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项目名称: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项目编制日期:2019年12月国家生态环境部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目录TOC\o"1-3"\h\u2861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单位海口市琼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通讯地址海口市琼山区高登街财政大厦六楼联系电话14传真/邮政编码/建设地点海口市琼山区三十六曲溪立项审批部门海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文号海发改产业函【2018】1399号建设性质新建行业类别及代码公园管理N7851生态保护N771占地面积(m2)2784578.7(4176.868亩)绿化面积(m2)9200总投资(万元)11222.64环保投资(万元)3295.8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29.37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20年3月1、项目由来中国共产党海口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海口市持续推进“双创”,进一步放大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示范效应等五年发展战略。同年底,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正式发布。海口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湿地作为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抓手,将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创建人民幸福家园的民生工程,构筑青山绿水的百年大计,美丽海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永葆国际湿地城市活力的基础条件,开展全覆盖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并研究编制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根据《总体规划》保护体系格局的部署,以申报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形式保护三十六曲溪湿地。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的建设,以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推进海口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分区。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工程(含界桩、界碑、指示牌、管护码头等)、湿地整治工程(含水葫芦、河岸、水面整治)、湿地修复工程(含河源段水岸修复、景观段水岸修复、河肚段水岸修复、河曲段水岸修复)、宣传利用工程(含道路交通工程、配套设施工程、给排水工程、主要建筑物工程、电气工程、驳岸工程)、监测管理工程(含设备购置等)。项目总投资为11222.64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关于规范主题公园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社会规[2018]400号),主题公园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兴建的,占地、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实行封闭管理,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文化旅游主题,为游客有偿提供休闲体验、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的园区。主要包括:以大型游乐设施为主体的游乐园,大型微缩景观公园,以及提供情景模拟、环境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影视城、动漫城等园区。政府建设的各类公益性的城镇公园、动植物园等不属于主题公园。本项目为政府建设的公益性的湿地公园,无营利性、不实行封闭管理。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2018年4月28日修改)本项目属于“四十、社会事业与服务业,119公园(含动物园、植物园、主题公园)中的其他(城市公园和植物公园除外)”,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受建设单位海口市琼山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广西新北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公司接受任务后,立即组成技术小组赶赴现场,在对现场进行了详细的踏勘和资料收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以及相关技术导则、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2、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2.1建设内容及规模范围划定依据主要为:三十六曲溪临水控制线外扩10m、南渡江常水位线、乡村建设用地边界5m缓冲)、道路和林缘线等。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78.46hm2(4176.868亩),其中湿地面积236.20hm²,湿地率为84.82%。项目位于琼山区中部,规划区地理坐标位于E:110°24′50″—110°28′11″,N:19°48′40″—19°51′09″,详见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根据《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17-2021年)》功能分区:将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分区,详见附图3。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湿地保护工程(含界桩、界碑、指示牌、管护码头等)、湿地整治工程(含水葫芦、河岸、水面整治)、湿地修复工程(含河源段水岸修复、景观段水岸修复、河肚段水岸修复、河曲段水岸修复)、宣传利用工程(含道路交通工程、配套设施工程、给排水工程、主要建筑物工程、电气工程、驳岸工程)、监测管理工程(含设备购置等)。具体如下:湿地保护工程包括河口生境保护、河岸林生境保护、河曲生境保护、牛轭弯道生境保护、沙洲生境保护、河肚生境保护、热带灌草丛生境保护、浅滩-深潭生境保护、林泽生境保护、火山基岩壶穴生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保护、湿地污染防控以及界碑、界桩、主要指示标志。湿地保育区包括三十六曲溪河床全段,总面积215.22hm²,占总面积的77.29%。湿地整治工程水葫芦等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河岸、水面整治。湿地修复工程宣教利用工程乡村河流主题茅草屋、乡村河流文化主题茅草屋、生物多样性主题茅草屋、访客中心、科普宣教室内装修及配套设施、科普宣教牌示系统设计、科普宜教主题活动设计、科普宜教材料设计、乡村游乐园、乡村动物园、荔枝采摘区、浮甸观赏、湿地菜园、湿地花苑、湿地药田、花基稻田、树基稻田、乡村牧场、早作立体农业、梯塘农业、木栈桥、虹桥、绳桥、竹索桥、风雨桥、乡野游钓、水车、水磨、水排、听鸟仪、专业录声机。供水设施、给水管线、电力线、315kVA箱式变压器等以及公园大门、公共厕所、观景塔、休憩享、自然驿站等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工程:车行道、自行车道、游步道、木栈道、火山石田埂路、草龙田埂路、生态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外部道路交通优化。监测管理工程热带乡村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站、土壤自动监测、水文及水环境自动监测、鸟类调查与监测、鱼类调查与监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旅游活动监测、小型气象监测站、空气质量实时监测、车辆信息管理、游客流量管控系统、智能视频监控系統、巡护管理设施、应急预警管理、运营管理。各工程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可见下表1-1。表1-1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序号主要建设内容单位数量备注1湿地保护工程1.1河口生境保护hm²3.51保育措施:①禁止挖沙,破坏河口生境结构;②禁止拉网捕鱼,清理捕渔网;③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等关键性指标监测。1.2河岸林生境保护hm²17.96保育措施:①加强林政管理,禁止破坏河岸林地植被;②加强有害生物防治;
③设置保护警示牌;④禁止破坏鸟巢等行为。1.3河曲生境保护hm²17.13保育措施:①禁止截弯取直、岸线硬化等破坏河曲的行为;②禁止河道及周边采石、挖沙破坏河曲地质结构。1.4牛轭弯道生境保护hm²2.04保育措施:①禁止填埋占用牛轭弯道;②禁止牛轭弯道及周边采石、挖沙破坏地质结构。1.5沙洲生境保护hm²0.89保育措施:①禁止破坏河心岛及周边地质环境;②保护河心岛自然植被,保护鸟巢,禁止人为干扰。1.6河肚生境保护hm²137.86保育措施:①清退河肚内网箱养殖;②完善周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③清退私垦农田,并恢复河岸林;④巡护人员定期巡护。1.7热带灌草丛生境保护hm²3.39保育措施:①设立保护标志,禁止人为干扰;②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巡护。1.8浅滩-深潭生境保护hm²0.71保育措施:①禁止采石挖沙,倾倒建筑、生活垃圾填埋河道。②设立保护标牌及界碑、界桩。1.9林泽生境保护hm²2.90保育措施:①禁止破坏风箱树群落结构;②禁止在林泽内抓虾捕蟹、投放鱼网;③禁止一切捕鸟、吓鸟行为;④巡视人员定期巡视。1.10火山基岩壶穴生境保护m2324.96保育措施:①严禁采石、挖沙破坏火山基岩壶穴结构;②严禁在火山基岩处烧烤、野餐;③严禁捕捉、破坏火山基岩处的底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1.11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保护项1①在湿地公园范围内修建道路时预留出野生动物的廊道空间②在野生动物生存活动处设置警示标示③在道路两旁设置栅栏等1.12湿地污染控制项1(1)稻田面源污染(2)果林面源污染(3)畜、禽点源污染1.13湿地驳岸项2湿地整治工程2.1外来入侵物种治理m21861.19治理措施:以“全面打捞,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为技术路线,为了尽小可能的对水体减少干扰,主要运用人力对水葫芦进行打捞;打捞后的水葫芦不能现场堆积,统一运输到远离水域的地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2.2河岸、水面整治项13湿地修复工程3.1水岸修复hm²7.53(1)河源段水岸修复hm²0.94(2)景观段水岸修复hm²0.22(3)河肚段水岸修复hm²0.49(4)河曲段水岸修复hm²5.883.2河流湿地复合体修复hm²15.41(1)河漫滩草甸(2)热带灌草丛(3)草本沼泽(4)林泽(5)河漫滩洼地(6)潟湖结构(7)沙洲(8)湖心岛4宣教利用工程3.1乡野游乐区m25014.61(1)科普游乐区m21332.91开展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活动①乡村河流主题茅草屋m278.54热带河流、乡村河流、三十六曲溪河流结构解读等②乡村河流文化主题茅草屋m247.08乡村河流文化、古水智慧利用模型展示③生物多样性主题茅草屋m250三十六曲溪动植物资源及乡野昆虫展示、开展自然教育课堂与活动等④访客中心m270接待来访客人、对外展示窗口⑤观景塔m264景观制高点(2)乡村游乐场m21596.98开展乡村游乐活动(3)乡村动物园m22084.72乡村动物展示园区4.2热带果林体验区hm²8.06(1)荔枝采摘区hm²8.06开展荔枝采摘体验活动4.3热带观赏型湿地农业展示区hm²7.76(1)浮甸观赏hm²1.66科普浮甸奥秘(2)湿地菜园hm²1.62湿地水生蔬菜种植观赏(3)湿地花苑hm²0.7湿地花卉植物观赏(4)湿地药田hm²0.53湿地药用植物科普观赏(5)花基稻田hm²0.62稻田田埂优化,花基稻田景观观赏(6)树基稻田hm²1.15稻田田埂优化,树基稻田景观观赏(7)乡村牧场hm²0.5微地形塑造专家-水牛(8)旱作立体农业hm²0.64旱作立体农业观赏(9)梯塘农业hm²0.34梯塘农业观赏4.4乡野河流湿地体验区hm²5.98(1)乡野河流游憩体验hm²3.13乡野多种步道、桥体验,乡野游钓体验①木栈桥座1②虹桥座1③绳桥座1④竹索桥座1⑤风雨桥座1⑥乡野游钓项1(2)乡野河流文化体验hm²1.83古水智慧利用体验①水车套1②水碓套1③水磨套1④水排套1(3)乡野声景体验hm²1.02聆听自然,体验乡野乐趣①听鸟仪套200②专业录声机套1004监测管理工程4.1热带乡村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站平方米60采用遥感监测、无人机、无人船生态监测、视频监测、样地监测实验等开展公园监测工作。配备室内外监测仪器,搭建操作平台,如土壤自动监测、水文及水环境自动监测、鱼类鸟类调查与监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及旅游活动监测、小型气象监测站等设施设备,配备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显示屏:自带净化污染源设备,该系统可全天监测,具备实时性、多参数、智能化、自动报警等特性。4.2土壤自动监测项14.3水文及水环境自动监测项14.4鸟类调查与监测项14.5鱼类调查与监测项14.6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项14.7旅游活动监测项14.8小型气象监测站项14.9空气质量实时监测项14.10车辆信息管理项14.11游客流量管控系统项14.12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项14.13巡护管理设施项14.14应急预警管理项14.15运营管理项15道路交通平方米25354.765.1车行道平方米225宽度3m5.2自行车道平方米10166.08宽度2m5.3游步道平方米6105.41宽度2m5.4木栈道平方米2365宽度1.5m5.5火山石田埂路平方米888.02宽度1m5.6草龙田埂路平方米2778.35宽度1m5.7生态停车场平方米24185.8自行车停车场平方米408.95.9外部道路交通优化项16配套设施6.1公园大门座36.2公共厕所座66.3观景塔座36.4休憩亭处46.5自然驿站个26.6界碑个606.7界桩处106.8主要指示标志个17给排水工程7.1给水工程(1)供水机井(配套水泵、设备房)处1D=200mm,H=50m,用于生活用水(2)给水管道m2000DN100PE(3)绿地浇灌干管m1700De110PE(4)绿地浇灌支管m200De90PE(5)加压控制设备(配套水泵、设备房)座1Q=9m³/h,H=40m7.2污水工程(1)化粪池个36m³(2)出户管m50DN1507.3雨水工程(1)安全分流井个1DN300,700mm,材质:PE+PPB(2)初始雨水过滤装置个1DN300,700mm,材质:PE+PPB内置滤网及提篮(3)智能弃流装置个1DN300,700mm,材质:PE+PPB滤网(4)复合流过滤器装置个1DN300,700mm,材质:PE+PPB内置挡板及滤网(5)雨水蓄水池座130m³,材质:玻璃钢尺寸:∅2600X5650(L)(6)紫外线消毒设备台1240W(7)清水池座110m³,材质:玻璃钢尺寸:∅1900X3300(L)(8)一体化控制柜套1(9)取水管批1De50PE,雨水蓄水池至清水池(10)潜水泵台2Q=1.5m³/h,H=30m,一用一备(11)中空波纹缠绕管批1(12)电线电缆辅材批1国标(13)浮球开关套1MK-5(14)雨水管道m1700DN300双壁波纹管(15)雨水排出管m500DN300双壁波纹管8电气工程8.1电力线米4302.688.2景观照明项1太阳能路灯等景观照明设施8.3200KVA变压器座38.4公园背景音乐系统项1表1-2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序号项目数量单位1水体面积171.74hm²2新建道路木栈道2365m²3游步道6105.41m²4车行道225.00m²5自行车道10166.08m²6建筑占地面积公共厕所144.00m²7观景塔384.00m²8自然驿站200.00m²9休憩亭96.00m²10访客中心70.00m²11乡村科普学堂235.62m²13木质平台110.00m²14生态停车场2418m²15自行车停车场408.90m²3、工程总平面建设布局根据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现状条件及资源特征,依照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相关指导要求(海南省暂未出台省级湿地公园规划导则),将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分区,见表1-3及附图3。表1-3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表功能分区面积(hm2)占总面积比例(%)分区描述湿地保育区215.2277.29三十六曲溪河床全段和河流两侧原生植被发育较好的区域恢复重建区34.1512.26三十六曲溪河道两侧10m宽河岸植被恢复区和上游部分沼泽地宣教展示区15.815.68三十六曲溪上游左岸合理利用区11.414.10三十六曲溪上游丘陵区荔枝林区管理服务区1.870.67三十六曲溪上游荔枝林旁总计278.30100.00总体布局图见附图4。4、工程技术方案及工程量表4.1湿地保护工程(1)河口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保育功能。河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使河口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特征,生物种类异常丰富,许多洄游性鱼类都在河口度过其生活史的一部分。水环境净化功能。通常分为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过程主要是水流的稀释、颗粒物的吸附沉降等。尤其是具有高浓度悬沙径流输入的河口,随着河口动力条件以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改变,大量的颗粒物沉降下来,吸附的氮、磷、有机质以及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也随之从水中去除。河口的高生产力能同化大量来自径流的营养盐,并能吸收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保育规模:3.51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挖沙,破坏河口生境结构;②禁止拉网捕鱼,破坏生物洄游通道;③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水质等关键性指标监测。(2)河岸林生境保护河岸林具有拦截泥沙,为温度敏感性鱼类提供遮阴庇护条件,以及通过枯枝落叶分解提供水生动物所需的营养盐等作用,因而对水生态系统中鱼类及其它生物生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缓冲带植物地下交织的根系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而由乔灌草形成的复杂垂直结构能够通过枝叶拦截、蒸发、蒸腾等作用有效阻止降雨以地表径流的形式直接进入地表水体,从而起到削峰滞洪的作用。保育规模:17.96hm²。保育措施:①加强林政管理,禁止破坏河岸林地植被;②加强有害生物防治;③设置保护警示牌;④禁止破坏鸟巢等行为。(3)河曲生境保护河曲是由于水流的旁蚀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结构,河曲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边滩、深槽的形成,并形成不同朝向的河流形态,这些多样的环境因素,使得不同的生物选择栖居,形成多样化的生境条件与生态系统,维持着河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有着减缓水流、削峰蓄洪的生态功能和流水潺潺、蜿蜒多姿的景观美学功能。保育规模:17.13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截弯取直、岸线硬化等破坏河曲的行为;②禁止河道及周边采石、挖沙破坏河曲地质结构。(4)牛轭弯道生境保护河曲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在牛轭湖两端淤积堵塞之前,形成的结构称为牛轭弯道。牛轭弯道内会形成一定区域的静水区,其生物群落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规模:2.04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填埋占用牛轭弯道;②禁止牛轭弯道及周边采石、挖沙破坏地质结构。(5)沙洲生境保护沙洲是河流搬运泥沙堆积形成的,并改变河流水流方向与流速,形成多种水下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许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沙洲复杂的植被结构不仅为鸟类筑巢提供了便利,同时沙洲与陆地之间的水面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并降低了鸟类受到蛇类等天敌攻击的概率,小岛周边水草丰茂的浅水区域中生活的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尤其为鹭类及鸻鹬类涉禽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保育规模:0.89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破坏河心岛及周边地质环境;②保护河心岛自然植被,保护鸟巢,禁止人为干扰。(6)河肚生境保护河肚是三十六曲溪特殊结构,是由于地层断裂,下陷造成的,可看作为“凹陷湖”,行使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河肚具有一定的调节库容量,能迅速接纳暴雨造成的地表径流,贮存暂时不能排泄出去的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流域的雨洪压力。淡水作为众多生物生存的载体,同时河肚通过三十六曲溪下游河流的生态廊道南渡江生物栖息地相互连通,促进了生物的种群迁移和种间交流,一方面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在极端气候下,为生物提供避难场所。保育规模:137.86hm²。保育措施:①清退河肚内网箱养殖;②完善周边村镇污水处理设施;③清退私垦农田,并恢复河岸林;④巡护人员定期巡护。(7)热带灌草丛生境保护岛状热带灌丛是此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天然生境结构,为项目范围内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提供了的宝贵的栖息地。岛状灌丛生境还为大量乡土生物提供了栖息庇护空间,为保护乡土生物基因库起到了关键作用。保育规模:3.39hm²。保育措施:①设立保护标志,禁止人为干扰;②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管理巡护。(8)浅滩-深潭生境保护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典型的生境结构,在河道中常交替出现,形成浅滩-深潭序列,浅滩-深潭序列可明显增大河床阻力,消耗水流能量,改善水生生物栖息条件,对保持河床稳定,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保育规模:0.71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采石挖沙,倾倒建筑、生活垃圾填埋河道。②设立保护标牌及界碑、界桩。(9)林泽生境保护三十六曲溪林泽生境构成群落为风箱树,风箱树根系发达,参差错落,是多种水生动物、如虾蟹、小鱼、螺类良好的栖息生境,头状花序含上百朵小花,是多种昆虫的蜜源。树冠开展,高度适宜,许多鹭鸟在此栖息。保育规模:2.90hm²。保育措施:①禁止破坏风箱树群落结构;②禁止在林泽内抓虾捕蟹、投放鱼网;③禁止一切捕鸟、吓鸟行为;④巡视人员定期巡视。(10)火山基岩壶穴生境保护火山基岩壶穴是由含砂、砾石和岩石碎片等底质的水流通过在不渗漏的火山石基岩表面高速旋转、磨蚀、磨损等过程形成的近圆形凹坑,是小型、原始和边界明确的河流生境类型之一。火山基岩壶穴中的生物群落环境具有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有更多的小生境可为更多的生物提供栖息、捕食、产卵的场所。壶穴作为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特殊生境之一,其形成不仅增加了河流空间的异质性,而且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同时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摄食场和产卵场。保育规模:324.96m²。保育措施:①严禁采石、挖沙破坏火山基岩壶穴结构;②严禁在火山基岩处烧烤、野餐;③严禁捕捉、破坏火山基岩处的底栖动物及其生活环境。(11)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境保护湿地公园范围内分布有国家II级重点保护植物—水蕨,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花鳗鲡、虎纹蛙、褐翅鸦鹃、小鸦鹃、橙胸绿鸠、鹗、黑翅鸢、褐耳鹰、普通鵟、黑鸢、红隼、游隼和领角鸮。按照不同类别、生活环境及习性采取相应保护措施。生物廊道设计:在湿地公园范围内修建道路时预留出野生动物的廊道空间,并在野生动物生存活动处设置警示标示,保证动物不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两栖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生物通道内外的环境处理应符合动物的行为特点,可在道路两旁设置栅栏等,保护动物的行径。(12)湿地污染控制稻田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恢复河岸林,构建植被缓冲带。果林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构建植被缓冲带。畜、禽点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禁止养殖一切污染物质排放、渗透到湿地公园内。(13)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入侵物种简介及现状:水葫芦又名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于雨久花科凤眼蓝属的一种漂浮性水生植物。凤眼蓝在水中漂浮,叶直立光滑,根在水中,呈须状,叶柄中空膨大如同“葫芦”,因此可以漂浮水面,花为蓝紫色。凤眼蓝繁殖迅速,在合适的条件下两个星期即可繁殖一倍。凤眼蓝曾一度被很多国家引进,广泛分布与世界各地,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之一。在三十六曲溪河源段有两处水面,水葫芦(凤眼蓝)入侵严重,挤占当地物种生存空间;水葫芦大量繁殖,覆盖水面,造成水体含氧量降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使健康的生态系统趋于退化。治理规模:区域一面积540.34m²,区域二面积1320.85m²,治理面积共1861.19m²。治理措施:以“全面打捞,统一运输,集中处理”为技术路线,为了尽小可能的对水体减少干扰,主要运用人力对水葫芦进行打捞;打捞后的水葫芦不能现场堆积,统一运输到远离水域的地方,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14)驳岸生态景观设计湿地驳岸是湿地与陆路接触的部分,是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也是游人发生亲水活动的主要场地。驳岸的结构形态不仅影响到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也影响湿地的景观效果。本项目湿地驳岸形式采用石砌岸。4.2湿地修复工程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湿地修复的主要内容为:水岸修复和河流湿地复合体修复。恢复目标:恢复为原生低地雨林。(1)水岸修复水岸修复选用一些乡土的园林植物,同时湿地应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1)河源段水岸修复范围一(详见附图5中河源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一):现状:此岸段河岸坡度较大,并开垦为果林,林下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修复规模:岸修复长度304.59m,宽度20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0.61hm²。修复措施:在原有果林基础上,密植多带乡土植物。修复说明:通过湿地公园范围内20m宽的果林生态化改造,形成半自然河岸植被,恢复其以下生态功能,①固岸护坡,水土保持。乔、灌、草配置形成多层次植被冠层,减缓降水对土地的冲刷强度,发达的根系层与地被植物又减缓地表径流的强度;②面源污染缓冲、净化。多带植被可滞留、吸收来自湿地公园外的果林、道路及农田的面源污染;③提升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乡土植物种植,形成多种生境,吸引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栖息。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山榕、对叶榕、乌桕、黄槿、露兜树等耐水淹植物,形成河岸林带,缓冲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同时为小鱼、虾蟹、青蛙等水生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庇护的场所;河岸林外侧种植鱼尾葵、肾蕨、海芋等低矮灌草丛,形成河岸草甸带;河岸草甸带外侧混植白背叶、露兜树、乌桕等形成河岸高地林带,并配置层间植物蛇泡筋,丰富生物多样性;林带最外侧种植簕竹等,形成高大绿篱,隔绝湿地公园与外界空间。范围二(详见附图5中河源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二):现状:此岸段为小型水库库岸,原为发育良好的河岸植被,最近因采土、平整土地的原因,被完全破坏,土地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水库水质。修复规模:左岸修复长度131.57m,宽度25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0.33hm²。修复措施:构建多带多功能河岸生境。修复说明:通过对湿地公园范围内25m宽的裸地重新构建河岸植被,恢复其以下生态功能,①固岸护坡,水土保持。乔、灌、草配置形成多层次植被冠层,减缓降水对土地的冲刷强度,发达的根系层与地被植物又减缓地表径流的强度。②面源污染缓冲、净化。多带植被可滞留、吸收来自湿地公园外的果林、道路及农田的面源污染。③提升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乡土植物种植,形成多种生境,吸引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栖息。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挺水植物芦竹,喜湿性植物风箱树、对叶榕、露兜树、山榕等,形成河岸植被带,过滤污染物质,净化水质,为水鸟提供栖息地;河岸植被带外侧,配置白背叶、潺槁木姜子等乔木层,野牡丹、酒饼簕、山石榴等灌木层,海芋、肾蕨等草本层,蛇泡筋、蛇葡萄等层间植物,形成河岸高地林带,为田间动物提供避难场所,缓冲、净化山坡果林的面源污染。图1-1河源段水岸修复剖面示意图一图1-2河源段水岸修复剖面示意图二(2)景观段水岸修复现状:此岸段流经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两岸植被破坏严重,残留植被单一,景观观赏性差。修复规模:左岸修复长度567.06m,宽度2m;右岸修复长度544.56m,宽度2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0.22hm²。修复措施:补种乡土植物,恢复河岸林,混种当地果树,增加观赏性。修复说明:通过对此岸段补种乡土植物及当地果树,恢复河岸功能,①生态功能,通过乔灌草多样化种植,恢复河岸的生物廊道、生物避难所、污染物质缓冲带、护岸等生态功能;②景观美学功能,乔灌草多层次,多叶型,多花色,多果实的植物配置,根据河流蜿蜒的自然形态,形成优美的河岸林景观;③社会经济功能,为人们提供徒步旅行或是野营等体验自然的户外活动场所,充分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亲水性。植物配置:左岸近水岸配置山榕、风箱树等耐水淹植物,创造多样化的水生生境,以及净化水质;外侧种植矮紫金牛、野牡丹等具有观赏性的乡土植物,以及杨桃、荔枝、龙眼、芭蕉等当地果树,增强河流景观观赏性,并为野生动物提供较为丰富的食源;右岸近水岸配置芦竹、对叶榕等喜水湿植被,外侧配置酒饼簕、露兜树、马甲子、山石榴等绿篱灌木,隔绝湿地公园内外空间。图1-3景观段水岸修复剖面图示意图(3)河肚段水岸修复范围一(详见附图5中河肚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一):现状:此岸段紧邻威尼斯水城住宅区,河岸林稀疏。修复规模:河岸修复长度983.05m,宽度5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0.49hm²。修复措施:配置高大竹木,阻隔湿地公园与住宅区。修复说明:通过对此岸段配置高大乔木,优化河岸功能,①生态功能,通过高大竹木,构建屏障,减少住宅区对湿地公园各种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干扰;②景观美学功能,乔灌草多层次,多叶型,多花色,多果实的植物配置,根据河流蜿蜒的自然形态,形成优美的河岸林景观。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山榕、露兜树、对叶榕等耐水淹植物,创造多样化的水生生境,以及净化水质;外侧种植粉单竹、簕竹、榕树、白楸、榄仁树、乌桕、鹧鸪麻、楝等高大竹木,从视觉上隔绝湿地公园与南国威尼斯住宅区。范围二(详见附图5中河肚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二):现状:此岸段紧邻河岸植被被开垦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严重。修复规模:河岸修复长度604.67m,宽度5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0.30hm²。修复措施:选取乡土植物,构建河岸缓冲带。修复说明:根据三十六曲溪河肚段自然河岸林植被分布规律和群落结构,选取当地乔、灌、草,并进行合理搭配,恢复自然河岸植被,优化其生态功能,①固岸护坡,水土保持。乔、灌、草配置形成多层次植被冠层,减缓降水对土地的冲刷强度,发达的根系层与地被植物又减缓地表径流的强度;②面源污染缓冲、净化。多带植被可滞留、吸收来自湿地公园外的果林、道路及农田的面源污染;③提升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乡土植物种植,形成多种生境,吸引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栖息。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山榕、露兜树、对叶榕等耐水淹植物,创造多样化的水生生境,以及净化水质;外侧密植白饭树、白背叶、簕欓花椒、滑桃树、乌桕等灌乔木,建立植物屏障,地表配置白茅等草本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净化面源污染。图1-4河肚段水岸修复剖面图示意图一图1-5河肚段水岸修复剖面图示意图二(4)河曲段水岸修复范围一(详见附图5中河曲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一):现状:此岸段两岸为稻田,河岸植被完全被破坏,岸坡冲刷侵蚀现象严重。修复规模:左岸修复长度1693.15m,宽度10m;右岸修复长度2049.26m,宽度10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3.74hm²。修复措施:通过对河岸顶冲部位密排木桩护岸,减缓水流对岸坡的冲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耐水淹的乡土植物进行护岸,并通过乡土乔灌草的配置,重建河岸植被。修复说明:根据三十六曲溪自然岸段河岸林植被分布规律和群落结构,选取当地乔、灌、草,并进行合理搭配,恢复自然河岸植被,优化其生态功能,①固土护岸,提升河岸稳定性。通过密排木桩,以及河岸植被的构建,缓冲水流对河岸的冲刷、侵蚀;②面源污染缓冲、净化。多带植被可滞留、吸收来自湿地公园外的果林、道路及农田的面源污染;③提升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乡土植物种植,形成多种生境,吸引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栖息。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山榕、风箱树、水黄皮、对叶榕等耐水淹植物,缓冲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同时为小鱼、虾蟹、青蛙等水生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庇护的场所;岸坡上混植滑桃树、乌桕、簕竹、露兜树等灌乔木,形成河岸林,林下配置白茅等草本植物,防止水土流失,蛇葡萄属植物的配置能够形成丰富的层间植物,形成多样化的河岸林生境,而且不同高度植被在河面上形成大小不等的遮阴,形成多种水面温度,创造多种水生生境。范围二(详见附图5中河曲段水岸修复范围图二):现状:此岸段两岸为稻田,并包含一处牛轭弯道,河岸植被破坏严重。修复规模:左岸修复长度390.69m,宽度10m;右岸修复长度900.45m,宽度10m;涉及河岸修复面积共1.29hm²,岛屿修复面积0.85hm²。修复措施:混植乡土植物护岸,构建河岸林,恢复岛屿生境。修复说明:根据三十六曲溪自然岸段河岸林植被分布规律和群落结构,选取当地乔、灌、草,并进行合理搭配,恢复自然河岸植被,优化其生态功能,①面源污染缓冲、净化,多带植被可滞留、吸收来自湿地公园外的农田及道路的面源污染;②完善岛屿的庇护功能,由于水的隔绝作用,河中小岛具有较强的生物庇护功能。③提升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乡土植物种植,形成多种生境,吸引昆虫、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动物栖息。植物配置:近水岸配置山榕、风箱树、水黄皮、对叶榕等耐水淹植物,缓冲水流对河岸的侵蚀,同时为小鱼、虾蟹、青蛙等水生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庇护的场所;岸坡上混植滑桃树、乌桕、白背叶、露兜树、野牡丹、黄牛木等灌乔木,形成河岸林,林下配置白茅等草本植物,防止水土流失;牛轭弯道里的岛屿上,种植黄槿等大冠幅植物,为鹭鸟类提供栖息环境,并营建由大藨草、茳芏、毛草龙、肾蕨、芒萁等构成的草滩,吸引水鸟栖息。图1-6河曲段水岸修复剖面图示意图一图1-7河曲段水岸修复剖面图示意图二(5)河流湿地复合体修复河流-湿地修复展示区面积:15.41hm²。河流-湿地修复展示内容:1)河漫滩草甸河漫滩草甸,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枯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漫滩草甸主要由湿生草本植物组成,有着过滤净化、迁徙通道等生态功能。修复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2)热带灌草丛热带灌草丛,位于河岸高地,在洪水时不被淹没。热带灌草丛主要由生长于热带的灌木、高大草本组成,在洪水期为生活在河漫滩草甸上的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提供避难场所。修复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3)草本沼泽草本沼泽,地表生长着湿生或沼生草本植物,且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草本沼泽主要由挺水的莎草类和禾草组成,有着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4)林泽林泽,地表生长着乔木或灌木,且地表及地表下层土壤经常过度湿润,有泥炭累积或虽无泥炭累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林泽主要由风箱树组成,有着净化水质、鹭鸟栖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5)河漫滩洼地河漫滩洼地,河漫滩上长时间积水的低洼地,通过洪水脉冲与主河道进行物质交换、生物交流等联系。河漫滩洼地为静水型生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也是洪水退时,水生生物的避难所。修复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6)潟湖结构潟湖结构,河道边缘形成的类似于潟湖结构的洼地,与河流的联系较为紧密。潟湖结构为河流生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提升河流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近水岸设置倒木、抛石等,为更多的生物创造栖息环境。7)沙洲沙洲,由水流堆积作用形成的,常水位时初露水面的滩地。沙洲是水鸟等生物的重要栖息地。修复措施:以自然修复为主,减少人为干扰。8)湖心岛湖心岛复杂的植被结构不仅为鸟类筑巢提供了便利,同时小岛与陆地之间的水面有效减少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并降低了鸟类受到蛇类等天敌攻击的概率,小岛周边水草丰茂的浅水区域中生活的鱼虾和水生昆虫为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尤其为鹭类及鸻鹬类涉禽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场所。以自然修复为主,适当配置高达乔木。4.3宣教利用工程宣教利用策略:乡村本源化设计。宣教利用目标:观乡景、叙乡情、记乡愁、忆乡愿。三十六曲溪开放区域主题分区:分为乡野游乐区、热带果林体验区、热带观赏型湿地农业展示区、河流乡野湿地体验区、河流-湿地复合体恢复展示区五个区。(1)乡野游乐区乡野游乐区布局分为科普游乐区、乡村游乐园和乡村动物园,详细情况如下表:表1-4乡野游乐区布局表项目面积(m²)内容科普游乐区1332.91开展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活动乡村游乐场1596.98开展乡村游乐活动乡村动物园2084.72乡村动物展示园区1)科普游乐区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主题为乡村河流湿地,科普宣教序列为热带河流湿地、乡村河流湿地、三十六曲溪湿地。科普游乐区细化分区为乡村河流主题茅草屋、乡村河流文化主题茅草屋、生物多样性主题茅草屋等部分,详细情况如下表。表1-5科普游乐区细化分区表项目面积(m²)内容乡村河流主题茅草屋78.54热带河流、乡村河流、三十六曲溪、河流结构解读等乡村河流文化主题茅草屋47.08乡村河流文化、古水智慧利用模型展示生物多样性主题茅草屋50三十六曲溪动植物资源及乡野昆虫展示、开展自然教育课堂与活动等访客中心70接待来访客人、对外展示窗口观景塔64景观制高点图1-8河流-湿地复合体示意图2)乡村游乐园开展乡村游乐项目:滑梯、泥潭水球、荡秋千、跷跷板、攀爬、踩木桩等。3)乡村动物园采用乡村篱笆方式如竹篱笆、藤条篱笆、木篱笆(荔枝枝条等),围格不同动物区域。采用仿生物游览径做道路指引,乡村动物园主要包括鸡鸭鹅狗猫牛羊兔等乡村动物。乡村动物园主要养一些鸡鸭鹅狗猫牛羊兔等乡村动物,目的主要为公园增加一点娱乐性,体现一些乡村特色,动物的数量应严格控制,所产生的粪便应定期运走。表1-6热带果林体验区布局表项目面积(hm²)内容荔枝采摘区8.06开展荔枝采摘体验活动1)荔枝采摘体验区于琼山荔枝月开展荔枝采摘体验活动,结合荔行琼山活动开展步行、骑行等运动项目。项目面积(hm²)内容浮甸观赏1.66科普浮甸奥秘湿地菜园1.62湿地水生蔬菜种植观赏湿地花苑0.7湿地花卉植物观赏湿地药田0.53湿地药用植物科普观赏花基稻田0.62稻田田埂优化,花基稻田景观观赏树基稻田1.15稻田田埂优化,树基稻田景观观赏乡村牧场0.5微地形塑造专家-水牛旱作立体农业0.64旱作立体农业观赏梯塘农业0.34梯塘农业观赏1)浮甸观赏设置一处亲水平台,搭配解说牌,近距离观赏浮甸结构组成,探索浮甸的奥秘,成为一处室外宣教点。2)湿地菜园种植水生蔬菜,生产原生态绿色食品,改变单一种植方式,转变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村民收入。3)湿地花苑做法:种植本土湿地花卉植物,开展湿地花卉认知、观赏、种植等活动。4)湿地药田作为湿地药用植物培育基地。5)花基稻田做法:种植乡土湿地花卉植物如文殊兰、千屈菜、野牡丹等,优化乡村稻田田埂,形成花基稻田景观,供游人观赏。6)树基稻田做法:种植乡土植物-风箱树,优化乡村稻田田埂,形成树基稻田景观,供游人观赏。7)乡村稻作观赏体验田埂游步系统,做法:依托现有火山石田埂、土田埂、草田埂,进行田埂拓宽优化(1m),串联形成田埂游步系统,供游人游赏体验。开展稻作全时序观赏体验活动,从翻地、撒种、出芽、育秧苗、插秧、成熟收割、到碾米的全过程体验,开展收割后稻草人制作、利用稻草作为原材料的3D打印创作、秸秆还田等体验活动。8)乡村牧场湿地微地形塑造专家-水牛原本是水牛的日常休息地,水牛躺卧、打滚的地块逐渐演变成低洼之地,形成多塘系统。这样的多塘系统首先为乡野动植物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栖息地;再者形成了天然的一些蓄水结构,可以有效削减洪峰,调蓄洪水;同时水塘还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单元。9)旱作立体农业观赏做法:旱作瓜菜+热带果蔬形成旱作立体农业体系。种植丝瓜、地瓜、南瓜、西葫芦、萝卜、菜心、小白菜、黑叶白、金丝白、生菜、小芥菜、辣椒、长豇豆、落花生、秋葵、番茄、小番茄、水果黄瓜、木瓜、柠檬、金桔、凤梨、芭蕉等。10)梯塘农业观赏做法:依托现有地形条件,优化梯塘系统,种植热带瓜果蔬菜等,进行梯塘农业观赏、采摘体验活动。项目面积(hm²)内容乡野河流游憩体验3.13乡野多种步道、桥体验,乡野游钓体验乡野河流文化体验1.83古水智慧利用体验乡野声景体验1.02聆听自然,体验乡野乐趣1)乡野河流游憩体验项目:开展多种桥探索体验,包括木栈桥、虹桥、绳桥、竹索桥等。开展乡野游钓体验活动。2)乡野河流文化体验项目:开展水车、水碓、水磨、水排等体验活动,学习传承古人智慧,探索古水文化。3)乡野声景体验项目:聆听自然声音,体验乡野乐趣。采用听鸟仪、专业录声机等开展声景体验活动,潺潺的溪流声,清脆的鸟鸣,夹杂着隐约的虫声,亲身体验这梦幻般的田园世界。4.4监测管理工程(1)热带乡村湿地生态监测研究站:面积:60m²内容:湿地监测研究中心构建一网、一云、一平台,监测感知网、云数据中心,湿地监测大数据管理及共享平台。监测研究站实施自动气象监测,水质监测,水文监测、土壤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环境因子监测、噪声监测等监测项目。表1-9生态监测项目表序号生态监测项目监测内容1气候温度、降雨及极端天气监测2关键保护对象物候(水蕨)植物发芽、休眠等3鸟类、鱼类等栖息地栖息地面积及变化4湿地土壤环境土壤类型、酸碱度、土壤生物及土壤污染情况5水环境透明度、泥沙含量、PH、溶解氧、盐度、总氮、总磷等6生物多样性植物群落、兽类、鸟类、鱼类、两栖爬行类、水生生物、外来入侵物种等表1-10湿地动态监测项目表表序号动态监测项目监测内容1水文变化地表水、地下水流量、洪水、水深、水位线变化2水循环湿地生态系统水循3碳循环碳源、碳汇状态4营养循环湿地营养的进入与流出5氮循环氮沉降6植被更新植被天然更新、人工辅助更新7污染威胁污染源监测表1-11湿地科研项目表三十六曲溪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三十六曲溪河流动力学专项研究浮甸专项研究乡村昆虫专项研究乡村鸟类声景专项研究乡村湿地药用植物专项研究乡村湿地花卉专项研究乡村河流湿地文化专题研究河岸带恢复专项研究火山基岩壶穴专项研究(3)监测研究点位布设湿地生态监测站监测研究点位包括:水环境监测点13处、水文监测点7处、土壤监测点9处、植物群落监测点10处、鸟类监测点7处、鱼类监测点8处、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点8处、旅游活动监测点8处。还包括:空气质量监测点1处、自动气象监测站点1处、噪声监测点1处。(4)智能监测设施设备采用遥感监测、无人机、无人船生态监测、视频监测、样地监测实验等开展公园监测工作。配备室内外监测仪器,搭建操作平台,如土壤自动监测、水文及水环境自动监测、鱼类鸟类调查与监测,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及旅游活动监测、小型气象监测站等设施设备,配备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及实时显示屏:自带净化污染源设备,该系统可全天监测,具备实时性、多参数、智能化、自动报警等特性。(5)智能管理系统智能管理系统包括:车辆信息管理、游客流量管控(人脸识别技术)、设施设备运行维护、运行数据综合管理、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巡护管理系统、应急预警管理、运营管理等。4.5道路交通工程(1)外部交通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周边的乡道是外部到达湿地公园主次入口的主要道路,该外部道路不在本项目的建设范围内。乡道与湿地公园周边202省道连接,便于游客乘车到达,两个入口的设置有利于游客与管理人员到达项目建设区的各个功能区,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湿地公园与周边生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详见附图6道路规划图。(2)内部道路交通结合地形、湿地动植物资源分布情况,在遵循最小化干预原则的前提下,修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游览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对现状不合理的道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详见附图7。本项目设置一个主入口和一个次入口,外部道路接一条乡道,交通便利。(3)园路本公园为开放式综合性公园,人行出入口以“就近、便捷”为基本原则,与城市道路主要人流方向相衔接。在公园出入口附近设集中的生态停车场,满足入园游客的停车需求。园路均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路面,主要为连接各个景观与人流节点的主要干道,设计为自行车骑行通道及主要人流通道。园路纵坡不超过7%,满足公园管理维护作业车的通行要求,串联起公园各个主要景点和功能点;满足非机动车通行。园路应考虑无障碍需求。(4)自行车道车道设计宽为2m,自行车作为休闲运动工具,以服务休闲运动为主,提供居民休闲运动的空间,因此在重要休闲场所、公园绿地以及近郊风景名胜,常常配合观光旅游作为卖点,除了提供当地居民日常休闲之外,同时与观光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兼顾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保育与开发,针对不宜开放车辆进入的生态敏感区,设置自行车道,供游客进行休憩活动或生态导览,因自行车道规模需求较小,行驶所产生的噪音、震动、空气污染的干扰较小,是一种符合环境保育诉求的交通工具。(5)木栈道公园沿河流的园路部分设置木栈道,主要为增加公园游览的亲水性,也为公园主要人流交通、观赏、游览通道,细化各个部分的交通流线。串联各个景观空间节点,强化公园景观主题。木栈道宽1.5米,表面采用木纹石贴面,总面积约为2365m2。(6)游步道游览步道分布于公园内各个部位,满足游客精细游园的需要。游览步道两条道路交叉可以成十字形,也可以斜交,但要使道路的中心线交叉于一点,斜角的道路的对顶角最好相等,以求美观。在“丁”字交叉口时视线的交点,可点缀植物造景。应避免多条道路交于一点,因为这样易使游人迷失方向,应在交叉口设指示牌。多条道路相交时,应在端口处适当地扩大做成小广场,这样有利于交通,可以减少游人过于拥挤。公园小路纵坡超15%,路面应做防滑处理;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不得少于两级。路面结构初步设想:素土夯实+150mm厚碎石垫层+100mm厚C15混凝土+30mm厚M7.5水泥砂浆找平结合层+30灰色透水混凝土。(7)生态停车场规格:2418m2,包含51个小车停车位,110个自行车停车位。设计特色:增加绿化面积、逋水性能好、节能减排、吸收有害气体设计要点:采用逋水性铺装,兼顼了车辆停放对硬化路面使用癿要求,同旪起到节流减排癿作用。在一定局面上减少对自然地面癿破坏秳度,让人不自然和谐兯生。分隑绿带栊种选择乡圁栊种藤本植物,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遮阳陈低车内渢度,提高游客舒适度。停车位剖面设计初步为:素土夯实+100mm厚碎石垫层+150mm厚C20素混凝土层+60mm厚稳定层(25%细碎石,15%中粗砂,60%养殖土)+90mm厚250*195井字形植草砖,凹槽内填种植土。停车场周边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并种植隔离防护绿带。停车场内结合停车位间隔带种植高大庇荫乔木,初步考虑每2辆车旁种植大乔木,乔木株距为6.5米,每辆车均可享受到乔木的树荫;井字形植草砖内植草。(8)道路标识系统本项目交通标志设计主要以不熟悉该区域道路网系统的驾驶员为基本使用对象,通过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驾驶员能够正确选择路线及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通过禁令、指示、警告等标志来进行交通管制和保证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9)无障碍设计1)每个主入口附近的停车场均设置无障碍停车位。2)公园路均在一侧铺设盲道,以引导视力残疾者利用脚底的触感行走。3)公园路不设梯道,道路纵坡满足轮椅通行要求。4)公厕等公共服务建筑出入口若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与扶手。4.6园林绿化工程提出以“绿”为中心,营造充满热带气息和特色的绿色生态公园。植物配置结合现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自然种植为主。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及花灌木等造景,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培植具有地方特色的人工种植群落,恢复与加强现有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一片游人愿意亲近、逗留、欣赏的舒适空间。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水岸修复植物应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建议选用些乡土的园林植物,同时湿地应选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等湿地植物为主。种植规划区域包含水岸修复区和主要游览区,共9个片区,通过多样化植物种植,旨在恢复湿地公园内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提升景观环境,为附近屁民和游客提供一4.7给排水工程(1)给排水现状1)供水现状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周边乡村已配备给水系统,但是供水量仅够周边乡村使用。目前湿地公园内无给水管网系统。2)污水现状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目前不产生污水,也无污水管道系统。湿地公园周边乡村无污水处理设施。3)雨水现状目前湿地公园内无雨水系统,雨水都随地表径流流向低洼处,或渗入地下或蒸发。给排水规划1)给水规划规划在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内设置一处供水设施,给水管线为沿路地下敷设,特殊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给水管采用PE管材。(3)工程实施1)给水工程生活给水水源为公园新建供水设施所供的地下水,绿地浇灌以雨水调蓄池处理达标后再生雨水作为水源。①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用水水源为地下水,规划在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内设置一处供水设施(日供水能力约10吨),主要服务于游客用水、管理办公服务人员用水。给水管材选用PE管,管径为DN100。给水管线直接从供水设施处引入DN100进水管至公共厕所用水点。给水管线沿路地下敷设,特殊位置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管材选用PE管材。②绿地浇灌给水系统根据相关规范,绿化浇灌不宜采用城市自来水,本工程绿地浇灌单独设供水系统。绿地浇灌用水水源为雨水,绿地浇灌管道接来自雨水调蓄池的供水管道。绿化浇灌管道主要沿公园中的道路边线布置,以利于绿化喷洒。绿化喷洒考虑自动浇灌系统,初步选用旋转喷头,喷头最远喷灌距离初步设定为5m,选用可以弹出一定高度地埋式喷头,弹出高度10-30cm。2)雨水工程雨水采用渗、蓄、排结合的方式。场地内调蓄雨水以优先入渗为原则,不小于开发前的地下水补给量;多余雨水通过溢流措施经雨水排出管排至附近农村水利沟中。公园雨水主要向雨水调蓄池排放。在湿地公园中,一部分雨水由沿公园主路布置的雨水管道统一收集排放到雨水收集回用系统中;一部分随地表径流流向低洼处,或渗入地下或蒸发。雨水水质控制与利用:在公园地势相对较低处设立一处雨水收集回用系统。雨水收集回用工艺的流程图如下,前期采用分流、过滤、弃流的预处理方法,后期采用紫外消毒装置的处理工艺。该工艺适用于将雨水处理回用于公园绿化等。雨水经过收集后,经过安全分流井,将初期较脏的部分雨水弃流至农村水利沟,以减少设备处理压力,保证出水水质。弃流后的雨水经过雨水蓄水系统,雨水蓄水系统的作用是在降雨时将雨水进行储存,无雨时保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运作;将短期的、不定量的雨水转变为有一定周期和水量的水。处理达标后的水进入清水池,方便回用于绿地浇灌。回用水通过高压泵或变频泵提升至绿地浇灌管网即可。3)污水工程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内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厕所,该公园厕所采用移动式公厕,产生的污水排放至厕所附近的化粪池,然后由工作人员定期抽运。4.8供电及景观照明工程根据公园功能分区,采用分区供电、分区控制,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增加3台200KVA的变压器。拟建的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内主要用电为管理服务区用电及公共厕所和自然驿站,供电系统电力线接湿地公园周边美顶村供电设施,电力线采用为沿路地下敷设,公园用电负荷应根据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及中断供电对人身安全和经济损失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4.9配套设施工程(1)公园大门材质:木材、茅草;说明:大门采用木质框架,茅草顶的形式,两侧用树枝篱笆围挡,与环境融合,体现乡村特色。(2)观景塔材质:木材、钢筋混凝土;说明:观景塔高12米,分3层,底层为架空钢筋混凝土结构,满足防洪需求,其它为防腐木材,兼顾景观观赏、生态监测功能,材料与颜色与周边环境融合。(3)休憩亭材质:木材、茅草;说明:休憩亭框架采用木质,茅草顶,与周边环境融合,体现乡村特色。(4)自然驿站材质:木材、茅草,与周边环境融合,体现乡村特色。(5)公共厕所材质:木材、茅草;说明:公共厕所移动式公厕,定期将粪便抽走,框架及立面采用木材,屋顶采用茅草材料,与周边环境融合,体现乡村特色。本项目在湿地公园管理服务区新建1座生态厕所,建筑面积100m2,设计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材料应绿色环保。(6)坐凳材质:木材;说明:其中一类坐凳主要材料为防腐耐晒木材,材料及形态与周边环境协调。另一类为枯木树身切平整,就地取材,节约成本,体现乡村特点。(7)垃圾桶湿地公园内现状无垃圾桶,规划在湿地公园内的管理服务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内沿路每隔100m左右设置一个垃圾桶,共需设置约60个垃圾桶,垃圾桶外观应卫生、美观大方且与周边环境协调,材料应环保、耐用、防雨、防燃。(8)指示牌材质:木材;说明:该指示牌主要材料为防腐木材,与周边环境协调,用白色字标识,便亍识别。(9)界碑界桩在湿地公园边界、进入湿地公园重要路口设立湿地公园界碑,界碑上标明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的名称、范围、动植物资源及相关信息。规格为150×50×20cm,采用钢筋砼结构,界碑埋入地下50cm(模型不包括地下埋入部分)。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通过设置界桩界定湿地公园边界,界桩标明“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字样,界桩为钢筋水泥石桩,规格为80x20x20cm,界桩埋入地下50cm(模型不包括地下埋入部分),沿湿地公园边界,每隔500m设置一个界桩,共需设置60个界桩。(10)桥体位于乡野河流游憩体验区的位置,设置一座木栈桥、一座虹桥、一座绳桥、一座竹索桥。表1-125、旅游规划5.1旅游路线规划理念:以大自然为舞台,以学习、研究、观赏、享受、体验自然为目的,为公众提供更多生态旅游产品,采用生态友好型旅游方式,如步行、骑行等,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挥功能:旅游、保育、环境教育、宣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乡村振兴,带动乡村发展。旅游路线包括:1条大环线:乡野河流风情特色观赏游线;5条小环线:河流-湿地复合体特色观赏游线、乡野河流文化体验游线、乡野河流智慧体验游线、乡野湿地农业观赏精品游线、乡村生态园林体验精品游线。图1-9旅游规划路线图5.2游客容量预测环境容量是指湿地公园的可游憩面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旅游资源允许容纳游客的最大承载能力。湿地公园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量的,过多游客涌入,踩踏土壤、植被,乱扔垃圾,会造成公园环境的破坏,因此,控制合理的游客容量,是公园持续合理利用的前提条件。本项目采用线路法计算环境容量。日环境容量:C=M/m*D式中C--日环境容量(人*次);M--公园游道长度(米);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米);D--周转率(公园开放时间/游客平均逗留时间)。根据《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生态旅游区的容量指标,每位游客占用游道长度m为10m/人。公园内可游憩区游道全长10.34km,周转率按1计算,计算日环境容量为1034人。年游客容量:C年=C日*N式中C年为年环境容量(人次/年);C日为日环境容量(人次/日);N为全年可游览天数旺季1-5月,11-12月,共计212天;淡季6-10月,共计153天,旺季日容量按100%,淡季以50%计算,共计289天。计算得出年环境容量为29.83万人。5.3客源群体结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强调保护公园内湿地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向公众开放,是开展科学考察、湿地教育、科普宣传、观光游览等的生态旅游活动场所。根据对湿地公园休闲动机调查分析,结合公园的休闲资源和地理位置等,本项目的休闲客源群体结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城镇居民群体、青少年学生群体、外来游客和考察学习群体。5.4旅游规模控制本项目为公益性开放式生态旅游项目,不设置售票处。在湿地公园展示区入口安装红外线客流量计数器,并结合监控系统监测客流量,可通过公共媒体、景区等渠道和旅游信息平台,及时公布公园游客流量,供游客参考;当游客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公园及时启动包括交通调控、入口调控等措施控制游人流量,及时向社会公告同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在地方人民政府的指挥、指导、协助下,配合公园主管部门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6、建设期安排项目建设期限6个月。表1-13规划用地平衡表用地名称规划前面积(公顷)变化量(公顷)规划后面积(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0.190.030.22公路用地1.450.001.45旱地19.19-0.1519.04河流水面171.720.00171.72坑塘水面3.380.003.38林地22.40-0.5921.81农村居民点用地0.530.000.53农用水利用地0.120.000.12水工建筑用地0.020.000.02水浇地0.010.000.01水田40.080.0040.08滩涂6.760.006.76园地12.60-0.2112.39自然保留地0.0020.000.002公园与绿地0.000.920.92合计278.460.00278.468、湿地平衡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分类标准,依据野外调查结果和卫星影像资料,将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划分为3个湿地类、3个湿地型,即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3个湿地类,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泽、稻田3个湿地型。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278.46hm2,其中湿地面积236.20hm2,占总面积的84.82%。在湿地面积中,河流湿地196.97hm2,沼泽湿地9.86hm2,人工湿地29.37hm2,各类湿地分别占公园总面积的比例为70.73、3.54、10.55%,见表1-14。表1-14海南海口三十六曲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资源平衡表湿地类湿地型面积hm2占湿地总面积的比例(%)占规划总面积的比例(%)河流湿地永久性河流196.9783.3970.73沼泽湿地草本沼泽9.864.173.54人工湿地稻田29.3712.4410.55合计236.20100.0084.829、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南渡江是海南省第一大河流,三十六曲溪位于南渡江海口段中部右岸,是南渡江一级支流。河流景观优美,河道曲折蜿蜒,保持了较好的原始风貌。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如下:近些年来,河流两侧农业不断发展和挤占,河流宽度越来越窄,景观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凤眼莲等有害生物的入侵,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生动植物的栖息与繁殖。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垃圾倾倒、网箱养殖、乡村污水的排放,对湿地水质造成了较大影响。周边用地分析三十六曲溪湿地公园周边用地主要包括林地、村庄建设用地、基本农田。上游养殖场废水排放影响湿地公园内水质,造成水葫芦泛滥,中游及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及村庄生活污染。2、环境问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三十六曲溪整体水质情况较好,为地表水Ⅲ类。但不稳定,汛期受南渡江倒灌和两侧生活、农业产业影响,个别指标低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目前三十六曲溪水质污染源主要来自河体内网箱养殖、河流两侧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农业种植环境问题调查及源强核算三十六曲溪的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田面源污染和果林面源污染。根据项目土地利用现状图,项目目前水田种植面积约为40.08hm2,园地种植面积约为12.60hm2。源强核算:《海南省用水定额》DB46/T449-2017标准有关指标数据计算,海口市水稻(双造水稻)用水定额为7890~10522m3/hm.a,园地(荔枝园)用水定额为1545~2080m3/hm.a,则用水总量为335698.2m3/a,全部由植物吸收、渗透、蒸发。根据标准农田系数,化肥施用量为25~35kg/亩.a,则化肥施用量为27.657t/a(52.68hm2),源强系数为COD:10kg/亩.a,氨氮:2kg/亩.a,则项目原有农业种植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为COD:7.902t/a,氨氮:1.58t/a。(2)畜禽养殖环境问题调查及源强核算在三十六曲溪上游存在较为严重的养殖污染,有养猪场和养鸭场各一处。根据现场调查,养殖规模较小,养猪场存栏量为5只,鸭场养殖数量约为50只。源强核算:根据畜禽养殖污染物排饭计算方法(畜禽粪尿排放系数),详见下表。表2-1畜禽粪尿排泄系数项目单位猪鸭粪kg/d.头2.00.1kg/a.头3006尿kg/d.头3.3--kg/a.头495--饲养周期d15060表2-2畜禽粪便中污染物平均含量(kg/t)项目CODBOD5氨氮总磷总氮猪粪52.057.03.13.45.9猪尿9.05.01.40.53.3鸭粪46.330.00.86.211.0从上表可计算得猪产生污染物:COD:100.3kg/a,BOD5:97.9kg/a,氨氮:8.1kg/a,总磷:6.3kg/a,总氮:17.0kg/a;鸭产生污染物:COD:13.9kg/a,BOD5:0.9kg/a,氨氮:0.24kg/a,总磷:1.9kg/a,总氮:3.3kg/a;保护措施:1)清退湿地内网箱养殖,做好清退善后工作。2)完善周边村镇的污水处理设施,结合海口市环保局相关项目,由政府主导在三十六曲溪周边的村镇建立污水处理池。3)规划在湿地公园沿线农田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给沿河种植户发放技术资料,完成对种植农户的生态农业进行宣传、培训,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建立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实施农药减量工程,推广精准施药及减量控害技术,减少农药施用量。4)建立产业转型示范区,划定部分与湿地紧密相临的荔枝林和稻田,通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将原本纯生产的经营方式转变为以游赏、观光为主的经营模式。5)加强监测与巡护,建立湿地公园水质监测系统,管理人员定期巡查,一旦发现有破坏湿地水体水质的现象,立即制止,并按规定处理。6)对于湿地公园周边的房地产进行监督管理,由政府主导与周边的房地产做好协调方案,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水体。湿地污染控制(1)稻田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恢复河岸林,构建植被缓冲带。(2)果林面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开展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示范,采取诱杀等农业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并构建植被缓冲带。(3)畜、禽点源污染——管控措施:大力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禁止养殖一切污染物质排放、渗透到湿地公园内。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1.1地理位置琼山区地处海口市东南部,东南接文昌市,南接安定县,西连龙华区,北临美兰区。琼山区总面积939.9km²,其中,陆地面积810.7km²,占总面积的86%;水域面积129.2km²,占总面积的14%。本项目位于琼山区中部,东靠红旗镇,南连旧州镇,西隔南渡江与龙泉镇、龙塘镇相望,北接云龙镇。规划区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0°24′50″—110°28′11″,北纬19°48′40″—19°51′09″。规划区湿地总面积278.46hm²,其中湿地面积236.20hm²,湿地率84.82%。1.2地形地貌琼山地处海南岛母亲河——南渡江的下游平原、台地地带,地质地貌类型相对比较单纯,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主要山丘有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m)、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m),其余大部分是海拔百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境内最高点旧州岭位于旧州镇,海拔199.9m,最低点南渡江河口位于国兴大道与琼州大桥交接处,海拔0.4m。规划区位于琼山区中部,海拔平均20m。琼山区地势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和南渡江沿岸低平,土壤有二种类型:(一)东部和东南部缓坡丘陵区,海拔30—100m,土壤除部分新老沉积物或变质岩发育而来外,其余都是玄武岩风化而形成,土层深厚,红色;(二)海、河新老沉积小平原区,海拔2.5—30m,分布在南渡江沿岸,土壤以沙壤为主。土地结构也有二种类型:红壤土、沙土。红壤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南部;沙土区主要分布在南渡江沿岸的冲积平原。规划区内红壤土、沙土均有分布。1.3气候气象琼山区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空气湿润,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冬季干旱不冷。年平均气温23.3~23.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水1816mm,年平均蒸发量1834mm,年平均相对湿度85%,2月、3月、9月相对湿度最大,为96%。全年以东南风、东北风为主;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全年无霜雪。1.4水文(1)琼山区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瑜伽行业私教课程合同
- 房屋代理销售协议
- 夫妻共同担保签字借款合同
- 外立面装修施工合同
- 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工合作协议
-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合同
- 产品研发合作框架协议
- 国家建造师聘用协议书
- 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劳动合同书
- 协议离婚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 2025年度光伏电站光伏组件回收处理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春季少先队工作计划及安排表(附:少先队每月工作安排表)
- 2025年电力铁塔市场分析现状
- 中央2025年公安部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聘8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GB 12158-2024防止静电事故通用要求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山东省滨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含答案)
- 体育老师篮球说课
- 化学-江苏省苏州市2024-2025学年2025届高三第一学期学业期末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试题和答案
- 蛋鸡生产饲养养殖培训课件
- GB/T 45015-2024钛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