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原道》)有一个人,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BC372年—BC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回邹赴媵——奔赴魏国

——二度奔齐——再游宋国——去宋赴鲁——讲学著书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传承经由不同的后人以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传播,曾经出现了“八家传儒”的局面,而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但是他仕途坎坷,周游列国,终不为用,空有治国理想和报国情怀,反被讽刺为“迂阔”。历经二十多年,难有大作为,只好退而讲学,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韩非子•显学》:“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孟子•公孙丑上》: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割据混乱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针对社会现状阐述自己的观点,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仁政学说。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仁政学说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用贤良孟子提出“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人之幼”的推恩办法来治民。杀无道之者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属语录体散文,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章。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长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善辩,故《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的论辩艺术观点明确,立场坚定《鱼我所欲也》中开篇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引出“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观点注重推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依次陈述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善于譬喻,生动形象《寡人之于国也》以战争“五十步笑百步”作比来阐述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借题发挥,循循善诱《齐桓晋文之事》从“见牛未见羊”到“功不至于百姓”,从小处着手,肯定齐宣王存在仁爱之心,并期待他将之进一步推广扩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解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结合注释,疏通句意,反复诵读,并划分层次。

明确字音。孺子(rú)怵惕(chùtì)恻隐(cè)内交(nà)要誉(yāo)羞恶(wù)📕文意疏通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狠心对待别人于是,就用运转,转动(于)掌上状语后置句施行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突然惊骇,恐惧同“纳”,结交求取厌恶这样状语后置句哀痛,怜悯表因果,因为所以:(1)用来……的;(2)表因果,……的原因假使,如果状语后置非……也,表否定判断,不是……同乡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判断句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补充音节,无实义指事理的对与错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萌芽,发端取独这就像判断句四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表转折伤害通“燃”流通,指泉水涌出如果安定侍奉宾语前置一切,所有在自身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①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②但是,人忍人之心的内涵四心只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提出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证过程先王有仁心→行仁政治天下运转于掌上举例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孺子将入井四心排比犹其有四体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论证人有“四端”仁义礼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四端”足以保四海不足事父母对比论证论证特点开门见山,直接摆出观点思路清晰严谨,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语言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中心明确,言简意赅,并提纲挈领地引起下文的论证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发,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推进虽然篇幅较短,但是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强调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论证灵活。全文鲜明地论说了人性与仁政之间的关系,语言简练,节奏明快,既有鲜明的观点,又进行了有力的论述,特别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更加使得语言气势磅礴,加大了说理的力度文章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并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请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

提示:首先应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观点:不合理。理由:1.见孺子将入于井而又怵惕之心只能说明人有恻隐之心,不能证明人有其他三心。2.论证一个推断是否正确不应举符合的例子论证成立,而应寻找反例。一个孩子掉进井里大多数人会感到怵惕恻隐,假如快要掉进井里的是一个臭名昭著、大家厌恶至极、人人得而诛之的人物,那么又有多少人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恻隐之情呢?恐怕未必会有多少吧。所以“不忍人之心”有无要从主客观两个角度看,要看对象。祥林嫂的苦难不能激发鲁镇上人的“不忍人之心”,所以“不忍人之心”还取决于社会环境。观点:不合理。理由:3.人伦在差序,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对身处(或即将身处)险境的陌生人、没有仇恨的熟人、无辜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有矛盾、仇恨的熟人则要相对冷漠。换言之,人的恻隐之心是分对象的、有场合差别的。对前者完全可以产生强烈的恻隐之情;而对后者,强烈的怨气、仇恨已经抵消了相当部分的同情,从而转为心理上的冷漠、行动上的不作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体验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强烈情感,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所以人性是复杂的。观点:有合理性。理由:1.人性本善或者本恶到底哪个正确是无法证明的,因为这不是事实判断,这是价值判断。但我们可以思考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目的”是什么?2.孟子曾说: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议论别人的不善之处,由此引起的后患该怎么办呢?)如果人的本性是恶的,那么人做了坏事是否视其为理所应当。所以孟子提出性善的目的是想要用道德激励来防止罪恶。3.我们还可以思考孟子言论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讲给谁听的?观点:有合理性。理由:整个时代都在崇尚军事武力,百姓是“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希望诸侯“发施仁政”,用“不忍人之心”像父母爱孩子一样爱百姓,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性善是仁政的理论基础。4.孟子论证了“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之后,其他三种道德情感也就不证自明了。在孟子看来,其余“三心”与“恻隐之心”同出一源,只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而已。“羞恶之心”是“不忍之心”的反面表达;“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与“不忍之心”互为表里;“是非之心”是道德判断,其标准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总结:1.从对象、目的和时代背景去理解孟子论断的合理性和伟大性。2.鲍鹏山的《寂寞圣哲》里提过:他(黑格尔)也承认无法从事实上证立性善或性恶,所以他认为,说人性善或说人性恶都对,但他下面的话很有意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为什么说人性恶比说人性善伟大得多?我想,在这里,精通逻辑思虑冷静的老黑格尔显然比冲动激情的孟夫子老成而深刻,而中西文化在这里显然分出了一些优劣:祈求人们向善,它相信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最终导致的是政治专权;说人性恶,便能积极地去防恶,它导致的是对权力的制衡。孟子说出一种伟大的思想,老黑格尔却说出了更伟大得多的思想。“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请梳理《<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核心概念、主要观点,并说说这些观点有何共同之处。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