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_第1页
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_第2页
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_第3页
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_第4页
考研政治马原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3165天考研政治倒计时终极攻略——写给2013考研路上的同学们篇幅浩大的文本,莫测高深的真题,这就是令多数考生感到巨大压力的2013考研政治复习。大家且莫惶恐,一开始时有这样的感觉很正常。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以前从未认真学过政治理论。无师自通,岂有此理?二是不了解政治理论学科的特点。“隔行如隔山”,焉能不难?与理工类学科不同,政治理论的对象不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而主要是社会历史领域的普遍规律和知识体系。丰富的生活场景已被定格为灰色的骨架,沉淀为枯燥的语句。90后考生既没有专门的知识准备,又缺乏可润滑艰涩文字的生活阅历,此时此刻,就只有讲求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计划,我向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一、框架为王纲举目张为什么“框架为王”?因为考研政治本来就是一个课程体系,它就是按体系展开的,更要紧的是,一定会按这个体系出题。我们是考生,当然也就应该按此去理解,去记忆,去解题。现阶段,效果最好的复习方法,就是先分学科在宏观上建立好课程框架。这是考研政治与其他学科最不一样的地方。因为命题的路数特别,有些题目的角度甚至显得比同学科的专业课还刁,但又只是公共课。一方面,我们无法用专业课的精力和时间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功夫不下到又解决不了问题。那怎么办?就是居高临下,“跑马圈地”。先宏观,后微观,把基本框架建立起来,然后,在框架的基础上,把握考点,渐渐地对考点心中有“数”。然后,再破解难点,对考点心中有“底”。即所谓“顺藤摸瓜”,“瓮中捉鳖”。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先把整个课程体系分为“绪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资本主义论、科学社主义论”这几大板块,再按照讲义中每个板块的“考点群逻辑结构图”掌握二级标题以下的脉络线索,当熟悉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在大脑中形成“马原”的整个学科线索轮廓,这样,在考场上见了题目就能够按部就班、按图索骥,特别是精准锁定主观题原理。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该把它分割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成果、精髓)、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本质论、阶段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祖国统一、外交政策、依靠力量、领导核心)”,这五大板块中的重点是道路、探索和建设这三部分。这个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当年重大事件进行命题,比如,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20周年,这样就使得本身是命题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显突出,再如今年是香港回归15周年,这就使“一国两制”这个章节的内容开始升温,还有就是即将召开的“十八大”,这是注定要考的内容,因此在复习毛特时要特别注意将时事内容与大纲要求融会贯通,这样在考场上才更加从容。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要按照时间线索,是很容易将其掌握的,即“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今,其中1956是个分水岭)”,要将这三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历史任务清楚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比较特殊,分值不低,但内容简易,毫无玄奥。客观题基本上是“送分”,主观题亦有规律可循。由于其贯穿始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根红线,所以大家从三个角度建立框架,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在分学科建立框架的基础上,即要注重“大”原理的运用,也要注意小细节的把握。由于各个学科的性质不同,考查的方式和方向也就不同,因此同学们在政治复习中也要因学科而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的考查注重的就是大原理的掌握与运用,主观题自不必多说,即使是客观题,考查的也往往都是重点原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上下功夫,特别要想答好马原的主观题就一定要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大原理做到烂熟于心。对于毛特、史纲和思修除了主观题会以重大历史或现实事件为背景进行考查,其客观题一般考查的都比较琐细,所以同学们复习这些学科时应仔细对比每一历史事件、方针政策的背景、特点、意义。二、用好讲义精练习题关于课堂讲义的使用方法。这里有一个与教育部考试中心出版的考试大纲解析(即“教育部红宝书”)对比的问题,教育部红宝书是与考试大纲配套的官方教材,其特点有三,第一,出版时间偏晚。近几年通常推迟到9月中旬出版发行,仅为考生预留下不致两个月的强化复习时间完成60万字的复习内容,令考生感到极大压力;第二,具有权威地位。因其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是与命题班子具有直接关系的官方教材,因此能与《考试大纲》无缝衔接,具有的法定的权威地位。第三,覆盖全部考点,但逻辑性不强;内容极其全面,但线索不清晰。因此,很多同学向我询问,有了我的课堂讲义还是否需要红宝书?首先,对于马原,它的理论体系和考试的命题体系都是最稳定的,因此我编写的讲义同学们可以放心的用到考试之前,至于《考试大纲》出台后增减内容,我会及时为大家解析新大纲,到时大家在我的讲义上做出标注即可。史纲和思修今年的变动也不会很大,但毛特的内容由于“十八大”的召开肯定会有重要修改,这也是考试的头号重点,因此教育部的红宝书还是有重要价值的,大家一定要特别注意。关于什么时候开始“背”政治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注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里的“背”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习题进行。即通过做习题,反过来巩固听课时理解的考点,通过做习题,对答案,看解析,查讲义,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热点在脑海里落在实处。并且逐渐巩固住。另一种就是传统意义的“背书”。直接按照书上的框架、脉络来背考点。这两种“背”都不要盲目进行,而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标准。第一种方法奏效的前提是一定要选择路子正,质量好的习题,有的同学认为题海战术无往不利,其实有可能无形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被与考点无关的偏题怪题误导,钻到牛角尖里去了。以往就有同学反映,做了大厚本题,但考过后才发现很多根本不在考查范围内,这就得不偿失了。相反,如果我们做了100道习题,而这100道习题涵盖了100个考点,而这100个考点的考查方向与试卷具有一致性,这又会是何等效果?我应你们的要求,在各个网络空间中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必要的习题,这些题目是我在严格对照考试大纲和多年来研究命题规律以及丰富的阅卷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家精心编写的,大家可以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学政治。第二种传统意义的“背书”取得最佳效果的前提,就是要在书中选择出正确恰当的内容。大纲解析中60万的文字量,究竟如果取舍?背什么才能真正成为试卷上有效得分的文字,至关重要。我作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理论讲台上躬耕多年的老教师,会在微博、博客和网络空间中,毫无保留地将最有用的内容与同学们分享,让大家随时随地轻松复习、考出高分!三、从容安排按部就班从时间上看,目前距离2013考研政治还有大约160天,这宝贵的160天时间如何高效利用?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到10月20日左右,约70天时间,应作为第一轮内容全面的强化复习,这个阶段的目标就是建立起各学科的理论框架,在框架的引领下,通过习题的方式,对每一章节内部考点的考查方向尽可能做到全面把握和有意识的背诵。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左右到12月中旬,大概50天左右的时间,作为第二轮突出重点的强化复习,这个阶段应该达到的标准是,能够将每一学科或者章节内容的结构图在大脑中形成清晰而准确的反映,对重点原理、概念能做到耳熟能详,最好能够脱口而出。对习题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的做题,而是重新翻看第一轮复习中做过的习题,特别是自己做错的内容,对2005年——2010年的真题所考查过的内容应做到熟练掌握,每天有计划的进行重点内容的背诵。第三阶段,从12月中旬到考试前大概40天的时间,作为冲刺复习阶段,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能够结合2012全年形势政策的热点内容捕捉到考试所要结合的原理和命题角度,并且留出8天左右的时间作为考前预热,模拟考场时间,做8套左右的测试题及真题。四、精耕细作日有所进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政治复习完全可以放在最后一两个月进行。我要提醒大家,这样想很可怕,因为这是真正的“误区”,误的是自己的青春和命运。倘若不信,可以现在就试着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力复习政治,看看能够复习到什么程度,就全明白了。考研政治的复习时间每天应保证2.5小时左右,如果同学们是从上午8:00开始一天的复习,中午11:30午休,那么在这3个半小时中,建议大家有2个小时用来复习考研政治,一方面是由于政治学科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另一方面也与2013年元月真实的考试时间相对一致,即上午8:30——11:30,易于形成同步性,对兴奋度和节奏感的调整会有助益。午饭过后建议大家利用午睡前的时间浏览一下主流报刊或网站,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人民网等,它们是考研政治题目的材料源。下午从1:30——5:30的四个小时中,同学们在复习专业课的间隙可以留出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集中做一下政治练习题。半小时应该做多少题?从政治试卷上看,180分钟要做38道题,33道选择题需要在1小时之内解决,也就是说平均1.8分钟一道题,那么半个小时大家应该做完16.5道题。晚上7:00到10:30,大家可以将英语和专业课内容穿插进行复习,这需要根据每个同学各自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可以计算一下,每天11小时的复习时间中,留给政治的复习时间其实1/4都不到,但是我们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为什么?因为我们采取了滴水穿石的方法,也就是有意识地运用量变推动质变,利用点滴时间来复习,这也正是我为大家开通163博客、新浪微博、qq空间及人人网等网络渠道的原因,就是为了让大家方便地利用起睡前、乘车等边角零碎时间,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规律静悄悄地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巨大作用。好风凭借力,送汝上青云!【解析】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社会存在的基础,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因素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像马尔萨斯人口论那样夸大人口因素的作用,就会坠入历史唯心主义。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不正确,C选项属于地理环境的作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B选项不正确。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10【答案】A【解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见,唯物史观正是从对人的生活的研究开始的。人首先要吃饭,就要进行生产,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当然,在充分认识吃饭问题的重要性时,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唯物史观不否定人的自然属性、物质欲望对人的行为乃至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但人的自然属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产方式的作用。题目备选的四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因素,但这些不同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传统意识、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故题干明确要求的“根本条件”,只能是生产方式。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12【答案】B【解析】社会意识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13【答案】C【解析】意识形态实质上是阶级社会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这里有几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什么是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第二,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中经过思想家和学者的加工,已经形式化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因此,它不包括社会心理这样浅层次的直接的社会意识。它包括两个方面,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有自然科学、逻辑和语言学等。接着要讨论的第三点,也就是题干的考点,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有阶级性的,涉及政治的那些内容。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等。为什么只有这几项属于意识形态?因为它们有阶级性。为什么只有它们有阶级性?因为它们作为社会意识反映的对象与其他领域不同。它们专门反映经济与政治,所以有阶级性。如与自然科学对比一下,反差非常清楚。弄清大格局后,还要注意小的易错点,B选项和C选项中都有“政治”元素,为什么C选项全属于意识形态,而B就不合格?因为,“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当然属于意识形态,但政治制度就不是。不仅不是意识形态,连社会意识都不是,而是政治上层建筑。所以,对于选项中的“政治”、“法律”都要注意其限定词。定好位,再选择。C选项为本题正确答案。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的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31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C具有其历史继承性D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1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这表明()A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7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我国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对此正确理解的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8“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19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消费者C科学技术D劳动关系2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分工协作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C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3答案15【答案】D【解析】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1)集中表现为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式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即把不同集团、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内化为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以支配人们的行动,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和政治。(2)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3)反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群众的程度。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故正确答案是D。16【答案】D【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看作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具有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17【答案】D【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故正确答案是D。18【答案】A【解析】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错误的社会意识起阻碍作用。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而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19【答案】C【解析】社会生产力是包括多种要素并呈现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是智能性要素。就实体性要素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也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作为智能性要素的科学技术,能够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第一生产力。故正确答案选C。20【答案】D【解析】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本质上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们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自由地选择生产关系,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事实上也不能自由地选择和任意改变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它体现着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利益,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要求。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21【答案】D【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42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它遵循了()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2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A劳动者的总和B生产资料的总和C劳动对象的总和D生产关系的总和24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A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B劳动要素的具体实现形式C自由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D经济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25下列属于上层建筑的是()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26上层建筑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是()A观念上层建筑B政治上层建筑C哲学思想D核心价值体系2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28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其服务的()A国家基本制度的性质B基本政治制度的性质C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性质【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0529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30与经济上的价值范畴不同,哲学上的价值范畴揭示的是()A主体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主体客体之间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C主体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D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31在灾难面前,所有的人都感到必须要做点什么,这种必须要做点什么的感觉,表现出人们内心有一种通过行动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5·12大地震,中国因为在救灾中表现的人道主义光芒、勇敢与毅力而赢得了世界的尊敬。玉树地震,救灾再次牵动人心,社会各界在4月20日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募捐晚会募得善款2175亿元。这表明()A人的价值通过能力的大小得到表现B人的价值通过满足个人需要得到表现C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D人的价值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得到实现32价值评价的认识对象是()A价值主体的主观需要B价值客体的结构和功能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依赖关系33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价值评价是反映了价值依赖关系的评价C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3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一切从根本原则出发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D认识与实践的统一3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是成为困于书斋,束之高阁的谈论家,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为此,要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实事求是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单选05答案2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故D选项正确。30【答案】D【解析】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通俗地说,就是这个东西对人有什么用。A、B、C三选项与题干无关,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31【答案】D【解析】价值离不开人,因为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意思就是,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再好的东西如果人不需要,或者明明有好东西却不拿出来去满足人的需要,那就导致价值的主体性缺失。东西再好,再具有价值的客观性,也不能形成现实的价值关系。而在灾难面前,人们捐钱的捐钱,献血的献血,所有的人都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实意。而这些又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的。捐钱的人,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己,充分地体现了价值的主体性。捐出的钱物满足了他人的客观需要,捐献行为本身让他人感觉到世界的温暖,让自己感受到了精神上的升华,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故D选项正确。32【答案】C【解析】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对象的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故正确答案选C。33【答案】C【解析】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存在着差异或矛盾,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故A、B、D选项表述不正确,答案选C。34【答案】A【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和情况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故A选项是正确答案。35【答案】C【解析】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故正确答案选C。A、B选项与题目无关,D选项属于矛盾分析法的特殊要求。【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63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37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A革命B改革C发展生产力D科技的进步3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B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D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39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D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40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循环论的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41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A人的阶级性B所有人的共同属性C一切社会关系总和D一切生产关系总和42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A目的性和创造性B目的性和能动性C目的性和工具性D能动性和创造性43无产阶级政党根本观点是()A群众观点B群众路线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44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个人的作用,个人的历史作用是()A原因和结果的统一B必然和偶然的统一C感性和理性的统一D自然和历史的统一【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6答案3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37【答案】A【解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故正确答案是A选项。38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技革命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远、更加强烈。主要表现在:首先,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其一,它使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发生质的变革;其二,它使人们的劳动形式产生质的提升;其三,它使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其次,现代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生活主体、生活资料、生活时间和生活空间,从而引起生活方式发生新的变革。最后,现代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的变革。因此,B、D两项表述错误,C选项与题干无关。A选项为本题的正确答案。39【答案】B【解析】英雄史观是指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做出唯心主义回答的理论观点。其基本特点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4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41【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说在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42【答案】C【解析】人的价值的二重性是指目的性和工具性。人的价值具有目的性:当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占有价值的时候,人是价值主体,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个人价值;人的价值又具有工具性:当人作为价值客体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时,人的价值的这一方面称为社会价值。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李海洋2013考验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1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界限B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2下列属于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A建设京沪高速铁路B欣赏普契尼歌剧C打扫人民大学礼堂D发射天宫一号飞船3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了()A动物的活动是本能活动B能动地改造世界是人类特有的本领C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动物能动改造世界的能力超过了人,因而使人“感到惭愧”4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钟声”产生的原因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蕴涵的哲学道理包括()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D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5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A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B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C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D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6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纷纷表示“不做单位人,要做社会人”。这种择业观念的变化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决定着人的实践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D人的观念变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果7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躲猫猫”、“蜗居族”、“钓鱼执法”、“被时代”等词不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而且可能以前在中国老百姓的头脑中是本来没有的概念,现在却成了不少人的“口头禅”。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大约有7000条新的词汇产生。上述材料告诉我们()A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所以需不断地推进认识的发展B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C实践决定认识,新词汇的产生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D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将引起质的飞跃,从而推进事物的发展【李海洋2013考验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1答案1【答案】BC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物质世界的特性和规律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从而彻底划清了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彻底划清了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的界限。反映论可分为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把人的认识这种社会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混同于自然界的一般的反映形式,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不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抹煞了人的认识过程的能动性,因而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2【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第一种,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第二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第三种,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B选项并不是创作和演奏音乐,而是欣赏音乐,故不属于精神文化创造实践。因此,A、C、D三选项是本题的正确答案。3【答案】ABC【解析】本题对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进行了考查。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而是社会的人。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动物的活动只是本能,不可能超过人。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4【答案】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可以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的原因是什么,是他们的知识所限,说明认识还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C项也可以选。B和D本身正确,但这两句诗中并没有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5【答案】ABCD【解析】实践和认识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作出预测和规划;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故正确选项是A、B、C、D。6【答案】CD【解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人们择业观的改变正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结果。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7【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广泛的社会实践是众多新词汇产生的根源,所以选C,不选A。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被人们了解的新事物,在生活实践中,它们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而逐渐在实践中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故选D,B与题干没有联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28.2010年7月,为促进北京整体实力的均衡发展,加速实施南城发展振兴战略,北京市决定将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城区合并。整合后将利于资源互通。此外,东城、西城经济比较发达,而由于历史原因,南城两区经济相对较弱,合并后有利于带动南城经济发展。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C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D认识对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具有决定作用9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所有的生物中都有流射物存在,当这些流射物与感观相接触而进入感观时,感觉就产生了。德谟克利特受恩培多克勒“流射说”的影响,提出了“影像说”。他认为,当影像从外面进入时,感觉和思想就产生,相反,若无影像对感官的撞击,就没有什么能够产生。他们的观点()A把人的认识过程复杂化了B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C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生物性的自然存在D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10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1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C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D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12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C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D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13.19世纪一位作家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B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D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1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这种关系是()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D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2答案8【答案】ABC【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题干中北京城区的合并正是体现了这一观点。D项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9【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即客体直接映射在人的大脑中的过程。西方古代的流射说、影像说、蜡块说一直到近代的白板说和感觉说等等都属于这种理论。这种直观映射论仅仅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把认识简单地看作是主体被动接受对象的刺激和对象把自身“烙印”在主体大脑中的结果,把人的认识过程简单化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10【答案】AC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故正确答案是A、C、D。11【答案】ABD【解析】认识来源于实践,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人们在经验积累中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认识的深刻性也与经验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C项过于绝对。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12【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接触事物形成感性认识。但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比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更深刻。无论是“眼中之竹”还是“胸中之竹”都是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相比,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具有局限性。但两者还是有显著的区别。作为“胸中之竹”的表象与作为“眼中之竹”的感觉、知觉相比,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带有某种程度的概括性,是创造性的反映,比感觉、知觉深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13【答案】A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A、B、C选项和题干中的名言都表达了共同的思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亲身参加实践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14【答案】ABD【解析】在哲学史上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A、B、D三个选项正确,选项C是关于意识本质的错误观点【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316人的非理性因素包括()A人的情感、意志B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因素C幻想、想象、直觉、灵感D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17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这说明()A想象能够创造世界B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C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D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1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包括()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9“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A事物的可能性因人而异B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C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真理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20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A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C就真理的发展来说,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D就实践本质来说,承认真理的实践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21承认任何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就是承认()A正确认识含有错误的部分B近似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C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D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3答案16【答案】ABC【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故A、B、C选项正确,D选项描述的是理性因素。17【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动力作用、诱导作用与激发作用。合理想象属于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A项错误,夸大了想象作用。B过于绝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18【答案】ABC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们的认识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是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才能完成的。这就说明了认识要依赖于实践,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只有实践发展了认识才能发展,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个选项都从不同角度正确揭示了这个论断的含义,故正确答案为A、B、C、D。19【答案】CD【解析】真理是个发展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可能性根源于现实的客观根据和条件,它是客观的。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同地位、立场、素质和能力的人对可能性固然有其作用、甚至起重大的作用,但认为“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有否认可能性的客观性之嫌,更不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哲学命题。A项不成立。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和谬误有着原则界限;真理相对性指,真理的条件性、有限性、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在科学研究中经验十分重要,科学家的论断主要不是依据经验,而是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做出的,B项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20【答案】ABC【解析】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一是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客观真理,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此,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必须承认绝对真理。三是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因此,承认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故正确答案是A、B、C。21【答案】BCD【解析】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也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A选项表述不正确,故正确答案是B、C、D。【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唯物史观)单选04答案22【答案】A【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一种生产关系还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有关土地的政策正是这一关系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23【答案】D【解析】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故正确答案是D选项。24【答案】A【解析】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故正确答案是A。25【答案】D【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A选项属于经济基础。B选项属于生产力。C选项是生产关系,均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是正确答案。26【答案】B【解析】政治上层建筑是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力量。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故正确答案是B。27【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上层建筑对我国的经济基础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28【答案】C【解析】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422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是()A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B反对绝对主义C反对相对主义D坚持马克思主义23“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A有用的就是真理B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C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24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B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C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D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25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的问题。价值的特性包括()A客观性B主体性C社会历史性D多维性2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27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区别在于()A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B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C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D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实践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认识性28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应该做到()A与时俱进、求真务实B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C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4答案22【答案】ABCD【解析】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这种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客观性,怀疑科学理论的可靠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这种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所以A、B、C选项正确。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所以D选项也正确。23【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他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之为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题目中的观点正是这种主张的表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24【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逻辑证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治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25【答案】ABCD【解析】价值的特性:(1)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2)价值具有主体性。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3)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4)价值具有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这就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故正确答案是A、B、C、D。26【答案】CD【解析】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27【答案】ABC【解析】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1)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3)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所以A、B、C选项正确,D选项表述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B、C三选项。28【答案】ABCD【解析】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故正确答案是A、B、C、D。【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529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30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这个范畴是指()A摆脱了日常行为规则的束缚B随心所欲不逾矩C天马行空独往独来D对必然的认识和超越【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认识论)多选05答案29【答案】ABCD【解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故正确答案选A、B、C、D。30【答案】B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是指人们受盲目的客观必然性支配的状态。自由是指人从受束缚中得到解放的状态。人的活动涉及三个领域,即自然、社会和人自身。这个意义上的自由,就是从自然力的奴役、从社会关系的压迫下和从自身的束缚中得到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是建立在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从认识的角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把握。从实践的角度,自由是对必然的超越,主要是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在实践中通过驾驭客观必然性,改造了客观世界,就是对必然的超越,从而获得自由。A选项“摆脱了日常行为规则的束缚”只是一种放任,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这样做的人根本不会有自由。C选项“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与A选项情形相似。B选项“随心所欲不逾矩”达到了很高的主客观相统一的境界和状态,获得了自由。D选项如前所述,也是获得了自由的状态。B、D两项为正确答案。\【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课堂例题(认识论)2006.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2002.31(理).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2000(理)1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2006.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2002.31(文)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2001.34.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深有体会地说:“20世纪70年代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我的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课堂例题(意识的能动性)2000(理)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2000(文)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36.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课堂例题(辩证法)2007.18.农民采摘柿子时总要留一些。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喜鹊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捉虫,从而保证了柿子来年丰收。这个事例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005.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2007.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C.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D.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2009.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华佗是我国东汉名医。府吏倪寻和李延俩人均头痛发热,一同去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付不同的处方,给倪寻开的是泻药,而给李延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二人不解:我俩症状同一,为何药方不同?是不是华佗弄错?华佗解释道:倪寻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病在内,当服泻药,泻去积滞。李延是受凉感冒,病在外,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就好了。病症相似,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二人拜服,各自服药,很快痊愈。中医强调辩证施治,是我国宝贵医学遗产,华佗对症下药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指出其中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课堂例题(唯物论)1997(理)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1997(文)11.下列命题中,居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D.万物皆备于我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2003.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2002.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E.意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