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8-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第1页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8-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第2页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8-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第3页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8-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第4页
语文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2019年新编)8-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8《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案

【教学目标】

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

目标梳理核心素养

文本解读

情景导入

知人一一梁思成

知人论世

研习准备论世一一写作背景

正音

整体感知

讨论交流

文本研读

探究鉴赏

随堂练习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注意文章是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重点把握“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理解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情

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原理的方法。选择

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或城市建筑写一份调查报告。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文本解读

梁思成的这篇文章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并做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阅读时可以与自己平时对

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对照。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

法”和“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说不同的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

可译性的问题"。要学习这篇文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述原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建筑的“词汇”、“文章”和“文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哪些成语来形容看到的传统建筑物呢?

(学生回答)美轮美奂、金碧辉煌、鳞次栉比、雕梁画栋、富丽堂皇、钩心斗角等等。

那么,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哪些呢?

首先,从颜色上我们发现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

(学生回答)鲜艳的红、绿、黄等

的确如此,大红、大绿、大黄是我们中国大型建筑的主色调,譬如故宫!再者,从装饰来看,雕刻、

绘画、塑像融合其中。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冰山一角,下面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生更深入地走进

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知人论世

•知人——梁思成(1901—1972)

梁启超长子,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

省新会县人。

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

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

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

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工作。

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并领导和参与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知人——写作背景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

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恰能反鉴其物质

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

观胳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

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

>知识卡片

科普说明文知识拓展

定义: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

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如太空探测、环境保护、生物进化、人体生理、物质

说明对象

微观探索、植物转基因研究等)及社会科学方面

说明顺序空间、时间、逻辑

举例子、下定义、引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

说明方法

表、作诠释(解说)

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语言特点简明、确切、通俗、生动

三、整体感知

L正音

厢(Xidng)廊塌地(献In)屋楝(lɪn)

接样(sun)额榜(fang)水榭(Xie)

穹(qi6ng)窿琉(IiU)璃抱厦(Shd)

2.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阅读,分组讨论,划分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1至2)

第二部分

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3至13)

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14至17)

第四部分作者最后提出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

(18至20)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四`文本研读

1.作者是如何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的?

点拨:

地域分布一一空间

历史跨度一一时间

2.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点拨:

①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的顺序展开的。

②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

重。

重点说明的特征有: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

3.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

(1)核心特征:木材结构。

(2)主要原因:

①文章对第三个特征的介绍指出,对中国建筑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构件都是用木材做成的。如房身部分

做立柱和横梁的是木材,它们共同构成一副梁架;每两副梁架之间是用杨、樵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

起来。

②文章对第四个特征的介绍告诉我们,作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的“斗拱”构件,也是用木材

做成的。

③文章介绍的第五个特征一一举折,举架,它们也是木质的。

4.找找九大特征中的关键词,哪些属于总体特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

点拨:

总体特征:①个别建筑构成②群体建筑构成③结构方法

结构特征:④斗拱⑤举折、举架⑥屋顶

装饰特征:⑦颜色⑧部件的装饰作用⑨材料的装饰作用

4.1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点拨:

个别建筑构成:屋顶、主体、台基

群体建筑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

4.2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点拨:框架结构举折举架斗拱(视频了解斗拱)

4.3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有哪些?

点拨:

>屋顶——

①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

②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态美。整体上翘起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

美曲线,成为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颜色---朱红

①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屋内素净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使建筑物显得辉煌富

丽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②朱红色还代表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杜甫有诗句讽刺为富不仁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部件的装饰作用

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A材料的装饰作用——浮雕琉璃等

5.在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之后,作者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点拨:

①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

②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6.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它的"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

点拨:

①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中国建筑的“文

法”是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

成为法式。

②“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灵活性”

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什么是“可译性”?提出该概念的依据是什么?提出的意义是什么?

点拨:

①可译性,即''同一性质”,各民族为了相同的目的选用自己的建筑手法,建造多种多类的建筑物.

②依据: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

③意义:表明不同民族的建筑物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历史发展的自然选择,是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为文章主旨的提出张本。

8.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①比较说明,用“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突出中国建筑中屋顶的特征和重

要性;

②引用说明,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说明屋顶的建筑特征。

③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墙壁比作“帷幕”,形象地突出其不负重、只起隔断作用的特点。

④举例说明。例如“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

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

9.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作者是怎样用“语言和文学”来比喻建筑学的?这样写有什么

效果?

点拨:

语言和文学建筑学效果

词汇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法中国建筑的法式和惯例使说明对象鲜明生动,使所讲

文章建筑或建筑群道理浅显易懂。

大文章宫殿、庙宇等

小品山亭、水榭等

可译性:可以互相翻译,同一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

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

来表达。

五'探究鉴赏

1.结合课文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

点拨:

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

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筑式样。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

而非砖石结构,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榜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

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儿千年留传下来的中国建筑体系。

2.有人说本文题目不好,过于笼统;有人说逻辑严密,具有专业性。你怎么看?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点拨:

(观点一)本文题目起得好。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定语逻辑严密。中心词“特征”,

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视野宏观,

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观点二)本文题目过大。“中国建筑的特征”一题,没有时间的限制,就应纵贯古今,而文章内容

明显不包括现代建筑的特征。因此,在“建筑”前加“古代”一词更合理。

(观点三)有文不对题之嫌。文中所谈的建筑特征并非所有建筑的特征,比如桥梁、道路、城防也属

建筑领域,而文中并未涉及这些方面的建筑特点,因此应在“建筑”一词前加适当的定语.缩小题目的外

延,才能更切合文章的内容。

3.梁思成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除了跟他有眼光,有理论基础,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关之外,更

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

爱国的赤子之心:爱自己的事业,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民族情感,单凭

学术造诣,虽然有可能成为著名的建筑学家,但绝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建筑学家。

4.梁思成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点拨:

文章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不是仅仅要人们了解其特征风格和手法,

而是要告诉人们中国建筑风格独特,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之一,启迪我们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

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随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有着鲜明的历史特征,是历史和时间的。近代建筑是近代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历

史学家当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这一点上的时候,人们发现,西式建筑的出现是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社会历

史空间相比最突出的变化之一。建筑的变化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近代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产物。各种建

筑类型清晰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建筑思潮、文化思潮等。同时,它又在中,影响着在这一空间中

活动的人物。

那些曾经是西方标志的银行、教堂、公寓、别墅、跑马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小情,

几乎都与那一栋栋洋楼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每栋西洋楼中都充满了故事,有大团圆的喜剧,也有《雷雨》

式的悲剧。她历经岁月的,站立在你的眼前,流露着古老的静谧与安详。在她保留的那段

历史空间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沉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印痕耳濡目染而今洗礼

B.烙印耳濡目染如今冲洗

C印痕潜移默化如今冲洗

D.烙印潜移默化而今洗礼

【答案】D

【解析】【印痕、烙印】区别:轻重不同。二者都指留下痕迹,但“烙印”词义要重,多比喻不易磨灭的痕

迹。文段是讲建筑的,建筑具有难以移动性,且由上句“鲜明”可知,历史上的建筑是打上深深时代特色

的。故宜用“烙印”。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区别:对象不同。从修饰主体看,“潜移默化”修饰的主体大多是物或事,而“耳

濡目染”修饰的主体大多是人。此处“它”指建筑类型,故应用“潜移默化”。

【如今、而今】区别:表达关系不同。主要是“如”与“而”的区别。“如今”承接上文,“而今”转接上

文。据语境,上文说的是西洋楼中有喜剧、悲剧,下文则说西洋楼中现在是静谧与安详。上下文之间有转

折意味,故宜用“而今”。

【洗礼、冲洗】区别:词义和语体不同。“洗礼”比喻经受了重大的考验或锻炼,书面语;“冲洗”指用水

冲,使附着的东西去掉,口语化较浓。上文是“历经岁月”,用“洗礼”可体现人们对建筑物的一种沧桑感,

且本文整体语言严谨,逻辑性强,宜用书面语。综上,选“洗礼”。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

B.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

C.它们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也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对立与接触

D.它们记录着一个世纪以来的中西的接触与对立,也象征着西方的物质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