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过习题】(解析版)_第1页
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过习题】(解析版)_第2页
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过习题】(解析版)_第3页
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过习题】(解析版)_第4页
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过习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而优教有方单元复习03物态变化1.关于温度计的使用,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A. B.C. D.【答案】C【详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但不能接触容器底,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2.以下温度最接近22℃的是()A.冰水混合物的温度B.人感到舒适的房间温度C.人的正常体温D.无锡盛夏中午的室外温度【答案】B【详解】A.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故A不符合题意;BC.人体正常体温为36至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D.无锡盛夏室外最高温度超过35℃,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3.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直接用来测体温是37℃和40℃的两个病人,则这两支温度计的读数分别是()A.37℃和40℃ B.40℃和40℃ C.39℃和40℃ D.39℃和39℃【答案】C【详解】由于体温计有缩口,在不甩的情况下体温计示数只能上升不能下降,两支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都是39℃,经过消毒后直接用来测体温是37℃和40℃的两个病人,体温计的示数分别显示39℃和40℃,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4.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间转化,如图所示。已知甲是水,则()A.乙是冰 B.丙是水蒸气C.由丙到甲的过程放热 D.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答案】D【详解】AB.由于甲是水,由甲转变成乙要吸热知道,乙是气体,可推导出丙是固体,故A、B错误;CD.从丙到甲是熔化过程,要吸热,故C错误,D正确。故选D。5.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在0~35min内对物质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在15~20min内没有吸收热量B.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C.该物质熔点为80℃,熔化过程持续了大约15minD.除图甲中器材外,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器材有天平和停表【答案】C【详解】A.由图乙可知该固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物质在15~20min内为熔化过程,要持续吸热,故A错误;B.该物质是晶体,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C.由图乙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80℃,熔化过程为10min~25min,持续时间15min,故C正确;D.本实验是探究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需要有计时工具和测温工具,不需要天平,故D错误。故选C。6.如图,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水中出来后,人体表面的水蒸发放热,所以人感觉冷B.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C.人出水后比在水中要冷,这是因为泳池内水温高于人的体温,而空气温度低于人的水温D.人从泳池出来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人体表面液化,所以人感觉冷【答案】B【详解】ACD.人游泳之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是因为人身体表面的水蒸发吸收热量,导致人体表面温度降低,所以人感到特别冷,故ACD错误;B.有风的时候比无风的时候更冷,这是因为空气流动加快了人体表面水的蒸发,加速了蒸发吸热,故B正确。故选B。7.下列对有关生活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冬季,湖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吸热,这是凝固过程B.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是利用水凝固放热来防止菜被冻坏的C.夏天,乘坐有空调的公交车,车窗上有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水珠附着在玻璃内侧D.感冒发高烧时在身体上擦拭酒精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答案】B【详解】A.冬季,湖水结冰是水的凝固过程,凝固是个放热过程,故A错误;B.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凝固时会向菜窖内放热,使菜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把菜冻坏,故B正确;C.夏天,车外温度高,车内温度低,车外的水蒸气液化放热,水珠附着在玻璃外侧,故C错误;D.酒精在常温下可以迅速的汽化,汽化要吸热。所以在发烧病人身上擦些酒精,利用酒精汽化吸热降低体温,故D错误。故选B。8.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答案】

36

-14【详解】[1]由图可知,两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图甲中,40℃在30℃的上面,此时的温度高于0℃,示数为36℃。[2]图乙中,20℃在10℃的下面,此时的温度低于0℃,示数为-14℃。9.如图所示,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砖上搁一只比盆小点的篮子,篮子里装上熟食,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冰箱。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水蒸发时会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采用了______的方法来加快蒸发;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其制冷效果会更______(选填“好”或“差”)。【答案】

吸热

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好【详解】[1]简易冰箱能制冷是因为纱布上有水,水蒸发时使液态的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要吸收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2]纱布袋边缘浸在水里会吸盆里的水,从而使整个纱布袋保持湿润,篮子上罩纱布袋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3]若将简易冰箱置于通风处,使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加快水的蒸发吸热,其制冷效果会更好。10.把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写出来:①樟脑丸消失_____②雾消散_____③霜、雪的形成_____④高温下,铁变成铁水_____⑤火山爆发的岩浆变成岩石_____⑥棒冰表面冒白气_____。【答案】

升华

汽化

凝华

液化

凝固

液化【详解】[1]樟脑丸消失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2]雾消散,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3]霜、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4]高温下,铁变成铁水,是由固态到液态是熔化。[5]火山爆发时岩浆变为岩石,是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6]棒冰表面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11.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2℃ 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C.最舒适的房间温度为23℃ D.苏州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答案】C【详解】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零下18℃,故B不符合题意;C.正常情况下,让人最适合的温度约为23℃,故C符合题意;D.苏州的最低气温正常都是高于零度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为防控“新冠”疫情,全校师生都要进行“晨、午、晚”检。小红用一支甩好的水银体温计给全班所有同学测量体温,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测到最后一位同学结束,期间都没有甩,则体温计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A.第一位同学的温度 B.最后一位同学的温度C.最中间一位同学的温度 D.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温度【答案】D【详解】由于体温计的结构特点,玻璃泡上方的水银不能自动流回玻璃泡中,所以没有及时甩过的体温计只能记录温度最高的数值,因此最终所显示的温度一定是体温最高的一位同学的体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3.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此时水的沸点是100℃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DE段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答案】C【详解】A.图像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需要吸热,故A错误;B.由图像可知,水在98℃沸腾,沸点是98℃,故B错误;C.由图像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D.DE段该物质沸腾,处于液态,故D错误。故选C。14.对下列物理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所有的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是通过减小液体表面积来减慢水分的蒸发C.炎热的夏季,户外游泳刚上岸的人感觉冷,是因为岸上的气温比水的温度低D.二氧化碳灭火器是在常温下利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答案】D【详解】A.只有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故A错误;B.将新鲜的蔬菜装入塑料袋放入冰箱,减慢了空气流动速度、降低了液体的温度,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B错误;C.炎热的夏季户外游泳刚上岸的人感觉冷,是因为身上的水蒸发吸热造成的,故C错误;D.使气体液化的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的,故D正确。故选D。15.贵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较为理想的宜居城市。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云、雨、霜和雾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A.云 B.雨C.霜 D.雾【答案】C【详解】霜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体,是凝华现象。雨、雾、云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高空形成的就是云,附着在空气中的灰尘上形成的就是雾,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就是露。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6.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和吸放热情况是()A.熔化

吸热 B.凝固

放热C.液化

吸热 D.凝华

放热【答案】B【详解】由题意可知,王亚平老师将一个液体球“变”成了固体球,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所以发生的物态变化为凝固,凝固过程放热,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7.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D.“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答案】C【详解】A.霜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A错误;B.雪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故B错误;C.露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D.雾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故选C。18.如图所示,常温下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分别盖上相同的干燥玻璃板a、b,过一会儿可明显看到玻璃板___________(选填“a”或“b”)的上表面有小水珠。【答案】a【详解】a杯中放的是冰块,杯外温度高,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板的上表面;b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板的下表面。19.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中,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消毒,而且是为了防止口中的水蒸气在镜面_____,使镜面模糊;医生为病人打针前,用酒精棉球涂在皮肤上消毒,有凉凉的感觉,这是因为酒精_____。【答案】

液化

蒸发吸热【详解】[1]将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镜子的温度升高后,病人口中的水蒸气(气态)不会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液态),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从而能使医生利用镜子的平面镜成像原理清楚地观察病人的牙齿,消毒、保持卫生不是医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2]当在皮肤上擦酒精后,酒精极易蒸发,蒸发的同时会从皮肤吸收热量,所以会有一种凉凉的感觉。20.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每隔记录一次温度值。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01234567891011海波的温度/4044464848484848485053(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___________;(2)在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的温度为___________;(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4)由实验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②继续吸收热量;(5)另一小组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烧杯中的水少

B.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答案】

停表

42

晶体

温度达到熔点

C【详解】(1)[1]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需要测量温度和时间,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和停表。(2)[2]如图乙,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42℃。(3)[3]由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海波在固定的温度开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因此海波是晶体。(4)[4]通过实验可知,海波熔化需要达到48℃,熔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加热,由此可知海波熔化需要的条件是:①温度达到熔点;②继续吸收热量。(5)[5]海波在固定的温度开始熔化,熔化时温度不变,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A.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是不变的,烧杯中的水少,不会影响温度计的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B.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试管中海波受热更加均匀,不可能出现以上情况,故B不符合题意;C.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因为烧杯中水的温度高于海波的温度,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故C符合题意;D.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1.小明用图甲装置探究水沸腾时的现象及温度变化特点。(1)加热过程中,随着水温度的不断升高,水分子的热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_,水的内能增加,这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增加水的内能;(2)加热一段时间后,水的温度不再升高,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本次所测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_℃;(3)水沸腾时,大量的气泡上升、变___________,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4)实验时水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答案】

热传递

98

水的质量大【详解】(1)[2]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水温升高,水分子运动得越来越快。[3]内能增加的方式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给水加热,是通过热传递增加水的内能。(2)[4]由图乙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液柱的上表面与98刻度线对齐,则该温度计的示数为98℃。(3)[5]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体积变大,升至液面破裂。(4)[6]水被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水吸收的热量多,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大。22.冬天,南方的潮湿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不断渗透进衣服中,吸收热量后变成水蒸气,从而带走身体的热量,如图所示,这个过程是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大风吹过,湿冷的感觉更强烈,风越大,吹动红旗振动发声的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越大。【答案】

汽化

响度【详解】[1]这个过程中,液态的小水滴变为气态的水蒸气,是汽化现象。[2]大风吹过,湿冷的感觉更强烈,风越大红旗振动的幅度就越大,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即吹动红旗振动发声的响度越大。冰雹:冰雹是体积较大的冰珠,云中的小冰晶和小水滴被上升气流带到温度低于____的高空,____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降过程中,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____,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升入高空,凝结成较大的冰珠;经过多次上下翻腾,冰珠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______它时,冰珠会落到地面,形成冰雹。雨: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云后,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______,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______;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_____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形成了雨。【答案】

0℃

凝固

越大

托不住越大

下落

熔化【详解】[1][2]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遇冷凝固成小冰珠。[3]小冰珠下落时,外层受热会熔化成水,水又凝固成冰,彼此结合,因此冰珠越来越大。[4]当冰珠大到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会下落到地面,因此形成冰雹。[5][6][7]雨的形成是由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随着气流运动,它们相遇后越聚越大,达到一定程度后下落,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珠,下落到地面形成的。24.北方严寒的冬天,河面结冰,冰面以下河水仍然在流淌,如图所示。若当时的气温为零下三十摄氏度,则此时水和冰交界处的温度()A.等于0℃ B.等于当时的气温C.等于零下十五摄氏度 D.无法判断【答案】A【详解】冰和水的交界处,有冰有水,其温度等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5.一刻度均匀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5℃;用它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示数为85℃。若用它来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49℃时,该液体的实际温度应为()A.55℃ B.61.25℃ C.44℃ D.64oC【答案】A【详解】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由题意可知,温度计1℃的示数表示的温度等于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49℃时,液体的实际温度故选A。26.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把正在熔化的冰放到0℃的房间内,冰将继续熔化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这是凝华现象C.烧水时,壶嘴处的“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D.炎热的夏天,在教室内洒水可以降温,是利用水汽化吸热【答案】D【详解】A.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内,不能吸热,所以冰不会继续熔化,故A错误;B.湿手伸进冷冻室取冰棒时,有时感觉到手被冰棒粘住了是手上的水遇冷凝固成冰,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C.烧开水时,从壶嘴冒出的“白气”是由壶嘴冒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D.因水蒸发有致冷作用,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所以夏天洒水是利用了蒸发吸热的道理,故D正确。故选D。27.我们身边有许多美丽的自然现象,如图所示的实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露珠”的形成 B.“雾凇”的形成C.“冰柱”的形成 D.“雪花”的形成【答案】C【详解】A.草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B不符合题意;C.树枝上的冰柱是水滴下落过程中凝固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D.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8.关于下列诗句中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欲渡黄河冰塞川”,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B.“一蓑烟雨任平生”,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C.“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D.“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答案】D【详解】A.冰是由水变成的,液态变成固态,所以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B.雨是水蒸气变成的,气态变成液态,所以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雪是水蒸气变成的,气态变成固态,所以是凝华现象,故C错误;D.露是水蒸气变成的,气态变成液态,所以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故选D。29.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①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②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③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④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答案】D【详解】①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②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可减小枝叶蒸腾作用的表面积,从而可减缓蒸发;③将洗过的衣服晾在通风处,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④利用地膜培育玉米苗,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同时避免了空气流动的影响,可减缓蒸发;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增大了液体的蒸发面积,同时加快了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加快蒸发。综上所述,各措施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①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30.图甲是观察某物质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根据实验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直接对试管加热,熔化过程更明显B.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C.该实验一定是恰好在第10分钟撤走的酒精灯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答案】ABC【详解】A.做熔化实验时,将装有该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叫做水浴法加热,这样做可以使试管中的物质受热均匀,也可以使温度上升缓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B.由图知,有一段时间内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错误,符合题意;C.酒精灯撤去之后,石棉网温度依然比水温度高,烧杯内的水可以继续吸热,水温还可以上升,物质的温度也会继续上升,由图分析可知,应该是在第10分钟前撤走酒精灯,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图知,该物质凝固时对应的温度是45℃,则该物质的凝固点为45℃,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BC。31.为了了解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小雪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50mL的水,开始探究。(1)小雪先给A管加热,A管中的水吸收热量,当温度达到___________时沸腾,产生的水蒸气通过导管C流到B管中,B管中水面会升高,这是因为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成水。同时,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了,这表明B管中的水___________热量;(2)小雪每隔1min记录B管中水的温度,持续加热到第10min,B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此时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______℃,这表明B管中的水___________;(3)供暖系统就是利用水蒸气___________放热供暖的。【答案】

沸点

液化

吸收

99

沸腾

液化【详解】(1)[1]沸腾的条件是液体达到沸点,且能继续吸热,故A管中的水沸腾,一定达到了沸点。[2]B管中水面会升高,说明水增多了,所以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使B管中水增多了。[3]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了,说明B管中水吸收了热量。(2)[4]由乙图温度计,可以看到温度计分度值为1℃,由液柱指示刻度可以读出温度为99℃。[5]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由B管中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温度计示数保持不变,可知B管中的水在沸腾。(3)[6]由实验可知供暖系统是由水蒸气变成水,放出热量来供暖的,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32.北方严寒的冬夜,通常会在玻璃窗上结有“冰花”,那么这些“冰花”在玻璃窗外侧还是玻璃窗内侧?它是怎样形成的?【答案】见解析【详解】“冰花”在玻璃窗的内侧,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在其内表面凝华为小冰晶。32.(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答案】C【详解】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我们看到的“白气”已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因此不会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会出现“白气”,所以a处较浓,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33.(2022·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夏天吃冰棒时,冰棒在嘴里发生液化B.喷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这属于汽化现象C.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D.冬天的早晨,草地上的霜是凝固形成的【答案】B【详解】A.夏天吃冰棒时,冰棒遇热熔化成水,故A错误;B.酒精易挥发,喷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B正确;C.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会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C错误;D.冬天,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草地上,形成霜,故D错误。故选B。34.(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答案】C【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故A错误;BC.雾和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