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言文阅读

(2024西城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霸形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有贰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今彼鸿鹄,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此其后,宋伐杞,狄伐邢、卫。桓公不救,裸体纫胸称疾,曰:“寡人有千岁之食,而无百岁之寿,今有疾病,姑乐乎!"管子曰:“诺。”于是县钟磬,陈歌舞,日杀数十牛者数旬。群臣进谏曰:“宋伐杞,狄伐邢、卫,君不可不救。"桓公曰:“彼非伐寡人之国也,伐邻国也,子无事焉。”宋已取杞,狄已拔邢、卫矣。桓公起,管子从,大钟鸣。桓公视管仲曰:“乐夫,仲父?"管子对曰:“古者之言乐于钟磬之间者不如此。言脱于口,而令行乎天下;游钟磬之间,而无四面兵革之忧。”桓公曰:“善。"于是伐钟磬之县,并歌舞之乐。

桓公曰:“请问将为何行?”管子对曰:“宋伐杞,狄伐邢、卫,而君之不救也,臣请以庆。臣闻之,诸侯争于强者,勿与分于强。今君何不定三君之处哉?"于是桓公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缘陵封杞;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管子曰:“臣闻诸侯贪于利,勿与分于利。”于是以虎豹皮、文锦使诸侯,诸侯以缦帛、鹿皮报。则令固始行于天下矣。

此其后,楚人攻宋、郑。焚郑地,要宋田,夹塞两川。楚王欲吞宋、郑而畏齐,于是号令曰:“谁能为我交齐者,寡人不爱封侯之赏焉。"于是楚国之贤士皆抱其重宝币帛以事齐。桓公曰:“何不遂交楚哉?”管子对曰:“不可,是欲以文克齐,而以武取宋、郑也。"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楚人退七十里而舍。使军人城郑南之地,立百代城焉,而楚不敢隳也;东发宋田,使水复东流,而楚不敢塞也。

遂南伐,南致吴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东存晋公于南,北伐孤竹,还存燕公。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修钟磬而复乐。管子曰:“此臣之所谓乐也。”

(取材于《管子》)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伤劳___伤:受伤

B.于是县钟磬___县:悬挂

C.寡人不爱封侯之赏焉爱:吝惜

D.楚人退七十里而舍舍:驻扎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所欲至而至焉而无百岁之寿

B.举事以时以缘陵封杞

C.寡人有千岁之食今君何不定三君之处哉

D.将为何行谁能为我交齐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无事焉

你们是不会有事的

B.诸侯争于强者,勿与分于强

诸侯之间争强的时候,不要和他们一起争强

C.是欲以文克齐

这是想用外交手段控制齐国

D.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

(召集了)动用兵车的盟会六次,乘车的盟会三次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视管仲为自己的羽翼,希望他能帮自己实现宏图大业。

B.桓公一心享乐,不肯救助邻国,管仲和群臣对此深感忧虑。

C.楚人在郑国纵火,在宋国制造水患,桓公出兵帮两国解困。

D.“修钟磬而复乐"时,齐国已经实现了“无四面兵革之忧”。

10.本文标题“霸形"的意思是“成就霸王之业应有的内外形势”。请根据文意,说明在管仲的辅助下齐国是怎样一步步成就霸王之业的。

【答案】6.A7.C

8.A9.B

10.①行安民之政,使民心归服。

②给三个邻国的亡国之君封地,并以重礼结交各国,使齐国号令始行于天下。

③出兵保护宋、郑,进一步稳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④讨伐四方,九次会集诸侯,扫除了称霸的最后障碍。

⑤齐国由国内而国外、从邻国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伤:哀伤,悲伤。句意:百姓就不愁辛劳。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想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却没有一百年的寿命。

B.介词,按照;介词,把。句意:按时兴举。/把缘陵封给杞君。

C.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我有一千年吃不完的粮食。/您为什么不为三国君主安排居留的地方呢?

D.动词,做;介词,替。句意:请问要做些什么?/谁能替我结交齐国。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无,同“毋",不要。事:多事。句意:你们就不必多事了。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管仲……对此深感忧虑”错误,由原文“管子曰:‘诺。’于是县钟磬,陈歌舞,日杀数十牛者数旬"可知,管仲并未对此深感忧虑。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可知,行安民之政,使民心归服。

②由原文“于是桓公命以车百乘、卒千人,以缘陵封杞;车百乘、卒千人,以夷仪封邢;车五百乘、卒五千人,以楚丘封卫。……于是以虎豹皮、文锦使诸侯,诸侯以缦帛、鹿皮报"可知,给三个邻国的亡国之君封地,并以重礼结交各国,使齐国号令始行于天下。

③由原文“于是遂兴兵而南存宋、郑”可知,出兵保护宋、郑,进一步稳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④由原文“遂南伐,南致吴越之君,而西伐秦,北伐狄,东存晋公于南,北伐孤竹,还存燕公。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反位已霸"可知,讨伐四方,九次会集诸侯,扫除了称霸的最后障碍。齐国由国内而国外、从邻国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业。

参考译文:

霸形

桓公在朝,管仲、隰朋进见。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道:“那些鸿雁,四方无论多远,想到哪里就能飞到哪里。我有您仲父,就像鸿雁有翅膀,(如果)仲父不发一言来教导我,我从哪里听到治国之道,学到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就是您的根本。您如果减轻租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按时兴举,百姓就不愁辛劳。"这样推行了数年,百姓归附桓公就如同流水一般。

这以后,宋国攻打杞国,狄人攻打邢国、卫国,桓公都没发兵救助,却裸着上体,以帛缠胸称病,说:“我有一千年吃不完的粮食,却没有一百年的寿命,如今又有病,姑且及时行乐吧!”管子说:“好的。"于是下令悬挂钟磬,陈设歌舞,每天杀几十头牛设宴,连续了数十天。群臣进谏说:“宋国攻打杞国,狄人攻打邢国、卫国,您不可不发兵救助。”桓公说:“他们攻打的又不是我们的国家,攻打的只是我们的邻国,你们就不必多事了。"(不久,)宋国攻取了杞国,狄人攻取了邢国、卫国。桓公起身,管子跟着他,这时大钟敲响了。桓公看着管子问:“仲父感觉快乐吗?”管子回答说:“古人所说的君主取乐于钟磬之间时不是这样。他们话语出口,号令就推行天下;游乐于钟磬之间,却没有四方战争的忧虑。"桓公说:“好。”于是砍断钟磬的悬带,取消歌舞和音乐。

桓公问:“请问要做些什么?"管子回答说:“宋国攻打杞国,狄人攻打邢国、卫国,您都没发兵救助,我为您庆幸。我听说,诸侯之间争强的时候,不要和他们一起争强。现在,您为什么不为三国君主安排居留的地方呢?”于是桓公下令用兵车百乘、士卒千人,把缘陵封给杞君;用兵车百乘、士卒千人,把夷仪封给邢君;用兵车五百乘、士卒五千人,把楚丘封给卫君。管子说:“我听说诸侯贪利之时,就不要与他们一起争利。"于是桓公派使者送虎豹皮、五彩锦给各国诸侯,各国诸侯用素帛和鹿皮回报。这样,齐国的号令开始通行于天下各国了。

这以后,楚人攻打宋国、郑国。他们用火攻焚烧郑国土地,截取宋国农田,沿着两条河筑堤堵塞水流。楚国想并吞宋国、郑国,但怕齐国,于是发令说:“谁能替我结交齐国,我将不惜给他封侯的赏赐。”于是楚国的贤士都携带贵重的宝物和缯帛去齐国活动。桓公说:“何不与楚国交好呢?"管子回答说:“不可,楚国这是要用外交手段控制齐国,而用军事手段攻取宋国、郑国。”于是就发兵南下保护宋国、郑国,楚人退兵七十里驻扎下来。桓公派军队在郑国南部筑城,命名为百代城,楚国不敢再来烧毁;又向东收复了宋国的农田,(开通了沿河的阻塞,)使河水重新东流,楚国不敢再来堵塞。

于是桓公进而南伐楚国,南向召见吴国和越国的君主,又西伐秦国,北伐狄人,保护了东南面的晋国,又北伐孤竹国,回兵时保护了燕国。这期间,动用兵车的盟会有六次,乘车的盟会有三次,总共九次会集诸侯。等到桓公回到齐国,称霸天下的大业已经建立。于是修整钟磬乐器,重新沉浸在享乐中。管子说:“这才是我所说的快乐啊!"

(2024昌平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②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1】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③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④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2】,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⑤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⑥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3】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⑦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4】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有何阙焉?

⑧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书,极不忘,候得数十篇乃并往耳。吴二十一武陵来,言足下为《醉赋》及《对问》,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与在京城时颇异,思与足下辈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因人南来,致书访死生。不悉。宗元白。

(取材于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释:【1】脂膏滫瀡:油脂类和淀粉类调料,这里泛指食物。【2】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3】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4】许:许国,春秋时国名。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将吊而更以贺也吊:忧虑。

B.心蓄之___蓄:暗藏。

C.而世之多嫌也嫌:猜忌。

D.黔其庐___黔:使……变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犹未能究知其状其可得乎

B.或将大有为也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

C.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D.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今吾之所陈若是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道辽阔诞漫这番道理不着边际而又荒诞无稽

B.衔忍而不出诸口强忍着不能说出口

C.得奋其舌替天子颁布命令

D.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主持考试的人,授予您官职也不再害怕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柳宗元祝贺友人家中失火,看似违背常情,实则饱含了作者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他一展抱负的祝愿。

B.第③段通过老子福祸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观点,说明王参元家中失火,家资毁于一旦的必然性。

C.第④段柳宗元分析好友王参元博学多才却仕途不顺的原因,意在揭露当时社会上埋没人才、诋毁人才的现象。

D.第⑦段柳宗元借颜回、曾参安贫乐道的事例,从持志自守、学习古人高尚志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等方面去鼓励朋友。

10.根据全文内容,请概括作者在第①段说自己“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的原因。

【答案】6.A7.C

8.C9.B

10.①王参元是既孝顺又恬淡的人,却遭遇火灾,因而作者“始闻而骇";

②作者不认可遭遇灾难和有所作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中而疑”;

③过去大家虽知王参元的才干,却因其财富多,怕有受贿之嫌而不敢表达肯定之意;如今家产烧尽,可以大胆推荐了,所以“终乃大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吊:忧虑”错误。“吊":慰问。句意:所以原本想来慰问您却改为道喜了。

B.正确。句意:暗藏在心里。

C.正确。句意:而世人大多喜欢猜忌、怀疑。

D.正确。句意:大火使您的房屋变黑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代词,其中的/语气词,大概,难道。句意:我还不能确知其中的情形。/句意:大概还有可能吗?

B.名词,作为,成就/介词,被。句意: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有大的作为。/句意:现在您的家财幸而被天火烧得精光。

C.都是代词,……的人。句意:那些喜欢嗤笑别人的人就会以为他一定是得到您的厚礼了。/句意:仍有相视而暗笑的人。

D.代词,这些事/助词,取独。句意:我常常跟孟几道说起这些事,并为此感到痛心。/句意:现在我说的情况就如上面所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替天子颁布命令”错误,句意:能够说说话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说明王参元家中失火,家资毁于一旦的必然性"错误,家中失火与成就大事未必会有必然联系。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可知,王参元是既孝顺又恬淡的人,却遭遇火灾,因而作者“始闻而骇";

结合“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可知,作者不认可遭遇灾难和有所作为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中而疑";

结合“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可知,过去大家虽知王参元的才干,却因其财富多,怕有受贿之嫌而不敢表达肯定之意;结合“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如今家产烧尽,可以大胆推荐了,所以“终乃大喜”。

参考译文:

接到杨八来信,知道您遭受火灾,家中没有一点积蓄了。我刚开始听到时很吃惊,接着便感到疑惑不解,而最后才大为高兴,所以原本想来慰问您却改为道喜了。你我相隔很远,信中言词简略,我还不能确知其中的情形,假若果真烧毁已尽,一无所有,那就是我更要祝贺您的原因了。

您殷勤地侍奉双亲,每天都很快乐,只希望平平安安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遭到大火肆虐的忧患,使您受到了惊吓,而且连平日普通的食物,或许也因此匮乏了,我刚听到时很吃惊。

一般人都这么说:吉凶祸福是互相依存的,是来去不定的。所以一个人如果要有大的作为,就先要遭受困苦惊吓,在这时会遇到水与火造成的灾难,会受到众多小人的怨恨,经历了辛劳、苦难、变乱与动荡之后,才能成就显赫,古代的仁人都是这样的。这番道理不着边际而又荒诞无稽,即使圣人也未必认为这确实可信,因此对于您的这次遭灾,我继而感到疑惑不解。

凭您这样能读古人的书,能写文章,对文字训诂等方面又有专长,具备如此多的才干,但在仕进上却不能高出一般的士人,从而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其实并无别的原因。京城里的人大多说您家中有很多钱财,那些好求清廉之名的人,都害怕和顾忌这点,不敢称道您的长处,只是自己明白,暗藏在心里,强忍着不说出口。这是因为公正的道理不易辨明,而世人大多喜欢猜忌、怀疑。一旦有人说出称赞您的话,那些喜欢嗤笑别人的人就会以为他一定是得到您的厚礼了。

我从贞元十五年读到您的文章以来,就把对您的赏识暗藏在心里,大约有六七年一直没有说过。这表明我只顾自身而亏于公道很久了,不只是对不起您啊。等到我做了御史、尚书郎时,自以为有幸成为皇帝身边的官员,能够说说话了,想趁此推荐您,从而使您心中的郁闷得以排除。但那时在同僚中称道您,仍有相视而暗笑的人。我深恨自己修养得还不能被世人所明察,平素的声誉还没有树立,因而被世人的猜忌烦扰。我常常跟孟几道说起这些事,并为此感到痛心。

现在您的家财幸而被天火烧得精光,大概众人的疑虑也都会化为灰烬。大火使您的房屋变黑了,使您的墙壁变红了,从而显示您已一无所有,这样您的才能才可以显露出来,而不受污损,您的成果就显现出来了。这是火神帮助您呐。那么,我与孟几道十年来对您的知遇,还不如这场大火在一夜之间给您带来的声誉呢。大火帮助您,把您已一无所有的情况显现出来,使那些把对您的赏识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而主持考试的人,授予您官职也不再害怕了。即使要像以前那样畏缩不进,受人讥笑,大概还有可能吗?从此我对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最后我才感到非常高兴。

古时候,某个诸侯国遇到灾祸,列位相同的诸侯国就都去慰问它。春秋时,许国没去慰问别国的灾祸,君子对它就很憎恶。现在我说的情况就如上面所述,而又与古代有些不同,所以本来打算来慰问,却又改成祝贺了。像颜回、曾参那样地安贫乐道,其中所拥有的乐趣可谓多了,您虽物质上有所缺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您先前要我文章的古体字书作,我牢记不忘,等积满几十幅后就一起给您寄去。吴二十一武陵来到我这里,说起您作了《醉赋》和《对问》,非常好,可托人捎一本给我。我近来也喜欢作古文,与在京城时很不一样,想和您这样的人谈谈这方面的感受,但被禁锢得十分厉害,就不可能实现了。趁着有人到南方来,给您写这封信探讨关于死生的道理。余不尽言。宗元禀述。

(2024朝阳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丘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于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创意之大归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于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于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易与难也。学者不知其方,而称说云云,非吾之敢闻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轉,犹犬羊之轉。”此之谓也。陆机曰:“怵他人之我先。"韩退之曰:“唯陈言之务去。”假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

(取材于李翱《答朱载言书》)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均:相同

B.此创意之大归也归:要领

C.其病于时者病:忧虑

D.言不信不在于教劝信:守信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同者饱于腹也古之人能极于工而已

B.天下之语文章此之谓也

C.滞而不流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

D.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与前文何以异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掇章称咏,津润怪丽选取的辞章、咏叹的诗句,富于神韵而奇异绚丽

B.其溺于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那些沉迷于时下文风的人,就说文章一定要对仗

C.非吾之敢闻也没有我敢于打听的

D.怵他人之我先担心别人在我之前就写过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篇指出六经全都具有思想深刻、文辞优美的特点。

B.文中以山水为喻,形象地说明了优秀的文章都各具其特色。

C.作者认为当时的六种文学主张都有失偏颇,没有抓住根本。

D.文中列举描述笑哂的各种词语,意在论证语言具有丰富性。

10.简要概括作者的文学主张。

【答案】6.D7.A

8.C9.D

10.①思想深刻是文章之美的根源,立言是为了明道,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服务于社会教化。②写文章贵在独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力求新意。③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应统一,文质并重,文质相宜。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信:诚挚。句意:言辞不够诚挚不能用于劝勉说教。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介词,在。句意:它们共同的一点在于能够让人吃饱。/古时候的人,能够在语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

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意:现在评论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停滞于一隅不能前进。/但是不注意修辞,语句粗劣。

D.连词,用来;介词,拿、用。句意:都足够用来成就一家体系。/拿什么与前面这些文章相区别呢?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非:不是;闻:使……知道。句意:这不是我敢让您知道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意在论证语言具有丰富性”错,结合“怵他人之我先"“唯陈言之务去”和“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可知,文中列举描述笑哂的各种词语,意在论述写文章的言辞应该有新意,要创新。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①由第一段“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可知,作者认为思想深刻是文章之美的根源;由第二段“义不深不至于理,言不信不在于教劝"可知,立言是为了明道,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服务于社会教化。

②由“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可知,写文章贵在独创,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应力求新意。

③由“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可知,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应统一,文质并重,文质相宜。

参考译文:

远古开天辟地,确立君主和臣子,让父亲和孩子相亲,区别夫妻职责,明确长幼区分,使朋友关系融洽,这是六经的主题。像那长江大海一样浩荡,像那高山一样巍峨,像那太阳一样明亮,像那天地一样包容,选取的辞章、咏叹的诗句,富于神韵而奇异绚丽,就是六经的言辞。六经,立意用语,各有特点,富于创造,不相互仿效引用。所以在读《春秋》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诗经》的;在读《诗经》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易经》的;在读《易经》的时候,就见不到其中有引用《书经》的;甚至,在读屈原、庄周的著作的时候,也见不到其中有引用《六经》的。所以(文章)含义深厚才能格调高远,格调高远才能义理透彻,义理透彻才能气势刚正,气势刚正才能辞藻华美。譬如高山,有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它们共同的一点是高大,至于说山上草木的茂盛如何,则是不完全相同的;又如河川,有济水、淮河、黄河、长江,它们共同的一点是从发源地流出,一归于大海,至于说河道的曲直,河水是深是浅,颜色是黄是白,则是不完全相同的;譬如各种食物混杂,它们共同的一点在于能够让人吃饱,至于说味道是咸酸还是苦辣,不必完全相同。这是立意的要领。

现在评论文章,有六种说法:有崇尚奇特的人,就说文章语言词句,要奇特惊险;有喜好辩论的人,就说文章叙事论理,要通顺流畅;那些沉迷于时下文风的人,就说文章一定要对仗;有忧虑时尚的人,就说文章不应当讲求对仗;喜爱难的人,说文章应当难,而不应当浅显;喜爱容易的人,则说文章应当通顺不应当难。这六种情形,都是由于人的情感喜怒爱好不同,停滞于一隅不能前进,未曾涉及文章的主题总旨。有的文章义理说得浮浅不透彻,言辞不够诚挚不能用于劝勉说教,但是词句离奇华美;有的文章讲道理讲得好,但是不注意修辞,语句粗劣。古时候的人,能够在语言文字上狠下一番工夫,但不大明白其词是对仗还是不对仗,是易还是难。那些读书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而纷纷称赞评论,这不是我敢让您知道的。六经之后,诸子百家的说法兴起,都足够用来成就一家体系,读书人于是回归正途向他们学习。所以意义虽然深远,道理虽然恰当,言词不优美的不能成为好文章,应该也不会流传下去。文辞意义道理三者兼有,才能在一段时间内独领风骚,而不会在后代湮灭,一定能够流传后世。孔子说:“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子贡说:“表面犹如本质,本质犹如表面(表里是如一的)。虎豹皮跟犬羊皮一样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陆机说:“担心别人在我之前就写过。”韩愈说:“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假如要描写微笑的情状,用“莞尔”就是《论语》中的言辞;用“哑哑"就是《易》中的言辞,用“粲然”就是谷梁子的言辞,用“攸尔"就是班固的言辞,用“冁然”就是左思的言辞。我再用这些词语,拿什么与前面这些文章相区别呢?这是遣词造句的要领。

(2024大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德

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临文必敬,非修德之谓也;论古必恕,非宽容之谓也。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嗟乎!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1】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应陈氏误于先,而司马再误于其后,而习氏与朱子之识力偏居于优也。而古今之讥《国志》与《通鉴》者,殆于肆口而骂詈,则不知起古人于九原【2】,肯吾心服否邪?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此说前人已言。)诸贤易地则皆然,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身之所处,固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之不齐,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3】,况生千古以后乎!圣门之论恕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道大矣。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尔。

韩氏论文,“迎而拒之,平心察之",喻气于水,言为浮物。柳氏之论文也,“不敢轻心掉之”,“怠心易之",“矜气作之”,“昏气出之"。夫诸贤论心论气,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然文繁而不可杀,语变而各有当。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主敬则心平而气有所摄,自能变化从容以合度也。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缉熙敬止【3】,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尔。

(取材于章学诚《文史通义》)

注释:【1】习凿齿: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在叙评三国史时,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2】九原:九泉,黄泉。【3】虽有子不知夫子之所谓:有子,孔子的弟子。《礼记·檀弓》记载,有子因不了解孔子说某些话时的意图,所以不能理解孔子所说的那些话。【4】缉熙敬止: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语出《诗经·大雅·文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必不能中节也中:中肯,恰切

B.殆于肆口而骂詈殆:接近,几乎

C.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遽:匆忙,随便

D.今则第为文人第:名列,位居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凡为古文辞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不知古人之身处蚓无爪牙之利

D.其为义也广矣其皆出于此乎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

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又重新以蜀汉为正统

B.而言之有所为而言者

因而言语是想有所作为时才说的

C.然文繁而不可杀

然而文字繁密却不能删除

D.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

并且小心防备心气一旦放纵就不能收回的弊端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指出“文德”即评论古文辞时要持敬怀恕。

B.陈寿与司马光都站在维护曹魏帝王正统的立场写史。

C.韩、柳的评论违背了孔孟思想与天人、性命的精妙。

D.凝心才能有识,养气才能成才,有识有才称之为学。

10.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文德"展开说理的。

【答案】6.A7.A

8.B9.C

10.文章采用总分结构。

①首段先阐释文德的含义,然后提出论点要知“文德”。

②第二段先以陈寿、司马光与习凿齿、朱熹为例,阐明史学家基于各自历史环境站在不同的立场写史,因此评论古人要设身处地;接下来引用孔子所言,强调论古必先设身,即文德之“恕"。

③第三段先以韩愈柳宗元为例,阐明二人以心、气论文虽有不足,但主敬,并进一步分析了心气与三才的关系;接下来引用《诗经》强调要检其心气,即文德之“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中:合乎、符合。句意:因为放纵必不能合乎法度。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的人。句意:大凡撰写古文辞的。/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

B.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句意:这就是不知道古人所处的时代。/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C.助词,主卫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起到定语后置的作用。句意:不知晓古人写作时的境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

D.代词,它;语气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句意:它的内涵丰富呀。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有所作为"错。所为:为什么这样。句意:因而言语有为什么这样表达的言外之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违背了”错,原文“夫诸贤论心论气,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意思是两位大贤论心论气,没有讨论孔、孟的思想境界,没有探究天人、性命的微妙道理。可见韩、柳的评论没有涉及孔孟思想与天人、性命的精妙,选项曲解成了“违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结构和写作技巧的能力。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

①首段先阐释文德含义“凡为古文辞者,必敬以恕",然后提出论点要知“文德”,“知德者鲜,知临文之不可无敬恕,则知文德矣"。

②第二段“昔者陈寿《三国志》,纪魏而传吴、蜀,习凿齿为《汉晋春秋》,正其统矣;司马《通鉴》仍陈氏之说,朱子《纲目》又起而正之”“陈氏生于西晋,司马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江东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天统也。(此说前人已言。)诸贤易地则皆然,未必识逊今之学究也"“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先以陈寿、司马光与习凿齿、朱熹为例,阐明史学家基于各自历史环境站在不同的立场写史,因此评论古人要设身处地;接下来引用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则第为文人,论古必先设身,以是为文德之恕而已尔”,强调论古必先设身,即文德之“恕"。

③第三段“韩氏论文……柳氏之论文也……夫诸贤论心论气,未即孔、孟之旨,及乎天人、性命之微也。然文繁而不可杀,语变而各有当。要其大旨,则临文主敬,一言以蔽之矣”,先以韩愈柳宗元为例,阐明二人以心、气论文虽有不足,但主敬,并进一步分析了心气与三才的关系“夫史有三长,才、学、识也。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接下来引用《诗经》“心虚难恃,气浮易弛,主敬者,随时检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夫缉熙敬止,圣人所以成始而成终也,其为义也广矣。今为临文检其心气,以是为文德之敬而已尔”,强调要检其心气,即文德之“敬"。

参考译文:

大凡撰写古文辞的,必定持敬怀恕。撰写文辞必定持敬,不是说修德的意思;议论古人必定怀恕,不是说要宽容的意思。持敬不能简单理解为修德的意思,而是说摄住意气不放纵,因为放纵必不能合乎法度;怀恕不能简单理解为宽容的意思,而是说能设身而处地替古人着想。哎!很少有人理解德的内涵,明白撰写文辞不可不持敬怀恕,就懂得文德了。

以前陈寿撰写《三国志》,对魏国国君用纪体而对吴国、蜀国国君用传体。习凿齿撰写《汉晋春秋》,又改为以蜀国为正统了。司马光撰写《通鉴》沿袭了陈寿的体例,朱熹撰写《纲目》又开始纠正过来(以蜀为正统)。“是非心,人人都有。”(学究们认为)不该陈寿在先有误,不该司马光再于后又有误,而(认为)习凿齿与朱熹在见识力方面占优。古往今来批评《国志》与《通鉴》的学究们,几乎毫无顾忌地纵口斥骂,就是不知如果让两位古人起死回生,愿不愿意打心眼里认可我们这些批评呢?陈寿生于西晋,司马光生于北宋,如果否定曹魏禅让的合法性,(而西晋、北宋的王权均取自禅让)这两位史学家将如何处置他们国君(的合法性)?而习凿齿与朱熹,原本是东晋、南宋偏安于江东、江南的人,惟恐占领了中原的蛮族与之争夺王朝正统。(这种看法前人已经谈过)。前述诸贤彼此若交换所处历史环境则观点一样,他们的识见未必比今天的学究们逊色。因此,这就是不知道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可妄自评论古人的文辞。知晓他们所处的时代了,不知晓古人写作时的境遇,也不可以匆忙评论他们的文辞。古人所处的境遇,本来就有荣辱隐显、屈伸忧乐的不同,因而言语有为什么这样表达的言外之意,即便是孔门弟子有子也有时不知他老师话语的丰富内涵,更何况出生于千年以后的学子呢?孔门谈论恕时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境界高啊。如今名列文人,写文章谈论古人一定先设身处地,把这作为文德中的“恕”罢了。

韩愈谈论写文章的感受,“正视问题挑毛病,平心静气审视文章"。将气比喻为水,将言辞比喻为浮物。柳宗元谈论写文章的感受,“不敢轻率心玩弄”,“不敢懈怠心忽视",“不敢骄傲气创作”,“不敢糊涂气出之"。两位大贤论心论气,没有讨论孔、孟的思想境界,没有探究天人、性命的微妙道理。但是即使文字繁密却不能删除,语气多变却都很恰当。概括他们的观点,就是撰写文字必定持敬,这一句话就总结出来了。持敬就心平,并且气有所收敛,自然能变体化用从容并且合于法度。史官(史学家)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养,才情、学养、见识。见识由心产生,才情由气产生。学养呢,凝心并且养气,锤炼见识然后成就他的才情。内心虚空就难以自守,心气浮躁就容易松散。持敬的人,随时对自己的心、气加以约束收敛,并且小心防备心气一旦放纵就不能收回的弊端。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是圣人用来达成善始善终的,它的内涵丰富呀。如今撰写文章要约束自己的心气,把做到这一点当作文德的“敬”罢了。

(2024丰台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霍去病奋于骄童,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以知其为晓兵矣。

或曰,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

“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1】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

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

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取材于《何博士备论》)

注释:【1】先零:古代羌人部落,曾与匈奴联合侵汉。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兵形易矣___易:容易

B.而卒为工___工:巧妙

C.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逆:预料

D.以程人之空言___程:衡量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此去病之不求深学

B.而人可以无学也___而应形于无穷

C.其妙也___其所不可者

D.乃所谓方略也___乃因谓之善者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胜负之数戾矣

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

B.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

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

C.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

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

D.人皆知我所胜之形

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去病未刻意学习古代兵法,却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功业,被作者视为真正的知兵者。

B.善于用兵者,不一定要固守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这正是用兵之道神妙莫测的体现。

C.第三段中,对举赵充国、唐太宗等四人事例,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

D.本文观点鲜明,述史实,引名言,史论结合,分析透彻,议论严密,至今仍可借鉴。

10.(1)简要概括作者关于用兵之道的核心思想。

(2)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思想的?

【答案】6.A7.A

8.C9.C

10.(1)核心思想: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

(2)①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

②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

③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

④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A.“易:容易”错误。“易",改变;句意:而作战的形势就变了。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用兵之道是不可单凭兵法来传授的。/这就是霍去病所说的不希求深学古兵书。

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句意:因而人们就可以不用学习兵法了。/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C.副词,大概;/代词,那些;句意:而最终却很巧妙。/那些没有写尽的兵法。

D.副词,就是;/连词,表转折;句意:这也就是所说的方法和策略。/却因而说这样就很好。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孙武教人可以做好作战准备”错误。“可以",能用来;“教”,教诲;“备",完备;句意: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旨在证明兵法与实战之间存在着矛盾”错误。旨在说明兵法应灵活运用。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核心思想:

由“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可知,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

论述思路:

由“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可知,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

由“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可知,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

由“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也"可知,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

由“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可知,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

参考译文:

天下的事没有比用兵之道更加神奇莫测了,天下的才能没有比指挥战争更加巧妙的了。过去,汉武帝与匈奴作战时,那些世家子弟和功臣老将都集中在塞下。而霍去病从傲慢的少年奋起,战无不胜,声誉、威望、功业轰动于天下,即使那些古代名将也都无法超越他。汉武帝想用孙子、吴起的兵书教霍去病,他竟然说:“只是要注意作战的计谋和策略如何罢了!不希求学习古代兵法。"确实啊!用兵之道是不可单凭兵法来传授的。过去的人在这一点上没有讲什么,而霍去病把它道破了,这就足以知道他是通晓用兵之道的。

有人说用兵之道可以不拘泥于兵法,因而人们就可以不用学习兵法了。一般地说,用兵之道来源于兵法,而兵法也未尝能穷尽于用兵之道。因为用兵之道一定出于兵法,所以人们不可以不学习它。然而兵法能够流传下来的,只是一般的原则。因为它对于用兵之道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人们对于兵法不能拘泥,执守不变。那些在兵法上没能流传下来的东西,大概正是用兵的奥妙之处。兵法有固定的原则,而用兵却没有固定的形式。在一天之内,一个战斗之中,分散与集中,占领与放弃,其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转脚、一眨眼之间,而作战的形势就变了。如果死守兵书教条,去应付变化无穷的敌情,那么胜负的运数就会逆转。因此古代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是死守兵法上的原则,而让兵法为我所用,常常能依循旧的兵法而形成新的用兵之道,看似背离了兵法,而实际上是合乎兵法的。从古人那学习古兵法,而灵活地反用在今天;取法别人的经验,而后自己发展变化地运用它。别人靠它则死,而我靠它则活;别人靠它打败仗,然而我靠它打胜仗。表面上看起来像很笨拙,而最终却很巧妙;看起来像很愚蠢,而恰恰是很聪明的。运用奇策随机应变,取胜之后不把它告诉别人,那么人们也没有谁能知道取胜的原因。这就是霍去病所说的不希求深学古兵书,而只注意用兵的计谋和策略如何!

“走投无路的敌人不要逼迫太急”,这就是赵充国缓追先零的原因,唐太宗却违背这一原则而使薛仁杲投降;“行军百里路去争利会使上将遭受挫败",这就是孙膑能杀死庞涓的原因,赵奢却违反这一原则而击败了秦军。这些用兵的范例都不是死守兵法所能够做到的,也不是兵书所能够教会的。然而,善于用兵的人运用它,却如此的巧妙。这确实不在于要尊崇前人遗留下来的兵法而拘泥固守它。

赵括读他父亲的兵书可谓详尽了,然而蔺相如却说他只能够读兵书,但不懂随机应变。所以对于谈论兵法,即使赵括的父亲赵奢也无法反驳他,然而赵奢并不认为赵括真有军事才能,却预料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到惨败,因为兵书对于赵括来说是无益的,用兵的奥妙在于各人的灵活运用。

过去把兵法写成书的人,没有比得上孙武的。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那些没有写尽的兵法,即使是孙武也难以预言,而只是在于人们自己去寻求。所以他说:“兵家克敌制胜的方法,是不能事先言传身授的。”又说:“奇兵突击和常规作战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又说:“人们都知道我用以战胜敌人的作战方式,却不知我如何灵活运用这些作战方式的。所以每次胜敌,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式,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善于学习孙武的人,应遵循这些道理去寻求自己的方法,这也就是所说的方法和策略。霍去病所说的不希求深学古兵法,道理也就在于此!

唉!固守着孙子、吴起的遗言,用来衡量人们纸上谈兵的空话,希求合乎古人的教导,而不去探求那些难以教诲的东西,却因而说这样就很好,这也是太荒谬了!

(2024海淀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诫。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陷人于大辟也。”

【乙】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尝与处士对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1】之。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子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辈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言毕长逝。

【丙】仁宗久病废朝。一日康复,思见执政。坐便殿,促召二府。吕许公闻命,移刻方赴召。比至,中使数促公,同列亦赞公速行,公愈缓步。既见,上曰:“久病方平,喜与公等相见,何迟迟其来?”公从容奏曰:“陛下不豫,中外颇忧。一旦闻忽召近臣,臣等若奔驰以进,虑人惊动尔。"上以为得辅臣体。

【丁】欧阳公于修《唐书》,最后至局【2】,专任《纪》《志》而已。《列传》则宋尚书祁所修也。朝廷以一书出两手,体不能一,遂诏公看评《列传》,令删革为一体。公虽受命,退而叹曰:“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多不同,岂可悉如己意?”于是一无所易。及书成奏御,御史曰:“旧例修书,只列局中官高者一人姓名,而公官高宜书。"公曰:“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于是《纪》《志》书公姓名,《列传》书宋姓名。宋公闻而喜曰:“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

【戊】富郑公致政归西都。尝着布直裰,跨驴出郊。逄水南巡检,威仪呵引甚盛。前卒呵骑者下,公举鞭促驴。卒声愈厉,又唱言:“不肯下驴,请官位。”公举鞭称名曰:“弼。"卒不晓所谓,白其将曰:“前有一人骑驴冲节,请官位不得。口称弼、弼。”将方悟曰:“乃相公也。"下马伏谒道左。其候赞曰:“水南巡检唱喏【3】。”公举鞭去。

(取材于《宋稗类钞》

注释:【1】赆(jìn):赠送。【2】局:史局,纂修史书的机构。【3】唱喏:古人见尊长的一种礼仪。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以他事俾去俾:让,使

B.比至___比:一起

C.陛下不豫___豫:安乐

D.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陵:凌驾,争胜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一乡人醉而詈之而棋侣不悟

B.陷人于大辟也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

C.移刻方赴召将方悟曰

D.臣等若奔驰以进朝廷以一书出两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于是偷偷换了一个棋子来让自己取胜。

B.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

又担心你们毁在对这类事情见识不足上。

C.上以为得辅臣体。

皇上认为自己得到了辅佐大臣的体谅。

D.卒不晓所谓。

士卒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文懿公后悔当初只念仁厚,没有与乡人计较,以致姑息养奸

B.吕元膺从小处察人,临终前他告诫家中晚辈交友择人应当谨慎。

C.吕许公面对使者多次催促也不急于觐见,是为了避免引起混乱。

D.富郑公的仪仗队与水南巡检发生冲突,他报上官位后扬鞭而去。

10.按照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材料【甲】和【乙】分别写到了吕文懿公和吕元膺体谅他人过失的做法。请从原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抄写下来。

(2)材料【丁】体现了欧阳修的哪些品质?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

【答案】6.B7.C

8.C9.D

10.(1)【甲】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乙】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之。(或“以他事俾去。”)

(2)品质:能包容不同的见解主张;尊重前辈;谦让,不贪功;实事求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比",等到。句意:等快到的时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表承接。/表转折。二者不同。句意:有一个同乡的人,喝醉酒后骂了吕公。/但棋友并没有察觉。

B.到。/对。二者不同。句意:使他犯了死罪。/宋祁对《列传》用功很深。

C.才。二者相同。句意:故意等了一会儿才去赴召。/主将这时才明白。

D.而,表修饰。/认为。二者不同。句意:我们急匆匆奔跑而来。/朝廷认为一部书出自两个人的手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得”,具备;“体",风范。句意:宋仁宗认为吕许公具备了辅政大臣的风范。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富郑公的仪仗队”错,由“尝着布直裰,跨驴出郊"可知,此时只有富郑公一人。“他报上官位后”错,由“白其将曰:‘前有一人骑驴冲节,请官位不得。口称弼、弼’"可知,富郑公并没有报自己的官位,只讲了自己的名字。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1)材料【甲】中,面对同乡喝醉酒后得谩骂,吕公不为所动,而是对他的仆人说:“不要与喝醉酒的人计较。”便吩咐仆人关闭家门,不与此人纠缠。即原文中的“吕公不动,语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材料【乙】中,面对棋友为了赢棋而换棋子的行为,吕元膺并未直接点出,二是在第二天请他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并赠送一束帛作为路费。即原文中的“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以束帛赆之。(或‘以他事俾去’)”。

(2)由“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多不同,岂可悉如己意?"可知,欧阳修认为:宋祁是自己的前辈,况且每个人的见解常常不同,不能全部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由此可体现他的“能包容不同的见解主张”以及“尊重前辈"。

由“宋公于《列传》亦功深者,为日且久,岂可掩而夺其功乎”可知,欧阳修认为:宋祁对《列传》用功很深,时间也久,不能够掩盖并夺去他的功劳。由此可体现他的“谦让"“不贪功”以及“实事求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吕文懿公刚辞掉宰相职位,回到故乡。天下的人就像仰望泰山北斗一样敬仰他。一次,一个同乡的人,喝醉酒后骂了吕公,吕公不为所动,对他的仆人说:“不要与喝醉酒的人计较。”便吩咐仆人关闭家门,不与此人纠缠。一年多以后,那个乡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说:“假如当时略微与他争辩一下是非,将他送到官府中治罪,可以使他通过小的惩罚而得到大的警告。我当时只想着对人要心存厚道,没想到却因姑息养成了他的恶行,使他犯了死罪。"

【乙】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一位读书人下棋。旁边文件堆积,吕元膺就在等待对方落子的时间里持笔批阅文件。棋友认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了,于是就偷偷地换了一个棋子来让自己取胜。吕元膺已经看到了棋友的行为,但棋友并没有察觉。第二天,吕元膺请他离开到别的地方去,并赠送一束帛作为路费。周围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也感到很不安。就这样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去世,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对他们说:“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我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趁我不注意,偷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就找了一个理由让他离开了。换一个棋子,不值得介意,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迹可怕。想立即说出这件事,担心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出来,又担心你们毁在对这一类的事情见识不足上。”说完就去世了。

【丙】宋仁宗长期生病,没有上朝。有一天,他的身体康复了,想要召见重臣。就在供其休息的便殿里,催促召见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宰相吕许公(吕夷简)听到了诏命,故意等了一会儿才去赴召。等快到的时候,使者又催促了数次,同行的大臣也劝他快些走,他反而走得更慢了。君臣相见后,仁宗问吕许公:“我长期生病才恢复健康,期待与你们见面,你为何来得如此慢啊?"吕许公从容地回答道:“陛下身体有恙,朝廷内外都很担心。如果听说您马上召见我们这些亲近的臣子,我们急匆匆奔跑而来,我担心会使其他人心生疑惧。”宋仁宗认为吕许公具备了辅政大臣的风范。

【丁】欧阳公参加撰写《唐书》的时候,是最后加入到修史局的,专门负责《纪》《志》部分。《列传》部分则是尚书宋祁所编纂。朝廷认为一部书出自两个人的手笔,体例风格不能统一,于是命令欧阳公审看评改《列传》,让他删改为一体。欧阳公虽然接受诏令,但私下里感叹说:“宋祁对我来说是前辈,况且每个人的见解常常不同,怎么能全部都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呢?"于是只字未改。等到《唐书》修纂完成,到了上奏皇帝的时候,御史说:“按照修史书的旧例,只列撰写人中官职最高者的姓名,欧阳公官位最高,应当署名。”欧阳公说:“宋祁对《列传》用功很深,时间也久,怎么能够掩盖并夺去他的功劳呢?"于是《纪》《志》两部分署欧阳公的名字,《列传》部分署宋祁的名字。宋祁听说后,高兴地说:“自古以来文人都不肯互相谦让而喜欢凌驾在对方之上。这样的事前所未闻啊!”

【戊】富郑公退休后回到了西都。曾经穿着布质长衫,骑驴到野外去。遇上水南巡检,他的随从们威武严肃,呵令行人让路,十分嚣张。前面的士卒呵令富郑公下驴,富郑公反而拿起鞭子赶驴快走。士卒的呵声更加严厉,又高呼:“如果不从驴上下来,就报上官职。"富郑公举起鞭子,报上自己的名字“弼”。士卒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向他的主将汇报说:“前方有一个人骑着驴冲撞您的仪仗队,我呵令他报上官位,他没报。只是口里说弼、弼。"主将这时才明白,对士卒说:“这是宰相富弼。”于是从马上下来,在道旁跪着拜见。士卒恭候在一旁,口中念道:“水南巡检恭敬执礼,请宰相先行!"富郑公举着鞭子骑驴而去。

(2024石景山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茅,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1】尝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蹄劘,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汨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埸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令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呜呼!州县者,真驿耶!矧【2】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释:【1】忠穆公:指严震,唐德宗时为梁州刺史。【2】矧:何况。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曩类曩:从前,往日

B.长子孙者不知兵长:抚养

C.疆埸无侵削之虞虞:欺瞒

D条其言条:整理,逐条记下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去以来/以其耳目接于民B.官小者,其下虽气猛/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

C.其下益暴横/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D.而垦田日益寡/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节虎旗,驰驿奔轺

打着龙节虎旗的各州使者,驿马飞跑,轻车奔驰

B.凡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

这些都是房屋污损、器物毁坏的原因

C.而又促数于更易

而又仓促频繁地更换

D.囊帛椟金,笑与秩终

囊中装满丝绸,柜里装满金银,欢喜地终身享受俸禄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城驿是交通要冲,使节来往频繁,所以忠穆公扩大其建制,以示雄伟壮观。

B.八九驿吏中仅有一二人负责修葺驿站,因此不能补救众人毁坏而造成的损失。

C.在新旧官员交替之际,州县上的胥吏不顾及地方利益,借机行奸恶欺诈之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