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_第1页
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_第2页
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_第3页
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_第4页
期末模拟卷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生物(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1。一、单选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肺炎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可以由细菌、新冠病毒或支原体等引起。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如图是支原体细胞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和支原体都不具有细胞核和细胞器B.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有效C.细菌、支原体具有两种核酸,新冠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新冠病毒和支原体都必须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答案】C【分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新冠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支原体是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但是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A错误;B、支原体无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无效,B错误;C、细菌、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具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RNA一种核酸,C正确;D、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能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进行培养,D错误。故选C。2.在低倍镜下观察有丝分裂切片,看到清晰的图像后,其他条件不变,换上高倍镜观察同一视野。此时,视野的亮度、观察到细胞的大小和细胞的数目分别比原来要()A.亮、大、少 B.暗、小、多 C.暗、大、少 D.亮、大、多【答案】C【分析】由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的操作步骤是移动装片,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和反光镜;转动细粗焦螺旋。【详解】低倍镜下视野亮,高倍镜下视野暗,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变大,C正确。故选C。3.下列关于细胞“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细胞一定具有生物膜系统 B.真核生物一定是多细胞生物C.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一定在核糖体上D.一个细胞一定具有一个细胞核【答案】C【分析】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详解】A、细胞不一定具有生物膜系统,如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B、原核生物都是单细胞生物,真核生物不都是多细胞生物,如变形虫和草履虫等是单细胞生物,B错误;C、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且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一定在核糖体上,C正确;D、一个细胞一般含有一个细胞核,但维管植物的筛管细胞和导管细胞中都没有细胞核,人的横纹肌细胞中有多个细胞核,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和脂肪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后可长期储存,以备下次利用B.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苏丹III染液将脂肪染成红色C.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用于溶解组织中的脂肪D.检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CuSO4溶液【答案】D【分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2、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详解】A、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A错误;B、在检测脂肪的实验中,苏丹Ⅲ染液将脂肪染成橘黄色,B错误;C、脂肪鉴定中50%的酒精主要作用是洗去浮色,C错误;D、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硫酸铜溶液)组成,检测样液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CuSO4溶液,D正确。故选D。5.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植物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如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变化的关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912月含水量下降,主要与自由水减少有关B.气温低自由水含量降低,可防止结冰损伤细胞C.结合水增加,有利于植物度过不良环境D.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植物抗寒能力增强【答案】D【分析】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水能自由移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详解】A、据图分析,冬小麦的含水量从9月至12月处于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是自由水减少有关(自由水的下降更为明显),A正确;BC、气温低,自由水含量降低,可防止结冰而损伤自身,结合水增加,抗寒能力逐渐增强,有利于植物度过不良环境,BC正确;D、自由水含量高时,细胞的代谢旺盛,抗逆性差,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植物抗寒能力减弱,D错误。故选D。6.奶茶中含有反式脂肪酸、高浓度果糖、淀粉、乳化剂、甜味剂、咖啡因等,其中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如图1)相比,前者除不易被人体分解,还可影响智力发育,使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与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如图2)比值降低。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奶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B.长期饮用奶茶易诱发高血脂C.长期饮用奶茶有一定的“上瘾”风险D.长期饮用奶茶患糖尿病风险升高【答案】A【分析】1.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2.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作用: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①胆固醇: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②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③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奶茶中含有果糖、淀粉,这说明奶茶能为人体提供能量,A错误;B、奶茶中含有糖类和反式脂肪酸,且反式脂肪酸不易被人体分解,人体饮用会摄入大量糖分和反式脂肪酸,易诱发高血脂,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B正确;C、奶茶中含有咖啡因,长期饮用奶茶有一定的“上瘾”风险,C正确;D、奶茶中含有大量的糖类,糖类在人体内积累过多,这说明长期饮用奶茶会大大提高得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故选A。7.马达蛋白能催化ATP水解,利用其中高能磷酸键的转移势能沿着骨架定向行走,将所携带的细胞器或大分子物质送到指定位置,马达蛋白每行走一步需要消耗一个ATP分子(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TP依次水解三个磷酸基团均产生较高的转移势能B.马达蛋白具有可逆结合细胞骨架的蛋白结构区域C.马达蛋白同时具有ATP合成酶与水解酶的活性D.代谢旺盛的细胞因消耗大量ATP,物质运输速率低【答案】B【分析】ATP是生物体直接能源物质,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为腺苷,在ATP水解供能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断裂,释放出大量能量。【详解】A、细胞中往往ATP中末端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A错误;B、马达蛋白是指细胞内在ATP驱动下沿着细胞骨架定向运输“货物”的蛋白,马达蛋白具有可逆结合细胞骨架的蛋白结构区域,B正确;C、分析题意可知,马达蛋白能催化ATP水解,故马达蛋白具有ATP水解酶的活性,C错误;D、细胞代谢旺盛时,ATP的水解速率和ATP的合成速率都升高,两者处于平衡状态,物质运输速率不会降低,D错误。故选B。8.人胰岛素是由A、B两条多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其中A链含有21个氨基酸,B链含有30个氨基酸(如下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不同种类的氨基酸R基可能相同B.构成胰岛素的元素只有C、H、O、NC.二硫键与形成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有关D.胰岛素中有50个肽键【答案】C【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和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氨基酸的多样性取决于R基的种类。【详解】A、氨基酸的种类不同,R基不同,A错误;B、据图可知,胰岛素中含有二硫键,因此构成胰岛素的元素有C、H、O、N、S,B错误;C、不同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因此二硫键与形成胰岛素的空间结构有关,C正确;D、胰岛素中有512=49个肽键,D错误。故选C。9.下图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NA与RNA在基本组成单位上的不同点只在②方面B.如果③是T,那么该核苷酸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C.③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D.人体内的③有4种,②有2种【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核苷酸的组成模式图,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③是含氮碱基;若②是核糖,则③可能是A、U、G、C中的一种;若②是脱氧核糖,则③可能是A、T、C、G中的一种。【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核苷酸的组成模式图,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③是含氮碱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A、T、C、G)构成;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磷酸、核糖和含氮碱基(A、U、C、G)构成,所以DNA与RNA在基本组成单位上的不同点不仅表现在②方面,还表现在③方面,A错误;B、分析题图可知:T为胸腺嘧啶,若③是胸腺嘧啶,则该核苷酸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B正确;C、分析题图可知:③为含氮碱基,在生物体中共有五种,即A、T、C、G、U,C错误;D、人体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③含氮碱基有五种(A、T、C、G、U),五碳糖有两种(脱氧核糖和核糖),D错误。故选B。10.以下化合物中,属于生物大分子的是()A.脱氧核糖核酸 B.乳糖C.半胱氨酸 D.脂肪【答案】A【分析】生物大分子是由许多单体聚合形成的相对分子量在一万以上的化合物,包括多糖、蛋白质、核酸等,据此分析答题。【详解】A、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大分子,A正确;B、乳糖是二糖,不是生物大分子,B错误;C、半胱氨酸是一种氨基酸,不是生物大分子,是组成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之一,C错误;D、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不是生物大分子,D错误。故选A。11.如图表示不同生物避免持续吸水导致细胞膨胀破裂的机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避免渗透膨胀只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B.作为一个系统,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C.植物细胞吸水达到渗透平衡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可能不相等D.若将原生生物置于高于其细胞质浓度的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升高【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动物细胞通过将细胞内的离子运输到细胞外而抵抗过度吸水而涨破。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伸缩性较小,因为细胞壁的作用植物细胞不能过度吸水而涨破。原生生物通过形成收缩泡将细胞内的水分向外释放,从而抵抗过度吸水而涨破。【详解】A、动物细胞避免渗透膨胀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将离子转运到细胞外,以减小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防止细胞渗透吸水涨破,A错误;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B错误;C、植物细胞在低浓度溶液中会发生吸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支撑作用,吸水到一定程度后达到平衡,但此时细胞外溶液浓度仍可能小于细胞液浓度,C正确;D、原生动物生活在低渗溶液中,会通过收缩泡将多余的水排到细胞外,若将原生动物置于高于细胞质浓度的溶液中,其收缩泡的伸缩频率会降低,减少水分的排出,D错误。故选C。12.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能进行能量转化 B.都具有双层膜结构C.都含有多种酶 D.都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答案】D【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真核细胞中两种重要细胞器,它们共有的特点是双层膜,有少量的DNA和RNA,能相对独立遗传;都能产生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都能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进行能量转换,其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正确;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C、线粒体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多种酶,叶绿体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多种酶,C正确;D、叶绿体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细胞中,如动物细胞无叶绿体,植物根尖细胞也不具有叶绿体,有的真核细胞也不具有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错误。故选D。13.下图是马铃薯细胞局部的电镜照片,1~4均为细胞核的结构,对其描述错误的是(

)A.1是形成蛋白质的场所 B.2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的通道C.3是核与质的界膜 D.4是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的场所【答案】A【分析】据图分析,1~4均为细胞核的结构,则1是染色质,2是核孔,3是核膜,4是核仁,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1是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B、2是核孔,核孔是核与质之间物质运输的通道,具有选择透过性,B正确;C、3是核膜,是核与质的界膜,为细胞核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C正确;D、4是核仁,真核细胞中核仁与某种RNA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故选A。14.某学生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为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后,利用蔗糖溶液和清水,进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观察。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c处为细胞液,b处为蔗糖溶液B.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吸水能力弱,液泡紫色更深C.水分子从细胞外扩散进细胞液至少需要穿过2层膜D.该实验过程中虽然未另设对照组,但存在对照实验【答案】B【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与图乙构成对照,可得出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此时细胞内原生质层收缩;a为细胞液,b为外界溶液,c为细胞液。【详解】A、a、c处为液泡内液体为细胞液,图乙是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b处充满蔗糖溶液,A正确;B、与甲相比,图乙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不断失水导致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液泡紫色更深,B错误;C、水分子从细胞外扩散进细胞液要穿过细胞膜和液泡膜,至少需要穿过2层膜,C正确;D、该实验过程中虽然未另设对照组,但存在自身前后对照,D正确。故选B。15.抗利尿激素(ADH)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的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增多可以导致尿量增多B.结合ADH的受体促进①ATP水解过程,为M蛋白供能C.H2O通过③自由扩散过程,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B侧)D.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答案】D【分析】水平衡的调节:1、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2、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详解】A、抗利尿激素(ADH)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DH分泌增多可以导致尿量减少,A错误;B、由题图分析可知,ADH的受体与ADH结合后激活相关酶,进而催化ATP形成信号分子cAMP,B错误;C、H₂O通过③协助扩散,进入肾小管和集合管腔内(A侧),C错误;D、由图可知,M蛋白促进②胞吐过程,增加膜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D正确。故选D。16.ATP直接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含量很多,代谢缓慢的细胞内ADP含量很多B.1个ATP分子中含有1分子核糖、1分子腺苷和3分子磷酸基团C.生物体内的ADP转化成ATP所需要的能量都来自细胞呼吸D.细胞内有氧呼吸释放的ATP大多是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答案】D【分析】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特殊化学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详解】A、ATP在细胞中含量很少,代谢旺盛的细胞内ATP和ADP相互转化迅速,A错误;B、1个ATP分子中含有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和3分子磷酸基团,B错误;C、生物体内的ADP转化成ATP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C错误;D、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能量,即细胞内有氧呼吸释放的ATP大多是在线粒体内膜上产生的,D正确。故选D。17.为了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试验编号探究课题选用材料与试剂①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肝脏研磨液③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④pH对酶活性的影响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可溶性淀粉溶液、斐林试剂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答案】A【分析】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详解】①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新制的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最后用碘液检测是否水解,①正确;②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使用过氧化氢溶液,因为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易分解,其分解速率受温度的影响,②错误;③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新制的蔗糖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因为酶具有专一性,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③错误;④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可溶性淀粉和淀粉酶,因为酸性条件可溶性淀粉溶液会被酸解,④错误。故选A。18.如图为线粒体的结构示意图。在相应区域中会发生的生物过程是(

)A.②处发生葡萄糖分解B.①中的O2穿过内膜耗能C.②处丙酮酸分解为CO2和H2OD.③处[H]与O2结合生成水【答案】D【分析】分析图示,①是膜间腔,②是线粒体基质,③是线粒体内膜。【详解】A、②处为线粒体基质,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B、①是膜间腔,其中的O2往线粒体基质扩散,穿过内膜为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②处为线粒体基质,H2O是在线粒体内膜上形成,C错误;D、③处为线粒体内膜,此处[H]与O2结合生成水,D正确。故选D。19.下图是在不同温度下,测定光照强度相同时植物幼苗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和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的变化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内ATP的产生场所是叶绿体和线粒体B.高温条件对该植物体内与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影响更大C.为使该植物生长最快,白天应将其置于25℃环境中D.35℃时,该植物细胞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答案】C【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分解成O2和NADPH,ADP和Pi形成ATP;暗反应阶段,CO2和C5结合,生成2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形成糖类和C5。光反应与暗反应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详解】A、光照条件下,植物体内ATP的产生场所是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B、45℃后植物光照下CO2吸收速率数值和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数值几乎一样,说明此时光照下,细胞CO2的释放量全来自呼吸作用,因此光合速率为0,仅能测出细胞呼吸速率,说明高温条件对该植物体内与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影响更大,B错误;C、25℃时,植物CO2吸收速率最大,即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为使该植物生长最快,白天应将其置于25℃环境中,C正确;D、35℃时该植物的CO2吸收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D错误。故选C。20.研究者检测拟南芥叶片在光暗转换条件下(CO2吸收量的变化,每2s记录一个实验数据并以点的形式呈现在下图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拟南芥在光照时只进行光合作用,在黑暗时只进行呼吸作用B.200s内拟南芥的光合速率在0.20.6μmol•m2•s1范围C.在300s时拟南芥的呼吸速率可达到2.2μmol•m2•s1D.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后,拟南芥CO2释放量逐渐增加【答案】C【分析】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是净光合量,总光合作用量是净光合量+呼吸量。【详解】A、植物在光照时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错误;B、据图分析,拟南芥叶片在照光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CO2吸收量在~0.6μmol•m2•s1范围内,在300s时拟南芥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CO2释放量达到2.2μmol•m2•s1,真正的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2•m2•s1,B错误;C、在300s时时黑暗状态,拟南芥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CO2释放量达到2.2μmol•m2•s1,C正确;D、图示为CO2的吸收量,吸收量是负数,也说明转入黑暗条件下100s后,拟南芥CO2释放量逐渐降低,说明呼吸速度在降低,D错误。故选C。21.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C.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呼吸速率的大D.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答案】D【分析】题图分析:上图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净光合作用强度,由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下图横坐标是温度,左侧纵坐标是总光合作用强度,右侧纵坐标是呼吸作用强度。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详解】A、由下图可知,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0℃,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因此,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A正确;B、由上图可知,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B正确;C、由下图可知在0~25℃范围内,光合作用的增长速率大于呼吸作用增长速率,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C正确;D、由上图可知,超过45℃,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生长,D错误。故选D。22.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B.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不变C.衰老细胞中各种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答案】D【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A错误;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B错误;C、衰老的细胞其多种酶的活性下降,并不是所有酶,因此衰老细胞中并不是各种基因的表达量均下降,C错误;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程序性死亡,发生整个生命过程中,D正确。故选D。23.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b可表示DNA分子复制B.b→c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c→d可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D.d→e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全过程【答案】D【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一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图,其中a→b段是DNA复制形成的;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c→d段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的;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也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A、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1变为2,是由于间期DNA复制形成的,A正确;B、b→c段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为2,即每条染色体都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B正确;C、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数目由2变为1,是由着丝点分裂导致的,C正确;D、d→e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故选D。24.某研究小组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动物肝脏临时装片,得到下图所示图像(仅显示部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均排列在赤道板上B.该时期细胞核中的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C.该时期后,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受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D.统计多个视野发现处于此时期的细胞数少于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答案】C【分析】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分裂期的时间短于分裂间期。【详解】A、肝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图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视野中可以观察到染色体、纺锤体和中心体,A正确;B、图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位置,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该时期细胞核中的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2倍,B正确;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错误;D、分裂期的时间短于分裂间期,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时间更短,所以统计多个视野中的细胞,会发现处于此时期的细胞数少于间期细胞数,D正确。故选C。25.酵母菌线粒体产生的一种外膜蛋白可以引起其发生特异性的“自噬”现象:线粒体外出现双层膜而成为“自噬体”,进而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自噬体”具有四层磷脂分子层B.若线粒体均发生上述“损伤”,酵母菌将无法获得能量C.当细胞营养物质缺乏时,酵母菌细胞自噬作用可能增强D.动植物细胞均含有溶酶体,该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范畴【答案】C【分析】酵母菌损伤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自噬体可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详解】A、根据线粒体外出现双层膜而成为“自噬体”可知,“自噬体”具有四层生物膜,故有8层磷脂分子,A错误;B、若线粒体均发生上述“损伤”,酵母菌也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B错误;C、自噬体形成后被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对细胞有用的物质可被细胞重新利用,因此当环境中营养物质缺乏时,酵母细胞的自噬作用会增强,C正确;D、溶酶体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内,并非动植物细胞均含有溶酶体,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也不含溶酶体,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50分。26.COPⅠ与COPⅡ是2种被膜小泡,在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过程中发挥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1)被膜小泡COPⅠ与COPⅡ的膜是由、等成分构成的;据图可知,溶酶体可能起源于乙(填写细胞器名称)。(2)为了研究某种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若3H标记的亮氨酸参与缩合反应产生了3H2O,那么3H2O中O来自于氨基酸的(填写基团名称)。图中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反映了膜在方面具有统一性。(3)假如定位在细胞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到乙中,则图中的被膜小泡(选填“COPⅠ”或“COPⅡ”)可以帮助这些蛋白质完成回收。【答案】(1)脂质(或磷脂)蛋白质高尔基体(2)核糖体羧基结构与功能(3)COPⅠ【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内质网,乙表示高尔基体;COPⅡ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而COPⅠ从高尔基体向内质网运输。【详解】(1)COPⅠ与COPⅡ的膜属于生物膜系统,主要由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乙是高尔基体,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2)亮氨酸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所以向细胞中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最先出现放射性的细胞器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即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掉H,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脱掉OH,生成一分子水,所以缩合反应产生了3H2O,则O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的过程反映了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统一性。(3)COPⅡ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而COPⅠ从高尔基体向内质网运输,若定位在甲中的某些蛋白质偶然掺入乙,则图中的COPⅠ可以帮助实现这些蛋白质的回收。27.在冬季来临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冬小麦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变化,如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变化关系图。(1)随着气温下降,冬小麦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抗寒能力。(2)在某地区种植的冬小麦经常出现白苗病。观点一认为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理由是锌是许多酶的活化剂,缺锌导致叶绿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降低,使叶片失绿;观点二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理由是镁是构成的元素。有同学利用三组长势相同的冬小麦幼苗完成下列实验,探究哪种观点正确。组别培养液实验处理观察指标A完全培养液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育相同的一段时间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B缺锌培养液C缺镁培养液①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A组的冬小麦幼苗正常生长;若B组冬小麦幼苗表现出白苗病,而C组正常生长,则观点一正确;若B组和C组冬小麦幼苗分别表现出,则观点二正确;若B组和C组冬小麦幼苗分别表现出,则观点一和观点二都不正确;若B、C两组冬小麦幼苗都表现为白苗病,则观点一和观点二都正确。②若实验证明冬小麦白苗病是由缺锌引起的,从科学研究的严谨角度出发,进一步证明该观点正确,还应增加的实验步骤是。增加步骤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答案】(1)减小增强(2)叶绿素正常生长、白苗病正常生长、正常生长在已出现白苗病的B组内加入含锌的培养液B组冬小麦幼苗白苗病症状消失,正常生长【分析】1、水在细胞内以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许多化学反应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自由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自由水的自由流动,对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高,细胞新陈代谢越旺盛。2、该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矿质元素的不同,因变量是冬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状况。【详解】(1)由图可知,随着气温下降,冬小麦细胞中自由水减少,结合水增加,自由水与结合水含量的比值降低,代谢减弱,抗寒能力增强。(2)由于镁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缺镁导致叶绿素无法形成,从而导致植物失绿,出现白化病。本实验是探究冬小麦出现白苗病的原因,是缺镁还是缺锌引起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矿质元素的不同,A组是完全培养液,C组是只缺镁的“完全培养液”,那么B组应该为只缺锌的“完全培养液”。观点二认为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是有道理的,而A组是完全营养液,因此A组中的冬小麦幼苗正常生长。如果冬小麦白苗病是由缺锌引起的,则B组冬小麦幼苗表现出白苗病,而C组正常生长;如果冬小麦白苗病是由缺镁引起的,则C组冬小麦幼苗表现出白苗病,而B组正常生长;如果冬小麦白苗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无关,则B、C两组冬小麦幼苗均正常生长;如果冬小麦白苗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则B、C两组冬小麦幼苗都表现为白苗病。因此A组的冬小麦幼苗正常生长。若B组冬小麦幼苗表现出白苗病,而C组正常生长,则观点一正确;若B组冬小麦幼苗正常生长,C组出现白苗病,则观点二正确;若B、C组冬小麦幼苗都生长正常,则观点一和观点二都不正确;若B、C两组冬小麦幼苗都表现为白苗病,则观点一和观点二都正确。若实验证明冬小麦白苗病是由缺锌引起的,要进一步证明该观点正确,可在已出现白苗病的B组内加入含锌的培养液(适量的锌离子),相同条件培养一段时间,若B组冬小麦幼苗白苗病病症消失,正常生长,则可进一步证明冬小麦白苗病是由缺锌引起的。【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水和无机盐的作用,分析题干信息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类型,从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及实验组和对照组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实验的类型预期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根据相应的实验现象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8.下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据图分析,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方式为。朝向肠腔侧的膜面积增大,可增加,使葡萄糖的吸收效率提高。(2)据图分析,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的转运方式为,依据是。(3)酒精除在小肠中被吸收外,还能在胃中被吸收,这是因为酒精能够以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空腹饮酒,酒精吸收快、易醉。(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小肠中被吸收的方式最可能为,该过程(填“是”或“否”)需要消耗能量。【答案】(1)主动运输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数量(2)协助扩散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3)自由扩散(4)胞吞是【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过程示意图。葡萄糖从肠腔进小肠上皮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但该过程中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梯度势能;葡萄糖出小肠上皮细胞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即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协助扩散。Na+进小肠上皮细胞是高浓度到低浓度,是协助扩散;出小肠上皮细胞是低浓度到高浓度,是主动运输。【详解】(1)据图可知,葡萄糖从肠腔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进行,消耗的是钠离子的梯度势能,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朝向肠腔侧的膜面积增大,增加了载体蛋白的数量,使葡萄糖的吸收效率提高。(2)结合图示可以看出,葡萄糖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且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3)酒精除在小肠中被吸收外,还能在胃中被吸收,这是因为酒精属于脂溶性小分子,因而能够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所以空腹饮酒,酒精吸收快、易醉。(4)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有机大分子物质,该物质的吸收需要消耗ATP,所以吸收方式为胞吞。29.为探究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红榄李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1)光反应阶段,光能被叶绿体上的色素捕获后,转化为和中活跃的化学能,二者驱动的还原,最终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2)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红榄李幼苗,实验结果如下表。NaCl(mmol·L–1)总叶绿素(mg·g–1)气孔导度(mmol·m–2·s–1)胞间CO2浓度(μmol·mol–1)净光合速率(μmol·m–2·s–1)50150450750注:气孔导度表示气孔开放的程度由表可知,是红榄李幼苗生长发育的较适宜浓度。此浓度下胞间CO2浓度低于其它组的原因是。(3)高浓度NaCl处理后叶绿体类囊体膜解体,基粒片层松散变形。综合以上信息,分析高浓度NaCl导致红榄李幼苗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用文字和箭头表示)高浓度NaCl→→光合速率下降【答案】(1)类囊体薄膜ATPNADPH(ATP和NADPH的顺序可颠倒)C3(2)150mmol·L–1(在气孔导度增大,吸收的CO2增加的情况下,)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反应增强,暗反应消耗的CO2更多,胞间未利用的CO2少(3)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的场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