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雅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般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隔离必然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

争。

(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遗传,有的不能

够遗传。

(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被淘汰。

(5)联系:

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

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

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

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A错误;

B、不同的种群一般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无影响,B

正确;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条件,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自然选择才会导致种群基因

频率定向改变,C错误;

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正确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因为受到

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并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也仅限于个体水平,D错误。

故选Bo

2.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传递过程中都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反射弧双向传递的

B.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

C.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

D.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表面存在着与神经递质或者某些激素相对应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

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

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A、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结构上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T电信号的转换,且兴奋在反射弧上的

传递为单向的,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

叫做负反馈调节,B错误;

C、特异性免疫过程有吞噬细胞的参与,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吞噬处理后可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C错误;

D、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肌肉或某些腺体也可以作为某些激素的靶器

官或靶细胞,说明肌肉或某些腺体细胞表面存在着与神经递质或者某些激素相对应的受体,D正确。

故选D。

3.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不断发生耐药性变异的结果

C.菜青虫不断变异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D.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枳累

【答案】D

【解析】

【分析】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最适于

环境的变异。

【详解】A、菜青虫先发生抗药性变异,农药只是起选择作用,A错误:

B、菜青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农药起选择作用,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是造成菜青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C错误。

D、通过选择导致菜青虫抗药性不断积累,D正确;

故选D。

4.在“生长素的发现”的实验探究中,科学家采用的方法能实现目的的是()

A.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分别套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面的一段,研究其感光部位

B.用单侧光照射琼脂片横向贯穿尖端基部的胚芽鞘,证明某种影响横向运输

C.在光照条件下,将两组切下的胚芽鞘顶端移至切口的一侧,证明弯曲的部位

D.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一侧,研究呵噪乙酸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英文简称为IAA,其化学

本质是口引噪乙酸。另外,4-氯-IAA、5-羟-IAA、蔡乙酸(NAA)、ɪɪ引噪丁酸等为类生长素。生长素是第一

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

【详解】A、用锡箔帽和锡箔环分别套在胚芽鞘尖端和尖端下面的一段,研究其感光部位是在胚芽鞘尖

端还是在尖端下面的一段,A正确;

B、用单侧光照射琼脂片横向贯穿尖端基部的胚芽鞘,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能运至胚芽鞘尖端以

下,B错误;

C、在光照条件下,将两组切下的胚芽鞘顶端移至切口的一侧,证明光照引起尖端物质分布不均匀,C错

误;

D、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除尖端的胚芽鞘切口的一侧,研究生长素分布不均会引起弯曲生长,D错

误。

故选A«

5.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物种

B.物种是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C.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

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隔离是形成新的物种的必要条件。

【详解】A、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

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不同种群的生物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A错

误;

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是一个物种,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有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Bo

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可作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B.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不会发生进化

C.捕食者猎杀被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

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

成。

【详解】A、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说明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因此所有生物

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为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提供了有力证据,A正确;

B、由于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其他因素可能会引起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种

群也会发生进化,B错误;

C、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

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

D、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捕食者和被捕

食者通过相互选择,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o

7.以下生理活动主要发生在人体内环境的是()

A,吃饭时淀粉被淀粉酶分解

B.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

C.呼气时CCh经呼吸道排出体外

D.免疫时抗原一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FhCh酶、细胞

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醐等。

【详解】A、淀粉分解在消化道,消化道不是内环境,A错误;

B、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呼吸道是外界环境,C错误;

D、抗原一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中,血浆属于内环境,D正确。

故选D。

8.患者住院治疗时,需要做血液生化检查,以了解各个器官的功能,为诊断提供依据。以下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正常人组织液与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基本相同

B.若血浆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将出现水肿现象

C.器官功能异常会影响血液中相关代谢产物的含量

D.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的关系:1、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

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2、淋巴与组

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

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3、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

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详解】A、正常人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A错误;

B、若血浆蛋白低于正常范围,将导致血浆的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组织液增加,引起水肿,B

正确:

C、细胞的代谢物可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血浆,因此器官功能异常会影响血液中相关代谢产物的含量,

C正确;

D、血液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正确。

故选Ao

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会妨碍肺泡通气,从而使CCh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导致酸中毒。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C02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

B.CCh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会导致血浆PH升高

D.患者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会使血浆中的PH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1、有题干可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会妨碍肺泡通气,从而使CO2在人体内积累过

多导致酸中毒,即PH降低:

2、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

3、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PH的能力是有限的。

【详解】A、人体内的有氧呼吸产物是C02和H2θ,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人体内的CCh来源于组织细

胞的有氧呼吸,不会来源于无氧呼吸,A错误;

B、CO2既是细胞内液的成分,又是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由题干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会妨碍肺泡通气,从而使COz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导致酸中

毒,即血浆PH降低,C错误;

D、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调节PH的能力是有限的,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会妨碍肺泡通气,从而使C02在人体内积累过多导致酸中毒,即PH降

低,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

C.感觉神经元的兴奋一定能传到运动神经元

D.神经元兴奋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对于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导。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正确;

B、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导,B正确;

C、感觉神经元的兴奋不一定能传到运动神经元,如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过程,C错误;

D、钠离子内流可形成动作电位,因此神经元的兴奋与离子的进入有关,故与细胞膜的选择透性有关,D

正确。

故选Co

II.下列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导

B.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低不影响兴奋的传导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快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

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

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

形式传递下去,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A错误;

B、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

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低会影响动作电位的形成或大小,因此会影响兴奋的传导,B错误;

C、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由未兴奋部位传到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为兴奋部位至未兴

奋部位,二者相反,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快,这是因为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式是电

信号,而在突触间进行传递时还需要信号转换,即电信号-化学信号T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故选D。

12.如图表示电刺激轴突上某一点后,该神经细胞轴突膜外某一时刻的电位示意图,在A、B两点连接上

一个电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L-

AB

A.A处的膜电位属于静息电位,B处的膜电位属于动作电位

B.膜内A点和B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

C.图中电表指针发生偏转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有关

D.刺激该神经元的树突处某点时不会产生如图所示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

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

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

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

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如图,A处膜外为正电位属于静息电位,B处膜外为负电位属于动作电位,A正确;

B、膜内A点是负电位、B点是正电位,电流方向为由B到A,膜外的电流方向为由A到B,所以膜内

A点点和B点之间的电流方向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B正确;

C、图中电表指针发生偏转的原因是B点产生了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与Na+内流有关,C正确;

D、兴奋可以从神经元的树突经过胞体传到轴突,所以刺激该神经元的树突处某点时会产生如图所示的变

化,D错误。

故选D。

13.以下关于胰岛素和乙酰胆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大分子物质

B.都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C.都可作为信息分子传递信息

D.都需经过细胞外液到达作用部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详解】A、胰岛素属于生物大分子,但乙酰胆碱不是大分子物质,A错误;

BC、胰岛素和乙酰胆碱都可作为信息分子传递信息,并都需要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C

正确;

D、胰岛素产生后需要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全身各处,而乙酰胆碱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后需要通过组织液才

能运输到突触后膜,因此二者都需经过细胞外液到达作用部位,D正确。

故选Ao

14.下列关于激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少,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激素和神经递质分泌后都需要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才能到达作用部位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作用后就会失活,因此体内需不断产生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

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

体患病。

【详解】A、能分泌激素的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据此可知,神经系统对体液

调节具有调控作用,A正确。

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少,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

人体患病,B正确。

C、激素分泌后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达作用部位,而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后进入突触间隙,而

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起作用,显然神经递质起作用的过程不需要借助血液循环传送,C

错误。

D、激素与靶细胞的相应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因此体内需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D正确。

故选Co

15.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心脏病均为自身免疫病

C.青霉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疾病:①自身免疫病:只要是攻击自身正常组织的类型,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例子: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②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

产生的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

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③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

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

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免疫系统不是独立的,而是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控和体液调节的影响,即免疫系统与神经调

节、体液调节相互影响,共同组成完整的调节网络,从而完成了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A错误;

B、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风湿性心脏病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的症状,

二者均为自身免疫病,B正确;

C、青霉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因为抗生素不是人体产生的物质,C错误;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并能清除体内的衰老细胞,还能监控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D错

误。

故选B。

16.2022年5月初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发现多例猴痘病例,该病是由猴痘病毒(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

DNA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天花是感染

天花病毒引起的,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研究表明,用接种天花疫苗来预

防猴痘的有效性约为85%。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天花疫苗中的抗原物质与猴痘病毒的抗原物质完全相同

B.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均可以利用动、植物细胞进行培养

C.终止天花疫苗的接种不会影响人类对猴痘病毒的免疫力

D.人体抵御猴痘病毒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

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天花疫苗可以用来预防猴痘可能是由于两者之间抗原相似,并不是完全相同,A错误;

B、题意显示,猴痘病毒感染能引起人畜共患病,说明该病毒可以寄生到人和动物的细胞中,而天花病毒

会引起人患病,说明天花病毒会在人体细胞中寄生,而病毒为专性寄生物,据此可推测,猴痘病毒和天

花病毒均可以利用某些动物细胞进行培养,但不能用植物细胞培养,B错误;

C、题中显示,接种天花疫苗可用来预防猴痘,据此可推测,终止天花疫苗的接种会影响人类对猴痘病毒

的免疫力,C错误;

D、病毒是胞内寄生物,侵入人体会引起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说明人体抵御猴痘病毒需细胞免

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17.新冠病毒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

病毒。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

B.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

C.二者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

D.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甘酸是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

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

动。

【详解】A、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

B、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运输方式属于胞吞,B错误;

C、新冠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不含核糖体,需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C错误;

D、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含有4种核糖核甘酸,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

有4种脱氧核甘酸,因此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昔酸是不相同的,D错误。

故选Ao

18.忙碌一天之后橹个猫是很多人解乏的方式。但目前研究发现,猫体内存在很多过敏原,其中最主要的

是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ldl(简称F蛋白)。下列推理不合理的是()

A.有F蛋白过敏史的人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B.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入接触过敏原的几率

C.若家中有人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

D.人对猫过敏是免疫功能过弱的表现,需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

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

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

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有F蛋白过敏史的人体内会有抗F蛋白的抗体,若接触猫,可能会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A

正确;

B、猫唾液中的蛋白质Fekll属于过敏原,猫的舔毛行为会增加毛发中蛋白质Fekil含量,摺猫时增加入

接触过敏原的几率,B正确;

C、猫体内存在很多过敏原,若家中有人对猫过敏,则应尽量避免在家中养猫,C正确;

D、人对猫过敏是免疫功能过强的表现,D错误。

故选D。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产生、运输和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体内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C.生长素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集中分布于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运输:(1)极性

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需要重要的前体物质是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合成叫跺乙

酸(即生长素),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的,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

C、生长素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形成层等处,C正确;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还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D错误。

故选D。

20.农业生产中常运用一些生物学原理,提高产量和改善产品质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生长素类似物培育的无子果实,果实细胞中染色体细胞数目加倍

B.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

C.在番茄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NAA可防止落花落果

D.利用高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双子叶杂草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详解】A、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得到无子果实,这是利用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

该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因此果实细胞中染色体细胞数目不变,A错误;

B、生长素能促进杆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一定浓度的2,4-D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B正

确;

C、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因此在番茄开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NAA(生长素类似物)可防止落花落

果,C正确;

D、由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利用高浓度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

双子叶杂草的生长,D正确。

故选Ao

21.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I860年才稳定在

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

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

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

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

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

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绵羊种群数量除与环境条件有关外,出生率和死亡率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

B、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故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

长倍数一直减小,B错误;

C、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绵羊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C错误;

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则绵羊的食物来源可能会受影响,故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

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22.某小组将IOomL酵母菌液放在适宜温度、固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在不同时间取样,用台盼蓝

染色后(死菌被染色)对活菌进行计数并得出数量变化曲线,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时间

A,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测出的活菌数比真实数据少

B.c-d阶段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e阶段因营养物质不足等原因,种群数量下降

C.本实验缺少对照组,没有遵循实验对照原则

D.用台盼蓝染色的依据是死菌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可被台盼蓝染成蓝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自变量是时间,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

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如温度、pH、培养液浓度等。

【详解】A、台盼蓝染色可将死细胞染色,因此活菌计数时只计数未染色的菌体。取样时未振荡,若从底

部取样,由于酵母菌主要沉积在底部,则会使测定值偏大,A错误;

B、c-d阶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增长速率为0,d-e阶段由于营养物质不足、细胞代谢产物的积累等原

因,种群数量下降,B错误;

C、本实验不同时间内形成前后对照,因此也遵循了对照原则,C错误;

D、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通过活细胞的细

胞膜,因此被染色的为死细胞,D正确。

故选D。

23.“久早必有蝗",蝗虫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中产卵,且当植被覆盖率低时,蝗虫会获得更多的产卵场所。

雌虫在产卵时会释放信息素,可吸引雄虫交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上述实例可说明蝗虫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B.可通过提高植被覆盖率来防治蝗虫,减轻蝗虫危害

C.利用信息素干扰蝗虫交尾可降低出生率并增加死亡率

D.通过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降低其K值,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C

【解析】

【分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

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

【详解】A、通过题干信息“雌虫在产卵时会释放信息素,可吸引雄虫交尾”可知,信息传递有利于蝗虫种

群的繁衍,A正确;

B、蝗虫喜欢在干燥的土壤中产卵,且当植被覆盖率低时,蝗虫会获得更多的产卵场所。故可通过提高植

被覆盖率来防治蝗虫,减轻蝗虫危害,B正确;

C、利用信息素干扰蝗虫交尾可降低出生率,但不能增加死亡率,C错误;

D、蝗虫属于有害生物,可以在蝗虫种群数量达到K/2前,通过适当引入蝗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以降

低其环境容纳量,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原因之一

C.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

D.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答案】C

【解析】

【详解】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比农田生态系统多,所以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

杂,故A正确;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如地形的起伏等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故B正确;我

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故C错误;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

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故D正确。

25.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哪一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草原放牧后的演替B.火山岩上的演替

C.农田弃耕后演替D.森林被砍伐后的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己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

演替。

【详解】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

如草原放牧后的演替、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砍伐森林的恢复演替;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

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上的演替,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6.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B.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分解者指的是各种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

而可以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

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

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因素,A正确;

B、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氨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

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正确;

C、分解者能把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包括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

生物,一些动物也可作为分解者,如秃鹫,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故选C。

27.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人类的生活更离不开“信息”,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只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传递

B.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有双向的,也有单向的,负反馈调节与信息传递无关

C.信息传递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对所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

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由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产生,既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进行,也可以

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A错误;

B、信息传递有双向的,如狼与兔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有单向的,如日照的长短对鸟类繁殖的影响,生物

种群间的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能够抑制或者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与生态系统的信

息传递有关,B错误;

C、在农业生产上,信息传递一方面应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另一方面是从农畜产品自身出发提高农畜产

品的产量,C错误;

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D。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同时进行

D.物质循环特点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0、N、

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

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

一整体。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

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正确;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的固定、储存、

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C正确;

D、物质循环特点是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D正确。

故选AO

29.碳中和指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吸收量平衡。下列行为中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的是()

A.焚烧秸秆

B.滥采滥伐

C.植树造林

D.发展火电

【答案】C

【解析】

【分析】“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详解】ABD、焚烧秸秆、滥采滥伐、发展火电,会加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利于实现“碳中

和“,ABD错误;

C、植树造林可以吸收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正确。

故选C。

30.生态廊道指适应生物迁移或栖息的通道,可将保护区之间或与之隔离的其他生境(指物种或物种群体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廊道建设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

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

D.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

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生态廊道建设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其重要保护的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A正确;

B、生态廊道建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就地保护措施,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措施,B

正确;

C、生态廊道联系碎片化生境,可增加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而不是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C错误;

D、生态廊道建设可恢复珍稀物种生物数量,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使营养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进

而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31.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航天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将水稻种子带到太空,利

用外太空的微重力、高辐射、高真空、弱磁场和太阳粒子等诱导种子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经选育获得新品

种的方法。2022年12月,携带有水稻种子的神舟十四号安全返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太空环境有助于大幅提高水稻种子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

B.同一批次进入太空的不同水稻种子可产生不同的突变性状

C.太空返回的水稻种子部分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可能已经改变

D.航天育种能创造出地面其他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新基因资源

【答案】A

【解析】

【分析】诱变育种的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Y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

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

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详解】A、太空环境紫外线强、辐射高、微重力,变异的频率较高,可大幅提高水稻种子发生基因突变

的频率,种子萌发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同一批次进入太空的不同水稻种子可产生不同的突变性状,B正确;

C、太空返回的水稻种子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断裂后,在微重力下重新结合,可能会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C正确;

D、航天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异,从而获得罕见

的新基因资源,D正确。

故选Ao

32.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插枝条生根的验证实验中,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A.正式实验的浓度范围宜用2×10-6mol∕L~6×10-6mol∕L

B.NAA促进托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xlO-6mol∕L

C.处理枝条形态学下端的方法可以为浸泡法或沾蘸法

D.NAA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图示为用月季作为实验材料进行NAA促进托插枝条生根预实验结果,其中NAA

浓度为O的一组为对照组;NAA浓度在。〜4x10-6范围内,随着NAA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NAA浓度在4〜IOXlO"范围内,随着NAA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NAA浓度超过IoXlO-

后,不再促进插条生根。

【详解】AB、由图可知,在浓度为4x10-6处生根最多,因此正式实验的最佳浓度范围是2x10-6〜6χi(y

6,但不能确定最适浓度是4x10-6,A正确、B错误;

C、本实验中处理枝条形态学下端的方法可以为浸泡法或沾蘸法,C正确;

D、NAA是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故选Bo

3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氨基酸、神经递质、胃蛋白酶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C.艾滋病是由免疫功能过弱引起的,不是传染病

D.大量出汗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

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胃蛋白酶存在胃腔内,胃腔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艾滋病是由于艾滋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不足导致的疾病,属于传染病,C错误;

D、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

收,D错误。

故选Ao

34.下列各组物质可能产生于同一个动物细胞的是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抗体和淋巴因子

C.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D.神经递质和呼吸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的,A错误;

B、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淋巴因子是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B错误;

C、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合成分泌的,性激素是由性腺合成分泌的,C错误;

D、神经递质和呼吸酶可在同一个神经细胞中存在,D正确。

故选D。

【点睛】

35.我国农业谚语和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学知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田无它巧,粪是庄稼宝”,农家肥中的物质和能量可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C.“螟虫灭光,谷米满仓”,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除虫除草,一定趁早”,除虫应严防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

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

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详解】A、农家肥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是不循环的,即农家肥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利用,

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强调温度等物理信息对生命活动的影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

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正确;

C、“螟虫灭光”可减少螟虫对植物的破坏,调整能量更多的、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

确;

D、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所以防治害虫时其种群密度要控制在K/2前,D正确。

故选Ao

36.某人工养鱼缸中用的水是洁净的池塘水。池塘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及细菌,浮游动物

可取食藻类,鱼类取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鱼饲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浮游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散失

C.投放某种食藻角类一定可提高鱼缸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浮游藻类与细菌对鱼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的实验中,应将密闭的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

阳光直接照射。

【详解】A、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鱼饲料中的化学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错误;

B、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B错误;

C、投放某种食藻鱼类不一定能提高鱼缸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浮游藻类与细菌作为生产者和分解者对鱼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作用,D正

确。

故选D。

37.卷幼虫主要蛀食苹果,针对此害虫,除喷施杀虫剂、利用信息素干扰成虫交尾外,还可摘除苹果树上

面的遮挡叶片,利用高温降低卵和幼虫的存活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喷施杀虫剂增加种群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

B.题目中信息素作为--种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降低卷蛾繁殖率

C.通过摘除苹果上面的遮挡叶片的方法改变了卷蛾种群的年龄结构

D,喷施杀虫剂能调整能量流动方向,提高人对果树的能量利用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

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2、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A、喷施杀虫剂防治害虫,杀虫剂杀灭害虫,增大种群死亡率,属于化学防治,A正确;

B、信息素干扰成虫交尾,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并非调节种间关系,B

错误;

C、摘除苹果上面的遮挡叶片可以降低卵和幼虫的存活率,幼年个体减少,卷蛾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C

正确;

D、喷施杀虫剂,减少害虫食用苹果,从而减少能量流向害虫,提高苹果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人对

果树的能量利用效率,D正确。

故选Bo

38.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

单独处理土壤的情况见下表,处理后的土壤再与落叶混合进行实验。以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分组1组2组3组4组

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

土壤处理

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

A.该实验有2个自变量,遵循了对照原则,但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优选同种植物的新鲜落叶

C.该小组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

D.预期结果是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