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样本_第1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样本_第2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样本_第3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样本_第4页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样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2-83主编单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保部

(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筹划委员会备案)

实行日期:1984年5月1日

目录总则井点减少地下水位普通规定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电渗井点管井井点深井井点地基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碎砖三合土地基重锤夯实地基强夯地基预压地基砂桩土和灰土挤密桩振冲地基、旋喷地基硅化地基桩基本普通规定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板桩钢管桩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木桩工程验收第五章地下持续墙普通规定墙体施工工程验收第六章沉井和沉箱普通规定沉井沉箱工程验收附录一轻便触探“检定锤击数”实验办法附录二硫磺胶泥配合比和重要物理力学性能指标附录三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要点附录四选取锤重参照表附录五施工登记表

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合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及验收。

地基与基本工程中关于土石方、砖砌体、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工程,除应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按国标《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1-83)《砖石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03-83)和《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O4-83)规定执行。铁路、公路、水工建筑和矿井巷道工程等有特殊规定地基与基本工程,应按关于各专门规定执行。第1.0.2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前,必要具备下列资料:一、施工区域内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二、地基与基本施工图纸,并应附有原有地下管线和其她障碍物资料;三、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四、必要实验资料。注:施工时如发现实际状况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符时,应告知关于单位解决。第1.0.3条在邻近原有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施工前,必要理解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原有构造及基本等详细状况;二、地基与基本施工,如影响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使用和安全时,应会同关于单位采用有效办法解决。第1.0.4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所使用材料、制品等品种、规格、标号和浓度,应符合设计规定。第1.0.5条地基与基本工程,必要在完毕准备工作及所需施工机械设备和管线安装妥善,并经试运转正常后,方可施工。第1.0.6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轴线定位点和水准基点,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并经常复测。第1.0.7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中,对隐蔽工程应进行中间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工序施工。竣工后,应按本规范规定进行验收。第1.0.8条地基与基本工程在冬期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现场道路和施工地点冰雪,必要清除;二、影响施工冻土应挖除并采用防冻办法;三、冻结材料,不得使用。第1.0.9条需要进行沉降观测建筑物和构筑物,参照本规范“附录三”执行。第1.0.10条采用本规范时,关于岩石与土分类及鉴定,应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勘察规范》(TJ21-77)关于规定执行。第1.0.11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中,如发既有文物、古迹遗迹或化石等,应及时报请关于部门解决后,方可继续施工。第1.0.12条地基与基本工程施工时,对安全、劳动保护、防水、防火、爆破作业和环保等方面,应按关于规定执行。第二章井点减少地下水位第一节普通规定第2.1.1条井点减少地下水位(简称降水,下同)办法和设备选取,可依照土层渗入系数、规定减少水位深度及工程特点,作技术经济和节能比较后拟定、各类井点合用范畴可按照表2.1.1选用。第2.1.2条降水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重要内容应涉及:一、降水地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采用土层渗入系数必要可靠,必要时应作现场抽水实验拟定;二、井点管构造、长度和数量,抽水机械型号和数量(涉及泵和电动机备用量)。必要时应设双电源。滤管和砂滤料规格和数量;三、井点降水系统平、剖面布置图和安装图。井点管沉设办法,排水沟管埋设及排水地点选取。防止地面水、雨水流入基坑(槽)办法。井点管路与施工道路交叉处保护办法;四、喷射井点降水应附高压水泵、循环水池(箱)位置及排水管(槽)安装详图;五、电渗井点降水应附阴、阳极和直流电路布置祥图;六、深井井点井孔施工办法及机械设备规定;七、降水范畴内水位观测孔位置和数量。第2.1.3条复杂土层应按降水规定作补充勘察,查明相对含水层和不透水层、地下水补给关系、重要含水层和下卧层等状况。第2.1.4条降水施工前应复验基坑(槽)位置。第2.1.5条井点滤管在运送、装卸和堆放时应防止滤网损坏,下入井点孔前,必要对滤管逐根检查,保证滤网完好。第2.1.6条降水设备管道、部件和附件等在组装前,必要检查和清洗,并妥善保管。第2.1.7条井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井孔应垂直,深度应符合规定,孔径宜上下一致;二、滤管位置应按规定位置埋设,如井孔淤塞,禁止将滤管插入土中;如要减少成层上中地下水位时,宜将滤管设在透水性较好含水土层中,必要时可采用扩大井点滤层等辅助办法;三、灌填砂滤料前应把孔内泥浆恰当稀释,井点管应居中,灌填高度应符合规定,灌填量不得少于计算值95%;四、井点管口应有保护办法,防止杂物掉入管内;五、井点施工时应参照附表5.1做好记录。第2.1.8条在降水过程中,应加强井点降水系统维护和检查,保证不断抽水。第2.1.9条抽出地下水中含泥量应符合规定,如发现水质浑浊,应分析因素及时解决,防止泥砂流失引起地面沉陷。第2.1.10条降水前,应考虑到水位减少区域内建筑物和构筑物也许产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必要时应做好沉降观测和采用防护办法。第2.1.11条降水完毕后,应依照工程构造特点和土方回填进度,陆续关闭及逐根拔除井点管。土中所留孔,应及时用砂土填实,如果地基有抗渗等特殊规定期,孔口应按关于规定填塞。第2.1.12条拆除多层井点应自底层开始逐级向上进行,在下层井点拆除期间,上部各层井点应继续抽水。第2.1.13条冬期施工应对水泵机组和管路系统采用防冻办法,停泵后必要及时把内部积水放净。第2.1.14条土洞发育地区如进行井点降水,必要注意和防止也许引起邻近地面塌陷。第二节轻型井点第2.2.1条轻型井点施工宜按下列顺序:一、挖井点沟槽,敷设集水总管;二、冲孔,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将井点管同集水总管连接;三、安装抽水机组,连接集水总管;四、试抽。第2.2.2条集水总管、滤管和泵位置和标高应对的。井点系统各部件均应安装严密,防止漏气。连接集水总管与井点管弯联管中短管宜采用软管第2.2.3条按封闭方式布置单套井点设备时,集水总管宜在抽水机组对面断开;采用多套井点设备时,各套井点设备集水总管之间宜装设阀门隔开。第2.2.4条井点管沉设可按现场条件及土层状况选用下列办法:一、直接运用井点管水冲下沉;二、用冲水管冲孔(亦可同步用压缩空气或使用加重钻杆协助冲孔)后,沉设井点管;三、套管式冲枪水冲法或振动水冲法成孔后,沉没井点管。第2.2.5条冲孔孔径不应不大于300mm,深度应比滤管底深0.5m以上,管距普通为0.8~1.6m。第2.2.6条每根井点管沉设后应检查渗水性能;井点管与孔壁之间填砂滤料时,管口应有泥浆水冒出,或向管内灌水时,能不久下渗,方为合格。第2.2.7条井点系统安装完毕,必要及时试抽,并全面检查管路接头质量、井点出水状况和抽水机械运转状况等,如发现漏气和“死井”应及时解决。检查合格后,井点孔口到地面下0.5~1.0m深度范畴内应用粘性土填塞。第2.2.8条轻型井点按抽水机组类型分为干式真空泵井点、射流泵井点和隔膜泵井点。干式真空泵井点,可依照含水层渗入系数大小选用相应型号真空泵和水泵。射流泵井点和隔膜泵井点,合用于粉砂、轻亚粘土等渗入系数较小上层中降水。第2.2.9条干式真空泵井点水泵与排水管连接处,宜装置逆止阀。气水分离箱与总管连接管口,应高于水泵叶轮轴线。第2.2.10条射流泵使用前应进行检查,保证其喷嘴和混合室完好和光洁,并采用防止杂物堵塞办法。第2.2.11条隔膜泵底座应平整稳固。出水接管应平接,不得上弯。皮碗应安装精确和对称,使工作时受力均衡。第2.2.12条每套隔膜泵井点需装设两台泵,也可和射流泵构成混合机组,以保证持续抽水。第2.2.13条在降水过程中,应准时观测流量、真空度和观测孔内水位,并参照附表5.2做好记录。观测孔孔口标高应在抽水前测量一次,后来定期观测,以计算实际降深。第三节喷射井点第2.3.1条喷射井点施工宜按下列顺序:一、安装水泵设备(涉及循环水池或水箱)及泵进出水管路;二、敷设进水总管和回水总管;三、沉设井点管,灌填砂滤料,接通进水总管后及时单根试抽;四、所有井点管在沉设完毕后,接通回水总管,全面试抽。第2.3.2条井点管组装前,应检查喷嘴混合室、支座环和滤网等。组装后,每根井点管应在地面作泵水实验和真空度测定。地面测定真空度不适当不大于7O0mm汞柱。第2.3.3条进水总管与滤管位置和标高应对的,井点管路应安装严密。各根井点管连接管必要安装阀门。第2.3.4条高压水泵出水管必要装有压力表和调压回水管路,以控制水压力。第2.3.5条井点管沉设办法和检查应按第2.2.4、2.2.6和2.2.7条规定执行。当直接运用井点管水冲下沉法时,应先沉设外管,待下沉结束后再安装内管。第2.3.6条沉设井点管前,应先挖井点坑和排泥沟,坑直径应不不大于冲孔直径,坑内不得有石子等硬物。第2.3.7条冲孔孔径不应不大于4OOmm,深度应比滤管底深lm以上,管距普通为2~3m。第2.3.8条每根打点试抽时排出浑浊水,不得回入循环管路系统。试抽时间长短,应依照井点出水由浊变清限度而定。第2.3.9条井点内管与外管底座接触处,必要安装严密,内、外管顶端接头处应用油封装置连接。抽水时,如发现井点管周边有翻砂冒水现象,应及时关闭此井点,及时检查解决。第2.3.10条工作水应保持清洁。全面试抽两天后应用清水更换、在降水过程中应视水质浑浊限度定期更换。第2.3.11条每套喷射井点宜控制在3O根左右,并配相应水泵。各套进水总管均应用阀门隔开,各套回水总管应分开。第2.3.12条在降水过程中,应准时观测工作水压力、地下水流量、井点真空度和观测孔水位,并参照附表5.3做好记录。发现异常现象,应采用办法进行调节。观测孔孔口标高应在抽水前测量一次,后来定期观测,以计算实际降深。第四节电渗井点第2.4.1条电渗井点阴、阳极制作与设立,宜符合下列规定:一、阴极可用原有井点管,阳极可用直径25mm以上钢筋或其她金属材料制成,并应考虑电蚀量;二、阴、阳极数量宜相等,必要时阳极数量可多于阴极数量。阳极设立深度宜较井点管深约500mm,露出地面为200~400mm;三、阴、阳极应分别用电线或钢筋连接成电路,并接至直流电源相应极上;四、阳极埋设应垂直,禁止与相邻阴极相碰;五、在不需要通电流范畴内(如渗入系数较大土层)阳极表面可涂绝缘材料。第2.4.2条电渗降水施工前宜通过必要实验,拟定合理电压梯度和电极布置,井点设于基坑四周时,阳极应布置在井点圈内侧,与阴极并列或交错。阴、阳极普通距离:采用轻型井点时,为0.8~1.0m;采用喷射井点时,为1.2~1.5m。工作电压不适当不不大于60V,土中通电时电流密度宜为0.5~1.OA/m2。第2.4.3条在阴、阳极间地面上,应清除掉无关金属和其她导电物。第2.4.4条降水应经实验后选取持续或间歇通电方式。通电时间应依照施工不同阶段和详细状况而走。第2.4.5条降水过程中,应准时观测电压、电流密度、耗电量及观测孔水位等,并参照附表5.4做好记录。第五节管井井点第2.5.1条滤水井管埋设,可采用钻孔法成孔。孔径应较井管直径大200mm以上。井管下沉前应清孔,并保持滤网畅通。井管与土壁之间应做好滤层。第2.5.2条井管宜用直径为20Omm以上钢管或其她管子制作。过滤某些可采用钢筋焊接骨架,外缠镀锌铁丝,并包滤网。第2.5.3条吸水管底端应装逆止阀,设于管井内抽水时最低水位如下。第2.5.4条降水过程中应对抽水设备进行检查。准时观测管井内水位和流量等,并参照附表5.5做好记录。第六节深井井点第2.6.1条深井钻孔办法可依照土层条件和孔深规定,选用冲击钻孔、回转钻孔或水冲法施工。第2.6.2条孔径应较井管直径大300mm以上。深度应考虑抽水期间内沉淀物也许沉积高度恰当加深。孔深、孔径和垂直度必要符合规定。第2.6.3条钻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孔位附近不得大量抽水;二、孔口设立护筒;三、设立泥浆坑,防止泥浆水漫流;四、应取大样,核对含水层范畴和土颗粒构成。第2.6.4条依照钻孔时土层状况和设计规定配齐所用管材,并按照沉放先后顺序堆放在孔位附近。第2.6.5条深井井管沉放前应清孔,需要疏干含水层均应设立滤管。在周边填砂滤料后,应按规定及时洗井和单井试抽。第2.6.6条降水井内装首深井泵时,电动机机座应平稳牢固,转向对的,禁止逆转(可装阻逆装置〕,防止传动轴解体。装置潜水深井泵时,潜水电机、电缆及接头绝缘必要安全可靠,并配备保护开关控制。第2.6.7条安装水泵或调换水泵前,均应量测井深和井底沉淀物厚度,必要时清洗水井,冲除沉渣。第2.6.8条各管段、轴件连接,必要紧密,牢固,使用前必要检查,不得漏水第2.6.9条排水管路连接、埋深、走向和坡度均应按规定施工。排水口应设在降水影响范畴以外。第2.6.10条降水过程中应依照施工规定,拟定启动和暂不抽水井点数量。准时观测水位下降状况和流量等,并参照附表5.6做好记录。第三章地基第一节灰土地基第3.1.1条灰土土料,宜采用就地基槽中挖出土,但不得具有有机杂质,使用前应过筛,其粒径不得不不大于15mm。第3.1.2条用作灰土熟石灰应过筛,其粒径不得不不大于5mm。熟石灰中不得夹有未熟化生石灰块,也不得具有过多水分。第3.1.3条灰土配合比(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规定外,普通为2:8或3:7。第3.1.4条基坑(槽)在铺打灰土前必要先行验槽。如发现坑(槽)内有局部软弱土层或孔穴,应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填实,或告知设计单位拟定解决办法。第3.1.5条灰土施工时,应恰当控制含水量。工地检查办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如土料水分过多或局限性时,应晾干或洒水润湿。第3.1.6条灰土应拌和均匀,颜色一致。拌好后及时铺好夯实,不得隔日夯打。第3.1.7条灰土铺设厚度,可依照不同施工办法按照表3.1.7选用。各层厚度都应预先在基坑(槽)侧壁插定标志。每层灰土夯打遍数,应依照设计规定干容重在现场实验拟定。第二节砂和砂石地基第3.2.1条砂和砂石基地所用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她工业废粒料。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砂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步掺入一定数量碎石或卵石,其掺入量应符合设计规定。注:如采用其她工业废粒料作为基地材料,应经实验合格后,方可使用。第3.2.2条砂和砂石材料,不得具有草根垃圾等有机杂物。用作排水固结地基材料除应符合上列规定外,含泥量不适当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适当不不大于50mm。第3.2.3条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施工时,应采用排水或减少地下水位办法,使基坑(槽)保持无积水状态。注:如用水撼法或插入振动法施工时,应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第3.2.4条铺筑前,应先行验槽。浮土应清除,边坡必要稳定,防止塌土。基坑(槽)两侧附近如有低于地基孔洞、沟、井、墓穴等,应在未做地基前,加以填实。地基范畴内不应留有孔洞。竣工后,如无技术办法,不得在影响其稳定区域内进行挖掘工程。第3.2.5条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步,基土面应挖成踏步或斜坡搭接。搭接处应注意捣实,施工应按先深后浅顺序进行。第3.2.6条人工级配砂石地基,应将砂石拌和均匀后,再行铺填捣实。第3.2.7条分段施工时,接头处应作成斜坡,每层错开O.5~1m,并应充分捣实。第3.2.8条砂和砂石地基捣实,视不同条件,可选用振实、夯实或压实等办法。施工时应分层进行,在下层密实度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每层铺筑厚度不适当超过表3.2.8规定数值。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土太干,应补浇灰浆,并随浇随打。第3.3.6条碎砖三合土分层铺设至设计标高后,在最后一遍夯打时,宜浇浓灰浆。待表面灰浆略为晾干后,上铺一层薄砂土或炉渣再整平夯实、表面平整度容许偏差不得不不大于20mm。第3.3.7条夯打完碎砖三合土,如因雨水冲淋或积水破坏表层灰浆时,可在排除积水后,重新浇浆夯打坚实。第四节重锤夯实地基第3.4.1条重锤夯实合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稍湿粘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施工。第3.4.2条当夯击振动对邻近建筑物、设备以及施工中砌筑工程和浇筑混凝土等产生有害影响时,不得采用重锤夯实。第3.4.3条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试夯,选定夯锤重量、底面直径和落距,以拟定最后下沉量及相应至少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最后下沉量普通可采用下列数值;粘性上及湿陷性黄土10~2Omm砂土5~10mm注:最后下沉量系指重锤最后2击平均每击土面沉落值。第3.4.4条重锤夯实所用起重设备,直接用钢索悬吊夯锤时,起重能力应不不大于夯锤重量3倍;采用脱钩夯锤时,起重能力应不不大于夯锤重量1.5倍。第3.4.5条夯锤重量宜采用1.5~3.0t,落距普通采用2.5~4.5m。锤重与底面积关系,应符合锤重在底面上单位静压力为0.15~O.2kgf/cm2。夯锤形状宜采用截头圆锥体,可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其底部可填充废铁并设立钢底板,以使重心减少。第3.4.6条试夯点(试坑)数量应依照需夯实地基土质条件决定。土质均匀时试夯可以在一处进行;土质不同步,应分别在各个不同地段进行。第3.4.7条采用重锤夯实分层填土地基时,每层虚铺厚厦,普通以相称于锤底直径,夯击遍数应由试夯拟定。试夯层数不适当少于2层。第3.4.8条试夯前应测定土含水量,当低于最佳含水量2%以上时,应在天然湿度及加水至最佳含水量基土上分别进行试夯。土最佳含水量可通过实验拟定。试夯后,应挖探井检查试坑内夯实效果,测定坑底如下2.5m深度内,每隔0.25m深度处夯实土密实度,与试坑村天然土密实度相比较。对于分层填土,应测定每层填土试夯后最大、最小及平均密实度。第3.4.9条土试夯成果达不到设计密实度和夯实深度规定期,应恰当提高落距,增长夯击遍数,必要时可增长锤重,再行选点试夯。第3.4.10条试夯结束后应提出试夯报告,并附重锤夯实试夯记录,参照附表5.7。重锤夯实行工应依照试夯成果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其重要内容涉及:一、夯实面积、场地布置和施工顺序;二、夯实设备选定;三、锤落距、夯击遍数和夯击路线;四、使土达到最佳含水量办法;五、地基夯实最后下沉量和总下沉量;六、设计规定地基夯实深度和密实度。第3.4.11条基坑(槽)夯实范畴应不不大于基本底面。开挖时,坑(槽)每边比设计宽度加宽不适当不大于0.3m,以便于夯实工作进行。坑(槽)边坡应恰当放缓。夯实前,坑(槽)底面应高出设计标高,预留土层厚度可为试夯时总下沉量加50~100mm。第3.4.12条夯实行工前,应检查基坑(槽)中土含水量,并依照试夯成果决定与否需要加水。坑(槽)加水,需待水所有渗入土中一昼夜后方可夯击。如土表层含水量过大,夯击成软塑状态时,可采用铺撒吸水材料(干土、碎砖、生石灰等)、换土或其她有效办法解决。分层填土时,应取用含水量相称于最佳含水量土料。如土料含水量太低,宜加水至最佳含水量。每层土击铺填后应及时夯实。第3.4.13条在基坑(槽)周边应作好排水设施,防止向坑(槽)灌水。第3.4.14条在大面积基坑(槽)内夯击时,宜一夯挨一夯顺序进行;在独立柱基基坑内夯击时,普通采用先周边后中间或先外后里办法进行。夯无遍数,应按试夯拟定至少遍数增长l~2遍,普通为8~12遍。注:①同一夯位夯击一下为一遍②基坑(槽)底面标高不同步,须按先深后浅顺序逐级夯实。第3.4.15条夯击时,按规定落距,落锤应平稳,夯位精确。夯击分层填土时,必要控制每层铺土厚度。第3.4.16条夯击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坑(槽)壁有无坍塌也许,必要时应采用防护办法。第3.4.17条夯实完后,应将基坑(槽)表面拍实至设计标高。第3.4.18条冬期施工时,必要在不冻状态下进行夯击。普通可采用下列办法:一、逐段开挖,逐段夯击,互相紧密衔接;二、开挖时,恰当增长预留土层厚度,临夯实前挖除增留土层;三、在坑(槽)已冻结状况下,有条件时,可采用地表加热解冻办法四、必要在坑(槽)内加水时,宜采用盐水,其浓度可按夯击期间最低气温决定;五、随时清除积雪,避免融化后渗入坑(槽)中。第3.4.19条在夯击过程中,应参照附表5.8做好记录。第3.4.20条重锤夯实地基验收,应检查施工记录,除应符合试夯最后下沉量规定外,并应检查基坑(槽)表面总下沉量,以不不大于试夯总下沉量90%为合格。也可采用在地基上选点夯击检查最后下沉量。夯击检查点数,每一单独基本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30m2应有1点;整片地基每100m2不得少于2点。检查后,如质量不合格,应进行补夯,直至合格为止。第五节强夯地基第3.5.1条强夯合用于碎石土、破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施工。注:淤泥与淤泥质土地基,实验证明施工有效时,方可采用强夯。第3.5.2条本地下水位距地表面2m如下且表层为非饱和土时,可直接进行夯击;本地下水位较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层为饱和粘性土时,可铺填0.5~2.0m厚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材料后进行夯击。第3.5.3条强夯施工场地应平整并能承受夯击机械重量。施工前,必要清除所有障碍物及地下管线等。第3.5.4条强夯所产生振动,对现场周边已建或正在施工建筑物及其她设施有影响时,不得采用强夯施工、必要时,应采用防震办法。第3.5.5条强夯施工重要机具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起重机宜选用起重能力15t以上履带式起重机或其她专用起重设备,但必要符合夯锤起吊和提高高度规定,并均需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二、自动脱钩装置应具备足够强度,且施工灵活;三、夯锤可用钢材制作,或用钢板为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筑混凝土制成。夯锤底面为方形或圆形。锤底面积普通取决于表层土质;砂土,普通为3~4m2;粘性土,不适当不大于6m2。夯锤中宜设立若干个上下贯通气孔。第3.5.6条强夯施工技术参数;一、锤重和落距:锤重不适当不大于8t,落距不适当不大于6m;二、夯击点布置,普通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依照夯击坑形状、孔隙水压力变化状况及建筑物基本构造特点拟定,普通为5~15m;注: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毕为第一遍,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如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应彼此搭接,表面平整。三、拟定各个夯击点夯击数时,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1.土体积竖向压缩最大而侧向移动最小;2.最后两击沉降量或最后两击沉降量之差不大于试夯拟定数值。普通为3~10击;四、夯击遍数普通为2~5遍。对于细颗粒多土层、透水性弱土层或有特殊规定工程,夯击遍数可恰当增长;五、两遍之间间歇时间,取决于孔隙水压力消散,普通为1~4周。地下水位较低和地质条件较好场地,可采用持续夯击;六、平均夯击能,在普通状况下,砂土可取50~100t·m/m2:粘性土可取150~300t·m/m2。第3.5.7条强夯施工前,应试夯,并按下列顺序进行:一、依照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在施工现场选用一种地质条件具备代表性实验区,平面尺寸不不大于20m×20m。该实验区亦可选在需作地基土面上。二、在实验区内进行详细原位测试,取原状土样,测定关于数据。三、选用适当一组或多组强夯实验参数,并在实验区内进行实验性施工。四、施工中应做好现场测试和记录。测试内容和办法应依照地质条件及设计规定拟定。五、检查强夯效果。普通在最后一遍夯击完毕1~4周后来进行,其办法可按本条第二款规定,予以对比检查。六、当强夯效果不能满足规定期,可补夯或调节参数再进行实验。七、做好强夯先后实验成果对比分析,拟定正式施工时采用技术参数。第3.5.8条强夯施工,必要按实验拟定技术参数进行。以各个夯击点夯击数为施工控制数值,也可采用试夯后拟定沉降量控制。第3.5.9条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精确,如错位或坑底倾斜过大,宜用砂土将坑底整平,才干进行下一次夯击。第3.5.10条每夯击一遍完毕后,应测量场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将夯坑填平,方可进行下一遍夯击。最后一遍场地平均下沉量,必要符合规定。第3.5.11条雨天施工,夯击坑内或夯击过场地有积水时,必要及时排除。冬期施工,一方面应将冻土击碎,然后再按各点规定夯击数施工。第3.5.12条强夯施工应参照附表5.9和5.10做好记录。第3.5.13条强夯施工验收,应检查施工记录及各项技术参数,并应在夯击过场地选点作检查。普通可采用原则贯入、静力触探或轻便触探等测定。检查点数:每个建筑物地基不少于3处,检测深度和位置接设计规定拟定。第六节预压地基(Ⅰ)普通规定第3.6.1条预压合用于软土和冲填土地基施工。第3.6.2条预压地基施工。普通采用加载预压力、砂井加载预压及砂井真空降水预压等办法进行。第3.6.3条预压地基施工前,必要熟悉地质勘察资料,施工时做好控制性观测和预压效果测试工作,以保证工程质量与正常施工。第3.6.4条如采用井点降水预压地基时,其降水施工,应按本规范第二章关于规定执行。(Ⅱ)排水砂井第3.6.5条砂井成孔,可依照现场地质状况和施工条件,选用恰当成孔工具或机械设备,亦可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五节灌注桩成孔机具选用。第3.6.6条制作砂井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适当不不大于3%。第3.6.7条砂井灌砂量,应按井孔体积和砂在中密状态时干容重计算,其实际灌砂量(不涉及水重)不得少于计算95%。第3.6.8条采用袋装砂井时,砂袋必要选用透水性和耐水性好以及韧性较强麻布、再生布或聚丙烯编织布制作。第3.6.9条灌入砂袋砂,应捣固密实,袋口应扎紧,砂袋放入井内应高出井口500mm,以便埋入砂地基中。铺设砂地基,应按本规范第三章第二节规定执行。第3.6.10条砂井位置容许偏差为该井直径;垂直度容许偏差为1.5%。(Ⅲ)加载和卸载第3.4.11条地基预压前,应设立垂直沉降观测点、水平位移观测桩、测斜仪以及孔隙水压力计、其设立数量、位置及测试办法,应符合设计规定。加载应分期分级进行。对地基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压力等应逐日观测并做好记录。加载速度应依照逐日观测记录和现场实际状况控制。第3.6.12条预压加载宜就地取材,可采用土、砂、石和水等材料。第3.6.13条地基预压达到规定规定后,方可分期分级卸载。但应继续观测地基沉降和回弹状况。第七节砂桩第3.7.1条砂桩合用于软土、人工填土和松散破土挤密加固地基。第3.7.2条砂桩用砂,含泥量不适当不不大于5%;含水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在饱和土中施工时,采用饱和状态;二、在非饱和并能形成直立桩孔孔壁土层中,用捣实法施工时,采用7%~9%。第3.7.3条砂桩成孔宜采用振动沉管及锤击沉管等办法。振动沉管时宜用活瓣式桩靴第3.7.4条砂桩施工应从外围或两侧向中间进行。其施工办法应按本规范第四章第五节套管成孔灌注桩关于规定执行。第3.7.5条砂桩灌砂量应按本章第3.6.7条规定核算。第3.7.6条砂桩位置容许偏差为该桩直径;垂直度容许偏差为1.5%。第3.7.7条桩身及桩与桩之间挤密土质量,均可采用原则贯入或轻便触探检查,亦可用锤击法检查其密实度和均匀性。第八节土和灰土挤密桩第3.8.l条土和灰土挤密桩普通合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深度为5~1Om湿陷性黄土、素填土或杂填土挤密加固地基。第3.8.2条施工前,应在现场进行成孔、夯填工艺和挤密效果实验、并拟定分层填料厚度、夯击次数和夯实后干容重等规定。第3.8.3条土和灰土桩填料,普通采用黄土或灰土。土和灰土质量及配合比,应按本规范第3.1.1条和第3.1.2条规定执行。第3.8.4条土和灰土挤密桩成孔,可选用下列办法:一、沉管法:用锤击或振动沉桩机打、拨成孔;二、爆扩法:用钻机或洛阳铲等打成小孔,然后装药,爆扩成孔;

15t;

三、水泵及供水管道,供水压力宜不不大于5kgf/cm2,供水量宜不不大于20m3/h;

四、控制设备,控制电流操作台,附有150A以上容量电流表(或自动记录电流计)、5OOV电压表等;

五、加料设备,其能力必要符合施工规定。

第3.9.3条振冲前,应按设计图定出冲孔中心位置并编好孔号。

第3.9.4条施工应先通过现场实验,拟定下列施工参数:成孔施工适当水压、水量、成孔速度、填料办法、达到土体密实度时振冲器电机电流控制值以及需要加固时间等。第3.9.5条振冲施工所用填料,普通可用碎(卵)石、角(圆)砾、砾砂、粗(中)砂、矿渣或其她无侵蚀性和性能稳定硬粒料。其最大粒径不适当不不大于5Omm。填料含泥量不适当不不大于10%,且不得含粘土块。注:作为抗液化加固排水桩,宜采用粒径5~50mm级配适当硬粒料。第3.9.6条振冲施工可在原地面定位造孔,也可在基坑(槽)中定位造孔。孔位上部有硬层时,应先挖孔后振冲。造孔时,水压普通保持3~8kgf/cm2,振冲器贯入速度普通为1~2m/min。每贯入0.5~1.0m,宜悬留振冲5~10s钟扩孔,待孔内泥浆溢出时再继续贯人。当造孔接近加固深度时,振冲器应在孔底恰当停留并减少射水压力。第3.9.7条振冲填料时,宜保持小水量补给。采用边振边填,应对称均匀;如将振冲器提出孔口再加填料时,每次加料量以孔高0.5m为宜。每根桩填料总量应符合规定规定。填料密实度,以振冲器工作电流达到规定值为控制原则。第3.9.8条振冲造孔办法可选用下列几种:一、排孔法由一端开始,逐渐造孔到另一端结束;二、跳打法同一排孔隔一孔造一孔,重复进行;三、围幕法先造外围2~3圈(排)孔,然后造内圈。采用隔一圈造一圈或依次向中心区造孔。第3.9.9条施工时应复查孔位和编号,并参照附表5.13做好记录。竣工后,应在距地面1m左右深度桩身,加填碎石或采用其她办法,以保证桩顶密实度。第3.9.10条振冲施工孔位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施工时振冲器尖端喷水中心与孔径中心偏差不得不不大于50mm;二、振冲造孔后,成孔中心与设计定位中心偏差不得不不大于100mm;三、完毕后桩顶中心与定位中心偏差不得不不大于0.2D(D为桩孔直径)。第3.9.11条冬期施工应将表层冻土破碎后造孔。每班施工完毕应将供水管和振冲器水管内积水排净,以免冻结影响施工。第3.9.12条振冲地基效果检查。应依照土性质和完毕时间拟定:砂土宜在完毕半个月后;粘性土宜在完毕一种月后。检查办法,可采用载荷实验、原则贯入、静力触探及土工实验等办法。对于抗液化地基,尚应进行现场孔隙水压力实验。第十节旋喷地基第3.10.1条旋喷合用于砂土、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加固。堵、不漏、不串。施工完毕后,必要及时冲洗干净。第3.10.10条施工中应参照附表5.14、6.15、5.16做好记录。第3.10.11条旋喷地基质量检查,可采用钻机取样、原则贯入、平板载荷实验及开挖检查等办法。旋喷体深度、直径、抗压强度和透水性等,应符合设计规定。第十一节硅化地基第3.11.1条无压硅化、压力硅化和电动硅化加固地基合用范畴,可按下列规定选用:一、渗入系数为O.1~80m/昼夜砂土和粘性土宜采用压力双液硅化法;二、渗入系数0.1m/昼夜如下各类土可采用电动双液硅化法;对渗入系数0.1~2.0m/昼夜地下水位以上湿陷性黄土可采用无压或压力单液硅化法。注:①为避免地基在加固过程中产生大量附加沉陷,自重湿陷性黄土宜采用无压单液硅化法;②地下水位如下黄土,采用硅化加固时应由实验拟定。第3.11.2条硅化加固不适当用于:一、沥青、油脂和石油化合物所浸透土;二、地下水PH值不不大于9土。第3.11.3条施工前应通过现场实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应涉及:注液管及电极管布置图和打(或钻)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办法、灌注速度、灌注压力以及加固效果规定等。采用电动硅化加固时,应提出合理电压梯度、通电时间和办法。第3.11.4条硅化加固用水玻璃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用于防渗加固水玻璃模数不适当不大于2.2,用于地基加固水玻璃模数宜为2.5~3.3;二、不溶于水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第3.11.5条氯化钙溶液中杂质在每一升溶液中不得超过60g,而悬浮颗粒不得超过l%,溶液中PH值宜为5.5。第3.11.6条硅化加固所需化学溶液总用量,可参照下式计算:Q=K·V·n·1000式中Q—一溶液总用量(L);V——硅化土体积(m3);n—一土孔隙率;K—一经验系数。软土、粘性土、细砂K=0.3~0.5中砂、粗砂K=0.5~O.7砾砂K=O.7~1.0湿陷性黄土K=O.5~0.8注:双液硅化法两种溶液用量应相等。第3.11.7条硅化用化学溶液,应按照表3.11.7规定选用。二、对不需加固土层注液管段应涂沥青绝缘,加固地区地表水应予疏干;三、通电由注液开始,延续到溶液灌完后电流曲线下降趋于平衡时为止。通电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四、灌注溶液与通电工作须持续进行,不得中断;五、灌注溶液压力,普通不超过3kgf/cm2(表压)。第3.11.18条拔出注液管后,留下孔洞,应用水泥砂浆或土料填塞。第3.11.19条硅化地基验收、砂土和黄土应在施工完毕15天后来进行,粘性土应在60天后来进行。第3.11.20条砂土硅化后强度,应取试块作无侧限抗压实验,其值不得低于设计强度90%。粘性土硅化后,应按加固先后沉降观测变化,或使用触探祛探测加固先后土中阻力变化,以拟定其质量。黄土硅化后质量,可视详细状况,采用上述两种办法之一进行检查。地基硅化后整体性和外形,均可采用触探法检查。第3.11.21条用硅化法形成防渗帷幕,应在帷幕自身上作压水实验检查不透水性,单位吸水率不得不不大于设计规定25%。第3.11.22条硅化地基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一、施工记录(参照附表5.17、5.18);二、材料实验记录;三、试块实验记录;四、防渗帷幕渗入观测和水位变化记录;五、触探法测定阻力变化记录;六、竣工剖面图和钻孔位置平面图。第四章桩基础第一节普通规定第4.1.1条桩基和板桩轴线应从基准线引出。在打桩地区附近设立水准点,其位置应不受打桩影响,数量不得少于2个。第4.1.2条桩基和板桩轴线位置容许偏差,不得超过下列数值:桩基和板桩20mm单排桩10mm第4.1.3条桩基和板桩轴线控制桩,应设在不受打桩影响地点。施工过程中对桩基轴线应作系统检查,每10天不少于1次。控制桩应妥加保护,移动时,应先检查其对的性,并做好记录。每根桩打入前,应检查样桩位置与否符合设计规定。第4.1.4条打桩前应解决高空和地下障碍物。打桩和运桩场地应平整。桩机移动范畴内除应保证桩机垂直度规定外,并应考虑地面承载力,施工场地及周边应保持排水沟畅通。第4.1.5条桩基工程所需工程地质资料必要按本规范第1.0.2及1.0.3条规定提供,必要潮流需补充静力触探或原则贯入实验等原位测试资料。在工程地质复杂地区应加密钻孔,有特殊规定期,每个基本位置均应有详细工程地质资料。第4.1.6条打桩宜重锤低击,锤重选取应依照工程地质条件、桩类型、构造、密集限度及施工条件参照附录四选用。第4.1.7条打桩控制原则:一、桩尖位于坚硬、硬塑粘性土、碎石土、中密以上砂土或风化岩等土层时,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或桩尖标高可作参照;二、贯入度已达到而桩尖标高未达届时,应继续锤击3阵,其每阵10击平均贯入度不应不不大于规定数值;三、桩尖位于其她软土层时,以桩尘设计标高控制为主,贯入度可作参照;四、打桩时,如控制指标已符合规定,而其她指标与规定相差较大时.应会同关于单位研究解决;五、贯入度应通过试桩拟定,或做打桩实验与关于单位拟定。第4.1.8条桩基工程施工前应作打桩或成孔实验,以检查设备和工艺与否符合规定,数量不得少于2根。第4.1.9条打桩时如发现地质条件与提供数据不符,应与关于单位研究解决。第4.1.10条邻近原有建筑物(构筑物)打桩时,应按本规范第1.0.3条规定执行,并应采用恰当隔振办法,如开挖防振沟、打隔离板桩及砂井排水等。并宜采用预钻取土打桩或无振动钻孔灌注桩施工。在邻近岸边或斜坡上打桩时,应观测对边坡影响。第4.1.11条在软土地基上打(压)较密集群桩时,为减少桩变位,可依照详细状况采用砂井排水、井点降水、盲沟排水、预钻取土及控制打桩速度等办法。第4.1.12条打桩完毕后基坑开挖,应制定合理施工顺序和技术办法,防止桩位移和倾斜。第二节钢筋混凝土预制桩(I)制作第4.2.1条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简称预制桩,下同)钢筋骨架主筋连接宜采用对焊。主筋接头配备在同一截面内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当采用闪光对焊和电弧焊时,不得超过50%;二、同一根钢筋两个接头距离应不不大于3Od。,并不不大于500mm。注:同一截面是指3Od0(d0为主筋直径)区域内,但不得不大于500mm。第4.2.2条预制桩钢筋骨架容许偏差,应符合表4.2.2规定。第4.2.15条桩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地面解决应符合第4.2.7条一款规定;二、垫木与吊点位置应相似,并应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三、各层垫木应上下对齐,最下层垫木应恰当加宽;四、堆放层数可按照第4.2.7条六款执行。(Ⅲ)打桩第4.2.16条桩在打入前,应在桩侧面或桩架上设立标尺,并参照附表5.21做好记录。第4.2.17条打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桩帽或送桩帽与桩周边间隙应为5~10mm;二、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有相适应弹性衬垫;三、桩锤、桩帽(送桩)和桩身应在同一中心线上;四、桩或桩管插入时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5%;五、送桩留下桩孔,应及时回填密实。第4.2.18条打桩顺序应按下列规定拟定:一、依照桩密集限度,1.自中间向两个方向对称进行;2.自中间向四周进行;3.由一侧向单一方向进行。二、依照基本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三、依照桩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第4.2.19条水冲法打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水冲法打桩合用于砂土和碎石土;二、水冲至最后1~2m时,应停止水冲,并用锤击至规定标高,如有困难,可按第4.1.7条关于规定执行。第4.2.20条在冻土地区打桩有困难时,应先将冻土挖除或解冻后进行。如用电热解冻,应在切断电源后打桩。第4.2.21条开始打桩时,落距应较小,入土一定深度待桩稳定后,再按规定落距进行,用落锤或单动汽锤打桩时,最大落距不适当不不大于1m;用柴油锤时应使锤跳动正常。第4.2.22条遇到下列状况,应暂停打桩,并及时与关于单位研究解决;一、贯入度剧变;二、桩身突然发生倾斜、移位或有严重回弹;三、桩顶或桩身浮现严重裂缝或破碎。第4.2.23条桩最后贯入度应在下列条件下测量:一、锤落距符合规定;二、桩帽和弹性垫层等正常:三、锤击没有偏心;四、桩顶没有破坏或破害处已凿平。(Ⅳ)静力压桩第4.5.5条钢筋笼保护层容许偏差: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土20mm非水下灌注混凝土桩士10mm。第4.5.6条混凝土粗骨料粒径(不涉及爆扩桩):卵石不适当不不大于50mm,碎石不适当不不大于40mm,配筋桩不适当不不大于3Omm,并不适当不不大于钢筋间最小净距1/3坍落度:水下灌注宜为16~22cm;干作业成孔宜为8~10cm;套管成孔宜为6~8cm。第4.5.7条灌注桩各工序应持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小时内必要罐注混凝土并参照附表5.25做好记录。第4.5.8条浇筑后桩顶应高出设计标高,并予保护,浮浆层应消除。第4.5.9条当气温低于0℃如下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保温办法。浇筑时,混凝土温度不得低于5℃。在桩顶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50%此前不得受冻。当气温高于30℃时,应依照详细状况对混凝土采用缓凝办法。第4.5.10条灌注桩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不大于计算体积。套管成孔灌注桩,应通过浮标观测,测出桩任何一段平均直径与设计直径之比不得不大于1。第4.5.11条浇筑混凝土时,同一配合比试块,每班不得少于I组;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每根不得少于1组。(Ⅱ)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第4.5.12条护筒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护筒内径应不不大于钻头直径:用回转钻时,宜大100mm;用冲击钻时,宜大200mm;二、护筒位置应埋设对的和稳定,护筒与坑壁之间应用粘土填实,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线偏差不得不不大于50mm;三、护筒埋设深度:在粘性土中不适当不大于1m,在砂土中不适当不大于1.5m,并应保持孔内泥浆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受江河水位影响工程,应严格控制护简内外水位差。第4.5.13条采用泥浆护壁和排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在粘土和亚粘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排渣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1.2;二、在砂土和较厚夹砂层中成孔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1.3;在穿过砂夹卵石层或容易坍孔土层中成孔时,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3~1.5;三、泥浆可就地选取塑性指数Ip≥17粘土调制;四、施工中应经常测定泥浆比重,并定期测定粘度、含砂率和胶体率注:泥浆控制指标:粘度18~22s,含砂率不不不大于4~8%,胶体率不不大于90%。第4.5.14条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清孔,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孔壁土质较好不易塌孔时,可用空气吸泥机清孔;二、用原土造装孔,清孔后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左右;三、孔壁土质较差时,宜用泥浆循环清孔。清初后泥浆比重应控制在1.15~1.25;四、清孔过程中,必要及时补给足够泥浆,并保持浆面稳定;五、浇筑混凝土前,孔底沉渣容许厚度应符合第4.7.3条规定。注:泥浆取样应选在距孔底20~50cm处。注:采用冲击钻法成槽地下墙,可按《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SDJ82一79)执行。第5.1.2条地下墙施工除必要符合本规范第1.O.2和1.0.3条规定外,尚应具备沿地下墙中心线设计深度范畴内地下障碍物资料,以及槽段开挖时废浆解决办法。第二节墙体施工(Ⅰ)导墙第5.2.1条槽段开挖前,应沿地下墙墙面线两侧构筑导墙。导墙普通可采用现浇、预制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及其她材料构筑。导墙深度普通为1~2m,顶面应高于施工地面。第5.2.2条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宜筑于密实粘性土地基上,遇有特殊状况必要妥善解决。导墙背侧需回填时,应用粘性土并夯实,不得漏浆。预制钢筋混凝土导墙安装时,必要保证接头连接质量。第5.2.3条现浇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导墙,拆模后应及时在墙间加设支撑、混凝土养护期间,起重机等重型设备不应在导墙附近作业或停置,以防导墙开裂和位移。第5.2.4条导墙内墙面应垂直,内外导墙墙面间距应为地下墙设计厚度加施工余量,普通为40~60mm。墙面与纵轴线距离容许偏差为±10mm;内外导墙间距容许偏差为±5mm。导墙顶面应保持水平。(Ⅱ)槽段开挖第5.2.5条挖槽机械应依照现场工程地质条件、施工环境、地下墙构造尺寸及质量规定等选用。第5.2.6条挖槽前,应预先将地下墙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槽段,其长度普通为4~6m。每个单元槽段可由若干个开挖段构成。第5.2.7条地下墙挖槽槽壁及接头均应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应符合设计规定。接头处相邻两槽段挖槽中心线,在任一深度偏差值,不得不不大于墙厚1/3。第5.2.8条挖槽时应加强观测,如槽壁发生较严重局部坍塌时,应及时回填并妥善解决。第5.2.9条槽段开挖结束后,应检查槽位、槽深、槽宽及槽壁垂直度等,合格后方可进行清槽换浆。挖槽施工应参照附表5.28做好记录。第5.2.10条清理槽底和置换泥浆结束1小时后,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槽底(设计标高)以上2OOmm处泥浆比重应不不不大于1.20;二、沉淀物淤积厚度不应不不大于200mm。(Ⅲ)泥浆第5.2.11条拌制泥浆,宜先用膨润土,使用前应取样进行泥浆配合比实验。如采用其她粘土时,应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和矿物鉴定,其粘粒含量应不不大于50%、塑性指数不不大于20、含砂量不大于5%、二氧化硅与三氧化二铝含量比值宜为3~4。第5.2.12条泥浆拌制和使用时必要检查,不合格应及时解决。泥浆性能指标应通过实验拟定。在普通软土层成槽时,可按表5.2.12采用。泥浆质量检查应参照附表5.29做好记录。第5.2.22条接头管(箱)和钢筋笼就位后,应检查沉淀物厚度并在4小时以内浇筑混凝土,起过时应重新清底。浇筑混凝土应采用导管法,槽内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应不大于2m/h;导管埋入混凝土内深度不得不大于1.5m,亦不适当不不大于6m。在浇筑过程中,应采用防止污染泥浆办法。第5.2.23条在单元槽段内,同步使用两根以上导管浇筑时,其间距普通不应不不大于3m。导管距槽段端部不适当不不大于1.5m,各导管处混凝土表面高差不适当不不大于0.3m。第5.2.24条凿去浮浆层后墙顶标高,应符合设计规定。浇筑混凝土时,顶面宜高于设计标高300~500mm。第5.2.25条各单元槽段之间所选用接头方式,应符合设计规定。接头管(箱)应能承受混凝土压力,并应避免混凝土绕过接头管(箱)进入另一种槽段。第5.2.26条清刷接头面,应在换浆迈进行。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转动及提动接头管。拔管时,不得损坏接头处混凝土。第5.2.27条浇筑混凝土应参照附表5.30做好记录。第三节工程验收第5.3.1条地下墙工程应按下列项目进行中间(隐蔽工程)验收:一、每一单元槽段下列工序完毕后,应进行检查并填写验收记录:1.槽段开挖;2.钢筋笼制作及安装;3.清槽及换浆;4.混凝土浇筑。二、需要开挖一侧土方地下墙,尚应在开挖后检查下列内容并填写验收记录:1.墙面平整度和实测倾斜度;2.混凝土质量;3.槽段接缝质量(涉及墙体夹泥和渗漏状况)。第5.3.2条地下墙质量规定;一、墙面垂直度应符合设计规定;二、墙顶中心线容许偏差为±3Omm;三.裸露墙面应平整,局部突起某些容许值,由设计、施工单位研究拟定,在均匀粘性土层中不适当不不大于100mm;四、混凝土抗压、抗渗标号及弹性模量应符合设计规定。第5.3.3条竣工验收时,应提交下列资料:一、工程竣工图(涉及开挖后墙面实际位置和形状图);二、单元槽段中间验收记录;三、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告知单;四、混凝土试块实验报告;五、钢筋焊接接头实验报告;六、工程质量事故解决资料等。第六章沉井和沉箱第一节普通规定第6.1.1条沉井,沉箱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除应符合第1.0.2条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面积在20Om2如下沉井、沉箱,不得少于一种钻孔;二、面积在200m2以上沉井、沉箱,应在四角(圆形为互相垂直两直径与圆周交点,附近各取一种钻孔;三、沉井、沉箱面积较大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应依照详细状况增长钻孔数。每座沉井、沉箱至少应有一种钻孔提供土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别的钻孔应能鉴别土层变化状况。第6.1.2条沉井、沉箱刃脚形状和构造,应与下沉处土质条件相适应。在软土层下沉沉井,为防止突然下沉或减少突然下沉幅度,其底部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沉井平面布置应分孔(格),圆形沉井亦应设立底梁予以分格。每孔(格)净空面积可依照地质和施工条件拟定;二、隔墙及底梁应具备足够强度和刚度;三、隔墙及底梁底面,宜高于刃脚踏血0.5~1.0m;四、刃脚踏面宜恰当加宽,斜面水平倾角不适当不不大于60°。第6.1.3条在沉井、沉箱周边土破坏棱体范畴内有永久性建筑物时,应会同关于单位研究并采用保证安全和质量办法后,方可施工。第6.1.4条在原有建筑物附近下沉沉井、沉箱时,应经常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必要时应采用相应安全办法第6.1.5条在沉井、沉箱周边布置起重机、管路和其她重型设备时,应考虑地面也许沉陷,并采用相应办法。第6.1.6条制作沉井、沉箱场地应预先清理整平。土质松软或软硬不均匀表面层,应予更变换或加固解决。第6.1.7条制作沉井、沉箱施工场地和水中筑岛地面标高,应比从制作至开始下沉期间内其周边水域最高水位(加浪高)高0.5m以上。在基坑中制作时,基坑底面应比从制作至开始下沉期间内最高地下水位高0.5m以上,并应防止积水。第6.1.8条制作和下沉沉井、沉箱水中筑岛四周应设有护道,其宽度,有围堰时不得不大于1.5m;无围堰时不得不大于2m。岛侧边坡应稳定,并符合抗冲刷规定。第6.1.9条水中筑岛应采用透水性好和易于压实砂或其她材料填筑,不得采用粘性土。冬期筑岛时,应清除冰冻层,不得用冻土填筑。第6.1.10条采用无承垫木办法制作沉井时,应通过计算拟定,如在均匀土层上,可采用铺筑一层与井壁宽度相适应混凝土代替承垫木和砂垫层,或采用土模以及其她方式制作沉井刃脚某些。第6.1.11条采用土模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填筑土模宜用粘性土。如用砂填筑,应采用办法保证其坡面。如地下水位低、土质较好时,可开挖成型;二、土模及土模下地基承载力应符合规定;三、应保证沉井设计尺寸;四、有良好防水、排水办法;五、浇水养护混凝土时,应防止土模产生不均匀沉陷。第6.1.12条当采用承垫木办法制作机井、沉箱时,砂垫层铺筑厚度应依照扩散沉井、沉箱重量规定由计算拟定,并应便于抽出承垫木。,第6.1.13条机井、沉箱刃脚下承垫木数量、尺寸及间距应由计算拟定。垫木之间,应用砂填实。第6.1.14条分节下沉沉井接高前,应进行稳定性计算。如不符合规定,可依照计算成果采用井内留土、灌水、填砂(土)等办法,保证沉井稳定。第二节沉井(Ⅰ)制作第6.2.1条沉井制作应在场地和中轴线验收后来进行。第6.2.2条沉井接高各节竖向中心钱应与前一节中心线重叠或平行。沉井外壁应平滑,如用砖砌筑,应在外壁表面抹一层水泥砂浆。第6.2.3条沉井分节制作高度,应保证其稳定性并能使其顺利下沉。如采用分节制作一次下沉办法时,制作总高度不适当超过沉井短边或直径长度,亦不应超过12m;总高度超过,必要有可靠计算根据和采用保证稳定办法。第6.2.4条分节制作沉井,在第一节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浇筑其上一节混凝土。第6.2.5条沉井浇筑混凝土时,应对称和均匀地进行。如采用土模时必要按上述规定执行。第6.2.6条沉井有抗渗规定期,在抽承垫木之前,应对封底及底板接缝部位凿毛解决。井体上各类穿墙管件及固定模板对穿螺栓等应采用抗渗办法。第6.2.7条冬期制作沉井时,第一节混凝土或砌筑砂浆未达到设计强度、别的各书未达到设计强度70%前,不应受冻。(Ⅱ)浮运第6.2.8条本节浮运规定,合用于装有暂时防水底板沉井。注:其她浮式沉井浮运,可按铁路、公路关于规范规定执行。第6.2.9条浮运前,必要对沉井浮运、就位和落床时稳定性进行计算。并应依照现场条件采用滑道、起吊或自浮等方式,在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强度后下(入)水。第6.2.10条浮运沉井所经水域应探明确无水下障碍(礁石、沉船等),并有足够水深,同步应依照详细状况考虑水流速度影响,在保证安全条件下方可浮运。第6.2.11条沉井浮运前,应与航运、气象和水文等部门联系,拟定浮运和沉放时间。沉放时,为避免船只和排筏等冲撞,应在沉放地点上游和周边设立明显标志或用驳船及其她漂浮设备防护,并应组织船只值班。第6.2.12条沉放处应有能满足承载和稳定规定水下基床、当基床坡度不不大于3%时,应预先整平,其范畴应较沉井外壁尺寸放宽2m。第6.2.13条浮运沉井和防水围壁实际重量与计算重量不符时,应在采用办法后浮运。防水围壁露出水面高度,在浮运及沉放任何时间内,均不得不大于1m。第6.2.14条应保证浮运沉井暂时底板防水质量和易于拆除。浮运及定位过程中应备有2台以上水泵,以便排水或灌水。第6.2.15条浮运沉井应以多方向缆绳、锚链或导向架控制沉放位置。布置锚碇、锚缆时,应考虑河流通航规定。沉井初步定位时,应偏向上游恰当距离,以免水下基床或河床受到强烈冲刷。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平面位置偏差应符合设计规定,如设计无规定期,不得超过25Omm。沉放至基(河)床后,应注意沉井上下游基(河)床冲刷状况,必要时应采用办法,保证沉井对的位置。第6.2.16条浮运沉井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下沉和封底,应按陆上沉井关于规定执行。接高时,应依照其构造、土质、水文等条件验算稳定性,在达到保证稳定入土深度后,方可进行。(Ⅲ)下沉第6.2.17条编制沉井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计算,作为拟定下沉施工办法和采用技术办法根据。第6.2.18条抽出承垫木,应在井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来,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每次抽去垫木后,刃脚下应及时用砂或砾砂填实。定位支点处垫木,应最后同步抽出。第6.2.19条沉井第一节混凝土或砌筑砂浆,达到设计强度后来,别的各节达到设计强度70%后,方可下沉。第6.2.20条挖土下沉时,应分层、均匀、对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