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1.1知识点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重点)1.
天体的概念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2.
天体的类型及其特征天体根据其形成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1)自然天体按照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它们划分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天体形状物质组成天文现象恒星球状由炽热气体组成,成分以氢、氦为主受大气的影响而星光闪烁星云云雾状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质量和体积大,密度小行星近似球状以固态和气态物质为主在天空中有明显的位移,看起来较明亮,但本身不发光卫星球状固态物质质量小,绕行星转动流星尘粒或固体小块由固体物质组成与大气摩擦燃烧,一闪即逝彗星云雾状由冰物质组成,接近太阳时会形成彗尾轨道扁长,离太阳越近,彗尾越长星际物质固态和气态由星际的气体和尘埃组成不易观察到(2)人造天体人造天体概念人造地球卫星人造地球卫星是不载人的航天器宇宙飞船(载人飞船)保证航天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是仅能使用一次的返回型载人航天器空间站也叫轨道站、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字船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的载人航天器航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航天器空间探测器是一种探索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和行星际空间的航天器;与前四种航天器的最主要区别是它已经超脱了地球引力场的范围,飞出了地月系,飞向了宇宙3.
天体系统(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2)宇宙中主要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组成简介地月系地球与月球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太阳系太阳、八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又称为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化学的年代测定表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是在47亿年以前从银河系某个部分分离出来的银河系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庞大恒星系统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3万光年。银河系包括1000多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云、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其中5%~10%为气体和尘埃。大多数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空间范围的形状好似铁饼;还有一部分恒星稀疏地分布在一个圆球状的空间范围内,这个空间范围叫做“银晕”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或与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10亿个,按照它们的形态可以分为椭圆星系、透镜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五大星系,肉眼可以看到的有仙女座星系和大、小麦哲伦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由几十亿至几千亿颗恒星以及星际气体、尘埃等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是人类目前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方达150亿~200亿光年(3)天体系统的层次
知识点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重点)
1.
太阳系模式图图中反映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是由太阳和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颗行星及其卫星、彗星、冥王星、小行星等组成。太阳是其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的运行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轨道接近正圆的近圆性运动的特征。2.
八大行星公转的运动特征运动特征含义特殊的行星共面性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水星的轨道倾角稍大同向性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无近圆性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圆形水星的轨道偏心率较大3.
八大行星的分类分类组成特征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距离太阳近,表面温度高,由岩石与金属构成,高密度,自转速度慢,固态表面,没有光环,卫星较少巨行星木星、土星距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较低,体积、质量大,平均密度小,卫星数目多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表面温度最低,体积和质量适中,平均密度居中,都有卫星知识点三:存在生命的行星(难点)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地球在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从而使生命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规律一直没有中断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球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温度约为15℃,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内部喷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海洋。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1.
太阳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
太阳辐射及能量来源(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①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②条件:高温高压。(3)过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1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原子核质量出现了亏损,其亏损的质量转化成了能量。有人推算,一克氢聚变成氦,只会造成0.0069克的质量损失,而这一点点质量损失所对应的是6×1011焦耳热量。目前太阳正处于稳定的旺盛时期。3.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就来源于太阳辐射。
知识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难点)
1.
太阳大气层大气层内→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概念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表面光球外面呈玫瑰色的太阳大气色球层外稀薄的、完全电离的气体层位置太阳大气的最里层太阳大气的中间层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颜色白色玫瑰色厚度薄→厚约500千米约几千米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温度低→高6000K几万度一百万度亮度大→小亮度最大;可见光基本上由光球发出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仅为光球层的百万分之一观察易→难肉眼可以观测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望远镜观察在日全食时或用特殊的日冕仪观察2.
太阳活动(1)定义: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2)类型:太阳活动的类型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子和耀斑,它们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类型概念成因特点分布位置关系活动周期黑子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光球耀斑随着黑子的变化而变化约为11年耀斑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色球
(3)规律规律性表现周期性太阳活动周期(从太阳活动极大或极小到下一次极大年或极小年的间隔)是11年同步性耀斑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整体性黑子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最多区域的上方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引起大气层的扰动,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产生极光现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在夜晚产生美丽的极光。(4)影响地球的自然环境,引发自然灾害。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重点)1.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2)地轴的空间位置: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是稳定的,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①侧面定向图②极点定向图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北逆南顺)。(4)地球自转的周期①含义:以某一恒星为参照物,该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②时间: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5)地球自转的速度地球自转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如下图所示:①角速度:由于地球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自转的角度为360°,可以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接近15°/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个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②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极点为零。原因是纬线圈的长度自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纬线圈达最大值,自转线速度最快,到了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2.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2)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是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3)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叫做公转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位置:每年的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每年的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如下图所示:(4)速度:随着距离太阳远近变化而变化,距离太阳近,公转速度快;距离远则公转速度慢,如下表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时间日地距离角速度线速度1月初(近日点)1.471亿km61'/d30.3km/s7月初(远日点)1.521亿km57'/d29.3km/s
1.2知识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难点)
1.
黄赤交角(1)概念: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面之间不垂直,而是有66°34'的夹角,使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视为定值。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2)意义: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也是太阳直射点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以及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是66°34',与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互余。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等于南北极圈的度数,也是极昼极夜现象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以及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2.
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1)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判断二分二至节气。(2)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3)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两图都以极地投影的方式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状况。左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而该图是南极投影图,从a至b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右图从c至d表示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1.3知识点一:昼夜交替和时差(重点)
1.
昼夜半球(1)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2)区分: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2.
昼夜交替(1)成因: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2)周期:昼夜交替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3)意义:太阳日影响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3.
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昏线。(3)昼弧、夜弧: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如下图:
(1)晨昏线的判读①自转法: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反之,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由此可知,要正确区分晨线、昏线,首先要明确所绘地球的自转方向,或确定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②时间法:赤道上6时所在的晨昏线为晨线,18时所在的晨昏线为昏线。③方位法:昼半球的东侧分界线为昏线,西侧分界线为晨线;相反,夜半球的东侧分界线为晨线,西侧分界线为昏线。(2)根据晨昏线的特点,其所在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其中心一定通过地球的地心,所以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球的球心作太阳光线的垂面,该垂面与地球表面的交线即为该日的晨昏线;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的极昼或极夜状况。4.
地方时的计算(1)概念: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2)地方时的确定①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相同。②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③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图甲中A点、图丙中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图乙中B点、图丙中b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④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甲中D点、图乙中C点、图丙中c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条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图甲中E点、图乙中F点,图丙中d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3)地方时与经度的计算①已知某地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说明:a.“东加西减”原则。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则用“+”,反之则用“-”。b.
“同减异加”原则。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为“+”。②已知某一地的经度,求另一地的经度公式:某地经度=已知经度±1°/4分钟×两地地方时差数(分钟)。5.
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1)时区的确定: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当n<7.5°时,时区数=M;当n>7.5°时,时区数=M+1。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东经7.5°~0°~西经7.5°为零时区;东经172.5°~180°~西经172.5°为东西十二时区)。(2)已知某地时区号,推算时区范围界线某地时区号数×15°=该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说明:①时区号数乘以15°所得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东时区为东经度,西时区为西经度(东经180°和西经180°合称为180°经线)。②将某地区中央经线的度数分别加、减7.5°所得的和与差即为该时区的范围界线。(3)已知某一时区的区时,求另一时区的区时公式已知地的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数=所求地的区时说明:①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要用“+”;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要用“-”。②两地的区时差数,即为两地的时区差数。③求得的时间是0~24时,为当日时间;24时也可写作次日0时。求得的时间大于24时,则是明天;因此,时刻要减去24小时,日期则要进一天。求得的时间是负值时,则是昨天;因此,时刻要加上24小时,日期要退一天。6.
日界线日界线简单地说,就是“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1)人为界线:国际上规定,把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它既是一天的开始,又是一天的结束,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日期变更线并非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受各国领土的影响,有些地方日界线不得不改变它的位置而发生弯曲。(2)自然界线:即为0时日界线(或子夜日界线),0时日界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为“今天”,向西到180°经线之间为“昨天”。0时日界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在地球上,0时日界线是不断自东向西移动的。(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
知识点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叫地转偏向力,它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地转偏向力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地转偏向力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垂直。它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的速度。2.
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没有偏转。(南左北右中不偏)1.4知识点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难点)
1.
昼夜长短的变化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二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夜弧短,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如果昼弧和夜弧等长,则昼夜平分。2.
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以北半球的时间和节气为列)时间光照图示昼弧、夜弧的纬度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特殊节气夏半年北半球各昼弧长于夜弧,随纬度增高,昼弧越长,夜弧越短,北极附近出现纬线全为昼弧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随纬度增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弧达一年中最长,夜弧最短,极昼范围达最大春分秋分各纬度地区昼弧等于夜弧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弧短于夜弧,随纬度增高,昼弧越短,夜弧越长,北极附近出现纬线全为夜弧现象;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随纬度增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弧达一年中最短,夜弧最长,极夜范围达最大3.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4.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1)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或=24-2×日出时间或=2×(日落时间-12);夜长=2×日出时间或=2×(24-日落时间);如某地4点日出、20点日落,则昼长=20-4=16时或=24-2×4=16时或=2×(20-12)=16时。(2)根据昼夜半球跨越的经度计算:昼(夜)长=昼(夜)半球跨越的经度数÷15°/小时,如40°纬线在昼半球跨越的经度是15°W~135°E,则其昼长=(15°+135°)÷15°/小时=10小时,若跨越的经度是30°E~135°E,则其昼长=(135°-30°)÷15°/小时=7小时。5.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及图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所在的子午线的太阳高度,如图所示:6.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1)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规律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图示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变化7.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两点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8.
正午太阳高度(H)的应用(1)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要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来调整倾斜角度,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α应等于当天正午太阳高度的余角。如上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再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两点纬度差(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2)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和采光问题①L=楼高×cotH(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如图所示)②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知识点二: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更替(1)天文四季(以北半球为例)含义西方的划分我国的划分天文四季春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春分→夏至立春→立夏夏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夏至→秋分立夏→立秋秋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秋分→冬至立秋→立冬冬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冬至→春分立冬→立春
(2)气候四季传统的四季划分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合,现在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四季如下:北半球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月份3、4、5月6、7、8月9、10、11月12、1、2月南半球季节秋季冬季春季夏季2.五带的划分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五带分布范围阳光直射情况极昼极夜情况北寒带北极圈至北极点无有北温带北回归线至北极圈无无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无南温带南回归线至南极圈无无南寒带南极圈至南极点无有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重点)
1.
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3)分类及特点
(4)意义: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可以借助地震波来探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下图:3.
地球内部圈层(1)地壳项目内容位置和界面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地球表面厚度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平均厚度6千米组成和状态岩石;固态(2)地幔项目内容位置和界面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深度和厚度地下17千米到2900千米之间;厚度为2800多千米分层以900千米处的界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组成和状态铁镁的硅酸盐类;固态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3)地核项目内容位置和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内层深度和厚度地下2900千米到地心(6370千米);厚度约为3400多千米分层以5150千米处的界面为界,分为我核和内核组成和状态成分以铁镍为主;外核为液态(或接近液态的熔融态),内核为固态其他特点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知识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重点)
1.
组成及相互关系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2.
外部圈层概况外部圈层概念组成特征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吸收作用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散射作用选择性(蓝、紫色光向四面八方散射)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无选择性(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颗粒较大的尘埃等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2.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有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3.
大气的保温过程(1)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2)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辐射中的大部分热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保温作用过程①大气的选择性吸收。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能力较弱,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从而将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下来。②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重点)
1.
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
形成过程(1)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正好相反。(2)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3)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压高—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压低—气流上升。(4)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3.
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形成陆风。(2)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2.2
水平气压梯度力(1)水平气压差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这种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2)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大气的水平气压梯度引起的。可以表示为:水平气压梯度=一定距离上的气压差/距离。(3)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2.
影响风向的三种力作用力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大小随纬度增大而增加,赤道为零不影响风速大小北半球使风右偏,南半球使风左偏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则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斜穿等压线3.
风的受力状况和风向受力状况风向风压规律图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边,低压在左边。南半球反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前方。南半球反之
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难点)
1.
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3)意义: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
三圈环流(1)形成的条件和因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2)低纬环流成因:赤道附近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来自赤道上空向北(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南)信风。组成:(3)高纬、中纬环流成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北(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极锋),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北(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①中纬环流的组成②高纬环流的组成3.气压带和风带由于南、北半球关于赤道对称,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1)气压带分布、成因及影响7个气压带分布成因特征气流影响下的气候极地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90°附近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干冷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南北纬60°附近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南北纬30°附近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0°附近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
(2)风带分布、风向及影响6个风带分布风向影响气候(性质)北半球南半球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冷干中纬西风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西南风西北风温湿低纬信风带(2个)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知识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重点)
1.
气压中心的形成(1)原因: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地球表面差异最明显的是大陆和大洋,其热力性质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在大陆和大洋上形成的气压中心使地表呈带状的气压带被切断,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原先分布比较有规律的气压带和风带变得更加复杂。(3)形成过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和夏季陆地与海洋上的温度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夏季(7月),亚欧大陆是一个热源,空气受热强烈上升,近地面形成一个低压中心——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北半球冬季(1月),亚欧大陆是一个冷源,空气受冷下沉,近地面大陆内部形成一个高压中心——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其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2.
季风(1)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2)分布及其风向
(3)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过程如下)②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知识点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重点)
1.
世界气候分布规律图(以北半球为例)2.
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1)低纬度热带地区①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赤道地区终年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②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两侧,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冬季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形成千湿季明显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等地。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
(2)中纬度亚热带地区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形成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等地。②东岸则由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3)中高纬度的温带地区①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全年温和多雨,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②大陆内部和东岸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或季风气候为主。知识点一:锋与天气(重点)
1.
锋面、锋线、锋的概念(1)锋面:指冷暖气团相遇时的交界面。锋面一般是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其厚度不均、高度不等。(2)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锋线一般呈弧形,向运动的方向凸出。锋线的运动方向就是锋面的运动方向。(3)锋:指锋面和锋线的统称。(4)锋两侧状况:锋面向着冷空气一侧倾斜,上面是暖气团,下面是冷气团。由于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2.
锋与天气根据锋面在其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主要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比较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力相当移动方向冷气团的移动方向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来回摆动锋前锋后暖气团在前,冷气团在后冷气团在前,暖气团在后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气团位置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因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锋面坡度较大居中很小降水区的位置锋前、锋后均有,主要在锋后暖锋前部延伸到锋后很大范围天气特征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云、雨、雪、强风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多为连续性降水降水强度小,连续阴雨天气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暖气团位置,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好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冬季爆发的寒潮华南地区;春暖多睛,春寒雨起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
知识点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重点)
1.
气压场类型气压等值线图中气压场的基本类型大气运动状况直接受气压分布的影响,要了解大气运动状况,应首先了解气压的分布类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气压的分布可以概括为五种基本形式:①低压中心: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②高压中心: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③高压脊(线):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脊,简称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做脊线。④低压槽(线):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做槽线。⑤鞍形气压区:两个高压或两个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称为鞍形气压区或鞍形场。2.
低压、高压与天气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流方向垂直方向上升下沉水平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天气中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对我国的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示意图(北半球)北半球气旋北半球反气旋
1.
气候变化(1)概念: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表现: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3)分类: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①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②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③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2.
对比历史时期与近代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变化曲线变化特点原因关系历史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自然因素为主,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是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背景和依据,而近代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中的细节近代时期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以人为因素如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人为因素为主知识点二:全球气候变暖(重点)1.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1)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影响。(2)人为原因(主要原因):2.
影响(1)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①原因:温度升高导致海水膨胀;两极和高山地区因气温升高,冰川大量融化。②影响(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知识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重点)
1.
水圈的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2.
水圈的组成水圈的水由大气水、海洋水与陆地水组成。3.
液态水、气态水、固态水的分布和数量特征水的三态分布特点数量特征气态水最广最少液态水次之最多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地球淡水的主体,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4.
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1)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水源补给关系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山地的湖泊常常补给河流,甚至成为河流的源头。例如:我国吉林长白山天池就是松花江的发源地。河流中下游的湖泊,若湖水面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就补给河流水;若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河流水则补给湖泊水,所以河流中下游的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川的洪峰。例如: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的许多湖泊对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人工湖泊——水库更是起着这样的作用。(2)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之间可以相互补给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例如: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的潜水经常得到河水的补给。当河流、湖泊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则补给河水。
(3)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主要影响因素我国主要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雨水补给一般以夏秋雨季为主①河流流量与降水量呈正比②降水集中,年际变化大①降水量的多少②降水量的季节分配③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有时间性②连续性③水量稳定①气温高低②积雪多少③地形状况东北地区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主要在夏季①有时间性②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③水量较稳定①太阳辐射②气温变化③积雪和冰川储量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①取决于潮泊与河流的相对位置②湖泊水量的大小普遍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①地下水补给区降水量②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相互位置关系普遍知识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重点)
1.
水循环的概念: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2.
组成水循环的环节并不仅仅只有海陆间循环才发生水汽输送和径流输送。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都发生水汽输送,只不过海洋上空向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是最主要的输送方向;同样,径流输送除了发生在海陆间循环外,陆地内循环也存在径流输送这一环节。3.
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类型发生领域水循环环节作用海陆间循环海洋与陆地之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陆地内循环陆地与陆地之间蒸发、蒸腾、凝结降水等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海洋内循环海洋与海洋之间蒸发、凝结降水等水循环的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4.
水循环的意义(1)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量平衡。(2)促使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知识点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难点)
1.
洋流的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海流)。2.
洋流的分类:根据性质,洋流可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寒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暖流: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洋流流向水温海水等温线表达图及寒暖流分布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比流经海区的水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比流经海区的水低,等温线向低纬凸
3.
洋流的形成(1)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洋流在运动时受到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2)由盛行风吹拂形成的洋流盛行风风海流低纬信风东北信风(北半球)北赤道暖流东南信风(南半球)南赤道暖流中纬西风西南风(北半球)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北风(南半球)西风漂流极地东风东北风(北半球)北洋洋沿岸的洋流东南风(南半球)南极环流冬夏季风北印度洋冬季东北风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印度洋夏季西南风顺时针大洋环流4.
全球洋流分布规律北半球的洋流系统呈“8”字型排列,南半球的洋流系统呈“0”字型排列,且各洋流的流向和这两个阿位伯数字笔画顺序相一致。5.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气旋型大洋环流,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顺时针方向流动(从南极上空看)。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4)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方向流动(东北季风作用);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西南季风作用)。知识点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类型影响举例气候水热平衡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大陆沿岸的气候暖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寒流对大陆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沙漠气候海洋生物(形成大渔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鱼类饵料丰富,两种洋流汇合还可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在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受离岸风的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秘鲁渔场是受秘鲁上升流的影响形成的海洋航运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在寒暖流交汇的区域,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郑和下西洋是冬季去,夏季回(利用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海洋环境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使污染范围扩大北太平洋垃圾带知识点一:水资源及其分布(重点)
1.
水资源的概念概念定义范围储量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所有的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所有的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所有淡水、咸水100%狭义陆地淡水资源地下淡水、河流水、湖泊淡水、沼泽水、土壤水、冰川水、生物水2.53%容易利用的水资源人类开发利用比较方便的陆地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十万分之七2.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3.
水资源的分布(1)分布特点: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时间上,具有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2)分布规律①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②从全球范围看:按大洲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按国家位于前六位的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③从我国范围看:从地区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冬春少。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地区不是西北,而是华北,这与资源的配置有关。知识点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难点)
1.
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到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①对农业: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会成为重要的农业区,如我国的江南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②对工业:有些工业在布局时,必须考虑到要有充足的水源,因为这些工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如钢铁厂、化工厂等。③对内河航运业:河流流程长,水量大,河道宽且相对平坦,往往是内河航运发达的地方,如中国的长江、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等。④对人类的居住地:人类的居住地大多布局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河谷地带或平原地区。(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售价也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如青岛啤酒,质优价高,与崂山水质优秀有关。2.
生产力发展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时代科技发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古代比较落后无法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也不能将咸水和海水转化成饮用水;主要开发利用河湖水影响程度大;人类活动集中于沿河、沿湖,人类文明源于大河流域近现代比较发达大量开发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始淡化海水、跨流域调水和工程蓄水影响程度相对降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大大拓展知识点三:合理利用水资源(重点)
1.
水资源短缺原因的分析与图解(1)从数量上看——需水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可供水量的增长速度。(2)从质量上看——水体污染使可用的水资源减少。2.
水资源的持续利用(1)开源措施:①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实行跨流域调水;③海水淡化;④人工降水;⑤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2)节流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③防止和治理水的污染;④加强水资源的管理等。知识点一:内力作用(重点)
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分类:按照内力作用的快慢可分为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和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3)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地壳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方式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形式
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壳抬升或下沉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3.
地壳运动的特点(1)长期性:地壳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2)复杂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不均匀的。(3)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海陆的分布和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知识点二:外力作用(重点)
1.
外力作用概念及能量来源(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
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形成地下漏斗、暗河、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例:雅丹地貌)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时、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列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区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沉积物颗料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面的高纬或高山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沉积物颗料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沉积形成沙滩等海岸地滨海地带3.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知识点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三大类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成特点常见岩石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岩层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风办作用下,尚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沉积岩裸露的岩石,在风吹、雨打、曝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其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形成变质岩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2.
地壳物质循环(1)过程:岩浆→岩石→新岩浆→新岩石。(2)其组成和过程图示如下:
序号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①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②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③岩浆岩、沉积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④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知识点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重点)
1.
褶皱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2)单位: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3)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①褶皱的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岩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谷地。②实际情况中,由于受到外力作用的侵蚀,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形成了所谓的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都属于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小规模的褶皱山海拔只有几十米。(5)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褶皱山的成因①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②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③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块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移动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边界类型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海沟、岛屿、海岸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消亡边界2.
断块山(1)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断层。(2)断层与地表形态地垒地堑断层构造带判断依据断层一侧上升岩块断层一侧下沉岩块岩层断裂破碎地带构造地貌块状山地或高地谷地或低地沟谷或河流实例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3)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断块山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3.火山(1)概念: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2)构造: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有时积水会形成火山湖,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锥是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知识点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难点)
据图分析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影响山区交通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
- 2024在线教育平台运营服务合同
- 2024年工程合同管理复习宝典:实践与理论
- 2024年商业楼宇瓦工工程承包协议
- 2024年‘个人数据保护协议’
- 2024年南京浦口区人工智能研发合同
- 2024年会展宣传推广合同
- 2024年客户数据保护内控合同指南
- 2024年国内航空运输服务合同
- 2024年edition餐厅翻新与消防系统建设契约
- 人教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基础知识填空
- 体育教育课题申报书:《初中体育课堂运动方法分析》课题申报材料
- 4.3平面镜成像(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 北大荒2023年审计报告
- 第八次课-冶金考古
- 家长会课件:小学二年级家长会课件
- 《临床医生岗前培训》课件
- 川教版《生命-生态-安全》第9课-防止窒息-课件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旦大学)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复旦大学
- 22.第10课第2框课件《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 物流仓库消防改造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