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目标揽胜1、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创作背景。2、积累文言实词,把握文章的内容。(重点)3、分析文章的精妙构思,体会其举例、对比、道理论证的论证力度。(难点)4、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和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艺术技巧。(难点)5、感悟“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学习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重点)新课导入

上问侍臣:“昧之初(天地初开),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那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学思并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词、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关于作者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讽谏当时君王。

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五代史料

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庄宗特别史料称帝后,李存勖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开始享乐,开始怠政。1.宠信伶人:常常粉墨登场,不理朝政;伶人仗势欺人,群臣敢怒而不敢言。置身经百战的将士于不顾,封身无寸功的伶人当刺史。2.宠信官官:召集散在各地的原唐朝太监,把他们作为心腹,担任官中各执事和诸镇的监军。将领们受到宦官的监视、侮辱,读书人也断了进身之路。同时,李存勖又派伶人、宦官抢民女入宫,有一次,竟抢了驻守魏州将士们的妻女1000多人,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3.亏待有功之人:喜怒无常,无故诛杀大臣,导致人人自危;沙陀部落士兵待遇差,有人饥寒交迫而死。激情探究思考:1、《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如何解题?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伶官: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五代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于是重新编写五代史。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2、通读文本,如何划分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及庄宗得失天下这一立论依据。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4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一部分形,兴盛人的作为…的原因介,凭借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凭借这个就知道了。名作动,推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原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依据,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

志!”第二部分动,死动,告诉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名作动,订立盟约同“毋”,不要副,表祈使,一定代,你、你的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

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动,祭告动,背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恭敬地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名作状,向前使…收藏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名作动,用绳索系;用匣子装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消息时,庄宗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在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动作名,成功的消息同“仇”,仇敌形,骄盛形作动,作乱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

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使…断动作名,泪水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道理),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语气词,多么名作动,推究选连,或者形,自满使…兴盛,使…灭亡思考: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对比论证。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2、道理论证。“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

忽微,而

智勇多困

溺,岂

独伶人也哉!第三部分形,强盛形,所有的、全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没有能跟他抗争的;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能使他陷入困境,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谋有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使…陷入困境介,由于数作名,微小的事形作名,有谋有勇的人介,被形作名,溺爱的事副,只有思考: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有什么作用?原因: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紧扣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用:借古讽今(以古论今或以史证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盛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衰失15年3年庄宗大事记时间事件结论教训智勇多困于所溺祸患常积于忽微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908年23岁受命继志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923年38岁梁君臣之首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一夫夜呼……1、如何归纳本文主旨?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王朝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精彩亮剑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文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立论依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如格言式的对称语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4)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1、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魅力点评

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2、文章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①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人教训,励精图治,换来了“贞观之治”,名垂青史。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的事例。《苦斋记》“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④商纣王“众叛亲离,引火自焚”的下场,留下千古骂名。⑤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兴亡论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秦朝:仁政则兴,暴政则亡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学生:自律勤奋则成,放纵懒惰则败课堂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2、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