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2022-202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作为《论语》首章,并不必具有深意。但由于首章突出的“悦”、“乐”二字,似可借此简

略谈论《今读》的一个基本看法:即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

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

的设定。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

或人生归宿,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乃华夏传统的精神核心。

作为儒学根本,首章揭示的“悦”、“乐”,就是此世间的快乐:它不离人世、不离感性而又超

出它们。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心中悦之,

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会,来相见面,来相饮酒,来相聊天,不也愉快?

特别又从远方来,一定是很久没有见面了,在古代,这就更不容易,当然更加快乐。这“乐”完

全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与你”的快乐,而且此“乐”还在“悦”之上。“悦”

仅关乎一己本人的实践,“乐”则是人世间也就是所谓“主体间性”的关系情感。那是真正友谊

情感的快乐。(选自李泽厚《论语今读》)

材料二:

“乐感文化”不仅是对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高度概括,更是一种深层的“文

化-----理”结构,是对中国人诗性智慧的精审总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中华民族民族

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颜乐处”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

和人生态度,“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

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因此,笔者尝试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的内涵并进行分析。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第一,“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

马。”马厩失火,孔子从朝廷回来之后首先问“伤人了没有”,没有问马,这可以看出夫子对个

体生命价值的尊重,此其一。其二,《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强调人们要自

强不息、韧性奋斗。其三,《论语》中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还体现为“慎终,追远”的生

命关怀。

第二,“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

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

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

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为什么《论语》要求我们这么做呢?这是由于“乐感

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

一个“超人”帮助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

第三,“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儒学为核心的“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

天主可以依赖,“人生一无所本,被偶然扔掷在此世间,无所凭依,无所依皈”。但我们并没有

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以人为本,依靠“乐

群”的生存智慧,相信人自身的力量。这种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

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体

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四,“乐感”的人性追寻。就人性完满的角度而言,“乐感文化”表现为“乐感”的人性

追求。所谓人性完满,是通过“诗”“乐”等艺术形式的熏陶塑造一个完人,更是“乐生”的生

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完满呈现。通读《论语》可以发现,在以

儒家为代表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之,当孔子问

及曾点之志时,曾子不假思索地答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雪,咏而归”的“曾点气象”。由此可见,此一“乐感”的人性追寻,仅靠“诗”“乐”

等艺术形式的熏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

的生活态度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最终培养出理想型的“君子”,最终将中国“乐感文化”这一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

“文化—口理”结构内在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态度

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对“乐感文化”的研究在坚持中华

文化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应对异质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特别是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选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有删节)

1.关于“乐感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乐感文化”中,“乐”比“悦”层次更高,是超乎个人的关系情感。

B.西方有“罪恶文化”,日本有“耻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有“乐感文化”。

C.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

D研究“乐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在中华民族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很重视“诗”“乐”在君子人格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C.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乐感文化”四重内涵应相互配合,才能将“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完满呈现出来。

3.下列各项中,最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乐感文化”有怎样的特点。(4分)

5.请结合下面三则材料,分别分析你对其中最能体现的“乐感文化”内涵的认识。(4分)

①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

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②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

喊:“武汉加油!”

③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

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

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很温暖。

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

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

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

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

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

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

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

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

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

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敲了敲房门。仔细听

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

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

“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

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

高二语文试题第4页(共12页)

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

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

娃娃,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

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

香甜而酣畅。

再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

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

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

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

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

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

刚破了的渔网走进小屋,说道:“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刚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

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

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

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高二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

是小不点呢......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

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

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听觉、视觉两个方面描摹了屋外恶劣的自然环境,颇具画面

感和冲击力。

B.面对眼前已经死去的母亲和被母亲临死前照顾得很好而睡得香甜酣畅的孩子,冉娜觉得必须把

孩子抱回家。

C.小说以“穷苦人”为题,反映了西玛和冉娜两家窘迫的生活状况,寄寓了作者对穷苦人悲惨命

运的深深同情。

D.冉娜夫妇的选择与其家庭现实形成反差,冉娜的忐忑不安又与丈夫的毫不犹豫形成反差,增强

了小说的感染力。

7.关于女主人公冉娜的心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娜抱回邻居的两个孩子后“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对不起西玛,应该早

点去看她。

高二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

B.冉娜开始时希望丈夫早点回来,后来因自己抱来两个孩子而担心丈夫回来揍自己,就希望他不

要回来了。

C.丈夫回来了,冉娜不关心丈夫是否遇到了危险,竟然问打了多少鱼,这一定程度上表明她内心

慌乱,有些语无伦次了。

D.抱回两个孩子后冉娜一直忐忑不安,是因为她对丈夫不够了解,确定丈夫不会接受家里再多出

两个孩子。

8.底层人的生活往往是“惨烈”而“温暧”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9.本文结构非常紧凑,请简要分析是怎样做到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基础知识(本题共4小题,8分)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殿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

②明道德之广崇明:阐明

③自分已久死矣分:职责

④奋六世之余世烈:功业

⑤白爵然泥而不浮者也滓:渣滓

⑥划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者

A.①③⑤B.③④⑥C.①②⑤D.②④⑥

1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邪曲之害公也人皆有不忍人多心

B.皤然泥画不滓者也举世混浊画我独清

C.故再称物芳尔芬无忘乃父之志

D.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下列各句全都是被动句的一项是()(2分)

①被发行吟泽畔②是以见放

③不凝滞于物④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高二语文试题第7页(共12页)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⑥其后楚日以削

⑦竟为秦所灭⑧为降虏于蛮夷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②③⑥⑦

13.下列加点字词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且夫天下非个零也②身容死于秦

③限至尊而制六合④单于代其节

⑤一夫音呼,乱者四应⑥军八州而朝同列

⑦用梁君臣之首⑧轼乱乃得归

A.①②⑤/③/④/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③⑦⑧/④/⑥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本题共5小题,17分)

唐宣宗大中年间,以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澳既视事,豪贵鼓手。国舅郑光庄

吏迭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上于延英殿问澳.澳具奏其状,上曰:“卿何以处之?”

澳日:“欲置以法。”上日:“郑光甚爱之,何如?"对日:“陛下自内庭用臣为京兆,欲以清

畿甸之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辟,是陛下之法独行于贫户耳,臣未敢奉诏。”上日:

“诚如此。卿与痛杖,算其死,可乎?”对曰:“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

上目:“灼然可。朕为郑光故挠卿法,殊以为愧。”澳归府,即林之;督租数百斛足,乃以吏归

光。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口下封驳,苟合于理,

多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

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诙谐颇及外事上正色谓之曰:“我畜养尔曹,正供戏笑耳,岂得辄

预朝政邪!”自是疏之。会其子坐赃,杖死,流汉贞于天德军。乐工罗程,善琵琶,自武宗朝已

得幸,上素晓音律,尤有宠。程恃恩暴横,以睚眦杀人,系京兆狱。诸乐工欲为之请,日:“罗

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上目:“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

惜者高祖、太宗法。”竟杖杀之。上临朝,接对群臣如宾客,虽左右近习,未尝见其有情容。每

宰相奏事,旁无一人立者,威严不可仰视。奏事毕,忽怡然日:“可以闲语矣!”因问闾阎细事,

或谈宫中游宴,无所不至。一刻许,复挚军日:“卿辈善为之,朕常恐卿辈负朕,后日不复得再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第8页(共12页)

相见。”乃起入宫。令狐绚谓人曰:“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殿奏事,未尝不汗沾衣

也!”(摘编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

诙谐/颇及外事/

B.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

诙谐/颇及外事/

C.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

诙谐/颇及外事/

D.教坊祝汉贞/滑稽敏给/上或指物使之口占/摹咏有如宿构/由是宠冠诸优/一日/在上前抵掌

诙谐/颇及外事/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贷其死,可乎”中的“贷”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含义不同。

B.“即杖之”的“杖”与《苏武传》中“杖汉节牧羊”的“杖”含义不同。

C.门下,唐代的官署名称,与中书、尚书并号“三省”,门下省下辖六部。

D.整容,为古今异义词。文中意为整理仪容,指唐宣宗的面容变得很严肃。

1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唐宣宗从谏如流。只要臣下的奏章和谏议合情合理,他大都接受。每次收到臣下的奏章,

都还特意焚香洗净手后才去阅读。

B.唐宣宗以国事为重。国舅郑光的庄吏犯了罪,唐宣宗顾及情面,向京兆尹韦澳求情,遭到

拒绝后,向韦澳道歉。

C.唐宣宗为政勤勉。他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时态度非常庄重严肃,即使是左右近侍,也

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

D.唐宣宗富有威严。朝臣对他敬畏有加,就连最受恩遇厚待的令狐绚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时,

都汗流沾衣,不敢怠慢。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国舅郑光庄吏恣横,积年租税不入,澳执而械之。(4分)

(2)臣不敢不奉诏,愿听臣且系之,俟征足乃释之。(4分)

高二语文试题第9页(共12页)

18.《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对伶人极为宠信。唐宣宗对此有着十分清醒

的认识,请概述他对待伶人的方式及其理由.(3分)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9-20题。

题苏武牧羊图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②,涕泪满河梁。

【注】①麒麟阁,汉未央宫内的阁名,画有功臣像,苏武为第十一人。②指苏武归汉时,李陵置

酒送别一事。

19.下列关于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看到眼前的牧羊图,涌入诗人脑海的首先是苏武忠君爱国的形象,不能不令人仰慕。

B.若不是鸿雁带回消息,苏武恐怕终老都将在异域的雪地中放养羊群,也没人会想起他。

C.“风霜节”“日月光”对举,新颖而独特,苏武伟岸的形象与诗人的态度都隐含其间。

D.诗人不局限于图画的内容,他借助凝练的诗歌语言,拓展了图画的空间,深化了主题。

20.末句的“涕泪”一词意蕴丰富,同时也包含着诗人对李陵、苏武二人的历史评价。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的《过秦论》中,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后,以致“,”,

使北部边境的百姓免受匈奴侵扰之苦。

(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3)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

高二语文试题第10页(共12页)

(4)李白在《将进酒》中直抒才华必得重用的一句是“",具体展现曹植昔日宴饮

纵酒取乐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年间,《百年孤独》

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

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

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①的。马尔克斯从

小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

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②的影

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于现代文明世

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杭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

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

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分)

23.“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⑬材料新鲜⑭构思精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请从这16点中任选两点,对上面文段的内容或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分析。要求:所选的

两点不能属于同一项特征。(总共不超过100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8分)

高二语文试题第11页(共12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鲁迅先生诞生在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奇迹。此前没有这样的人物,此后也很少有了,他

的同时代人中,有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与他们并肩协作,创造

了中国新文学的辉煌业绩。他像星辰,给那些身处至暗时刻寻求援助的广大读者以信心和希望;

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深沉博大,有一种超越文字之上的力

量和温暖。人们喜欢称他为“大先生”。所谓大者,“得其大者而兼其小”。他有博大的胸怀。

早年“走异路,逃异地”,脱离了江南小镇的狭小天地,告别了“读书应举”的传统道路,赴金

陵求学,后东渡日本学医。一路走来,②,人生内涵也越来越丰富。③,但他不是吟风

弄月的文学家,也不是谋求高雅地位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来改良社会的文学践行

者。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万马齐喑的旧中国,竟会诞生像鲁迅这样举世无双、影响

深远的文化巨匠。

24.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雨天,拾荒农妇从门前经过,我会像妈妈一样追出门,给她一顶草帽。

B.就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死亡。

C.天和号核心舱是世界最大最重的太空舱,功能齐全,就像旅馆一样。

D.像是知道我要摘它一样,那朵红色的荷花猛地把头埋进了荷叶丛中。

2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今时代,崇尚“巧”的大有人在,如果再来倡导守“拙”,似乎已不合时宜。但也有人认

为,“巧思”有余而“拙力”不足是普遍性问题。

“巧思”指要有科学的谋划、严密的举措,解决好“怎么力、怎么干”的问题,“拙力”则

是恒心、毅力和韧劲。干事时总想“一击必杀”“一搏必胜”,这样反而难以成大事、克险阻。

光明中学团委将组织以“巧思与拙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

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第12页(共12页)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表现为‘孔颜乐处’和'曾点气象'两种类型"错误,原文是说:“孔颜乐处”

所揭示的安贫乐道、豁达自信的处世理想和人生态度以及“曾点气象”所描述的寓无限于有限、即自由

而超自由的审美精神,无不体现着中国“乐感文化”的诗性智慧,并非指所有的“孔颜乐处”“曾点气象”

均为“乐感文化”的表现。

2.【答案】C【解析】“……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错误,原文是:坚信“人能弘道,非

道弘人”的精神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选项少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这个前提。

3.【答案】B【解析】材料二提到“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

“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的人性追寻。B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体现的是自强不息、韧

性奋斗的生命精神,体现“乐生”的生命精神,能体现“乐感文化”内涵。ACD三项所谈均与“乐感文化”

无关。

4.【参考答案】①立足此世间,不涉及哲学和宗教层面;②具体呈现为“实用理性”和“情感本体”;

③体现一种“文化一一心理”结构;④包含“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乐观”的生活

态度和“乐感”的人性追寻等多重内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5.【参考答案】①抗战期间,”民众纷纷举起旗帜”体现出的是群体的力量,相互依靠彼此团结,这是“乐

群”的生存智慧;②面对疫情的威胁,“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喊”“武汉加油”,这是

疫情威胁下的乐观生活态度,坚信能够战胜疫情,对未来抱有希望,体现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③“劲

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面对疫情,韧性奋斗,不屈不挠,体现的是“乐生”的生命精神。(一

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A【解析】屋外环境描写并未用比喻的手法。

7.【答案】C【解析】A项,冉娜是担心加重丈夫的负担,不是觉得对不起西玛。如果觉得对不起西玛,

在见到西玛死的时候就该有愧疚的心理体现,而不是抱回孩子来之后再愧疚。见到人死的时候不觉愧疚,

做了抱养孩子的好事之后反而愧疚,不合理。B项,冉娜只是不知如何面对,不是不想让丈夫回来。D项,

不是不了解丈夫,不是''确定"丈夫不会接受,而是生活太难,“担心”丈夫无法接受。

8.【参考答案】(1)惨烈:底层人的生活因为穷苦而惨烈。他们的温饱都成问题,尤其是七个婴儿嗷嗷

待哺;更没有好的医疗条件,街坊西玛只能在家中默默地凄惨地死去。(2分)

(2)温暖:①底层人的生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而温暖。他们不但关心家人,而且尽力帮助别人。(2

分)②底层人的生活因为勤劳乐观而温暖。渔夫夫妇辛勤劳作,积极地面对生活的艰难;无论多么艰难

他们都认为''总能熬得过去”。(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9.【参考答案】①内外线索交织。小说以时间的推移、事件的发展作为外在线索,以冉娜的心理变化作

为内在线索,串联全文,集中紧凑。②场景集中。场景主要集中在茅屋里,对渔夫海上打鱼的经历几乎

没有正面描写,而是借助渔夫的讲述简单交代。③人物聚焦。故事聚焦于女主人公冉娜,借助她的视角

展开情节,内容紧凑集中,写得不枝不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本题较为开放,如从明暗双线、详

略得当、叙述视角等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0.【答案】D【解析】敏-勤勉;分-料想;滓-污染。

11.【答案】B【解析】A.助词,主谓之间取独。/助词,的。B.均是连词,表转折。C.代词,代指《离骚》。

/语气副词,表祈使,一定。D.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

12.【答案】D【解析】①为省略句,省略介词''被发行吟(于)泽畔”。④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宁

赴常流而乎江鱼腹中葬耳”。句意: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⑧为省略主语句和状语后

置句。②③⑤⑥⑦为被动句。

13.【答案】D【解析】(①形容词作动词,小弱,变小,变弱。②⑤名词做状语,客:像客人一样;夜:

在夜里。③⑦⑧名词作动词,杖:拄、执;函:用匣子装;乳:生子。④意动用法,壮:认为……豪壮。

⑥名词使动用法,序:使……有序。)

14.【答案】D【解析】句意:教坊里有一个叫祝汉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有时指着某一物件,让祝汉

贞表演口戏,祝汉贞摹拟颂咏好像是早已编好了一样,于是他在优人中最受皇帝喜爱。有一天,祝汉贞

在皇帝面前拍着手掌说笑话逗乐,所说内容涉及到许多外朝政事。

15.【答案】C【解析】“门下省下辖六部”错误,应是“尚书省下辖六部”。

16.【答案】B【解析】“遭到拒绝后,向韦澳道歉”说法错误。韦澳并没有拒绝唐宣宗对赦免郑光死刑

的请求,唐宣宗是在韦澳接受其请求后向韦澳道歉。

17.(1)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

(得分点:“恣”,放纵;"入”,缴纳;“执”,逮捕;“械”,给……戴上刑具。各1分。)

(2)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

(得分点:“听”,准许;“系”,关押;“俟”,等到;“征”,赋税。各1分。)

18.【参考答案】方式:不允许伶人干政,对犯罪的伶人严厉惩处。(1分)

理由:他养伶人只是为了娱乐,不能因为自己喜爱他们而让他们干政或者破坏法律。(2分)(意思对即

可)

【参考译文】

唐宣宗大中年间,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到京兆府上任办公后,豪门贵戚有

所收敛。国舅郑光庄园掌管田租的人放纵骄横,多年不向官府交纳租税,韦澳将他逮捕并戴上刑具。唐

宣宗在延英殿问韦澳,韦澳把具体情况向皇帝陈奏,皇帝说:“你怎么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将依

照法律处置J皇帝说:“国舅郑光特别喜爱这个庄吏,怎么办?”韦澳回答说:“陛下从宫禁内庭调任我

为京兆尹,希望我清扫京畿地区多年的积弊;如果郑光的庄吏多年为蕊害,却能得到宽宥免于死刑,这

样陛下所制定的法律只是施行于穷困的民户身上,我不敢奉陛下的诏命去办事。”皇帝说:“事情的确是

这样。你用棍杖狠狠地处罚他,免他一死,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听从陛下的诏令,希望陛

下让我暂时关押着,等到他租税交足之后再释放他J皇帝说:“很明显这样可行。我为国舅郑光的缘故

阻挠你依法行事,很是感到惭愧。”韦澳回到京兆府,随即重重杖责庄吏;督促他交满数百斛租税后,才

将他交还郑光。皇帝想去华清宫,谏官们极力上言加以劝阻,皇帝为此打消了去华清宫的念头。皇帝高

兴听到规劝进谏的话,凡是谏官们论事,门下省封还皇帝失宜诏令,只要合乎道理,皇帝大都能接受并

依从;得到大臣的章表奏疏,一定要焚香洗手后再阅读。教坊里有一个叫祝汉贞的人,滑稽敏捷,皇帝

有时指着某一物件,让祝汉贞表演口戏,祝汉贞摹拟颂咏好像是早已编好了一样,于是他在优人中最受

皇帝喜爱。有一天,祝汉贞在皇帝面前拍着手掌说笑话逗乐,所说内容涉及到许多外朝政事,皇帝严肃

地对他说:“我养你们(这群乐工),只是要你们提供戏笑而已,怎么能任意干预朝政呢!”从此以后就疏

远了祝汉贞。正值祝汉贞的儿子因贪赃被用杖刑处死,祝汉贞也被流放到天德军。宫廷乐工罗程善于弹

奏琵琶,从唐武宗时就已经得到宠幸;皇帝一向通晓音律,对罗程更加宠爱。罗程依恃皇帝的恩宠暴虐

专横,因为极小的仇恨而杀人,被京兆府逮捕入狱。宫廷诸乐工想为他向皇帝请求免罪,说:“罗程辜负

了陛下的恩情,罪该万死,但我们可惜罗程的琵琶演奏是天下奇绝的技艺,不能再在宴游中侍奉了!”皇

帝说:“你们可惜的是罗程的技艺,我所珍惜的是高祖、太宗制定的国法。”最后,还是把罗程用杖刑处

死了。皇帝临朝听政,接待应对群臣犹如对待宾客,即使是他的左右近侍,也不曾见过他有倦怠的面色。

每当宰相奏对政事时,近旁没有一人站立,皇帝威严的神态令人不敢抬头看。宰相奏事完毕后,皇帝忽

然和颜悦色地说:“现在可以说说闲话了!”接着就问宰相街道闾巷的细微事,有时谈论宫禁中游宴的事,

什么事都可以说。大约过了一刻钟,皇帝又用严肃的面容说:“你们应当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会辜

负我,使以后我们不再能相见。”于是起身回宫。令狐绚对人说:“我当了十年宰相掌管朝政,最得皇帝

的恩遇;但每次在延英殿奏对政事,没有不汗流沾衣的!”

19.【答案】B【解析】“也没人会想起他”诗句含义理解错误。“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的意思是:

大雁送来苏武的音信,他在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意为苏武北海牧羊时茹毛饮雪,雁足传书。是对苏武

忠贞品格的歌颂。

20.【参考答案】①“涕泪”既是李陵的愧疚之泪,也是苏武十九年流亡如今归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