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原理-笔记_第1页
政治学原理-笔记_第2页
政治学原理-笔记_第3页
政治学原理-笔记_第4页
政治学原理-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学原理》景跃进张小劲主编第1编政治的性质与政治研究

作为导论,本编试图答复初学者可能遇到的两个元始问题:“如何理解政治”以及“如何研究政治”。第1章政治的性质与核心问题政治的分析单位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该政治观的典范: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第一,个人在价值维度上是崇高的。第二,个人在分析维度上是理性和能动的。〔2〕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观主要内容第一,对政治必然性的认识。第二,个人与社会本位观。第三,政府合法性的来源。第四,消极政治观。第五,对权力的制约。第六,公域与私域的区分。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古典多元主义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与多元主义理论比拟古典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多元主义理论问题意识试图通过“天赋人权”的口号来保卫个人自由民主制度究竟是怎么回事?究竟是怎样运作的?研究方法抽象思辨实证分析理论特点标准性经验性分析单位个人团体〔2〕多元主义的根本观点简言之,多元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形式的政治结构,它将全体社会成员置于一个强大的体制化网络〔establishednetwork〕之中,这一体制化网络由联结公民和精英的社会组织编织而成,并使有效的政治民主成为可能。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代表理论:马克思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对政治学研究的影响第一,国体与政体的区分可以说是阶级分析方法的特定产物。第二,强调斗争与暴力。〔2〕影响选择政治学研究分析单位的因素第一,如何选择分析单位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性质有关,在这一意义上,它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二,问题意识的产生又与研究者的价值立场、态度情感甚至意识形态倾向密切相关。政治的范围1.政府政治观所谓“政府政治观”是一种狭义的政治观,它主张政治只与国家有关〔whatconcernsthestate〕,是政府管理的一种艺术。研究政治也就是研究政府机构及其官员,或者更广泛地说,是研究政府权威的行使。2.非政府政治观非政府政治学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3.广义政治观政治居于所有社会集体活动—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公共的与私人的—的中心,它存在于所有的人类集团、机构和社会中。4.公域与私域区分的两种不同形式表1-2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古典形式公共的〔public〕私人的〔private〕国家政府机构设置市民社会市民社会自主性组织:企业、工会、俱乐部、家庭等公域与私域二分法的修正形式公共的私人的公共领域〔publicrealm〕政治、经济、工厂、艺术、文化等个人领域〔personalrealm〕家庭和家庭生活政治与行政的分化第一阶段:“政党分肥制”〔spoilssystem〕1829年杰克逊〔AndrewJackson〕就任美国总统,鼓吹“胜利品属于胜利者”。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选举中取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者中遴选官员。“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理念:美国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案》,在联邦政府推行公务员制度。新的人事制度将公务人员区分为政务官与事务官,前者随政党选举结果的进退而进退,后者按照文官制度的有关法律进行管理。作为政治方面的保障,文官被要求在政治上采取中立的态度。第二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行政的研究》这篇经典性的文章中,威尔逊〔WoodrowWilson〕借用一位德国学者的嘴道出了自己的主张:“政治是所涉事情重大而普遍的国家活动;行政相反,它是关于个人和细琐事情方面的国家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活动家的特殊领域,行政那么是技术官员的领域。虽然政策假设无行政的帮助便一无所是,但是行政并不因此就是政治。”1.2政治的核心概念与核心问题作为政治核心概念的权力通常而言,政治学中的power〔权力〕指涉主体间关系,是主体在社会关系中实现某一既定目标或达致某一结果的能力。权力的三面性:权力的第一面——着眼于决策的权力。权力的第二面——“议题设置”或“不决策”。权力的第三面——“思想控制”或“偏好型塑”。政治的核心问题权力的合法性根底与权力的制约结构最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民主的根本原那么,后者表达了宪政的根本精神,它们一起构成了政治或政治学的核心问题。1.权力的合法性根底卢梭:“即使是最强者也决不会强得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修订2版,9~10页、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萨托利:“权力属于人民建立了一条有关权力来源和权力合法性的原那么。它意味着只有真正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只有表达人民意志的权力,只有以某种得以表达的根本共识为根底的权力,才是正当的权力。”[美]萨托利:《民主新论》,3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2.权力的制约奠定现代分权制度根底的是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近代分权学说.宪政对权力的制约既包括对少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对多数人行使权力的制约。一句话,对权力都要进行制约,无论是谁的权力,或什么样的权力。如何在制度结构层面制约权力?第一,政府机构之间的分权应如何进行?第二,分立的权力部门如何才能实现制约?第三,这种制约如何才能实现平衡,而不是导致僵局或失衡?在权力制约问题上,我们有必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一是权力制约;第二是权力制约的具体制度安排。前者是对人类政治共同体普遍有效的根本原那么,后者那么需要根据本国国情寻找适宜的制约方式,不能把某种特定的权力制约方式与权力制约本身简单地等同起来。第2章政治学:研究方法与学科特点2.1如何研究政治:历史的维度到目前为止,政治学的开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主要阶段。制度研究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行为主义革命后行为主义制度研究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政治学发轫之初,出现了一大批对政治制度进行描述的形式—法律研究,我们今天称之为老制度主义或传统制度主义。主要观点:第一,传统的或古典的制度方法是形式—法律和历史—比拟的。第二,尽管不存在明确的理论建构目标,传统的制度取向也有自身的理论照顾。第三,政治制度的安排与选择带有强烈的价值因素,这表现为赞成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价值。对非正式制度的经验描述新的研究假设是:政府决策的权力或许就在这些非正式的组织和行为之中。这些发现和假定将政治学带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人们的关注焦点从形式和法律结构转向围绕这些结构的非正式的实际政治。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研究阶段达致高潮,并对美国政治学教学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阶段研究方法上的两个根本的缺陷:一是缺少测定资料可信程度以及基于这些资料的发现和解释的正式方法。二是事实陈述和价值判断没有明确区分开来,两者常搅和在一起。行为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行为主义运动是漫长演变的一个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政治学开展到行为主义这一阶段既是追求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性的一个新顶点,也是这一过程的一个产物和标记。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根本特征第一,用严格的分析技术来取代常识性的描述。第二,行为主义在个人和聚合的层次上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集中在选举和投票〕。第三,与标准理论的区别在于,行为主义研究强调区分事实与价值,主张从事实的研究中开展理论。第四,行为主义阶段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突破。后行为主义后行为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是因为行为主义遗留下来许多它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抨击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行为主义科学观的批判。另一个火力点集中在“价值中立”上。政治学中标准研究的复兴:标准理论的复兴以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与诺齐克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前者发表了《正义论》〔1971年〕,后者以《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974年〕来回应。争论的核心问题都与国家有关:一是国家或政府存在的目的。二是“分配正义”及其对自由的意涵。对于政治学研究而言,标准研究复兴的意义在于,将被行为主义驱逐出去的价值重新带回来,而且确定其在政治学研究中的适当地位。2.2如何研究政治:逻辑的维度所谓逻辑维度的分析是指考察政治学中存在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范式是在政治学的历史过程中渐次开展和形成的。大致说来,迄今为止,政治学中比拟重要的研究范式有新制度主义、精英理论、多元主义、政治系统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的根本特征首先,新制度主义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并将其置于因变量的解释地位。其次,新制度主义是一个复数,亦即存在不止一种的制度主义,而且源于不同的学科背景。再次,运用新制度主义分析政治,其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哪一种政治制度最适宜于产生“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第二,怎样解释政治制度安排的多样性?第三,政治制度的差异对政治行为、政治权力和政治过程的结果产生了哪些影响?最后,虽然同冠名为新制度主义,不同类型的制度主义在方法论上是多元的,甚至它们对什么是制度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精英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古典精英理论是对西方民主政治的一种否认性回应。“精英—群众”二分法是精英理论的前提和基石。代表人物: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熊彼特--“精英民主论”精英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理解权力在社会中的配置状态。多元主义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争论的核心在于:社会中权力的配置究竟是高度垄断的,还是多元分散的?使多元主义有别于精英主义的是对两种不平等方式的区分,即累积性不平等与弥散性不平等。多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对立并非不可消解。“精英多元主义”也许较好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结合。政治系统理论简要地说,二战之后兴起的政治系统理论就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系统方法〔生物学的有机系统以及控制论的机械系统〕运用于政治现象的分析,将政治看作一个系统。在方法论上,政治系统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柔塑性。代表理论: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多伊奇的政治沟通理论伊斯顿对系统分析方法的评价“系统分析是以最广泛、最一般的方式构成的,是故虽然近几十年内方法研究的方向已发生了变化,可是,系统分析对于当前政治研究中的假设干问题,仍具发言权。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有如此多的系统分析所提出的概念,都已被用来解决现下所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萌芽和开展于20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的高潮时期,七八十年代成为政治学中的显学。表2—1政治与经济的市场观舞台选择者供给者市场交换过程偏好显示方式竞争手段集团行动的单位市场消费者企业家/

企业消费者支付价格以换取企业家生产并出售的私人物品货币广告消费者协会和企业家联合体政治体系投票者政党/政

治家的竞选纲领;政府机构投票人缴纳税收以弥补政府活动本钱,并接受其提供的公共物品选票与民意测验政治宣传利益集团关于公共选择理论的争论:这些争论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涉及根本的方法论问题:将经济人模型引入公共领域是否得当?政府机构是否具有区别于私人企业的公共性?政治中的行为真的是理性算计的么?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中的行为差异?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第二个方面是公共选择理论所表达的价值取向,由于公共选择理论与新右派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遭到了具有左倾倾向的学者的猛烈攻击。2.3政治学的学科特点研究对象与范围的动态性研究范式的多元性学科边界的开放性政治学的国别风格达尔: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达尔在《现代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四个分析维度,它们是标准分析、经验分析、政策分析与意义分析,相应地形成了四种知识成分。每一种政治理论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时包含了它们,只是构成的比例不同而已。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根据达尔的分类,西方政治学知识的可转移性问题亦可区分为标准知识的可转移性、经验知识的可转移性、政策分析的可转移性以及意义分析的可转移性。其中,所谓标准知识的可转移性是指首先在西方社会形成的政治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所谓经验分析的可转移性与此不同,它受到实证资料的严格检验。第2编政治系统的硬件:国家与政府设置中央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其机构设置是一国政治制度的核心。尽管政治制度千差万别,当代世界各国都拥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对暴力的合法垄断——武装力量。这些内容构成了本编五章的不同主题。第3章国家和超国家政治3.1从城邦国家到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1.城邦国家第一,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希腊。第二,城邦国家的特征第三,城邦制度衰落后,欧洲进入帝国时代。2.封建国家及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经历了封建国家、等级国家和绝对君主国家三个时期。封建国家实行领主制,领主在得到分封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这块土地的“特恩权”,即行政、立法、司法、军事、铸币等全部权力,由此形成了封建割据状态。在这些分散的封建邦国之上,那么是统一的基督教权威——教皇,基督教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城市的兴起〔1〕公元10—11世纪城市经济的兴起为中世纪封建国家注入了新的因素。〔2〕城市是指由商人、自由人、行业工人和附近的农村居民以交通便利之处的城镇和城堡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聚居点。〔3〕城市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第一,居民拥有人身自由。第二,通过获得特许状,城市成为一个独特的司法地区,拥有特别的法律、法庭和充分的自治权。3.绝对君主制国家〔1〕到16世纪,欧洲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强有力的君主制,其中法国和普鲁士是绝对君主制度的最好代表。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大权独揽,等级会议作用衰落。〔2〕尽管君主专制国家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但是它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3〕绝对君主制形成了一个领土相对完整的主权独立国家,对整体的民族利益的开展起了促进作用。4.现代民族国家〔1〕一般来说,只有当民族与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即国家内只有单一的民族,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而且文化与政治已经逐渐融合,才符合“民族国家”的纯粹含义,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民族国家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它们共同享有以下几个特征:领土、人口、主权。〔2〕国家主权理论第一,主要观点: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主权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主权是指国家对内一切事务具有排他性的最高统治权,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对外事务上的独立自主的决定权。第二,代表人物:布丹、格老秀斯、卢梭等。第三,评价:国家主权理论反映了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对统一市场和民族开展的需求,虽然它为绝对君主制中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根底,但也为王权向人民主权过渡奠定了根底。此后,主权在民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根本原那么之一。〔3〕民族国家的开展状况西欧可以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发源地,十七八世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现代民族国家。此后,经过北美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和两次世界大战,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形式逐渐扩散到美洲、东欧、亚洲、非洲。国家形成的理论探源1.暴力说--国家的产生是由于原始部落发生冲突,较强的部落用暴力征服较弱部落的结果。代表人物:考茨基、杜林和、巩普洛维奇2.神权说--神权说认为,神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创造者和最高主宰者,一切权力均来自于神。代表人物:阿奎那、董仲舒3.契约说--契约论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互相缔结契约的结果,是共同协议的产物。代表人物: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卢梭等。4.功利说--功利主义出现于19世纪的英国,为国家产生的正当性提出了不同于契约论的解释。功利主义把趋乐避苦视为人的行为的唯一动机,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评价是非善恶的价值标准。代表人物:边沁、詹姆斯·密尔、约翰·斯图亚特·密尔。5.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根底,对国家的起源、演变、本质和职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6.当代国家理论的开展当代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社会历史学家从各自关注的问题出发,对现代国家的起源和形成做出了新的解释。〔1〕道格拉斯·诺思的国家起源理论关于国家起源的“暴力潜能”分配理论:国家具有契约和掠夺的双重属性。假设暴力潜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性国家;假设这样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产生了掠夺性(或剥削性)国家,由此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政府悖论”:从历史上看,“在使统治者(和他的集团)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结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根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源。”[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2〕罗尔斯的“假设契约”理论即想象把人们置于“无知之幕”下,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才能以及在社会中所占的位置,但他们知道拥有一些美好的事物是有益的,如自由、时机和权力、收入、财富,还有赖以确立自尊的条件。这种假设的人将参与原初契约的制定。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会选择一种正义原那么,即自由原那么和差异原那么:自由原那么--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平等权利,他们可以拥有与别人类似的自由所相容的、最广泛的自由。差异原那么--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来解决:第一,使条件最不利者也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第二,职位和公职在时机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在两者的关系上,罗尔斯认为,自由原那么优先于差异原那么。对罗尔斯“假设契约”理论的评价:尽管罗尔斯的著作有时被认为是政治思想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的一种复活,但事实上,他的兴趣和论证方法和该传统的主流有很大差异,他并不直接关心使政治权威合理化,他关心的是建立社会正义的原那么。罗尔斯以一种更新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和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理论方式,力图为现代社会重建“公平正义”的“道德根底”,因而开启了对现代社会根本结构、合理性根底、宪政构成、社会组织与运作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3〕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他们认为,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于12—18世纪的西欧,这是一个多种政治经济力量在意识形态和实力方面相互对峙的漫长的过程,可以从管理、军事和经济三个角度来认识其形成过程。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一:管理角度管理角度认为,西欧各国在从封建制向绝对君主制开展的过程中,领土不断扩大,人口增加,专制君主面临如何控制疆域扩大后的国家和向人民提供公共效劳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压力,西欧国家创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便捷有效的行政官僚体制。代表人物:斯特雷耶、伯尔曼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二:军事角度军事角度采用韦伯对国家的定义,即现代国家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合法使用暴力权力的垄断,强调军事在现代国家形成过程当中的作用。代表人物:埃里亚斯、蒂利当代社会历史学家关于民族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之三:经济角度经济角度继承了马克思传统,将现代国家看成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产物。代表人物:安德森、巴林顿·摩尔3.2国家的形式国家政体形式1.君主制君主制是指最高权力掌握在国家元首手中的政体。在历史开展的过程中,元首拥有的权力从绝对到虚位象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君主制分为专制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是西方国家进入宪政国家时期的一种政体形式,君主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宪法不同程度的限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进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实行妥协的结果。立宪君主制又分为二元立宪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两种。〔1〕二元立宪君主制。二元立宪君主制是君主制和议会制并存的政体。〔2〕议会君主制。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的国家。2.共和制共和制通常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古希腊和古罗马都曾出现过民主共和制和贵族共和制。在资本主义共和制国家,根据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的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委员会共和制。另外,还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共和制。当代共和制的类型〔1〕议会共和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对它负责的一种政体。〔2〕总统共和制--总统直接领导政府,政府不直接对议会负责的政体。〔3〕委员会共和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制度,亦称“合议制”。〔4〕社会主义国家共和制--有巴黎公社、苏维埃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等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一般而言,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作为整体的国家与各个组成局部的关系,也即国家整体与局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根本模式。国家结构形式从制度上规定了权力在各级政府间的分配和运用。单一制、联邦制和邦联制是现代国家结构的根本形式。1.单一制单一制是指将国土按地域划分成假设干行政区域、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的根本特点是:第一,国家有单一的宪法,有统一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国籍;第二,地方政府隶属于中央,其设置与权限均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或改变,地方权力没有宪法保障;第三,在对外关系上,单一制国家是一个国际法主体,地方政府对外不具有国家的外部标志。2.联邦制

联邦制是指由假设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区作为成员单位联盟组成的国家。联邦制的共同点就是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拥有主权,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由宪法明确划定,两级政府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其中任何一方不能随意干预另一方的权力。3.邦联制邦联制是假设干各自保存独立主权的国家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邦联成员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只是根据相互签订的协约,明确表示让与或委托邦联机构某些权力。邦联成员国各自仍有对内对外主权,保存本国政府机关的一切职能,并有权自由退出邦联。邦联没有统一的宪法,没有凌驾于各成员国之上的中央政府,没有统一的军队、预算、国籍等,因此,邦联并不是一个主权国家。邦联所设置的统一机构是一个协商性的“邦联议会”或成员国的“首脑会议”,它的决定只有经过成员国政府的认可后才具有法律效力4.不同国家结构的趋中和融合

国家结构用宪法的形式划分了不同层次国家局部之间的权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权力主体之间力量比照的变化,国家结构也出现了趋中和融合的趋势。如:自1789年美国制宪会议确立了联邦制以来,美国经历了“二元联邦主义”、“合作联邦主义”到“新联邦主义”的开展。法国1982年以来的地方分权改革。中国实行的“一国两制”。3.3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从社会中产生,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国家与社会是什么关系?国家权力有边界吗?限度在哪里?在西方国家,公民社会〔civilsociety〕作为与国家相对而存在的社会领域被认为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促进民主政治开展的根底,因此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公民社会理论展开的。公民社会的历史演变

1古希腊:国家与社会的重合2中世纪:国家与社会关系萌芽3近代公民社会的形成公民社会理论的演变

公民社会理论核心内容代表人物:古典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政治社会”、“政治共同体”等概念以及后来出现个人与政府的别离等思想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派、西塞罗近代公民社会理论近代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的框架内讨论公民社会的问题洛克、孟德斯鸠现代公民社会理论现代公民社会理论明确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二分法亚当·弗格森、黑格尔当代公民社会理论强调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葛兰西、哈贝马斯、科恩、阿拉托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根据国家与社会权力边界的不同,即国家对社会事务干预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当代国家分为以下几种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1.最小国家2.福利国家3.开展型国家4.全能国家5.极权国家1.最小国家〔minimalstate〕

最小国家是古典自由主义者主张的国家模式。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国家权力的范围越小越好,或者说国家管的事越少越好,主张“最小限度国家”。2.福利国家〔welfarestate〕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以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的身份,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矫正社会自身所固有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的趋向,并以此作为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手段的结果。3.开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约翰逊·查默斯和其他学者曾把日本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所倡导的、后来由其他东亚经济体所仿效的政府体系称为开展型国家。如果说福利国家模式中国家干预社会主要在于社会公平,那么开展型国家模式中国家力量渗入社会那么更多是为了促进经济开展,提升国家经济实力。4.全能国家〔totalstate〕

如果说开展型国家是为了控制经济的话,全能国家就试图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控制,将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5.极权国家〔totalitarianismstate〕极权国家指的是政治权力对非政治生活的无孔不入的政治统治,国家和社会的界限被取消,政治权力渗透到人的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一切领域,社会秩序完全由政治权力来达成,个人不再有任何私人空间或自由。3.4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近二十多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开展,各种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方面影响了民族国家的生存环境,对民族国家的主权形成了挑战,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国际秩序。这表现为国际相互依赖加深,世界体系从以国家为单一主体的国际体系向多主体的网络化全球权力结构转变,国家间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变,传统的国际秩序变成世界秩序。转变中的国际体系国际体系就是国际政治的各行为主体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结构、功能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1.国际体系的形成2.全球国际关系体系形成3.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一——全球化简而言之,全球化是指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要素超越国界和地域限制而互相影响并走向一体化的开展趋势。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国际政治趋势之二——区域化崛起所谓区域化是指在区域内国家之间形成共同的协调与对话机制,甚至制定共同的管理政策和制度标准,实现区域内的超越国家的协调和管理。区域化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两种开展趋势,两者既有和谐也有矛盾之处。民族国家与全球化挑战〔1〕国家主权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来自超国家或“准”超国家行为体,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它们制定的规那么对各主权国家经济政策起着重大作用;联合国做出的各种决议、协议和裁定也标准着主权国家的行为。其次,来自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的运作对国家和世界政治的影响。再次,主权国家面临内部民族、宗教、种族等次国家行为体的侵蚀。〔2〕国家权威的衰落国家权威的衰落表达在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是防务,即确保社会免于暴力;第二是金融,即维持货币的存在,使之成为可靠的交换手段、结算单位和保值工具;第三是提供福利,即确保大量财富的某些收益能转到老弱病者的手中。此外,国家进行现代战争和经营现代经济的两大传统功能相对衰减,极大地削弱了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地位。全球治理

“从地方到全球的多层面中公共权威与私人机构间一种逐渐演进的〔正式与非正式〕政治合作体系,其目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全球的和跨国的标准、原那么、方案和政策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解决共同的问题。”([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

第4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一〕:代议机关4.1议会与现代民主制度

所谓“代议民主”,是指由基于广泛选举产生的、具有一定任期的代表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间接民主形式。这是民主制度在近代国家条件下的新开展,作为“民意代表机构”的议会那么是这种代议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现代议会制度的开展现代议会的直接渊源,一般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等级会议。英国最早从等级会议制度中确立了近代的议会制度,被称为“议会之母”。从历史开展的角度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议会的“黄金时代”,议会一般处在优于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政治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这种状况随着资本主义开展到垄断阶段而有所改变,此时议会地位趋于衰落,政府行政权日益膨胀。尽管如此,在现代标榜“主权在民”的国家中,议会制度仍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图4-1议会制政体模型图4-2总统制政体模型图4-3半总统制政体模型4.2议会的结构和内部组织两院制与一院制现代主张两院制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有利于扩大议会对不同社会利益的调节能力。另外,两院制议会有利于防止立法的草率与武断,并能防止议会〔多数党〕专横腐化。主张一院制的观点认为,代议制的立法机关是人民的代表机关,它的立法意见是人民的意见。指导机构指导机构--负责主持议会会议活动的机主要职能--尽可能公正地组织辩论,努力使议事规那么获得遵守,维持会议的秩序。议会委员会在现代国家的议会中,普遍设置各种类型的委员会,作为议会的辅助性机构,协助议会从事立法和监督工作。1.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

议会的立法、监督职能根本上是授权特定的委员会来完成的,委员会在立法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议案的初审淘汰。第二,对议案的修改、定型。2.委员会的设置和类型(1)各国议会委员会设置的原那么主要有两个:一是与政府部门对口设置。二是按专业领域设置。从实践上看,这两大规那么大多是同时并用,互有交叉。(2)议会委员会的种类议会委员会的种类一般有以下几种:〔1〕常设委员会〔2〕特别委员会〔3〕两院联合委员会〔4〕两院协商委员会〔5〕全院委员会3.委员会的组成〔1〕议会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议员组成。〔2〕议会委员会的产生方式:选举或任命〔3〕委员会主席是委员会的负责人议会党团议会中同一政党的议员或政治倾向相近的政党的议员通常组成一个团体,统称为议会党团,作为党在议会内的根本组织。在当代,议会党团已经成为议会活动中不可无视的重要结构。议会党团是各政党在议会内的“总指挥部”,其核心由党的领袖、党的督导员以及假设干工作机构组成。辅助性办事机构各国议会辅助性机构按效劳的内容大致分为:〔1〕辅助立法事务机构;〔2〕为议会活动提供效劳保证的行政机构;〔3〕为议会委员会〔或议员个人〕提供效劳的专门工作人员;〔4〕图书馆〔提供资讯信息、咨询、研究效劳〕。4.3议会的职权立法权财政权行政监督权其他权力立法权1,立法权,即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权力,是议会的首要权力。2,议会立法权范围3,委托立法财政权1.税收、举债的批准权2.对政府预决算案的审议批准权行政监督权1.质询2.不信任投票3.调查其他权力1.准行政权2.准司法权3.选举权第5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二〕:行政部门

5.1行政权与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行政权及其构成在现代国家制度中,行政机关根本上是由两个局部组成的:一是行政领导机构--“政务官”二是行政管理机构--“事务官”现代国家行政体制的类型1,总统制的行政体制总统一人同时兼任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是一种单头制〔monocracy〕或一元行政体制。其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行政权完全独立于立法权之外〔2〕实行行政首长个人负责制2.议会制的行政体制

国家元首与行政首脑分立,是一种双头制〔dualism〕或二元行政体制。其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1〕元首“虚位”〔2〕议会主权〔3〕责任内阁3.半总统制的行政体制这种政体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总统由议会制政体中的“虚位”元首变成了一个大权在握、凌驾于其他国家权力机构之上的“仲裁者”。〔2〕与议会制政体相比拟,议会的权力被大大削弱。〔3〕政府不从议会中产生,但须向议会负责。5.2行政领导机关行政领导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中枢”,负责决策、组织、领导和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其构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局部: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内阁〕辅助机构国家元首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首脑,是国家机构的组成局部。1.国家元首的形式2.国家元首的产生3.元首的任期和缺位代理4.国家元首的功能和职权国家元首在现代国家中的功能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第一,象征功能第二,代表功能第三,纽带功能政府首脑

所谓政府首脑是政府的行政长官,在不同国家的称谓不同,如“总理”、“首相”等。1.政府首脑的产生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国家元首在法律上有权决定政府首脑的人选,但实际上只能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2〕国家元首有权任命政府首脑,但须考虑到议会的党派力量格局。〔3〕元首在选择政府首脑时有一定的自主权。〔4〕政府首脑由直选产生。2.政府首脑的职权〔1〕人事任免权或人事任免的建议权。〔2〕主持内阁会议。〔3〕领导政府的工作。〔4〕宣布紧急状态权。〔5〕代表政府并对政府的一切行为负责。政府与内阁

一般而言,“政府”这一概念可作几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广义上的政府概念〔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机构的总称〕。中间层次上的政府概念〔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在一些国家中,政府的概念有时指代“内阁”。行政首脑在任命部长时,需要遵循的主要规那么〔1〕政治原那么〔2〕代表性原那么〔3〕任人唯能原那么〔4〕身份的兼容性原那么〔5〕政治利益平衡原那么

5.3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是代表政府行使某一方面职权的工作机构,是政府机构的主体,具体承当行政决策的执行职能。现代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从其人员构成上看根本是由非政治性任命产生的职业文官队伍组成的;从其组织上看,按照严格的权力等级构筑起来的组织体系,也被称为官僚机构。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bureaucracy,又译为科层制〕的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指一种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体系或组织结构。〔2〕指由职业文官〔专业人员〕,而非由选举的官员担任行政职务的政府管理体制。

2.官僚制的特征韦伯对官僚制的特征作出了概括,主要有:〔1〕以法律或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力范围〔2〕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3〕非人格性〔4〕延续性〔5〕专业化3.对官僚制的批评人们对于官僚制的批评一方面集中在它的僵化、保守和惰性上。对于官僚制的另一指责来自于其对民主原那么造成的伤害。当代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型各国中央行政管理系统的组成比拟复杂,其机构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政府职能部门和专门行政管理机构〔独立管制委员会、政府公司、其他独立机构〕第6章现代政府的设置〔三〕:司法机关

6.1司法权的意义和特点司法权的意义司法,就其本义而言就是居中而断,即由中立的第三方对发生纠纷的双方进行公正的裁决。在社会生活中,利益冲突不可防止,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开展有赖于一定的冲突控制机制。司法权的特点第一,普遍性第二,独立性第三,被动性第四,多方参与性

6.2法律体系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具有共同的渊源和一般性特征,便被归类为一种法律体系,也称“法系”。对于法系该如何划分,学术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从法律制度的承受渊源上看,比拟通行的观点认为,当代世界主要存在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大陆法系是指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在继承奴隶制罗马法的原那么和形式的根底上,形成和开展起来的一种法律体系。该法系因为法律承受关系和法律形式上的特点,有时也被称为“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法典法系”或“民法法系”。英美法系英美法系是英国在历史上通过法院办案“遵循先例”和立法等形式,广泛吸收日耳曼习惯法、地方习惯,以及罗马法、教廷法的思想和原那么,逐步形成起来的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它是以英国普通法为根底形成的法律的总称,故通常称为普通法法系;因其以判例法为法的主要表现形式,也称为判例法法系。两大法系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1.法律的渊源2.法律的分类3.法律的形式4.法院的组织体系5.诉讼程序方面6.3司法机关的设置

法院和法官1.法院的种类〔1〕普通法院〔2〕行政法院〔3〕专门法院〔4〕宪法法院和特别中央司法机构2.法院的审级结构现代国家的法院体系一般都设有四个主要层次的法院:〔1〕初级法院〔2〕普通的判案法院〔3〕中级上诉法院〔4〕最高法院3.法官

法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法律能否正确实施。同时,法官独立是司法独立的核心内容,法官的独立判案是保证司法公正的关键。在当代国家中,法官的选任方式大体有四种:任命制、选举制、选举与任命混合制及职业募选制。为保证法官廉洁公正和独立执法,当代国家普遍建立了法官保障制度。检察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各国检察机关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刑事案件中参与侦查、起诉和出庭支持控诉的职能。第二,法律监督的职能。第三,干预民事和行政诉讼的职能。司法行政机关的类型:根据机构设置和职权范围的不同,各国的司法行政机关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1.检司分署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是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2.检司合署式,其代表是美国和加拿大。陪审团1.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采取两种形式: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2.大陆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参审制”或“混合法庭制度”6.4违宪审查违宪审查的意义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国家的立法或有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团体的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审查和裁决。违宪审查制度的类型目前比拟流行的违宪审查制度1.由普通法院进行的违宪审查制度2.由专门机关进行违宪审查的制度第7章武装力量

7.1武装力量及其特征何谓“武装力量”?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的各种武装组织的总称,一般以军队为主体,由军队和其他正规的、非正规的武装组织组成,并由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高领导人统率。相关的重要概念

暴力军队革命军事战争武装力量的起源、开展与特征1.武装力量的起源与开展2.武装力量的官僚制组织特征7.2武装力量在国家政治设置中的地位不同政治制度设计中的武装力量一国武装力量体制的设置,与整个政治体制的结构密切相关。1.中国政治体制中的武装力量2.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武装力量3.英国政治体制中的武装力量4.法国政治体制中的武装力量武装力量的控制——文武关系

文武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指所有武装力量〔主要是军队、军人〕与其他非军事组织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属于军事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狭义上指军队(主要是军官阶层)与文官政府之间的关系。文武关系的主题在现代政治学理论中,文武关系的主题是如何实现文官政府对武装力量的控制,以防止武装力量〔军队、军人集团或其他准军事组织〕干预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正常的文武关系的根本类型1.贵族封建型,也称传统型2.宪政型3.渗透型7.3武装力量在主权国家内的政治功能作为国家主权象征和潜在威慑力量以暴力维护政权促进国家整合政治变迁的重要变量7.4武装力量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武装力量是主权国家谋取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战争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武装力量自身变革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3编政治系统的软件价值与文化政治系统除了硬件装置,还有须臾不可缺的软件。作为人类价值理念的系统表达,意识形态是政治制度的灵魂。政治制度的安排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了一定的价值理念。是故,意识形态是政治系统软件的内核。为此,本编以两章的篇幅讨论意识形态的性质及其在当代的主要类型。

8.1意识形态:起源与背景在政治领域,几个世纪以来众多思想家和政治家解决现代社会的政治问题的各种方案会聚起来就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内核,而这些理论参与的实践那么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现象。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思想家们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构成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历史。第一阶段从培根到马克思第二阶段从马克思到20世纪6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迄今8.2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理论变迁

什么是“意识形态”本书是在下述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一词的:意识形态是一套多少能够自洽的观念体系,这套观念,不管它们是倾向于保存、修改还是推翻现有的权力体系,总之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提供了根底。因此,所有的意识形态:〔1〕对现存的秩序提供了一种解释,通常是以世界观的形式;〔2〕对于值得期待的未来,提供了一种模式;〔3〕勾勒了政治变迁怎样才能够发生。马克思:意识形态的重要特征第一,它是一种迷障〔恩格斯后来进而认为是虚假意识〕,它使得一种虚假和错误的世界观固定化、永久化。第二,它和阶级体系相联系。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对真相的扭曲根源于意识形态只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点。第三,意识形态和权力相联系。第四,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只是和特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暂时现象,当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意识形态就会消失,因为无产阶级并不需要意识形态来掩饰什么,他们是唯一不需要幻象来自欺欺人的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上,马克思是分水岭,后来者或多或少要么反对马克思,要么赞成马克思,要么调和马克思和他的反对者。在西方左翼思想家的阵营中,列宁、葛兰西、卢卡奇、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齐泽克对于意识形态现象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葛兰西--“意识形态霸权”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齐泽克--“意识形态是构建我们的社会现实的〔无意识〕幻象”。知识社会学路径:曼海姆悖论

曼海姆在两种意识形态之间做出区分:一种是具体意识形态,一种是整体意识形态。曼海姆悖论:一个人〔比方他本人〕可以不带意识形态偏见地分析意识形态吗?这个问题被批评者称为曼海姆悖论。社会心理学或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路径弗洛伊德--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自个体与团体无意识的“自欺”威廉·赖希--分析精神压抑、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三者相互关系弗洛姆--意识形态是“纯粹的梦想”图8-1吉尔茨:意识形态理论两种主要的研究路径

利益论意识形态乃是一种面具或武器人们是追逐权力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张力论意识形态那么是病症和处方人们是逃离焦虑社会心理学的路径现在英美社会科学中的主流看法

意识形态是对一些本质上互相冲突的概念〔信仰的内核〕的竞争性的不同解释。“意识形态不再被看作是理解的偏差,相反,人们用实证的经验主义来研究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有组织的、系统表述的、有意识地拥有的政治观念体系,这体系中包括信仰、态度和观点,潜在的信仰也包括其中”〔米歇尔·弗里登〕“意识形态词法”〔morphology〕弗里登所说的“意识形态词法”是比拟各种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并运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概念,找出这些结构中的各种子概念,确定其在各自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到达对意识形态的细致了解的研究方法。8.3意识形态与真理、科学意识形态与真理一个人提出某一政治观点和理论,宣示某种信念,仅仅是出于自利的动机或掩饰对自己不利的观点,从而毫无真假可言,还是他的观点和他的利益无关,本身可判别真假?这是意识形态理论中一个核心的问题,也是政治的公共讨论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意识形态与科学对于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关系之认识,可以归纳出两派:一派将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认为意识形态不是科学,因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意识形态那么掩盖真理,所以科学研究要排除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持这种观点的既有左翼思想家如马克思、早期的阿尔都塞、曼海姆,也有右翼思想家如波普尔和熊彼特,当然也包括各学科的实证主义者和结构功能学派。另一派那么并不认为科学和意识形态是对立关系,这一派之中又可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包括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当代科学哲学中的激进派以及阐释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无法防止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有些学者宣称科学知识和其他门类的知识并无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在认识论上模糊了科学知识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严格界限。另一种观点〔最主要的是法兰克福学派〕那么认为在兴旺工业社会中,科学和技术本身已经成为意识形态,从而在社会和政治功能上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同等看待。8.4意识形态的功能认识框架政治认同和整合提供合法性政治发动经济功能8.5意识形态的“终结”早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的政治学者就开始宣告“激进意识形态”在消沉衰落,这些人包括休斯〔Hughes〕、阿隆〔RaymonAron〕、希尔斯〔EdwardShils〕、李普塞特〔SeymourMartinLipset〕等。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法西斯主义和斯大林式的政治意识形态在整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而其他政党之间的分歧仅仅在于它们当中谁更有资格或能力领导国家和社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因此经济压倒了政治,而政治那么简化为怎样实现繁荣及诸如此类的技术型问题,或者是什么样的社会是好社会这样的道德和哲学问题。福山:意识形态终结论和历史终结论

福山认为,人类寻求认同这一本质要求在自由民主制度中得到了实现,因而自由民主成为人类最后的统治形式,其中不再有任何重大的原那么性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一意义上,历史也就终止于自由民主制度之中。

第9章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9.1自由主义历史演变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晚期的英国。进入19世纪,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所以19世纪被称为自由主义的世纪。整个20世纪,自由主义在西方确立了全面的统治地位的同时,在开展中国家却遭到了挫败。自由主义各流派及代表人物1.古典自由主义:霍布斯、洛克、边沁、詹姆斯¡¤密尔、杰斐逊、潘恩、亚当¡¤斯密、斯宾塞。2.现代自由主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格林、霍布森、霍布豪斯、杜威、罗尔斯。3.欧洲大陆思想家卢梭、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等对古典和现代自由观念的奉献都极大。4.新自由主义:哈耶克、弗里德曼、诺齐克核心价值1.个人主义2.自由和有限政府3.理性和进步4.多样性和政教别离9.2保守主义历史演变保守主义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在欧洲以法国思想家梅斯特为代表,英国后者以柏克为圭臬,但两种传统之间仍有较大差异。20世纪的保守主义在80年代以后形成了浩大声势,在政治上以英国的撒切尔主义和美国的里根主义为代表,几乎涉及了所有西方国家,现在美国的布什主义是其延续。核心价值

1.有机社会论2.悲观主义3.等级与权威4.宗教情怀9.3民族主义

历史演变对于什么是民族以及民族主义的特征、起源、类型等问题,研究者之间的分歧大得惊人。就其历史起源来说,有人认为拉丁美洲18世纪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是现代民族主义之先声,有人那么认为美国革命是肇始,但更多的人那么认为法国大革命中表现出来的一些运动特征才是民族主义的真正始祖。核心要素1.民族2.民族认同〔identity〕3.民族独立9.4马克思主义

历史演变两种传统1.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理论2.西方马克思主义9.5社会民主主义历史演变社会民主主义这一概念和马克思的思想密切相关,最初用来强调一般的民主〔政治民主,即选举政治〕和激进的民主〔财富的集体化和共同生产,即经济和社会民主〕之间的区别。社会民主主义历史演变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是经济和社会民主,所以19世纪晚期以马克思的思想为指导原那么的政党一般自称社会民主党。到20世纪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分裂为改进派和革命派,社会民主一词就用来指改进派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以区别于俄国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革命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到20世纪中期,社会民主一词的思想含义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因为社会民主党人不仅在实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接受了原来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进思想,而且还对社会主义的目标进行了重大修改。第三条道路及其纲领

1.“第三条道路”这个词最早由法西斯分子使用,后来用来描述传统的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在资本主义和革命的共产主义之间走中间道路。现在按照吉登斯的看法,是指“超越老派的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一种政策框架。2.第三条道路的纲领〔1〕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支持自由市场;〔2〕受社群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影响,强调共同体的意义和个人的道德责任而不是权利;〔3〕受保守主义影响,不再强调社会的冲突而提倡社会的和谐与共识;〔4〕降低了平等主义的要求,提倡个人的自立;〔5〕第三条道路希望国家承当的是社会投资功能和文化功能,亦即为经济繁荣而改善根底设施,进行教育以提高人民素质,目的是参与全球化竞争。社会民主主义核心价值

1.共同体及社会性的人2.平等3.共同所有权4.渐进改进主义9.6社群主义

理论背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社群主义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构成了最大的挑战。社群主义在哲学层面质疑现代自由主义的一些根本假设,在政治或意识形态层面那么是对于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西方种种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批判的结果;在实践层面,它已经形成声势浩大的推动社会和政治改造的政治潮流。所以“社群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正在塑造公共政策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运动,二者密切相关但也存在冲突。耕耘于前一领域的理论家,代表性人物有桑德尔、泰勒、麦金太尔和沃尔泽。社群主义核心价值1.原子式的个人与社群界定的自我2.普适主义与特殊主义3.个人权利与共同的善

第10章政治文化与社会资本

10.1政治文化研究在政治学中的位置

政治文化研究的缘起1.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政治文化作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研究领域是从近代开始形成的。在《政治文化谱系》一书中,布林特(MBrint)将它的理论线索大致划分为三条:法国社会学传统、德国文化哲学传统和美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理论研究。阿尔蒙德: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概念的产生是三种各自独立的思想开展互相吸收的结果:一是社会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人类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的著作和人类学家如马林诺夫斯基和本尼迪克特的观点。二是以韦伯、帕累托、杜克海姆的研究为代表的欧洲社会学,其中韦伯以“文化的”根据向马克思提出挑战,他认为宗教和价值观对经济活动和政治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三是调查研究,以及抽样、访问和数据分析等更为尖端的研究技术的成熟开展。2.政治文化研究的时代背景总体而言,政治文化研究最核心的问题意识仍然是民主制度的稳定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文化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支配性视角,“局部是由于其提供了在第三世界推动政治变革的蓝图,而这正是多数美国外交与军事政策所首要关注的。”政治文化的界定代表性观点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取向或心理因素,并概括为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派伊将政治文化概括为社会的各种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的情感与集体的理性以及领导人的风格与行为标准。穆迪主张政治文化应该涵盖政治制度,认为文化就是行为、思想和互动关系之间非人格的结构或联系模式。帕特里克:对“政治文化”概念争论分歧的概括一是认为政治文化仅仅包括主观导向的范围,正是这种主观导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但政治行为并不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二是认为政治文化应包括政治行为,因为行为是政治导向的集中表现和外在展示,如果没有政治行为,政治文化那么成了无外在实体的、空洞的主观意识。三是认为政治文化概念的外延应该扩大到一般的社会文化层次。政治文化研究的学术奉献及批判1.学术奉献第一,政治文化研究在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第二,政治文化的概念本身具有较强的分析功能,作为一个新兴的词汇,它使得人们对政治意识形态、民族精神等过去一直长期使用的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系统了。第三,政治文化研究的开展表达了政治学对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有效利用。2.对政治文化研究的批判首先,批评者认为阿尔蒙德所代表的政治文化研究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其次,在政治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上也存在一定的漏洞。最后,人们还对政治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进行了质疑。10.2政治文化的分类与功能政治文化的分类1.公民文化的类型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根据一国人民对政治系统和自身的态度,将公民文化分为地域型文化、依附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三种类型。同时强调,实际上任何国家的公民文化都是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具体而言,混合型政治文化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地域¡ª依附型文化;二是依附¡ª参与型文化;三是地域¡ª参与型文化。2.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精英对政治体系、政治行为的认知、情感、价值取向等在政治文化的研究中被称为精英文化。群众意指在政治生活中的一般成员,这些人持有的政治文化导向显然有别于精英阶层。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政治系统的稳定。精英文化与群众文化的研究方法对精英文化而言,更多地涉及对意识形态的诠释,对运行标准特征的分析,并对政治家行为背后的动机进行解剖;对群众文化而言,那么要求更多地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收集群众意见、公共评价和一般性政治文化信息,等等。政治文化的功能1.政治文化为政治体系确实立和维系提供合法性支持2.政治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体系的实际运转3.政治文化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体系的变迁和开展10.3社会资本社会文化传统中的社会资本研究表10-1关于民主制度绩效的三种不同解释模式。第一种学派强调制度设计密尔第二个学派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民主制度绩效的重要影响亚里士多德、达尔和李普塞特第三种学派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柏拉图、托克维尔、阿尔蒙德和维巴社会资本的概念表10-2社会资本概念的分类狭义社会资本观指的是个人的“联系”或“关系”,将社会资本看作是社会关系的功能和形式,即一个人与朋友、同事的关系或者更一般的联系。布迪厄科尔曼过渡社会资本观也就是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定义,这一定义强调社会资本的公共产品性质。科尔曼扩展的社会资本观即宏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定义,将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和公共政策联系起来。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老问题新答复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一书中,帕特南运用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讨论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不同,以及社会资本对于南部和北部制度绩效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社会资本促进经济繁荣和民主治理的结论。虽然运用了全新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但帕特南所涉及的依然是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问题:为什么有些民主政府成功了,而另一些却失败了?民主制度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什么?10.4政治文化的传递与社会资本的再生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递与社会资本再生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是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是个人与系统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元、持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途径1.家庭2.学校3.同辈团体4.群众传播媒介5.社会政治组织6.其他组织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一,为政治系统培养合格的“政治人”,维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第二,传承和开展政治文化,为政治系统提供合法性支持。第4编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政府与人民之间的互动是本编三章的共同主题。政治沟通力图呈现政治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结方式;而政治参与那么强调在当代民主政治中公民角色的重要性,它使我们对于政治的关注从一小局部统治精英或特权阶层的活动逐步扩展到将一般民众涵盖在内的广泛生活方式。第11章政治沟通与政治参与11.1政治沟通政治沟通及其意义1.政治沟通政治沟通即“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的流动。政治沟通不只是精英对其民众发送信息,而且还包括全社会范围内以任何方式——不管是对公共舆论的影响、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还是利益集团的发动——影响整个政治的非正式沟通过程”[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沟通的两层含义之第一种含义与系统理论相关,是指政治系统进行输入—输出的工具,所谓“政治沟通分析”也就是运用控制论和信息论原理对政治系统输送、获取、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过程进行解释的研究方法。这一意义上的政治沟通是二战以后开展并盛行的系统科学的一个产物。政治学的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美国学者伊斯顿,后在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中进一步扩展。多伊奇的《政府的神经》一书使人们正式认识了政治沟通。另一含义是将政治沟通理解为通过一定的政治传播媒介,参与政治的各主体间〔涵盖政府与社会、各类组织机构、个人等三个层次〕有效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包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和彼此交流三个层面。这种“政治沟通分析”主要研究政治态度的形成与变迁、民意构成、政治演说、竞选言行、意识形态、政治心理、群众媒介对公共舆论以及竞选投票的影响,以及统治者对传媒的控制等,具有多层次、多向度、全方位的特点,并形成广泛复杂的网状结构。政治信息是指以中介形式对诸种政治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过程的表征,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中政治活动的内容、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人们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政治实践的要求和态度。2.政治沟通的过程某一拥有政治资源的政治主体获得政治信息并作为发送者以特定的符号形式〔如发布决议、命令、指示等〕发送信息,通过信息通道把有关的政治信息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信息、进行处理后输入政治系统,经过政治当局处理后转换或输出,完成了政治沟通的一个单循环。作为复杂系统,政治系统通过输入与输出间的反应形成无限的循环。反应即送回有关上次输出结果的真实信息,并对下次再输出产生影响的过程接受者向发送者反应的信息成为新决策的根底。因此只有当政治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双方相互作用后,才完成了政治沟通的整个过程。3.政治沟通的意义

第一,政治沟通对政治系统的生存有着巨大的影响。第二,政治沟通是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的一个前提。第三,对政治沟通的强调使我们以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角来看待政治生活。第四,政治沟通使人们对政治的关注从结果转向了过程。第五,政治沟通把政治信息当作政治分析的根本单元。第六,畅达互动的政治沟通有利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甚至消除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政治沟通的媒介与方式

1.群众传媒2.公共舆论3.民意测验11.2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的特征与类型政治参与可界定为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政府决策活动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政治参与的特征〔1〕政治参与主体被限定为非职业政治人员。〔2〕具有间歇性的特点。〔3〕就公民个体而言,其参与目的呈多元化态势。〔4〕参与主体的利益多元性和认识差异性使其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和渠道。〔5〕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思想观念的外显行为。表11—1政治参与各向度表

政治参与各向度各向度内各类型分布施加影响的类型沟通公民喜好的信息对政治领导人施加压力结果的范围对某局部参与群体有着影响对所有人有影响冲突面向参与者之间有利益冲突参与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需要的主动性参与者主动性小参与者主动性大政治参与的方式政治参与方式的多样性源于人类行为方式的多样性,而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又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参与方式。本小节侧重讨论四种主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投票、选举、社会运动和信访。1.投票

投票规那么缺陷优点一致同意决策本钱高符合每一主体利益多数票投票悖论、多数暴政、贿赂选票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本钱较低加权投票加权的标准模糊,无法保证公平有利于处理各方的利益差异表11—2各投票规那么利弊比拟表2.选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