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

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

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

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

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

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

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

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

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

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

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

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

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

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

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

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D.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1.D

2.B

3.C

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1.A.“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错,原文是“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B.“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错,原文是“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态度”。

C.传统孝道压抑人性的元素表现在“三纲”教条中。

故解析为:D。

2.B“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错,是为了说明“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故解析为:B。

3.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错,原文是“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故解析为:C。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审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

的时间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仁义”之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里的“习''不是温习,而是指“实践”.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2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

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材料二:

近年来,研学旅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青睐,研学旅行市场火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

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北京、江苏也超过了60%。

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报团参加国内外研学旅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中国环境新闻工协会主席谢国明直言。

“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在王晓燕看来,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的成长才是目的。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

“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计划和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王晓燕说,“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上,而忽略了教育功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有效融合》

材料三:

就像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尤其是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其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另据统计,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

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分析表

国内研学旅行市场国外研学旅行市场

年龄6岁-18岁10岁一18岁

研学旅行时间暑假、学期内寒假

研学旅行消费水平4千—1万1万一3万

研学旅行目的地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研学旅行内容人文、艺术、历史、体育等语言、人文、艺术、实践等

摘编白东方财富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早期,研学旅行就己经和学校课程互相融通,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让弟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是孔子用14年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

C.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走向社会,回归生活,他提倡解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D.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较高,可推知,研学旅行参与率与当地发展程度有关。

B.欲解决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等问题,需要在研学旅行中更加注重教育功能,让学生进行研学体验。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政策的要求等,均成为助推研学旅游市场增长的原因。

D.统计的年龄分段情况表明,国内研学主要拓展了低年龄段的市场,国外研学主要拓展了高年龄段市场。

6.材料二《中国教育报》和材料三“东方财富网"的报道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4.C

5.D

6.第一问:《中国教育报》侧重关注研学旅行的问题;东方财富网侧重研学旅行的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

第二问:《中国教育报》是教育媒体,以教育视角发布对相关现象、问题的思考,引导读者全面、理性认知;东方财富网是专业性的网站,以商业视角,有针对性地报道研学旅行产业发展,引导读者关注相关产业的前景和商业机遇。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新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3)本题考查对不同文本侧重点的分析能力。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对同样的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

4.A项,“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未说是重要组成部分。B项,“主要目的”主观臆测。文中只是说: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的时间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仁义”之本。从文意判断,其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政治主张”。

D项,“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理解错误,这并非文中之意。材料一举中外的例子旨在说明“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仅此而已。

故解析为:C。

5.D项,“国内研学主要拓展了低年龄段的市场,国外研学主要拓展了高年龄段市场”理解错误。图片对有两个年龄段,国内的是6岁-18岁,国外的是10岁一18岁。从中不能看出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的对比。故解析为:D。

6.本题,题干有明显的暗示,让回答出两则报道的侧重点不同点和原因,但题干暗示考生注意两则材料报道的媒体不同。前者是《中国教育报》,后者是“东方财富网”。这就提示要从媒体角度分析。文本,材料二前两段陈述了当前研学旅游成为热点的情况,第三段话锋一转,“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后面都是在说出现的问题。这是本材料的重点。

材料三,用了一系列数据,病展望未来,“到2020年”“据测算,2019到2022年……”侧重其产业规模和发展前景。

至于原因,一个是教育媒体,关注的自然教育问题。一个经济媒体,关注的自然是经济的角度。抓住题干中的暗示信息,思考媒体倾向,结合文本内容,这道题不难解答。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

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

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

是一个梦。外面,月亮白亮亮的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妻子见了,满眼疑惑。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

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

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

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

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

的眼皮。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写“有点事”而并不言明,在情节的逐步推进后才揭示内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详细地展现了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并且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性。

C.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照顾将军感受,怕引起他的忧愁。

D.使用“国军”“拉壮丁”“撤退”“海峡”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反映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8.小说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9.小说结尾处描写金湖荷塘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赏析。

7.B

8.①正面描写。通过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着力表现将军对家乡的思念。

②侧面表现。通过妻儿的疑惑以及儿子最后的落泪着力表现将军内心的愁苦。

③环境烘托。将将军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表现将军被迫当兵的无奈和对归家的渴望。

9.①内容上,运用比喻,形象的描绘了金湖荷花盛开的景象,营造静谧、祥和的氛围。

②情节上,照应前文将军的回忆和梦境,也暗示将军儿子完成了他的心愿,让他魂归故土。

③主题上,以荷花盛开之美好,寄托的对“回归”的美好愿望,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④表述效果上,以温馨、美好之景作结,给读者带来阅读美感,并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他人衬托、环境烘托、物象烘托。答题的时候要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渲染气氛、为后文作铺垫、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7.B项,“客观详细地展现了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理解错误,小说的重点在表述将军的思乡之情上,并没有对将军戎马生涯作过多的介绍。故解析为:B。

8.从正面描写来看,“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这是心理描写,体现他对家乡的思念。“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见出他对盒子里东西的珍爱,体现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神态描写,将军深深地陷入对家乡和母亲的思念之中。

从侧面描写来看,“妻子见了,满眼疑惑”“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等都是通过他人,从侧面表现其对家乡思念的深沉与真挚感人。将军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如此,体现他被迫当兵和对归家的渴望之情。

9.本题,在环境本身方面,“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荷花竞相盛开的景象,渲染了一种静谧祥和的气氛。在情节方面,与上文“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照应。“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这种荷花自然是将军要种的那种,将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在主题方面,荷花开得美丽,将军的愿望也很美好,二者相映,使得海峡两岸思乡怀亲的主体更加深刻。

表述效果方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考生也可以从人物形象方面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诸将咸请与宋金刚战,世民曰:“金刚军无蓄积,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宋金刚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世民引兵趣介休。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世民遣总管李世勣等与战,小却,为贼所乘。世民帅精骑击之,出其陈后,金刚大败,斩首三千级。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B.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C.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D.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的“河”特指黄河,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的“河”含义相同。

B.“坚壁”的“壁”指军营、军营的围墙,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含义相同。

C.逐北,是指追逐北方的士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北”含义不同。

D.趣,通“趋”,趋向,奔向,与郦道元《三峡》中“良多趣味”的“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李世民带兵与宋金刚对峙,因为军队缺少粮食,所以就休战喂马,只让非主力部队的将佐寻找时机抄掠敌人,后来宋金刚的势力日益衰落。

B.在李世民侦察敌情时,敌人从四面包围了他和一个属下,开始二人毫不知觉,后属下被蛇追老鼠惊醒,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敌人的骁将,迫使敌骑兵退去。

C.趁宋金刚向北逃窜之机,李世民带兵追击,在高壁岭说服了拉马劝谏的总管刘弘基,终于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而大胜,俘虏、斩杀了几万人。

D.李世民派李世勤出战,在交战不利、宋金刚乘机反扑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从宋金刚背后袭击,大败宋金刚,唐军杀了三千人,李世民追出几十里。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

②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

10.C

11.C

12.A

13.①李世民曾经亲自率领轻骑兵去侦察敌情,这些骑兵都四下分散了,李世民只和一名穿铠甲的士卒登上山丘睡觉。

②宋金刚还有二万士兵,他们从西门出来,背对城墙排列战阵,南北长七里。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对于实词,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秦王李世民带兵从龙门趁着河冰坚硬的时机渡过黄河,与宋金刚对峙。当时黄河以东的州县遭抢劫后,征收不到东西,军队缺粮。李世民发布命令晓谕百姓,百姓听说李世民率军前来,无不前来归顺,军粮因此充足。于是休兵喂马,只命非主力部队的将佐找时机抢劫、掠夺,大军则坚守营垒不出战,贼寇的势力因此日益衰落。李世民曾经亲自率领轻骑兵去侦察敌情,这些骑兵都四下分散了,李世民只和一名穿铠甲的士卒登上山丘睡觉。不久,敌人从四下包围了二人,开始二人毫不知觉,恰巧蛇追老鼠,碰到了甲士的脸,甲士惊醒后告诉了李世民,二人一起上马,奔跑了百余步,就被敌人追上,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了敌人的骁将,敌骑兵于是退去。各位将领都请求与宋金刚交战,李世民说:“宋金刚的军队没有储备,利于速战。我们关闭营门不出,养精蓄锐,可以挫败他的锐气,骚扰他的要害之地。他们粮尽无计可施,自然会退军。我们应当等待这个机会,目前不宜速战。”(不久)宋金刚的军队粮食吃光了。丁未日,宋金刚向北逃窜,秦王李世民带兵追击。一昼夜走了二百多里,打了几十仗。到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抓住马缰绳规劝道:“大王打败敌人,追逐败兵到了这里,功劳也足够了,不断深入,就不爱惜自己吗!况且士兵们饥饿疲惫,应当在此停留扎营,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击也不晚。”李世民说:“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军心涣散;功劳难立,失败却很容易,机会难得,失去却很容易,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我们滞留不前,让他有时间考虑对策加强防备,就不可能再打败他了。我尽心竭力效忠国家,怎么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呢!”于是打马追击,将士们也不敢再提饥饿。唐军在雀鼠谷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都打了胜仗,俘虏、斩杀了几万人。当夜,在雀鼠谷西原宿营,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三天没有脱下战袍了,全军只有一只羊,李世民与将士们分吃了这一只羊。李世民带兵奔向介休。宋金刚还有二万士兵,他们从西门出来,背对城墙排列战阵,南北长七里。李世民派总管李世勣出战,(没有胜利,)军队稍稍退却,被宋金刚乘机反扑。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攻打宋金刚,出现在他的阵后,宋金刚大败,唐军杀了三千人。宋金刚骑马逃走,李世民追出几十里。

10.句意: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军心涣散;功劳难立,失败却很容易,机会难得,失去却很容易,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我们滞留不前,让他有时间考虑对策加强防备,就不可能再打败他了。“功难成而易败”与“机难得而易失”相对应,应在两者间及后面断开,排除AB。

“使”的宾语是“之计立备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解析为:C。

11.A.正确。两句中的“河”都特指黄河。“将军战河北”的句意: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B.正确。文中“坚壁”的“壁”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均指军营、军营的围墙,含义相同。词义: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一旁观望,不给予帮助。

C.不正确。文中“逐北”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均由“败”引申为“败兵”,“逐北”均指追逐败兵,含义相同。句意:追逐失败而逃跑的士兵。

D.正确。文中“趣”,通“趋”,趋向,奔向;郦道元《三峡》的“良多趣味”的“趣”指乐趣、兴趣,含义不同。句意:确实很有趣味。

故解析为:C。

12.A.“因为军队缺少粮食”错。根据原文“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军食以充”可见,此时在百姓支持下,唐军粮食得到了补充。故解析为:A。

13.得分点:

(1)“尝”,曾经;“帅”,率领;“觇”,侦察;“寝”,睡觉。(2)“尚”,还;“背”,背对着;“陈”,战阵。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①平湖南寇

宋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②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駆锋鏑。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要出④。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涪溪石。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①王帅宣子:指王佐,王佐字宣子,1179年以潭州知州身份平定陈唄叛乱。②白羽:裴启《语林》云“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③龙头客:指科举时代中状元的人,王佐为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进士状元。④貂蝉:指侍从贵臣所着冠上之饰;兜要:古时战士的头盔。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笳鼓归来”既描绘了王佐得胜归来时军乐演奏的景况,也照应了本词题目中的“贺”。

B.“貔虎噪”“猩鼯泣”,巧用比喻和对比,着力表现了我军勇武强大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C.“浑未得,文章力”写王佐建功却非凭文章,词人敬佩中也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

D.“笑驱锋铀”写王佐指挥情状,同“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本词上片“何如诸葛”“渡泸深入”“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C

15.①交待战事的相似性:两者皆在五月出兵平寇,以诸葛亮南征,暗叙王佐平寇之事。

②言明二者气度相类:皆以“白羽”装饰且能在敌前潇洒从容的指挥,突出王佐的儒将风采。

③对两者情感相同:王佐与诸葛亮皆为文将却能平乱,表述对王佐的推崇与赞赏。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用典的作用。用典,又叫用事,是一种修辞手法,多见于诗歌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述有关的内容和思想。用典可以使立论有根据;可以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之心声;可以减少语辞之繁累;可以充实内容、美化词句。

14.C项,“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理解错误。原文有“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鍪出”,可以见出词人对王佐的期望,而且被任命评定叛乱,可见被皇帝信任。故解析为:C。

15.本题,要求分析“何如诸葛”“渡泸深入”“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的原因。“何如诸葛”意思是和诸葛亮相比怎么样?在词中,辛弃疾将王佐比作诸葛亮,表述了对王佐的推崇和赞赏。

“渡泸深入”前有“匆匆五月”,点明了王佐和诸葛亮出兵的时间一致,表面写诸葛亮,暗写王佐平寇之事。

“白羽风生”本是指诸葛亮的白羽扇,一派儒将打扮。此处用此句突出王佐也有儒将风度。

16.(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述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2)王道以保民为要,孟子屡谏帝王施行仁政,仁政中最基础的是发展生产,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寡人之于国也》中“,”这两句提到了应该重视教化。

(3)学习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劝学》中以马为喻,正面表现坚持不懈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名句;名篇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涯、庠序、孝悌、驽。

故解析为: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⑵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午时分,雨大起来。山上的雨水是用古老的魔法滋润一切干枯的事物、令一切平淡浅薄的事物变得丰富深邃的精灵。它让喧嚣归于宁静,让奔忙停下脚步,让沉重疲敝的日子①。

林场的老周和老章来迎我们。此地遥远,上山下山不容易,老周时常一入山中就住上一个月或半个月。这里也是森林公园,是台州人的“城市肺叶”,肥沃的黄土地和红土地上生长着②的树木。这里有台州人的“大水缸”——长潭水库。它的集雨面积440多平方公里,有八条溪流③流淌入库,水库周边有高山森林、湖滨湿地、自然草甸,森林与湖泊湿地一起构成野生动物栖息的家园,各种飞鸟走兽、珍稀动物也渐渐出现。我们置身在茶山上,却只见到一座云海,见不到水库,眼前的这座云海,像从水库中生长出来。水库蓄着水,水养着云,云惦着天,总是迫不及待,奔涌而出,迅速就奔涌出一座云海了。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句子除了使用比拟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7.起死回生(重获生机),欣欣向荣(郁郁葱葱,汩汩滔滔

18.山上的雨水是精灵,它用古老魔法滋润一切干枯的事物,令一切平淡浅薄的事物变得丰富深邃。

19.①“水”“云”“天”三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格。②前后环环相扣,音韵和谐,有回环往复之美;语意缠绵,写出了山上自然环境的和谐。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述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17.第一个空,根据空前“它让喧嚣归于宁静,让奔忙停下脚步,让沉重疲蔽的日子”可知,所填成语应与“沉重疲蔽”意思相对,所以可填“起死回生(重获生机)”。起死回生:使死人或死东西复活。重获生机: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个空,根据空后“的树木”,可知此空指树木的长势,根据空前“肥沃的黄土地和红土地上”可知,这里形容树木长势茂盛,所以可填“欣欣向荣(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原形容草木生长得茂盛。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的样子。

第三个空,根据空前“它的集雨面积440多平方公里,有八条溪流”和空后“流淌入库”可知,此空是指流水不断流入水库,所以可填“汩汩滔滔”。汩汩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18.解答此题可先提取句子主干,然后再分别叙述修饰成分。本句的主语是“山上的雨水”,谓语是“是”,宾语是“运用古老魔法的精灵”,据此可得出句子主干;此句中有两处修饰语,即“滋润一切干枯的事物”和“令一切平淡浅薄的事物变得丰富深邃”,可将其转换为以“山上的雨水”为主语的主谓句即可。

19.原句“水库蓄着水,水养着云,云惦着天”三句中前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下一句开头的字,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格,使句子前后环环相扣,音韵和谐,有回环往复之美;整句话通过“水”“云”“天”的描写及形成云海的描写,写出了山上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语意缠绵。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衣服甚至智能皮肤、智能肌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可穿戴”为特征,以“健康”为目的。它们不仅可以监测心率、血氧、血压等生理指标,②,如心理压力、情绪指征、疲劳程度等。通过对一系列身体数据的运算处理,它们可以发挥风险评估与健康预警功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健康隐患。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可穿戴健康设备的健康管理水平日甚一日。③,让广大用户甚为不满。用户什么时候喝酒,什么时候失眠,什么时候运动……这些私人信息被无端披露在互联网,而且真的会有好事之人来研究数据,广大用户只想说一句:“干卿甚事!”

20.文中加点的四个“甚”字,可以用“胜”字来替换的是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日甚一日。此处的“甚”是“超过”的意思,词性为动词,与“胜”的超过之意相同。

21.可穿戴健康设备种类多样;还可监测精神指标;但监测数据的大量外泄

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分析使用哪个词语合适,并结合语境指出理由。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20.第一处的“甚”与“至”组合在一起,表示更进一步。第二处的“甚”是“超过”的意思,词性为动词,与“胜”的超过之意相同。

第三处的“甚”,意思是“很”,词性为副词。

第四处的“甚”,意思是“什么”,词性为疑问代词。

故“日甚一日”的“甚”字,可以用“胜”字来替换。

21.第一空,从第二段文字可知,本文段陈述的主体对象是“可穿戴健康设备”,根据后文举例可见其种类很多,加之在文首,应该是一个总领句。故此处可填“可穿戴健康设备种类多样”。第二空,根据前文“不仅”,后边应该关联递进,用“还”“更”“而且”等,从“监测生理指标”的提示,应该考虑“监测……指标”,其中省略号里的内容由后文“心理压力、情绪指征、疲劳程度”等,推知应为“精神”。故此处可填“还可监测精神指标”。

第三空,根据“甚为不满”推知语意前后形成转折,根据“用户什么时候喝酒,什么时候失眠,什么时候运动……这些私人信息被无端披露在互联网”的内容,推知此处陈述的内容应是监测的“数据”被泄露了。故此处可填“但监测数据的大量外泄”。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材料二: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执着在左,放下在右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曾言:“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诚哉斯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那人生紧要处的一次次不同的选择,是执着还是放下,将会把我们带往不同的地方。

执着与放下,本是我们面对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如史铁生所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陷入极端的偏执一方,要么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撞得头破血流才撒手;要么一念放下,遁入佛系大门,万般自在。人生之路,执着在左,放下在右,才得圆满。

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自可姹紫嫣红开遍。

蒋勋曾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当下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受消费主义的裹挟,欲壑难填,但是仍有人慨然前行,抬头看到了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敦煌女儿樊锦诗行走于漫漫黄沙路,执着于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不汲汲于名利。“穿裙子的士大夫”叶嘉莹历经家破人亡,却得唐宋薪传,续易安灯火,不戚戚于俭朴。是这些人,执着于热爱的事业,不求名,不逐利,让文化的灯火万里通明。

执着于生命意义的找寻,放下生命的痛楚,自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周国平曾言:“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史铁生20岁双腿瘫痪,他的世界由五彩斑斓变得暗淡无光。地坛成了他的慰藉。他执着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参悟到,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他放下生命的疮疤,以笔开道,劈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苏子被贬黄州,“望美人兮天一方”,面对被大浪淘洗的历史人物与荡然无存的丰功伟绩,他破译了水与月中蕴含的哲理,消解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惊惶。放下生命中的痛楚,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地坛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史铁生,黄州成就了旷古绝今的苏东坡。

个人有执着与放下,国家也需要执着于该坚守的,放下该舍弃的。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执着于为百姓谋福利,放下对冗杂形式的苛刻要求,才有百姓的安乐;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执着于开拓创新,放下固步自封的傲慢,国家才能吐故纳新,构建欣欣向荣的活力中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执着于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放下一家一国的私利,“兼爱”的理想才能跨越千年在当代回响。

罗曼·罗兰曾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坚持了该坚持的,放下了该放弃的。执着在左,放下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定能将漫漫旅途点缀得花香弥漫,馥郁芬芳。

材料作文

材料关键词——“放下”、“执着”。材料一的“放下”的方式,是“与自己和解”,不过分纠结,“与世界和解”,不过分计较。“放下”的结果,是可以让自己获得“万般自在”。而材料二中史铁生的观点,则是要均衡好“放下”和“执着”,“放下”那些占有、计较的欲望,而对于前进和努力则应做到“执着”。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必须涉及两个方面,思考“执着”与“放下”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生需要执着些什么,又需放下些什么。需注意,如果只谈“执着”,不谈“放下”;或者只谈“放下”,不谈“执着”,均属于不符合题意。因此,虽然题目具有开放性,我们的写作范围可以很广泛,但必须将“执着”与“放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立意:

1.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

2.执着于初心的坚守,放下对名利的过分追求。

3.执着于家国大梦的实现,放下对蝇头小利的追逐。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遂宁卓同国际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

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

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

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陷于不义。传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

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女不但在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在这

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

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纲",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

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孝道本身而

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

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

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

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与感恩之情,亦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的规

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符合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

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

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在新时代的新实

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D.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审视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教育的初始期,研学旅行就和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宣扬政治主张的过程中,就曾带领他的弟子用14年

的时间周游了列国。在游学过程中,其弟子体验了“六艺"之学,感悟了“仁义”之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里的“习''不是温习,而是指“实践”.近代以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认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并针对当时“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思想,其中之一便是“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更丰富的学问”。2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这样上地理课的:他带着学生徒步向学校附近的比由仑河谷进发,学生沿途观察河谷的地貌,挖取河谷的黏土带回学校,捏成河谷的模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学期都会带学生到森林里研学

野营。在无边的森林里,学生组织热闹的篝火晚会,欣赏日落的壮美景色,观察河流冲刷形成的复杂地貌,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申宣成、马东贤《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怎样有机融合》

材料二:

近年来,研学旅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青睐,研学旅行市场火热。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

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北京、江苏也超过了60%。

然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许多青少年报团参加国内外研学旅行,'只学不游''只游不学'的现象都普遍存在。”中国环境新闻工协会主席谢国明直言。

“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在王晓燕看来,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的成长才是目的。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

“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计划和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王晓燕说,“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上,而忽略了教育功能。"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研学"“旅行”如何实现有效融合》

材料三:

就像传统的消费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一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尤其是研学旅行已经被列入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必修课,其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另据统计,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

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分析表

国内研学旅行市场国外研学旅行市场

年龄6岁-18岁10岁一18岁

研学旅行时间暑假、学期内寒假

研学旅行消费水平4千—1万1万一3万

研学旅行目的地北京、陕西、云南、四川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

研学旅行内容人文、艺术、历史、体育等语言、人文、艺术、实践等

摘编白东方财富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西方教育发展的早期,研学旅行就己经和学校课程互相融通,成为早期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B.让弟子在游学的过程中体验“六艺”之学,感悟“仁义”之本,是孔子用14年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

C.陶行知主张教育要走向社会,回归生活,他提倡解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以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

D.裴斯泰洛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说明,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上海、北京、江苏等地的学校研学旅行参与率较高,可推知,研学旅行参与率与当地发展程度有关。

B.欲解决普遍存在的“只游不学”等问题,需要在研学旅行中更加注重教育功能,让学生进行研学体验。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政策的要求等,均成为助推研学旅游市场增长的原因。

D.统计的年龄分段情况表明,国内研学主要拓展了低年龄段的市场,国外研学主要拓展了高年龄段市场。

6.材料二《中国教育报》和材料三“东方财富网"的报道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一朵荷花

余显斌

将军离开家的时候,年龄不大,只有十四岁。

将军说:“娘,我走了。"然后,将军就走出去,走向山的拐弯处。两里多的路,将军

走时说,一顿饭的时间就回来了。可是,将军这一走啊,就再也没有回来。

将军因为有点事去舅舅家,从舅舅家回来时,走到半路上,就遇见了一群兵。这是一群国军士兵,拉壮丁的。

他被一绳子绑了,拉着就走。他急了,挣扎着大喊:“让我回去,我要回去。"可是,这些兵仿佛没有听见,连拉带扯,将他扯入军营。

他穿上军装,拿起了枪。

他哭了,泪水哗哗的,不想打仗。他告诉军官,他娘在等着,他要回去,回到家里照顾老娘。可是,谁敢放他啊?他于是随着部队,一路打一路败一路撤退,最后过了海峡,去了

那座孤岛。

他想娘,想自己的家。

他想,娘还在家里等着呢,一定以为自己在舅舅家玩忘记了,一定会去舅舅家找的,没有找见,一定会哭天叫地的。他想到这些,心中如刀划过一样,带着一种薄薄凉凉的疼痛。

时间,在思念中慢慢消失,他也慢慢做到了将军。

可是,他的心一直牵系着一个地方——金湖。梦里,将军会经常回到金湖,仍是小孩子的时候,拉着娘的手,走在金湖的夕阳下,走在一片荷叶和荷花间,嘎嘎地笑着,醒了,却

是一个梦。外面,月亮白亮亮的照着山,照着窗子,他的泪水流了出来。

有时,他会坐在书房里,悄悄打开保险箱,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仔细地抚摸着,那一刻,他的脸上一派肃静,一派庄重。

妻子见了,满眼疑惑。儿子见了,也满眼疑惑。可是,大家都不问是什么。

慢慢的,将军老了,头发雪白了,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最终瘫痪了,再也难以独自去书房了。有时,他会让儿子用轮椅将自己推入书房,推到保险箱前。然后,他会慢慢地掏出

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一个盒子,抱在怀里,就那么紧紧地抱着,一动不动,一坐就是半天,不言不语。随后,又将盒子慢慢锁进保险箱,小心地收起钥匙。

很多人猜测,盒子里一定是无价之宝。

也有的说,可能是祖传的东西。

一直到有一天,将军不行了,睡在床上,颤巍巍地伸出手指,指着那个保险箱。儿子明白了,点点头,拿了钥匙将保险箱打开,拿出里面的盒子,按将军的示意,慢慢打开,顿时

睁大了眼睛。盒子里并没有什么珠宝,也没有什么贵重东西,只有几粒莲子。

莲子下面,有一张纸条,儿子拿出来,上面记载着几粒莲子的来历。

将军当年去舅舅家,是去拿一种莲子的。

舅舅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九眼莲,那是一种新品种,开出白白红红的花瓣,如女孩的微笑。最为奇怪的是,别的莲藕都是八个眼,这种莲藕竟然九个眼。因此,舅舅称之九眼莲。

金湖的莲啊,无边无沿,尤其到了五六月的时候,到处荷叶片片,荷花朵朵,成为一片碧绿的世界,一片香气馥郁的世界。

这儿,人人都有养荷的习惯,有了好品种,更是视如珍宝。

这几粒莲子,将军当初没能拿回家,一直带到了孤岛,放在保险箱里。每次,将军思念家乡的时候,都会拿出盒子看看摸摸,想到里面的莲子,就如同回了一次金湖,见了一次娘。

纸的结尾,将军叮嘱:将莲子带回去,种在金湖里,莲花开了,就等于我回了一次家。儿子读罢,流出了眼泪。

将军看着儿子,嘴唇轻轻嚅动着,一句话也没留下,停止了呼吸,眼睛却大大地睁着。儿子俯下身子轻声道:“爹,我一定办到,你放心地闭上眼睛吧。”说着,他轻轻抹上将军

的眼皮。将军眼睛闭上了,两滴泪却缓缓地流出。

而今,五六月时,金湖一如既往,荷叶田田如云,荷花点点如星,其中有一种荷花,开得格外红,格外润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写“有点事”而并不言明,在情节的逐步推进后才揭示内容,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衔接自然,使故事更具有可读性。

B.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客观详细地展现了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并且多用短句,既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又增强了抒情性。

C.对于将军“悄悄打开保险箱”“抚摸盒子”等行为,众人虽疑惑,但“都不问是什么”,主要是照顾将军感受,怕引起他的忧愁。

D.使用“国军”“拉壮丁”“撤退”“海峡”等词,将故事置身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中,反映社会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8.小说是如何塑造“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分析。

9.小说结尾处描写金湖荷塘的景象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余,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世民发教谕民,民闻世民为帅而来,莫不归附,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世民,俱上马,驰百余步,为贼所及,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诸将咸请与宋金刚战,世民曰:“金刚军无蓄积,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宋金刚军中食尽。丁未,金刚北走,秦王世民追之。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至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执辔谏曰:“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世民曰:“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追及金刚于雀鼠谷,一日八战,皆破之,俘斩数万人。夜,宿于雀鼠谷西原,世民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矣,军中止有一羊,世民与将士分而食之。世民引兵趣介休。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世民遣总管李世勣等与战,小却,为贼所乘。世民帅精骑击之,出其陈后,金刚大败,斩首三千级。金刚轻骑走,世民追之数十里。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B.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C.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D.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的“河”特指黄河,与《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的“河”含义相同。

B.“坚壁”的“壁”指军营、军营的围墙,与成语“作壁上观”的“壁”含义相同。

C.逐北,是指追逐北方的士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逐北”含义不同。

D.趣,通“趋”,趋向,奔向,与郦道元《三峡》中“良多趣味”的“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李世民带兵与宋金刚对峙,因为军队缺少粮食,所以就休战喂马,只让非主力部队的将佐寻找时机抄掠敌人,后来宋金刚的势力日益衰落。

B.在李世民侦察敌情时,敌人从四面包围了他和一个属下,开始二人毫不知觉,后属下被蛇追老鼠惊醒,李世民用大羽箭射死敌人的骁将,迫使敌骑兵退去。

C.趁宋金刚向北逃窜之机,李世民带兵追击,在高壁岭说服了拉马劝谏的总管刘弘基,终于追上宋金刚,一天交锋八次而大胜,俘虏、斩杀了几万人。

D.李世民派李世勤出战,在交战不利、宋金刚乘机反扑的情况下,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从宋金刚背后袭击,大败宋金刚,唐军杀了三千人,李世民追出几十里。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世民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世民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

②金刚尚有众二万,出西门,背城布陈,南北七里。

(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贺王帅宣子①平湖南寇

宋辛弃疾

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白羽②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

三万卷,龙头客③。浑未得,文章力。把诗书马上,笑駆锋鏑。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元自兜要出④。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涪溪石。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

①王帅宣子:指王佐,王佐字宣子,1179年以潭州知州身份平定陈唄叛乱。②白羽:裴启《语林》云“诸葛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麾三军③龙头客:指科举时代中状元的人,王佐为宋高宗绍兴十

八年进士状元。④貂蝉:指侍从贵臣所着冠上之饰;兜要:古时战士的头盔。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笳鼓归来”既描绘了王佐得胜归来时军乐演奏的景况,也照应了本词题目中的“贺”。

B.“貔虎噪”“猩鼯泣”,巧用比喻和对比,着力表现了我军勇武强大和敌军的不堪一击。

C.“浑未得,文章力”写王佐建功却非凭文章,词人敬佩中也暗含对朝廷不识才的遗憾。

D.“笑驱锋铀”写王佐指挥情状,同“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写周瑜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本词上片“何如诸葛”“渡泸深入”“白羽风生”三处皆涉及诸葛亮,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6.(2023高二上·遂宁期末)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述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2)王道以保民为要,孟子屡谏帝王施行仁政,仁政中最基础的是发展生产,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寡人之于国也》中“,”这两句提到了应该重视教化。

(3)学习也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劝学》中以马为喻,正面表现坚持不懈的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