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1页
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2页
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3页
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4页
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宝安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

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

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

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

(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

材料二:

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庄子主张在身心之间以心为本,在多与一之间以一为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以无心为本。君臣相处之难,也表现为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庄子主张忘身,所谓的“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顺其自然。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实属一厢情愿,这种主张是无效的,是根本行不通的。

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和“物欲",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

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

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

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

B.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C.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

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1.C

2.C

3.B

4.①热肠挂住: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很关注,他并非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出世"之人。②冷眼看穿:庄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

5.①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奔走救世,坚持自我提升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是粮食店。②道家教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道家在混乱浊世以大道引导人恢复淳善本性,有疗治心灵和疗治社会的作用,是药店。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这种主张是无效的"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并没有指出“这种主张是无效的"。B.“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一“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可见,原文内容不是如选项的说法一样绝对。D.“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主观臆断,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并没有庄子对“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的比较。故答案为: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文中材料一并没有指出二者可以互补、转化;根据材料二“‘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可知,原文说的是“有用”与“无用"可以互相转化,并不是儒道思想可以互相转化。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中体现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句子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A.章太炎认为儒家思想比不上道家思想。B.表述的是二者以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C.表述的是二者之间的对立。D.表述的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可知,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不是不理不睬,而是很关注。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三段“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可知,庄子并非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出世”之人。据此分析可得出“热肠挂住"主要是指庄子对儒家思想的关注,对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关心。根据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可知,“冷眼看穿"是指庄子分析的天下混乱的原因以及救世的根本方法,他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

故答案为:①热肠挂住: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很关注,他并非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的“出世"之人。②冷眼看穿:庄子认为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粮食店"是指人生在世的必需品,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和材料二最后一段“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可知,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奔走救世,坚持自我提升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评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是在强调道家思想的重要作用,它可以由表及里,解决人生的大问题。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可知,道家的思想具有疗愈作用,当我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道家的逍遥意识有助于缓解焦虑,帮助我们战胜挫折,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由材料一第五段“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和材料一最后一段“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可知,在混乱的浊世,外界的诱惑会让我们迷失本性。

故答案为:①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奔走救世,坚持自我提升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是粮食店。②道家教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道家在混乱浊世以大道引导人恢复淳善本性,有疗治心灵和疗治社会的作用,是药店。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他想。墙角上有人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姚纳问。“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挠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本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结尾姚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C.姚纳多次与人倾诉心中的苦闷都未成功,本文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反映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D.文中写姚纳不停地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但是无人理解,他“无人围观"的情节批判了现实,震撼人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

B.小说以精彩的对话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C.小说善用短句、不完全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让结尾简洁精练,耐人寻味。

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寓意深刻的对比、出色的细节描写,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8.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9.有评论家评价契诃夫的小说“风格冷峻”,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6.C

7.B

8.①“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②“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③“苦恼”是小人物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④“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沙俄统治时期,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

9.①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④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姚纳的悲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重点看内容表述与原文有什么出入,是否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等等,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然后针对每个选项的表述去分析,看是否手法判断错误,表达效果是否分析失当,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多重意蕴的分析能力。考生答题时要在深度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既分析标题的表层含义,即字面意思,又结合主题思想深入挖掘其深层意蕴。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风格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览全文,然后分析题干中写作风格的评价“风格冷峻"的深刻意思,从文本的环境描写、语言特色、叙述方式、主题的特点等角度分析和把握。

6.C.“借助几组相同的情景”错误,三次倾诉,或受斥骂,或受嘲讽,或根本没被注意,情景并不相同,但异中有同,来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故答案为:C。

7.B.“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有误,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

故答案为:B。

8.①根据原文“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可知,“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

②根据原文“‘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可知,“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

③根据原文“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姚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可知,“苦恼”是小人物姚纳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

④本篇小说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沙俄统治时期,通过老车夫姚纳在儿子死后悲惨无援的现实,反应了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可见“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

故答案为:①“苦恼”是马车夫姚纳失去亲人的痛苦。儿子年纪轻轻,突然生病去世,让姚纳痛苦万分。②“苦恼"是姚纳艰难困顿的处境。本来儿子是个“地道的马车夫”,但又生病死了。自己老了,拉车不行了,生活窘迫。③“苦恼"是小人物悲惨无援的现实。姚纳内心充满悲伤,想找人倾诉,却无人理解,反而招致不满和厌恶。④“苦恼”是当时社会心态的一个缩影。沙俄统治时期,人们自私麻木,整个社会人际关系冷漠无情。

9.①环境阴冷昏暗。根据原文“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可知,小说塑造了一个风雪之夜,格外寒冷的环境,将马车夫置于这个环境中,想要向他人诉说自己的苦衷却无人愿意倾听,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可见小说环境阴冷昏暗。

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用词简单、精确、凝练,在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等方面选用的词语朴实无华、又简洁精炼、寓意却又十分丰富;在选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对话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结构简单、短小精悍,显示出了语言简洁的特点,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

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采用了现实主义客观描写手法,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位饱含丧子之痛,迫切想要向他人倾诉痛苦却屡遭拒绝的形象。主人公姚纳并没有提出改善自身生活境遇的任何要求。甚至,他对于自己长期沉浸在困苦中的感觉也早已迟钝近于“麻木”,他仅仅还保留着一颗慈爱的父心。因此在强忍着丧子之痛时,要求人们赐予一点最起码的怜悯,以便慢慢地驱散胸中的愁云惨雾,使他能够勉强地在这冷酷的人间度过余生。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

④思想内容方面,小说通过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表现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强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国的世态炎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主题严肃深刻。

故答案为:①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③淡化主观色彩。小说刻画人物时,借对姚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④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姚纳的悲剧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文言文阅读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半步,即迈一次腿的距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14.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答案】10.B

11.C

12.A

13.①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

②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4.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官职;称谓;文学典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孔子到了周,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抛弃你骄傲自满的作风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放荡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钓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它能驾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功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所以长寿。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印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所追求而使百姓得到感化;清虚宁静,无欲无为而使百姓变得正直。

10.句意: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排除AC项。“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11.C.错在“位高于太师”。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故选C。

故答案为:C。

12.A.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

故答案为:A。

13.①良贾,善于经商的人;深藏,货物隐藏起来;若虚,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盛德,具有高尚的品德;容貌若愚,容貌好像很愚钝。

②合,合并;离,分开;霸王者出,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故答案为:①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

②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4.①“老子,隐君子也”的意思是他是为隐士,不求名不务利,人们难以捉摸他的行踪。如他对孔子说的话“……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真正的“礼”是“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即以自隐无名为务,原文“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见周之衰,乃遂去,不以匡计周室来彰显自己才能;

③“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无人知其行踪。

故答案为: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古代诗歌阅读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勉励他不要为“未封侯”而深感不平。

B.诗的后两联叙身世之感,离别之情。颈联犹如一幅扁舟出峡图,境界更大,感慨更深。

C.诗歌五、六两句写诗人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D.全诗脉络清晰,一气贯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完全符合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

16.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用典。颔联运用文翁和李广的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政绩良好;未封候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通过这两个典故写出李剑州有很好的政绩却没有被封侯的遭际。加上“但见"“焉知”两个词语则表达作者为李剑州深感不平。②对比。颈联中“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诗人的迟暮飘零之感。③想象。诗歌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想象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和到了荆南登上仲宣楼的情景。表现了自己迟暮飘零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通览诗歌文本,把握主旨大意,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看内容是否表述正确,是否张冠李戴,手法判断是否正确,表达效果分析是否得当。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衬托、用典、夸张、想象等等,然后具体结合诗歌文本,逐句梳理手法,并指出其表达效果或妙处。

15.A.“勉励他不要为‘未封侯’而深感不平"错误,诗人为李剑州“未封侯”而鸣不平。

故答案为:A。

16.“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中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其命运的不公正,突出时代的悲凉色彩;“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中的“双蓬鬓"与“一钓舟”形成对比,突出行路的艰难,表达诗人飘零、孤独之情。“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诗人借用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的典故,用以比拟李剑州刺史,真诚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借用李广未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李剑州沉沦州郡的坎坷遭遇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叙写作者的身世之悲和离别之情,意境更大,感慨更深。“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由感叹故人境遇落墨,继而写到诗人自己,再由离别之情,用想象的手法,表达内心的思念之感。

故答案为:①用典。颔联运用文翁和李广的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政绩良好;未封候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通过这两个典故写出李剑州有很好的政绩却没有被封侯的遭际。加上“但见"“焉知”两个词语则表达作者为李剑州深感不平。②对比。颈联中“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诗人的迟暮飘零之感。③想象。诗歌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想象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和到了荆南登上仲宣楼的情景。表现了自己迟暮飘零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7.(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雍也》中,孔子认为“,",继而得出了处理好朴实与华美的关系才能成为君子的结论。

(2)古人常以动物入诗来表达情感,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___,___”两句就以此来表现相思无法传递的愁情。

(3)李白在《将进酒》中以“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富贵生活的不屑态度以及自己内心的悲愤之情。

(4)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礼记·大学》中,通过“,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获取知识,才能意念真诚。

(5)《老子》四章中,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答案】(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野、雁、潜、馔、愿、诚、伐、矜。

故答案为: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5)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掌握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不多写,不漏写,也不要写错别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Ⅰ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落,流落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母亲,()。当时正值列国纷争、生灵涂炭、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自己所能来践行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把持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答案】18.D

19.C

【知识点】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的衔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通常的做法是压缩主干,看有没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等毛病,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8.四个选项涉及“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再“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且二者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析这四个选项,只有D项符合条件。

故答案为:D。

19.划线句成分残缺,一是残缺主语,应删去“从”;二是状语残缺,缺少和“以"搭配的成分,可改为“以‘有教无类’为方针……”。据此分析,只有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语言文字运用Ⅱ

①托尔斯泰称自己为“丑陋的列夫",而我觉得托尔斯泰非常美丽。不论是在往昔的少女时代,还是进入了古稀之年的今天,我一向觉得:托尔斯泰____地美丽。

②我认为他美丽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大的智慧,他的仁慈的心灵。

③记得我当学生的时候,就读了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三部长篇巨著。读完之后,掩卷沉思,不明白这位老人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把他笔下的人物刻画得那样____。闭上眼睛,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立刻活跃了起来,一个一个,仿佛是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他的才华实在太____了。

④所以,每逢我读完托尔斯泰写的一本书都要对着他的画像仔细观看。他的画像有时印在书的扉页上,有时印在杂志上,都是出自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列宾之手。

⑤托尔斯泰有着卷曲的花白头发和胡须,天庭十分宽阔饱满,眉骨突出。眼睛深陷、大鼻子、大手,总是皱着眉头在沉思,一幅深沉而忧郁的表情。他的每一条皱纹里,似乎都流露出睿智与仁爱之光。他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丑陋”?我常常目不转睛地向他行注目礼,觉得这位老人长得实在太美了。

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渐渐地学着观察社会,又读了许多____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慢慢地理解了托尔斯泰这位作家的特别伟大之处,以及为什么他被人称为“俄罗斯伟大的心魂"。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异乎寻常惟妙惟肖卓越对于

B.无与伦比栩栩如生卓著关于

C.无与伦比惟妙惟肖卓著对于

D.异乎寻常栩栩如生卓越关于

2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的“托尔斯泰”都可以换成“他"。

B.文中加下划线的两处引号,用法相同。

C.文中加点的两个“等”字,用法不同。

D.将第⑥段置于③④段之间,全文会更连贯。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20.D

21.C

22.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运用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有一定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词汇量,知晓常见词语的大意,然后结合语境对近义词进行辨析,辨析的角度是看色彩、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等的差异。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主要涉及到语病的修改、标点符号的运用、语句的衔接连贯等等,作答时带着选项的表述回归相应的位置,反复斟酌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判断能力。具体而言是对比喻的修辞手法在句中运用的妙处的分析和概括。应结合相关的句子弄清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并结合句子点明运用比喻修辞达到的表达效果。

20.“异乎寻常"是跟平常的情况很不一样。“无与伦比”意思是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够与它相比的同类的东西。这里强调托尔斯泰的美与平常意义上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用“异乎寻常"。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这里指托尔斯泰作品中刻画的人物逼真,所以用形容艺术形象的“栩栩如生”。

“卓著"指突出显著。“卓越”是杰出的,超出一般的。这里指托尔斯泰才华杰出,超出一般,用“卓越"。

“关于”是介绍事物包含的范围或内容,组成介词结构,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面,作定语。“对于"表示指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对待关系。这里后面接的是“托尔斯泰的文章和书,还有英国人英德与法国人罗曼罗兰分别为他写的传记”,是介绍作者读书的范围,所以用“关于"。

故答案为:D。

21.A.改换后句意不明确,第一处改换后读者不一定能知道作者讲的是谁,后面两处作者有意不用代词其实也是为了更明确阐述自己的观点;

B.前者“丑陋的列夫”表示引用,后者“丑陋"表示强调,用法不同,判断错误;

C.前者表示完全列举,后者表示列举未尽,用法确实不同,判断正确;

D.改后逻辑上不连贯。文章先以“托尔斯泰非常美丽”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③④段再从肖像和“良知"方面概括说明其“美丽”。然后第⑥段过渡到从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等角度,思路清晰,不宜变换顺序。

故答案为:C。

22.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托尔斯泰塑造的“娜塔莎、安娜、皮埃尔、聂赫留朵夫等形象"比作“一粒粒闪耀在月光下圆润饱满的珍珠”,应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珍珠的圆润饱满突出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具有鲜明饱满生动的特点,也呼应了文段“美丽的列夫托尔斯泰"的主题。同时这个比喻在意境上也很和谐,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熠熠生辉,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总之,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塑造的人物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

故答案为:①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比作一粒粒的珍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饱满生动,这和珍珠圆润饱满的特点相似;③闭上眼睛人物形象就能立刻活跃,这和月光下珍珠闪耀的意境相似。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故宫博物院,网络预约,放票即空;陕西历史博物馆,预约门票日均点击量超过60万;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一个多月吸引观众逾40万人次……这是当下博物馆热最真实的写照。

博物馆热,与其说是一种文旅现象,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寻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材料提到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博物馆热。在写作时应思考如何看待这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理性态度。对此,可以赞扬这一现象代表的传统文化复兴,也可以对此热现象进行冷思考。比如,可以结合材料最后一句话,说明博物馆热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旅游现象,更是人们想要通过游览博物馆,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找到自己的文化之根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针对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来展开,说明我们应该积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自信。若选择进行冷思考,则可进一步指出想要实现文化寻根,促进文化自信,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博物馆热"这一单一现象上,更应追求多元化、全面性的保护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做到清醒地认识,理性地分析。

【立意选取】

1.博物馆热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情结。

2.走进博物馆,感受民族历史文化。

3.看历史文化,寻民族之根。

4.博物馆热,升温更要“保温”。

【点评】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1/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

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处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

为子“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

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

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教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

(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

材料二:

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庄子主张在身心之间以心为本,在多与一之间以一为本,在有心无心之间以无心为本。君臣相处之难,也表现为人道之患与阴阳之患。庄子主张忘身,所谓的“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也就是顺其自然。人臣与储君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

(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实属一厢情愿,这种主张是无效的,是根本行不通的。

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和“物欲",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

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

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可见较之“有用之用",庄子更推崇“无用之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庄子的处世哲学,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方法,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

C.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

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

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

B.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

C.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

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具体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3高二上·宝安期中)现代文阅读Ⅱ

苦恼

【俄】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睛瞧着!”“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姚纳的后脑壳喷气。姚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姚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