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汽车文化(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汽车文化(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汽车文化(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汽车文化(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与汽车文化概述汽车工业发展简史著名汽车公司与品牌汽车构造基础知识未来汽车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商务服务汽车时尚文化全套可编辑PPT课件

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的高速性、机动性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一种商品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会自然衍生出其“使用价值”以外的附加价值,汽车也不例外,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汽车文化也迅速兴起。导读学习目标了解汽车的定义1掌握各汽车大国的汽车文化特点6掌握汽车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5了解汽车文化的含义4掌握汽车的分类方法及类型2掌握我国汽车编号标准及车辆识别代码的含义31.1汽车概述1.1.1汽车的定义和分类1.1.2汽车的编号和车辆识别代码(VIN)1.汽车的定义图1-1汽车我国《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2017)中规定,汽车(见图1-1)是指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包括与电力线相连的车辆(如无轨道电车),还包括以下由动力驱动、非轨道承载的三轮车辆。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kg、不带驾驶室、用于载运货物的三轮车辆。整车整备质量超过600kg、不带驾驶室、不具有载运货物结构或功能且设计和制造上最多乘坐两人(包括驾驶人)的三轮车辆。1.1.1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汽车通常被用作载运客、货和牵引客、货挂车,也有为完成特定运输任务或作业任务而改装的专用车辆,但不包括专供农业使用的机械。汽车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汽车的不同属性,并由此形成了汽车的各种习惯称谓。在此介绍两种较常用的分类方法。2.汽车的分类课堂讨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碰到什么样的汽车呢?请一一罗列出来,看看它1)根据汽车的用途分类2002年3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3730.1-2001)新标准,根据汽车的不同用途将其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

乘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人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也可以牵引一辆挂车。半挂牵引车汽车乘用车

(不超过9座)客车货车商用车普通乘用车活顶乘用车高级乘用车小型乘用车敞篷车仓背乘用车旅行车多用途乘用车短头乘用车越野乘用车专用乘用车——旅居车、防弹车、救护车、殡仪车等普通货车多用途货车全挂牵引车越野货车专用作业车专用货车小型客车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铰接客车无轨电车越野客车专用客车

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不包括乘用车)。乘用车和商用车的详细分类如图1-2所示。图1-2汽车类型2)根据汽车的动力装置分类根据汽车动力装置的不同,汽车分为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和喷气式汽车3类。

内燃机汽车:内燃机可分为活塞式内燃机和燃气轮机(涡轮式内燃机),其中活塞式内燃机又可分为旋转活塞式和往复活塞式,现代汽车普遍采用往复活塞式内燃机(见图1-3)作为动力装置。图1-3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电动汽车:以电动机作为动力装置,通过自身提供的电能(而不是依靠架线供电)驱动的汽车,如图1-4所示。根据供电方式不同可将电动汽车分为蓄电池式、燃料电池式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喷气式汽车:依靠航空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以及特殊燃料,并以喷气反作用力驱动的汽车。普通汽车和竞赛汽车都不允许采用这种结构形式,这种汽车只能用于创造速度记录。图1-4电动汽车1.汽车的编号国家标准《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GB9417-88)中规定,国产汽车型号应能表明其厂牌、类型和主要特征参数等,该型号由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包括首部、中部和尾部3部分,如图1-5所示。首部中部尾部企业自定代号产品序号主参数代号车辆类别代号企业名称代号图1-5国产汽车型号编制规则1.1.2汽车的编号和车辆识别代码(VIN)首部:由两个或3个拼音字母组成,是企业代号。如CA代表第一汽车制造厂、EQ代表第二汽车制造厂、SH代表上海汽车制造厂等。中部:由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左起首位数字表示汽车类型,中间两位数字是汽车的主要特征参数,末位数字为产品的生产序号,如表1-1所示。表1-1汽车型号中部4位阿拉伯数字代号的含义车辆类别代号(首位)主参数代号(中间两位)产品生产序号(末位)载货汽车1

表示汽车总质量的数值(t)。当汽车总质量小于10t时,前面以“0”占位

企业自定义产品序号(以0,1,2,3……依次排列)越野汽车2自卸汽车3牵引汽车4专用汽车5客车6

表示汽车总长度的数值(0.1m)轿车7

表示汽车发动机排量的数值(0.1L)挂车8

表示汽车总质量的数值(t);当汽车总质量小于10t时,前面以“0”占位半挂车及专业半挂车9尾部:分为两部分,前部分由汉语拼音字母组成,表示专用汽车分类代号,例如,X代表厢式汽车,G代表罐式汽车,C代表仓栅式汽车等;后部分为企业自定代号。当同一种汽车结构略有变化,需加以区别时,可以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字表示,位数由企业自定。基本型汽车一般没有尾部代码。举个例子BJ2020S车型中,“BJ”代表北京汽车制造厂,“2”代表越野车,“02”代表该车总质量为2t,“0”代表该车为第一代产品,“S”为厂家自定义。提示

国家标准《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GB9417-88)于1988年颁布,规定了各类汽车的编号规则,由汽车生产企业予以采纳和使用。2001年后,《汽车产品型号编制规则》已停止使用,且未制定对汽车型号编制方法的新规定。由于汽车型号使用周期很长,其标示内容简便易懂,为多个行业所采纳和引用,因此,现在汽车企业和产品大多数仍按照原国家标准的规定进行型号的编制。我国2004年发布实施了国家标准《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GB/T16735-2004)(用来代替原国家标准GB/T16735-1997和GB/T16736-1997),是我国汽车生产的强制性标准,其规定了每一辆出厂的汽车上必须标有车辆识别代码。车辆识别代码也称17位编码,是国际上通行的标识机动车辆的代码,是制造厂给每一辆车指定的一组字码,一车一码,保证在30年内不会重复,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对一辆车的唯一识别性。2.汽车识别代码(VIN)对于年产量

⩾500辆的汽车,车辆识别代码由3部分组成:第1部分是世界制造厂商识别代号(WMI),第2部分是车辆说明部分(VDS),第3部分是车辆指示部分(VIS),如图1-6所示。WMIVDSVIS生产序列号装配厂年份检验位车辆特征代码代表字母或数字代表数字地理区域国别制造厂图1-6车辆识别代号(年产量⩾500辆的汽车)示意图世界制造厂识别代码通常占车辆识别代号(VIN)的前3位。世界制造厂识别代码用来标识车辆制造厂的唯一性,这部分必须经过申请、批准和备案后才能使用。

第1位字符:表示地理区域、生产国家代码,部分国家代码如表1-2所示。1)

世界制造厂识别代码(WMI)表1-2部分国家代码国家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韩国意大利英国瑞典巴西法国代码1JWLKZSY9V

第2个字符:汽车制造厂商代码。

第3个字符:汽车类型代码(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解释)。第1,2位字符的组合将能保证国家识别标志的唯一性。3位字符的组合能保证制造厂识别标志的唯一性。国内常见汽车制造厂家的WMI编号如下。LSV-上海大众、LFV-一汽大众、LDC-神龙富康、LEN-北京吉普、LHG-广州本田、LHB-北汽福田、LKD-哈飞汽车、LS5-长安汽车、LSG-上海通用。车辆描述码用于说明车辆的一般特性,由车辆识别代码(VIN)的第4~9位共6位字符组成。如果制造厂不用其中的一位或几位字符,应在相对应的位置填入选定的字符占位。不同车型的VDS表示的含义也不相同,部分车系VDS含义如下。

轿车: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约束系统类型。

MPV: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车辆额定总重。

载货车:型号或种类、系列、底盘、驾驶室类型、发动机类型、制动系统及车辆额定总重。

客车:型号或种类、系列、车身类型、发动机类型及制动系统。2)

车辆描述码(VDS)车辆指示码部分由车辆识别代码(VIN)的第10~17位共8位字符组成,其最后4位字符应是数字。第10位字符一般指示车辆生产年份,用阿拉伯数字1~9和大写的英文字母A~Z(不包括字母I,O,Q,U,Z)表示。2008年代码为8,2009年代码为9,2010年代码为A,2011年代码为B……,以此类推。第11位字符可以用来指示装配厂,若无装配厂,制造厂可规定其他内容。第12~17位表示汽车的生产序列号。3)

车辆指示码(VIS)举个例子某车的车辆识别代码为LGBC1AE063R000814,其中前3位“LGB”代表东风汽车公司;第4位是汽车品牌系列,“C”代表风神蓝鸟EQ7200系列,“E”代表NISSANSUYNY2.0系列;第5位是车身类型,“1”代表四门三厢,“2”代表四门两厢,“3”代表五门两厢,“4”代表三门两厢;第6位表示发动机特征,“A”代表发动机排量为2.0L;第7位“E”表示系统类型;第8位是变速箱形式,“0”代表AT自动变速器,“2”代表MMT手动变速器;第9位是校验码;第10位表示车型年份,“3”代表2003年车型;第11位代表装配厂,“R”代表风神一厂,“Y”代表风神二厂;后6位是汽车生产序列号。读一读对于年产量小于500辆的汽车,车辆识别代码第1部分是世界制造厂商识别代号(WMI),第2部分是车辆说明部分(VDS),第3部分的第3、第4、第5位与第一部分的3位字码一起构成世界制造厂商识别代号,其余5位是车辆指示部分(VIS),如图1-7所示。图1-7车辆识别代号(年产量

<

500辆的汽车)示意图WMIVDSVIS生产序列号装配厂年份检验位车辆特征代码代表字母或数字代表数字地理区域国别制造厂WMI1.2汽车文化概述1.2.1汽车文化的含义1.2.2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1.2.3各国汽车文化简述1.2.1汽车文化的含义文化主要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汽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自诞生以来,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生产活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汽车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代步需求的交通工具。人们在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汽车等各类活动中,赋予了汽车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即汽车文化。

根据文化的概念,人们将汽车文化定义为人类在汽车发明、设计、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汽车商标、汽车历史、汽车广告、汽车竞赛、汽车展会和汽车模特等具体形式,以及伴随汽车而产生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和审美取向等意识形态。类似酒文化、餐饮文化和服饰文化等文化形态,汽车文化随着汽车的不断普及,正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孕育出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观念、准则和法规等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1.2.2汽车文化的表现形式经过百余年的文化沉淀,汽车已由冰冷的金属工具蜕变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时间的雕琢,现已耀眼夺目、熠熠生辉。汽车文化贯穿了汽车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丰富。汽车文化主要包含汽车物化文化、汽车品牌文化和汽车边缘文化3方面内容。汽车物化文化主要体现在汽车自身的系统结构、车身设计和技术性能方面。汽车作为汽车文化主要的物质载体,其结构造型追随人们对美的追求而不断演变,汽车的车身设计也在汽车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蕴含着更多的艺术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汽车的正常运行,而是朝着舒适、智能、环保、艺术等深层理念的方向深耕细作。1.汽车物化文化

汽车工业的长期发展,铸就了一个个世界知名的汽车品牌,每一个品牌都代表着汽车企业的社会形象,蕴藏着企业对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的历史沉淀,汽车品牌不仅是一种汽车标志,更附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汽车品牌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对汽车品牌的打造与维护,大力推动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引领了人们对汽车产品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2.汽车品牌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汽车文化以汽车为主体,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边缘文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如汽车展会、汽车博览、汽车模特、汽车竞赛、汽车杂志、汽车网络、汽车影院、汽车金融、汽车俱乐部等,都极大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3.汽车边缘文化文化无国界,但作为汽车文化载体的汽车,在设计和生产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以此形成了各国独特的文化色彩。1.2.3各国汽车文化简述1.德国汽车文化汽车源自德国,德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体系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德国汽车在设计和制造上充分体现了德意志民族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品性以及对汽车质量和性能的执着追求,素有“经久耐用、朴实无华”的特性,一度使其成为了高品质的代名词。在德国,80%以上的德国人以车代步,汽车是德国家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德国的汽车千人保有量较高,但由于在遵守交通秩序、安全驾驶方面德国人保持了一贯的严谨到苛刻的态度,使得德国的交通秩序相对较好。德国的高速公路没有限速,但由于具有较为完善的汽车安全监控网络和良好的交通规范,其交通事故死亡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德国独特的教育体系对于汽车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大多德国人从孩童时代就开始认识汽车和各种交通标志,将汽车文化根植于人们心中,使得德国人对于本国汽车技术有着无比强大的自信,在他们眼里,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一定出自德国,这种近乎高傲的姿态使得德国人更加欣赏本土品牌。2.英国汽车文化

英国的汽车工业历史在世界上最为悠久。英国汽车追求速度与高性能,高贵典雅,充满贵族和皇家风范。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打造出了如劳斯莱斯、宾利、捷豹、阿斯顿·马丁、路虎等众多豪华汽车品牌。高度的工业文明和深厚的文化沉淀,使得汽车文化的英国之根百年永固,为世界汽车文化注入了英伦血统。举个例子在007系列电影中,阿斯顿·马丁曾多次作为詹姆斯·邦德的座驾(见图1-8),其受关注程度甚至不输于“邦女郎”;而在英国街头,随处可见的老爷出租车(见图1-9)充斥着强烈的复古气息,成为英国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现已进入中国市场。图1-8007座驾阿斯顿·马丁

图1-9英国老爷出租车进入中国市场3.意大利汽车文化意大利是汽车造型设计的圣地,是全世界造型设计师膜拜的神圣殿堂。意大利盛产跑车,曼妙的外形、匪夷的速度,可以说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师“血管里流的都是汽油”,他们以最丰富的想象力,将洒脱、优雅、野性、浪漫、理智等诸多元素融合为一体,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如法拉利、玛莎拉蒂、菲亚特、兰博基尼、阿尔法·罗密欧等知名汽车品牌,无数款车型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一不体现着意大利人的坚韧与果敢、浪漫与激情、唯美与理性。4.美国汽车文化美国汽车车体宽大、外观豪放,发动机性能卓越,被动安全系数较高,充分体现了美国的民族性格和对人权的重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推动着美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经久不衰。作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交通设施和法律规范,加之相对低廉的汽车购买和使用成本,使汽车得到了很大限度的普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人均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国家,对于美国人而言,汽车与水和面包同样重要,说“美国人把生命的全部都贡献给了汽车”一点也不为过。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见图1-10),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生于密歇根州格林费尔德城。父亲是爱尔兰移民,在兄弟6人中亨利排行第一。亨利自学成为一名蒸汽机技术师,1887年进底特律爱迪生电灯公司当技术员,后升为总工程师。他潜心设计汽车,1896年试制成一辆双汽缸气冷式四马力汽车,1898年辞职,成立了第一家汽车公司,但只生产了25辆汽车后便于1900年破产。名人堂图1-10亨利·福特1903年6月16日福特再次成立汽车公司,并一直担任总经理。同年,公司生产出第一辆福特牌汽车。1908年,福特又制成T型汽车,这种大众化汽车深受欢迎,畅销欧洲。1911年,福特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建成第一家汽车装配工厂。1913年,福特创立了全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装配线,这种流水作业法后来被称为“福特制”,并在全世界广泛推广。1914年,福特首次向工人支付8小时5美元的工资,改变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方式。1915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接见福特,盛赞福特汽车公司。1919年,福特买下了公司其他股东的股份,独占了该公司。他还利用花旗银行的资金扩大再生产,使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本人也被称为“汽车大王”,其家族成为美国几个主要财阀之一。1921年,美国总统哈定接见福特,盛赞道:“你为美国创造了一家最了不起的公司”。1929年,美国总统胡佛参加福特博物馆落成典礼。

1946年,“汽车金色50年”因为福特对汽车工业的贡献而授予他荣誉奖;《纽约时报》评论说:福特不仅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1947年4月3日,亨利·福特去世。他葬礼的那一天,美国所有的汽车生产线停工一分钟,以纪念这位“汽车界的哥白尼”。1999年,《财富》杂志将福特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以表彰他和福特汽车公司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005年《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0位企业家,亨利·福特名列榜首。美国的汽车衍生产品相当丰富,如常见的汽车旅馆,年收入甚至超过了普通旅馆。美国还是汽车影院的发源地,巅峰时期全美国汽车影院多达8000余家,一度成为美国家庭最盛行的生活方式。5.日本汽车文化日本汽车工业可以说是现代汽车工业的一个神话,创造了汽车工业从“白手起家”到“闻达天下”的奇迹。在中小型车方面,日本汽车在世界汽车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其性价比高、节能环保、设计精细、价格实惠,无不体现着日本的民族特色。在设计上,日本汽车设计师精雕细琢,心思细腻;在技术上,日本汽车往往开风气之先,尤其是在电子系统和引擎研制方面,技术先进,性能独特。日本汽车车型更新换代的平均周期为4年,其效率全球第一,花样层出不穷,显得十分新颖时尚。日本生产的汽车在耐用性方面确实还赶不上欧洲,但在新车出错率方面,目前还无人能及。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管理运营方面表现相当出色,是国际企业经营管理争相效仿的榜样。此外,汽车改装也是日本汽车产业中的重头戏,汽车改装文化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并影响着全世界喜爱改装的车迷。6.法国汽车文化

法国汽车设计新颖、性能独特,饱含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说,除了意大利,法国是世界上对汽车设计最具灵感的国家。法国拥有悠久的汽车工业历史,具有多项世界顶尖汽车技术,汽车产业也是法国主要的经济支柱之一。目前,法国拥有13家汽车制造厂商,除本土企业标志雪铁龙集团和雷诺集团外,还包括大众、福特、菲亚特、克莱斯勒、丰田、宝马和尼桑等国外厂商。法国人浪漫、洒脱和无所顾忌的血统铸就了独特的法国汽车文化。7.中国汽车文化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经过50多年的奋力发展,现已拥有80多个自主品牌,在技术、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突飞猛进,品牌含金量持续提升。如2010年8月,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福特汽车公司完成交割,成功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开创了中国汽车企业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的先例,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已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相对于国外系列的汽车,国产汽车车型显得沉实,在用途方面注意与其外形配合,较为实用。但是从外观、技术性能、操控性、舒适感以及安全性能等方面来看,还有待于改进和完善。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汽车文化日趋丰富。汽车广告、报刊、书籍、汽车展览会、汽车俱乐部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新车试驾、汽车旅游、汽车餐厅、汽车酒吧、汽车旅馆等饱含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近年来,由于我国汽车销售呈现井喷式发展,汽车金融异军突起,以灵活的贷款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汽车,使得个人汽车消费成为汽车市场的主力军。谈谈你所理解的汽车文化是什么样子?对于未来的汽车世界,你都有哪些憧憬呢?不可忽视的是,庞大的汽车总量使得我国各大城市的交通状况普遍不佳,汽车尾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汽车声光污染、汽车道路交通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汽车相关法规、标准等规范措施也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我国创建和谐顺畅的交通环境、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社会奠定了基础。课堂讨论谈谈你所理解的汽车文化是什么样子?对于未来的汽车世界,你都有哪些憧憬呢?情景模拟演练情景主题“风云际会”国际汽车文化交流会模拟背景

为了推动汽车文化健康发展、加强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特邀中、美、英、法、德、意、日等国汽车文化团体参加,就各国汽车文化特色、发展现状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总结汽车文化事业的发展经验演练程序

(1)分组: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的汽车文化团体,并指定一人作为组长;由教师或教师指定人选作为会议主持人

(2)特色介绍:由各小组组长或代表轮流介绍本国汽车文化主要特色,每人发言时间为2~3min

(3)有问有答:各小组之间相互提问问题,被提问小组各成员商议后选出代表回答所提问题,时间20min

(4)会议总结:主持人就交流会所达成的共识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逐条罗列并由各国代表投票表决予以通过综合评定

演练结束后,由教师对参与人员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指出演练中出现的错误,总结本章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情况导读人类自发明车轮和车以后,长期以人力和牛、马等畜力来驱动车辆,直至蒸汽机和内燃机的出现,将人类带入工业时代,为汽车的发明开辟了道路。汽车的发明不是偶然的,更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科技进步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许多发明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是人类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汽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孕育、诞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汽车工业的发展对于工业发展甚至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目标了解汽车发展的基本历程1掌握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基本历程5了解汽车工业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4掌握汽车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2了解汽车工业史上的四次重大变革32.1汽车发展简史2.1.1蒸汽汽车2.1.2内燃机汽车2.1.3电动汽车蒸汽机的发明为汽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1769年,法国陆军军官尼古拉斯·古诺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辆蒸汽发动机汽车——“卡布雷奥”牌汽车(见图2-1)。虽然汽车行驶时速只有4km,但古诺的尝试在欧洲和美国掀起了蒸汽汽车研制的热潮。2.1.1蒸汽汽车图2-1世界上第一辆蒸汽发动机汽车由于早期的蒸汽汽车十分笨重,操控困难,且锅炉经常发生爆炸,在实际使用中引发诸多问题,在19世纪中叶之后,蒸汽汽车的发展日趋衰退。直至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致使马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动力机车得到更多的关注,蒸汽汽车的研制也达到了历史高潮。进入20世纪后,随着内燃机汽车、电动汽车的出现及其性能的不断完善,蒸汽机汽车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1916年,英国皮尔逊-考克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最后一辆双座、11kW的蒸汽机汽车驶出工厂,标志着蒸汽机汽车时代的终结。2.1.2内燃机汽车1.内燃机的发明1862年,法国铁路工程师罗夏在本国科学家卡诺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4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为内燃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1876年,德国发明家尼古拉斯·奥托(见图2-2)以煤气作为燃料,设计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见图2-3),是第一台能代替蒸汽机的实用内燃机。为了纪念奥托的发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进气、压缩、做功、排气的4个冲程循环方式被称为“奥托循环”。图2-3奥托发明的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图2-2尼古拉斯·奥托1883年,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在好朋友威廉·迈巴赫的帮助下,在奥托4冲程发动机的基础上,使用汽油作为燃料,开发了第一台汽油机(见图2-4)。后来他们还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轻便小巧的化油器式、电点火的小型汽油机,转速达到了当时创纪录的750r/min,为汽车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动力源。图2-4第一台汽油机1897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狄塞尔(见图2-5)成功地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机(见图2-6)。柴油机是动力工程方面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它比汽油机油耗低了1/3,是汽车的又一颗机能良好的“心脏”。后人为了纪念狄塞尔的功绩,将柴油机称为“狄塞尔”(英语的diesel即为柴油机的意思)。现在还可以在许多汽车后面看到DIESEL的字样,就表示这是一辆柴油发动机汽车。图2-5鲁道夫·狄塞尔

图2-6第一台柴油机2.第一辆汽车的诞生世界上最早的实用汽车是由德国的两个工程师同时宣布制成的。卡尔·本茨发明了三轮汽车,戈特利布·戴姆勒制造的是四轮汽车,他们二人都被世人尊称为“汽车之父”。1)

卡尔·本茨的第一辆汽车1886年,卡尔·本茨(见图2-7)在德国曼海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见图2-8)。1886年1月29日,本茨正式取得德国的汽车专利证,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汽车的诞生日。图2-7卡尔·本茨

图2-8卡尔·本茨的三轮汽车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卡尔·本茨,全名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Friedrich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1844年11月24日,本茨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他从小喜爱自然科学,靠修理手表得到一些零用钱,曾在机械厂当学徒,在制秤厂里称为“绘画者和设计者”,在桥梁建筑公司担任过工长,并先后就读于卡尔斯鲁厄文理学院和卡尔斯鲁厄综合科技大学。其间,他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机械构造、机械原理、发动机制造、机械制造经济核算等课程,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名人堂本茨于1879年12月31日制造出第一台单缸煤气发动机(转速为200r/min,功率约为0.7kw)。1886年1月29日,本茨发明了第一辆不用马拉的三轮车,现保存在慕尼黑的汽车博物馆,奔驰汽车公司(该品牌在中文中注册为“奔驰”)获得“汽车制造专利权”,这一天也被世人确认为汽车的生日。本茨发明的汽车装有卧置单缸二冲程汽油发动机,785cc容积,0.89马力,每小时行走15km。由于该车的性能还未完善,发动机工作时噪声很大,而传递动力的链条质量不过关,常常发生断裂,因而在汽车经过的道路上,人们经常看见的是人推车而不是人坐车。在那个马车的时代,汽车受到人们的嘲笑,被斥为无用的怪物。本茨的夫人贝瑞塔·本茨(见图2-9)为了回击社会舆论的讥讽,于1888年8月带着两个儿子驾驶着经过反复改进的汽车,从曼海姆出发,途经维斯洛赫添油加水,直驶普福尔茨海姆,全程144km。这次历程为本茨的发明增添了说服力,贝瑞塔·林格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女驾驶人,而维斯洛赫则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汽车加油站。图2-9贝瑞塔·本茨

1893年,本茨研制成功了性能先进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它采用本茨专利的3升发动机,方向盘安装在汽车中部。该车尽管性能先进,但由于价格高昂,因而很少有人购买得起,成为公司的滞销品。后来本茨听从了商人的建议,于1894年开发生产了价格便宜的“自行车”,在一年时间内就销出了125辆。由于该“自行车”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机动车,因而给本茨带来了较高的利润。后来,本茨又对前期生产的“维克托得亚”牌汽车进行了改进,将车厢座位设计成面对面的18个,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辆公共汽车。1899年本茨制造出他的第一辆赛车。1906年本茨和他的两个儿子在拉登堡成立了奔驰父子公司,奔驰汽车逐步成为世界著名品牌。1886年,戈特利布·戴姆勒(见图2-10)将马车加以改善,增添了传动、转向等必备机构,安上一台1.5马力的汽油发动机,使其成为世界上第一辆没有马拉的“马车”——汽车(见图2-11),这辆车以18km/h“令人窒息”的车速从斯图加特驶向了康斯塔特,第一辆实用汽车终于诞生了。2)

戈特利布·戴姆勒的第一辆汽车图2-10戈特利布·戴姆勒

图2-11戴姆勒的四轮汽车内燃机汽车刚发明时,并没有立即在各种路面车辆中显示出很强的竞争力。在动力系统方面,蒸汽机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比起发展初期的内燃机要完善得多。20世纪初,蒸汽机已经可以造得很小,车架用管型钢,整车总质量只有350kg,行驶车速可达40km/h,运转也比当时的内燃机汽车平稳得多,内燃机汽车还难以与之竞争。但随着内燃机汽车在各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蒸汽汽车的启动困难、安全性差等缺点越发明显,内燃机汽车逐步取代了蒸汽汽车,在路面车辆中占据了主导地位。3.

内燃机汽车整体结构的发展和完善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的主要作用是将汽油与空气均匀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供给发动机燃烧做功。其中最重要的混合气装置是化油器或燃油喷射装置。汽油机最初大多使用化油器,利用化油器使燃油雾化和空气混合。但是传统的化油器无法精确地获得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可燃混合气的空燃比,在现代汽车上已大量地被电子控制燃油喷射(EFI)系统所代替。1)

内燃机的发展完善(1)燃料供给系的发展EFI系统就是用电脑精确控制发动机每循环的喷油量,比起传统的化油器,由于EFI系统计量更准确,雾化燃油更精细,控制发动机工作更敏捷,因此在汽车节油,特别是降低排放污染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读一读1952年,德国博世(Bosch)公司首先在奔驰300L型赛车上采用了燃油喷射系统,它是一种曾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飞机的机械控制式喷射装置,同样采用了燃油喷射系统但更具传奇色彩的奔驰300SL型赛车如图2-12所示。1957年,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将电子喷嘴首次装用在豪华型轿车上,这是最早的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系统。图2-12奔驰300SL型赛车

1967年,博世公司制造出K型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同年,博世公司制造出D型模拟式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开创了汽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的新时代。1973年,在D型汽油喷射系统的基础上,博世公司又开发了L型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LH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性能更加卓越。1979年,德国博世公司开始生产集电子点火和电控汽油喷射于一体的数字式发动机综合控制系统,它能对空燃比、点火时刻、怠速转速和废气再循环等方面进行综合控制。198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首先研制成功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节流阀体喷射(TBI)系统,也称单点燃油喷射系统,它开创了发动机数字式微机控制的新时代。TBI系统逐渐取代了传统式化油器,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84年,丰田推出速度密度型的T-LCS丰田稀薄燃烧系统的汽油喷射装置,能在各种运转工况下,对喷射时间,点火时间进行有效、出色的控制。

1996年,三菱汽车推出了电控汽油缸内直喷系统,率先发布了世界首款具有现代技术的缸内直喷式汽油机,并将“GDI”申报为注册商标。1997年和1998年,日产及丰田分别发布了“NEO-Di”和“D4”直喷技术。1999年,雷诺发布了欧洲首款具有汽油直喷技术的发动机。2000年,大众将柴油涡轮增压直喷(TDI)发动机技术嫁接到汽油发动机上,推出了燃料分层喷射(FSI,也称缸内直喷)技术,并应用于大众、奥迪等多款车型上。近年来,缸内直喷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由于其可以使燃油充分燃烧、进一步提高汽油机热效率并降低汽油机排放,目前已得到大量应用。点火系统是汽油机上独有的一个系统,主要作用是点燃汽缸内的可燃混合气。点火方式从最早的热管式点火、磁电机点火、蓄电池点火,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电子点火。最早获得热管式点火专利的是英国人牛顿。热管就是一个从汽缸内伸出的封闭金属管,把它加热到红热状态,由于热管保持高热,当汽缸内混合气被压缩时压力升高,就自行发生点火。点火装置主要发展历程如下。(2)

点火装置的发展

1844年,英国人雷诺兹实现了电火花点火,它是用干电池做电源,点火室内装一根烧到白炽状态的电热白金丝,利用一个阀门,定时开闭点火室的进气口,可燃混合气接触电热丝而着火燃烧。1859年,法国的勒诺瓦赫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由长石质瓷缘体制成的电点火火花塞,使电池和感应线圈产生的高压电火花点火在内燃机上获得了实际使用。

1883年,德国的西弗兰德·马尔库斯将一台低压磁电机代替蓄电池作为点火电源,并利用机械方法断开装在燃烧室内触点的电源,产生电火花点燃混合气。由于当时电火花靠这种永磁微型发电机产生,因此称之为磁电机点火。1908年,美国的斯特林试验成功蓄电池点火系,采用了触点式控制装置。但是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传统的机械式点火装置越来越不适应发动机的高速运转,容易造成缺火等问题,因此无触点的电子点火装置得到了长足发展。1949年,美国的霍利化油器公司首先取得了在点火系中使用晶体管的电子点火系专利,减少了断电器触点磨损、氧化和机械损伤。1971年,克莱斯勒公司在汽车上开始正式采用全晶体管点火装置。

1973年以后,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等公司生产的全部汽油车上都以无触点式全晶体管点火装置作为标准装置。近年来,随着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不断应用,汽车点火系统也逐渐采用微机控制,以辨别发动机不同的运行工作状况,对点火提前角及时修正,最终让点火时刻达到最佳,提升发动机性能,让发动机的经济性和动力性达到最佳的状态,并且把排放污染降至最低。最初,内燃机的冷却是用一根长而弯的管子让水循环流动来实现的。1901年,迈巴赫发明了蜂窝状的冷却水箱,为高效率的冷却打下了基础,但由于这种冷却水箱无法对水温和水流量进行主动控制和调节,汽车启动需要长时间的热车,同时,在天冷的时候,发动机长期处于低温导致其工作状态不良。1910年,汽车发动机水冷系统开始配备水泵来驱动冷却液在系统内部流动。1922年,节温器开始使用,现代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雏形基本形成。(3)

内燃机的冷却最早应用在汽车上的水箱是铁制水箱,直到1938年,铜制水箱开始应用。铜制水箱的优点是散热效果好,制造工艺成熟,维修方便;缺点是原材料成本高,产品重量大。因此,随着环境保护及汽车轻量化的要求,铝制水箱开始出现,并逐步替代铜水箱,广泛应用到各种车辆之上。1970年,钎焊式水箱开始出现并批量应用到汽车上。同等散热面积的条件下,钎焊水箱比原来的机械胀管水箱散热效率要高20%~30%。另外,随着大马力赛车及改装车的兴起,带主片传统焊接全铝水箱开始出现并使用。2000年,宝马集团率先在其批量生产的主要车型上面使用无主片全铝水箱。目前,在某些汽车上还出现了发动机常规冷却机理中的强化冷却措施,如活塞的“内油冷”、排气门的“钠冷”以及喷油嘴的“内油冷”等内冷技术。早期的汽车是靠手摇转动曲轴来启动发动机的,这种方式既费力又不方便,需要有两个人配合。1912年,美国凯迪拉克公司首先将自动启动器应用在自己生产的汽车上。1917年,凯迪拉克公司又研制了第一个电启动器,它是用一个小电动机带动与曲轴相连的飞轮转动来启动发动机的,是现代汽车启动器的原型。这项发明的关键在于认识到电动机能在瞬时超负荷运转,所以一个小电动机就可以带动曲轴转动至发动机点火启动,这是由凯特林研究发现的。在现代汽车中,电子继电器、遥控开关、安全开关、防盗功能模块等技术与汽车启动器联动,进一步实现了汽车一键启动和防盗报警等功能。(4)

启动系统早期的汽车发动机润滑大多采用“全失”润滑系统,将机油送到发动机的工作部件进行润滑,使用后的机油白白地流到地上浪费掉。现代汽车广泛采用压力飞溅润滑系统,大大提高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5)

润滑系统(6)

气门的布置1930年以前的发动机大多采用侧置式气门的设计方案。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汽车气门逐步采用顶置式气门(成为一种设计标准)。其优点是可使气门的动作加快、减少气门阻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换气,还可使燃烧室的设计更加紧凑。汽车底盘结构直接影响了汽车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现代汽车给驾驶人和乘客带来了极大的操作便利和优越的乘坐感受。如图2-13所示为现代汽车底盘结构。2)

底盘系统的发展完善图2-13现代汽车底盘结构本茨的汽车从发动机到驱动车轮是用皮带传动,后来又出现了链条。在挠性连接部件(即传动力的两部件之间允许有位置和距离的变动)出现以后,才普遍采用了传动轴接锥齿轮的传动方式。传动系统主要发展历程如下。1893年,美国的杜里埃兄弟在汽车上首先使用了干式单片离合器,同时采用了差速器后桥。1894年,法国的本哈特和拉瓦索发明了齿轮变速器。1898年,法国雷诺汽车公司首先使用了传动轴。1902年,皮尔里斯发明了汽车万向节。1913年,美国的派克特汽车应用了螺旋锥齿轮主减速器后桥,之后又采用双曲线齿轮主减速器。1929年,美国凯迪拉克公司首先研制出同步器,它通过同步器中锥面相互摩擦,使两个齿轮转速相同时才允许啮合,换挡时既轻便又不打齿,换挡时间大大缩短。(1)

传动系统

1938年,通用旗下的奥兹莫比尔成为全球首个配备液力自动变速箱的汽车品牌,但液压系统的控制精度较低,难以适应车辆行驶状况的变化。1948年,别克轿车采用与行星齿轮机构组成一体的液力变矩器,是现代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原型。1955年,荷兰达夫公司在其微型轿车上使用了变速皮带传动装置,后改进为更加可靠耐用的多层钢制活节传送带,推动了无级变速器的发展。1957年,美国辛普森退出了三速自动变速器,由太阳齿轮、齿圈和行星齿轮构成。后经不断完善,自动变速器被广泛应用在现代汽车上。

1968年,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率先使用了电控自动变速箱,其自动换挡的控制系统是由汽车微机来实现的。到8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自动变速箱采用电子控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每年生产的600~800万辆轿车中,自动变速器的装备率已超过90%。液压自动变速器、机械手动变速器、机械自动变速器各有优缺点,在现代汽车中均有各自的应用领域。汽车制动器开始是照搬马车上的结构,即用驻车制动带动一个单支点的摩擦片来抱住后轮。但是汽车所需的制动力比马车大得多,而且汽车倒退时这种制动器常常失灵。1914年开始出现轮内鼓式制动器。制动系统主要发展历程如下。1902年,美国的奥兹发明了钢带与制动鼓式制动器,后来的许多汽车都采用了这种制动器。1903年,美国的廷切尔汽车采用了气压制动器。1907年,英国的弗罗特发明了石棉制动蹄片。1919年,法国海斯柏诺-索扎公司制成用脚踏板统一控制的四轮鼓式制动器,并由变速器驱动一个机械伺服机构来增加制动力,使制动效果大为改善。(2)

制动系统

1921年,美国的杜森伯格公司又推出了液压助力器,由一个主液压缸来放大制动力。克莱斯勒的四轮液压制动器于1924年问世。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分别于1934年和1939年采用了液压制动技术。到20世纪50年代,液压助力制动器才成为现实。1928年,皮尔斯·阿罗汽车第一次装用真空助力制动器,它利用进气歧管的真空度来降低驾驶和作用于制动器上的操作力。1932年,凯迪拉克生产的V16型豪华轿车(见图2-14)采用直径419.1mm的鼓式制动器,并配备了由制动踏板控制的真空助力装置。同年,林肯汽车公司也推出了V12型轿车,该车采用通过四根软索控制真空加力器的鼓式制动器。图2-14凯迪拉克V16型(1932款)豪华轿车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申请了电液控制防抱死制动装置的专利,促进了防抱死制动系统在汽车上的应用。1958年,英国道路研究所研制出第一个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1969年,福特使用了真空助力的防抱死制动器。1971年,克莱斯勒车采用了四轮电子控制的防抱死制动装置。这些早期的防抱死制动装置性能有限,可靠性不够理想,且成本高。1979年,默·本茨推出了一种性能可靠、带有独立液压助力器的全数字电子系统控制的防抱死制动制动装置。1985年,美国开发出带有数字显示微处理器、复合主缸、液压制动助力器、电磁阀及执行器“一体化”的防抱死制动装置。1992年,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的世界年产量已超过1000万台,世界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的装用率已超过20%。目前,汽车防抱死制动装置已成为汽车的标准配置设备。①轮胎。初期的汽车采用的是自行车所用的辐条式铁制车轮,外套实心橡胶轮。当车速超过16km/h时,这种实心轮汽车就会跳起来,使驾驶人和乘客颠簸得无法忍受。轮胎的应用使得汽车车速的提升更具实际应用价值。1895年,法国的米其林兄弟制造出了用于汽车的充气轮胎,改善了汽车的舒适性。这种轮胎分为内胎和外胎两层,外胎中用金属丝予以加强,使轮胎寿命大大延长。1946年,米其林公司发明了子午线轮胎,大大改善了轮胎的使用性能。1948年,美国古德奇公司发明了汽车无内胎轮胎,就是现在轿车广泛应用的“真空胎”。1971年,意大利倍耐力轮胎公司开发出了VR轿车轮胎。1979年,美国费尔斯通公司开发出了微型备用胎。(3)

行驶系统1981年,英国邓洛普公司发明了一种新型轮胎,在穿孔的情况下仍能保证汽车继续行驶,而轮胎不会从轮辋上脱出。1987年,日本普利司通公司研制成功了无接缝冠带层轮胎并投入生产,该技术消除了冠带层接头对汽车高速行驶时安全性的影响。2000年,普利司通公司研发成功了可缺气行驶轮胎并实施应用。采用该技术该轮胎即使在无内压的情况下也能以80km/h的速度行驶80km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轮胎的速度性能、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防滑轮胎、跑气保用轮胎、绿色轮胎、智能轮胎、仿生轮胎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②悬架。汽车最早采用的是钢板弹簧非独立悬架。汽车悬架主要发展历程如下。1900年,美国人哈德福特制成了第一个汽车减振器,并将它装在奥兹莫比尔轿车上。1921年,英国的利兰德汽车公司生产出第一个使用扭杆弹簧悬架的汽车。1933年,美国的费尔斯通公司研制成了第一个实用的空气弹簧悬架。同年,门罗公司为赫德森轿车研制了双向筒式液压减振器。直到现在,这种筒式减振器也没有很大改变。1934年,通用汽车公司采用了前螺旋弹簧独立悬架。1938年,别克汽车第一次将螺旋弹簧应用到汽车后悬架上。1950年,福特汽车公司的麦弗逊制成了麦弗逊式独立悬架,是轿车上应用较多的悬架形式。

1954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率先提出主动悬架的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奔驰、沃尔沃、洛特斯、丰田等汽车公司在各自生产的汽车上都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试验。1984年,林肯轿车采用了可调整的空气悬架系统,从此电控悬架在汽车上开始采用。近年来,智能可控悬架是汽车悬架发展的主流趋势,其中半主动悬架、主动悬架发展迅速。如图2-15所示为配备魔毯智能空气悬挂的宝马7系轿车。图2-15配备魔毯智能空气悬挂的宝马7系轿车早期,汽车转向是仿照马车和自行车的转向方式,即用一个操纵杆或手柄来使前轮偏转以实现转向。由于操纵费力且不可靠,以致时常发生车毁人亡的事故。转向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得汽车操作更加灵活便捷。1857年,英国的达吉思蒸汽汽车上首先安装了方向盘。1872年,苏格兰的鲁道夫最先把方向盘装到煤气发动机汽车上。1878年,“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在他的三轮车上首先采用齿轮齿条式转向器,但依旧靠一根操纵杆来控制方向。1908年,福特T型汽车采用了行星齿轮转向器。(4)

转向系统

1923年,美国的马尔斯采用了滚珠蜗杆式转向器,是最早的循环球式转向器。1954年,液压动力转向器应用于凯迪拉克轿车上。1966年,美国轿车上开始采用可伸缩的转向柱。近年来,随着现代汽车技术不断发展,汽车转向系统已从纯机械式转向、液压助力转向、电控液压助力转向发展为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电动助力转向及线控转向,并逐渐在汽车生产中推广使用。

1860年前后,铅蓄电池进入商业化生产,为电动汽车的研制创造了条件。1873年,英国人罗伯特·戴维森研制出了第一辆具有实用价值的蓄电池电动汽车。美国第一辆蓄电池电动汽车诞生于1890年,时速已达23km。1898年,美国人冉尼和杰纳齐在法国汽车爬山竞赛中驾驶电动汽车击败了所有参赛的蒸汽汽车和内燃机汽车。1899年的汽车大赛中,蓄电池汽车创造了时速106km的世界汽车车速记录,电动汽车受到了世界汽车界的高度关注。

19世纪末期,电动汽车已在欧洲得到大量使用。在美国,1900年全年制造的汽车中,电动汽车为15755辆,蒸汽汽车1684辆,而燃油汽车只有936辆。1895-1915年成为电动汽车发展的黄金期。在当时,电动汽车已经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如图2-16所示为美国爱迪生公司于1906年生产的电动汽车。2.1.3电动汽车图2-16美国爱迪生公司的电动汽车

20世纪以后,随着石油的大量开采和内燃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内燃机汽车的性能也在不断提高,且造价相对较低,较为实用;而电动汽车受限于电池技术,在续航性和充电方面难以突破,发展十分缓慢。随着以福特T行车为代表的内燃机汽车大规模地推广,电动汽车逐渐被内燃机汽车所取代。但电动汽车并未因此而销声匿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电力牵引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开始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和日本的石油供给变得非常紧张,电动汽车开始在当地出现复苏迹象。1943年,在日本就有3000多辆电动汽车注册登记。这一时期,电动汽车时速最高只能达到30~35km,续航里程最高只有50~60km,还难以与燃油汽车竞争。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电动汽车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各工业大国及各大汽车公司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电动汽车。当时的电动汽车市场上,出现了如由意大利汽车制造商Zagato生产的Elcar、英国汽车设计师推出的Enfield8000、美国Sebring-Vanguard公司生产的Citicar以及80年代初Bradley生产的GTElectrics电动跑车等众多车型,但大多都昙花一现,未能像燃油汽车一样得到普及。

宝马汽车公司也在197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时展示了其首款电动汽车——宝马1602E,不过,这款汽车并未投产。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汽车尾气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电动汽车开始复兴。通用汽车公司于1996年推出了EV1电动汽车,在技术层面上甚至超越了当时大部分燃油汽车,但由于造价高昂,只生产了1117辆用于租赁。2006年,特斯拉宣布计划推出续航里程达到200英里的电动汽车,这条消息轰动整个电动汽车市场。到2011年,特斯拉推出其第一款电动汽车Roadster,其续航里程超过了240英里,售价超过10万美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共500余辆,全球首次批量使用锂离子电池纯电动客车。中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驱动方式,除了电动汽车,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呢?2010年,日产公司推出LEAF经济性零排放汽车(见图2-17),LEAF是一款5座掀背两厢纯电动汽车,其巡航里程160公里以上,可充分满足消费者在实际生活中的驾驶需求,至今仍是全球最畅销的电动汽车车型之一。图2-17日产LEAF电动汽车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车市场也在快速崛起,出现了如北汽EV200,比亚迪E5,E6及腾势DENZA,吉利帝豪EV,江淮IEV等众多车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政策的大力扶持共同推动着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工业通常指与汽车主机及零部件设计、制造、装配相关的企业(主要包括生产发动机、底盘和车体等主要部件,并组装成车的主机厂和专门从事生产各种零、部件的配件厂),以及与汽车生产相关的各种企业活动。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韩国直至世界各国。课堂讨论中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阶段,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驱动方式,除了电动汽车,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呢?2.2.1汽车工业史上的重大变革2.2.2世界汽车工业的基本格局2.2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2.2.3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2.2.1汽车工业史上的重大变革1.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T型车创造的神话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先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群众的需要”。福特汽车公司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同时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并于1908年10月正式投产T型汽车(见图2-18)。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流水线(见图2-19),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零部件标准化。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30万辆,1926年达到200万辆。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7年T型车停产时,总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这一世界纪录一直保持到1972年,才被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汽车超越。图2-18早期的福特T型车

图2-19福特第一条汽车生产流水线福特T型车使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美国家庭。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福特汽车公司因此被誉为“汽车现代化的先驱”。从那时开始,汽车工业才有条件发展为世界性的成熟产业,现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也成为其他汽车厂商争先效仿的生产方式。美国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美国在资本、国民收入、石油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优于欧洲的具体条件有关,加之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购买汽车。巨大的国内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克莱斯勒公司(Chrysler)等后来闻名世界的汽车公司。最多时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而到了1927年,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总销售量的90%以上。美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使美国首先进入了现代化。2.汽车产品的多样化——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的汽车产量仅为北美的11.5%;到战后的195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6%;而到了1970年,北美汽车产量为749.1万辆,而西欧各国的汽车总产量达到1037.8万辆。许多欧洲汽车厂家,如大众、奔驰、宝马、雷诺、标致、雪铁龙、菲亚特、沃尔沃等,均已闻名遐迩。欧洲汽车工业既有美国式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又有欧洲式多品种、高技术的特点(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国民爱好等要求,形成了由汽车产品单一到多样化的变革。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不足,欧洲各国利用本国技术优势,开发多品种和轻便普及型汽车,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见图2-20)。图2-20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汽车在这一时期,汽车工业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汽车保有量激增,汽车工业发展的重心由美国转移到西欧。汽车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车品种进一步增多。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汽车工业界就汽车造成的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制定了相关对策,使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3.

精益的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

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60年代是其突飞猛进的时期。1960年,正当美国与欧洲的汽车工业在激烈竞争时,日本推行了终身雇佣制及全面质量管理,促进了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员素质,调动了积极因素,使工业发展出现了飞跃。特别是汽车工业,出现了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在生产组织管理上产生了新突破,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低价格的精巧多品种汽车,畅销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于是,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汽车法规。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噪声法规是世界最严格的标准,迫使日本汽车工业放弃了向大功率、高车速、豪华大型车发展的意图,形成了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见图2-21)风格。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国外进口汽车进行严格限制,并鼓励各公司积极引进美国汽车技术,从而保护了日本的民族汽车工业。图2-21丰田公司的卡罗拉车型

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日本人的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日产汽车公司出现的“活动板生产方式”,五十铃公司采取的“流通生产法”等,这些生产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日本的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目前已为各国所效仿。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达1104万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1987年,日本汽车年产量已达世界汽车年总产量的26.6%,而美国和西欧四国各分别占23.7%和24.8%。此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移向日本。当前,世界汽车市场已日趋饱和,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汽车大国迅速崛起,各传统汽车强国的汽车工业受到较大冲击。但日本汽车仍以其优越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完善的电子设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样化的品种在世界汽车市场依旧保有较大的占有率。2.2.2世界汽车工业的基本格局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全球汽车业发生的最重要事件莫过于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浪潮了。其中比较引人注目、反响较大的重组及联合兼并事件主要有:美国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部;雷诺与日产以交叉持股的方式结成战略联盟;克莱斯勒收购日本三菱和韩国现代部分股份;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通用和菲亚特进行了资产置换,形成通用-菲亚特联盟,成为世界首家汽车年销量过千万的企业联合体。经过几年的演变,世界汽车工业已基本形成“6

+

3”竞争格局。“6

+

3”中的“6”指的是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简称戴-克)、丰田、大众、雷诺-日产,6家合计年产销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超过80%;“3”指的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本田、标致-雪铁龙和宝马。这9家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5%。由此可见,全球汽车(专指轿车和轻型车)工业的总竞争态势是大企业、大集团(一般均是跨国公司)主宰和垄断市场,领导发展潮流。读一读近两年世界汽车产业风起云涌,变幻无常。2017年世界汽车企业产销量排行榜中,前十名都是哪些汽车公司呢?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北美的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濒临破产,亚洲汽车业巨头丰田汽车公司出现70多年来首次亏损,全球汽车行业出现剧烈震荡。在各发达国家汽车企业产销量下滑的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汽车工业正快速发展,世界汽车工业格局不断变化。课堂讨论近两年世界汽车产业风起云涌,变幻无常。2017年世界汽车企业产销量排行榜中,前十名都是哪些汽车公司呢?2.2.3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表现为三个特点:第一,世界汽车年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产品结构逐年有所变化;第二,跨国企业为实现新兴市场的扩张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全球化成为必然趋势;第三,世界汽车技术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汽车工业步入科技创新时代。2016年世界各国汽车年产量排行(前十名)如表2-1所示。1.

世界汽车年产量在波动中增长表2-12016年世界各国汽车年产量排行(前十名)排名国家和地区乘用车(辆)商用车(辆)合计(辆)增长率(%)1中国2442074436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