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4分)

1.(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稀疏(shū)水涨船高(zhàng)

B.抖擞(sǒu)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C.应和(hé)蓑衣(suō)戴着笠(lì)

D.撑伞(zhǎng)酝酿(niàng)欣欣然(xīn)

B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涨”读音应为“zhǎng”;B项,正确;C项,“和”读音应为“hè”;D项,“撑”读音应为“chēng”。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放松警惕是危及生命的前兆,麻痹大意是酝酿事故的温床。

B.当大多数人因疫情隔离在家时,很多医护工已经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抗疫一线。

C.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D.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们应提前做好计划,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C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ABD.使用正确;C.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指的还有小伙子,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你要住在崖下,;你要住在林间,;你要住在村头,……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②可观石上生云③可看水中腾雾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C

句子排序

注意前后语境,第一个空前面是“溪边”,应为“看水中腾雾”;第二个空前面是“崖下”,应为“观石上生云”;第三个空前面是“林间”,应为“听月下虫鸣夜鸟梦”;第四个空前面是“村头”,应为“田园牧歌”。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述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4.(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开学日期一延再延。作为初三学生,晓明情绪急躁,对网上学习感到厌倦,急于复课。作为同学,你该怎样劝解?

A.晓明,我们学习要张弛有度。最近,你感到烦躁,那就多休息休息吧。

B.晓明,急啥?大家都没复课,又不是就你没复课!

C.晓明,虽然现在还不能复课,但我们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咱们共同努力吧!

D.晓明,现在网上学习就更重要了,你可不能放弃呀!要不,中考看你怎么办?

C

语言得体

这里是劝说晓明同学参加网上学习,劝说内容要注意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得体、合理,劝说的语气要委婉,语言通顺。可以围绕疫情当前不能复课和网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委婉劝说。可以这样说:晓明,虽然现在还不能复课,但我们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咱们共同努力吧!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述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5.(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屋顶”树枝”“街道”是名词。

B.“晚间”“忽然”不全是名词。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柔软”“蜜情”是名词。

D

名词

ABC.正确。D.有误。“柔软”是形容词。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词性及修辞手法,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6.(2022七上·江油月考)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述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D

把握诗歌内容;观沧海

本题考查诗歌诗歌赏析。ABC.正确。D.有误,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曹操的诗以“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7.(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B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A.从“摔”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B.从“憔悴”“央求般的神色”中可知,属于神态描写。C.从“捶打”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D.从“扑过来抓住”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二、语言运用(共4分)

8.(2022七上·江油月考)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读图]观察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

(1)示例: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

(3)示例: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开放性默写;漫画释义;见解表述

(1)本题考查日常积累。作答时,根据题目中要求,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和诗句即可,注意书写的美观正确。(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①看图可知,图中一位中年人在给自己的父亲洗脚,身后他的儿子在给他擦背,构成了一幅孝心传递的和谐幸福的画面。从中可以提炼出孝道,幸福,和谐等主题。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应按一定的顺序把图中出现的三个人物,三个人物各自在做的事情一一交代清楚,可以适当的点一下图画的主旨。(3)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解析,言之可行,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不顶撞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常陪伴父母来表述。

故解析为:⑴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⑵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

⑶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⑴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也考查语言表述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真观察图表,找到关键信息,然后进行归纳,从而得出解析.

⑶语言的运用是我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能够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述我们的见解,不仅是应考的需要,更是我们交往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方面的训练。

三、默写(共18分)

9.(2022七上·江油月考)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茂、灿、愁、涯。

故解析为:⑴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⑷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0.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

(5)元方对友人有理有据回击的句子是:,;,。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

(4)友人惭;下车引之

(5)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理解性默写

根据平时积累默写,注意“拟、絮、惭、至”的书写。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及默写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默写时还要注意字形的书写一定要正确、规范、整洁。本考查理解性默写,要在理解诗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来默写。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2022七上·江油月考)文言文对比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4.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11.C

12.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

1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14.示例: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返程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等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等着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老友,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原因吧!要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A.有误,应为:期/日中。B.有误,应为:对子/骂父。C.正确;D.有误,应为:故人至暮/不来。

故解析为:C.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③句意:才同他一起吃饭。之:代词他,指故人。④句意: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恐:害怕、担心。

故解析为:约定;离开;代词他,指故人;害怕,担心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才。句意: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②重点词:昔,从前。故人,老朋友。句意: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故解析为: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朋友才到

②以前吴起外出,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陈太丘的朋友因为不守信用,而遭到七岁孩子陈元方的批评,可见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吴起宁肯自己不吃饭而等老友,可谓守信之人,能使三军信服。

故解析为: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

(2022八下·江油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雅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5.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16.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9.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16.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引起下文;营造朦胧的诗情;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17.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18.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19.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

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⑵记叙文首段的作用一般有:①总领全文,点明主旨;②为下文作铺垫;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⑶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⑷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的作用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句段所处的位置来分析。二是从句子的表述内容来分析。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第一段写漓江的美景,流露着的喜爱之情,是.“情韵”之一。“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摆船夫妇的好心,是“情韵”之一。“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摇船人赡养两位老人的反哺之情是.“情韵”之一。“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L与他朝夕相伴”,人与鸟相依相伴、和谐相处,是“情韵”之一。

故解析为:①“我”对漓江美景的喜爱之情。②“我”对摇船人自强自立、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③摇船人买下一条腿的鹦鹉并与之相依相伴,和谐共处的友爱之情。④摆船夫妇收养先天残疾婴儿的养育之情。

16.本题考查语段作用分析。“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点”与下文“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相互承接;与尾端“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相呼应,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故解析为: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引起下文;营造朦胧的诗情;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17.依据"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拋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等语句表现了摇船人的悲惨身世但乐观、阳光的特点。本文还善于设置悬念,如第二段“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到“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先写摇船人残疾的外表,后来对摇船人乐观和阳光的赞叹,是欲扬先抑的写法。“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景物对人物特点起烘托作用。

故解析为:①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摇船人乐观阳刚、热爱生活。②设置悬念。由会背唐诗的鹦鹉引出对鹦鹉主人的好奇,由等待摇船人时的期盼到发现摇船人残疾时的失落,由摇船人的残疾引出摇船人的身世。步步设悬,吸引读者。③欲扬先抑(或铺垫),摇船人其貌不扬且有残疾,与“我”想象的差别很大,“我”很失望;摇船人的精神品质却让“我”感动、赞美。④烘托(或对比、映衬)。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18.依据“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_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可见“我”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想帮助他。可“我”看到摇船人的乐观、阳光,又感到这种想法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故解析为:①“我”同情摇船人,担心他没有多少收入,真诚地想帮助他,所以想问他。②摇船人阳刚、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觉得在他面前谈困难和帮助都是多余的,所以张不开嘴。

19.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表述了对漓江优美景色和摇船人乐观阳光的赞美,点明了主旨。在结构.上有照应开头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末尾使用省略号,有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故解析为: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②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③言虽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呀,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0.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1.“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

22.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2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24.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

20.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21.两个词语表现了孩子天真调皮、机灵可爱的心理,不想让妈妈发现自己。

22.第一句饱含担心之情,无责怪之意,第二句表现出着急还有抱怨之意,并带有些不满和责怪。

23.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24.表现母子情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思想倾向;感悟文章意境;体会情感态度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用特定的口吻表述出来。

⑶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根据内容概括情节,或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根据理解概括人物情感或是从中提取词语作答。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把握能力。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态度的折射,要有通篇考虑,从重点语段、语句入手分析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20.本题考查意象理解。本文中安排孩子将自己想象成金色花,而不是其他的植物,此时要分析金色花这个意象与其他植物的代表意义的区别,首先,泰戈尔是印度诗人,而金色花在印度是神树,是一种象征圣洁美好的植物,而文中所要表述的主旨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这种爱的纯洁美好,所以才采用金色花作为意象。

故解析为: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是非常美好和圣洁的,这和母子之间的感情很相似。

21.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推测。“暗暗”“悄悄”这两个词语表示不愿意显露、不愿意让人发现的意思,联系全文是作为一个孩子不想让妈妈知道是自己在妈妈的左右让她快乐。

故解析为:两个词语表现了孩子天真调皮、机灵可爱的心理,不想让妈妈发现自己。

22.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可知,此句是带着一种焦急的语气来说的,体现了母亲找不着儿子的担心与焦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是一种带有嗔怪的语气来责骂孩子的,饱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故解析为:第一句饱含担心之情,无责怪之意,第二句表现出着急还有抱怨之意,并带有些不满和责怪。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我”躲起来并不是为了捉弄妈妈好玩,而是要悄悄地关心,陪伴妈妈,并且也道过歉,取得了妈妈的原谅,所以我不是真正的“坏孩子”。

故解析为: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2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诗中,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孩子沐浴着母爱,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爱。诗人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开头,让读者的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随着一起飞翔。在飞翔中看见了一幅充满温馨、和谐、欢乐的美丽图画,图中洋溢着真、善、美。诗人有力地塑造“金色花”这一意象,把孩子的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金色花在风中飘摇,在新叶上舞蹈,沁人心脾的花香,美丽的投影……本文主要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主要是借助金色花来表现的。

故解析为:表现母子情深,孩子对母亲的喜爱、亲昵。

(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25.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6.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27.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2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9.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25.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26.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27.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28.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29.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⑴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与作用。文章题目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②点明文章中心;③题目具有象征意义;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⑤贯穿全文,为文章的线索。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情感内容的阐述。

⑶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⑸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述。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25.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母爱像棉花盛开”很明显,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就使得标题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结合文章第⑧段“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可知棉花的特点的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最终枯槁了自己,由此看出棉花是十分无私伟大的,母爱也如棉花盛开一般,说明了母爱的无私,结合全文内容看,本文的主旨就是突出母爱的无私,由此看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故解析为: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26.①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写了深秋田野的环境,很明显这是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需要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枯黄”“星星点点”“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关键词,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母亲的白发”一词可以看出母亲苍老的形象,母亲这么老了,还在棉花田里辛勤劳作,也看出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由此为下文写对母爱的赞美做了铺垫。②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母亲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时的神情,我已经学有所成,母亲的辛勤付出此刻有了回报,所以母亲应该是激动和欣慰的。

故解析为: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27.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苦菜花只写出了母亲的命运多舛,向日葵只写出了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些花都没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故缺少的应是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故解析为: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②段“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无私;结合第②段“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可看出母亲的节俭;结合第④段“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可看出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第⑤段“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可看出母亲的吃苦耐劳;据此进行整理即可,注意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故解析为: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29.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的迁移。首先要明确自己母亲的性格特点,然后再找到与这个性格特点相似的花并联系实际来写即可。

故解析为: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六、作文(共30分)

30.(2022七上·江油月考)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发现身边小事的意义,是一切创作的开始。我们的生活看似每天都在重复,但每一天却都有不同的感受,酸甜苦辣全是幸福的滋味,只有尝过了,生活才算完美。

请以《我的“小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我的小幸福

对于旅人来说,一杯水,一碗饭就是幸福;对于学生来说,好成绩就是幸福;对于工来说,劳动成果就是幸福;对于我来说,什么是幸福呢?自从发生了一件事情之后,我就明白了我的幸福是什么了。

那天,雨神在天宫忘记关上水龙头了,恰好赶上我没有带雨伞,我浊气上升,浑气下降,就狂奔回家。不巧,踩到地上的一口痰上,我一下摔得人仰马翻,小腿骨好像被千斤巨石压着,痛得动不了。坐在地上一会儿,浑身上下湿透的我,只得咬着牙,用手撑在地上站起来,一步一拐地回家。

小腿腓骨骨折,医生说不严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这是一件相当严重的大事了!原本祥和的家,像平静的湖面被扔进了一块小石头一样,激起层层涟漪。

妈妈负责我的营养工作。一大锅牛奶般的棒子骨汤,是需要用文火熬一两个小时的,妈妈时刻守在炉子旁熬好汤后,还要喂我,好像我是三岁小孩似的。她小心翼翼地端着碗,舀了一勺汤,嘟起嘴吹几下,然后在勺边抿一下,才慢慢地送到我的嘴里。舀一大锅汤,她这样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我注视着妈妈那被蒸汽烘红的脸蛋,以及头发中夹杂着几根银丝,口中的汤变得甜甜的,觉得这就是幸福的味道。

营养以外,锻炼才能让人恢复更快。一向晚起的爸爸破天荒地天天早起帮我做腿部运动,边做还边打呵欠。而每一次帮我运动后,都满身大汗,似乎比我还累。我笑了,心中好像有一股暖流,幸福的暖流。

家庭,让人感觉多么温暖。举手投足之间,是爱的横溢;言语说教之中,是疼的表现,手起掌落之隙,是幸福的暖风在回荡。

那次骨折,连医生都惊叹我的恢复能力。我想可能是家的力量所创造的奇迹吧,不,一定是这样的!想着,想着,我的心潮澎湃,热泪夺眶而出。

经过这一件事情,我终于明白了,对我来说,家庭就是我的最大幸福。家庭能给人力量,助人成长,(让人)感受幸福。

家是小摇篮,是遮阳伞,是避风港。家一一(family)一一FatherandmotherIloveyou!

幸福就是现在,这,就是我的小幸福!

全命题作文

关键信息是“幸福”。“幸福”一词从来就没有统一的定义,“什么是幸福?”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每个人的幸福,只在自己的心中,而从来都不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幸福无处不在。这篇作文的文体偏向于记叙文或抒情类文体,行文时注意写出自己幸福的感觉。因为题目里有“我的”这个词语,要写到心理体会,所以心理描写是不能少的。

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写好一篇考场作文需要做好四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布局。审题应从辨析作文侧重点、明确写作的方向、明确限制,规范作文的要求入手做到准确审题;立意要求深刻、有格调、有时代感。选材应做到紧扣主题、真实典型、生动新颖、避免雷同。在布局上要从做好开头、结尾入手,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且容易掌握的技巧。当然,规范、工整的正楷或行楷书写也是获得作文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八校联考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4分)

1.(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稀疏(shū)水涨船高(zhàng)

B.抖擞(sǒu)黄晕(yùn)捉迷藏(cáng)

C.应和(hé)蓑衣(suō)戴着笠(lì)

D.撑伞(zhǎng)酝酿(niàng)欣欣然(xīn)

2.(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放松警惕是危及生命的前兆,麻痹大意是酝酿事故的温床。

B.当大多数人因疫情隔离在家时,很多医护工已经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抗疫一线。

C.参加舞蹈表演的男女同学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D.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伊始,我们应提前做好计划,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3.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你要住在崖下,;你要住在林间,;你要住在村头,……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②可观石上生云③可看水中腾雾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②③④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③①②④

4.(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述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开学日期一延再延。作为初三学生,晓明情绪急躁,对网上学习感到厌倦,急于复课。作为同学,你该怎样劝解?

A.晓明,我们学习要张弛有度。最近,你感到烦躁,那就多休息休息吧。

B.晓明,急啥?大家都没复课,又不是就你没复课!

C.晓明,虽然现在还不能复课,但我们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咱们共同努力吧!

D.晓明,现在网上学习就更重要了,你可不能放弃呀!要不,中考看你怎么办?

5.(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屋顶”树枝”“街道”是名词。

B.“晚间”“忽然”不全是名词。

C.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D.“柔软”“蜜情”是名词。

6.(2022七上·江油月考)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述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7.(2022七上·江油月考)下列各句中所用的描写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B.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C.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

D.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二、语言运用(共4分)

8.(2022七上·江油月考)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1)[积累]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读图]观察这幅图,按要求答题。

①这幅图表现了什么主题?

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3)[拓展]通过参与这次“弘扬传统孝敬父母”的活动,你将用哪些具体行动回报父母呢?

三、默写(共18分)

9.(2022七上·江油月考)默写。

(1)《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中道出新旧更替的哲理的名句是:,。

(4)《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10.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

(5)元方对友人有理有据回击的句子是:,;,。

四、文言文阅读(共8分)

(2022七上·江油月考)文言文对比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4.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

(2022八下·江油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漓江情韵

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

我漫步江边,向这一个个黑色标点走去。最近的一个标点圆圆的,像是句号。等我走近了,才看见那是一把雨伞,但伞下空无一人。转身刚要离去。伞下忽然有稚嫩的童音向我问候:“你好——你好——”我顿时愣在那儿了。还没客我醒过闷儿来,那细嫩的童声又飞了出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哎呀,他在背诵韩愈描写桂林山水的佳句!我弓下身,寻觅与我开玩笑的伞下顽童。一看吓了一跳,与我逗趣的竞是一只伏在鸟笼里的鹦鹉。鹦鹉觅我俯视它,又对我来了一句欢迎词:“要知漓江美,请你登木舟。”我不禁笑出声来,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个十分风趣的摇船人。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他的出现。终于,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我从木桨击水的声音中悟出,那破折号是一只小舟。我猜想这叶木舟上的摇桨人,一定是这只神奇鹦鹉的主人;这只鹦鹉,是他有意安排在这儿吸引游客的。妙!这个超人的奇思妙想,等于给这首朦肫诗又增添了一个惊叹号。

果然,一叶木舟从雨雾中现身。一个低沉苍劲的男低音传入我的耳鼓:“你是过江,还是想游漓江?上船来吧!”

上了船,我才看清,他的脸清癯瘦削,身体和那张脸一样瘦削,让我吃惊的是,他竟是个一走一歪的残疾人。我的兴致顿时跌落了下来。他却不知我心态上的变化,依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看你这身行头,不像是本地的过江人。你想去哪儿看景?不要看我的船小,它可以从漓江摇到桃花江。先生如果有远游的雅兴,我还可以送你到阳朔,那儿有一条洋人街,是中国的一绝。”

我摇摇头,告诉他昨天我已经乘坐游艇去过那些景区了。

“那么,你登船的意思是……”他不解地望着我。

我只好言明只是想看一看调教鹦鹉读诗的摇船人。仅此而已。

他大声地笑了起来。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

他告诉我,他先天残疾,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在江边,是一对在江上摆船的夫妇把他养大成人的。待收养他的两个老人走后,他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打发日子,便开始了摇船生涯。有一天,他到鸟市去买鱼鹰,看见这只仅有一条腿的鹦鹉,便把它买了下来。从此,这只鸟儿与他朝夕相伴。

“那韩愈赞美漓江的诗。是你教它的?”我问。

“不是。桂林人都会背诵这两句诗,它听多了,就会学舌了。”

“那么请客人登船的两句话呢?”

“两个瘸子之间,心灵相通,我一点拨它也就会了。”说这话时,他似乎十分开心,又爽朗地笑了起来。

我沉默了。我不知这个腿部残疾的摇船人和他那少了一条腿的鸟,在雨雾漓江上苦心经营一天,能有多少收入。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我不愿再耽误这个摇船人的宝贵时间,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五十元的钞票,塞到他的手里,匆匆下船。他从船上跳了下来,急切地对我喊道:“不可以——不可以——老先生,我没为你做什么。不能收你的钱……”

回到江边公寓,隔窗而望,那船那伞已不再是朦胧诗中的标点,阴柔情致的漓江和充满阳刚的人,编织成了漓江一首美丽的人文诗章……

15.文章题为《漓江情韵》,全文写了哪些“情韵”?请分条概括。

16.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7.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摇船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8.文中画线的句子“我想问问他,但嘴唇像被贴了封条一般,怎么也张不开”。为什么“我”想问却又张不开嘴?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9.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金色花

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呀,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20.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21.“暗暗地”“悄悄地”表现了孩子什么样的心理?

22.反复朗读“孩子,你在哪里呀”和后文“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比较二者的语气以及当中所包含的感情。

2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明理由。

24.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旨是要表现。

(2022七上·江油月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25.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6.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述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27.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2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29.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六、作文(共30分)

30.(2022七上·江油月考)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发现身边小事的意义,是一切创作的开始。我们的生活看似每天都在重复,但每一天却都有不同的感受,酸甜苦辣全是幸福的滋味,只有尝过了,生活才算完美。

请以《我的“小幸福”》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②有真情实感。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解析解答部分

1.B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涨”读音应为“zhǎng”;B项,正确;C项,“和”读音应为“hè”;D项,“撑”读音应为“chēng”。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解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2.C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ABD.使用正确;C.使用有误,花枝招展:像花枝迎风摆动一样。形容妇女打扮得十分艳丽。句中指的还有小伙子,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C

句子排序

注意前后语境,第一个空前面是“溪边”,应为“看水中腾雾”;第二个空前面是“崖下”,应为“观石上生云”;第三个空前面是“林间”,应为“听月下虫鸣夜鸟梦”;第四个空前面是“村头”,应为“田园牧歌”。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表述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类题解答时注意以下几点:①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述内容的主旨。②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③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④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4.C

语言得体

这里是劝说晓明同学参加网上学习,劝说内容要注意有称呼、劝说的内容要得体、合理,劝说的语气要委婉,语言通顺。可以围绕疫情当前不能复课和网上学习的形式,进行委婉劝说。可以这样说:晓明,虽然现在还不能复课,但我们可以在网上和老师同学多交流,咱们共同努力吧!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语言的得体。“得体”就是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并适用各种情境条件,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述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等,要符合语境的各种要求,还要注意掌握语言使用的分寸。

5.D

名词

ABC.正确。D.有误。“柔软”是形容词。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词性及修辞手法,做好本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尤其是常见的汉语知识。

6.D

把握诗歌内容;观沧海

本题考查诗歌诗歌赏析。ABC.正确。D.有误,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曹操的诗以“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的感情,即可作答。

7.B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A.从“摔”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B.从“憔悴”“央求般的神色”中可知,属于神态描写。C.从“捶打”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D.从“扑过来抓住”中可知,属于动作描写。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等。结合文章内容,从文本中找到描写段落,然后分析其描写方法,并摘抄原句即可。

8.(1)示例: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爸爸擦背,整个画面温馨、感人,生动地演绎着爱的传递。

(3)示例:不顶撞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常回家陪伴父母等。

开放性默写;漫画释义;见解表述

(1)本题考查日常积累。作答时,根据题目中要求,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合适的语句和诗句即可,注意书写的美观正确。(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①看图可知,图中一位中年人在给自己的父亲洗脚,身后他的儿子在给他擦背,构成了一幅孝心传递的和谐幸福的画面。从中可以提炼出孝道,幸福,和谐等主题。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应按一定的顺序把图中出现的三个人物,三个人物各自在做的事情一一交代清楚,可以适当的点一下图画的主旨。(3)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解析,言之可行,言之成理即可。作答本题时,可围绕着不顶撞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常陪伴父母来表述。

故解析为:⑴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⑵①孝道、尊老、幸福、和谐等。

②示例:画面中祖孙三代,爸爸在帮爷爷洗脚,孙子在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