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语文(解析)_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语文(解析)_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语文(解析)_第3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语文(解析)_第4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语文(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语文(解析)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业发展指导试题

高中2022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文化学科)测评

语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解析;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是以“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的。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明人甄伟在《西汉通俗演义》中写道:“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这反映了作为文献形态的古代小说的实际地位。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

明清时期,方志迅速发展。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较之以前更为繁富,但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尚待加强。系统整理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对扩大古代小说研究视野、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研究价值大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扩充古代小说文献存量,丰富古代小说研究对象。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研究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境界,这与《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集成》等大型小说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密切相关。就当下古代小说研究而言,既有小说文献固然值得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发现新的小说史料也非常重要。而明清方志就是一个早已存在却亟待深挖的可贵矿藏。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有不少属于小说类的文献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乏佳作,值得辑录。

第二,有助于考证小说家生平,填补对小说家生平认识的空白。古代小说在文体序列中备受轻视,因而小说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即使有些小说能明确,但其生平情况往往也模糊不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明末清初《水浒后传》的陈忱,学界一直以来对其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认识有不少错误,有学者在梳理《南浔镇志》《震泽县志》《乌程县志》和《湖州府志》等诸多方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考辨,得出了“陈忱生于1615年,字遐心而非字敬夫,号雁宕或雁荡,平生交结对象主要为惊隐诗社成员”等结论,修正了既有的不当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摘编自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

材料二:

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方志的内容涉及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该地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方志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相比于诗文研究,学界在小说研究中对方志的价值认识尚显不足,对方志的运用尚不充分。其实,方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方志中,有不少近似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小说一类。辛谷在《“方志小说”探源》中将之称为“方志小说”。虽然辛先生将方志中的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命名为“方志小说”有待商榷,但在历代方志中存在大量异闻逸事资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类似于古代小说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将这些异闻逸事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之列,定位是准确的。但这种小说与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不同。近年来,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铁凝的《笨花》、野莽的《庸国》、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等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虚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借鉴志书结构和叙述方式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小说评论界将这些在创作中借鉴了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这比辛谷先生将方志中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显得更为科学。因此,为了避免与当代“方志小说”概念混淆,我们将方志中的一些记载当地异闻逸事称之为“方志中的小说”。

“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民间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的是神话故事,如广东《海丰县志》中的《盘瓤》、《新安县志》中的《休咎禅师》、《龙门县志》中的《道士斗妖》、广西《续修兴业县志》中的《洞庭湖神》、湖南《衡山志》中的《南岳夫人》等;有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如《肇庆府志》中的《勿学你翁》、《海澄县志》中的《柔娘》、《高要县志》中的《巧对》、《海阳县志》中的《制敌妙法》、江苏《震泽县志》中的《笠泽古柏》等等。这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按照中国古代小说观念,都可归入小说之列。其实,在中国各地的方志中,一般都会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方志中保存的小说是相当丰富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方志中的小说”的收集与整理。

(摘编自伍光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方志文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方志中有很多小说史料,系统整理这些小说史料,可以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

B.古代小说研究想要更上层楼,既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研究,也要发现新的小说史料。

C.方志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都可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范畴。

D.《休咎禅师》《道士斗妖》属于神话故事;《勿学你翁》《制敌妙法》是民间传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介绍了方志中的部分内容可归入小说范畴,这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

B.两则材料都认为学者在古代小说研究方面对方志的利用还不够,应该加强对方志的整理。

C.材料一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的方志中属于神话和传说的篇目,从中可看出方志对小说研究很重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胡适与鲁迅据《淮安府志》之《人物志。近代文苑》《艺文志淮贤文目》和《山阳县志》之《人物》《艺文》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判定《西游记》的是吴承恩。

B.赵景深治学严谨,他在判定《野叟曝言》的时,重视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他在《江阴县志》找到证据后,又以《浣玉轩诗文集》等文献来佐证。

C.有关清代小说《绿野仙踪》李百川的生平,学界认识一直较模糊,许隽超通过整理《蔚州志》相关史料,发表了《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

D.陆林在《德清县续志》中找到了清代笔记小说家徐承烈小传,印证了《听雨轩笔记》的清凉道人是徐承烈,并让我们对徐承烈的生平事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4.杨志平为什么认为“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回答。

5.文章认为将《盘瓤》《笠泽古柏》等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比称为“方志小说”更合适,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漏斗户”①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到城里去做买卖。去卖什么?卖油绳②。赚了钱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之后,虽说上年纪了,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也怕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七八年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过去,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人们聚拢来聊天,他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一路游街看店,找到了满意的一顶帽子,突然想到没有带钱,于是打算到火车站卖油绳。下车的旅客一拥而上,七手八脚,伸手来拿,卖完一算账,竟少了三角钱。因为头昏,怕算错,再认真算了一遍,还是缺三角。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打算动身凯旋回府,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只得找个位置坐下,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楚书记和他的汽车,吴书记送他到招待所,并要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只有一次,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细算起来,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子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我又没处报销。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五元。”

陈奂生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怎么说呢?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唔!……他精神陡增,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人民文学》,1980年2期,有删节)

注:①漏斗户:常年贫困的人家。②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漏斗户”来称呼陈奂生,写出其以前生活的贫穷;今日“悠悠”上城,写出他在生活变好之后,心情变得愉快。

B.文章第三段连用三个设问句,既交代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买顶崭新的、“呱呱叫”的帽子,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反映出当时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而陈奂生在物质得到了基本保障之后,也有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D.陈焕生善良中有着自私与虚荣,憨直中有着麻木与虚伪的性格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与农民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矛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完油绳,陈奂生算账发现虽“少了三角钱”,但他安慰自己横竖还有三块钱赚头,从中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征。

B.小说插入吴书记和陈奂生有“交情”的这一情节,以交代陈奂生之所以入住高档招待所的原因,让情节发展显得合理。

C.付钱的时候,陈奂生“细细数了三遍”,这将他花钱时的心疼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看出他平日的生活并不富裕。

D.小说在塑造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时,既通过个性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也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8.从“陈奂生想罢”到小说结尾,其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莫言认为好的小说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语言。本篇小说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也离不开小说语言的成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第二自然段的语言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普①以佐命功,代范质等为相,帝②倾心任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普尝荐某人为某官,帝不许;明日复奏,不许;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牍,复奏如初,帝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帝怒曰:“朕固不与,卿若之何?”普曰:“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专之!”帝怒甚,起,普亦随之。帝入宫,普立宫门,久之不去,竟得允。普独相且十年,颇专,尝以私怨诬冯瓒、李美、李槭,以赃论死,廷臣多忌之。帝常幸其第,会吴越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帘下,未及发而帝至,仓卒不及屏。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曰:“第受之,彼谓国家事皆由尔书生耳。”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先是开宝初,判大理寺雷德骧以寺官属附会普增损刑名,贬商州司户参军。久之,知商州奚屿希普意,奏德骧怨望,坐削藉,流灵武。德骧子有邻,击登闻鼓陈冤,并诉中书吏他不法事,帝为下御史狱,鞫实。帝愈疑普,遂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与普更知印押班,以分其权。普竟罢,终帝世不复召。久郁郁不得志,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遂因上变事,得召为司徒。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帝③作诗饯之,赐宴长春殿。普奉诗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

①普,指赵普。②此处指宋开国皇帝赵匡胤。③此处指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B.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C.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D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倾心任之”和“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两句中的“倾”含义不相同。

B.大理寺,官署名,是我国古代专门负责审理刑狱案件的部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

C.太宗,本文中指赵光义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陛下赐臣诗,当刻石”和“木兰当户织”(《木兰诗》)两句中“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是辅佐宋太祖称帝的有功之臣,太祖非常信任赵普,遇到政事,都会与赵普商量。

B.赵普举荐官员,即使有些人不被太祖喜欢,赵普也仍坚持举荐,甚至因此惹怒过太祖。

C.商州知州奚屿为迎合赵普,上奏雷德骧对朝廷不满,雷德骧因此被革职,流放到灵武。

D.太平兴国五年,赵普任司徒一职,后升官至武胜军节度使,赴任之际,太宗为他饯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

(2)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①

杜甫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②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③流落羽,行断④不堪闻。

①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四川,欲由水路辗转返乡;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②清:清水,在河南。渭:指渭川,在陕西。③伤弓:被弓箭所伤之鸟。④行断:指大雁离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大雁作为候鸟,在大雪来临之前离开胡地,在将要开花之时又离开湖南北归。

B.看到洞庭湖畔振翅高飞一路向北的雁群,诗人猜想,它们不久将会飞过清水和渭川。

C.诗人遥想塞北的春天将要逝去,而滞留在塞北的大雁,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

D.本诗以“归雁”为题,虽然诗句中没有一个“雁”字,却处处紧扣着“雁”而展开。

15.诗人为什么认为大雁的鸣叫“不堪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述了诗人对贤才渴望之情。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感受。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一天天深了,燥热的天气一日日消解,天空渐渐湛蓝,变得透明、清澈、深邃。在街巷里游荡,触摸活泼的市井生活,感受到了深深秋意。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出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无精打采,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

今年的盛夏奇热,很多地方气温都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酷暑延续的时间之长也是数十年来所罕见。即使立秋许久了,也毫无秋意。人们在炎炎烈日下,_①_,每天都需补充大量的水分;在“秋裹伏,热得哭”的酷热中②,从未觉得时间如此漫长。有人预测,今年的初秋还得一直热下去,暑气要完全退去,估计要到中秋节了。于是,人们格外盼望今年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月饼因月而生因月而名,不仅仅是与圆月形似,更蕴含团圆的美好寓意。桂花与菊花都会被人们用来做馅,制作成桂花月饼与菊花月饼,食用时,清凉之气会侵入肺腑。

中秋月,是一年中最为清明爽朗之月,因此被赋予爽月的美称。月亮之爽,爽在它的通透、干净,还因为月华如水、月辉如银,被赋予爽月,爽还表现在了高挂月亮的天幕一碧如洗。这正是: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17.下列选项中,和文中“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无精打采”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散句,请改成一组句式整齐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而言,①,尤其是在年龄超过110岁的人中,女性占比高达95%。两性之间在寿命长短方面为何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比男性多一条X染色体。②,其中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而男性的细胞中则是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Y染色体则来自父亲。拥有两条X染色体让女性不易患某些先天性疾病。

除此之外,男性和女性由于生理特点的不同,在药物吸收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男性新陈代谢速度较快,药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较短;女性新陈代谢速度较慢,③。因此,在医生开药时,应该将男女差异纳入考虑,不应该再对男性和女性“一视同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抗疫前线,我们看见了白色的守护;

城市街头,我们看见了橙色的奉献;

乡间田野,我们看见了绿色的付出;

……

劳动者身着万千颜色,在不同岗位上挥洒热情与汗水,成就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请以“劳动的颜色”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取典型事例,适当运用描写等手法,写出人物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

高中2022级学生学业发展指导(文化学科)测评

语文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解析;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解析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测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是以“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的。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明人甄伟在《西汉通俗演义》中写道:“予为通俗演义者,非敢传远示后,补史所未尽也。”这反映了作为文献形态的古代小说的实际地位。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

明清时期,方志迅速发展。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较之以前更为繁富,但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尚待加强。系统整理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对扩大古代小说研究视野、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均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其研究价值大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扩充古代小说文献存量,丰富古代小说研究对象。新时期以来古代小说研究之所以能不断开拓新的研究境界,这与《古本小说丛刊》《古本小说集成》等大型小说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密切相关。就当下古代小说研究而言,既有小说文献固然值得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发现新的小说史料也非常重要。而明清方志就是一个早已存在却亟待深挖的可贵矿藏。在明清方志的人物传记、逸事、仙释等门类中,有不少属于小说类的文献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不乏佳作,值得辑录。

第二,有助于考证小说家生平,填补对小说家生平认识的空白。古代小说在文体序列中备受轻视,因而小说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即使有些小说能明确,但其生平情况往往也模糊不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例如,明末清初《水浒后传》的陈忱,学界一直以来对其生年、字号、交游等情况的认识有不少错误,有学者在梳理《南浔镇志》《震泽县志》《乌程县志》和《湖州府志》等诸多方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考辨,得出了“陈忱生于1615年,字遐心而非字敬夫,号雁宕或雁荡,平生交结对象主要为惊隐诗社成员”等结论,修正了既有的不当认识,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摘编自杨志平《明清方志中的小说史料》)

材料二:

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地方文献。方志的内容涉及一地之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是研究该地历史的极其珍贵的资料。方志在某种意义上还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相比于诗文研究,学界在小说研究中对方志的价值认识尚显不足,对方志的运用尚不充分。其实,方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方志中,有不少近似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小说一类。辛谷在《“方志小说”探源》中将之称为“方志小说”。虽然辛先生将方志中的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命名为“方志小说”有待商榷,但在历代方志中存在大量异闻逸事资料是不争的事实,这些异闻逸事资料,往往虚构故事,叙写传说中的奇人奇事,类似于古代小说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将这些异闻逸事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之列,定位是准确的。但这种小说与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不同。近年来,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铁凝的《笨花》、野莽的《庸国》、迟子建的《白雪乌鸦》等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虚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借鉴志书结构和叙述方式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小说评论界将这些在创作中借鉴了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这比辛谷先生将方志中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显得更为科学。因此,为了避免与当代“方志小说”概念混淆,我们将方志中的一些记载当地异闻逸事称之为“方志中的小说”。

“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民间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的是神话故事,如广东《海丰县志》中的《盘瓤》、《新安县志》中的《休咎禅师》、《龙门县志》中的《道士斗妖》、广西《续修兴业县志》中的《洞庭湖神》、湖南《衡山志》中的《南岳夫人》等;有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如《肇庆府志》中的《勿学你翁》、《海澄县志》中的《柔娘》、《高要县志》中的《巧对》、《海阳县志》中的《制敌妙法》、江苏《震泽县志》中的《笠泽古柏》等等。这些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按照中国古代小说观念,都可归入小说之列。其实,在中国各地的方志中,一般都会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方志中保存的小说是相当丰富的,我们有必要加强对“方志中的小说”的收集与整理。

(摘编自伍光辉《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与方志文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方志中有很多小说史料,系统整理这些小说史料,可以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空间。

B.古代小说研究想要更上层楼,既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研究,也要发现新的小说史料。

C.方志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都可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范畴。

D.《休咎禅师》《道士斗妖》属于神话故事;《勿学你翁》《制敌妙法》是民间传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介绍了方志中的部分内容可归入小说范畴,这很好地印证了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

B.两则材料都认为学者在古代小说研究方面对方志的利用还不够,应该加强对方志的整理。

C.材料一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

D.材料二列举了大量的方志中属于神话和传说的篇目,从中可看出方志对小说研究很重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胡适与鲁迅据《淮安府志》之《人物志。近代文苑》《艺文志淮贤文目》和《山阳县志》之《人物》《艺文》等书中的相关内容,判定《西游记》的是吴承恩。

B.赵景深治学严谨,他在判定《野叟曝言》的时,重视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他在《江阴县志》找到证据后,又以《浣玉轩诗文集》等文献来佐证。

C.有关清代小说《绿野仙踪》李百川的生平,学界认识一直较模糊,许隽超通过整理《蔚州志》相关史料,发表了《李百川生平家世考实》。

D.陆林在《德清县续志》中找到了清代笔记小说家徐承烈小传,印证了《听雨轩笔记》的清凉道人是徐承烈,并让我们对徐承烈的生平事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4.杨志平为什么认为“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回答。

5.文章认为将《盘瓤》《笠泽古柏》等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比称为“方志小说”更合适,其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简要回答。

1.C2.C3.B

4.①文献地位:都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文献;②价值功能:编纂都往往强调教化功能。

5.①“方志小说”强调的是创作理念(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借鉴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方志中的小说”强调的是载体或出处,②而《盘瓤》《笠泽古柏》只是记载中于方志中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所以应称为“方志中的小说”。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方志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都可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范畴”错。材料一第二段说“在方志中,有不少近似于“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的文艺作品,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入小说一类”“这些……的奇人奇事,类似于古代小说中的“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将这些异闻逸事归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之列,定位是准确的。但这种小说与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不同”,由此看出方志中的有一些作品是类似“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与“世情小说”,而且是一部分并非全部。说法绝对化了。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证明了方志与小说在文献地位上有共同性”错。材料一第一段“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据此可以看出引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内容,是为了说明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都以教化为先,而非证明文献地位的共同性。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古代……小说往往无意署名,这使得大量小说作品难见真正著者,即使有些小说能明确,但其生平情况往往也模糊不清,这给小说研究带来了诸多困扰。而倘若将视野投向明清方志,往往能有一些意外收获”,意在说明从方志中可以找到小说及其生平情况。

B.选项内容是说判定时用其他文献内容来印证方志内容,明显与原文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方志与古代小说在文献地位、价值功能等方面具有共同性:

第一,从文献地位上看,都可作为正史的补充文献。材料一第一段“方志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的组成部分,是以“正史之补”的形态而存在的。古代小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同样也以“补史”形态而得以存续”,据此可看出二者分别以“正史之补”的形态和“补史”形态存在。

第二,从价值功能上看,编纂都往往强调教化功能。如第一段中“方志与古代小说的编撰初衷,在价值功能上往往都以教化为先,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有云:‘凡旧志所载,多有怪诞不经、幽眇难明、惑世诬民者,悉去之不录,为名教虑也。’”可以看出二者在价值功能上强调教化为先,并以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内容为证。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将《盘瓤》《笠泽古柏》等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比称为“方志小说”更合适:

原因一,材料二第二段“当代文学评论界所称的‘方志小说’……以某个真实存在或虚构的地域为叙写对象,借鉴志书结构和叙述方式而创作的长篇小说,当代小说评论界将这些在创作中借鉴了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的小说命名为‘方志小说’”,由此可看出“方志小说”创作过程中借鉴志书编纂理念和手法,强调的是创作理念。

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将方志中的一些记载当地异闻逸事称之为‘方志中的小说’”,第三段“‘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民间神话与传说故事”,可看出“方志中的小说”强调的是载体或出处。

原因二,材料二第二段“‘方志中的小说’一般都是民间神话与传说故事。有的是神话故事,如广东《海丰县志》中的《盘瓤》……等;有的是民间传说故事,如……江苏《震泽县志》中的《笠泽古柏》等等”,由此可以看出《盘瓤》《笠泽古柏》是记载在方志中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所以应称为“方志中的小说”。

综合以上原因,《盘瓤》《笠泽古柏》等称为“方志中的小说”更合适。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漏斗户”①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他到城里去干啥?到城里去做买卖。去卖什么?卖油绳②。赚了钱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之后,虽说上年纪了,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也怕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七八年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囤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过去,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人们聚拢来聊天,他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走到县城的时候,还只下午六点不到。他不忙做生意,一路游街看店,找到了满意的一顶帽子,突然想到没有带钱,于是打算到火车站卖油绳。下车的旅客一拥而上,七手八脚,伸手来拿,卖完一算账,竟少了三角钱。因为头昏,怕算错,再认真算了一遍,还是缺三角。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只好认了吧,横竖三块钱赚头,还是有的。打算动身凯旋回府,谁知一站起来,双腿发软,两膝打颤,只得找个位置坐下,一头横躺在椅子上卧倒了。一觉醒来,天光已经大亮,用手一摸,身下贼软,连忙一个翻身,低头望去,证实自己猜得一点不错,是睡在一张棕绷大床上。陈奂生吃了一惊,要弄清楚怎么会到这里来的。他好像有点印象,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楚书记和他的汽车,吴书记送他到招待所,并要了一个单独的房间。

他和吴楚之间,其实也谈不上交情,不过认识罢了。只有一次,吴楚在大队蹲点,有一天突然闯到他家来吃了一顿便饭,听那话音,像是特地来体验体验“漏斗户”的生活改善到什么程度的。细算起来,那算什么交情呢!

陈奂生想罢,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在被子上拭了拭,便睁开来细细打量这住的地方。这房里的一切,都新堂堂、亮澄澄,天花板白得耀眼,地板暗红闪光,照出人影子来;有两张出奇的矮凳,比太师椅还大,里外包着皮,也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呱呱叫三层新。陈奂生不由自主地立刻在被窝里缩成一团,他知道自己身上不大干净,生怕弄脏了被子……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一瞧别人是穿了鞋走路的,知道不碍,也套上了鞋。心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我又没处报销。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

他心里不安,赶忙要弄清楚。横竖他要走了,去付了钱吧。

他走到门口柜台处,朝里面正在看报的大姑娘说:“同志,算账。”

“五元。”

陈奂生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大姑娘说可以住到十二点,那就再困吧,困到足十二点走,这也是捞着多少算多少。对,就是这个主意。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

可是他睡不着,他想起了吴书记。这个好人,大概只想到关心他,不曾想到他这个人经不起这样高级的关心。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那么,帽子还买不买呢?他一狠心:买,不买还要倒霉的!

他出得门来,再无别的念头,直奔百货公司,把剩下来的油绳本钱,买了一顶帽子,立即戴在头上,飘然而去。

眼看离家不远,忽然想到这次出门,连本搭利,几乎全部搞光,怎么说呢?陈奂生自问自答,左思右想,总是不妥。忽然心里一亮,拍着大腿,高兴地叫道:“有了。”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唔!……他精神陡增,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人民文学》,1980年2期,有删节)

注:①漏斗户:常年贫困的人家。②油绳:一种油煎的面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漏斗户”来称呼陈奂生,写出其以前生活的贫穷;今日“悠悠”上城,写出他在生活变好之后,心情变得愉快。

B.文章第三段连用三个设问句,既交代了陈奂生上城的目的,是买顶崭新的、“呱呱叫”的帽子,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C.“囤里有米、橱里有衣”反映出当时农村发生的可喜变化,而陈奂生在物质得到了基本保障之后,也有了精神层面上的追求。

D.陈焕生善良中有着自私与虚荣,憨直中有着麻木与虚伪的性格特征,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与农民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矛盾。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完油绳,陈奂生算账发现虽“少了三角钱”,但他安慰自己横竖还有三块钱赚头,从中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征。

B.小说插入吴书记和陈奂生有“交情”的这一情节,以交代陈奂生之所以入住高档招待所的原因,让情节发展显得合理。

C.付钱的时候,陈奂生“细细数了三遍”,这将他花钱时的心疼展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也可看出他平日的生活并不富裕。

D.小说在塑造陈奂生这一人物形象时,既通过个性化的行为和语言展现人物性格,也通过心理描写,揭示他的精神世界。

8.从“陈奂生想罢”到小说结尾,其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莫言认为好的小说最重要的文学特征就是语言。本篇小说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也离不开小说语言的成功,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第二自然段的语言特点。

6.D7.A

8.感激:因吴书记的照顾而心头暖——不安:看到招待所的陈设后,担心费用高——心疼:因住宿花了五元钱而心疼——不忿:花钱后想到要价有所值而返回房间继续睡觉——埋怨:因没有先买帽子伤了风,才导致后续事情的发生——得意:此次的特别经历,可以给大伙讲讲,这让他心生“自豪”。

9.①修辞运用恰当。如“简直像拎了束灯草”,生动形象表现了陈奂生轻松愉悦的状态;

②叠词使用到位。如“微微吹”“暖烘烘”,让人对寒潮过后天气好转有了具体印象;

③整散句相结合。让文字富有变化且有韵律感,并呈现出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美感;

④语言通俗活泼。多用口语,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多处用儿化音,语言显得活泼亲切。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与农民精神状态之间存在矛盾”错。文章塑造了中国当代农民那种既善良又保守、既淳朴可爱又愚昧可笑的性格特征,但他们却是始终在随着时代大潮前进的性格形象,所以当时社会发展与农民精神状态之间没有矛盾。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从中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征”错。原文第五段写“他叹了一口气,自认晦气,只好认了吧”,表明他叹气无奈,自认“晦气”,自认倒霉,对钱还是看重的,并不是洒脱。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从“陈奂生想罢”到小说结尾,其心理发生复杂多变的变化过程:

一、起初,陈奂生“心头暖烘烘,眼泪热辣辣”,是因为记起了事情的来由,“好不容易才想出了县委吴楚书记和他的汽车,吴书记送他到招待所,并要了一个单独的房间”,因吴书记的照顾而心头有融融暖意。可以看出此时他内心充满了感激。

二、然后,看到招待所“新堂堂、亮澄澄”陈设,“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然后写他的心理活动担心费用高,如“心想这哪儿是我该住的地方!这样好的房间,不知要多少钱,我又没处报销。闹不好,一夜天把顶帽子钱住掉了,才算不来呢”。可以看出此时他处于极度不安的心理状态。

三、接着就是因住宿花了五元钱而心疼的心理状态,如写他交住宿费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抖着手伸进袋里去摸钞票,然后细细数了三遍,数定了五元;交给大姑娘时,那外面一张人民币,已经半湿了,尽是汗”。

四、然后就是因住一晚花了高价钱而“不忿”,要价有所值而返回房间继续睡觉,如“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体现出其忿忿不平的心理。

五、接着又是对自己进行了“埋怨”,“千怪万怪,只怪自己不曾先买帽子才伤了风,才走不动,才碰着吴书记,才住招待所,才把油绳的利润用光,连本钱也蚀掉一块多”,认为是因没有先买帽子伤了风,才导致后续事情的发生。

六、最后,他即将到家时,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花得值透。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然后就可以给大伙讲讲了,此时陈奂生心里非常得意自豪。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述艺术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的语言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辞运用恰当。原文写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如“简直像拎了束灯草”,运用比喻手法,将“旅行包”比作“灯草”,生动形象到位,表现了陈奂生不用挑担进城后轻松愉悦的情绪状态;

二、叠词使用到位。原文写“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如其中“微微吹”“暖烘烘”,细腻地描写寒潮后的轻风和太阳,让人对寒潮过后天气好转有了具体可感的印象;

三、整散句相结合。如原文中的描写,“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整句之后是散句然后又是整句,再加散句,可以看出,富有变化且有韵律感,并呈现出错落有致、起伏跌宕的美感;

四、语言通俗活泼。多用口语,如“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多处用儿化音,如“个儿又高、腿儿又长”,语言显得活泼亲切而又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普①以佐命功,代范质等为相,帝②倾心任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普尝荐某人为某官,帝不许;明日复奏,不许;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牍,复奏如初,帝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帝素恶其人,不许,普坚以为请。帝怒曰:“朕固不与,卿若之何?”普曰:“刑赏,天下之刑赏,陛下岂得以喜怒专之!”帝怒甚,起,普亦随之。帝入宫,普立宫门,久之不去,竟得允。普独相且十年,颇专,尝以私怨诬冯瓒、李美、李槭,以赃论死,廷臣多忌之。帝常幸其第,会吴越遣使致书于普,及海物十瓶,置帘下,未及发而帝至,仓卒不及屏。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帝曰:“第受之,彼谓国家事皆由尔书生耳。”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先是开宝初,判大理寺雷德骧以寺官属附会普增损刑名,贬商州司户参军。久之,知商州奚屿希普意,奏德骧怨望,坐削藉,流灵武。德骧子有邻,击登闻鼓陈冤,并诉中书吏他不法事,帝为下御史狱,鞫实。帝愈疑普,遂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与普更知印押班,以分其权。普竟罢,终帝世不复召。久郁郁不得志,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遂因上变事,得召为司徒。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帝③作诗饯之,赐宴长春殿。普奉诗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帝为之动容。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金匮之盟》)

①普,指赵普。②此处指宋开国皇帝赵匡胤。③此处指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B.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C.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D.帝顾问何物/普以实对帝/曰/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瓜子金也/普惶恐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倾心任之”和“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两句中的“倾”含义不相同。

B.大理寺,官署名,是我国古代专门负责审理刑狱案件的部门,最高长官为大理寺卿。

C.太宗,本文中指赵光义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陛下赐臣诗,当刻石”和“木兰当户织”(《木兰诗》)两句中“当”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是辅佐宋太祖称帝的有功之臣,太祖非常信任赵普,遇到政事,都会与赵普商量。

B.赵普举荐官员,即使有些人不被太祖喜欢,赵普也仍坚持举荐,甚至因此惹怒过太祖。

C.商州知州奚屿为迎合赵普,上奏雷德骧对朝廷不满,雷德骧因此被革职,流放到灵武。

D.太平兴国五年,赵普任司徒一职,后升官至武胜军节度使,赴任之际,太宗为他饯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又奏,帝大怒,裂奏牍掷地

(2)卢多逊与普不协,数因入对短普,帝滋不悦。

10.C11.D12.D

13.(1)第二天(第三天)他又接着上奏,太祖(因此)非常生气,将奏折撕碎扔在地上。

(2)卢多逊与赵普不和,曾多次趁着入宫奏对之际指责赵普的缺点,皇帝(对他)愈发不满。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太祖回头问这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太祖说:“海中特产必定佳美。”当即命人开封,全是瓜子金。赵普惶恐谢罪说:“臣未来得及开封看所致文书,实在不知道盛的是瓜子金。”

“帝曰”中,“帝”为主语,“曰”为谓语,结构完整,“帝曰”不能断开,排除BD;

“书”是“发”的宾语,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用尽/饮酒。含义不同。句意:太祖用尽所有心思信任他/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B.解说正确。

C.解说正确。

D.应该/面对。含义不同。句意:陛下以诗赐臣,臣当刻石留念/木兰面对着窗户织布。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后升官至武胜军节度使”错误,由原文“得召为司徒。八年,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可知,是被贬官为节度使。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明日”,第二天;“裂”,撕碎;“掷”扔。

(2)“协”,和睦;“数”,多次;“短”,说怀话;“滋”,更,愈发。

参考译文:

当初,赵普因辅佐太祖称帝有功,代替范质等人为相,太祖用尽所有心思信任他,有事无论大小,都向他咨询并作出决定。赵普曾荐举某人担某种官职,太祖不许;第二天赵普仍然奏请,仍不许;第二天他又接着上奏,太祖(因此)非常生气,将奏折撕碎然后扔在地上。赵普依然面色不变,跪下拾起被撕碎的奏折退朝回家。过几天,赵普将被撕碎的奏折补全好,再度像往日那样奏请,太祖省悟。终于任用他推荐的那人。又有群臣某人应当升官另有委任,因太祖平素厌恶这个人,不予允许,赵普坚持为他请求,太祖生气地说:“朕坚决不予升迁,爱卿你能怎样”赵普说:“刑罚赏赐,是天下国家的刑罚赏赐,陛下哪里能以自己的喜怒来独断专行。”太祖更加大怒,起身离坐,赵普也跟随而起。太祖入宫,赵普站立在宫门前,久久不肯离去,最终竟得到允许。赵普一人独居相位十年,用事很专断,曾因私怨诬陷冯瓒、李美、李槭,以贪赃罪处死,朝廷中的大臣很多人都忌恨他。太祖经常走访赵普的家宅,恰巧吴越派遣使臣致书于赵普,还有所赠的海中特产十瓶,放置在帘下,未来得及开封,太祖便到来了,仓促之间来不及收藏。太祖回头问这是什么东西,赵普如实回答。太祖说:“海中特产必定佳美。”当即命人开封,全是瓜子金。赵普惶恐谢罪说:“臣未来得及开封看所致文书,实在不知道盛的是瓜子金。”太祖说:“你就收下吧,他们认为大宋国家的事都是由你这个书生来决断的。”卢多逊与赵普不和,曾多次趁着入宫奏对之际指责赵普的缺点,皇帝(对他)愈发不满。此前,开宝初年,判大里寺雷德骧因寺内属官附会赵普的意图而增减刑名,贬为商州司户参军。很久以后,商州知州奚屿迎合赵普的意图,上奏德骧心怀不满,获罪被革职,在官籍中除名,流放到灵武。德骧的儿子名叫有邻,击登闻鼓陈冤,一并上诉中书省官吏其他违法事,太祖为此下令御史审理此案,通过审讯而澄清事实真相。太祖愈发怀疑赵普,于是下诏参知政事吕余庆、薛居正与赵普分日轮流押班,来分割赵普的权力。赵普终于被罢相,直到太祖驾崩,不复被召见。赵普长期忧郁而不得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因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赵普被召为司徒。太平兴国八年,罢赵普为武胜军节度。太宗为赵普作诗饯行,赐宴于长春殿。赵普捧诗泣曰:“陛下以诗赐臣,臣当刻石留念,来日与臣骨同葬于九泉之下。”太宗为此而深受感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雁二首(其二)①

杜甫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②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③流落羽,行断④不堪闻。

①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四川,欲由水路辗转返乡;大历五年(770年)春,诗人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作此诗。②清:清水,在河南。渭:指渭川,在陕西。③伤弓:被弓箭所伤之鸟。④行断:指大雁离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大雁作为候鸟,在大雪来临之前离开胡地,在将要开花之时又离开湖南北归。

B.看到洞庭湖畔振翅高飞一路向北的雁群,诗人猜想,它们不久将会飞过清水和渭川。

C.诗人遥想塞北的春天将要逝去,而滞留在塞北的大雁,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

D.本诗以“归雁”为题,虽然诗句中没有一个“雁”字,却处处紧扣着“雁”而展开。

15.诗人为什么认为大雁的鸣叫“不堪闻”?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14.C15.①对大雁遭遇同情:大雁因受伤而脱离雁群,其声之哀,让诗人“不堪闻”;

②对人生际遇的感伤:大雁的哀鸣之声会让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加伤感,因此觉得“不堪闻”。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述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正思念江南初夏的和煦阳光”错误,“曛”的意思是“暗,黄昏”,颈联应是描写江南天色已晚,受伤的大雁还没有回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本诗写雁的冬来春去,安得其所。只是春阴已暮,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群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大雁,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表述了对大雁遭遇的同情。

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表述了诗人自己流落在外的伤感。尾联写受伤的大雁不能归家,结合诗人自己的处境,这组诗是杜甫于大历年间在湖北、湖南漂泊时所作。全诗“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了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之情。烦恼与忧愁让人不忍听闻,就像大雁的叫声一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将贤才喻为明月,表述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①.明明如月②.何时可掇③.无边落木萧萧下④.不尽长江滚滚来⑤.羽扇纶巾⑥.樯橹灰飞烟灭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掇”“萧”“纶”“樯橹”。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一天天深了,燥热的天气一日日消解,天空渐渐湛蓝,变得透明、清澈、深邃。在街巷里游荡,触摸活泼的市井生活,感受到了深深秋意。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出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无精打采,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

今年的盛夏奇热,很多地方气温都打破了历史最高纪录,酷暑延续的时间之长也是数十年来所罕见。即使立秋许久了,也毫无秋意。人们在炎炎烈日下,_①_,每天都需补充大量的水分;在“秋裹伏,热得哭”的酷热中②,从未觉得时间如此漫长。有人预测,今年的初秋还得一直热下去,暑气要完全退去,估计要到中秋节了。于是,人们格外盼望今年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定要吃月饼的。月饼因月而生因月而名,不仅仅是与圆月形似,更蕴含团圆的美好寓意。桂花与菊花都会被人们用来做馅,制作成桂花月饼与菊花月饼,食用时,清凉之气会侵入肺腑。

中秋月,是一年中最为清明爽朗之月,因此被赋予爽月的美称。月亮之爽,爽在它的通透、干净,还因为月华如水、月辉如银,被赋予爽月,爽还表现在了高挂月亮的天幕一碧如洗。这正是: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17.下列选项中,和文中“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无精打采”所用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D.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散句,请改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7.A18.参考示例:①挥汗如雨②度日如年

19.参考示例:月亮之爽,爽在通透、干净;爽在月华如水、月辉如银;爽在高挂月亮的天幕一碧如洗。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无精打采”中赋予了灯笼以人的特点,为拟人的修辞。

A.将黑暗污浊的官场比作“尘网”,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B.“争春”“群芳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诗句的意思是故乡的水对我恋恋不舍,不远万里的相送。赋予了故乡水以人的特点,为拟人的修辞。

D.“送”一词赋予湖月以人的动作行为,为拟人的修辞。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说“立秋许久了,也毫无秋意”“人们在炎炎烈日下”,应该是说人们感受到天气很热;从后文“每天都需补充大量的水分”可知,前面填入内容应是关于流了很多汗,可以填入“挥汗如雨”。“挥汗如雨”,形容天热出汗多。

第二空,从后文“从未觉得时间如此漫长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时间的漫长,可以填入“度日如年”。“度日如年”,过一天像过一年那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此题主要考查散句变整句,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散句,将散句变成整句,就是要将散句中结构不同和形式不整齐的句子改写为结构和形式比较统一的句子。可以先找其中的一个句子作为基础句,然后将其他的句子形式改成与其一致句式即可。

分析所给内容,这里主要是强调“月亮之爽”的特点,且“通透、干净”为一组形容词,“月华如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