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1页
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2页
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3页
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4页
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吉林省松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及思想控制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出于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和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不能说不工,但价值终究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另外,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

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穷”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工"?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工"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词语,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将好诗的具体标准,如

“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工”,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

(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

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

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

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入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

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

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非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指出“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认为他们“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

C.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指出“困折屈郁之谓穷,遂志适意之谓达”,而“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

D.张潮《幽梦影》中指出富贵中人如果想写出好的诗歌,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

4.从诗人个体的角度看,应如何让诗达到“工"?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块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袁宏道这一看法的理解。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

李存葆

整个部队班师回国,凯旋门前是人海鲜花,颂歌盈耳;庆功宴上是玉液琼浆,醇香扑鼻。当活下来的我重新体味生活的美好和芳香时,一想起连里殉国的英雄们,我的心情分外沉重。

部队展开了评功活动。有人提议授予我英雄称号,说我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刻,第一个只身闯进敌洞炸死九个敌人,称得上“模范指导员"!

我被刺眼的镁光灯和接踵来访的记者包围了。

记者们对我好像尤其感兴趣,连我的名字也具有特别的诱惑力。有位记者说我当年出生在沂蒙战场上,现在又在战场上立了功,很值得宣传。他以抢新闻的架势找到我,对我进行单独采访,并说他已想好了题目:正题是“将门生虎子”,副题是“记革命家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赵蒙生"。他让我围绕这个题目提供材料,我坚决拒绝了他:“要写,就真真实实地写,别作‘客里空’式的文章!”

是的,战争刚刚打罢,烈士尸骨未寒,我怎敢用烈士的鲜血来粉饰打扮自己!

团、师、军三级党委,决定重点宣传连长梁三喜的英雄事迹,让我们连多方搜集梁三喜烈士的遗物、照片、信件,以便送到军区举办的英雄事迹展览会上展出。

当我着手做这项工作时,确实作难了。

梁三喜的遗物,只有两套破旧的军装,团里已经派人取走了。团里听说梁三喜有支“八撮毛"的牙刷,又派人来连寻找。然而,很可惜,在那拼死拼活的穿插途中,梁三喜已把牙刷、牙缸全扔在异国的土地上了……

至于照片,我们到处搜集,也没能找到梁三喜生前的留影。最后,我们从干部履历表中,才找到一张二寸免冠照片。这为画家给烈士画像,提供了唯一的依据……

我是多么悔恨啊!我曾身为摄影干事,下连后还带着一架我私人所有的YASHICA照相机,却未能为梁三喜拍下一张照片!

说到信件,我们更是一无所获,参战前后,他唯一为我们留下的,就是那张血染的欠账单!

这天,我把欠账单拿到团政治处,团政治处的同志告诉我,这样的欠账单并不罕见。在全团牺牲的排、连干部中,有不少都欠着账。这些欠账的烈士,全是清一色从农村入伍的。他们欠账的数额不等,其中,梁三喜欠账的数额最大。

这天中午,师里的轿车开进连里。我一看,是妈妈来了!

我忙把妈妈迎进宿舍里,给她倒了杯水:“妈……今天刚赶来?”我不知说啥好。

“咳!坐飞机,乘火车,师里派车在车站接我,我到师里坐了一会儿,就来了。"

我与妈妈相对而视,沉默无语。妈妈比我临下九连回家休假时,明显消瘦了。

“你……怎么不给妈写信?”

“回国后事情太多。"

“你……你知道妈这些日子是怎样熬过来的呀!”妈妈眼泪汪汪,“妈是从报纸上……看到你们九连……妈才知道你没……"

我无言对答。

“那天晚上,妈要了三个多小时的电话,才……才好不容易要到‘雷神爷’。谁知,竟挨了他一顿……臭骂!打那儿起,妈就夜夜做噩梦,一会儿梦见‘雷神爷'用手枪指着你,让你去……去炸碉堡,一会儿又梦见你满脸是血,呼唤着妈妈……"妈妈抹着泪,“妈知道在那种时候打电话不应该,可‘雷神爷’他……他也太不讲情面了!妈是往六十岁上数的人了,生来也不是怕死鬼!可妈就你这么一个儿子呀,要死,妈宁愿替你去死!”妈妈伤心地抽泣起来。

我该说啥呀?我没有资格责怪亲爱的妈妈!

妈妈的老家在皖北,八岁就被卖给地主当丫头。一九三八年,花园口决堤,妈妈是抱着地主家的一只洗衣的木盆才大难未死!当年秋天,她只身流浪到沂蒙山投身革命,后来当过团卫生队的卫生员、护士长,师卫生科科长……再后来,她随大军打济南,战淮海,长驱南下……妈妈参加过上百次战斗,满满一手帕勋章闪耀着她光辉的历程。她那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能写一部比砖头还厚的书啊……

而我,只不过刚刚参加了一次战斗!

我感到烦躁,便摘下了军帽。

“天!这……这是怎的?"妈妈发现了我额角上的伤疤,“是……是枪伤?”

“不是。是被手榴弹的弹片儿划了一下。"

“天呀!一点点……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妈妈的声音在打抖,“疼,还疼吗?"

我摇了摇头。

望着不时拭泪的妈妈,我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妈妈是那样疼我,爱我,到眼下还把我当成小伢儿一般!我也曾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无比幸福、温暖!可眼下,妈妈的一举一动竟使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就连戴在妈妈手腕上的那块熠熠生辉的手表,过去我觉得那样好看,眼下却觉得有些刺眼了。

“蒙生呀,咱不穿军装往回调啦,省得央这个,求那个!”妈妈擦干泪说,“血,你也为祖国流了,问心,咱也无愧了!边境线上看来还安稳不了,干脆就脱了军装转业吧!"

我摇了摇头。

妈妈吃惊地望着我:“怎么?你……"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妈妈。

此时,我只是觉得:母爱是神圣的,也是自私的!

(节选自《高山下的花环》,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众多可报道的对象中,记者们对“我”特别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我"勇炸敌洞的壮举,还有“我”独特的家庭出身。

B.“这样的欠账单并不罕见"一句,说明当时像梁三喜这样生活贫困却舍身报国的英雄是广泛存在的,读后使人感动。

C.“我摇了摇头”出现两次,前者表现“我"对妈妈的抗拒,体现“我”的独立意识,后者表明“我"和妈妈有不同的观点。

D.从妈妈讲述的“打电话”一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雷神爷"是一位性烈如火、不徇私情、坚持原则的战场指挥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玉液琼浆和烈士的鲜血,“我”的YASHICA照相机和梁三喜的“八撮毛"牙刷,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

B.小说补叙妈妈当年被卖给地主家,水灾中侥幸逃生,最终投身革命不断参加战斗的经历,有助于塑造妈妈的形象。

C.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使故事更加真实,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D.小说中妈妈看望“我"的部分,对妈妈以语言描写为主,对“我”以心理描写为主,这样安排与母子相见的场面吻合。

8.在战争结束后的庆贺与评功过程中,“我"的思想情感也因所见所闻而发生着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处的“此时,我只是觉得:母爱是神圣的,也是自私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①也。”公曰:“舅②所病也?"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射: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②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签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今A又B击C之D秦E莫F不G愠H晋I莫J不K怠L斗M士N是O故P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其讯射也”与“其可怪也欤"(《师说》)两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右,车右,古代在御者右边陪乘的武士,一般是有勇力的人,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

C.鼓,击鼓,古时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文中穆公亲自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D.“亦不克救"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庆郑与晋惠公的对话中可知,秦穆公率军入侵晋国与晋惠公的作为有关,庆郑也对晋惠公不满。

B.晋惠公在战场上陷入困境时,庆郑坐视不理,原因之一是晋惠公没有按占卜所得的卦象选择车右。

C.秦穆公向众人询问如何处置晋惠公,公子絷与公孙枝意见不同,最终秦穆公采纳了公孙枝的建议。

D.秦、晋之间这场战争的胜负结果,印证了《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两句所蕴含的道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②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

14.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晋惠公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别者

张籍

寒天正飞雪,行人心切切。

同为万里客,中路忽离别。

别君汾水东,望君汾水西。

积雪无平冈,空山无人蹊。

赢马时倚辕,行行未遑食。

下车劝童仆,相顾莫叹息。

讵知【注】佳期隔,离念终无极。

【注】讵知:怎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寄别者"表明了本诗写作的目的,诗句中的“离别”“别君"等与此相照应。

B.第一句写自然环境,“寒天”与“飞雪"叠加,使行人“切切”的心理状态更显真实。

C.诗人与朋友同行,中途突然分别,“忽"字体现了诗人深感意外且难以接受的心理。

D.“讵知”一句与“莫叹息"形成转折,表现了诗人内心通透而现实令人无奈的状况。

16.诗中虽无“愁”字却满含“愁"意,请结合“别君汾水东”到“行行未遑食"这六句,简要分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愁意的。

17.(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___”两句,认为屈原高洁的志向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对屈原给予了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

(2)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多次“走进"苏轼的作品中,《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领起了下文对他的描写,《赤壁赋》中“___"一句写出了赤壁之战中周瑜战胜曹操一事。

(3)“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昆虫,常受到文人的喜爱,被写进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织席的技术。后来随着技术的精进,人们不断①_____________,追求用新材料和新样式来编织席子。席自出现开始,便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仍会在夏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过相较于古人,今人只是把席当作消暑的生活用品而已,过了夏季便将其②_________________。

席的发明缓和了人们直接坐在地上的不舒适感,但由于席的材质态身存在缺陷的原因,所以席容易卷边,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保证席一直处于正位,古人就在席的四角放置重物,用来压住席的席镇便随之出现并流行于世。

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春秋时期席镇已经开始流行,并以玉为尚。然而纵观所有的考古资料,玉石质席镇却③_____________,由于玉石难以加工成精美的造型,玉石质席镇便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生,你那些记山水的文章我都读过,我觉得那些都很好。但是我又很自然地有一个奇怪念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就是那些可爱的山水也自有不可爱的理由吗?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总不如平原上坦坦荡荡;你们不容易望到天边,更看不见太阳从天边出现,也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总不如平原上的人有万里好景一望收的眼福;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但在我平原人看来,总不如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更为好看。此外呢,此外似乎还应该有许多理由,然而我的笔偏不听我使唤,我不能再写出来了。唉唉,我够多么蠢,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不料却同自己开起玩笑来了,我原是要诉说平原人的悲哀呀。我读了你那些山水文章,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为那些文字悲哀,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B.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会因为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而悲哀

C.那些文字都近于夸饰,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

D.那些文字是会叫生长在平原上的孩子悲哀的,因为它们都近于夸饰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5分)

22.语段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其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该节目用雄健有力的舞姿,复现《昭陵六骏图》中骏马的神韵;借音乐剧形式,演绎《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展现浓浓师生情谊……故宫博物院这些创新性的举措让藏在博物馆里的稀世珍品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出价值,受到人们的好评。这说明,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中提炼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精髓与审美特质。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3.D

4.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

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

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

5.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

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

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错,原文信息是“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可见“唯一”的说法有误,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B.“……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错,原文信息是“‘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但其间亦有区别……”,纵观两则材料,并未谈到“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选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C.“……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错,原文信息是“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可见“无法使用”的表述无中生有,判断绝对。

D.“只要……就能破解……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是“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另外结合材料二分析也难以明确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即便明确了二者,也不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BC三项内容均证明了“穷而后工”,D项强调“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不能表现“穷而后工",自然能证明“诗非穷而后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得出答案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

由“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得出答案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

由“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得出答案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由“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可见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凷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也就是说曹氏父子和谢灵运仕途是通达的,身居高位的,他们的诗篇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与本人仕途和为人的特点不能契合“穷而后工"说,从而得出答案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

由“‘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得出答案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

由“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得出答案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有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

【答案】6.C

7.B

8.①胜利后面对鲜花美酒,想起烈士们,“我"内心十分沉重;

②面对记者欲刻意美化报道,“我”十分反感;

③在寻找梁三喜的照片时,大家极尽所能才找到一张二寸免冠照片,“我"为之前自己作为摄影干事却未曾给他拍照感到后悔和遗憾。

9.①内容上,概括总结了母爱的特点:妈妈对走上战场的儿子极度担心,愿意替儿子去死,体现了母爱的神圣,但她想让儿子离开军队,转业回城,体现了母爱的自私。

②人物上,写“我”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之后意识到母爱的两面性,表现了“我"的成长。③主题上,体现了“我”的思想觉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历史重要关头需要舍小家保大家的时代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中国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的能力。人物心理是随着情节变化而变化的,解答本题,先梳理情节发展过程,再分析随着情节发展人物心理发生的变化,注意文中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词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6.C.“前者表现‘我’对妈妈的抗拒,体现‘我’的独立意识"错,前者是对妈妈“疼,还疼吗?”的回答。

故答案为:C。

7.B.“补叙"错,是插叙。在叙事的过程中回忆妈妈的这段经历,属于插叙。

故答案为:B。

8.①“当活下来的我重新体味生活的美好和芳香时,一想起连里殉国的英雄们,我的心情分外沉重”胜利后面对鲜花美酒,想起烈士们,“我"内心十分沉重;

②“他让我围绕这个题目提供材料,我坚决拒绝了他”“战争刚刚打罢,烈士尸骨未寒,我怎敢用烈士的鲜血来粉饰打扮自己!"面对记者欲刻意美化报道,“我”十分反感;

③“我是多么悔恨啊!我曾身为摄影干事,下连后还带着一架我私人所有的YASHICA照相机,却未能为梁三喜拍下一张照片"在寻找梁三喜的照片时,大家极尽所能才找到一张二寸免冠照片,“我”为之前自己作为摄影干事却未曾给他拍照感到后悔和遗憾。

9.①内容上,“母爱是神圣的,也是自私的"概括总结了母爱的特点:“你……你知道妈这些日子是怎样熬过来的呀!”“要死,妈宁愿替你去死!"妈妈对走上战场的儿子极度担心,愿意替儿子去死,体现了母爱的神圣;“咱不穿军装往回调啦”“边境线上看来还安稳不了,干脆就脱了军装转业吧"她想让儿子离开军队,转业回城,体现了母爱的自私。

②人物上,“母爱是神圣的,也是自私的”,这是“我"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之后对母爱的理解,意识到母爱的两面性,表现了“我”的成长。

③主题上,“妈妈的一举一动竟使我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就连戴在妈妈手腕上的那块熠熠生辉的手表,过去我觉得那样好看,眼下却觉得有些刺眼了"体现“我”对妈妈有了不同认识,在妈妈要求“我"脱掉军装转业时,“我摇了摇头”,认识到母爱有自私的一面,体现了“我"的思想觉悟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了历史重要关头需要舍小家保大家的时代主题。

【答案】10.DHL

11.D

12.B

13.①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②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

14.①晋惠公气量狭窄,因认为庆郑不敬而不用他做车右;

②晋惠公不自量力,对局势认识不足,明知秦军士气旺盛仍派兵挑战;

③晋惠公忘恩负义,接受秦国的恩惠却不思回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社会习俗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关于实词,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平时的学习中应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多加积累,做题时结合句子进行判断即可。关于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⑸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晋惠公在位的第六年,秦穆公统率军队侵入晋国,一直打到韩原。晋惠公问庆郑说:“秦军已经深入国土,如何是好?”庆郑回答:“你与秦国结怨很深,能让秦军不深入吗?如何应付这种局面不是我所知道的,国君还是去问虢射吧。"惠公说:“你这是在责备我吗?”占卜车右的人选时,庆郑卜得吉卦。惠公说:“庆郑对我不恭敬。"于是让家仆徒做他的车右,步扬为他驾驭兵车,另外让梁由靡为韩简驾驭兵车,让虢射担任韩简的车右,跟在惠公的兵车后面。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侦察,韩简说:“敌军少于我们,但勇于作战的人却很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三次给我们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侵犯。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惠公命令韩简派使者向秦军挑战。

穆公于是集合大夫们登上战车,亲自击鼓指挥进攻。晋军溃败,战马陷入泥泞之中动弹不得。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庆郑说:“你忘恩负义,又废了吉卜,不用我做车右,为什么又想搭我的车?我庆郑的战车不值得委屈你来避难!”梁由靡为韩简驾驭战车,迎住秦穆公,将要擒获他,庆郑说:“放了他来救国君!"但也未能救出晋君,晋惠公终于被秦军俘获。

秦穆公回到王城,召集大夫们商量说:“杀掉晋君,或者放逐他,或者让他回国,或者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办法对我们有利?”公子絷说:“杀了有利。"公孙枝说:“不行。”公子絷说:“我岂是只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君。晋君的无道谁人不听说,公子重耳的仁德谁人不知道。我们战胜大国,是威武。杀无道之君而立有道,是仁义,胜利后不留后患,是明智。"公孙枝说:“使一个国家的将士受辱,又说我选取了有德行的君主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嘲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嘲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德于我却忘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假如不忘亲人,就是再次施恩而不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穆公问:“那么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去,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儿子做人质,秦国可以没有祸害了。”穆公因此就这样做了,让惠公回晋国,留下子圉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河东五城的政事。

10.句意:如今你又出兵迎战他们,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中勇于作战的人多。

“击之"是动宾短语,其后D处断开;

“秦莫不愠”与“晋莫不怠"结构对称,各自独立,在HL处断开。

故答案为:DHL。

11.A.正确。祈使语气,还是;感叹语气。句意:国君还是去问虢射吧。真是奇怪呀。B.正确。

C.正确。

D.错误。含义不同。能够;句意:也未能救出晋君。/约束自我,把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故答案为:D。

12.B.“庆郑坐视不理”错,原文“庆郑曰:‘释来救君!’"可见不是坐视不理。

故答案为:B。

13.得分点:

(1)“耻”,使动,使……受辱;“纳",选取;“有道”,有德行的君主;“临",统治;“无乃……乎”,恐怕……吧。

(2)“以归",让(他)回去;“质”,做人质。

14.①结合“卜右,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可知,晋惠公气量狭窄,因认为庆郑不敬而不用他做车右;

②结合“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可知,晋惠公不自量力,对局势认识不足,明知秦军士气旺盛仍派兵挑战;

③结合“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可知,晋惠公忘恩负义,接受秦国的恩惠却不思回报。

【答案】15.C

16.①通过写离别后的状态来表达愁意,第五、六句写分别后两人各奔东西,“东"“西”凸显了空间阻隔,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愁。

②借助环境烘托来表达愁意,七、八句写积雪覆盖山冈和空山没有行人,冷寂的环境烘托了诗人的寂寞之愁。

③借助“羸马"形象来表达愁意,第九、十句写瘦弱的马不停地赶路,没有时间进食,写出了诗人的疲惫和羁旅之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15.C.“诗人深感意外且难以接受的心理”错,“忽",一下子,“中路忽离别”写出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

故答案为:C。

16.①通过写离别后的状态来表达愁意,“别君汾水东,望君汾水西"写分别后两人各奔东西,“东”“西"从空间角度强调了分别之遥,表现了诗人的离别之愁。

②借助环境烘托来表达愁意,“积雪无平冈,空山无人蹊”写积雪覆盖山冈和空山没有行人,“空"字既是当时的环境特点,更是诗人内心孤独的写照,用离别后冷寂的环境烘托了诗人的寂寞之愁。

③借助“羸马”形象来表达愁意,“赢马时倚辕,行行未遑食"写瘦弱的马不停地赶路,没有时间进食,马尚如此,人何以堪,通过描写马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的疲惫和羁旅之愁。

17.【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遥想公瑾当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3)示例一: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示例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示例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瑾、屏、萤。

故答案为:(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遥想公瑾当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①推陈出新;②束之高阁;③凤毛麟角

19.席的发明缓解了人们直接坐在地上的不舒适感,但由于席的材质本身存在缺陷,所以席容易卷边,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读懂文本,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填写合适的成语。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18.①“追求用新材料和新样式来编织席子”强调创新,可用“推陈出新"。推陈出新:扬弃旧的,创造新的。多指在文化艺术方面去掉旧的糟粕,吸取其精华,创造出新的来。

②“只是把席当作消暑的生活用品”说明过了夏季便闲置,不再使用,可用“束之高阁"。束之高阁: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

③语境强调考古资料中玉石质席镇很少,可用“凤毛麟角”。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19.画线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缓和了……不舒适感"动宾不搭配,改为“缓解了……不舒适感”;

句式杂糅,“由于……的原因",可用去掉“的原因”。

【答案】20.C

21.①运用对比手法,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铺排手法,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2.①开头和结尾主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开头的“我”交代了观点表达和情感抒发的对象,结尾的“我"便于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

②中间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你们”,具有互动性,增强了对话意识。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准确解答此类题目,分为三个步骤: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及效果;②结合句子,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③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指出使用的人称,再结合语境从写出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20.前文说“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下句应解释原因,用“那些文字”衔接,排除AB;

比较CD两项,C项先说原因,再说结果,与上文衔接紧密,更符合逻辑,排除D。

故答案为:C。

21.运用对比手法,“行路不方便,崎岖坎坷"与“坦坦荡荡”,“不容易望到天边"“看不见流星向地平线下消逝”与“万里好景一望收",“写帆,写桥,写浪花或涛声”与“秋风禾黍或古道鞍马",将山水美和平原美进行比较,以平原人的视角阐述了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你们……总不如……"三组句子结构大体一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句,反复渲染平原之美,突出了“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2.人称使用上,开头“我觉得那些都很好"“我觉得我再也不愿意读你那些文字了”用“我"表达了观点和态度;结尾“我乃想起了我的故乡,我在那里消磨过十数个春秋,我不能忘记那块平原的忧愁”用“我"直接抒发对平原的喜爱之情;

中间部分“你为什么尽把你们的山水写得那样美好呢?难道你从来就不曾想到过”“我现在将以一个平原之子的心情来诉说"“你们在多山的地方行路不方便”“你们喜欢写帆,写桥"“在我平原人看来”“我想同你开一回玩笑"交替使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你们”,如同面对面交流,互动感强烈,便于交流,增强了对话意识。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本题以《诗画中国》大受观众好评来设置情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诗画中国》节目受热捧,第二部分指出《诗画中国》节目受热捧的具体原因,第三部分指明如何才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如何创新性发展,需要考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同时,考生可以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这一话题切入,深入思考自身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发展契合,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关注社会发展,找到自身与时代的契合点,实现自我价值,为时代进步贡献力量。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开篇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代发展契合,才能焕发光彩,可以列举《只此青绿》《唐宫夜宴》等文化创新节目融合现代因素获得热烈反响的事例加以论证。然后由文化及人,论述个人发展也应融入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在论证的过程中,可以列举媒体人陈贝儿有感于中国的发展,和团队共同完成了反映国家发展变化的扶贫纪实纪录片《无穷之路》,向世界讲述了真实的中国故事,用自己的行动记录时代的变迁,而她自己也获评了“《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事例,论证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只有将自身发展与时代发展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最后进行总结,点明新时代的青年要积极主动地投身时代发展,顺兴时代发展趋势,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洪流中成就自我,助力发展。

立意:

1.挖掘文化精髓,传统亦能焕新光。

2.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3.扎根时代,方能长远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首先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抓住重点,理清关系。然后立意要准确,力求新颖,立志好坏影响到作文的创新程度。使用素材要恰当巧妙,我们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或间接引用一下题干材料,可以照应话题,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1/1吉林省松原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及思想控制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出于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和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不能说不工,但价值终究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另外,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

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穷"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能被称为“工”?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工”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词语,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将好诗的具体标准,如

“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工",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

(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

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

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

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入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

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

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非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指出“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认为他们“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

C.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指出“困折屈郁之谓穷,遂志适意之谓达",而“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

D.张潮《幽梦影》中指出富贵中人如果想写出好的诗歌,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

4.从诗人个体的角度看,应如何让诗达到“工”?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块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袁宏道这一看法的理解。

【答案】1.D

2.A

3.D

4.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

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

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

5.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

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

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错,原文信息是“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之类一一摒弃,致使‘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可见“唯一"的说法有误,选项曲解文意,表述绝对。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B.“……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错,原文信息是“‘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处态度的变化。……但其间亦有区别……",纵观两则材料,并未谈到“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选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

C.“……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错,原文信息是“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可见“无法使用"的表述无中生有,判断绝对。

D.“只要……就能破解……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表述绝对,原文信息是“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另外结合材料二分析也难以明确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即便明确了二者,也不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故答案为: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ABC三项内容均证明了“穷而后工",D项强调“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不能表现“穷而后工”,自然能证明“诗非穷而后工"。

故答案为: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得出答案①诗歌所写的内容与抒发的情感要超脱个人际遇与环境的影响。

由“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得出答案②抒发个体情怀时应结合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期待。

由“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穷’状,发‘穷苦之言’而已"得出答案③在表达个体情绪时,应规避对个人愁怨与困顿境遇的过多书写。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提出个性化见解并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由“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可见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凷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也就是说曹氏父子和谢灵运仕途是通达的,身居高位的,他们的诗篇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与本人仕途和为人的特点不能契合“穷而后工”说,从而得出答案①袁宏道的话表明他认为“诗非穷而后工"。

由“‘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穷’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得出答案②曹氏父子、谢灵运都身处乱世,但他们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并不相合,他们在文学上的建树,并不能归功于“处穷",表明了“诗非穷而后工”。

由“当时,‘工’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得出答案③曹氏父子和谢灵运的文学风格并不相同,但袁宏道对他们的文学成就都持有肯定态度,这说明“工"是诗歌审美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可以用来表明诗歌具备某种价值。

(2023高二下·松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雄

李存葆

整个部队班师回国,凯旋门前是人海鲜花,颂歌盈耳;庆功宴上是玉液琼浆,醇香扑鼻。当活下来的我重新体味生活的美好和芳香时,一想起连里殉国的英雄们,我的心情分外沉重。

部队展开了评功活动。有人提议授予我英雄称号,说我在战斗最困难的时刻,第一个只身闯进敌洞炸死九个敌人,称得上“模范指导员”!

我被刺眼的镁光灯和接踵来访的记者包围了。

记者们对我好像尤其感兴趣,连我的名字也具有特别的诱惑力。有位记者说我当年出生在沂蒙战场上,现在又在战场上立了功,很值得宣传。他以抢新闻的架势找到我,对我进行单独采访,并说他已想好了题目:正题是“将门生虎子",副题是“记革命家庭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英雄赵蒙生”。他让我围绕这个题目提供材料,我坚决拒绝了他:“要写,就真真实实地写,别作‘客里空’式的文章!"

是的,战争刚刚打罢,烈士尸骨未寒,我怎敢用烈士的鲜血来粉饰打扮自己!

团、师、军三级党委,决定重点宣传连长梁三喜的英雄事迹,让我们连多方搜集梁三喜烈士的遗物、照片、信件,以便送到军区举办的英雄事迹展览会上展出。

当我着手做这项工作时,确实作难了。

梁三喜的遗物,只有两套破旧的军装,团里已经派人取走了。团里听说梁三喜有支“八撮毛”的牙刷,又派人来连寻找。然而,很可惜,在那拼死拼活的穿插途中,梁三喜已把牙刷、牙缸全扔在异国的土地上了……

至于照片,我们到处搜集,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