.试述元好问主张诗歌刚健豪壮,反对纤细缠绵的观点6.概述王国维的境界说理论。7.(王夫之的)“现量”说8.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尽得()”。9.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第八首:“沈宋驰骋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这是说()A、沈宋诗仍袭齐梁诗风,陈子昂改革诗风有巨大功绩B、沈宋与陈子昂都注重改革齐梁诗风,并均有功绩,只是陈子昂功劳最大C、沈宋无力废齐梁诗风,只有陈子昂才能力矫齐梁诗风D、沈宋虽然风流文场诗坛,但只有陈子昂与之齐心合力,才能矫正齐梁诗风10.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11.试述《毛诗序》所述诗歌的本质特征。12.试评述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关于想象活动、言意关系的论述。13.试述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14.罢黜百家15.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呢?16.严羽是宋代著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17.(谢榛的)四格说18.孟子的“()”和“()”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19.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20.剖析具体作品,阐释张炎提出的清空说的词论观点。21.司空图提出的所谓()、()、()和(),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2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A、袁宗道B、李贽C、袁宏道D、袁中道23.简述疾虚妄说。24.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著作主要是《()》,一名《()》。25.《毛诗充》阐述了怎样的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卷I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A、王夫之B、沈德潜C、袁枚D、王士禛2.简述兴观群怨说。3.试析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4.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的精神5.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有()。A、“兴观群怨”B、“诗有五格”C、“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D、“假象见意”E、“诗有别材,非关书也”6.试述《文赋》对古代文论建设的突出贡献。7.试述张戒在艺术创作上,张戒主张因情写诗,不可预设固定之法,艺术表现要“中的”的观点。8.神与物游9.试述张炎关于协音合律的观点10.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对传统儒家诗论中的美刺观点有何发展和突破?11.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段话是有什么意思?包含了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12.兴趣说13.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A、《原诗》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D、《带经堂诗话》14.王士禛认为()和()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15.简述“文本同而末异”16.司空图提出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的说法,“韵外之致”,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A、用韵优美,寄托深远B、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C、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D、表层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17.教材认为:()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司空图所说的()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8.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这段话出自何人的什么著作?19.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诗文创作应该“如行如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就是说()。A、要求创作时对自然事物发挥充分相象B、要求行文自然,形象描写“随物赋形”。C、要求行文详略相辅相成D、创作时主客观相互融合的一种境界20.《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进行艺术构思B、确立中心思想C、铸造文章语言D、驰骋艺术想象21.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22.天籁23.六义说24.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和()两大类。25.简述严羽的“别材别趣”说。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2.参考答案:C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 境界说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吸取了西方新的理论,并和中国传统文论相互融合,其理论阐述集中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境界说的本质就是情与景、物与我的内在统一。 1.关于境界:  境界本为佛语,指参悟所达到的程度。王国维转用作诗词创作所达到的艺术目标。他认为,心中的喜怒哀乐亦是境界之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有境界,反之则无境界。真景物是指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真感情是指发之于内、真挚感人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二者是融合统一的,所谓“情景相生”“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意与境,也就是指情与景、文学的情感特征和形象特征。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情感在,而是指我的感情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 3.隔与不隔; 隔指艺术形象模糊不清,思想感情含混晦涩。作者没有给自己的体验找到明晰恰切的表达,使自己的体验转化为读者的体验,使读者能像自己一样领略感受其具体情景。造成“隔”的原因:用典过多、雕琢过多。 不隔:指真实率真地表达情感,自然鲜明地描绘对象,注意描写对象的典型性和可感性。 他认为“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4.造境与写境; 写境,侧重于写实,对现实事物作客观的描写。 造境,侧重于写主观理想的境界。 但写实不是照片式的反映,而要以理想为标准来观照生活;写理想的境界,也不能作脱离现实生活违背生活逻辑的空想,而应该合乎自然,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 5.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 王国维认为,客观诗人须多阅世,多了解和体味人生,就能深入把握社会生活,掌握大量创作素材。如《红楼梦》作者是也。主观诗人则不必多阅世,可保持性情之真。如李后主是也。保持性情是重要的,但不必多阅世即不实际也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些说受到道家思想和李贽童心说影响。诗人应当多阅世,同时要注意不受社会黑暗面的污染。 6.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 常人之境即人人皆能感之之境,诗人之境则人人皆能感之而难以言之,常人难以感之而诗人感之之境。如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艺术家不同于常人之处,即在于具有敏锐而新颖的美的感受和发现,交能将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转化为艺术成果,创造为艺术精品。 7.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意味着深入地理解人生,理解所描写的客观对象。这样方能体会深刻,描写准确。出乎其外。意味着超越对象,以新视角高屋建瓴地观照生活,分析对象。 入乎其内,对事物取重视的态度。出乎其外,对事物取轻视的态度。这样才能在感受与认识、艺术把握和艺术表现方面更为准确精到。即入之又出之,表现出艺术辩证法思想。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 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 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7.参考答案: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8.参考答案: 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现在义(——即兴)、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对诗歌创作来说,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诗人主体置身于当下情境中,景是眼前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描绘了审美心理的直觉特征,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主体不能也不应该人为地强制这一自发过程。现量说的‚显现真实‛义,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与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和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9.参考答案: (一)雅正,即强调词要平和高雅,雄浑厚重,意趣高远,符合古人传统的观点; (二)清空,“清空”与“质实”相对,“清空”强调的是传神,不凝滞于所写对象,达到古直典雅,高耸挺拔的境界;“质实”则是词作凝滞于所写对象晦涩质朴而不清。 (三)协音合律,作品必须符合文学要求,才能谈得上协音合律。 总之,张炎评词,推崇周邦彦,姜夔,强调词的创作要讲究意趣高远,雅正,清空及合律,对后世词学产生了很深的影响。10.参考答案:饮冰室诗话11.参考答案: (1)“与民同乐”的文艺思想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 (3)孟子“知言养气”说本来论述的是关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后经文学批评家引申发挥,遂成为“文气”说的先导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14.参考答案:陆机《文赋》抓住了文学创作中的三个重要概念:物、意、文。所谓“物”指作为表现对象的客观外物,即人的思维活动对象;“意”指创作主体之心,即构思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文”是外在之言辞,亦即外化为语言文字的文章。从创作的全过程看,由物到意是讲创作的发生阶段,而由意至文则是讲构思和表现的阶段。可以说,物——意——文三者的关系构成了文学创作的全部内容。15.参考答案: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16.参考答案: 1)、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明纲领,共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之枢纽”)和文体论(“论文叙笔”),其中《原道》至《辨骚》前五篇归入总论,《明诗》至《书记》后二十篇归入文体论;下篇显毛目,亦为二十五篇,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总为“割情析采”),其中《神思》至《物色》大体可并入创作论,《才略》至《程器》并入批评论,最后一篇《序志》阐明全书宗旨、方法及内容。整个文本的叙述结构由大到小,先是总体概括,后是局部分析,形成 “体大虑周”的理论体系。 2)、文之枢纽。《文心雕龙》的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是关于文学本质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道、圣、文。刘勰指出,“道”是宇宙的本源、本体,是“自然之道”,即自然界自身具有的规律。但自然之道本身隐而不显、深奥精妙,所谓“道心惟微”。不过,自然之道在遮蔽自身的同时又昭示于众,此即“道之文”。这就涉及到“圣”和“文”的概念。 3)、论文叙笔。刘勰将他所研究的文章分类“文”和“笔”两大类:前者是有韵之文,如诗、赋、骈文等,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后者是无韵之笔,如史传、论说、诏策等,属于广义的“文学”。《文心雕龙》在《明诗篇》以下二十篇的篇名中,提到的文体共有三十三类。 4)、 割情析采。割情析采意为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文章,刘勰用此词总括文章创作中的种种理论问题,涉及文学的构思与创作、风格与体裁、写作技巧、批评鉴赏以及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时代的关系等。《文心雕龙》的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是刘勰文论思想的精华之所在。17.参考答案: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18.参考答案:所谓有我之境,是把我之主观色彩、我的强烈情感投射到所描写的客观景物之中。无我之境不应理解为画面中没有人在,没有作家的情感在,而是指我的感情消融在自然景物之中,物我交融,物我两忘。二者一主观一客观,一动一静,一宏壮一优美。19.参考答案: 写境,侧重于写实,对现实事物作客观的描写。 造境,侧重于写主观理想的境界。 但写实不是照片式的反映,而要以理想为标准来观照生活;写理想的境界,也不能作脱离现实生活违背生活逻辑的空想,而应该合乎自然,符合生活的规律和艺术的规律。20.参考答案: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21.参考答案:A22.参考答案: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说,孔子不只是要求文辞仅仅是表达意思,实则是要求质朴和文采相得益彰,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所谓“文质彬彬”。在这段文字里苏轼还说出了另外两个文学理论观点:其一是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行文要“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二是在主客关系上,认为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物”)要转化为审美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使是物了然于心”),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文字(“使是物了然于口与手”)23.参考答案:A24.参考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25.参考答案: 一是对《诗经》的研究。汉代经学的兴盛,使《诗经》的地位大提高,《诗经》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 二是对汉赋的评论。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亦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三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屈原评论是汉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 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 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 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 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 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2.参考答案: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3.参考答案:C4.参考答案:韩愈对待古文的态度十分认真,把它当做终身追求的事情,树立坚定的信念,学习时用功专心,排除一切干扰,潜心研究“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他认为学习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不能希望速成,应是终身的追求。学习也是艰难的过程,必须坚定信心,不受外界任何评价所干扰,目标明确,矢志不移,并能从别人讥笑和赞誉中认识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直到坚持有年,功夫成熟。5.参考答案:元好问主张诗歌抒发“元气”,他喜欢有风云之气,如虎生风般的作品。他推崇“建安风骨”,对刘琨作品的“清刚之气”非常欣赏。而对张华、温李、秦观等在诗歌创作中的儿女情长,晦涩缠绵、纤弱无力,刻意追求的内容及方法。但充分肯定了李商隐诗歌“精纯”的一面。并且遗憾无人能给李商隐诗作出真正的、客观的疏理。元好问论诗看重能抒发自己的真情感感,强调内容的充实,而反对只追求形式的华美,强调诗歌的目的是在于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6.参考答案: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境界‛说的提出,当是受到了西方美学家思想,特别是康德、尼采、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古代文论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他在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他的‚境界‛与‚意境‛的含义基本一致。从以上引文,可见他强调‚意‛‚境‛二者之重要。具体来说,‚境界‛就是‚意境‛,就是指文学创作中心物相契、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征。 境界的美学特征: 一是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想; 二是具有真实自然之美。以意、境二者论文并不从王氏始,唐代皎然以来许多文论家都曾经从不同角度论述到意境问题。只是到了王国维,有关意境的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7.参考答案: 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一、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二、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笔授心传之际,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三、现量说显现真实义. 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与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8.参考答案:一字;风流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常人之境即人人皆能感之之境,诗人之境:人人皆能感之而难以言之,常人难以感之而诗人感之之境。11.参考答案: (1)《毛诗序》提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志”,“志”构成诗的内容,与先秦时代时已产生的“诗言志”的观点一脉相承。《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更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志”与“情”的关系与内涵虽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 (2)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说袭自《荀子 乐论》或《礼记 乐记》。序文的诗论中还保留许多乐论的因素。《毛诗序》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这一补充有重大的意义。12.参考答案:《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想为妙,神与物游 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志气(情志、气质)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前者统其关键,后者管其枢机。这实际上是想象活动的始于终,或曰动因和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语言却往往大打折扣。刘勰认为这是文学创作中的矛盾。这实际上认为言表达意存在着一定的困难。13.参考答案: (1)由于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风格各异的,鉴赏者的生活经历、学识、审美趣味不同,对作品的感受、喜爱、领悟和评价亦随之不同。他提出批评鉴赏专利申请尖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态度。前者是不因作者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影响鉴赏和评价;后者则不以自己的偏好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前者关系到欣赏的原则,后者关系到批评者的学术胸襟。 (2)刘勰认为,只要具备相应的学识修养,掌握正确的方法,“音实可知”。关键在于鉴赏批评者的“识照”能力。他提出要“务先博观”的要求,广泛地阅读,读得多才能有比较,在比较中方能鉴别高低优劣。但“博观”不仅仅是阅读、欣赏,还包括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亲自体验创作的甘苦,又怎能成为作家的“知音”呢,因此,他认为多读多写乃是批评鉴赏者加强自身学识修养,提高鉴赏能力和防止片面性的重要途径。他要求具有广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阅历,他是把这两者作为从事文学创作和批评、鉴赏的基本素养和条件来要求的。 (3)他还指出:在欣赏评价作品时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讲究具体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即显”,这就是说:与创作时由“情”到“文”(辞以情发)的思维程序不同,文学欣赏是“披文以入情”,即由对作品的形象感知入手,进而体悟、理解,甚至进一步去丰富、补充作品的“情”。 (4)刘勰提出鉴赏作品的具体方法:“一观位体”,看作品对内容即“情理”的安排;“二观置辞”,看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三观通变”,看作品在继承和创新方面有无特色;“四观奇正”,看作品是否做到了“执正以驭奇”,适应时代发展;“五观事义”,是看作品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是否和谐、富音乐美。“六观”是刘勰为全面考察、评价作品确立的六个视角。它们并不是孤立进行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形象作整体的把握和体悟,尤其是要把握作品的特色——风格。所以说“见异,惟知音耳”,即只有真正把握作品的风格,才算得上“知音”,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鉴赏家和批评家。14.参考答案:独尊儒术西汉中期,董仲舒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建议以经他改造的儒学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所采纳,开此后两千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董仲舒的理论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并吸收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学进行了神学化改造,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15.参考答案:柳宗元所原之道既在儒家六经之中,又兼综老庄等各家著作之长。因此,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论具有儒道兼综的特征。16.参考答案:沧浪诗话17.参考答案:谢榛指出诗歌有兴、趣、意、理四格,说: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诗家直说》卷二)从他所举的例子看,兴,就其为审美表现方式言,就是借他物以兴起主体的情感;趣,是就审美效果而言,指诗歌有生趣;意和理,则是就诗歌所表现的主体的意趣、道理而言。理属于理性的,是议论,是道理;意则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成分,介于情理之间。‚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其对韵、兴、趣的重视,是与神韵、性灵说相通的。18.参考答案:以意逆志;知人论事19.参考答案:B20.参考答案:《词源》中专设‚清空‛一节,可见其对清空的重视,其开篇即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什么是清空呢?从他对一些词人词作的评论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层面的内涵:在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得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透别,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词源》推崇姜夔词,如《疏影》、《暗香》、《扬州慢》、《一萼红》等,都被推为清空,骚雅之作。21.参考答案: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22.参考答案:C23.参考答案: 王充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表明他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观点。提倡真实,反对虚妄,这也建立在其自然论基础上,由于他谈论的对象主要是论理之文,因而很着重为文的真实可信。坚决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之文‛,批判‚好谈论者,增益事实,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对于‚增‛,王充反对妄增,肯定妥增,显然看到了前人著述的一点为文之用心。有着文学批评的意味了,已涉及如何看待生活之真与艺术之真辩证关系问题。24.参考答案:四溟诗话;诗家直说25.参考答案: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卷I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D2.参考答案: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3.参考答案: 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重点是“风骨”与“兴寄。 (1)“风骨”一词,魏晋以来有之,《文心雕龙》更设专论。从总体说,“风”是一种审美观念,主要是指刚健之美的形式,“骨”则属内在的“质”的范畴,指有坚实的思想内容。陈子昂在理论方面超出“四杰”的是,他对“风骨”下了一个定义:“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此可谓对有“风骨”之诗总体的审美观。 (2)他对创作这种诗篇提出了一个原则:“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即是洗净心中世俗与势利之念,拭(饰同拭)去所见所感身外事物(即审美对象)的虚形假象,透彻地把握对象的本质,心物交融地表现诗人的忧情幽思。 (3)陈子昂将“风骨”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以“骨气”为核心 ,偏重于魏征所说的“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和杨炯“壮而不虚”、“按而弥坚”,以与“彩丽竞繁”形成明显的区别。《修竹篇》中的“修竹”就是体现“风骨”的一个意象。 (4)所谓“兴寄”,就是诗要有为而发,情有所寄托,“托物起兴”,“因物喻志”,无轻浮虚饰之迹。《修竹篇》处处寄托了诗人与世俗不合的忧愤情思,南岳修竹的风骨实质上也暗示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与审美理想,以及欲超世脱俗的愿望。他的创作实施与主张,对后来的李白、杜甫及很多盛唐中唐诗人都有很大的影响。4.参考答案:C5.参考答案:A,B,D6.参考答案: (1)突出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不提“止乎礼义”。整个《文赋》处处讲情,甚至把“言寡情现时鲜爱”列为文病,把“悲”(以情动人)作为审美标准。这种以情感为文学的根本、以抒情为文学的特征的观点,具有突破儒家诗教,转变文学观念,开一代风气的作用。 (2)揭示艺术想象的特点。他对构思过程的描绘,说明想象有如下特点:一是思维的广阔性。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想像跨越时空,包罗万象。二是情感与形象互相促进:“情瞳昽而弥鲜,特昭晰而互进“。实际上已初步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特点。 (3)发展了风格论。他看到文学作品的描绘对象是千姿百态的,风格也是屡屡变化的,作品风格也与作家个性有关,他强调各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在曹丕四科八体的基础上,把文体分为十类,并一一具体阐明其风格特征,特别是诗与赋分别论述,以“缘情”和“体物”来区分,把握了二者各自不同的特征:“绮靡”和“浏亮”,比曹丕的“诗赋欲丽”更为明晰。 (4)灵感的发现。他发现灵感对创作具有重要作用:文思的通塞决定于“感兴”即灵感,作品的优劣取决于灵感的有无。他对创作中灵感的来去作了生动的描绘,但无法解释其来源。其实他所说的创作前应玄览万物等,实际上已论及作家获取灵感的途径。他对灵感的论述,是他对文学理论的巨大贡献。 (5)突出强调形式美。从西晋到南朝的文学创作,突出地发展了形式美,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打下了基础。陆机对结构美、辞采美、音韵美的突出强调,即是对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潮流的理论总结,又大大推动了形式美的发展。儒家传统的观念多少对形式美有轻视。陆机却提出“遣言贵妍”、“音声迭代”,强调形式美对表达内容的重要作用,并以“绮靡”、“浏亮”作为文体特征,甚至以“妍”作为审美标准,批评古乐古文的清淡简质,大大地突出了形式美的独立意义。形式美与抒情性、形象性一样,也是文学的主要特征,对形式美的认识和强调,意味着对文学特征认识的深化。7.参考答案: ①因情写诗:张戒继承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提出自然为文,以情写意,反对苏轼、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用事、补缀和江西诗派刻意雕镂、玩弄技艺的习气。写作要“因情造文,不为造情”,他认为凡是上乘的作品都是“情意有余,汹涌而后发者也”。张戒认为诗歌的思想内容就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表现,体现了作者的真情;而作品也表现了真,能感动人,体现了作品之真,即张戒所谓的“情真”。 ②不可设固定之法:张戒根据诗歌创作的特点,提出诗不可设固定法式的观点:“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固不可预设法式也”,张戒认为学写诗就要抛弃原来的创作定势,尊重情感需要,才可以写好诗。为文造情,不真不诚,不能感人要不得,这是张戒“情真”说又一观点。 ③“中的”:艺术表现上的“中的”主张,即语言要生动确切地符合所描写的对象。“中的”包括抒情与写景两方面内容,既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征和本质,又要使所描写的对象鲜明生动,情深意切,如此作品才能深切感人,意味无穷。 ④张戒的“情真”“中的”的主张,主要是针对苏轼,黄庭坚,认为他们只着眼于形式技艺,只得诗的皮毛,雕镌刻镂只能使诗的本质丧失。8.参考答案:南朝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