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 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三单元测试卷(解析)2022—2023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验卷

,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和审美三种。认知思维追求真,发展着人的智力;道德实践追求善,发展着人的德性;审美体验追求美,发展着人的情感。艺术则是一种审美地掌握世界的方式,它和认知思维、道德实践一起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而且还能为人的其他各种能力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助力。因此,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艺术置于人的现实生存和发展语境之中,为艺术教育和文化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偏于感性的创造性的掌握方式,在艺术中,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感性能力和素养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并非专注于对象的性质,而是关注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蕴含着很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感悟。正因为艺术更多地显示了“意义”,因此与揭示事物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认知不同,它可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艺术的实践并非主要建构现实的对象,而是偏于创造非现实的心灵时空。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有物质性的一面,表面看起来似乎与工匠的劳动成果并无区别。但实际上,艺术家创造的那个“物”是一种意象的替代品,其审美和人文价值不在于物本身,而在于这个物所能体现的意象。例如,一件雕塑品,在非艺术眼光里,等于一件普通物品:它有物的重量、体积等。但在艺术眼光里,这件雕塑品是一个活生生的意象。当人用艺术的眼光看这件作品时,雕塑的物的属性褪去了,而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法国雕塑家罗丹这样描述他对古希腊雕塑品《断臂的维纳斯》的感受,他说:“这是真的肌肉”,“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一块被雕琢过的石头,在这位雕塑家眼里完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意义的。当我们谈论一件艺术品时,“艺术品”有多重存在样态:作为物理存在的一个物品,作为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对象,作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一件商品等,而这些其实都不是具有艺术特性的存在。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此刻,艺术品是超越了“物性”“现实性”的创造性意识的对象,此刻的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

(摘编自杜卫《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把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国家文化建构的战略高度,有可能会释放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

B.对公共艺术教育具有三重维度的论断,只是源于对其历史境遇的考虑,而忽视了对其逻辑或理论的判断。

C.认知、道德和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三种主要方式,相关活动分别在追求真、善、美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希腊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是雕塑家的劳动成果,而在观赏者眼中却成为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有利于实现“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

B.艺术可以让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等能力和素养得到发挥,并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C.由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不同,同一件雕塑品显现出的特性和价值也就不同,但是雕塑品本身的属性并未发生变化。

D.艺术品是富于“灵性”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自然和生活的诗意。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海粟认为:“一方面发挥艺术创造之天才,他方面以审美深入吾人生活之中,使吾人浸淫于美的环境。”

B.鲁迅认为:“‘国粹’多的公民,尤为劳力费心,因为他的‘粹’太多。……便难与种种人协同生长,挣得地位。”

C.引进《阿凡达》等影片,推动国内电影企业先后制作了《英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电影。

D.《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随后又独自聆听梨香院内传来的《牡丹亭》唱段。

4.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请结合材料二对此看法进行简要分析。(4分)

5.如何发挥艺术在促进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渔

沈从文

这已是谷子上仓的时候了。

年成的丰收,把茂林家中似乎弄得格外热闹了一点。在一天夜饭桌上,坐着他四叔两口子,五叔两口子,姨婆,碧霞姑妈同小娥姑妈,以及他爹爹;他在姨婆与五婶之间坐着,穿着件紫色纺绸汗衫。中年妇人的姨婆,时时停了她的筷子为他扇背。

桌子上有一大钵鸡肉,一碗满是辣子拌着的牛肉,一碗南瓜,一碗酸粉辣子,一小碟酱油辣子:五叔正夹了一只鸡翅膀放到碟子里去。

“茂儿,今夜敢同我去守碾房罢?”

“去,去,我不怕!我敢!”

他不待爹的许可就忙答应了。

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

他知道碾子上的床是在碾房楼上的,在近床边还有一个小小窗口。从窗口边可以见到村子里大院坝中那株夭矫矗立的大松树尖端,又可以见到田家寨那座灰色石碉楼。看牛的小张,原是住在碾房,会做打笼装套捕捉偷鸡的黄鼠狼,又曾用大茶树为他削成过一个两头尖的线子陀螺。他刚才又还听到五叔说溪沟里有人放堰,碾坝上夜夜有鱼上罶了……所以提到碾房时,茂儿便非常高兴。

“五叔,那要什么时候才去呢?吃了饭就去罢?”

他靠着桌边站着,低着头,一面把两只黑色筷子在小红花碗里“要扬不紧”的扒饭进口里去。左手边中年妇人的姨婆,捡了一个鸡肚子朝到他碗里一掼。

“茂儿,这个好呢。”

“我不要。那是碧霞姑妈洗的……不干净,还有——糠皮……”他说到糠字时,看了他爹一眼。

“你也是吃饱了!不要,就送把我罢。”

“真的,不要就送把你姑妈。我帮你泡汤吃。”五婶说。

茂儿把鸡肚子一扔丢到碧霞碗里去。他五婶却从他手里抢过碗去倒了大半碗鸡汤。但到后依然还是他姨婆为他把剩下的半碗饭吃完。

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倏而又变成淡淡的银红色,稀薄到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倏而又成了许多碎锦似的杂色小片,随着淡宕的微风向天尽头跑去。

他们照往日样,各据着一条矮板凳,坐在院坝中说笑。

茂儿搬过自己那张小小竹椅子,紧紧的傍着五叔身边坐下。

“茂儿,来!让我帮你摩一下肚子不然,半夜会又要嚷肚子痛。”

“不,我不胀!姨婆。”

“你看你那样子。……不好好推一下,会伤食。”

“不得。(他又轻轻的挨五叔)五叔,我们去罢!不然夜了。”

不管姨婆如何说法,他总不愿离开五叔身边。到后还是五叔用“你不听姨婆话就不同你往碾房……”为条件,他才忙跑到姨婆身边去。

“您要快一点!”

院坝中坐着的人面目渐渐模糊,天空由曙光般淡白而进于黑暗。在四围如雨的虫声中,谈话的声音已抑下了许多了。

凉气逼人,微风拂面,这足证明残暑已退,秋已将来到人间了。茂儿同他五叔,慢慢的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

“五叔,路上莫有蛇罢?”

“你怕,我就背你走罢。”

他又伏在他五叔背上了。然而夜枭的喊声,时时像一个人在他背后咳嗽,依然使他不安。

“五叔,我来拿麻藁。你一只手背我,一只手又要打火把,实在不大方便。”他想若是拿着火把,则可高高举着,照烛一切。

“你莫拿,快要到了!”

耳朵中已听到碾房附近那个小水车咿咿呀呀的喊叫了。

转过了一个山嘴,溪水上流一里多路的溪岸通通出现在眼前了。足以今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

“咦!五叔,这是怎么?”

“嗨!今夜他们又放鱼!我还不知道。若早点,我们可以叫小张把网去整一下,也好去打点鱼做早饭菜。”

……假使能够同到他们一起去溪里打鱼,左手高高的举着通明的葵英或旧缆子做的火把,右手拿一面小网,裤脚扎得高高到大腿上头,在浅浅齐膝令人舒适的清流中,潮着溪来回走着,溅起水点到别个人头脸上时——或是遇到一尾大鲫鱼从手下逃脱时,那种“怎么的!……你为甚那末冒失慌张呢?”“啊呀,我的天!这么大!”“要你莫慌,你偏偏不听话,看到进了网又让它跑脱了。……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

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

“那我们这时要小张转家去取网不行吗?”

“算了!网是在楼上,很难取并且有好几处要补半天才行。”五叔说,“左右他们上头一放堰坝时,罶上也会有鱼的。我们就守着罶罢。”

关于照鱼的事,五叔似乎并不以为有什么趣味,这很令不知事的茂儿觉得稀奇。

……

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窄而霉小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二段描写了茂林家一天吃晚饭时的情形,交代了人物,为后文叙事张本。

B.本文以茂儿为线索人物,描画了若干生活画面,展现出一个自然质朴的湘西世界。

C.“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火把,表现夜渔者众多。

D.本文通过描写星月、稻草、虫声,表现了茂儿的所见所闻,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

7.下列对文本相关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头描写茂儿的爹,所用不足30个字,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

B.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见姨婆非常疼爱茂儿。

C.本文开头描写饭桌上的菜,突出了菜丰富而且品质高,这桌菜是茂林家丰收的体现。

D.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相关描写,让一个立体的湘西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

8.画横线段落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沈从文的作品表露的是一种“平和”之美。这种“平和”之美一般表现在众多关系中,请结合本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壬辰朔,命户部减苏、松、嘉、湖四府重租粮额。太祖谓之曰:“天地生物,所以养民,上之取民,不可尽其利也。夫民犹树也,树利土以生,民利食以养。养民而尽其利,犹种树而去其土也。比年苏、松各郡之民衣食不给,皆为重租所困。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其赋之重者,宜悉减之。”六月戊寅,太祖谕户部臣曰:“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车丝布之类,皆勿税。尔户部其榜示天下,使其周知。”

(节选自《明太祖宝训》第五卷)

材料二: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B.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C.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D.民困于重租/而官不知恤/是重赋而轻人/亦犹虞人/反裘而负薪徒惜其毛/不知皮尽而毛无所傅/岂所以养民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辰朔”和“戊申晦”(《登泰山记》)中的“朔”“晦”都用来表示时间,“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负薪”的“负”意思是背着,与“负而前驱”(《五代史伶官传序》)句中的“负”意思相同。

C.“其筑欲密”的“筑”的本义是筑墙,古代用夹板夹住泥土,用木杵把土砸实,文中意思是捣土。

D.“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聚集起来,与“聚之咸阳”(《过秦论》)句中的“聚”意思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以致其性焉尔②猿猱欲度愁攀援③步余马于兰皋兮④卿当日胜贵

⑤虽大风浪不能鸣也⑥一觞一咏⑦吾从而师之⑧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①⑧/②⑦/③⑥/④⑤B.①⑤/②⑦/③⑥/④⑧

C.①⑤/②⑦/③⑧/④⑥D.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13.下列各项中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我若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B.遂见用于小邑/其制稍异于前

C.而卒以祸/引以为流觞曲水

D.仰观宇宙之大/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曩者奸臣聚敛,深为民害,税及天下纤悉之物,朕甚耻焉。

(2)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5.两则材料都借种树谈了如何“养民”的道理,请结合文本分别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6、17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萨都剌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②远,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解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妻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6.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具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移情入景,传达出回味不尽的伤感。

17.萨词中写到的“禾黍”和姜词序中写到的“黍离”是同一典故,出自《诗经》“周大夫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请根据词的内容,分析这一典故表述的不同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钱塘江和钱江潮是杭州2023年第19届亚运会会徽的核心形象,柳永在《望海潮》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写了钱塘江的澎湃与浩荡。

(2)毕业前夕,临别赠言,老师郑重地写下《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勉励同学们要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省察生命有限,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咫尺之遥,有一南湖。南湖,有一百亩荷花池。花开时,满湖姹紫嫣红青绿,必引得我。

()

为荷所系,曾连续几天跟踪观察一朵荷花。那是一朵青翠欲滴的荷。含苞怒放的第二天最是艳丽,第三天色彩便淡了,第四天垂下花瓣,第五天开始闭合,第六天脱落。从含苞待放到绽放再至枯萎,荷把全部美好献给人们,只有不到七天时间,也算是了。

却从未想过,会在秋意深浓之际,在繁华褪尽之后,去赏那枯槁之荷。

眼前的荷塘,逶迤连绵,浑如长卷,苍劲享然,每一朵荷似乎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何尝不是一幅关于秋荷的《清明上河图》?放眼望去,整整半个湖面的荷枯茎根根、残芭朵朵,却仍直直地挺立着。它们有的似悠然小憩,有的如冷眼观天,并无半点枯槁的落寞与苍凉,独具风韵与自信,令我油然而生出敬意。

那全然没有了往日红绿粉白之艳丽的荷,在秋风中自在摇曳,分明在,光彩夺目的美虽曾属于它们,却是过往,更是外在。而今虽已枯萎,却怡然自得-淡薄、清冷、空寂,气象万千。与这冷霜寒雪中的沧桑、肃然相比,昔日那炫目的美是多么不值一提!只有盛开过、沧桑过,才能有所积淀,拥有当下的安然。这枯荷,让我想到了万古长空、无欲无我之境,这是荷之灵魂的升华。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流连忘返电光石火揭示静如止水

B.依依不舍昙花一现揭示波澜不惊

C.流连忘返昙花一现昭示波澜不惊

D.依依不舍电光石火昭示静如止水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荷不仅仅清丽、淡雅,更有对坚贞、清正的敬仰,令人喜欢。

B.荷不仅仅有对坚贞、清正的敬仰,更清丽、淡雅,令人喜欢。

C.喜欢荷,不仅仅因对坚贞、清正的敬仰,更因其清丽、淡雅。

D.喜欢荷,不仅仅因其清丽、淡雅,更因对坚贞、清正的敬仰。

21.下列各项中,与画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1),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3)。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述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23.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维特根斯坦

材料二: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尼采

材料三: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作为时代青年,你从以上材料中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测验卷解析

1.B2.D3.C

4.①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可见自然风景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这是观赏者以主观审美的方式掌握客观外物的结果。

②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之后,可以使观赏者体验其中的诗意,进而拓展了观赏者的生存时空,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5.①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涵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②充分利用本国艺术资源,借鉴外来优秀艺术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③培养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④挖掘经典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丰富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只是源于对其历史境遇的考虑,而忽视了对其逻辑或理论的判断”错误,曲解文意。从材料一“这里的三重维度,并非来自于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纯逻辑或纯理论判断,而是来自于对它的当前历史境遇的宏观性关切和整体判断”可知,“只是源于”“忽视了”表述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让每个人都能从中体验到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错误。从材料二“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可知,不是“每个人”,而只是“创或欣赏者”。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从材料一“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当前正面临新的机遇: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可知,材料一的观点“文化自信视角下公共艺术教育的三重维度”是“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当前历史境遇中存在的三种中外文化元素,有可能为当前公共艺术教育打开相互联系的三重维度,形成一种三方互动的新格局。

A.强调“美的环境”,没有涉及“外来性”。

B.强调“国粹”,没有涉及“外来性”。

C.引进《阿凡达》等影片,推动国内电影发展,能体现“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的融合。

D.共读《西厢记》和听《牡丹亭》唱段的情节,没有涉及“外来性”。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当人用艺术的眼光看这件作品时,雕塑的物的属性褪去了,而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可知,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可见自然风景在观赏者的意识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意象,这是观赏者以主观审美的方式掌握客观外物的结果。

从“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可知,自然风景成为心灵世界之后,可以使观赏者体验其中的诗意,进而拓展了观赏者的生存时空,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公共艺术教育,是指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对公民实施艺术教育的活动,其功能是涵养公民的品德和修养”可知,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涵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从材料一“可以同时打开相互联系的古典性、现代性和外来性三重维度,以古创今、以今通古、以外为镜,提升公民文化自信、涵养健全人格,承担起改善当代公民生活方式的新任务”“运用中国古典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与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之间,应当形成互动、互通和共享的关系,以便共同服务于‘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一目标”可知,充分利用本国艺术资源,借鉴外来优秀艺术资源,为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从材料二“从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理解艺术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偏于感性的创造性的掌握方式……可以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可知,培养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材料二“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虚拟时空,创或欣赏者可从中体验自然和生活的诗意,领悟生命的意义……艺术的‘灵性’状态是对人的生存的现实状态的重要补充。它通过想象创造的虚拟时空,使人的生存时空大大拓展了。这种生存的丰富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含义之一”可知,挖掘经典艺术作品的人文价值,丰富人的生存方式和状态。

6.D7.A

8.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描绘了晚霞的变化,展现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给人清新明丽之感,如“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等。

②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因为该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

9.①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以从文章中间画线句对美丽晚霞,以及茂儿及五叔夜晚走在田间小路上所见的清新、宁静的景色等体现出来。

②家庭关系的和谐。如文章开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的情节,以及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

③乡里村民关系的和谐。如从茂儿外出见到夜渔的场景“足以令他惊呼喝嚷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可以看到。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衬托了他宁静的心境”错误。根据原文“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带有吃惊,高兴,怨同伴不经心的嚷声,真是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玩意事啊!”“茂儿想到这里,心已略略有点动了”可知,此时茂儿因为想去夜渔,内心是跳跃躁动的,而非宁静。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却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严父形象”错误。原文中对茂儿的爹的描写主要是“爹刚放下碗,口里含着那枝‘京八寸’小潮丝烟管,不说什么”,表示父亲默许茂儿陪五叔去守碾坊,这体现的是慈爱形象,而非严父形象。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对于小说环境描写分析要结合此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位置作答。

首先,画线句本身对于晚霞的描写,“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像一层蒙新娘子粉脸的面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象描写了晚霞的变化,也充分展现了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的清新美好,让人有一种清新明丽之感。

其次,画线句描写了一家人饭后在庭院中歇息这一时间晚霞的变化,这一环境描写位于一家人吃完饭,茂儿去碾坊之前。

从情节的发展来说,能有效衔接前面吃饭和后文夜晚去碾坊的故事情节。而且,环境的美好,也能衬托出人们内心情感世界的愉悦舒适,如前文晚餐中人们丰收喜悦的心境,以及后文茂儿对夜渔这一乡野趣事的好奇。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弄清“平和”之气的含义,即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就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可以从文章中间画线句对美丽晚霞“天上的彩霞,做出各样惊人的变化。满天通黄,像一块奇大无比的金黄锦缎……”的描写,以及茂儿及五叔夜晚走在田间小路上所见的清新、宁静的景色,“慢慢地在一带长蛇般黄土田塍上走着”“天空的月还很小,敌不过它身前后左右的大星星光明。田中打禾后剩下的稻草,堆成大垛大垛,如同一间一间小屋。身前后左右一片繁密而细碎的虫声,如一队音乐师奏着庄严凄清的秋夜之曲”中可以看出。

人与人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和谐上,通过文章开头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饭的情节,以及姨婆为茂儿扇背,给茂儿鸡肚子吃,给茂儿摩肚子等对茂儿这个孩子的疼爱举动上可以看到家庭关系的“平和”。从茂儿外出见到夜渔的场景“足以令他惊呼喝囔的是沿溪有无数萤火般似的小火星在闪动。隐约中更闻有人相互呼唤的声音”可以看到乡里村民关系的和谐,由此可见人与人的“平和”。

总之小说描绘了一幅祥和的湘西图景。首先描写了丰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吃饭和聊天的景象,然后描写了茂儿跟随五叔到碾坊的夜景,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一幅夜晚捕鱼的场景,并且在中间穿插了优美的湘西风景图。无论描写人物还是风景,都凸显了一种祥和之气,体现了追求“平和”之美的心愿。

10.C(“犹”是如同,这里是比喻手法,“虞人反裘而负薪”是喻体,“反裘”作“负薪”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其毛”作“惜”的宾语,“其毛”后断开,“不知”是下一句的谓语部分,承前省略主语,“不”前句断开,“皮尽而毛无所傅”属于主谓短语作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

11.D(D.意思和用法不同,“鸣鼓而聚之”的“聚”是使动用法,“聚之咸阳”不是使动用法。)

12.B

13.B(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14.C(C.“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茂盛”与文意不符。原文“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意思是: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

15.(1)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2)所以我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没有能力使它长得高大茂盛;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没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16.(1)材料一借种树不能把它赖以生长的土壤全部挖走,告诫官府不能过度征收赋税,要让百姓有生活的基础;(2)材料二借种树要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自由生长,告诫官府不要过度干扰百姓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洪武十三年三月初一,太祖命令户部减轻苏州、松江、嘉兴和湖州四地的赋税。太祖对他们说:“天地生育万物,是用来养育百姓的,官府向老百姓收取赋税,不能把他们生产的东西都拿走。老百姓就像树木,树木利用土地生长,老百姓利用粮食养活(自己)。治理百姓如果把他们所有的养活自己的粮食都拿走,就像种树而把泥土都拿走一样啊。苏州、松江的百姓连年衣食不足,都被沉重的赋税困扰。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困扰,如果官府不知道怜悯,这就是看重赋税而轻视百姓,就像虞人反穿着皮衣去背柴,只爱惜皮衣上的毛,却不知道皮磨损完了毛就没有附着的地方,这哪里是用来治理百姓的办法呢!那些沉重的赋税,应该都减掉。”六月戊寅这一天,太祖对户部的大臣们说:“以前奸滑的官员用重税搜刮钱财,严重造成百姓的灾祸,收税连天下细小的东西都包括在内,我对此深感羞愧啊。从今天开始像军民嫁娶丧祭、船车丝布之类的东西,都不要收税了。你们户部出榜告示天下,让百姓都知道。

C

9.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述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而这一切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诗人借此表述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说法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而是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中“关中”指陕西省一带,此句是说,刘邦虽然战胜项羽夺取了政权,取得了胜利,但如今陵阙照样为漫山遍野的庄稼所遮掩,同样也逃不掉历史长河的消磨。表述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姜夔词序中写到的“黍离”体现在词句中则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而这些景象是由什么造成的呢?接着词人用“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交代了这一原因,词人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致使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的情况,诗人借此表述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18.(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3)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19.(3分)C

流连忘返:指因留恋美好的景物或事物而舍不得离去。多指对景致的眷恋之情。

依依不舍:舍不得离开,形容很留恋。多指对人或物的眷恋之情。

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电光石火:形容速度极快或事物转瞬即逝。

揭示:公布(文告等):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

昭示:指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提示:“揭示”强调把“原来不容易看出”的公布出来,而“昭示”是把已有的东西宣布出来让更多的人都知道)

静若止水:心里平静得像不动的水一样。形容坚持信念,不受外界影响。

波澜不惊:现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20.(3分)D主要考虑和上下文的衔接更紧凑、连贯,上文写到荷引得我流连忘返,下文分别写到荷的清丽、淡雅和对坚贞、清正的敬仰,一一照应。

21.(3分)C。解答:A项夸张和拟人,B项借代和拟人,C项比喻、拟人,D项拟人。

22.(3分)

①从诗的内容看(就其内容而言)(1分)

②而是为小说中性格各异的人物而写(1分)

③其诗则格调清新、豪放不羁(意思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即可)(1分)

23.(4分)

①前夜去宝玉处,晴雯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失望伤心。

②寄人篱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