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题(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教学质量检测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评卷人得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潜”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
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儒、道思想。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
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评卷人得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槁。窗福上尘土堆积的福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癞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放焰口:旧指人死后请和尚做佛事,和尚向口吐火焰的饿鬼施食,以使亡灵不受伤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描写二师父终日端坐禅房,对仁慧设素筵不以为然,对仁慧学放焰口不能容忍,塑造了一个循规蹈矩、呆板木讷的佛门女子形象。
B.“解放”、“土改”,言简义丰,跳跃性极大,暗示了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时为仁慧后续的故事提供了社会背景。
C.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根,除草养花,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
D.小说结尾部分两次提到仁慧“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表现了她心无挂碍、生活无忧的状态。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小说先后通过祖母捐赠灯油钱、隔一阵到观音庵看看、散生日都在观音庵过等情节,从侧面烘托了仁慧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既有对事件的总体勾勒,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写,比如小说着力描写的仁慧“放焰口”时所穿的色泽鲜丽的服饰。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将仁慧的一生叙写得有滋有味,体现了汪曾祺“淡而有味”散文化小说的语言风格。
8.请概括小说中仁慧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文章能否将文中有关“香蕈饺子”的细节描写删掉?为什么?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不能为政者,田畴荒而国邑虚,朝廷兇而官府乱,公法废而私曲行,仓廪虚而囹圄实,贤人退而奸民进。其君子上谄谀而下中正,其士民贵得利而贱武勇,其庶人好饮食而恶耕农,于是财用匮而食饮薪菜乏。上弥残苟而无解舍,下愈覆鸷而不听从,上下交引而不和同,故处不安而动不威,战不胜而守不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节选自《管子·五辅》)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上下和A同B而有礼义C故D处安而动威E战胜而守固F是以G一战G而正诸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指被攻占,《六国论》“洎牧以谗诛”的“诛”表示被杀害,两者用法相同。
B.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后语义引申成为王室、国家的代称。
C.治,与下文“乱”相对,文中指治理得好,君主向往的“治世”指太平盛世。
D.疾,指憎恨,成语“疾恶如仇”“疾言厉色”等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
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朝济而夕设版焉
B.故民之从之也轻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D.田畴垦而国邑实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当时百姓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生活困苦,荒年免不了饿死,这是由君王“制民之产”不当造成的。
B.材料二指斥秦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不顾百姓,横征暴敛,挥霍无度,从对比中体现人心事理,揭示出秦王朝无道而咎由自取的历史结局。
C.材料三认为从历史经验看,能建功立业、声誉昌隆、名播天下、流芳后世的君主,都是因得到了民心;而国破家亡的,无不是因失去了民心。
D.材料一与材料三都认识到道德教化的作用,不同在于,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而后者认为须兼重“德治”与“法治”。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故以此观之,则政不可不慎也。
15.三则材料都强调执政为民,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评卷人得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上叔父夷仲①
黄庭坚
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
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②知民心。
万里书来儿女瘦,十月山行冰雪深。
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
①写作此诗时,诗人为官一方,他的叔父黄夷仲则在边塞负责茶马等事宜。②监市履狶:指善于体察事物。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叔父的个人经历,语气一扬一跌。他的叔父少年时凭借才华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中年做官却几近埋没。
B.颔联引用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意在阐述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懂得人情世故,方能做体察民心的好官。
C.颈联写诗人虽与叔父相隔万里之遥,音信难通,但能想象叔父行走在冰雪覆盖、寒气凛然的大山深处的艰难。
D.尾联从虚处落笔,写自己的梦魂随月华追寻叔父。一个“绕”字,曲折有致,引人联想,将情感表述推向高潮。
17.请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所表述的思想感情。
评卷人得分
五、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史记》曾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又说“孔子设礼稍诱子路”,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哂”的原因。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水边快乐游玩,在求雨坛上吹风的情景,表述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庖丁解牛》中用音乐效果来说明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句子是“,”。
评卷人得分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雅典,希腊的首都,像一位受人尊重的长者,历经风霜,阅尽兴衰,拥有一份难得的丛容与淡定。今天,在雅典阿果拉广场上,孔子与苏格拉底两尊沉甸甸的青铜雕像分立东西,面向彼此,向世人讲述作为东西方文明发祥地的两个古老国家——中国和希腊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伟大友谊的故事。两位圣哲以____________的默契,超越时空,对话互鉴。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生活于社会____________之际。孔子身处的春秋时代,礼乐崩坏,天下纷争群起;苏格拉底则适逢雅典城邦由盛转衰,战争频仍。在历史巨轮的轰然转向中,孔子和苏格拉底心怀崇高的使命意识,传道解惑,揭示真谛。他们____________,知行合一,终生恪守自己的原则,践行自己的思想,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出了自己的济世良方。孔子用“仁”的原则,使共同体成员看到了秩序生活的理想和希望;苏格拉底以“德性”的观念,鼓舞共同体成员为不断获得完好的生活而净化心灵。“仁”和“德性”的提出,突破了狭隘的等级观念和相对主义,____________了人类命运一体性之应然与必然,不仅影响了当世,更影响了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同工异曲巨变口传心授洞悉
B.同声相应剧变言传身教洞悉
C.同工异曲剧变口传心授洞察
D.同声相应巨变言传身教洞察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去。
21.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述效果。
评卷人得分
七、语言表述
22.庄子钓于濮水,连楚王派来的两位大夫请他担任楚国丞相的邀请都“持竿不顾”。是什么样的“濮水之钓”具有这样的魅力?请结合具体情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的描写。
要求:①至少使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②不少于80个字。
评卷人得分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庖丁刘邦屠呦呦林觉民
所处课文1《庖丁解牛》3《鸿门宴》7《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1《与妻书》
人物特点因其固然,顺其自然讲求实际利害潜心钻研,不谋其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人生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请从这四种人生境界中选择两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人生境界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2.C3.B4.①引证法,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5.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
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B.“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C.“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中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能力。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中论证特点的能力。
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为论点拟写论据能力。
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题目已经明确儒家和道家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述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
6.C7.D8.①深谙世俗人情。她勤到施主家走动,给施主送咸菜,得到施主们的回报。
②勇于变革、善于经营。她打破世俗偏见,在庵里设素筵,学放焰口。
③豁达洒脱。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9.不能删,理由:
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鲜美和特色为观音庵吸引了更多香客,增加了庵内收入,使观音庵发展得更兴盛。也为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成功开了一家素菜馆做铺垫。
③进一步表现仁慧的能干。香蕈饺子的鲜美令施主们惊叹,也使仁慧在观音庵以及后来在镇江开办素菜馆获得成功。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这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说法错误。仁慧将观音庵经营得有声有色最重要的举措应该是为施主们提供素筵以及学会放焰口。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小说语言典雅华丽,句式整散结合”说法有误。小说语言不是典雅华丽,而是平实质朴、生活化;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也不够典型。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分析,可知仁慧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表明她深谙世俗人情。
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辫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分析。可知仁慧勇于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并获得成功,这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的这些做法表明她勇于变革。
根据“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西、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分析,可知仁慧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表明仁慧具有善于经营的能力。
根据“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置之”,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把创办的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自己“云游四方”,表明其豁达、自由、超脱。
当然还可以根据“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华山住几天”“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可知,仁慧能顺势而变,适应能力强。
言之成理即可。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不能删,理由:
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方面: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方面:“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等情节为后来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
表现主人公性格方面:“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可知,仁慧创办以香蕈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突出仁慧能干的形象。
10.CEF11.D12.B13.D14.(1)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2)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
(3)所以小祸是兵败地削,大祸是身死国亡。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15.材料一侧重讲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二侧重讲不贪财,不施暴的执政为民方式。
材料三侧重讲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既要宽厚又有威信的执政为民方式。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
“和同”,指春秋时代两个互为对应的常用词语,和睦同心。因而“和同”中间不能断开,故A处不断开;
“上下和同”是主谓结构,其后可断开,此处与“有礼仪”构成条件关系,其后可不断开,故B处不断开;
“故”,表示因果关系,放在下一句句首,其前应断开,故C处应断开,D处不断开;
“处安而动威”与“战胜而守固”是并列结构,中间应断开,故E处应断开;
“是以”,一般是因此、所以等意思,其后接结果,其前应断开,其后不断开,故F处应断开,G处不断开;
“一战”是“正诸侯”的条件,中间不能断开,故H处不断开。
所以,材料三画波浪线部分需要断句的三处对应的解析标号是:CEF。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二者从语意上都解释为被动的含义。被攻占;被杀害。句意:函谷关被攻占。/等到李牧因谗言被杀害。
B.正确。
C.正确。
“朝廷闲而官府治”句意: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
D.“成语‘疾言厉色’中的‘疾’还保留了该义项”错误。
疾言厉色: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所以,“疾”,应是“急速”的意思。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疑问代词,哪里;兼词,兼“于”“之”的含义,在哪里。句意: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可以安下罗网坑害百姓的做法呢?/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B.都是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句意: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C.介词,比;介词,在。句意: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D.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总是能够让田地得到开垦而城邑殷实。/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前者肯定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首要地位”错误,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讲先富民,再教民,人民有一定的产业,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形作动,认真地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花白。
(2)“尽”,达到顶点;“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3)“是以”,因此;“兵挫而地削”,被动句;“慎”,谨慎对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君主制民之产,先使百姓富足,再用礼义引导,即先富民再治民的执政为民方式。
由材料二“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可知,秦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最后导致灭亡,从反面强调执政为民,应为不贪财物,不实行暴政。
材料三“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是故……上下和同而有礼义,故处安而动威,战胜而守固,是以一战而正诸侯”,善为政者要用实际政绩来证明,对百姓既要宽厚又有威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节选自《阿房宫赋》)
材料三
古代的圣王,所以能取得盛名广誉,丰功伟业,显赫于天下,为后世所不忘,不是得到人们拥护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暴君之所以丧失国家,危及社稷,宗庙颠覆,湮没无闻,不是由于失掉人们拥护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现今拥有国土的君主,都希望生活安定,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防务巩固,大的想统一天下,小的要称霸诸侯,却不重视争取人,所以,弄得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所以说:“人”是不可不非常注重的,这是天下顶重要的问题。
我们说:得人的方法,莫如给人以利益;而给人以利益的方法,莫如用实际政绩来证明。所以,善于为政的,总是田地开垦而城邑殷实,朝廷安闲而官府清治,公法通行而邪道废止,仓库充实而监狱空虚,贤人得用而奸臣罢退。上层人士,总是祟尚公正而鄙视阿谀之风;士民,总是重视勇武而鄙视财利;平民,总是爱农而厌恶大吃大喝,从而财用充足而日常生活富裕。所以,君主要宽厚而有所减免,人民要从而无所怨恨,上下协调而有礼仪,这才生活安定而办事有威信,战争胜利而防务巩固,因而一战而征服诸侯。不善于为政的,总是田荒芜而城邑空虚,朝廷惊扰而官府混乱,公废弃而邪道风行,仓库空虚而监狱人满,贤罢退而奸臣得用。上层人士,总是阿谈成风鄙视公正;士民,总是重视财利而轻视勇武;民,总是喜好吃喝而厌恶耕作,于是财用缺而日常生活困难。君主非常残暴苛刻而无减免,人民特别固执凶顽而不肯服从,上下互相争利而不协调,所以生活不安定而办事无威信,战争不胜而防守不固,于是小则兵败而地削,大则身死而国灭。由此看来,为政就不可不谨慎对待这些问题了。
(节选自《管子·五辅》)
16.B17.(1)慨叹叔父仕途坎坷。首联将叔父“少年”与“中岁”的不同境遇进行对比,写他仕途不顺。(2)赞颂叔父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用庖丁解牛、监市履狶之典,表述自己对叔父善于处理事务,能够体察百姓疾苦的称赞之情。(3)牵挂和思念远在边塞的叔父。叔父远在万里,环境苦寒,让人牵挂;梦寻叔父,思念不已。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颔联引用庄子‘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意在阐述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懂得人情世故,方能做体察民心的好官”错误。颔联用两个典故,写叔父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对世上的事务游刃有余,如市场监管人员了解猪肉的肥瘦一样体察民情。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少年有功翰墨林,中岁作吏几陆沈”,写叔父的个人经历,他的叔父少年时凭借才华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中年做官却几近埋没。“少年翰墨林”与“中岁几陆沈”的不同境遇进行对比,慨叹叔父仕途坎坷。
颔联“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写叔父犹如庖丁解牛一样对世上的事务游刃有余,如市场监管人员了解猪肉的肥瘦一样体察民情。运用庖丁解牛、监市履狶之典,赞颂叔父体察民情、关心百姓。
尾联“梦魂和月绕秦陇,汉节落毛何处寻”,诗人虽与叔父相隔万里之遥,音信难通,自己的梦魂随月华追寻叔父。叔父远在万里,“十月山行冰雪深”,环境苦寒,让人牵挂,此处表述了对远在边塞的叔父的牵挂和思念。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浴乎沂风乎舞雩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沂”“雩”。
19.B20.C21.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雅典,喻体是长者,比喻词是“像”。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雅典历史的悠久、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版的软件购买与技术支持合同
- 服装销售店长下半年工作计划10篇
- 春季工作计划模板8篇
- 2025年度全球十大风险报告
- 创建文明城市倡议书范文合集九篇
- 员工辞职申请书汇编6篇
- 2025年高模量玻璃纤维布项目发展计划
- 新安江生态补偿报告
- 煤业企业调度室管理制度汇编
- 计划生育-妇产科教学课件
- 数据中心电力设备调试方案
- 2024年度国际物流运输合同3篇
- 新入职员工年终工作总结课件
- 重庆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一诊模拟考试英语读后续写翻译练习(接受新生命)(含答案)
- 广西南宁市第三十七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基础篇)(含答案)
- 汽车吊篮使用专项施工方案
- 静脉导管维护
- 普通逻辑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河海大学
- 带你听懂中国传统音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年度先进员工选票标准格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