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各章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_第1页
社会保险各章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_第2页
社会保险各章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_第3页
社会保险各章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_第4页
社会保险各章关键术语+复习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关键术语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商品市场机制就某些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和经济的高效率。老年、残障和遗属(死亡)保险:社会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到达法定年龄或退休,由社会保险机构或由指定的其他单位按规定给付养老年金的保险。残障保险是对那些因各种原因导致无工作能力、无法自谋生活,而又无人扶养的人们,由政府或社区或社会保险机构按法定条件和标准给付残障年金的保险。遗属(死亡)保险,是指当有条件有资格领取社会保险给付金者去世之后,由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对其遗孀或鳏夫或父母及其未成年子女,定期或一次性给付遗属年金的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疾病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患病而失去劳动收入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按规定支付医疗费和生活费的保险。所谓生育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因怀孕和生育需要的检查、保胎、医疗、助产而支出的医疗费用,以及在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均由保险机构按约定条件承担给付的保险。工伤保险:工伤保险也叫工业伤害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或因工伤害保险。它是指劳动者在就业期间,因意外事故及职业性质造成伤残、疾病和死亡时,保险机构或保险组织给付保险金和医疗费用的保险。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承保投保人由于超出其本人所能控制的各种社会、经济原因造成失业,由保险组织按照规定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家庭津贴制度:家庭津贴制度是指为减轻多子女家庭的负担,稳定职工队伍,调动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促进抑制人口或刺激人口增长政策的实施,由保险机构或政府定期为有关家庭支付一定数量的生活费用的制度。基尔特制度:基尔特制度是指由职业相同的劳动者组成的相互扶助团体。其目的除了保护各劳动者职业上的利益外,对团体中的会员遭遇死亡、火灾、疾病、被窃等事件时,共同出资给予救济。公典制度:公典制度是15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城市中实行的一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犹太人的高利贷,对下层工人、商人及一般平民,贷给低利资金,保障这一部分人们的工作和生存权利。年金制度:年金制度,不是现代社会保险意义上的年金,而是一种特殊的年金制度。它由政府以募集公债的方法实施救助。具体做法是,先规定公债本金每年的利息,然后将其利息分配给各年的生存者。如果公债所有人死亡,利息停止支付,公债本金也不退还,归政府所有。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答: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与人的基本权利。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特殊的个人。既然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活生生的实体,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就必然要不断地从自然界和社会获取各种物质,以满足各种需要。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J.J.Rousseau)则强调,人人生来就享有平等和自由,“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人的第一条法则是维护自己的生存”。伏尔泰(Voltaire)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一切种类的一切动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美国总统杰弗逊在《法律理由书》中指出,“在自然法则之下,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包括随自己的意志而迁移和利用自身的权利。这就是所谓人身自由,这是造物主给予他的,因为这对他的生存是必然的”。关于人权的概念、内容以及人类的基本权利,在1776年著名的《弗吉尼亚权利宣言》、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1948年的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和1953年的《欧洲人权公约》等文献中,作了非常具体的概括,主要有:(1)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2)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要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3)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4)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和享有免于失业的保障……(5)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6)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的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上述有关人权的论述,不论其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如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人生来就有人身的权利,这种权利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身的权利有多种,但作为第一权利是人的生存权。道理非常简明,人类只有获得生存权,才能从事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从而保证其他各项人身权利的实现。然而,由于各种风险的存在,加之个人能力、家庭境况不同和社会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任何制度、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有相当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无法获得保障。于是,部分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学者和有志之士从人的需求本质和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多角度地阐述了通过各种方式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条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影响或指导各个时代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诸如: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形成的风俗、习惯、信念、道德与规则的角度,探索人类互爱互助和社会保护,就产生了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人们基于对现存社会制度不满而向往未来社会,由此对理想社会公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保障的描绘而产生了既含有人性和人道关系,又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空想社会理论,如孔子的大同世界学说、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论、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太平盛世论、柏拉图(Platon)的理想国理论、闵采尔(ThnomasMünzer)的天国论、托马斯·莫尔(ThomasMore)的乌托邦理论、康帕内拉(TommasoCampanella)的太阳城学说以及圣西门(C.H.D.SaintSimon)、傅立叶(CharlesFourier)和欧文(RobertOwen)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人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在深入探讨生产力发展一般规律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性,从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人们从人类面临着自然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和人为风险这一客观事实出发,研讨了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损失,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生活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形成了过早死亡理论、老年理论、补偿学说、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论、市场失灵理论、持久收入理论、生命周期假说、有效需求不足论、国民收入分配理论、新旧福利经济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本质论和再生产理论。可以说,所有的上述学说和理论,都是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2.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和条件是什么?答:(一)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原因(1)劳动者收入的差别性,决定了各国必须举办社会保险任何时期、任何国家的劳动者,他们各自的智力、体力和劳动技能是不同的,由此决定,各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质量和数量,以及他们从社会取得的劳动报酬就不相等。于是,在一般情况下,劳动报酬多,收入较高的劳动者,生活就富裕一些,并且或多或少有一些积蓄。相反,劳动报酬少,收入较低的劳动者,生活就差一些,甚至在某些年份还有负债(尤其是那些子女多、负担重的家庭更是如此)。然而,“人有旦夕祸福”,一旦伤残、疾病等意外事故发生,需要经济补偿时,对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者,他们也许可以通过平时积蓄的经济力量自己解决,或者依靠人寿保险公司给付解决。而对于收入较低的人们,因事前没有条件投保人身保险,所以,他们既不能得到保险公司的补偿,更不能实行自救,也就难于维持正常生活。举办社会保险,以社会保险的形式组织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对于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非常必要的。(2)为解决劳动者就业暂时中断的生活来源问题,需要举办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中,失业或待业的现象总是不可避免的。其原因有社会化大生产、产业革命和新技术革命,生产本身的季节性特点,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等。劳动者失去工作,意味着收入中断,从而失去生活来源。出现这种状况,不仅会使家庭陷于困厄,而且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保障劳动者失业后的基本生活条件,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举办社会保险是一种较好的办法。3.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的变化,要求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于营养、住房、卫生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老年阶层的出现,必然给社会带来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随着退休人员占在职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大,谁支付、怎样支付大量的养老金?老年人的生活、疾病如何得到照顾和护理,怎样照顾和护理?虽然有些国家(特别是东方人)素有尊敬老人的传统,但是,如果只依靠家庭、个人,或者社会单方面承担繁重的养老、护老义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举办社会保险,以社会保险的形式和借助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解决社会老年阶层出现带来的实际问题。可见,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比例变化的客观要求。(二)社会保险产生的一般条件(1)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增多,是社会保障产生的基本条件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除了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要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这是社会保险产生的最基本条件。社会保险大多是由政府举办的,国家的财力来源于国家凭借政权对各企业、各社会团体收缴的利税,是社会一部分剩余产品的集中。在生产力不很发达的时期,由于人们提供的剩余劳动不多,国家集中起来的财富有限,除了用于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外,很难再用于经济建设和改善、保障人们的生活条件。因此,只有当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社会剩余产品增多,国家才能直接掌握足够的物质和货币财富,也才有能力支付巨额社会保险给付金。(2)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工资劳动者增加,是社会保险产生的关键条件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一家一户就形成一个“小而全”的经济单位。人们的吃、穿、住、行,乃至生、老、病、死,完全由封闭式的家庭负担,很少依赖于社会的力量。自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以后,手工业为机械工业代替,家庭作业为工厂工业代替,小生产者人数逐渐减少,工业劳动者不断增加,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工资劳动者不再像自给自足的生产者那样,凭借一小块土地,依靠着“小而全”的经营方式就能安度一生,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经济政策的制约,特别是工业化带来的工业事故、疾病、失业风险等等,常常威胁着工资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活安定。这些风险在工业化初期和工资劳动者人数不多的情况下,由于它所造成的后果不十分严重,人们对所面临的风险威胁也许不会有多大反响。但是,当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风险威胁越来越严重,工资劳动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时,人们必然会组织起来,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提出:为生存、发展需要,不仅要得到适当的工资报酬,而且还要求在工作中断,或者伤残、疾病时,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和必要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险就是在这种“呼声”日益高涨的条件下产生的。(3)政府重视是社会保险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和比较复杂的福利措施,它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以及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利益,需要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显然,现代社会保险只依靠某个部门或个别地区的力量是办不起来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哪个部门或单位,都不具备国家那种至高无上的权威和调整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的权力。此外,举办社会保险,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研究机构,配备专职管理和研究人员。这些工作,也只有依靠和借助国家直接支配的人力、财力、物力才能办到。3.社会保险发展经过了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答: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五个时期。(一)1883—1889年为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生育保险和老年残障保险制度,为德国后来建立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树立了榜样。德国早期举办的社会保险的特点是:第一,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应投保的人们,必须一律参加;第二,保险费由被保险人、企事业主和政府三方负担;第三,保险费率由政府主管部门或有关方面协商制定,保险人无权更改保险费率;第四,保险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最危险工作的劳动者。(二)1890—1919年为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安定工人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国民经济效果十分明显。于是,欧洲各国积极仿效德国的做法,相继建立社会保险制。在此期间,各国仿效德国做法,实施社会保险的情况是:举办疾病生育保险的国家有比利时、卢森堡等9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意大利、罗马尼亚、新西兰等16国举办了老年、残障和遗属保险;波兰、美国、南非、阿根廷、匈牙利等37国举办了因工伤害保险。(三)1920—1934年为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发展时期社会保险在初步发展阶段,碰到了两大困难: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参战国经济萧条,一般采取节约政府开支、弥补战争损失的政策,未能制定积极的恢复经济计划和保障人民生活的福利措施;第二,1929年至1933年,发生了全世界的经济大危机,使得各国的福利保障措施无法积极推行。应当说,以上困难对于社会保险事业的振兴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它没有阻止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保险新增举办国的情况是:举办疾病保险的增加了日本、古巴、希腊等10国;举办失业保险的增加了奥地利、南斯拉夫等8国;举办老年、残障和遗属保险的增加了智利、波兰、巴西等12国;举办因工伤害保险的增加了约旦、保加利亚、赞比亚、几内亚、印度等37国。(四)1935—1975年为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初级发展阶段,已遍及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1935年自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安全制度至1975年的40年间,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未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开始制定社会保险法,并付诸实施。已举办社会保险的国家,均加以强制推行,并采取提高给付标准及放宽给付条件的种种改革措施,以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项目。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不发达国家),都已立法办理了社会保险。(五)20世纪中后期至今为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全球社会保险事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它同市场经济一道共同度过20世纪50—70年代初期近20年的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后,转而陷入漫长而又痛苦的经济滞胀时代。随着失业队伍扩大,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需要救济的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增加,社会保险支出迅速增长,并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给各国政府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社会保险财务状况的急剧恶化,不仅直接威胁着社会保险受益人的保险福利,而且也使有关国家将来的财政预算平衡更加困难。为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得不对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调整与改革。其措施包括:其一,设法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同时控制社会保险给付。具体做法是:将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于风险分散、见效快、利润丰厚的企业或部门,增加社会保险收入,自我扩大社会保险给付能力;提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的上限,扩大税基;提高社会保险税(费)率,直接增加社会保险收入;削减社会保险给付项目,修订社会保险给付金的调整办法,延长退休年龄和推迟社会保险给付时间,相对减少社会保险支出,延缓社会保险支出增长的速度;规定对社会保险收入征收所得税,所收税款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其二,建立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性储蓄保险等三支柱社会保险体系,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加强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其三,建立高效、统一、专门化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分散社会保险管理权限,调动地方社会保险部门的积极性,提高社会保险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四,改革社会保险模式单一和大一统的保险格局,鼓励有条件并符合有关规定的地方、社区、法人单位和个人举办社会保险事业,以缩小政府负担的保障范围与项目,分散保险风险,增加社会保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4.当前社会保险有哪些新的形态和新的发展特征?答:(一)社会保险新的形态(1)低收入者补助型的社会保险有些国家对于在特定生活标准以下的低收入者,经过经济情况调查后,符合条件的由政府给予生活补助,受益人不需缴纳保险税(费)。澳大利亚、新西兰、中非共和国、立陶宛和匈牙利等国的失业保险,就实行这种补助制度。我国建立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类似于这种保险形式。(2)社会救助型的社会保险部分国家实行一种全国儿童福利救助制度。按照规定,受益儿童的父母,事先不必缴纳保费,也不需要进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只要儿童的父母居住国内的时间和儿童的年龄符合规定的条件,不论儿童家庭收入情况和社会地位如何,都可享领救助金,其经费通常由国家的一般税收中拨付。实施该项制度的国家有俄罗斯、匈牙利、日本、英国、瑞典、新西兰、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挪威等国。(3)普遍医疗服务型的社会保险有的国家(如英国、马来西亚、新西兰、冰岛)对于患病的被保险人规定:一是给付现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二是对所有病人提供医疗服务,使他们早日恢复工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尤其是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不论是否参加保险,一律给予免费就医,所需费用由政府一般税收中支付或另收健康服务费。(4)强制性储蓄型的社会保险这种制度要求,凡从事工商业劳动的劳动者及雇主,必须按照法定的时间和标准,缴纳保险费,待缴费期满或达到规定的年限时,将全部保费和应得的利息一次退还给劳动者。可见,该保险制度,名为保险,实为储蓄,仅适用于老年、残障和遗属保险。实施这种保险的有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斐济、乌干达、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国。此外,作为较传统的社会保险形式——雇主责任保险大多已由普通社会保险代替,但是,在部分国家中,这种保险形式却有加强的趋势。例如,美国、比利时等国为保障劳动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保证工作场所的卫生与安全,以法律形式强制规定雇主就某些保险项目,直接向雇员支付保险费用或提供保险服务,并强制规定雇主对工业伤害和职业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二)社会保险新的发展特征(1)社会保险举办国不断增加据统计,全世界举办疾病生育保险的国家,1940年为24个,1999年增加到112个;据2011年统计,享受或部分享受疾病保险待遇的达157个国家,生育保险达157个国家。1999年全世界举办老年、残障和遗属保险的国家增加至167个;据2011年统计,享受或部分享受该项保险待遇的达173个国家。办理其他险种的国家也有了数倍的增加(2)保障范围逐步扩大在德国首创社会保险时期,社会保险的范围仅限于受雇的工商业劳动者,后来扩大到一切受雇人员(包括政府机关、家庭雇佣人员)和独立(个体)的劳动者。现在,社会保险制度较完善的国家,除少数人外,绝大多数成员都属于社会保险的对象。有的国家,如英国、爱尔兰和前苏联社会保险的对象包括全国国民。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险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如科威特,以前不包括在社会保险范围内的其他职业团体,现在已有资格享受老年、病残和遗属保险,个体劳动者的老年、病残和遗属保险,也正在逐渐实施;叙利亚的社会保险范围已扩大到农业工人;厄瓜多尔扩大到手工艺者;博茨瓦纳的工伤保险对象包括所有武装部队的成员;在利比亚,所有在业工人均为社会保险的对象,等等。(3)退休年龄从降低向提高反弹过去,大多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在60~70岁之间。20世纪70年代后,有些国家做出了降低退休年龄的规定。原因是:第一,上了年纪的劳动者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由于身体病残,感到体力不支,难以适应技术更新及其他变化;第二,上了年纪的劳动者一旦失业,很难获得就业的机会,同时也不愿意接受条件不利的工作;第三,部分国家劳动力过剩,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四,为减少失业,实施充分就业政策。但是,部分国家,尤其是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尚佳。为了增加社会保险收入,减少社会保险支出,相当一部分国家开始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例如,日本的退休年龄从55岁提高到60岁,如今已提高到65岁;德国1989年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4岁,现在提高到65岁;丹麦把男女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美国计划将正式退休年龄从现在的65岁提高到67岁、68岁或70岁;英国已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乌拉圭的男性劳动者的退休年龄从55岁提高到60岁;利比亚的男性劳动者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4.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当事人应尽的义务有所改变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初期,社会保险税(费)由个人和企业承担绝大部分,后来发展到国家、企业和个人平均分担。经过一段时期后,进一步发展到国家和企业负担绝大部分,个人负担小部分,这一做法成为长时期社会保险税(费)分担与缴纳的一般原则。不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负担的社会保险税(费)比例呈下降趋势,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构成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部分,被保险人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也在逐步增加。5.如何认识社会保险发展的趋势?关于社会保险发展的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保险多样化社会保险制度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保险目标多样化社会保险制度的目标由单一的消除贫困、保障受保人基本生活需要目标向促进劳动就业、储蓄和经济增长、消除贫困与构建社会和谐等多重目标转化。(2)社会保险筹资渠道多样化各国将社会保险给付的财政责任社会化,社会保险基金可根据各国情况,通过保险税、保险费、捐赠、福利彩票、国有资产变现、消费税、商品增值税等形式筹集,尽可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3)项目体系多样化有的国家具有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有的国家只有部分社会保险项目,有的国家甚至只有简单的社会救助和民间福利;有的国家社会保险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居民住房和部分国民教育,有的国家则将其排除在外。(4)管理体制多样化既有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的,也有多个部门分工管理的;既有完全由官方管理的,也有私营机构参与管理的。(5)实施方式多样化在各国的社会保险项目中,既有官方直接组织实施的第一支柱保障方式,也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实施的第二支柱保障方式,还有由保险公司、银行、社会团体及民间组织实施的第三支柱保险方式。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域与文化差异,决定了保险实施方式多样性将是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长期发展趋势。(二)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社会保险范围扩大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各国将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多重保障机制的社会保险制度。工业化国家虽然战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项目还在不断增加,二是指保障范围和内容将不断得到扩展。现在,许多国家已经不仅仅将人的生老病死作为防范对象,而且将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因素如环保、心理状态、精神状况、教育和培训等也纳入了社会保险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内容在社会保险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三)社会保险私营化由于社会保险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在人的自然需求本性驱使下,存在过度消费的可能性。福利国家公共提供和管理社会保险项目的弊端和智利模式的成功证明了社会保险私营化改革的必要性。社会保险私营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个人账户基础上,从规定受益制转为规定缴费制;第二,对社会保险基金的集中垄断性管理转为分散竞争性管理;第三,鼓励社会机构参与社会保险或将某些社会保险项目委托社会机构管理;第四,社会保险基金依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营与管理。社会保险私营化有以下优点:一是缴费和受益挂钩,缴费越多,受益越多,可以实现激励机制与社会保险功能兼容;二是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可以弱化政治效应,并通过提高运营效率增大社会保险基金,增强偿付能力,增加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私营化并不是全盘私有化,全盘私有化排斥了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即使在智利,私营化也仅限于社会保险主要险种,某些社会救助项目等仍由官方直接提供保障。即使在养老保险领域,政府并未完全放任,而是在立法和监管方面尽着自己的责任,在养老基金公司破产或发生财政危机时,政府要负接管之责,承担最终责任。在仿效智利的拉美国家中,也并非完全照搬,如阿根廷、乌拉圭采用混合改革模式,哥伦比亚采用的是公营和私营平行的改革模式,还没有哪个国家采用完全取消雇主缴费或纳税的智利模式。所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社会保险制度世界性的改革趋势是社会保险部分私营化而不是全部私营化,更不是社会保险全盘私有化。(四)社会保险基金资本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对效率的追求,基金积累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多数国家的偏好。实行基金积累制面临的最大风险便是基金贬值的风险,时间跨期越长,风险越大。基金进入资本市场,一是可以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二是由于社会保险基金是长期的机构投资者,可以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三是可以为国家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从实践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养老基金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基金投资呈现出股市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养老基金投入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市场化的加速发展,金融投资工具多样化和投资管理基金化,促进了养老基金投向的股票化和分散化;二是投资于企业股票和债券的收益率高于购买国债。随着世界范围的养老金体制的改革,养老金私营化、采取基金制、允许私营部门管理公共养老金计划以及放松养老金资产投资限制的趋势会越来越强。(五)社会保险产业化社会保险产业化主要是针对老年人而言的,是对由国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附加需求或特殊需求实施产业化经营和管理。西方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已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早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社会成员的经济力量增强,出现了超出基本生活保障以外的福利需求,同时也说明了市场经济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和需求变动的敏感性和老年产业的收益性。老龄化是未来的一个趋势,可以预见的是,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社会意识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和老人与子女分居现象的普遍化,21世纪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障问题不会仅仅是经济供养方面的问题,而且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问题会日趋突出。社会保险的涵义也将拓展,不仅仅包括经济保障,还包括精神和服务保障。据统计,欧洲发达国家和日本老人的独居率都超过40%以上;发展中国家老龄化和独居率也呈快速上升之势。老年保险产业化的蓬勃发展将是21世纪全世界的一个崭新趋势。(六)社会保险一体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冲击下,一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不仅仅是一国内部的事务,它还影响着全球的资本和人员流动。经济金融的全球化通过三个方面影响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一是福利水平的高低影响一国产品的成本,影响其对外贸易,如“福利国家”产品由于工资成本高,就难以和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抗衡。二是由于跨国企业的蓬勃发展,人员跨国流动日益频繁,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日益重要。三是由于各国社会保险基金积累不断增加,基金投资国际化不断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在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监管方面的协调。如北欧五国制定了社会保障公约,对北欧五国的社会保险作了原则性规定:各国的社会保障法规必须体现公约的精神并不得违反公约的规定,同时应将另一个北欧国家的公民等同于本国的公民,并对具体的社会保险项目和内容进行了规范。它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保险制度安排在北欧五国得到了较高程度的规范。从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以及北欧的实践看,社会保险正从主权国家内部走向政府间合作或区域集团化并进而将走向全球性联盟或合作。第二章社会保险的对象、目的、意义与特征关键术语社会保险对象:社会保险对象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本体,是一切社会保险关系得以发生的基础,社会保险对象的数量和保险范围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传统习俗、文化背景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一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且经济发达、政府财力充裕、负担保费能力强,则该国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就高,获得保险保障的人群范围就越广。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一般而言,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会保险给付,使广大劳动者及其家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证人们幼有所长、学有所教、壮有所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鳏、寡、孤、独、残障者皆有所养;二是在政治方面,通过社会保险,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国家安全政策、福利卫生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得以贯彻实施,维持社会安定。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是由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社会保险有其特定的目的:1.为了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高度自动化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2.为了加快资本形态变换,提高资本利用率。3.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积极举办和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广大劳动者谋利益。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手段。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保险的特征是指社会保险的特点和属性。社会保险是商业性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社会保险税(费)通常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负担;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社会保险具有储蓄性;社会保险具有救助性;社会保险的储蓄性:社会保险的储蓄性是指社会保险从收取保费到保险金给付的全过程看,带有事先储蓄以预防意外需要的性质。社会保险的救助性:社会保险的救助性是指社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们遭遇事故、收入中断时,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社会保险的对象?答:社会保险对象的数量和保险范围由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与各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传统习俗、文化背景等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一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制度的建设,且经济发达、政府财力充裕、负担保费能力强,则该国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就高,获得保险保障的人群范围就越广。因此,严格说来,由于国情各异,社会保险对象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类型上,都很难完全一致。就参加保险的资格而言,社会保险对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被雇用的劳动者一切被雇用的劳动者,不论是农、工、商、文、教、卫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只要是以工薪作为其收入来源之一者,都被纳入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范围。如西班牙政府规定,凡是工商企业的被雇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意大利政府规定,凡被雇用者,都为社会保险对象。这是以被雇用者为社会保险对象。(二)生产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劳动者有些国家规定,某些保险项目只有当企业雇用人数达到一定数量,才会被强制纳入保险范围或准许参加社会保险。从各国社会保险的总体发展趋势上讲,以企业人数作为参加社会保险条件的限制正逐渐放宽,但是目前并没有完全解除。这是以一定规模的企业劳动者为社会保险对象。(三)达到一定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有的国家规定:个人须先尽缴税(费)义务方能获得相应的权利,当个人的收入水平低于一定的限度,无力承担全部或部分社会保险项目缴费时,就会被社会保险或其特定的项目排除在外。当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因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收入限额。这是以一定收入水平的劳动者为社会保险对象。(四)从事特定职业的劳动者凡从事社会保险法令规定必须参加保险的特定职业劳动者,无论其收入水平高低,无论是被雇者还是独立工作的人们,都应无条件地参加保险。这是以职业类别归类的社会保险对象。(五)全体公民凡达到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年龄,不论是被雇者,还是自雇者,或者是无固定工作的劳动者,不分性别、地区及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在被保险范围以内。这是以达到一定年龄的全体国民为保险对象。我国社会保险对象的范围是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而扩大的。建国初期,根据当时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规定,只有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实行劳动保险,其劳动者才是社会保险对象,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先后出台和多次修订了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和生育保险规章制度,目前社会保险对象的覆盖范围已经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2.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是什么?答:(一)社会保险的一般目的一般而言,社会保险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社会保险给付,使广大劳动者及其家属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证人们幼有所长、学有所教、壮有所用、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鳏、寡、孤、独、残障者皆有所养;二是在政治方面,通过社会保险,保证国家的各项政策(如就业政策、教育培训政策、国家安全政策、福利卫生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得以贯彻实施,维持社会安定。(二)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社会保险除一般性目的外,还有其特殊的目的。社会保险的特殊目的是由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的目的:(1)为了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高度自动化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不仅能够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必要的生活资料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在新的条件下稳定雇用工人情绪,提高雇用工人的劳动兴趣,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保持一种正常状态,就成为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关键条件。资本主义国家举办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者的生活负担,消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正是资本家为实现其生产目的所需要的。同时,生产方式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并使劳动者有机会受到基本教育和职业培训,这本身就是大工业存在的基础和资本家有效剥削现代工人的前提,在不损害资本家根本利益的条件下,通过社会保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就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同资本家的根本利益是相一致的。(2)为了加快资本形态变换,提高资本利用率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者,又是实现剩余价值的消费者。但是,资本积累的结果使得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日益扩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竞争无限制地扩大;另一方面,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因资本剥削而相对下降,从而造成消费水平大大低于生产水平,结果,使资本形态变换困难,资本流通渠道长期受阻,这种现象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尤为突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资本家积极倡议由政府出面创办社会保险,维持劳动者必要的购买能力,这无疑有利于保证剩余价值尽早实现,有利于加快资本周转,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和资本生产力水平。(3)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早期每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都同阶级矛盾的激化有密切的关联。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失业大军日益增加,劳动人民生活相对贫困,无产阶级以各种形式(如罢工、结社、集会、示威游行等)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此起彼伏,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空前严重挑战。慑于无产阶级的强大力量和社会压力,为了笼络人心,缓和阶级矛盾,维持垄断资本统治,资产阶级不得不改变策略,放弃强制高压手段,代之以社会保险政策来安抚被激怒了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基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经济基础,广大劳动者不仅成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过程的主人,而且也是享受劳动成果的主人。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虽然,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所得利益上的差别,但是,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政策合理,这种利益上的差别就不会引起根本利益上的冲突和产生两极分化。因此,就社会主义经济实质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从事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国家积极举办和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其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广大劳动者谋利益,这同社会主义经济基本规律是相适应的。同时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主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之一。3.社会保险的意义是什么?你是怎样认识的?答:社会保险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不受任何个人意识所支配。社会保险自产生之日起,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举办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涉及面广,适应性强,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国泰民安息息相关,所以,凡举办社会保险的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把社会保险视为社会震动的减震器和安全网,予以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将社会保险列为重点保险项目,优先举办。各国政府对社会保险高度重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注意加强对社会保险的监督和指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二)国际组织大力推动世界性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早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就产生了制定全世界社会保险法的提议,并成立了国际劳工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劳工局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1952年国际劳工局以“社会安全的目标与最低标准”为题召开会议,会后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公约)。这份文件确立了社会保障作为一种普遍制度的原则,社会保障的九个方面,即医疗保健、疾病补助、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补助、分娩补助、残障补助和遗属抚恤金得到普遍承认。并规定了对于该文件中确定的“标准受惠人”,应给予被认为是最低限度的补助标准。此后国际劳工组织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方面的公约和建议书。联合国的另一个重要组织——世界银行,作为联合国金融方面的专门机构,除了为成员国的一些大型项目提供中长期贷款外,还对涉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的发展项目给予支持。此外,它还为部分国家支付社会保障转制成本提供贷款。从以上分析可见,现代社会保险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一国范围,成为发展世界公益事业、稳定全球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战略措施。(三)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的意义除了体现在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重视外,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它的作用上。社会保险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和竞争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必然使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则因竞争失败或经营不善而导致破产,面临生存困难。同时,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技能和身体条件以及家庭境况不同,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当劳动者失业、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部分劳动者生活会陷入困境,甚至无法生存下去,极易引发社会动荡,影响政局稳定。社会保险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劳动者提供保险保障,使他们能保持最低生活水平,这实际上就免除了人们生活无着落的恐惧和后顾之忧,消除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起到治国安民的作用,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2)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促进就业社会保险中的失业保险与劳动就业是紧密相连的,有了失业保险,企业可以辞退多余的劳动力,失业者一方面可以按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获得失业期间维持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另一方面又因国家实施的促进就业政策,能够有机会接受新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新岗位所要求的必备知识与技能。可见,失业保险以及开展的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无疑能起到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就业结构和扩大就业机会等作用。(3)保护劳动力,扩充劳动队伍参加社会保险者,无论是失去工作、收入中断,还是遭遇伤害等意外事故,都可获得经济上的补助,使其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从而为重新就业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社会保险减轻了劳动者本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从而能够把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家庭子女教育,这有助于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4)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促进经济发展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保险资金是通过各种税收筹集的。就是说,这一部分社会保险税(费),来之于社会,却只是用之于被保险人。同样,企事业单位依法为其劳动者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也只有符合条件的被保险人才能享受。另外,对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而言,他也必须先履行一定义务,然后才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显然,社会保险这种方式,实际上使社会财富再次实现分配。通过社会保险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不仅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刺激消费需求,稳定社会购买力,熨平经济波动。首先,社会保险给付规模同经济周期是逆向而行的,经济衰退社会保险金给付增加,经济繁荣社会保险金给付减少,减缓了经济循环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其次,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景气与公众消费需求相对下降关系密切,通过社会保险形式将社会财富的一部分转移到广大低收入者手中,低收入者随着收入增加就会相应扩大需求、增加消费,从而提高全社会的需求水平,防止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的经济萧条。(5)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参加社会保险者,如遇意外事故不幸身亡,按照规定,依其为生的未成年子女可以一次或按月领取遗属年金,以维持生活和正当的教育。特别是实施家庭津贴制度的国家,不论儿童的父母是否参加保险,凡符合法律规定年龄的未成年子女均可享领保育成长金,其经费由国家财政支付。这样,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因子女数量多而增加负担或降低生活标准,也不会因其他原因而使未成年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6)培养人们储蓄的观念使人们养成储蓄习惯的方法很多,例如银行等金融部门可以以优厚的利息率刺激人们储蓄,不过这种普通的储蓄一般是自愿的,人们往往难以形成较强的储蓄倾向,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存在着消费上的“短视病”,储蓄倾向小于消费倾向。社会保险不同,它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凡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其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参加社会保险和按规定缴纳保险税(费)。因此,社会保险有利于人们储蓄观念的培养。(7)为国家积累发展资金社会保险从收取保险税(费)到组织保险金给付,中间有一段时间距离。在这段时间内,保险人必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在尚未发生保险给付前,必然要进行投资增值,用于其他建设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四)社会保险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劳动者的保障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只要存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者的保障就始终存在。然而以社会保险的形式为劳动者提供保障,则是在市场经济产生和形成之后,并且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1)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18~19世纪,欧洲国家首先发起工业革命,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飞跃,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家庭手工业,工厂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生产成为社会化行为,伴随着资本积累,社会财富逐步集中到少数资产者手中,家庭保障和慈善机构已无力解决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风险及教育、医疗、赡养等问题,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矛盾突出。因此,英国产生了合作性质的友谊社和私人保险,英国政府因势利导推行了新的济贫法。德国出现了工人自发组织起来的种种具有互助互济性质的基金会。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加速,贫富分化日趋加剧,要求救济的贫民和失业者数量持续上升,地方政府举办的贫民救济杯水车薪,私人自助性保险组织费用昂贵,广大贫民因负担过重而难以被包容其中,由此导致了工人的不满和反抗,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资产阶级的统治。当时,资产阶级统治者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坐视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分裂和混乱,要么采取补救对策缓解社会矛盾。在此情形下,19世纪末,工人运动最激烈的德国首先参考了商业保险的做法,在1883—1889年间,先后颁布了疾病、工伤、老年和残障保险法,正式宣告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2)社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社会保险也由建立之初通过微观补偿机制实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转变成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美国总统罗斯福首先在其推行“新政”时予以采纳,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则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进一步从理论上给予了阐述。从宏观上看,社会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机制;其基金的收支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调节机制;其基金的投向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节的重要手段。(3)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必要的稳定机制市场经济运行实质上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过程,而这种配置又主要靠市场竞争来实现。市场机制要求参与竞争的主体有均等的竞争机会,由于资源配置的初始状态及各经济要素的禀赋不同,造成其结果的非均等性。一方面激励劳动力要素的竞争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无力参加竞争和竞争中的弱者,则被淘汰出局,生活失去保障,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中,竞争更加激烈,其基本矛盾以及由此诱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和突出。也就是说,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经济波动和社会震动是客观存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为化解这些矛盾或缓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对社会制度的冲击,各发达国家莫不把社会保险作为调控和稳定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以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保障和国民经济基本同步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与繁荣,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我国,计划体制下的社会保险制度作为工人劳动者应该享有的一种权利,被看作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种具体体现,因而当其在“文化大革命”中转变为“企业保险”时,并没有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过大的副作用。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它就成为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瓶颈”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我国政府就已认识到并明确指出,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平抑社会经济波动的内在“稳定器”。4.社会保险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保险的特征如下:(一)社会保险是商业性保险进一步发展的产物从产生的先后顺序上看,社会保险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迄今仅有百余年历史,而商业性保险中最早的海上保险立法,可追溯到12世纪意大利的《康索拉都海事法条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商业性保险的产生远远先于社会保险。正是传统社会救济机制和以近代精算技术为基础的民间及商业保险的充分发展,成为现代社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两个基本条件。从理论上看,在商业保险市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老年储蓄不足等情况,以及诸如政治、经济、社会、自然、战争等风险,商业保险机制无法安全和妥善处理,从而造成商业保险市场失灵,在此情形下,需要通过政府干预,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计划来解决。这也就是说社会保险是在商业性保险已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所谓强制保险就是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保险,它要求凡是法律规定应参加某一社会保险项目的人们,必须一律参加,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享受规定的待遇。这种强制性,同样适用于用人单位和社会保险机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为职工(雇员)缴纳社会保险税(费),维护职工的基本权益。社会保险机构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人参加社会保险,或者随意更改社会保险项目或标准。而商业保险,一般是具备了投保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加,并且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建立的是一种经济合同关系,在保险水平、费率标准、交费方式以及是否投保等方面均可自由选择,有讨价还价的权利,除少数险种外,大多数险种在法律上没有强制规定。(三)社会保险税(费)通常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负担社会保险解决了商业保险机制无法解决或者不能完全解决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危害特定社会中的个人和经济单位,也会波及政府,造成社会动荡。因此,这类风险的成本必须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与此相对应,社会保险金不能转让或赠与他人,必须由合法的受益人申领,以达到确保被保险人及其家庭生活稳定的目的。而商业性保险的保险费,不仅全部由投保人负担,而且保险企业的营业和管理费也在所收保费项下开支。因此,商业性保险的收费标准在理论上相对高于社会保险。在保险金给付方面,商业性保险是以保险合同事先约定的标准为原则,享领人可由被保险人任意指定或转让他人,保险人一般无权过问。(四)社会保险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社会保险从消费的角度来考察,是一种具有社会福利属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必须以能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如果保障水平过低,不能达到社会保险的目的,发挥不了保障基本生活、稳定社会、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保障水平过高,就会造成滥用社会保险资源,导致社会保险支出压力过大,企业人工成本上升,道德风险增加等。对于较高的保障要求,可以通过诸如个人储蓄、商业保险等形式解决。(五)社会保险具有储蓄性社会保险,从收取保费到保险金给付的全过程看,带有事先储蓄以预防意外需要的性质。但它与纯粹的储蓄是有区别的:第一,只有在法定范围以内的人,才有义务按规定缴纳保费,参加保险。储蓄存款却无特定对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存款。第二,社会保险筹集的保费,属于公共准备基金,任何个人不能自行处理,被保险人如遇有保险事故,只能按照规定的保险项目、支领条件和给付标准,领取应得的给付金额。储蓄则是个人单独形成的准备金,根据个人需要,随时都可以提取和自行处理,不受其他人限制。第三,社会保险范围内的保险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领取的给付金额与所缴纳的保费数额没有绝对的联系。而个人储蓄,在提取存款时,只能以自己的本金加利息为限。需要指出的是,人身保险虽也具有储蓄的性质,但其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六)社会保险还具有救助性这一特点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共同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们遭遇事故、收入中断时,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不过,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也存在着差别:第一,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是有固定职业和正常收入的劳动者或其他工作人员,而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则是无力谋生的老弱病残(包括聋哑盲、残障军人和烈军属)者,或者无固定职业和正常收入、生活困难的人。第二,社会保险给付金依靠个人、企事业单位缴纳和政府的资助,绝大部分来源于劳动者的必要劳动。社会救助金的大部分则是由政府拨款,小部分由某些专项基金支拨,它完全来源于劳动者提供的剩余劳动。第三,参加社会保险者,必然先尽缴纳保险费的义务,然后才享有领取给付金的权利,权利和义务关系十分密切。社会救助则不同,救助金领取者通常享有受益的权利,无缴费义务。在此,权利和义务没有直接联系。第三章社会保险关系关键术语社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关系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保险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联系;从广义上讲,社会保险关系除了上述含义之外,还包括社会保险同补充保险的关系以及社会保险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关系。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就是那些其利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前者是从这类物品可以被不同的人同时消费这个意义上说的,后者则是从下列意义上说的:某种物品一旦提供给某一个人,不管其他人向提供者付不付钱,都不能排除这些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社会保险机构:社会保险机构是受国家政府委托,代表国家专门负责社会保险税(费)征缴、分配和管理的机关或单位。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单位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外,雇主为进一步提高雇员医疗保障水平,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而建立的,旨在为本单位职工提供多层次医疗保障水平的补充性医疗保险制度。补充工伤保险:补充工伤保险是指用人单位在依照有关规定参加工伤保险的基础上,为提高职工工伤待遇水平,更好地分散职业伤害风险而建立的一种补充性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的工伤待遇水平、加大工伤补偿力度,更好地为职工提供多层次的工伤保险补偿。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那些因社会、自然、经济、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正常生存的公民给予资金或物质帮助,使其克服困难、摆脱困境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需要与可能,通过一定形式向人民提供的物质利益。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所有维持、改善、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除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以外的其他所有能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措施与公益性事业。人身保险:人身保险是以人的生命、劳动能力或人身健康作为保险对象(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按照保险合同规定,当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因意外事故而致伤残、死亡,或保险期满后,由保险人按约给付保险金。复习思考题1.在社会保险关系中政府与参保劳动者各扮演何种角色?答:在社会保险关系中,政府因受其职能决定,始终处于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政府通过其职能部门向广大公民提供社会保险绝非个人意志或国家或上层社会对下层社会的恩赐,而是一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应尽义务。具体说来,政府在社会保险关系中的作用有以下五点:(1)构建社会保险体系,确定社会保险发展规划和筹集资金的模式与手段,规定社会保险的保障范围、给付条件、给付标准与水平。(2)建立社会保险预算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基金,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安全。(3)为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地运作提供政策和技术条件,保证社会保险基金增值,增大社会保险的偿付能力。(4)采取合理与公平的收入再分配措施,向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险,并承担社会保险最基本保障部分的财政责任。(5)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险法律,确保社会保险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在社会保险关系中,劳动者是社会保险保障权利所指向的对象,因此,他们享有充分的保障权利。不过,按照社会保险的经济效率原则和社会保险成果分配所通行的一般原则,在享受保障权利之前,必须履行各自应尽的义务。在社会保险关系中,劳动者相对于政府应扮演的角色是:第一,按规定享受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的社会保险保障;第二,参加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第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剩余劳动;第四,依法缴纳各种税(费),尤其是社会保险税(费),为社会保险制度稳健运行提供物质基础。2.如何理解社会保险机构、企业同参保劳动者的关系?答:(一)社会保险机构与参保劳动者的关系从社会保险行为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看,社会保险机构与劳动者的关系类似保险合同关系中的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保险机构作为社会保险关系一方当事人,享有受政府委托从事社会保险业的权利和履行社会保险职责的义务。首先,社会保险机构根据授权,依法按政策设计和推出社会保险产品供广大劳动者选择;其次,按规定负责向参保者收缴社会保险税(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第三,根据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有效运营筹集的社会保险基金,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增值,增大社会保险偿付能力;第四,社会保险事件发生后,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时间、条件和标准给付社会保险金;第五,采取坚决措施,规避社会保险道德风险,对有意制造道德风险者,根据情节轻重和风险损失情况,分别给予经济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第六,代表国家各级政府对社会保险活动进行管理,并依照规定,有权从社会保险负债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一定的管理费,确保社会保险事业繁荣与发展。参保劳动者作为社会保险关系一方当事人,在同社会保险机构的关系中,享有社会保险基本保障的权利,为实现这种权利,参保劳动者对于个人账户所形成的资产有权选择合适的投资管理人,因工作流动有权转移保障权,有权通过一定形式对社会保险机构的活动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参保劳动者应根据参保项目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有义务遵守社会保险法规和政策,自觉抵制和防范心理风险和道德风险,维护社会保险的整体利益。(二)企业同参保劳动者的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中,企业与劳动者各自作为一方当事人,双方应尽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可以作如下分析:(1)劳动者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主体,是企业剩余劳动的提供者劳动者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主体和企业剩余劳动的提供者,这就意味着,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不是依靠企业原有的生产资料,而是依靠企业职工提供源源不断的活的劳动。基于这一点,在企业利益和企业职工利益趋同的条件下,劳动者应积极劳动,努力工作,并关心企业经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创造出先进的企业生产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劳动者是企业经营成果的享受者既然企业所拥有的新的物质财富和新的商品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那么,企业在扣除生产资料转移的那部分价值、应缴国家的那部分价值和维持与扩大再生产必需积累的部分外,剩余部分一方面应根据等价交换和按劳按要素分配的原则,向劳动者提供合理、公正的劳动报酬,满足劳动者的生存需要;另一方面,为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改善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就业的适应能力,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或代理部分社会保险业务的有关部门或机构缴纳社会保险税(费),为劳动者提供企业补充保险保障以及会同政府部门向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基本生活条件保障,保证企业劳动者的安全、享受和发展需要。(3)企业从法人的角度看,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和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企业有权要求企业内的所有人员为了企业利益提供更多的有效劳动和更多的剩余劳动,以扩大资本积累和丰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强调企业的生存发展利益,并不等于忽视企业职工的利益和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企业的利益和劳动者的利益在一定意义上是一致的,维护企业利益,能更好地保证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保证了劳动者个人的利益,又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当处理企业利益与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劳企双方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尤其是企业法人还应充分地认识到,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为保证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地进行除了积累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外,更应关心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在生产上和消费上的需要。前面说过,劳动者的需要,包括生存、享受、发展和安全需要。生存和享受需要通过企业发放工资满足,发展和安全需要则部分地依靠企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来满足,可见,企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是企业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的必需。再说,企业按工资总额扣除的社会保险税(费),实质上是劳动者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一部分,不论数额多大,最后还得由包括被保劳动者在内的广大消费者来承担。因此,那种以各种困难为由,不愿意为职工投保或长期拖欠社会保险税(费)的做法,也是不合乎情理和错误的。(4)企业、劳动者个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构成尽社会保险缴税(费)义务的主体从社会保险的目的、原则和特征看,企业、劳动者个人和政府三方分担社会保险的财政责任是合理的、必要的,至于三方各自分担比例的确定,则根据社会保险险种的性质、国家的社会保险政策以及三方各自占有的国民收入份额等因素来决定。3.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是什么?答:(一)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狭义的社会保险关系即社会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社会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利益上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关于狭义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就国际范围而言,它是国际劳工公约中的第118、121、128、130、131、157、159、164、165、173、174号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中的第95、97、99、102、111、167、168、169、171、173、176号建议书。在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的推动下,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建立起了与本国本地区的情况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险关系。就国别而言,狭义的社会保险关系是根据各国的社会保险法规和社会保险政策建立的。总起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法规客观反映了中国的实际与全体公民的要求,明确了社会保险经济利益关系所指向的目标和对象,规范了社会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经过多年的保险实践,初步建立起一种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新型的社会保险关系。(二)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基础关于狭义社会保险关系建立的基础,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具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就是说,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哪些条件,社会保险关系的建立同样需要哪些条件。第二,社会保险关系中的各保险主体必须具有同一的社会保险利益。例如,对于国家政府来说,社会保险利益反映在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两个方面,即通过资助举办社会保险事业,能够确保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安定以及国家政局稳定;社会保险利益对于企业来说,缴纳一定量的社会保险税(费),却换来了企业的凝聚力、高效的生产力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持续增长的企业扩大再生产,为企业带来远远高于保险税(费)的社会财富;社会保险利益对参保劳动者个人来说,虽然缴纳的社会保险税(费)不多,但使参保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条件、受教育条件和发展条件获得保障,消除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引发的并强加给劳动者的经济风险和后顾之忧。4.如何理解社会保险关系的实质?答:社会保险关系从法律意义上来说,即依据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用人单位、劳动者之间在社会保险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包括养老保险关系、医疗保险关系、失业保险关系,工伤保险关系和生育保险关系。社会保险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社会保险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当事人之间(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劳动者)在社会保险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联系。其实质是社会保险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利益上的分配与再分配关系。5.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补充工伤保险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同社会保险有何联系和区别?答:(一)补充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1)补充养老保险的特点第一,补充养老保险既不是社会保险,又不是商业保险,而是一种员工福利制度,是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补充性、商业化或市场化运作的特征不影响也不能改变其本质属性。第二,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补充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第三,补充养老保险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是用人单位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起来的单位保障制度,单位或职工承担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全部风险,国家或政府不直接干预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管理和基金运营,其主要职责是制定规则、依规监管。(2)社会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的差异社会养老保险在产品性质、政府责任、筹资模式、缴费形式、经办机构、保障待遇水平、公平与效率的侧重点等方面与企业年金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产品性质和政府责任不同从产品性质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是公共产品(严格来说是准公共产品),而企业年金属于私人产品。产品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政府责任不同。从政府责任的方面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由政府提供财政兜底;而企业年金出现基金积累不足时,在供款基准制计划中由职工个人承担,在受益基准制计划中由雇主或计划受托人承担,政府一般不直接承担责任,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立法、制定税收政策和适度监管等方面。第二,选择的自由度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通常是强制实施的、统一的养老金计划,管理机构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安排,由政府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年金计划在大多数国家由企业自愿决定是否建立(也有强制实行的国家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并进行市场化运作,弹性较大,灵活性较强。第三,筹资模式不同社会养老保险一般有三种筹资模式,即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制和部分积累制;而企业年金几乎均采用完全积累制(法国是唯一的例外,它实行全国统筹、现收现付的强制性企业年金计划),以个人账户方式记载每个职工企业年金的企业缴费、个人缴费以及投资收益、利息等全部资产,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属于个人产权,不能调剂使用。第四,缴费(税)的征收形式不同从缴费(税)的征收形式来看,社会养老保险费(税)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地方税务部门征收;而企业年金的供款则是由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或账户管理人等专业机构负责征收。第五,经办机构性质不同从经办机构的性质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运营一般都是由政府事业单位负责,即使有些国家将社会养老保险的部分职能委托给商业机构负责,如投资管理、基金托管等,但是管理权限依然属于具有官方性质的事业单位;而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由专业性商业机构负责,政府只是负责制定政策,依规监管。第六,保障待遇水平不同从保障待遇来看,社会养老保险的目标是保障公民年老时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