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泸县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第一学月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一度广受欢迎的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在抗击疫情中,广播剧迅速行动,用声音的力量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等广播剧应时而出,讲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故事。与此同时,《安家》《法医秦明》等热播影视剧的衍生广播剧同步播出,也受到广大听众欢迎,为广播剧的持续升温加柴添薪。

广播剧是用声音塑造听觉形象的戏剧艺术,可以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与影视剧等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无需特定环境,也不需要大段时间。通勤途中、运动时、就餐时,甚至在等候的间隙都可以收听广播剧,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审美体验。此外,广播剧的制作灵活机动,适合充当特殊题材作品布局的前锋。比如在科幻小说《三体》的视听化改编作品序列中,广播剧已率先与听众见面,不仅让人“先听为快”,还为同一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炉预热。

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一方面,广播剧紧扣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用声音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感人肺腑的当代故事。比如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优秀作品奖的广播剧《今生无悔》,艺术地再现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科学家黄旭华的奋斗人生,既是一部英模剧,也是一部科普剧。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广播剧的文本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广播剧和改编自经典文学的广播剧之外,今天的广播剧还不断从影视剧、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素材,不仅为听众带来更多选择,更能培育出新一代的广播剧听众。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多样。过去,广播剧大多通过广播电台、录制CD的方式传播;如今,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是更主要的收听方式。除手机、车载广播之外,智能家居用品也可以成为播放载体,让广播剧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受益于鼓励广大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业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加入到广播剧的制作中,网络广播剧的民间社团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播剧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广播剧的新颜新貌还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连接中。一些音频平台不仅与传统广播电台深度合作,而且重新整合各自的特色资源,垂直细分领域,深入挖掘用户喜好,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同时,借力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与素不相识的听友展开交流。这让收听广播剧不再是“独乐乐”,而是延展为随时点评、互动交流的社群活动。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和5G技术还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频产品消费场景。无论技术如何赋能,作品品质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当前广播剧热度回升,虽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新传播媒介助力,更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扎实过硬的品质,以及深耕生活的创作方法。打造出根植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好作品,依然是广播剧持续升温的保障。

据《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已达4.89亿人。其中,“80后”“90后”是在线音频消费主体,他们文化需求强烈,并乐于为高品质文艺产品付费。可以说,包括广播剧在内的音频文化消费市场是一片正在开启的蓝海,“耳朵经济”有望进一步开发。这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广播剧未来可期。

(摘编自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

材料二∶

早在几年前,国内大部分广播剧制作团队就开始尝试从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到果断地增加艺术门类,从“创优剧、精品剧”到研发各种通俗的栏目剧、小说剧、小品剧的思维转变,不断以市场需求、听众需求为指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受益匪浅。

而着眼于未来,广播剧的创新又迫在眉睫,广播剧如何与市场接轨,传统化的广播剧如何在新形势下“突围”,所有这些,除了观念更新、结构更新外,还急需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长期的播放平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稳定广播剧的品牌价值,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的市场价值,同时可以改变广播剧高高在上、远离普通民众的局面,这对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

无论雅人、俗人,追新求变,是他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心理。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但我认为雅俗共赏,俗是基础,通俗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雅与俗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虽然差别很大,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完全背离,而是有着相交重合的部分,高明的编导,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寻找雅俗均能接受的契合点,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俗中求雅,一是化雅为俗。

(摘编自王爽《浅谈广播剧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广播剧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B.广播剧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还能根据听众喜好进行资源重整,做到精准推送。

C.新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广播剧创能够根植现实生活,创作出高品质作品,为广播剧持续升温提供保障。

D.寻找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俗中求雅,化雅为俗,撰写雅俗共赏的通俗广播剧,成为广播剧的不二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播剧能够表现时代主旋律,也能够为特殊题材作品造势,这与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灵活的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B.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广播剧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传播途径更加多样,既扩充了收听资源,也扩展了收听群体。

C.越来越多的配音爱好者加入广播剧制作,在增强创作力量、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使广播剧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

D.借助音频平台互动技术,听友们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进行交流,增加欣赏乐趣,丰富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助推广播剧发展的一项是()

A.演员用声音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B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网络作品层出不穷

C.手机、车载及智能家居用品等成为新型播放载体

D.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被广泛应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从材料二看,广播剧应如何创新?

1.B2.C3.A

4.①首先立足广播剧现状,介绍其独特魅力和优势;②然后阐述广播剧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③进而提出打造高品质作品的要求;④最后点明广播剧发展未来可期。

5.①紧随市场需求,调整创作方向,增加艺术门类;②建立专业、稳定、长期的播放平台,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③撰写雅俗共赏的广播剧,找到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满足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广播剧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错。原文是“在抗击疫情中,广播剧迅速行动,用声音的力量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并未体现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是“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

C.“使得”强加因果。原文是“当前广播剧热度回升,虽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新传播媒介助力,更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扎实过硬的品质,以及深耕生活的创作方法。打造出根植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好作品,依然是广播剧持续升温的保障”,原文并非因果关系;

D.“撰写雅俗共赏的通俗广播剧,成为创的不二追求”表述绝对化。原文是“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也使广播剧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文中无据。原文是“越来越多的专业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加入到广播剧的制作中,网络广播剧的民间社团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播剧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助推”二字。B项能为广播剧提供素材;CD从形式新颖和互动方面助推广播剧;而A项只是广播剧本身的特点。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由疫情期间广播剧的回归引出话题,第二段和第三段介绍广播剧的特点和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如“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它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等。可见材料一首先立足广播剧现状,介绍其独特魅力和优势;

材料一第四段关键句是“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第五段关键句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多样”,第六段关键句是“广播剧的新颜新貌还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连接中”。这部分阐述广播剧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

第七段关键句是“无论技术如何赋能,作品品质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第八段关键句是“……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广播剧未来可期”。可见这是先提出打造高品质作品的要求;最后点明广播剧发展未来可期。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广播剧如何创新。

材料二第一段说“国内大部分广播剧制作团队就开始尝试从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到果断地增加艺术门类”“从‘创优剧、精品剧’到研发各种通俗的栏目剧、小说剧、小品剧的思维转变,不断以市场需求、听众需求为指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受益匪浅”。由此可见广播剧要紧随市场需求,调整创作方向,增加艺术门类;

材料二第二段说“除了观念更新、结构更新外,还急需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长期的播放平台”“是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由此可见广播剧要建立专业、稳定、长期的播放平台,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

材料二第三段说“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可见广播剧要撰写雅俗共赏的广播剧,找到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满足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需求。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述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6.C7.D

8.①写孙司令选择离开老母为国尽忠,凸显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丰富了人物形象;②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③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④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9.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三娃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错。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

D.“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有误,“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不是对比;写这些内容突出的是抗战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胜利。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段文字表现了孙司令在忠孝之间的选择,“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体现出孙司令为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的高尚品格,丰富了孙司令的形象。

从主题表述上,这段文字强化了主题——中国人民的胜利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密切相关。以孙司令为代表的中国人,深明国与家的关系,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舍弃自己的小家。而正是这种信念让中国最后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文中借孙司令母亲之口,“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孙司令的母亲在儿子即将走向战场而不能尽孝时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听闻胜利消息喜极而终,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怕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在文章最后一段,这是在接受冈部直三郎所代表的日本军队投降时孙蔚司令的回忆,“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回忆和现实相交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写作背景、探究写作意图能力。

此题的审题关键有两处,即“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人的性格、命运”。考生可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出发浏览全文,看哪些因素属于“文化背景”,并分析它们是如何影响“人的性格、命运”的。

从“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可知,特定的地域特色影响人的性格。蒲城水硬土硬,养育了硬气的男人女人,所以娃娃兵也是硬气的,他们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可跳下黄河也不做日军的俘虏。

从孙司令与娃娃兵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对人的影响。从小说中“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可知,特定的历史文化传承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蒲城出忠臣,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三娃们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

从“哈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死啊——生……”等内容可知,家庭教育影响人的性格和命运。三娃从小听爷爷奶奶唱戏唱曲,从中学到要要为国尽忠,不怕牺牲,让他走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卫国家献出了生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注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有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文本一先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

D.文本二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想学习,时间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4.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10.EJMV11.C12.A

13.(1)因此聪明敏捷,可以依仗而又不可以依仗;(那些)依仗自己聪明敏捷却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2)老年时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点燃蜡烛的光亮和在黑暗中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14.学习贵在坚持。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而不学习,最后也会一事无成;而一个禀赋一般的人,如果坚持学习,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省略了主语“吾”,“旦旦”是“学”的状语,“之”是“学”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所以应从“之”后边断开,即从E处断开;

“久而不怠焉”中“焉”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应从“焉”后边断开,即从J处断开;

“迄乎成”中省略了主语“吾”,“而”是连词,表顺承,用于下句句首,所以应从“成”的后边断开,即从M处断开;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句末”助词“也”表判断,所以应从“也”后边断开,即从V处断开。

故选EJMV。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及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两个“卒”都是最终的意思。句意: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B.正确。

C.错误,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同。顾:难道,反而,表反问语气。/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句意: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

D.正确,两个“恐”都是“恐怕”的意思。句意:恐怕已经晚了。/只恐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不能完成。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错误,应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故”,因此;“恃”,依仗;“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一“……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2)“炳”,点燃;“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昧行”,黑暗中行走。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文中,首先从天下事的难易说起,指出难易的关键在于做与不做。接着就转到了学习方面,指出学习也是这样,只要肯学,困难的学问也变得简单。接着以自己为假设,指出天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再接着以蜀之鄙二僧的故事,指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一段,做了总结,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知疲倦地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讲学习贵在坚持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而不学习,最后也会一事无成;相反,一个禀赋一般的人,只要坚持学习,最后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蜀国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文本二: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③春耕。

解释:①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5.B16.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拟人,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着上了人的感彩。②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③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披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错误,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没有“声”的角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比喻。“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山岭上白云笼罩,就像戴上了一顶棉絮做成的帽子,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就像挂着的铜盘一般,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拟人。“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彩,形象传神。

远近结合。颔联“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描写远景。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继续描写山村自然景物,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

动静结合。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而杜甫《登高》诗中“_________,_________”反其意而用之。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飞逝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①.青青子衿②.悠悠我心③.艰难苦恨繁霜鬂④.潦倒新停浊酒杯⑤.千岩万转路不定⑥.迷花倚石忽已暝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衿”“繁”“霜鬂”“潦倒”“倚”“暝”。

第II卷表述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红巷,位于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武汉革命博物馆就坐落在这条小巷里。武汉革命博物馆下辖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等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武汉最负盛名的红色文化圣地。

走进红巷,青砖灰瓦的檐墙、苔藓青石的路面、光影摇曳的大树,仿佛都在诉说那段风雷激荡的①。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亲自倡议由国共两党共同筹办,1927年3月7日开始上课,4月4日举行开学典礼,6月19日毕业,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多人。

讲课最多的是毛泽东,据学员回忆,毛泽东讲课②,往往用浅显的例子道出深刻的含义,很受大家欢迎。学员们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一些混乱思想得以解决。在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着两张珍贵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下方用俄文着“1927年4—5月中共五次代表大会”,另一张照片则是与会代表们③地听取大会报告。这两张中共五大现场照片,是从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复制而来,填补了国内党史档案的空白。

农讲所的作息生活完全军事化,半天理论课半天军事训练,学员们要到野外进行作战演习和实弹射击,还要学习炸弹制作等技能。

可惜,好景不长。1927年7月,国民党宣布与共产党决裂,武昌农讲所也随着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停办。

而对于这800多名学员来说,他们的革命之路才刚刚开始。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农运”一线,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18.请在文中横线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18.①峥嵘岁月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③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19.改法一:(1)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学员们对农民运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一些混乱思想得以厘清。

改法二:(2)学员们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对农民运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一些混乱思想得以厘清。

20.①句中把学员比作星星之火,把中国革命的前景比作可以燃烧起来的原野。

②这些学员,他们刚刚走上革命之路,和小火星相似,虽是新生事物,却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

③当时的中国革命前途,和燃烧的原野一样一片光明,革命力量一定会壮大。

④这体现了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自信和乐观。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根据原文“仿佛都在诉说那段风雷激荡的”时光,可知,这里是概括性后文“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革命历史,在这里可以填入“峥嵘岁月”。峥嵘岁月:意思是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第②空根据原文“往往用浅显的例子道出深刻的含义,很受大家欢迎”可知毛泽东讲课的特点,在这里可以填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等词。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上却浅显易懂。

第③空根据原文“珍贵的照片”“与会代表们听取大会报告”,可知这里代表听取报告时的应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这里可以填入“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等词。聚精会神:集中精神;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形容一心一意,精神高度集中地做事。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中途易辙,“学员们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句子不完整,导致主语与“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无法衔接,故可改为“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学员们对农民运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或“学员们听了他形象生动的阐述(之后),对农民运动中的许多重要问题有了准确的理解”;

第二,搭配不当,“解决”和“思想”搭配不恰当,应改为“厘清”思想,故可改为“一些混乱思想得以厘清”。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他们奔赴全国各地“农运”一线,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①“他们……,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句中把“他们”(学员)比作“星星之火”,“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把中国革命的前景比作可以燃烧起来的原野。

②“像星星之火撒向神州大地”可看出,这些学员,他们刚刚走上革命之路,和小火星相似,虽是新生事物,却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

③“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写当时的中国革命前途,和燃烧的原野一样一片光明,革命力量一定会壮大。

④“星星之火”“形成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这体现了对中国革命形势的自信和乐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①。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②,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③,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青年学生,应当珍惜光阴,努力学习,为美好未来奠基。

D.我们举办的这次“乡土的呼唤”主题读书会,参与的人员非常广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C22.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②情绪不佳的时候;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称代词的能力。

原文中的“我们”是泛指,包括所有人。

A.“我们”是特指,指说话人和小丽。

B.“我们”是特指,指在座的同学。

C.“我们”是泛指,指所有的青年学生。

D.“我们”是特指,指举办读书会的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下句“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可知,讲的是精力,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再结合上文“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可知,事实上我们并不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

第二空,结合上句“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可知,讲的是心情不好;再结合下句“做判断容易失误”可知,应该是在情绪不佳的时候,做判断容易失误,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情绪不佳的时候”。

第三空,上文内容讲的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四种精力,精力不好的时候判断容易失误,精力好的时候思维强大,可见要想我们做事能“全情投入”,就要管理好这四种精力,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四、写作(60分)

23.写作。

小通讯员是一位英雄,为掩护民工,他扑向“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受伤牺牲。但对此一笔带过,而把许多笔墨放在他与异性、与群众交往的平事上,并在结尾写道,“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香雪是一个平凡的乡村女孩,内向腼腆,淳朴善良。她想用鸡蛋换回铅笔盒而被留在火车上,为此,她在夜间走了三十里,回到台儿沟。有同学说,她也是英雄。文章结尾处,“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可以说给予了香雪极大的礼遇。

学习了第一单元的两篇小说,你对于“英雄”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写一篇记叙文,塑造一位你心目中的“英雄”。请自拟标题,注重细节,注意书写,字数不少于800字。

例文:

我平凡英雄

有一句古话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爸爸所在的岗位其实很平凡,他所做的每一件事也都是平凡的小事。比如送人一杯热水,给司乘人员购买一个汽车小零件。这些都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

对于我的爸爸来说,虽然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高速公路管理局路政工,可是只要他力所能及,并且能够服务这个社会,哪怕事情再小,他也一定去做。

我的家里挂着这样一张照片,照片上,我的爸爸面色黝黑,微笑着双手接过最高领导人颁授的荣誉奖章,这枚奖章在灯光照耀下格外耀眼,熠熠生辉。我记得爸爸戴着这枚奖章回家的时候,激动得泪如雨下,直说那枚奖章沉甸甸的,分量实在是太重了。

那一次,我看着那枚闪闪发亮的奖章,问爸爸,这枚奖章授予他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却也说不清道不明,只说或许源于他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第一个创建“学雷锋爱心执法车队”,抑或源于他第一个创建河北交通高速路政“搭把手”服务队,并创建“学雷锋私家车队”、电影普法宣传队……

但我却觉得,这枚奖章的背后是爸爸的爱心执法之路,它或许从我知道的那件送上一杯热水的事情开始。

有一次,我周末无事,便到爸爸的办公室去玩。那时候,爸爸的同事叔叔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个气温骤降的清晨,他和同事在高速公路上例行巡逻,发现一位驼背老人独自在高速路上徘徊。他并没有立刻上前,呵斥老人离开,而是慢慢地停住车,拿出暖瓶,倒了一杯热水,然后才走向老人。“这么冷的天,大爷您先喝杯热水暖暖身子,咱们到外边来,这里不安全……”

那一次,叔叔们还跟我说起爸爸的“八个一”:办理案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一个敬礼服人,一张笑脸迎人,一句您好感人,一杯热水动人,一片坦诚待人,一张名片帮人,一声再见送人。

“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困必扶,有警必助,这是路政员的承诺,意气风发的路政队员,情愿将青春奉献……”听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爸爸和同事创作的《路政员之歌》的歌词。其实,我的普普通通的爸爸,像爸爸一样普通的路政员,何尝不是英雄呢?

其实,爸爸的英雄事迹还真不少:遇到车辆在高速公路抛锚的情况,爸爸会主动帮忙购买零件。车修好后,车主询问价格,他会摆摆手说:“没多少钱,快赶路吧。”高速公路上车速快,发生的事故多为大事故,性命攸关。遇到这种情况,即使环境再危险,他也从没有犹豫、退缩过,而是勇敢上前帮忙。

所以,我相信,这枚五一劳动奖章,是对爸爸工作肯定。我也相信,这同样也是对我这个后辈今后人生道路的鞭策。今后,我也要把自己定位成蒲公英,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爱的力量放大,把奉献的种子传播,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

我对爸爸说,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可爸爸却只是不好意思地摸摸头,腼腆地笑着说:“其实,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服务者罢了,哪是什么英雄呢?”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第一单元的两篇课文,向我们展现了“平凡英雄”的风姿。小通讯员之所以被认为是英雄,不仅仅在于他为民工英勇牺牲的无畏,也在于他能以一份最淳朴、纯洁的感情去面对那些需要他保护的百姓。所以,他的英雄之处,在于以真诚待他人。材料中之所以认为香雪是英雄,是因为她虽生在闭塞、落后的山村台儿沟,却能对知识、对探索更广大的世界怀有极大的向往。为此,她能以走三十里夜路的艰辛付出来换取。所以,香雪的英雄之处,在于她有一颗强烈的求知之心,在于她敢于吃苦的毅力。小通讯员和香雪,都是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小人物,但他们却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待生活,对待他人,所以,他们是平凡英雄。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展现对于“英雄”的新的理解和认识,以塑造自己心目中的一位“新”英雄。这里的“新”,就在于他不是我们以往认知中那些力拔山兮气盖世,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大英雄、大豪杰;而就是那些“生活虽痛吻我,我亦报之以歌”,能够展现其中一两个灵魂闪光点的普通人。所以,写作时可以以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作为“英雄”,描绘他在生活中的哪些习惯,或在哪件事情中的什么行为,让我看到了他的灵魂光芒,感受到心灵的滋润或升华,以至于让“我”对他既亲近,又尊敬。也可以写与自己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或历史上的某些小人物,重点记叙某一件特殊事件,让“我”对他改观,发觉他虽普通,却也可以称之为英雄。叙述过程中注意重点描绘主人公那一两个能体现性格闪光点的言行。

立意:

1.祖父的一双解放鞋。

2.公交车上的那一块钱。

3.南宋不只有那一个岳飞。

4.我的英雄父亲(母亲)。泸县一中2023年秋期高一第一学月测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来,一度广受欢迎的广播剧重回大众视野。在抗击疫情中,广播剧迅速行动,用声音的力量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大爱无疆》《众志成城·同心抗疫》等广播剧应时而出,讲述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故事。与此同时,《安家》《法医秦明》等热播影视剧的衍生广播剧同步播出,也受到广大听众欢迎,为广播剧的持续升温加柴添薪。

广播剧是用声音塑造听觉形象的戏剧艺术,可以充分展现声音艺术的魅力,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与影视剧等视听综合艺术形式相比,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在于通过演员的声音塑造角色,用音乐和音响效果营造环境气氛,以虚写实、以声传神,由此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戏剧情境。尤其在表现难以视觉呈现的戏剧场景时,广播剧的这一优势更加突出。剧作家曹禺曾评价优秀的广播剧能让人“听得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台词、音乐、音响效果融为一体,使人神往,耐人回味”。

广播剧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它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与欣赏电影、戏剧不同,听广播剧无需特定环境,也不需要大段时间。通勤途中、运动时、就餐时,甚至在等候的间隙都可以收听广播剧,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审美体验。此外,广播剧的制作灵活机动,适合充当特殊题材作品布局的前锋。比如在科幻小说《三体》的视听化改编作品序列中,广播剧已率先与听众见面,不仅让人“先听为快”,还为同一题材影视作品的出炉预热。

当前,广播剧不仅“重磅回归”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呈现出紧随时代的崭新态势。一方面,广播剧紧扣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用声音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感人肺腑的当代故事。比如在“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优秀作品奖的广播剧《今生无悔》,艺术地再现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科学家黄旭华的奋斗人生,既是一部英模剧,也是一部科普剧。另一方面,伴随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广播剧的文本来源越来越丰富。除了原创广播剧和改编自经典文学的广播剧之外,今天的广播剧还不断从影视剧、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文艺作品中汲取素材,不仅为听众带来更多选择,更能培育出新一代的广播剧听众。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剧的传播路径也更加多样。过去,广播剧大多通过广播电台、录制CD的方式传播;如今,网络在线播放或下载是更主要的收听方式。除手机、车载广播之外,智能家居用品也可以成为播放载体,让广播剧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受益于鼓励广大用户生产内容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专业配音演员和配音爱好者加入到广播剧的制作中,网络广播剧的民间社团层出不穷,每个人都可以在广播剧的舞台上尽展才华。

广播剧的新颜新貌还体现在作品与用户、用户与用户的连接中。一些音频平台不仅与传统广播电台深度合作,而且重新整合各自的特色资源,垂直细分领域,深入挖掘用户喜好,从而做到精准推送。同时,借力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与素不相识的听友展开交流。这让收听广播剧不再是“独乐乐”,而是延展为随时点评、互动交流的社群活动。

伴随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穿戴设备和5G技术还会创造出更多新颖的音频产品消费场景。无论技术如何赋能,作品品质始终是创作的生命线。当前广播剧热度回升,虽得益于市场需求和新传播媒介助力,更关键的还是作品本身扎实过硬的品质,以及深耕生活的创作方法。打造出根植现实生活、满足社会需求的好作品,依然是广播剧持续升温的保障。

据《2019—2020年中国在线音频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用户已达4.89亿人。其中,“80后”“90后”是在线音频消费主体,他们文化需求强烈,并乐于为高品质文艺产品付费。可以说,包括广播剧在内的音频文化消费市场是一片正在开启的蓝海,“耳朵经济”有望进一步开发。这既是对广播剧创作的正向激励,也对广播剧作品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广播剧未来可期。

(摘编自杨小琉《广播剧,听出时代新声》)

材料二∶

早在几年前,国内大部分广播剧制作团队就开始尝试从专门从事广播剧创作到果断地增加艺术门类,从“创优剧、精品剧”到研发各种通俗的栏目剧、小说剧、小品剧的思维转变,不断以市场需求、听众需求为指引,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受益匪浅。

而着眼于未来,广播剧的创新又迫在眉睫,广播剧如何与市场接轨,传统化的广播剧如何在新形势下“突围”,所有这些,除了观念更新、结构更新外,还急需一个专业的、稳定的、长期的播放平台,这样既可以进一步稳定广播剧的品牌价值,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益的市场价值,同时可以改变广播剧高高在上、远离普通民众的局面,这对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化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是实现"品牌+效益"的良性结合。

无论雅人、俗人,追新求变,是他们共同追求的一种审美心理。当我们提倡撰写通俗广播剧的时候,也不能完全忽略了雅俗共赏,但我认为雅俗共赏,俗是基础,通俗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雅与俗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虽然差别很大,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完全背离,而是有着相交重合的部分,高明的编导,就是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契合。寻找雅俗均能接受的契合点,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俗中求雅,一是化雅为俗。

(摘编自王爽《浅谈广播剧的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抗击疫情的需求,广播剧得以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传播正能量的同时,也再次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B.广播剧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更适应当代快节奏的工作生活,还能根据听众喜好进行资源重整,做到精准推送。

C.新传播媒介的介入,使得广播剧创能够根植现实生活,创作出高品质作品,为广播剧持续升温提供保障。

D.寻找雅与俗二者的契合点,俗中求雅,化雅为俗,撰写雅俗共赏的通俗广播剧,成为广播剧的不二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广播剧能够表现时代主旋律,也能够为特殊题材作品造势,这与它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灵活的制作特点是分不开的。

B.伴随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广播剧创作题材日益丰富,传播途径更加多样,既扩充了收听资源,也扩展了收听群体。

C.越来越多配音爱好者加入广播剧制作,在增强创作力量、丰富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使广播剧的应用场景越发丰富。

D.借助音频平台互动技术,听友们在收听广播剧的同时,可以发送即时弹幕进行交流,增加欣赏乐趣,丰富审美体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助推广播剧发展的一项是()

A.演员用声音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B.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漫画等网络作品层出不穷

C.手机、车载及智能家居用品等成为新型播放载体

D.音频平台的互动技术被广泛应用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从材料二看,广播剧应如何创新?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7.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述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跪别老母亲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8.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有人说,陈忠实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注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L成M而N亦O不P知Q其R昏S与T庸U也V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D.“恐已暮矣”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钵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