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A卷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1页
第六单元A卷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2页
第六单元A卷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3页
第六单元A卷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4页
第六单元A卷 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第六单元A卷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试卷()第六单元A卷基础夯实——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统编版必修下册单元达标测验卷

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述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述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饰的,它外拙而内秀,体现出了“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此时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现形式上给人以稚拙的感觉,但实质彰显的却是一种朴素、简淡、纯真之美,是巧夺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见,“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至此,“拙”已脱离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种艺术美的高度。

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并将“道”与“自然”联系起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它本身的规律。正因为“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因此,“拙”与“道”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同时也反映了老子重视“质”美,欣赏深刻内蕴美的思想。

当然,“大巧若拙”的“拙”也离不开“巧”,它建立在人为之“巧”的基础上,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因此,“拙”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浑然一体、归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内蕴美,是一种“大巧”和“天巧”。这是道家最高的审美追求。

(摘编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认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是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运用线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纹,线条明快,简练自然。

C.吴鸣的《大语系列》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体现枯槁朴素之美,所以欣赏时要对作品精神性进行仔细分析。

D.老子主张“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顺应万物的天性,不人为地改变万物自身的规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艺美术作品在创作时必须处理好外在装饰与功能本体之间的关系,不应为装饰而装饰,也不能重视功能而忽视装饰,否则就会失去作品应有的自然美感。

B.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寻“自然”之美,也在寻求一种对于历史性和沧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当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国美学中的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嫩”意味着活力与稚气,老境则截然相反,它意味着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种“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纯任自然,与“拙”有相通之处,“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这一大的美学观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视内蕴美的思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大巧若拙”中“巧”与“拙”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巧”和“拙”是辩证的统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大巧”与“拙”相通。

B.“拙”为外在的不事修饰,是内秀的朴素表述,能体现出“大巧”朴实无华、自然浑成的特质。

C.“巧”和“拙”都体现出一种艺术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显现。

D.“拙”虽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但它离不开“巧”,两者之间互为依存,密不可分。

4.材料一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却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论证,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5.下图为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该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大巧若拙”之美,请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了一笔钱。

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季匋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财主、大收藏家,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匋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

“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季匋民又看了靳彝甫的画,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画展。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①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买卖豆麦杂粮,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抢行霸市。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根本取缔了鞭炮。炮仗店关了门,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这不是嫁!这是卖!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野外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被人救下了。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一封是一百。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②外面,正下着大雪。

(有删改)

文本二:

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作品是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如果一篇小说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会反感:你都说了,要我干什么?一篇小说要留有余地,留出大量的空白,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

要使小说语言有更多的暗示性,惟一的办法是尽量少写,能不写的就不写。不写的,让读者去写。古人说:“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写少了,实际上是写多了,这是上算的事。当然,这样稿费就会少了。一个作家难道是为稿费活着的么?

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苏东坡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章写到这样,真是到了“随便”的境界。

往往有这种情况,小说通篇写得不错,可是结尾平常,于是全功尽弃。汤显祖评《董西厢》,说董很善于每一出的结尾。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我觉得结尾虽有多种,但不外是“煞尾”和“度尾”。

(摘编自汪曾祺《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靳彝甫与季匋民同为那个时代的画家,却一贫一富,地位悬殊,一个扶危济困,一个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

B.对于自己收藏的田黄,靳彝甫表示“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以“性命”比田黄,足见其珍爱程度。

C.文中两次写到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人物的前后境况和心情大为不同,遥相呼应又相互映衬。

D.小说刻画人物形神兼备,如写王瘦吾“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比喻加夸张,堪称典范。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讲究“留白”,汪曾祺认为写小说也要“留白”,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共同完成。

B.苏东坡主张写文章要“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本一的行文脉络很好地体现了这种文章观。

C.有人将小说结构类型归纳为平行、交叉等诸多名目,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

D.根据汤显祖评价《董西厢》结尾方式的标准,可知“煞尾”不如“度尾”,而文本一的结尾应属“度尾”。

8.结合文意,对文本一标题“岁寒三友”作简要赏析。(6分)

9.在文本二中借用古人的话,认为小说要“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请据此点评文本一中两处画线的语句。(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文定与吕文靖同作相,李公直而疏,吕公巧而密。李公尝有所规画,吕公觉非其所能及,问人曰:“李门下谁为谋者?”对曰:“李无它客,其子柬之,虑事过其父也。”吕公因谓李公:“公子柬之,才可大用也,当授以事任。”李公谦不敢当。吕公曰:“进用才能,此自夷简事,公勿预知。”即奏除柬之两浙提刑,李公父子不之悟也,皆喜受命。二公内既不协,李公于上前求去。上怪问其故。李奏曰:“老疾无堪夷简慢欺。”具奏所以。上召吕而质之。时燕王贵盛,尝为门生某求官,二公共议许之。既而吕公寒食在告,李公封书与之,久之忘其实。及燕王败,反谓吕独私燕邸。吕公以案牍奏上,李惭惧待罪,遂免去。其后王沂公久在外,意求复用。宋宣献为参知政事,甚善吕公,为沂公言曰:“孝先求复相,公能相容否?”吕公许诺。宣献曰:“孝先于公,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吕公笑然之。宣献曰:“公已位昭文,孝先至,于集贤处之可也。”吕公曰:“不然,吾虽少下之何害!”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上问所以,对如李公去意。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缗。”上惊,复召吕公面诘之。吕公请付有司治之,乃以付御史中丞范讽。推治无博文之事,王公乃请罪求去。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然昌龄误以博文告,王不审,遂奏之。上大怒,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亦皆坐此罢去。李公、王公虽以疏短去位,然天下至今以正人许之。

(摘编自苏辙《龙川别志》)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B.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C.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D.遂奏言王曾有意复入/上许之/吕公复言愿以首相处之/上不可/许以亚相/既至/吕公专决/事不少让/二公又不协/王公复于上前求去/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告,官吏在休假期中。宋太宗时规定春节、冬至、寒食“三大节”可以各放七日假。

B.案牍,案:指书案;牍:古代用于写字的木片,即木简。文中指大臣给皇帝的奏疏。

C.集贤,即宋集贤院。同平章事为真宰相,首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末相为集贤院大学士。

D.节钺,原指授予将帅的节符、斧钺,用以加重权力。吕公虽外放,但职权高于知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文靖担任宰相,机巧缜密。他敏锐地得知竞争对手李文定的谋划是出自于其子李柬之之手后,便利用掌管人事任用的权限,把李柬之外调,李氏父子却喜而不觉其意。

B.李文定反告文靖,却被免职。燕王替人求官,李吕二相迫于燕王的权势同意了,后来李文定在燕王败亡之时,想打倒政敌,于是告发,却被吕文靖拿实证据,惊惧服罪。

C.宋宣献竭力美言,王公复相。宋宣献凭借着自己同吕文靖一向交好,便几番向吕公进言,每次都得到了吕公的回应;王公虽成功复相,却免不了权斗,宋宣献也牵连被免。

D.李王二公虽疏短,却受称许。两人在为相时,都和吕公有争斗,离职托辞也相同;二人虽谨慎不足,但都曾经直言敢斗,即使到了写作此文之时,依然被百姓认可。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契不浅,果许,则宜善待之,不宜如复古也。

(2)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

14.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为什么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结果怎么样?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5.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

B.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的情绪。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C.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

D.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16.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论语》中与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以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浊杂粗重的“_______________”,也有形容声音婉转流利的“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炊烟袅袅牧人归”。儿时的故乡,还是______的生活状态,悠悠升起的炊烟,自然成了催人回家的信号。看到炊烟,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便想到了收工。女人们因念着孩子和家务,总是行色匆匆地走在最前面;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缓缓地走在后面;暮归的老牛随着主人______,看到路边翠嫩的野草,憋不住,总要歪着脖子啃几口,高兴了还要“哞、哞——”地喊几声……故乡的傍晚充满韵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黄昏迈着轻捷的步伐,悄悄地从天边走进了村庄,把无限的清幽和甜美倾情地带给了故乡。餐桌展开温馨的胸怀。静静地立在庭院里,把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无私地呈现给家人。村子里不时响起犬吠和妇女的唤儿声。有的人家还在场的一角点燃了麦壳、秸屑,以生烟驱赶蚊虫。这时候一家人最全,大人小孩圈坐在一起,扇着蒲扇,边吃边聊,安闲而和谐。

偶尔,有萤火虫一闪一闪地飘忽着,常常被孩子们捉进瓶子里,提在手里显摆、把玩。远处,传来了一阵阵二胡和竹笛声,______,像从深山幽谷流出来的清泉,也像从河边吹来的凉爽的风,让吃饭、乘凉的人们感到特别的惬意。

18.请在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B.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的辛劳,缓缓地走在后面

C.男人们拉着农车,扛着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后面

D.男人们拉着农车和铁犁,有说有笑,仿佛回顾着一天,不紧不慢地走在女人后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为家人准备好了的清香的米饭与可口的菜肴摆放在立在庭院的餐桌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述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不过,①_________________。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②_________________,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

在北方的冬季,③_________________,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

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诗人艾略特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从出生到走进坟墓,从清早到夜晚,甚至在睡梦之中。”

余秋雨先生定义文化是“一种称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辞海》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世界中学生文化交流论坛在学校举行,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请以“中国制造之外的美”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立意,明确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义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以及解答

1.解析:A

解答:A.“明代的计成继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学观点”错,从“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可知,文本只是说两人的美学观点相似。故选A。

2.解析:C

解答:C.“那么老境则截然相反”错,从“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可知,“老”也具有着活力。故选C。

3.解析:C

解答:C.“‘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错,从“‘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显现”可知,“拙”同样具有清新自然之美。故选C。

4.解析:①《天净沙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工艺美学”的枯槁之美。②《天净沙秋思》极具典型性,意象突出,画面感极强,能更有力地表现“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更有说服力。

解答:“工艺美学”是枯槁之美,《天净沙秋思》是人们较为熟悉的诗词,且诗词本身通俗易懂,以此为例,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是“大巧若拙”的枯槁之美的有力证明。

5.解析:①画面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抓住枯木与怪石的自然形态,没有多余装饰,简练自然,呈现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②“木”为“枯”,“石”为“怪”,黑白水墨,色调单一,呈现出一种枯槁的朴素之美。③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更能显现出此石无穷的活力。苍茫古拙背后,有着不屈的生命力,体现了“老境”之美。

解答:苏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以“枯木”与“怪石”为主题元素,与文本大巧若拙的自然之美的观点相符;“枯木”“怪石”黑白水墨,色调单一,体现了枯槁的朴素之美;苏而且轼的水墨画作《枯木怪石图》中枯树的姿态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怪石似快速旋转,造成画面的运动感,这些都能体现“老境”的美。

6.解析:A

解答:A.“乘人之危,对比十分鲜明”错误。文本一对季甸民的描写只有两处,从开头的“季甸民是本县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甸民绝不夺人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和后文的“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甸民送去了”,从前后两处情节来看,不能看出季甸民“乘人之危”,同时,小说也未将靳彝甫与季甸民刻意对比,因为对比是要突出表述内容,而文章只是想写三位友人情谊的温暖,因此小说的对比意味也不突出。故选.A。

7.解析:B

解答:A.“留下部分篇章不写,让读者与共同完成”错误,根据文本二“中国画讲究‘留白’,‘计白当黑’,小说也要‘留白’,不能写得太满让读者可以自由地思索、判断、首肯”可知,这里的“留白”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不是“留下部分篇章不写”,曲解了“留白”的内涵;C.“汪曾祺则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曲解文意。根据文本二“结构的精义是'随便’。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平行结构、交叉结构、攒珠式结构、橘瓣式结构……我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可知,汪曾祺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这是他认为的“随便”,而不是“认为小说随便写就行,根本无需讲求结构”;D.“可知‘煞尾'不如‘度尾”“错误。根据文本二“汤显祖认为《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一种是‘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汤显祖不愧是大才子,他的评论很形象,很有诗意”可知,汤显祖没有比较两种结尾方式的优劣。故选B。

8.解析:①“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借用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②“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

解答:从表层来看,“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里指凌寒常青的松、竹、梅三种植物,因为它们耐得住寒冷,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借用这个文化作小说标题,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从深层来看,“岁寒三友”中的“三友”是指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而“岁寒”结合文本可知,是说他们三人都经历了艰难时世,因此“岁寒三友”喻指生活在艰难时世里的三位主人公,寄寓着对于珍视友情、患难与共高尚情操的赞扬和推崇。由此梳理解析即可。

9.解析: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有对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还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达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解答:①“这三年啊!”是一个仅有四字的感叹句,却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容,结合文本可知,“这三年啊!”出现在“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之后,王瘦吾和陶虎臣家遭遇艰难时世之前,因此,““这三年啊!””引出了后文的内容,写出了对王陶两家的遭遇变故、穷困沦落的同情;同时,王瘦吾和陶虎臣的家从殷实到落败,用“这三年啊”加感叹号,就更有对世事无常、人情冷暖的感叹,十分耐人寻味。②“外面,正下着大雪”收束全篇,“外面”“大雪”寥寥几字的景物描写,既用“大雪”烘托出天寒地冻的天气,同时象征着严酷逼人的社会;而此时这三人中的靳彝甫用“性命”一样的田黄换来了二百洋分给自己的好友每人一百洋,严酷逼人的社会并没有使三人的友情破裂,此时的“大雪”就更反衬出酒楼内三位老友情谊的温暖可贵,一副外面下雪,酒楼内三个友人的画面定格在此刻,达到了意境悠远、引人遐思的艺术效果。

10.解析:D

解答:注意标出主语及其相关的谓语动词,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检验。

11.解析:B

解答:本文中的案牍是李文定写给吕文靖的书信。

12.解析:B

解答:两人并没有迫于燕王的权势。

13.解析:(1)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了。

(2)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

解答:

参考译文:

李文定和吕文靖同时担任宰相,李公为人正直又粗疏,吕公为人机巧又严密。李公曾经有谋划,吕公觉得不是李公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问:“李文定门下是谁在帮他出谋划策呢”回答说:“李公并没有其他门客,他的儿子李柬之,考虑事情超过其父亲。”吕公就对李公说:“你的公子柬之,才能足够委以重任,应当授予他官事职任。”李公谦虚不愿接受。吕公就说:“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这自然是我吕夷简的事情,你不用提前知晓。”就上奏任命李柬之担任两浙提刑,李公父子未能明白这件事情的缘由,都欢喜地接受了任命。二公在朝中已然不和谐,李文定就到皇上面前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皇上感到怪异,就问他原因。李文定上奏说:“年纪大了再加上疾病,不能忍受吕夷简的傲慢欺辱。”详尽地上奏了原因。皇上就招来吕公进行质问。当时燕王正富贵豪盛,曾经为自己的门生谋求一个官职,李公和吕公共同商议之后应允了燕王。不久之后吕公就因寒食节公休假,李公就此事写了文稿给吕公,时间长了之后李公就忘了这件事情。等到燕王失势,李公就反诬说吕公私底下到燕王府邸见燕王。结果吕公把当年的李公的文稿呈给皇上,李公非常惭愧惊恐地等待责罚,于是被免官。在这之后,王曾(沂公)长久在外为官,想请求再次被起用。宋宣献当时担任参知政事,和吕公很是交好,就替王沂公说话:“王孝先请求恢复相位,吕公能相容吗”吕公就应允了。宣献说:“孝先和你之间,世代交往情谊还是很深的,如果真的同意了,就应当好好对待他,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了。”吕公就笑着答应了。宣献又说:“吕公您已经是昭文馆大学士了,孝先来了之后,担任集贤院大学士就可以了。”吕公就说:“不能这样,我就算稍微比他低点又有什么妨害呢”于是就上奏说王曾有意再次入馆阁,皇上就答应了。吕公又说愿意把首相的位置给王曾担任,皇上不同意,就让王公担任亚相。王公到任之后吕公独断专决,在事务上一点都不谦让,二位还是不和谐。王公又在皇上面前请求辞任,皇上问原因,王公用李公辞任时的意思来回应。皇帝坚持问他,才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别人的钱财,我不能一一的记清楚,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皇上非常吃惊,又召见吕公来当面诘问。吕公请求交给相关部门来审查,于是把这个事情交给御史中丞范讽来劾治。审问核查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王公就请罪要求离职。原来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这件事情。皇上十分震怒,就贬王公到郓州做知州,然而吕公所说的不全是事实,也带着皇帝符节出京到许州担任知州。参知政事宋宣献、蔡文忠也都因此罢职离去。李公、王公虽然因为才智疏浅离职,然而天下人至今都以正人君子来称许他们。

14.解析:第一问:因为吕文靖并没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

第二问: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待罪,吕文靖也因没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

解答:结合“固问之,乃曰:“夷简政事多以贿成,臣不能尽记,王博文自陈州入知开封,所入三千缗”可知,王公向皇帝说:“吕夷简处理政务大多因为收受别人的钱财……,王博文从陈州到担任开封府知府,吕公得钱三千缗”,而事情的原委是“盖吕公族子昌龄,以不获用为怨,时有言武臣王博古尝纳赂吕公者”,即吕公有个同族兄弟的儿子叫吕昌龄,因为没有得到任用而心生怨恨,当时有人传言武臣王博古曾经给吕公贿赂这样的事情。吕昌龄误把是王博文贿赂来告诉王公,王公也不谨慎仔细的思考、推究,就上奏了这件事情。所以,面对王沂公的告发,吕文靖要求让相关部门来审查是因为吕文靖并没有接受王博文的贿赂。此事的结果为“推治无博文之事”“遂以王公知郓州,而吕公言非全实,亦以节钺出知许州”,即审查之后确实没有王沂公举报的事情,王沂公因诬告而待罪,吕文靖也因没有说完全实话而被贬。

15.解析:C

解答:C项,“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错。其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看到如此美景后欣喜、愉悦之情。

16.解析:“惊”字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到二月了,才惊讶(吃惊、意外)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到春芽的欣喜神情。

解答: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述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述效果。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意思是到了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