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_第1页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_第2页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_第3页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_第4页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

一位当了十几年校长的朋友曾经很认真地问我:“管理到底为了什么?”因为,他似乎进入了一个管理的高原期。

面对社会、学校和师生们的变化,他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问题却不可以简单回答,即使翻遍那些权威的管理学鸿篇巨制,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你需要的答案。因为,在这样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管理背景。这位校长朋友问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仅仅因为管理理论的欠缺,也并非由于管理实践的困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丰富的管理经验基础上对管理学的哲学追问。

管理是什么,我们可以说出很多;管理为什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出许多。然而,时至今日,如果仅仅在管理学固定的领域里寻根究底,我们已经很难找到真正的答案,也无法应对变化了的世界。

诞生于大工业时代的管理学尽管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修修补补,但却始终难以遮掩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尤其是以任务为导向,将大部分精力着眼于做事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经常带来对人的轻视,尽管其中也有专门有关人的诠释,但骨子里的东西根深蒂固,以至于造就了多少迷信胡萝卜和大棒的管理者,人为地把人们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个阵营。领导学的创立,令人眼睛一亮,不仅仅是因为创新,更关键的是它顺应了这个时代,本质上还是顺应了人性。撇开信息时代不说,即使在农耕时代、工业文明里,也同样需要每一个个体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领导学的全部努力恰恰在于激发每一个员工本身固有的内在特质,发现他们的潜能并让其充分发挥。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发现每一个人可以伟大的地方,并让其行走在一条通往伟大的道路上。这样一来,我们必然会创造一个生机勃发的组织,每一位员工都心明眼亮,十分清晰自己未来要去的地方,当他们奔跑的时候,早就有人为之壮行,当他们张开翅膀,前方即是飞翔的天空,古人所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生态理想,正是一个领导型组织的追求。

说到这里,“管理到底为了什么”也许可以有了一个答案:说得时髦一点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的CEO;说得质朴一点,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哲人提醒我们“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传统哲学的局限性,使我们对生命,尤其是对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认识失真,继而找不到教育的本质。

人的发展,是主体性的发展,而主体性的核心是价值追求。情感是价值意识的基础、本源。正如江苏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的:“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真正的教育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激发和学生的自我激励,都离不开情感因素。

列宁之所以强调“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就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价值与真理是统一的,对真理的追求和对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孤立地强调真理原则,忽视甚至否定价值原则,就会造成“教育全域中情感缺失”

。所以在追求价值和真理的过程中,情感等价值意识是绝对不可或缺的。

自我教育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需要充满激情探讨自己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因此,真实的自我教育必须是含有情感因素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师如果没有强烈的激情,如果不对邪恶、虚伪、侮辱人格、不讲原则等现象怀着毫不妥协和不可容忍的感情,那么要想在青少年的心灵中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只有教师真情的激发,才有学生的动情的回应,也才有真实的自我教育。

喜欢自己,才能发展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说的就是学生在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他们希望自己付出一定心血培养的小同学变得更好。这种愿望就是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我深信,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使每一个少年把这种愿望当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只有当一个少年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学生“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在自己变革的对象中发现、直观自身,“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也就是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发展自己。

但让学生喜欢自己,并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夸奖几句,而是引导学生在行动的结果中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发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喜欢自己,这才是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原动力。性的自然生成,不是按照某种先验模式人为刻意地锻造。而美育正是帮助人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以人的感官而言,各个部份都可以通过美育来提高它的质量。比如说眼睛。没有受过教育是一般的眼睛,但通过教育以後,就变成审美的眼睛。一个人懂得审美,他就是非常幸福的人,他不管是读书、看电影、看戏、观赏大自然,都能享受审美的愉悦,而且这种审美眼睛——按照蔡元培所说——一定是超脱的,是非功利的。歌德说:“人生下来最重要的是用眼睛看世界。”通过教育培养审美眼睛,感官就不一样了,生命质量就不一样了。还有耳朵,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能欣赏音乐的内感觉,音乐的语言比文学的语言更抽象,但往往也有更高的境界,音乐可直接与宇宙相通。还有口舌,口要有口德,说话要有口德,不能随便进行人身攻击。我批评的“语言暴力”,就是没有口德。动不动攻击人,就是缺德。不仅缺德,而且丑陋,离美很远。感官经过美育的薰陶,整个生命质量就不一样了。第三个问题,讲讲教材与生命质量的关系。“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先驱者,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五四”运动是发现“人”的运动,我曾经在课堂里讲中国近现代的三大文化意识的觉醒。第一次是鸦片战争特别是甲午海战以後,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我们本只有天下意识,没有民族国家意识。近代一个重大发现,是发现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是一个强国,所以那时的知识分子很悲愤,就研究我们中国为甚么不能强大。像梁启超,他就对中国积弱的原因,写了很多文章,说关键是国民的问题,所以写了《新民说》,但当时他讲的国民是群体的“民”;而“五四”运动则从“群”到“己”,强调的是个体。完成了第二个大发现,即发现中国人不是人,只当过两种类型,一是做稳了奴隶,一是连奴隶也做不得;中国从来也没有真正做人的时代,所以他们要重新发现人。所谓发现人,在广度上包括发现三个东西:一个是发现人,一个是发现妇女,一个是发现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我们中国儿童的生命质量有问题。鲁迅先生写了一篇《由聋而哑》,说我们中国的孩子,精神食粮太欠缺、太粗糙了;耳朵聋了,很多优秀的、健康的、美好的声音听不见,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读不到。聋了,聋以後就变成哑了,说不出来了,变成无声的中国,没有真正的声音,没有精彩的声音,没有个性的声音,为甚么呢?就是精神食粮有问题,教材有问题,也就是读物的问题。我这一代人,说实在的,我们的精神食粮相当粗糙。过去我们读的书局限很大,教材也贫乏、粗糙,我刚刚说过,我们常用意识形态的教育来取代德育,取代人文维度,如果教材老是光有一些甚么雷锋的故事和“半夜鸡叫”的故事,太政治化,就会缺少一种更普遍的、古今中外的美好文化的精华。没有这些精华的积淀和补养,我们的生命质量就会降低,甚至会犯一种“缺钙症”,或者说“贫血症”,这就是文化的贫血症和文化的缺钙症,缺少人文的钙,灵魂的钙,缺少情感本体与伦理本体的钙。所以教材的丰富与多样,以及教材具备真、善、美这些基本钙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特别要商讨的一点,是如何从我们中国的古代文化里,寻找提高生命质量的教材资源。这一点很重要,但是很可惜,我不能在大陆像今天一样充份讲讲这个问题。我们中国古代的文学、哲学、伦理学,是培养人的生命质量的极为丰富的资源。我认为包括西方,将来都会发现我们这里的资源。对於我们古代文化,首先要辨析一下,到底哪一些是精华,哪一些是糟粕。有的作家给孩子开“炎炎夏天要读的书”竟然是《水浒传》,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听说香港电视台从明天开始,又要播放《水浒传》了。可是我们应该注意《水浒传》作为文学作品,确实是一个好作品,是很杰出的作品,但是,它的文化价值观念,却有很大的问题,它的妇女观念、英雄观念,凡造反干甚么都合理的观念等,都很有问题。我在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讲课当中,专门讲了两讲,一讲是《三国演义》,一讲是《水浒传》,都是从文化上进行批评的。从文学上,比如它的战争描写、人物塑造、故事、语言,都有它的成就,但是从文化批评来说,也就是从它的文化价值观念上说,有大问题。如果从一部作品的整体精神来说,《红楼梦》整个作品是让我们的生命向善、向美去发展的,可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可能向恶发展,特别是《三国演义》,这本书是我们中国权术阴谋的大全。对《三国演义》如果没有分析批判能力,那么,我们将来人的生命就会完全变形。比如说,我们中国有非常好的义气,像伯牙、锺子期“高山流水”的义气,是非功利的,一种非常纯、非常美的义气,可是到《三国演义》桃园结义却是两回事啦,它是“组织原则”,就是:我们三个同生死,然後我们就去夺天下,这跟我们现今社会三个小伙子,他们抢银行之前先讲讲义气,差不了多少。这个义气变质了。还有像诸葛亮,他确实有很高的智慧,可是他的智慧一进入了权力斗争的系统,就带有这种系统的系统质,智慧发生了变质,变成了许多假的东西,如果接受了这东西,很容易掉落地狱之门,《三国演义》、《水浒传》正是中国的两大地狱之门。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有道理的,《三国演义》会增长人的心机心术;像趟云,他千军万马救出阿斗,刘备把阿斗摔到地上,说:“你差些损了我的一员大将。”连爱心也充满了权术呀!这种东西做教材就不合适了。再说《水浒传》,现在我们都把武松当成是大英雄,但若无保留地学习他的行为,会造成很大的问题。武松血洗鸳鸯楼,他报仇最充份的理由顶多可以杀蒋门神、张都监、张团练三个人,那已经过份了,可是他杀了十八个人,其中十五个是无辜的,丫环、马夫,还有那些夫人,都是无辜的,问题还不止於此,问题是杀了人之後,他还理直气壮,在墙上写了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种以杀人为荣的态度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糟粕。它正在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西方文学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杀小女子和小孩的英雄,可是《水浒传》中武松却连小丫环也不放过。而李逵杀戮四岁幼儿小衙内更是可怕。对中国这种英雄要警惕。那么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呢?比如说《山海经》、《道德经》,它恰恰是跟这种态度相反的;我们却没有充份注意,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跟《水浒传》的态度完全不一样,《道德经》对杀人、对战争怎么看呀?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大兵之後,必有凶年。”他的大前提都已说好了,而且他说:你如果是不得已而战争,你必须证明你是不得已的,若战胜了,不要搞凯旋,而要以葬礼、丧礼来对待战争,这就跟武松的态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选教材就是要辨析,这些东西真正能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像《红楼梦》,对生命、对少女那么尊重,对名利场那么鄙视、这就是生命境界,这就是生命质量,这就完全不一样。《山海经》不是一部历史,但它是我们中国最本真、最本然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文化最本真、最本然的文化,它有一个最重要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精卫填海”,海是可以填的吗?海是不能填的,但是偏偏要去填,把不可能的事情,当成可能的事情去争取。“夸父追日”,日不可追,但是我就是要去追,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钱穆先生等中国文化研究家一辈子探讨中华民族的文化为甚么不会灭亡,他们谈出一些理由,有的认为是有儒家的思想,有的认为是有统一的汉字,但是都没有讲到《山海经》精神这一条,我要补充这一条,就是我们中国最原始、最本真的文化里面,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这条,就永远不会灭亡了。像这种教材,真正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放进教材里面,去提高我们整个民族的生命质量和每个个体的生命质量。可是,我们能把《道德经》谈战争的文字作为教材吗?香港、台湾的教材我还没有好好研究,但大陆恐怕比较难。总之,教材跟生命质量有很大关系,跟我们整个教育目的有很大关系,我说“回归古典”,就回归到我们最本然、最本真的文化,回归到有益於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精华中来。制定学生守则,听听孩子的心声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引发社会热议,在肯定意见稿更“接地气”的同时,不少人建议,让学生更多参与制定过程,内容表达更加“孩子气”,让守则更能“入脑入心”。删除“见义勇为”,增加“控制上网时间”、“会自护懂自救”、“保护生态环境”等,变“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说法为“尊敬国旗国徽,奏唱国歌肃立,升降国旗行礼,了解国情历史”……近日,教育部就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经公布,就引起热议。此次修订征求意见将于8月20日截止,意见稿有何亮点?专家如何解读?社会各界有哪些看法和建议?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征求意见稿有何亮点?教育部2012年启动守则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的调研、修订,意见稿将现行守则和与之配套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合而为一,原本70条2000多字,浓缩成9大准则300多字。意见稿去掉很多口号化、“高大全”的说法,增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实际的表述,发布后引起了各方热议。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网友“展翅飞翔”赞道:“意见稿好多了,不再走笼统路线,有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网友“水秀乡”表示,“支持教育慢慢走向人性化和务实,强烈关注”。曾在微博上多次呼吁修订守则的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沈曙虹看到意见稿后,欣喜地向记者表示,“现行的守则悬在半空,现在可以说落到地面了”。他说,现行守则有些内容难以落实到操作层面,虽然学校会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规范设计,但顶层设计的调整,让学校更有政策依据。沈曙虹说:“意见稿比现行的守则更有‘温度’,亲和力更强,删除‘见义勇为’这条我赞成,因为未成年人很难把握度,为了保护他们,应该删除,这就是站在中小学生立场考虑的表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班华则向记者专门提出:“‘护家园’这一条内容相当丰富,也非常符合时代要求。”此次修订专家组组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邓友超向媒体介绍意见稿的亮点:一是贴近时代;二是突出对学生言行的基本要求,各地各校可依据守则,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学生管理规定或行为规范;三是简单明了,凝练为“三爱”、“三讲”、“三护”,易懂易记。“让守则的内容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核心素养来反观学生守则,从而还原学生守则的本来面目,使规则像规则,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邓友超说。中小学师生怎么看?意见稿更加注重具体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那么,作为守则的适用主体,中小学生怎么看?由于适逢暑假,一些学生还没看到意见稿,记者随机采访多名初中生发现,很多人还不知道意见稿及其主要内容。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初二学生于景霏说:“小学时就知道有中小学生守则,但平常没怎么关注。”不过,听记者介绍意见稿的内容后,学生们均表示,这些道理都懂,在实际生活中也基本在遵守。成都市某中学初三班主任张娟说,现行守则其实和学生息息相关,但是很难让他们主动关注,“十几岁的孩子,有几个会关心约束自己的条条框框呢?”学生们对现行守则表现出的距离感,沈曙虹认为不难理解:“现行守则太‘高’,学生不说抵触吧,至少不会很向往,意见稿出来,他们可能会有思维定式,认为还是那些来训诫我们的东西。‘守则’,我定了,你来守;‘规范’,我建一个模子,你往里钻,学生可能会有这种天然的心理。”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平台上,网友们踊跃发表看法。除了对不再走笼统路线表示赞赏外,很多网友建议,可以更“孩子气”一些。“既然是说给学生听的,就得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都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最好。”网友“送人玫瑰”留言。“守则可以再简单点,新版本像妈妈的唠叨,想面面俱到,可是哪个孩子爱听妈妈的唠叨呢?”网友“静墨”说。前段时间,网上曾广泛流传“美、英、日中小学生守则”,守则修订专家组经过调研,明确表示“英、美、日均没有全国统一的学生守则”,所谓的国外学生守则或是国外某文化读物给小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是某学校的校规节选。尽管如此,许多教师、家长,甚至中学生仍对此津津乐道,希望可以为守则的修订提供参考。13岁的于景霏认为,“网上流传的‘美国守则’要求不太高,容易做到,比如‘稍早一点或按时到校’、‘考试严禁作弊’等等。”张娟也提到,网上流传的“英国守则”有一条——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我觉得这条挺好,很多孩子都缺乏保护自己的意识,值得提出来;而且这个表达简单明了,试想要是换成‘拒绝性骚扰’这样的表达,效果不会这么好。”如何强化学生主体性?要让新版守则真正“入脑入心”,让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做得到、守得住”,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努力?“为学生考虑,代替不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班华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看上去是被动的,但他们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参与,而且一定要自觉参与,去思考,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别人不可能代替。”代替思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