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宜州市叙州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三次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州市叙州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三次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美育是“用”,那么审美便是“体”。“体”是“用”得以实现的依托,美育功能的实现也应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为前提。王国维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活动,而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我们内心通常被一己之私利束缚着,然而在审美的时候,却能忘记私利,进入“高尚纯洁之域”,感受到一种“最纯粹之快乐”。这说明,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不过,美育这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染。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王国维怀疑德性可由伦理学来养成,正如美学不能培养出大艺术家一样。他发现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受叔本华的直观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提倡“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使之于美术、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识”,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这里,“由内界出”应该不是指出自人的本性,而是指道德源自“人己一体之直观”,而“非外铄”指的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知识的传授。
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知识的追求和实践行为总是与生活欲望、痛苦相关联的,而艺术却能使人从利害中超脱出来;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不仅艺术审美活动本身,而且艺术作品的内容也有助于读者获得解脱。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既描写出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痛苦,又提供了得以解脱之道。
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王国维引用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话说;“席勒的‘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其为性质也,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美丽之心”也就是审美的心灵。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儒家非常重视美育。王国维指出,孔子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例如,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等功用,提出“兴于诗”“成于乐”等主张。不过,对于儒家美育思想,他注重的不是礼乐教化,而是其中的“天然之美”。《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要求弟子们讲述各自的志向,油然赞叹曾皙的理想: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
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无希望”,即没有刻意追求的对象,一切行动消除了强制色彩而表现出一种天然之趣;第二是“无恐怖”,内心泰然坦荡,无忧无惧;第三是“无内界之争斗”,即内心的从容与和谐;第四是“无利无害”,心灵的超脱,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第五是“无人无我”,在审美中主体走出小我和物我对立,而与万物相融相通。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
(摘编自左剑锋《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杰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黄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摘编自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和美育是体用合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审美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美育功能。
B.枯燥说教和抽象知识传授不能养成道德,唯有“直观”审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C.当审美达到理想境界,道德实践除遵循道德法则,还能让人内心从容﹑惬意和自足。
D.空间隔阂与技术限制是过去的青少年对传统美育难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有赖于无利害性的审美活动,因而审美心灵也自会纯洁高尚。
B.把能否排除私利作为“天才”的判断标准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如果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真正地养成了德性,那么意味着这个人大体具有了真正的道德。
D.以美育人是滴水之功,只要美育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青少年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天然之美”观点的一项是()
A.湖南卫视《变形记》角色互换B.武汉抗疫逆行的志愿者
C.李子柒初期拍摄美食短视频D.杨洋华在故宫修文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反思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1.B
2.C
3.A
4.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如下,全文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三个层次分析:
第一、二段肯定美育的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先指出以无利害性审美为依据的美育对德育的桥梁作用,“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引出下文;然后分析无利害性审美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第三、四段深入分析王国维倡导美育的原因,先是为人生寻求对利害的解脱,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美育追求“美丽之心”和“天然之美”,既合乎道德法则要求,又没有内心冲突。
第五段先概括总结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的具体表现,最后明确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5.①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德育的意义,重视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②要加强道德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减少或避免理论灌输与训诫;
③要注重平日涵养审美性情,追求“天然”不强制,润物无声在渐染;
④要充分借助新科技及信息技术,为传统美育赋能,密切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的联系;
⑤包括美育工在内的学校教师要有创新和开放意识,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性创造机会。
社会科学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注意分析文章先讲论点还是论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而梳理文本论证思路脉络。
(5)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1.B项“唯有……才”理解错误,表述太绝对。由材料一第二段“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可知。
故解析为:B。
2.A项,强加因果,同时“自会”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
B项“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一“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是王国维的观点,原文没有评价。
D项“只要……就”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不合逻辑。材料二“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强调的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故解析为:C。
3.本题作答,首先注意文章关于“天然之美”观点表述,材料一第四段“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容、惬意和自足”可知,再比对四个选项,A项湖南卫视《变形记》中互换的角色更多表现出强烈的内心冲突,不能支持“天然之美”的观点。
故解析为:A。
4.本题首先要弄清楚材料一每段大意,一共有五段,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第一、二段,肯定美育的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第一段“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先指出以无利害性审美为依据的美育对德育的桥梁作用,“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引出下文,第二段“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分析无利害性审美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第二层为第三、四段,深入分析王国维倡导美育的原因。第三段“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先是为人生寻求对利害的解脱,第四段“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美育追求“美丽之心”和“天然之美”,既合乎道德法则要求,又没有内心冲突。
第三层为第五段,“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第五是……”“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先概括总结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的具体表现,最后明确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故解析为:材料一的论证思路如下,全文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三个层次分析:
第一、二段肯定美育的作用要通过审美来实现,先指出以无利害性审美为依据的美育对德育的桥梁作用,“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引出下文;然后分析无利害性审美可以培养人的德性。
第三、四段深入分析王国维倡导美育的原因,先是为人生寻求对利害的解脱,紧接着进一步指出美育追求“美丽之心”和“天然之美”,既合乎道德法则要求,又没有内心冲突。
第五段先概括总结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的具体表现,最后明确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5.①材料一“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德育的意义,重视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②材料一“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要加强道德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减少或避免理论灌输与训诫。
③材料一“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要注重平日涵养审美性情,追求“天然”不强制,润物无声在渐染。
④材料二“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要充分借助新科技及信息技术,为传统美育赋能,密切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的联系。
⑤材料二“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包括美育工在内的学校教师要有创新和开放意识,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性创造机会。
故解析为:①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德育的意义,重视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②要加强道德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减少或避免理论灌输与训诫;
③要注重平日涵养审美性情,追求“天然”不强制,润物无声在渐染;
④要充分借助新科技及信息技术,为传统美育赋能,密切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的联系;
⑤包括美育工在内的学校教师要有创新和开放意识,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德性创造机会。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
C.“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更喜欢百草园。
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暗示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应。
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十分遗憾。
D.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6.B
7.C
8.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鲁迅在这里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
9.①文章描写“我”从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绍兴,最终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百草园,表现出“我”想尽早看到百草园的迫切心情。②与标题中的“向往”相呼应,“我”一路上风尘仆仆,忍饥挨饿,毫不松懈,这正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向往之情。③“我”向着目标孤独前进,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从而表现出“我”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一种景仰之情。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
(1)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表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综合性强,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既有对线索主旨结构的探究,也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还有选材及人物的分析理解,这需要多方面去鉴赏小说。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指出手法,分析句子;④根据要表述的思想感情、揣摩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4)本题考查把握散文的重要细节表述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6.A项“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理解错误,从后文可以看出第一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让“我”很难忘。
C项“‘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理解错误,原文只是说“我”受鲁迅态度的影响不太喜欢三味书屋,并没有说鲁迅与“我”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
D项“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说“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并不能由此推断“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故解析为:B。
7.C项“‘我’感到十分遗憾”赏析错误,根据原文“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可知并没有遗憾之情。
故解析为:C。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①“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结合上文的“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说明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
后文说“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由此可知,鲁迅在这里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
②“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由此可知,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崇敬之情。
故解析为:百草园丰富多彩,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鲁迅在这里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百草园代表着鲁迅自由的人生阶段。百草园也是“我”的精神乐园,“我”从课本中感受到百草园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对它充满了向往之情。
9.本题作答注意结合文本相关信息:
①“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等故事情节,描写了“我”从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绍兴,最终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百草园,表现出“我”想尽早看到百草园的急切心情。
②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与标题《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中的“向往”相呼应,起到了照应题目的效果。另外,文章描写“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等情节,说明“我”一路上风尘仆仆,忍饥挨饿,毫不松懈,而这也正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向往热爱之情。
③文中“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我”向着目标孤独前进,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表现出了“我”深受鲁迅先生思想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一种深深地景仰崇拜之情。
故解析为:①文章描写“我”从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绍兴,最终在天黑之前赶到了百草园,表现出“我”想尽早看到百草园的迫切心情。②与标题中的“向往”相呼应,“我”一路上风尘仆仆,忍饥挨饿,毫不松懈,这正体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向往之情。③“我”向着目标孤独前进,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从而表现出“我”深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对鲁迅先生怀有一种景仰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孳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皇帝年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D.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改变旧的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
D.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②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14.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
10.A
11.D
12.B
13.①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
②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赶逮捕了他
14.①王守仁选择直接攻打南昌,而敌人在南昌的守备力量不足;②王守仁率领的军队刚刚集结,气势锐利;③王守仁攻打南昌,逼迫敌军撤兵,在水中迎击敌军。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华,成化十七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王守仁十五岁时,到居庸关、山海关访游客居,放眼观看山岳江河的壮阔优美。二十岁时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只是更加喜欢谈论军事,并且擅长射箭。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向皇帝上奏章营救,刘瑾发怒,在朝廷上当众杖打他四十棍,将他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一带群山连绵,草木丛杂,苗族、僚族人同居一处。守仁根据他们的风俗教化引导,这些少数民族人民很高兴,相继砍伐树木建造房子,给守仁居住。兵部尚书王琼一向对守仁的才能感到惊奇。正德十一年八月守仁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安抚南、赣。在这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第二年正月,守仁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卒驻扎在上杭。守仁假装撤兵,出其不意攻打敌人,俘获斩杀(敌人)七千有余。后向大庾进军,总共攻破敌巢八十四个,俘获斩杀(敌人)六千有余。守仁所率领的都是文职官吏和偏将小卒,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大寇贼,远处和近处的人感到惊讶,把他当作神明。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造反。守仁疾速奔赴吉安,征集调用军队和粮食,备办兵器和船只,并发布檄文揭露朱宸濠的罪行,让地方长官各自率领官兵救援朝廷。七月初一,宁王偷袭攻下九江、南康,出兵大江,迫近安庆。有人请求援助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被敌军掌管,我军跨过南昌和敌人在江上僵持,两郡兵力断我军后路,这样会腹背两面受到敌人夹击。不如直接攻打南昌。敌人的精锐部队全都出动了,守御戒备力量不足。我军刚刚聚集,气势锐利,进攻一定能攻克。敌人听说南昌被攻克,一定会解除包围自救。在湖中迎击他们,没有不取胜的道理。”宸濠果然从安庆撤兵而回,将船连起来结成方阵。官兵用小船载着木柴,趁着风势放火。宸濠的船搁浅,匆忙换船逃跑,(王守仁)追上逮捕了他。总共三十五天敌人就被铲平了。守仁后来病得很厉害,上疏请求告老还乡,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守仁走到南安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七。守仁天生非常聪敏。被贬官龙场时,边荒之地没有书可读,他每天推究旧日已得的知识。忽然参悟格物致知,悟出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不应当求之于外物的道理,于是深信不疑。学者一致跟从他,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有称赞说:王守仁最初因为刚正不阿的操守而著名。等到被委以边境事务时,率领一支战斗力弱小的军队,跟随几个读书人扫除多年的流寇,平定藩王的叛乱。整个明朝一代,调兵遣将取得胜利的文职官员,没有比得上王守仁的。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②。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②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琼瑰:本指玉,在这里形容海水。
15.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脚底一声雷”和“颃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又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与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C.尾联上句想象用雨水唤醒醉酒的谪仙李白,此为虚写;下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雨如注,实中有虚。
D.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来,横跨大江,呼啸奔来。
16.本诗颈联暴雨的描写很传神,请赏析。
15.A
16.①暴雨降临,西湖竟如金杯中斟满的酒高出了杯面,雨声竟如羯鼓被千枝鼓杖赶着打击。②运用比喻和想象。把雨后西湖比作盛满美酒满溢的酒杯,把雨声比作敲鼓之声,生动形象传神。③视听结合。诉诸听觉视觉,多角度结合突出了雨的暴,生动传神。
17.(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可成大事的境界,荀子的《劝学》中表述“借力”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消失,梦境破灭之后,发出“”的感叹,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以备将来骑上继续游览名山大川。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夸张、想象,从侧面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名句;名篇
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易错字有:生、善、崖、舞、壑、蛟、嫠。
故解析为:(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18.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A.引文省略B.语意未尽C.含糊其辞D.列举省略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动词使用精炼传神,请举例分析。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
18.B
19.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20.①原文的表述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述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述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选用、变换句式
(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力。首先注意积累常用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其次认真分析文本语意,综合判断标点使用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分析画横线句子中使用精炼传神的动词,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分析表述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述效果。
(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述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述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的情感态度。
18.本题注意回归文本,“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由后面“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可知,前面“我”所见的情形并未描述完整,这就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所以属于语意未尽。
故解析为:B。
19.本题首先找出画横线句子中的动词,如“夺”“瞪”,前者是刻画动作,后者是刻画眼神,这是对新媳妇的刻画。然后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这些动作的效果。
如“夺”,说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夺”凸显力度和速度,“劈手”更是给人迅雷不及之势,结合上下文新媳妇要把自己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身上这件事来看,“夺”这一动作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决心之坚定。
如“瞪”是描绘新媳妇的眼神,结合前面“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和后面“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可知,新媳妇决心把被子送给通讯员,而卫生员却要把被子揭掉,所以新媳妇“瞪”这一眼神可以看出她对卫生员做法的不满,更是对小通信员牺牲的痛心。
故解析为:①“夺”写新媳妇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表现出她愿把自己的新被子献出来盖在小通讯员身上的坚定决心;②“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表面写她对卫生员的不满,实则是她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20.本题作答注意回归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①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可知,考生可以结合题干中的改句把握句子的意思。“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是说“我”想要拉开新媳妇,想要看到小通信员坐起来。
②分析原句,主要从原句的手法、句式、用词以及情感方面分析。如“我想……我想……我想……”使用相似的句式,语意连贯,语气一致,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述更为感人;如“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熏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虽然都使用“我想”,但“我想”的内容展现了情感的层次,前面想要拉开新媳妇,不想让新媳妇做无用功,后面想要看见小通信员做起来,想要看见他笑,而这些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加重了“我”对小通信员牺牲的悲痛和不舍。
故解析为:①原文的表述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述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述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21.(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语段,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本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这是由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体现在:繁殖能力强,无性有性结合;传播能力强,远近结合;,在其他秋季杂草枯萎或停止生长的时候,加拿大一枝黄花依然茂盛,花黄叶绿,而且地下根茎继续横走,不断蚕食其他杂草的领地。
加拿大一枝黄花一般:种子随风传播和根状茎横走传播。顺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发展。但最近发现,在城乡荒地建房挖出的土壤运到哪里,加拿大一枝黄花就生长到哪里,由此可见,。
生长期长;以两种方式传播;它也可随土壤传播
故解析为:
22.(2020高一上·郑州期末)请给下面一则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020年5月27日上午由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英雄队伍,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圆满完成复测任务,标志着我国史上第一次由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树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通过北斗卫星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探测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这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
我国专业测绘人员首登珠峰测高成功
压缩语段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具体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思考新闻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标题是对主体的高度概括。在组织解析时,可结合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对导语部分进行删减。注意字数限制。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四句话,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第一句话往往是新闻的导语,概括表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分析可知本题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按照新闻的六要素概括,要点有“我国史上第一次”“专业测绘人员登顶珠峰测高成功”。最后按照字数的要求筛选表述即可。
故解析为:我国专业测绘人员首登珠峰测高成功
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述形式,要抓住核心对象的核心事件,一个完整的新闻,一般具备新闻五要素中的四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新闻标题,形式上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内容上必须体现新闻属性,应该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述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古代,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进京赶考,以酬壮志、报国家。1949年3月,毛泽东主席把进驻北京筹划建国,比喻为进京“赶考”,并说希望能考出好成绩。70年来,中国人民秉承这种“赶考精神”,不断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中华民族正奔赴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赶考”路上,而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在为未来的人生,挥洒汗水、锤炼本领。
对于“赶考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携赶考精神上路,中国风华正茂
——写在建国70周年之际
90年前,一批青年怀抱“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的情怀,将目光投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路径新方法。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才能理解它“新觉醒”的价值;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才能读懂它“新选择”的意义。“中国向何处去?”这是100年前五四运动中,赶考路上的青年们对于中国前途命运的追问与思考,不断探索勇攀高峰,是中国特色的赶考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救亡图存的路上,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赶考精神照耀下的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逐渐清晰起来。
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百年风云激荡,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创业艰难百战多”,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先驱们不懈追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目标,找到了强国富民的正确道路。不屈不挠,攻坚克难,也是我们的赶考精神,助力中国走向崭新的明天、美好的未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历史,更能感受百年赶考路背后的精神脉络。领导人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赶考精神让我们在复兴的路上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如今,一代代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需要回答属于这个时代的命题,应对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正如领导人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与一百年的历史对话,正是为了深化我们的思考、坚定我们的脚步,正是为了沉淀昨天的河床、展望明天的道路,让我巍巍中华青春永驻。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用日出东方、河流奔涌的壮丽景象寄托对中国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如今,愿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而沿着70年以来开辟的道路,充满活力的中国再次出发,正走入又一个精彩的百年。
赶考精神,是中国跻身强国的制胜法宝,新世纪定当不抛弃不放弃!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关键词或话题为“赶考精神”,审题没有任何难度,但写作之前首先要思考什么是“赶考精神”:赶,应对,奔赴;考:考验。赶考精神就是应对考验时所体现出来的奋进、奋斗、拼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作文中需要体现学生对于赶考精神的理解与目标(如酬壮志、报国家)。“写一篇议论文”,这个文体要求不可忽视,否则便是偏离题意。
参考立意:
①复兴路上的赶考精神
②自信赶考,独占鳌头;
③赶考精神,无惧无畏;
④赶考路上,大步流星。
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充分阅读和理解前面的材料非常重要,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针对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宜州市叙州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2月第三次月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说美育是“用”,那么审美便是“体”。“体”是“用”得以实现的依托,美育功能的实现也应以审美活动的发生为前提。王国维认为审美是一种无利害性的活动,而以审美无利害性为理论依据的美育,在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桥梁作用。我们内心通常被一己之私利束缚着,然而在审美的时候,却能忘记私利,进入“高尚纯洁之域”,感受到一种“最纯粹之快乐”。这说明,审美心灵的纯洁高尚排除了个人利害这一障碍,从而使人更容易接受道德,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不过,美育这方面的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熏陶和浸染。
在王国维看来,审美不仅有助于道德心的养成,而且还可以培养人的德性。王国维怀疑德性可由伦理学来养成,正如美学不能培养出大艺术家一样。他发现叔本华在教育中非常注重“直观”,重经验不重书籍,而道德教育仅靠灌输理论知识或直接予以训诫将毫无效果,因为外在的知识和戒律根本不能推动人去行动,真正的道德源自人的德性。受叔本华的直观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王国维提倡“时时与以直观之机会,使之于美术、人生上得完全之知识”,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道德之本原,又由内界出而非外铄我者。”这里,“由内界出”应该不是指出自人的本性,而是指道德源自“人己一体之直观”,而“非外铄”指的是枯燥的说教和抽象知识的传授。
为人生寻求解脱是王国维倡导美育的重要原因。在他看来,知识的追求和实践行为总是与生活欲望、痛苦相关联的,而艺术却能使人从利害中超脱出来;艺术美优越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而面对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天才”才能超出利害。不仅艺术审美活动本身,而且艺术作品的内容也有助于读者获得解脱。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既描写出现实人生中的各种痛苦,又提供了得以解脱之道。
王国维还借助孔子和席勒的思想来倡导美育。王国维引用哲学史家文德尔班的话说;“席勒的‘最高之理想存于美丽之心,其为性质也,不知有内界之争斗,而唯乐于守道德之法则,此性质唯可由美育得之’。”“美丽之心”也就是审美的心灵。审美之所以成为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因其既合乎道德法则的要求,内心又没有任何冲突。儒家非常重视美育。王国维指出,孔子的教育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例如,孔子说《诗》有“兴、观、群、怨”等功用,提出“兴于诗”“成于乐”等主张。不过,对于儒家美育思想,他注重的不是礼乐教化,而是其中的“天然之美”。《论语·先进》记载,孔子要求弟子们讲述各自的志向,油然赞叹曾皙的理想: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由此,王国维认为孔子平日就注重“涵养其审美之情”,也就是追求“天然之美”。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可以做到物我一体,因此,道德实践并没有任何强制或勉强,没有内心的冲突;相反,内心感受到一种从客,惬意和自足。
王国维对审美中的超然解脱之心和“美丽之心”“天然之美”的共性进行了概括,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无希望”,即没有刻意追求的对象,一切行动消除了强制色彩而表现出一种天然之趣;第二是“无恐怖”,内心泰然坦荡,无忧无惧;第三是“无内界之争斗”,即内心的从容与和谐;第四是“无利无害”,心灵的超脱,没有利害得失的计较;第五是“无人无我”,在审美中主体走出小我和物我对立,而与万物相融相通。这种审美境界“不随绳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则”,具有超道德的特点。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就是圣人,人人能如此便是理想社会。
(摘编自左剑锋《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论断,从中华传统美育的角度,阐明了诗歌,礼仪,乐舞之间的关系。朱光潜先生也提出:“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少年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新的契机。新科技的出现,重新激发了经典作品的活力,让生活空间与美育空间联系更加紧密。对今天的青少年来说,打开电脑或手机,就能身临其境般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欣赏艺术杰作。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让藏于深宫大院的艺术珍品走入方寸之间的电子屏上,让静止的黄术、书法、雕塑流动起来,突破了传统美育的空间隔阂、技术限制。与此同时,新的科技文明也在不断拓展美育的边界,互联网和虚拟化带来的冲击,正在改写很多艺术专业的分类和定义。这些都呼唤新时代的美育工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摘编自高鹏《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和美育是体用合一的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审美活动就不可能实现美育功能。
B.枯燥说教和抽象知识传授不能养成道德,唯有“直观”审美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C.当审美达到理想境界,道德实践除遵循道德法则,还能让人内心从容﹑惬意和自足。
D.空间隔阂与技术限制是过去的青少年对传统美育难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由物质境界通往道德境界有赖于无利害性的审美活动,因而审美心灵也自会纯洁高尚。
B.把能否排除私利作为“天才”的判断标准使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C.如果一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真正地养成了德性,那么意味着这个人大体具有了真正的道德。
D.以美育人是滴水之功,只要美育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青少年就能得到全面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天然之美”观点的一项是()
A.湖南卫视《变形记》角色互换B.武汉抗疫逆行的志愿者
C.李子柒初期拍摄美食短视频D.杨洋华在故宫修文物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两则材料,反思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十五岁的少年向往百草园
刘庆邦
第一次去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我还是一个刚满15周岁的农村少年。去绍兴的具体日期我记不清了,大约是在公历1967年的元旦之后,农历羊年的春节之前。
我的家乡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冲的毛泽东故居,之后在湘潭过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难忘的肥猪肉炖胡萝卜,接着扒火车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没到杭州之前我就听说过,杭州有西湖、断桥,有钱塘江、六和塔,还有灵隐寺、岳飞庙,等等,风景名胜数不胜数。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说都不是我的首选。那么,我首选的地方是哪里呢?说出来也许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选之地是离杭州不太远的绍兴的百草园。
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园看看呢?这也是课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们中学的语文课文里,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所写到的百草园里,有树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绿有红,有鸟有蜂,内容十分丰富、美好。鲁迅先生说,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我们把文章读来读去,诵来诵去,百草园就留在了我们心中,也成了我们的乐园,精神乐园。
记得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讲这篇课文时,讲得声情并茂,对百草园十分神往。他说他很想去百草园看看,这辈子恐怕是没有机会了,哪个同学若有机会,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园。基于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来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绍兴的百草园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园,来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务人员打听得知,从杭州到绍兴有一百二十多华里,既没有火车可乘坐,卖票的公共汽车也很少,要去绍兴,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着星光,沿着两道铁轨之间的枕木,快步向绍兴进发。
我没有别的同伴,我的长征队伍到武汉就走散了,从武汉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没带什么东西,只背了一只跟当过兵的堂哥借来的黄色军挎包。挎包里装着折叠起来的长征队的旗帜,还有一本包了红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语录本,语录本里夹着学校给我们开的介绍信。从夜里走到白天,从早上走到中午,因担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绍兴,我半路没有停下来,中午连一口饭都没吃,连一口水都没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热了,我觉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开对襟棉袄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继续往前走。我完全能够回忆起我当时的样子,刺棱着头发,风尘仆仆,在向着既定的目标孤独前进。我不是去地里扒红薯,也不是去地里撵兔子,而是怀着一种景仰的心情,为了一个精神性的目的,饿着肚皮,奔赴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
到了,在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的时候,我下了铁路,来到河网纵横,到处闪耀着明水的绍兴。我走上了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条石板路铺在一条长河中间,两边都是宽阔的水面,石板路不宽也不高,离水面很近,跟水面几乎是持平的,一弯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种两头尖尖的小船。离我较近的一只船,跟我的行进是同一个方向。划船的人头上戴一顶旧毡帽,他手里划着一支桨,脚上蹬着一支桨,借助双桨,竟比我走得还快。我想,这位划船人或许就是鲁迅家的亲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当天晚上,因鲁迅故居已经关门,我没能看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只能就近找个接待站住下来。当时,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费。
到绍兴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园。冬日的百草园显得有些荒芜和萧条,除了墙边立着一些落尽叶子的树木,墙头爬着一些枯藤,整个园子里别说百草了,连一棵绿草都看不到。但远道而来的少年并没有因此而失望,因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已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想象的蓝本,根据蓝本,他不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园的情景复原,或许比原本的百草园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动人。
跨过一条小河,走过一座石桥,我当然也看了河边的三味书屋。比起百草园来,我不那么喜欢三味书屋。这可能与鲁迅先生的态度有关。我从鲁迅先生的态度里感觉出来,他对三味书屋也不是很喜欢,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似乎代表着他的两个人生阶段,如果说前者代表自由的话,后者就意味着从此被约束,失去了无忧无虑的自由。
在1972年,我21岁那年,当矿工之余,竟然写起小说来。50岁那年,我的短篇小说《鞋》竟有幸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当年的9月22日,在鲁迅先生诞生120周年之际,我去绍兴领了奖。颁奖大会之后,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获奖者一起,参观了鲁迅故居,以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35年后,重访百草园,我难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对百草园说:百草园,我又来了,你还记得我吗?还记得当年那个15岁的少年吗?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只记得第一次去百草园的大致时间,这说明第一次去百草园的经历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杭州名胜数不胜数,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园,这与我小时候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关。
C.“我”和鲁迅一样,小时候都不喜欢读书,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与三味书屋相比,“我”更喜欢百草园。
D.获得鲁迅文学奖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我”重访百草园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从容淡定。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回忆的方式写“我”两次前往百草园的经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B.“西边的天际飞满红霞”暗示时间的变化,与前文“我”披着星光出发形成时间上的照应。
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园与“我”所想的百草园形成鲜明对比,“我”感到十分遗憾。
D.对自己两次百草园之行的叙写进行了详略安排,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9.文章为什么着重描写“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园时在路途上的经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孳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皇帝年号。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诗句,其中的“元嘉”也是此意。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勤王:指的是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
D.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每月初一叫“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而触怒刘瑾,王守仁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改变旧的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正德年间,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率兵驻扎上杭,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俘获斩杀敌军有七千多人。
D.王守仁天姿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②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14.王守仁平定宁王叛乱为何会取得成功?请简要说明。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有美堂暴雨①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②。
〔注〕①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②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琼瑰:本指玉,在这里形容海水。
15.下列对诗歌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脚底一声雷”和“颃云拨不开”,既写出了雨中的景象,又衬托出有美堂位置之高。
B.颔联用动词连缀意象,摹写风雨在空间的纵横之状,给与读者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C.尾联上句想象用雨水唤醒醉酒的谪仙李白,此为虚写;下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大雨如注,实中有虚。
D.诗歌以雄奇的笔调描写有美堂所见,骤至之雨由远而来,横跨大江,呼啸奔来。
16.本诗颈联暴雨的描写很传神,请赏析。
17.(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借力”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可成大事的境界,荀子的《劝学》中表述“借力”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消失,梦境破灭之后,发出“”的感叹,包含着诗人对人生失意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以备将来骑上继续游览名山大川。
(3)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借助夸张、想象,从侧面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一上·高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版承揽加工合同书范文
- 2025法人向公司借款合同
- 2025年度温室大棚租赁与现代农业技术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出租房租赁与农村环保产业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影宣传推广与营销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服务协议:涉及企业并购的综合性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与农村文化传承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展台搭建与展览展示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法人代表变更与股权收购协议3篇
- 2025年度液压设备维修保养及安全检测合同3篇
- 人教版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物理期末综合复习练习卷(含答案)
-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制度
- 电梯维保管理体系手册
- 2024年国家电网招聘之通信类题库及参考答案(考试直接用)
- 第12课《词四首》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2024年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数学物理方法》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导读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铁路工务劳动安全
-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
- 历史期中复习课件八年级上册复习课件(统编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